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辽宁: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展以“友”引友,以“城”为媒。国际友城工作在增进中外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1979年大连市与日本北九州市建立辽宁省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以来,辽宁友城“朋友圈”持续扩容。目前,辽宁省已与32个国家缔结了93对友城,同71个国家的交往对象建立了370对友好伙伴关系,为全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聚能增势。“民心相通”渠道促交往作为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辽宁借力日益紧密的国际友城网络,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开放、友好、活力、现代的崭新形象,其风采令海内外参与者印象深刻、赞誉不断。国际友城工作是地方高层对外交往的重要方向,是外事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辽宁省以地方高层交往为引领,友城的纽带作用不断彰显,“民心相通”不断深化,友城活动精彩纷呈,密切了“好朋友”,巩固了“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去年是辽宁省与日本富山县缔结友好省县关系40周年。40年来,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结出丰硕成果,两地人民人文相亲、互帮互助,留下了“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的佳话。去年也是辽宁省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缔结友好省州关系30周年,两省州成功举办结好30周年交响音乐会,围绕教育、医疗、体育、艺术等领域开展专项活动,并在友好交流与经贸合作会议上集中签约12个合作协议。去年6月,辽宁省友好经贸代表团访问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州期间,继两省州2023年缔结正式友城关系之后,大连市与布列斯特市也签署了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协议书,辽宁中医药大学与布列斯特中心城市医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举办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州展示展演活动,玉雕、皮影戏、满族刺绣等20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吸引观众驻足。锚定全省对外开放规划目标,辽宁省健全完善“大友城”工作机制,由外事部门牵头,全面统筹宣传、商务、教育、文旅等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涉外工作,开创友城工作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推动了经贸、教育、文化、体育、旅游等众多领域的交往交流。2024年,辽宁省与俄罗斯特维尔州、乌干达布索加大区正式建立友好省州(区),与韩国庆尚北道、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签署友好合作关系协议,全年开展友城间友好交流活动72场。去年,辽宁与俄罗斯特维尔州缔结友好省州的报批及签约工作如约完成,成功举办辽宁省与特维尔州经贸交流会,沈阳师范大学建设的中文学习测试中心在特维尔国立大学揭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伏尔加河畔熠熠生辉,两省州持续深化人文交流,巩固友好合作基础。通过国际友城这座友谊之桥,辽宁省促进高层对话、经贸合作、招商引资、人文交流取得务实成果,辽宁国际“朋友圈”不断壮大。“经济外事”品牌助发展山海之约,友城同行。第二届辽宁国际友城大会即将在沈阳召开,届时将有国内外百余个团组近400位嘉宾参会,地域涵盖五大洲46个国别。增设的友城文旅特色展未展先火,吸引了15个国家的40余个地方政府、商协会和优秀企业前来参展。辽宁省以“友城+”思路,将“外事搭台”和“经贸唱戏”有机衔接起来,以国际友城及友好伙伴为载体,聚焦辽宁省各领域发展,打造“经济外事”品牌,大力提升国际友城活动国际化水平,助力辽宁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去年9月第五届中国辽洽会期间,辽宁省举办了首届辽宁国际友城贸易对接洽谈活动,首次邀请驻华使节团、外媒记者团出席活动,首次组织友城政府携境外企业组团参会,来自全球48个国家的300余位嘉宾相聚沈阳,共叙友谊、共商合作、共谋发展。