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辽宁省概况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沿海省份,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南临渤海、黄海,隔鸭绿江与朝鲜为邻,东南隔海与日本相望,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接壤,靠近俄罗斯,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要冲,是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辽宁省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71万,有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民族。全省有14个省辖市,44个县(市)。省会设在沈阳市。辽宁省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为714.9毫米,年平均气温4℃~10℃。全年无霜期约140~200天。辽宁省大陆海岸线长2178公里,约占中国的12%。东部山地丘陵区为辽宁省主要林区;西部山地丘陵区东缘的临海狭长平原,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中部辽河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由辽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10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64种,其中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的储量均居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中国的15%和10%。辽宁省除盛产水稻、玉米、苹果、白梨、花生等粮食、油料和水果外,还是中国主要的海盐、芦苇、柞蚕产区。历史沿革辽宁承袭着优秀中华文明的血脉,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占有漫长而辉煌的篇章。说辽宁的历史漫长,依据便是早在人类历史最古老的阶段,即旧石器时代,辽宁的先民就已经生活在这里。在营口市大石桥金牛山发现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出土的大量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新石器时代,辽宁人的祖先已经能够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有农业和畜牧业。凌源市与建昌县交界的牛河梁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址则表明,距今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展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曙光。公元前16世纪,辽宁省属商朝邦畿,(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3年~公元前221年)属燕。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设置行政机构。辽宁省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发祥地。至今,这里的一宫三陵,即沈阳故宫和新宾永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先祖)、沈阳福陵(埋葬着努尔哈赤)、沈阳昭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仍然保存完好。旅游观光辽宁省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都很丰富。这里有距今近30万年的营口金牛山遗址;这里有与北京故宫齐名的沈阳故宫和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这里还有以雄奇险峻和战略位置重要而遐迩闻名的九门口长城。名山、秀水、奇石、异洞遍布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冰峪沟、鸭绿江、金石滩和亚洲最大的本溪地下水洞等风光名胜久负盛名。大连、丹东的近代战争遗址和西部的秦、汉、魏、晋、辽、明、清史迹驰名海内外。辽宁省现有文物古迹1.13万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近年来,辽宁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如蒸气机车旅游、康复疗养旅游、仿古旅游和商务旅游等。各地举办的民间节庆活动也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最著名的有大连国际服装节等。现在,辽宁省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现有旅游饭店3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175家;旅行社37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8家。国际旅游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人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4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工业基地辽宁省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历史。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主要的工业和原材料基地。1999年,辽宁省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67.2亿元。辽宁省许多工业产品在中国占有较大比重。钢、生铁、钢材分别占中国产量的近20%左右;纯碱、烧碱分别占中国产量的20%和10%;发电量、原油、天然气、原煤、机床、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变压器、汽车等产量在中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仍是辽宁省四大支柱产业。但产品结构适应性调整已迈出新步伐,适应市场的投资类产品继续有所增长。1999年,生铁产量1448.9万吨,比上年增长2.1%;钢产量1467万吨,比上年增长4.3%;成品钢材产量1235.2万吨,比上年增长7.5%。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增长较快。其中,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22.2万台,比上年增长59.3%;乙烯产量39.7万吨,比上年增长2.6%;化学农药产量2.2万吨,比上年增长14.7%。产销衔接水平稳步提高,1999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7.4%,比上年又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经济辽宁省是中国著名的工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居领先地位。进入90年代,辽宁农业继续有所发展。1999年粮食总产量达1648.8万吨,是历史上第四个丰收年。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7%。辽宁省以多种形式加快农村经济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步伐,努力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传统农业正在迅速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全省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农村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建设取得进展,全年推广新品种面积195万公顷,平衡配套施肥面积120万公顷。全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已发展到46个,生猪生产基地县达到30个,黄牛生产基地县达到24个,蔬菜保护地面积11万公顷。辽宁省在大力发展陆地农业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海洋开发的新纪元,水产养殖在沿海已经广泛发展起来。交通通讯近年来,辽宁省投放巨额资金,用于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投资环境日益完善。