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123处新公交站牌展示东港文旅
    7月28日,在东港市公交中心医院站点,工人们顶着高温更换新站牌,其玻璃视窗面板上展示着大黄蚬子图片。在其他公交站点,印有草莓、梭子蟹等东港地理标志产品的新站牌已提前“上岗”。今年以来,东港市对破损的123处公交站牌陆续更新。新站牌设计充分展现魅力东港,融入海洋、东港地理标志产品等特色元素,构建兼具公共服务和城市形象展示功能的候车空间。新站牌已成为外地游客了解东港文旅的“窗口”。记者:张瑞
    08/01
  • “舒心就业”暖民心
    今年,我市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试点推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六个精准”打造舒心再就业服务专区经验被人社部复制推广;创建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获评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截至目前,我市已创建291个充分就业社区,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816人;建成85个社区“舒心就业”服务指导站,年底前将增加到90个。“年纪大了,又没啥突出技能,多亏社区‘舒心就业’服务指导站的帮助,让我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近日,振兴区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居民王丽君受访时说。工人村社区“舒心就业”服务指导站成立以来,创新构建“社区党委+网格+企业”联动机制,组织社区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已走访2000余户家庭,详细记录待业人员的年龄、技能、就业意向等信息,并对80余人开展了就业帮扶。今年以来,市人社局着力推广“舒心就业”服务模式,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将服务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扩大服务覆盖面。精心构建覆盖城乡的“4+X”就业服务网络,以社区为基点,细化服务单元,为每栋居民楼配备专属网格员和志愿者,动态掌握居民的就业需求。创新构建“社区(村)+职介+实操+创业”一体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就业创业服务线上线下无缝衔接,让居民在“家门口”搭上“就业直通车”。下一步,市人社局将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举措,推动工作重心下移、业务下沉、服务下延、政策直达,让“舒心就业”惠及更多群众,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记者:刘沙
    08/01
  • 红色故事润民心
    7月25日,由丹东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抗美援朝红色故事宣讲”活动走进振兴区汤池镇,为镇机关干部及党员代表70余人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红色党课”。据悉,本次活动以“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为主题,是丹东市“2025红色故事巡讲”的重要环节。宣讲会上,《鸭绿江畔唱响的战歌》生动再现了志愿军战士在零下40℃的严寒中坚守上甘岭阵地,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运输线”的壮烈场景。《26年深夜泪影》中,老战士半个世纪后跪吻热土的细节让在场党员无不动容。“这些故事让我们深刻理解了英雄精神的真谛。”汤池镇集贤村党总支书记李国臣表示。下一步,汤池镇将结合本次红色故事宣讲成果,在集贤村设立“红色产业示范岗”,积极探索“专题党课+红色文艺+产业实践”模式,组织党员在田间地头讲述红色故事,为产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记者:王一淞
    08/01
  • 不用东奔西走,找工作就在“家门口”
    “年纪大,技能又不突出,求职跑了好多地方都没成,多亏了工人村社区‘舒心就业’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的帮助,我才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近日,刚刚找到理想工作的丹东市振兴区居民王丽君难掩兴奋,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就业经历。王丽君的就业转机,是丹东市全力推进“舒心就业”工程、构建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工人村社区“舒心就业”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自成立以来,就成了辖区居民的“就业希望站”。指导站创新性地构建“社区党委+网格+企业”联动机制,一张紧密的就业帮扶网就此铺开。社区网格员深入辖区2000余户家庭,开展“敲门行动”,每敲开一扇门,就像打开了一扇了解居民需求的窗户,年龄、技能、就业意向等信息被一一记录,动态数据库不断充实,精准掌握辖区80余名待就业居民需求,为后续帮扶工作找准了方向。在市人社局的统筹推进下,“舒心就业”的春风吹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服务覆盖上,丹东市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将“舒心就业”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力求实现就业服务全方位覆盖。市人社局精心构建覆盖城乡社区村屯的“4+X”就业服务网络,该网络以社区为核心基点,将服务单元进一步细化,确保每栋楼都配备专属的网格员和志愿者,他们就像贴心的“就业管家”,时刻关注着居民的就业动态。通过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舒心就业”服务成功走进基层,将服务终端延伸至居民家门口,形成“社区(村)+职介+实操+创业”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服务功能配置。这一创新配置不仅有效打通了基层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就业服务,还实现了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的线上线下无缝链接,为群众就业提供了极大便利。在推广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试点方面,市人社局走在全省前列。他们率先创建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试点,截至目前,已建成291个充分就业社区,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816人。计划在2025年底前,全市建成90个“舒心就业”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点,截至7月底,已累计建成85个。今年,丹东市“六个精准”打造舒心再就业服务专区的经验被人社部复制推广。这一经验就像一把“万能钥匙”,通过精准化服务,为不同就业需求群体打开了就业的大门,大幅提升了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市人社局创建的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再次获得国家级肯定,被人社部评为全国2024年地方就业创新事件。这些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果,不仅完善了丹东市就业服务体系,更切实为各类群体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市人社局将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举措,推动就业工作重心下移、业务下沉、服务下延、政策直达,让“舒心就业”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像王丽君一样的普通人,在“舒心就业”的助力下,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记者:刘沙