此次活动是利用友城渠道搭建国际经贸交流平台的“首演”,外事直接参与经济发展主战场,从幕后走向台前,搭建高契合度经贸发展合作平台,在高级别嘉宾邀请、外国驻华使节邀请、推动国际友城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推动友城交往和国际经贸合作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活动促成在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内设立斯里兰卡产业园等7个合作项目签约,达成合作意向18个,推动23对企业建立沟通渠道,成功搭建了以国际友城为主体、以经贸合作为主旨的高端大型多边开放平台。今年4月,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州代表团来访,参访省农科院及相关制造业企业,达成多项合作订单。在外事工作中,辽宁省着重突出友城元素设计,深挖友城交往历史渊源、代表人物、合作项目成果等资源,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深耕传统友城,拉紧友城交往纽带。以城为媒,以心相交,依托国际友城,辽宁向世界展示了对外交往的意愿,释放出缔结全球友谊的善意,讲述着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辽宁故事。记者:徐铁英06/11
- 岫岩玉雕、辽菜传统烹饪技艺等9个项目亮相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 辽宁老手艺圈粉海内外岫岩玉雕、抚顺琥珀雕刻、古渔雁民间故事、辽菜传统烹饪技艺等辽宁非遗项目近日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大放异彩。9个代表性非遗项目通过实物展示、活态展演等形式,向世界展现了辽宁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岫岩玉雕传承人创新推出生活化小件作品,抚顺琥珀雕刻运用科技手段破解原料困境,辽菜传统烹饪技艺则让观众现场品尝地道的辽宁味道。这些传统技艺不仅传承了古老智慧,更以创新表达赢得了国际赞誉。沈阳李氏民间掐褶纸传承人李雪正忙着给游客讲解掐褶纸技艺。受访者供图玉雕不拼大小拼创意本次国际非遗节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来自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意大利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个非遗项目、400余名传承人同台献艺,展开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岫岩玉雕传承人陈林松手里正在雕刻的一棵绿色“小白菜”似乎刚从土里长出来,灵动古朴,土得自然、土得厚重、土得鲜活。“岫岩玉雕是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主要以大为主。此次,我们雕了一些精美的小件儿,更加接地气。”陈林松说。本届非遗节,辽宁首先以特有的矿产资源非遗项目作为展示对象,遴选出岫岩的玉雕、抚顺的琥珀雕刻、大连的贝雕等非遗项目,囊括了多位传承人的作品。这些诠释生生不息工匠精神的作品,让海内外观众在这些有生命力的雕刻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一把雕刻刀、一枚贝壳,大连贝雕传承人金吉在展位前专心于创作,他手拿雕刻刀在贝壳上雕刻纹样,厚薄有度,刚柔相济,精致的纹案慢慢显现,围观的人们对他的技艺赞叹不已。一名来自意大利的游客表示对贝雕项目印象很深,“大连贝雕给了我很大惊喜,这么潮的展品真的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抚顺琥珀雕刻的茶具、挂件等同样受到海内外游客欢迎。“抚顺琥珀产地西露天矿的琥珀资源已经近乎枯竭,制约了抚顺琥珀产业的发展。”抚顺琥珀雕刻传承人范勇说。为此,他成立了科研团队,引入物理、电子技术,采取文化和科技相融合,将破碎的琥珀“再造”,再将“再造”的琥珀用现代人的审美与传统工艺相结合,雕刻出工艺品,既解决了原料枯竭问题,又使“老字号”焕发出青春活力。刺绣不靠滤镜靠针脚精彩的古渔雁民间故事、梦幻的李氏民间掐褶纸、承载古韵的满族刺绣以及辽菜传统烹饪技艺、辽河口渔家菜特色食材加工技艺与习俗及二界沟排船制作技艺等,这些非遗项目以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现场互动,向游客展示了辽宁非遗的独特风采。一碗成一味,口口皆满足。辽菜传统烹饪技艺传承人张春海手中面皮翻飞,几下就制作出“鸭蛋形”的豆沙包,为舌尖上的美食注入了浓浓的辽宁味道。现场观众黎杨一边品尝豆沙包一边说:“在成都能吃到这样地道的辽宁菜,真爽!我的朋友圈里全是豆沙包的视频和图片,大家都在转发,可火了,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沈阳李氏民间掐褶纸传承人李雪带到现场的直径1米大的南瓜和怀抱玉米的小熊猫作品让观众爱不释手。而古樯木、压舱石、铁锚这些古渔雁民间故事,让游客深刻领会了它们的内涵。