五个港口(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与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六个机场(沈阳、大连、鞍山、锦州、丹东、朝阳)与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乡乡通公路,公路总里程4.5万多公里,公路密度居中国各省市之首;目前已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运输、海上运输相配套的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叉运输网。1999年运输生产保持持续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451.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9%;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亿吨,比上年增长13%。辽宁省14个省辖市和44个县(市)全部开通了国际、国内程控电话,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1999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8.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7%。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795万门,形成了以数字微波为主、以沈阳为中心的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干线传输网。此外,三类传真、数字传输、无线寻呼、移动通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也发展迅速。科教文卫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6万人,科研开发机构1202个。1999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116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有470项。在取得的科技成果中,不同程度得到推广和应用的2276项,推广应用率达73%,新增产值479.8亿元,创利税101.5亿元。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辽宁共有理、工、农、医、体、音、美、财经和综合性高等院校66所。目前,全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3.58万人,在校研究生1.05万人。40多所院校同国外的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互派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有20多所院校接受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中等教育继续得到加强,全省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4.28万人,在校生15.68万人;普通高中465所,招生14.39万人,在校生为39.9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全年扫除文盲2.35万人,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文化事业进一步活跃。目前,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8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6个;公共图书馆129个,博物馆30个;档案馆159个。全省有省市级广播电台16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转播台3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82%;全省有省市级电视台15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8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7.67%。1999年,全年共出版报纸85种,总印数11亿份;出版各类杂志277种,总印数1.33亿册;出版图书5256种,总印数2.26亿册。卫生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继续发展。全省共有卫生机构6614个,个体门诊5380个,医疗床位19.4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2.95万人。预防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省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16个,卫生技术人员1.23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07个,卫生技术人员0.31万人。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辽宁省运动员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22个亚洲冠军、82个全国冠军。全民健身活动稳步推进,全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1760万人。人民生活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辽宁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省城乡到处是一片祥和安乐的景象。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199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9元,比上年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990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0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8元。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目前,全省从业人员1948.5万人;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4805个,使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社会保障成效显著,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695万人,覆盖面96%。全省城市均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1999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756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918.2万平方米。年末统计,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8.5平方米;农村居家庭人均住房面积20.9平方米。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省目前各类社会福利院拥有床位4.79万张,收养人员3.73万人。城镇社会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已设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972个。农村已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达到972个。对外开放辽宁省实施"外向牵动"战略以来,对外开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外贸易持续增长。199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外贸出口总额82亿美元,进口总额55.3亿美元。我省对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161个,主要贸易伙伴列前五位的依次为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和荷兰。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1999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785项,外资协议额50.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4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在新签外商直接投资中,总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201个,合同外资额22.4亿美元。截止到1999年末,辽宁省已注册“三资”企业1.38万家,累计投产开业8037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发展。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项目1362项,合同金额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6亿美元。新签技术出口合同173项,合同金额13.7亿美元。新签技术引进合同292项,合同金额10.3亿美元。目前,辽宁省共有国家级、省市级各类开发区27个。其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当属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它们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10/06