    08/01
  • 防震减灾科普进社区
    7月28日,丹东市应急管理事务服务中心在振安区珍珠街道振安社区举办防震减灾科普讲座,为70余名社区工作者和居民普及地震应急知识。讲座中,丹东地震监测中心站专家结合视频、图片,详细讲解了地震的成因、危害及科学应急避险方法。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气道阻塞急救、外出血包扎及烧烫伤处理等实用技巧。本次活动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记者:刘作庆
    08/01
  • “邱少云烈士事迹展”在丹东开展
    近日,“严守纪律勇于牺牲——邱少云烈士事迹展”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展出。邱少云1951年赴朝作战,1952年10月,在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的战斗中牺牲。1953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邱少云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称号。本次展览将这位人们熟知的英雄的一生搬进了展厅。以“出身贫寒沃土育英”“入朝参战保卫国家”“壮歌一曲撼动天地”“英雄精神光耀千秋”4个单元,展出56张珍贵历史图片和邱少云穿过的军装等35件文物图片,并通过油画、图表等多种形式,展现邱少云烈士用生命诠释的英雄气概和严守纪律、勇于牺牲的英雄品格。展览由抗美援朝纪念馆与邱少云烈士纪念馆联合主办。记者:刘海搏
    08/01
  • 平安社区与红十字会结对 “定制化”送健康
    7月15日,广济街道平安社区“安康”康复中心与元宝区红十字会正式结对共建。红十字会志愿者与社区“红枫映晚霞”志愿服务队队员,共同为辖区老年居民及残障人士送上定制化健身指导与康复训练服务,通过“技能培训+心理疏导+长效陪伴”的创新模式,惠及40余位特殊群体,推动社区健康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迈进。活动现场暖意涌动,康复中心内器材整齐排列,老人们与残障人士在志愿者的悉心引导下,有序参与各项康复训练。力量训练区里,志愿者针对肢体残障人士的身体状况,量身改编了低强度健身操,通过节奏律动帮助改善关节灵活性。同时,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老师为大家提供一对一深度交流,以温和的态度倾听残障群体的心声,耐心疏导他们的焦虑与迷茫。健身活动区则成了老年居民的“活力舞台”,大家在志愿者的带领下练习简单有效的健身操。对于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还提供“一对一”上门服务,协助开展居家康复训练,并向家属传授基础护理技巧。记者:张津硕
    07/31
  • “清凉关怀”撑起“防暑伞”
    连日来,持续高温天气给城市带来“烤”验。振兴区各街道、部门积极行动,多措并举,为市民和户外劳动者撑起“防暑伞”。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暖“新”e站开展“防暑降温关爱行动”,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配备了冰镇酸梅汤、矿泉水等清凉饮品,以及藿香正气水、防晒霜等防暑用品。“工作之余,到这里吹空调、喝口酸梅汤,很解乏!”一位外卖骑手高兴地说。此外,该驿站还在休息纳凉区配备了饮水机、微波炉、充电插排、急救药箱等常用物品,提供社保、子女入学等政策咨询及单据打印服务。后续将根据气温、季节变化调整服务项目,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振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采取多项措施,全力应对高温挑战:组织第三方环卫公司对8条主次干道实施错峰喷淋降温作业,对商圈、景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增加作业频次,降低地表温度;对沿街商铺、居民小区等重点区域实施“一日三清”,确保垃圾不积存、不过夜;在农贸市场等场所增设临时垃圾收集点,做到“随满随清”,每日进行两次以上消杀作业,消除污染与异味。下一步,振兴区将持续关注天气变化,动态调整防暑降温措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障户外劳动者权益,确保城市有序运行。记者:王一淞
    07/31
  • 红色传承,魅力边城:150位青春面孔赴丹东之约
    7月25日,2025—2026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辽宁地区培训班在我市开班,来自吉林、黑龙江、重庆等地的150名志愿者参加开班式。开班式邀请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结合自身服务经历,分享成长感悟。2025年新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作表态发言,并带领全体参训人员庄严宣誓。此次培训班为期4天,通过“青马工程”、岗前培训、现场教学等培训后,志愿者们将奔赴我市各县(市)区的149个基层服务单位,开展西部计划卫国戍边专项志愿服务。记者:李冉霞
    07/30
  • 社区里的“银发暖流”
    近日,纤维街道瓦房社区的居民们常常被一幕幕暖心场景打动:一群鬓角染霜的老党员穿梭在街巷、田间地头,用忙碌的身影为社区注入满满正能量。“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这些土豆要是没人收,可就全烂在地里了!”在毛纺楼居民闫某家的农田里,看着堆放整齐的土豆,闫某和老伴儿眼含热泪,紧紧握住老党员李玉明的手。闫某的老伴儿因脑血栓后遗症行动不便,同住一个社区的宋某也因腰骨错位无法劳作,眼看地里的土豆到了收获季,两位老人急得寝食难安。李玉明得知情况后,立即在社区老党员群里发起倡议。第二天一早,由李玉明、张仁忠等老党员和热心邻居组成的“银发助农小队”来到田间。刨土、捡土豆、装箱……大家分工协作,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经过一上午的劳作,两户居民的土豆全部采收完毕,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除了化身“助农能手”,这些老党员还是社区里公认的“万能维修工”。毛纺楼设施老化问题频发,而老党员们总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水管破裂,他们带着工具仔细检修、更换零件;楼顶防水层铁片损坏,他们爬上天台修缮,还不忘提醒居民绕行避险;下水堵塞导致屋内返污水,他们不顾异味,拿着铁钩、铁锹带头疏通;就连小区损坏的垃圾桶,他们也能化身“焊接工”,拿起焊枪修补完好。如今,在瓦房社区,老党员们的奉献精神已悄然感染了更多人,邻里互助的氛围愈发浓厚。老党员用实干与担当照亮了和谐社区的建设之路,成为居民心中最温暖的存在。记者:张津硕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