独具民族风格的满族刺绣(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渔雁”群体征服海洋和崇拜海洋的精神载体二界沟排船制作技艺也让现场游客叹为观止。活动现场,许多观众分享了观展感受。来自成都的汪女士看着满族刺绣(岫岩满族民间刺绣)传承人陈素香的作品说:“以前听说过满族刺绣,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观看过满族刺绣的针脚,太细腻了,鸟的每一根绒毛都这么清晰,这个无滤镜的技艺太高超了。”多年来,在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我省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通过建设非遗体验基地、举办各类非遗展览、组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开展非遗研学旅游等活动,为公众了解和认识非遗资源搭建平台,真正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记者:杨竞06/10
- 辽宁:老街不老 正又燃又潮“逆生长”刚刚荣获“2025中国咖啡产业特色街区创新奖”的沈阳八经咖啡小巷近日热度飙升,这则消息让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更新话题再次泛起涟漪。权威行业研究与市场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给出获奖理由:八经咖啡小巷通过历史文脉活化、业态跨界创新、青年创业生态构建的可持续运营模式,为全国咖啡产业与城市更新融合发展树立标杆,并显著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与城市品牌影响力。一条咖啡街撬动一条产业。截至今年4月,沈阳全市咖啡门店数量达到2690家。咖啡外卖消费也活力十足,据《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过去两年时间里,沈阳市咖啡外卖订单占比年均增速达到75.26%,领跑全国。一条老街宛如一座城市的经脉,不仅串联起往昔的繁华,更成为文旅融合、消费升级的试验田。在辽宁,还有一同埋头创新的老街:大连东关街、丹东安东老街、营口辽河老街,一批老街区以独特的文化传承、创新的业态模式和丰富的游玩体验,吸引着八方游客。沈阳八经咖啡小巷热度飙升。夏日,年轻人循着咖香,在此观瞻缓行。(摄影:查金辉)文脉新生老街里的城市记忆解码大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新开放的十五号院里,头发花白的张连升老人来到“这里有故事”展馆,他推着老花镜,凑近展柜,仔细端详着高满堂的作品手稿,嘴里喃喃自语:“这字里行间都是咱大连的故事啊!”十五号院运营管理公司投资人王丽红介绍,展馆生动讲述了闯关东的故事,让游客真切感受本土文化魅力。如今这里兼具文博展览、留白剧场等各类文化场景。这座始建于1905年、被视为“闯关东第一站”的街区因文化空间的重塑而游人如织。街巷深处,一出好戏正在上演。5月28日,沉浸式环境互动戏剧《老酒馆》在东关街首演,演出以互动、沉浸式为亮点,让观众从“旁观者”变身“剧中人”,将“闯关东”年代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左手咖啡、右手历史”。沈阳市民曹旭阳经常光顾咖啡小巷,一坐就是一下午。他很享受这种环境,“很随性”。占地约3.44平方公里的八经咖啡小巷在沈阳市和平区,似乎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条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老街留下诸多时光的印记。如今,街上不仅有26处不可移动文物和诸多老建筑,也遍布多达159家极具现代感的咖啡饮品店,吸引着年轻人纷至沓来。丹东安东老街今年3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整个街区参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形式,复原了聚宝街、中富街等丹东历史名街格局,里面浓缩着丹东轻工业文化发展史,孔雀牌手表、“齐洛瓦”冰箱、康齿灵牙膏等物件,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这些老物件都是原来爷爷奶奶家有的,看着还挺有感触的!”娄丽平时遛娃喜欢在四处“探索”,看到这些老物件就兴致勃勃地向孩子介绍。营口辽河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1年,营口正式开埠,也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被誉为“中国北方露天的百年商埠博物馆”。漫步在营口辽河老街,31处历经百年的近代建筑保存完好,众多老字号、老作坊申遗成功。老世兴、瑞昌成等老商铺,不仅延续至今,更展现出营口历史文化与中西建筑风格融合之美。这些老街承载着厚重历史,又在现代化进程中,以各自的方式守护和传承文化基因,让城市记忆历久弥新。业态焕新传统街巷的青春密码“东关街变化太大,既有回忆又添文化味,美食还多!”