- 美不胜收!大美辽宁欢迎您08/16
- 辽宁这百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党百年主题系列微视频《这百年》今天推出辽宁篇。让我们走进辽沈大地,回望峥嵘岁月,高擎精神火炬,一起见证老工业基地振兴在途,谱写新篇!07/12
- 《大美中国·冬天系列》 辽宁的冬天03/06
- 辽西明珠 凌海窗口——走进凌海高速服务区清晨的阳光洒在京哈高速471+100公里处,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映入眼帘,这就是近期焕新升级的凌海服务区。作为连接东北与华北地区的交通动脉,京哈高速上的服务区经历了从1.0基础保障到4.0主题复合的跨越升级。凌海服务区建筑面积约2.17万平方米,规模居辽宁省前列。与传统服务区相比,凌海服务区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客货混流、通行拥堵”的痛点。服务区科学规划了小客车车位与货车位,总计880个停车位,有效解决了高峰期停车难问题。针对新能源车主,服务区设置了充电桩,尽管在国庆假期等高峰时段仍需要排队等待,但总体能满足车主的需求。服务区还设有司机之家、母婴室、儿童乐园、免费淋浴间等人性化服务设施,从细节处提升了司乘人员的出行体验。凌海服务区以“美食天堂”为定位,吸引了星巴克、肯德基等国际知名品牌入驻,同时引入了锦州当地的老白烧烤、沟帮子熏鸡等特色美食。在凌海特产展销区,“凌鲜四海”特色产品专柜格外醒目,百合小菜、海参等当地特产琳琅满目。服务区还完成了美食广场、小吃和零售招商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服务区的商业业态。穿行在凌海服务区宽敞明亮的空间里,来自天南地北的旅客们在星巴克喝着咖啡,在凌海特产柜台前挑选着百合小菜等当地特色产品。凌海服务区的区位优势显著。向北12分钟车程便能驶入G102国道,向南30分钟即可到达锦州湾机场,30分钟内可通达锦州周边乡镇、重要旅游景区等交通集散节点。服务区南侧毗邻建业镇唐家村,北侧毗邻双羊镇新站村,这一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推动“服务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的理想平台。编辑/赵晴11/26
- 辽东湾洄游斑海豹 最治愈的“冬日访客”编辑/赵晴11/26
- 我省秋粮运输新枢纽建设接近尾声编辑/赵晴11/25
- 盘锦河蟹全国大赛获双金近日,“菊黄蟹肥蟹乐青浦——2025年上海海洋大学蟹文化节暨全国河蟹大赛青浦行活动”在上海蟠龙新天地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共同主办,以优质河蟹展销为核心,搭建起产业展示、产销协作与品牌推广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全国众多河蟹养殖单位参展角逐。评比现场作为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赛事,“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以严苛的评选标准、专业的评审团队著称,成为检验河蟹品质与种质水平的重要标杆。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携旗下优质蟹品参展,经过多轮专业评审的严格筛选与品鉴,凭借出众的蟹品品质、优良的种质特性脱颖而出,一举斩获两大重量级奖项——2025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2025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最佳种质奖。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光合蟹业养殖技术与产品品质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其在河蟹种质培育领域的深厚积淀。记者/虞伟编辑/赵晴11/25
- 我省特色劳务品牌亮相2025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编辑/赵晴11/24
- 营口:一勺酱香承百年郑友和食品有限公司的营口传统大酱包装车间。受访单位供图100多年前,东北的优质大豆和营口高品质的海盐相互碰撞,诞生了营口传统大酱。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酿造工艺,让营口传统大酱成为酱中佳品。如今,在传承与创新中,这百年酱香已飘香海内外。营口传统大酱是开袋即食的。但在营口,酒店里的厨师更习惯用营口传统大酱作为调味品,许多菜谱在配料上还专门有标注。例如当地餐桌上十分常见的“大丰收”,就要用营口传统大酱炸成肉酱或鸡蛋酱做蘸料。当传统名菜京酱肉丝遇到营口大酱,营口人用营口传统大酱制作,并打趣地取名为“营酱肉丝”,使这道菜融入了地方特色。1895年,营口人郑友和将大酱酿造工艺从40多种去芜存菁,保留下12道工序,并总结出“料好、曲优、艺精、晒制”八字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郑氏酿酱法。彼时,营口西大街(今辽河老街)的三间瓦屋里,12道传统工序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从筛选黄豆、淘洗浸泡,到旺火蒸豆、拌曲发酵,再到陶缸晒制、反复抽油,每一步都依赖匠人的眼观、鼻嗅、手研与口试。尤其是制曲环节,面粉需经过5道筛选培育优质菌种,这一秘方从郑友和时代延续至今;而长达180天的天然晒制,更让微生物在阳光催化下完成风味转化,最终成就大酱的红亮色泽和回味绵长口感。如今在营口辽河经济开发区,这一非遗工艺正不断传承和创新。在郑友和食品有限公司的厂区内,记者看到二十几口整齐排列的酱缸与现代化的厂房相映,弥漫的酱香,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老的酿造时光。这里展示的便是整个酿酱工艺中最重要的晒制环节。打开郑友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营口传统大酱,品相十分诱人:一粒粒豆瓣浸在浓浓的酱汁当中。历时百余年,营口传统大酱的核心工艺始终得以保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营口传统大酱开始走出东北,畅销北京、广州等城市,郑友和作为代表性品牌,成为许多南方人初识东北风味的窗口。2010年3月,郑友和食品有限公司在营口辽河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品牌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新厂虽引入了现代化生产设备,却始终恪守古法精髓。在公司化验室里,质检人员对来自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大豆进行严格检测,精选直径4毫米至5.5毫米之间、蛋白质含量高达40%至43%的非转基因大豆作为原料。技术专家郎益春告诉记者,公司已建立起涵盖供方管理、入厂检测、在线检测、出厂检测、市场售中检测的全流程质量监控体系,每批原料都需经化验室严格把关。郑广洲是郑氏酿酱法第四代传承人,建厂之初就明确提出“机械化不丢老味道”的理念,从原料筛选到最终灌装,12道传统工序被完整保留,只是将人工蒸豆改为精准控温的蒸汽设备,人工搅拌升级为无菌化机械操作,既提升效率,更保障品质稳定。目前,郑友和牌营口大酱不仅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建立稳定合作,还在日本、韩国搭建成熟销售网络,通过合规认证与口味适配精准对接不同国家的需求,让百年酱香征服多元文化市场。为满足海内外市场需求,企业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明年即将投产。亮眼成绩彰显硬实力:在黄豆酱品类中,郑友和营口大酱海外销量稳居行业前列,成为中国黄豆酱走向世界的代表;线上渠道,有机营口大酱销量在全行业名列前茅,爆款零添加黄豆酱累计销量突破1亿袋。这些成绩,印证了传统发酵食品的国际潜力,更积累了宝贵的海外渠道、合规经验与跨文化营销心得,让百年非遗品牌在全球舞台持续领跑。辽宁日报记者/徐鑫王姝佩编辑/赵晴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