市民张峰感慨道。大连东关街的活化升级,让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完美共生。几步外的半宅咖啡馆内,顶棚巧妙地模拟老电车的内部构造,复古吊灯散发出柔和的光,与电车把手相映成趣。楼梯旁还保留了一面百年老墙。“装修时,我们特别注重与文物专家沟通,确保每块砖石、每寸墙面都得到最妥善保护。”主理人李博站在墙前,眼神中满是敬畏。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旧址、巨型咖啡杯、彩虹斑马线……这是多数打卡者在沈阳八经小巷的必到之地,“CASCOFFEE”就在这个黄金点位。店门口,人们争相拍照,店内几桌客人悠闲地靠在椅子上享受咖啡时光。80后老板刘大伟热情招呼客人,他曾在咖啡店对面做摄影工作室,现在那里是他的另一家咖啡店“MAGENAN”,两家店分别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既有大众口味,也有精品咖啡。刘大伟见证着街区通过“微改造+文化激活”,增设艺术装置、改造建设开放共享空间,不断提升街区颜值,也见证着街区通过“咖啡+非遗”等跨界实验焕发新生。敢在这里连开两家店的他干劲十足:“我能感觉到整个街区的起势,人气越来越旺!”“来一份海胆烤蛋!”来自济南的游客王美如出于好奇下了单。安东老街商户佟亮的摊位前围着几位年轻顾客。他刚上新的海胆烤蛋备受欢迎,透明水缸里是活色生鲜的海胆。“三年来,我更新了十余次菜单,摆放水缸还是街区管理员教的,年轻人就爱看这个鲜劲儿!”佟亮边忙碌边说,海胆烤蛋的香气里升腾着创新的热望。辽河老街则没有过度渲染老街的烟火气,而是在餐饮消费方面做“减法”,动员几十家小吃商户迁移至明湖新街经营。王立君的满绣工作坊获得更从容的呼吸,她一针一线绣出薄如蝉翼的耳环。“老手艺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王立君告诉记者,她在满绣创作中融入了哪吒等卡通形象,开发出满绣冰箱贴等新品,受到游客广泛欢迎。体验蝶变老街区趣味满满“电车来了,快,帮我拍一张!”街道的人群中广东游客晓慧兴奋地喊道。她手中高举着大连201电车造型的马卡龙甜点,伴着电车咣当咣当的独特声响,面对镜头甜甜一笑,眼睛弯成了月牙。“东关街站,心愿达成!”她脸上满是满足。安东老街轻工业文化展览馆入口处,数字“讲解员”成为新宠。学生陈书念好奇地提问:“丹东保存最完好的满族古村落是哪里?”……数字人对答如流,“两人”你问我答,不亦乐乎。与此同时,街区还组织了“二十四节气、八大传统节日”活动,游客在参与中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老街上,不仅有收获快乐的游客,还有收获幸福的老板。“我就是在店里的一次活动中,认识了我媳妇。”在八经小巷道边,就是“光和盐HALOCOFFEE”。小店里,到处都是老板阿迪和爱人的照片,记录着他俩的幸福时刻。阿迪笑着说:“这是我开店10年来的一次大收获。”收获爱情的同时,阿迪的咖啡店也蒸蒸日上。他每年都要到各地考察,于是,店里每季都有十余种不同的咖啡“在线”。现在,他不仅在全国性咖啡冲煮大赛中做评审,还为“咖啡小白”做科普,为业内同行培训冲煮技术、提供最新产品,延伸他的“产业链条”。当游客在老街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当本地人将街区视为“骄傲的名片”,老街便真正成为城市精神的容器。这些街区的实践证明,老街不是城市的包袱,而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资本。城市更新进程中,怎样的老街改造才能吸引人?文化学者、作家、国家一级导演杨道立认为,在老街焕新改造上,首先,应强化文化引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将文化符号与元素融入空间布局、建筑设计、业态规划等各个环节。其次,注重“人”的意义,留住烟火气。注重保留与提升街区居住功能和社区氛围。再者,推动功能再造,实现多元融合,在保护历史风貌基础上引入新业态,实现居住、商业、文化、旅游等多元功能的有机融合。最后,强化品牌塑造,提升城市自信,打造具有辨识度与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利用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增强城市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记者:李曼陶阳王荣琦佟利德06/10
- 辽宁省朝阳市:六月好时节 田野美如画6月4日,俯瞰朝阳市双塔区桃花吐镇的田野,绿意葱茏壮美如画。当日,在桃花吐镇附近的农田之上,一池池麦田、一垄垄大田秧苗、一栋栋棚菜呈现着夏之美,绘就了现代农业新图景。时下,朝阳市农田进入管理期,田野里的作物绿意盎然,生机无限,田野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幅自然画卷,农民劳作其中,美不胜收。记者:白铁军06/09
- “三阳”联手共绘辽宁文旅新图景在辽宁广袤的版图上,沈阳、朝阳和辽阳宛如三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历史与现实的经纬之间。它们承载着辽宁厚重的历史记忆,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风云变幻。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这三座带“阳”的城市又以独特的文旅魅力吸引八方来客,成为辽宁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连接北塔与南塔的慕容街,已成为朝阳文旅重要地标。(摄影:朱忠鹤)万年积淀构筑辽宁文化脉络不久前,升级改造重新开园的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再次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古生物化石展出数量由435块增加到2025块,数字技术重现亿万年前生命图景,这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用触手可及的化石证明了朝阳地区的历史悠远。位于我省西部地区的朝阳,是我省正在力推的“三阳”文旅中的重要一极。从恐龙时代,到距今几万年的“鸽子洞人”,再到距今五千多年、开启了中华文明时间轴线上“古国时代”的红山文化,以及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曾在此定都,使朝阳成为当时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朝阳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为辽宁历史奠定了深厚的底蕴,是辽宁远古文明与早期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已经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沈阳,在辽宁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努尔哈赤在此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沈阳故宫便是这段历史的鲜活见证。这座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融合了满、汉、蒙等多民族建筑风格。到了近代,张学良故居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从王朝的崛起,到近代的变革,沈阳始终处于辽宁历史发展的核心位置。辽阳,有着“东北第一城”的美誉,是东北地区建置最早的城市,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燕国设立的辽东郡。自那时起,辽阳便成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汉魏壁画墓群用精美的壁画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神话传说,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广佑寺历史悠久,其大雄宝殿是世界最大的木质结构佛教殿堂;东京城遗址、燕州城山城等见证了这座城市在不同朝代的辉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辽阳为辽宁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三座城市,从远古文明的起源,到近代历史的变革,共同构筑了辽宁历史发展的完整脉络。平湖楼是辽阳的标志性建筑。(摄影:郭平)在沈阳故宫的凤凰楼,游客们定格下属于自己的古风记忆。(摄影:朱忠鹤)文旅交融绽放辽宁迷人光彩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沈阳文旅的成绩单再次抢眼,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36%,热度位居东北第一。沈阳方特欢乐世界、张学良旧居、沈阳故宫、沈阳森林动物园、辽宁省博物馆等位居热门旅游目的地前列。沈阳在端午节假期的“出圈”,既是近年来“旅游热”快速升温的又一次证明,也是“三阳”文旅交融、热度上升的代表。如今的沈阳、朝阳和辽阳,正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近些年来,沈阳凭借故宫、张学良旧居等知名历史文化景点和丰富的现代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大量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在沈阳故宫,除了古建筑之美,还经常举办各类文化展览,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清朝历史文化;春节期间举办的“新春祈福”活动,让游客参与写福字、挂灯笼等传统民俗活动,感受浓浓的年味。此外,沈阳大力发展冰雪旅游,每年冬季都会让沈阳成为游客体验冰雪运动乐趣的热门之地。这些丰富多样的文旅举措,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使沈阳成为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旅游城市。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资源,朝阳吸引了大量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游客。为了更好地展示自身魅力,朝阳积极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传统文化游”让游客在北塔、南塔、凤凰山等处,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凭借大量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吸引着众多古生物爱好者,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代。辽阳今年同样成绩斐然。辽阳打造的“古城文化游”品牌独具特色,游客漫步在辽阳古城的大街小巷,仿佛穿越回古代。发现于辽阳汉魏古墓葬里的彩绘壁画的生动形象,勾勒出两千多年前的历史风云;东京城遗址、燕州城山城等历史遗迹,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辽阳还充分利用温泉资源,将温泉养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推出温泉养生游。辽阳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文化中体验旅游的乐趣。记者:朱忠鹤06/09
- 【最辽宁·景】湿地如画6月的沈阳已经进入夏日模式。走进辽河南岸的七星国家湿地公园,空气清新,绿意盎然。曲折的水道在滩地上勾勒出天然的脉络,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草木点缀其间,绘就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记者:查金辉06/06
- 新华网报道朝阳凌源市:以花为媒 绽放“美丽经济”初夏的辽西大地,万物勃发。走在辽宁省朝阳凌源市的田间地头,一栋栋现代化温室大棚星罗棋布。大棚内,百合、郁金香、唐菖蒲等各类花卉的花苞挺拔舒展,再过一周,这些鲜花将成为千家万户的“幸福点缀”。朝阳凌源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百合等球根类鲜切花生产基地,有“北方花都”之称。近年来,当地围绕花卉产业,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加快数字场景建设,延伸花卉产业链条,全市花卉产业步入快车道,“美丽经济”持续绽放。图为绽放的百合花。新华网发凌源花开花香飘进千万家走进凌源市宋杖子镇,一片片百合花田映入眼帘。农户左瑞军种植百合花已有20多年,从最初的探索尝试到如今的技术娴熟,他种的百合花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我从2002年开始种百合花,当时种球少,种植技术也不成熟,一个大棚一年只种一茬。通过学习新的种植技术,现在一个大棚一年能种三茬,我一共有三个大棚,算下来一年能挣10多万元。”左瑞军说。多年来,宋杖子镇积极推广新技术,从根本上避免了花卉种植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同时实行“点单派单”的服务模式,帮助农户解决售卖问题。图为在凌源市花卉大棚内正在生长的百合。新华网发在凌源市,像左瑞军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凌源的花卉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截至目前,凌源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涵盖20多个品类200余个品种,年产值达10亿元。其中,百合品种繁多,深受市场欢迎,远销国内外多地,花香飘进千家万户。“凌源百合”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约有1万户农户从事百合生产,种花已经成为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首选产业。图为小城子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受访单位供图)科技赋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凌源市小城子镇杨大营子村花卉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项目基地内,花农李小虎看着自家大棚内,娇嫩欲滴的百合花苗,脸上露出笑意。“这个暖棚由智能系统控制,像环境监测、灌溉、通风这些过去需要许多人的作业,现在我一个人操作这台机器就搞定了。”李小虎表示,“通过使用智能系统,可以为花卉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产出更多了,一年能挣5万元。”“这些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建成了一系列现代化高标准暖棚、外保温棚、玻璃温室。”杨大营子村党总支书记王洪祥说:“如今,花卉冷棚乡村振兴项目也基本完成建设,村民养花致富的信心更强。”杨大营子村建设的现代化高标准暖棚,是凌源市依托科技赋能,不断延伸花卉产业链条的一个缩影。图为在凌源市花卉测试中心盛开的百合花。(受访单位供图)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之下,凌源市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正在打造花卉全产业链。同时,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融合,以科技为引擎,大力研发百合新品种,逐步向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凌源市花卉科技研发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恒温恒湿的培养室内仔细查看花球的长势。“我们培育的这个种球,以前依靠进口,现在由自己生产,通过量产化生产,经济效益比较可观。”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张月说。据介绍,凌源市花卉科技研发中心拥有先进的实验室设备1340台,这里不仅是百合种球繁育的核心基地,更是产学研合作的高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先后在这里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共同推动百合种球的国产化进程。“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技术体系。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百合脱毒种球产业化繁育技术攻关与积累,实现年产500万粒种球生产规模,推动凌源花卉产业迈向新的发展。”凌源市农产品加工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宋吉源说。图为位于凌源市的中国百合博览园。(受访单位供图)融合发展“美丽经济”持续绽放“大家看,这四种花组合起来叫‘一举夺魁’,都是基地直发的,今天下单,今天发货,省内和周边省份次日达……”在小城子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直播基地,主播李佳丽正忙碌地直播销售鲜花:“在直播间下单后,根据订单,从大棚中采摘后,会在第一时间打包送往就近的物流公司。”据了解,目前,凌源市已有20家花卉电商企业,通过空中通道和“鲜花”运输专线,凌源的百合、郁金香等鲜花,能迅速送达全国近200个城市。一朵花促进了一座城的发展,让产业之花绚丽绽放。以花为媒,凌源市正在走向全国。沁人心脾的百合花、“七绝八艺十五味”的特色小吃、疗养旅游胜地热水汤温泉……除了发展传统的花卉产业,凌源市还将其与旅游业、特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不断探索“百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2022年9月,地处凌源市的中国百合博览园正式对外开放,并于2023年4月入选首批“乡村振兴赋能计划”文旅惠农典型案例。博览园占地1500亩,包含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及近百亩露天花海,常年盛开着上百种百合新优品种,园中各色百合竞相绽放、充满生机与活力,漫步于花丛中,令人心旷神怡。此外,为聚焦花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花卉产业链发展和花卉产业交流合作,凌源市连续六年举办“凌源百合节”,通过举行一系列的交流、主题活动,接长凌源花卉全产业链,推动花卉产业提档升级,该活动也成为凌源市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凌源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凌源花卉产业已走出了一条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融合化的发展之路。未来,凌源市将继续立足产业优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科技创新,拓展市场渠道,让“北方花都”的美誉传遍大江南北,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记者:刘舒06/06
- 端午佳节游客在沈阳故宫解锁惬意时光端午时节,天朗气清,花明风暖,浓情端午,快乐六一,仲夏良辰,沈阳故宫博物院用服务让观众“粽”享假日美好。开宫门迎佳宾。入馆通道全部开启。增派警力巡逻。提前开馆,延后闭馆,每天延长1小时开放;13条入馆通道全部开启,方便观众快速入馆;科学调配充实一线工作力量,全员上岗保障安全;增加志愿服务岗位;公安系统增派警力巡逻,确保参观秩序;医护全天护航,保障观众健康。贴心暖心服务。趣味讲解关爱儿童。瞧这一家子。赏古建、看展览、买文创、品非遗、逛市集。这个端午节小长假,观众在沈阳故宫解锁初夏惬意时光。记者:郭平06/05
- 辽宁省葫芦岛市:地质奇观龙潭大峡谷位于辽宁、河北两省交界处的葫芦岛市建昌龙潭大峡谷植被苍绿,奇峰秀水、地中山、谷中景让人惊艳不已。龙潭大峡谷是辽西地质断裂带形成的岩溶峡谷,属于北方罕见的喀斯特地貌,拥有白云质灰岩、火山岩等独特地质景观。峡谷总长约54.5公里,纵深648米,最宽处210米。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岩溶纵深型峡谷,为国家AAAA级景区,辽宁省地质公园,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记者:杨靖岫06/05
- 辽宁省沈阳市:丁坝艇在游 香草岸上休 湖清空气优镶嵌在沈城西部的丁香湖,如今已经发展成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休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公园,去年更是因央视中秋节晚会主会场而名声大噪。端午节将至,这块运动胜地将再次迎来最佳运动季节:湖面上,帆板、皮划艇、电动冲浪板,乘风破浪;环湖慢道中,徒步、慢跑、骑行,一路向前;智慧化体育公园内,AI、5G等智能运动器材辅助大家科学健身。悦动的丁香湖,让人流连忘返。(摄影:张文魁)“水上”运动新地标说起沈城水上运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连续多年举办龙舟大奖赛和赛艇公开赛的浑河,但其实,丁香湖开展帆船、帆板等水上运动已有近20年历史,近年在这里举行的全国电动冲浪板联赛让这里火爆出圈,成为水上运动新地标。随着沈城气温的升高,丁香湖上的帆船、帆板、皮划艇、冲浪板等爱好者逐渐多了起来。沈阳冲浪爱好者曹日告诉记者:“大约5年前,我开始接触电动冲浪板,我是沈阳该运动的第一批玩家。目前,沈阳市的电动冲浪板爱好者大约有100人,大多在丁香湖训练。这源于湖水清澈,水面平静,非常适合进行水上运动。”开始冲浪之前,已经穿好泳衣的曹日要做准备工作,他先将冲浪板从车上卸下放到水中,随后,把电池安装到冲浪板上,再盖上防水盖。接下来,他把保险装置佩戴在手腕上,然后将保险装置的一端插入手握的控制器上,控制器通过安全绳连接冲浪板,这样,冲浪板才能通电开启。驾驶电动冲浪板时,选手双脚踩进板面上的固定位置,手握控制器上的油门来控制速度,双脚调节冲浪板的方向。当出现意外落水情况,冲浪板可自动断电,能够保证运动者的安全。当一条条时速最快可以达到每小时80公里的冲浪板在水面疾驰时,让人们体验速度与激情。丁香湖目前已成为沈阳水上运动的重要基地,沈阳市帆船、帆板运动协会秘书长陈坚表示,从2006年该协会在丁香湖上开展帆船、帆板运动开始,经过19年的发展,皮划艇、电动冲浪板等水上运动陆续在湖面上开展,水上运动已经成为丁香湖的一道美丽风景线。“绿肺”健身聚集地丁香湖不仅有碧波荡漾的水域,还有绿树成荫的陆上空间,公园内种植近10万株树木,铺设18万平方米的草坪,环湖铺设9公里长的柏油慢道,4个休闲广场、3处亲水平台、4条休闲长廊和1座湖心岛,形似丁香花瓣,成为沈阳西部市区的“绿肺”,吸引了众多健身爱好者在此休闲运动。近年来,环湖滨水慢道成为沈阳跑友跑步的热门场地,一边环湖奔跑,一边享受“碧波荡漾洒金辉,万里飘香醉丁香”的浪漫美景。跑友刘洋几乎每天都到丁香湖跑步,“现在的气温适合跑步,加上最近几年丁香湖的体育设施不断升级,这里成为沈城马拉松跑友的最佳训练地之一。在沈阳,像丁香湖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多,我们边跑步,边欣赏美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在丁香湖,记者还看到几组家庭共同奔跑的场景,有的是一家三口,有的是祖孙三代,全家人齐跑,其乐融融。丁香湖东侧的丁香东湖内,在2022年建成了东北首座智慧化体育公园,每天都会吸引大量市民到此科学健身。公园布局“一环五区”,“一环”是全长2.1公里的智能健身步道,步道采用高速动作捕捉监控站作为智能运动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智能AI人脸识别,智能LED显示终端呈现园区内健身者的个人运动数据、运动量总排名、整体客流量、公园空气环境质量等数据。“五区”是2830平方米的五个健身区,包括青壮年健身区、中老年康体区、少年儿童活动区、综合健身区和球类健身区,可同时容纳千人运动健身。记者在智慧化体育公园内看到,各种智能运动器材堪比设施齐备的健身俱乐部,是时下最新颖的室外智能健身房。利用云计算、5G、物联网等技术,可实时显示、储存、分析用户体测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推动线上和智能健身赛事活动,实现跨时空、跨地域、全人群参与。从水上到陆地,从运动到休闲,在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丁香湖必将成为沈城的热门打卡地之一。记者:马骋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