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梨花满城开 朝阳春色美春,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悄悄揭开帷幕。当桃花和杏花绚丽占尽春色时,满城的梨花似乎在一夜之间竞相绽放,接续了春光色彩。目前在大凌河风景区,毗邻河畔的各处园林里的株株梨树上,洁白的花朵层层叠叠,相簇相拥缀满枝头,洁白似雪,娇美动人,偶有片片花瓣随风零落,宛如一只只白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最后零落于青嫩的林径上、草丛中,让地面宛如花毯,再次扮靓家园故土的美丽。游走期间,淡淡的幽香暗涌浮动,让人仿佛再次置身于童话世界。树树银白,让游玩的人们也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或结伴、或独行游赏于花林间,环绕花间举着相机和手机不停地寻找着最佳角度,把这美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感受生活的美好,欢声笑语中,更为这宁静园林增添了几分活力。梨花、游人、河畔,一步一景中构成了一幅幅怡人心境的自然画卷——与春相约,幸福满满!记者:孙良04/15
- 辽宁省阜新市:筑牢祖国北疆绿色长城阜新,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这里曾经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及京津冀地区的重要风沙通道,如今,黄沙退却,绿意延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两年来,阜新人民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知责担责、知重负重、知难克难,矢志不移,接续奋斗,全力以赴投身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为“三北”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辽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改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记者:李晓岑曹雷张云秋陈静许云祥赵雷单芳04/15
- 辽宁:东北首家考古博物馆试运行东北首家考古主题博物馆——辽宁考古博物馆近日试运行,数百件曾深藏库房的文物走上展台,入驻改造后的办公楼。该馆虽没有恢宏的建筑,却以“三专属”理念吸睛:藏品专属考古出土、展览专属学科前沿、服务专属研学交流。“东方既白”和“源·远”两大特展运用全息投影、数字体验等科技手段,让红山文化成为绝对主角。尤为特别的是,馆方将考古工地的临时展厅“搬迁”入馆,实现展柜文物“带土”出展,开启专业考古走向大众的新路径。20多年前出土的战国文物“七鼎六簋”首次成套亮相不是让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沉睡在仓库里,而是通过博物馆这一平台展现在观众面前;不是另起炉灶、重新建设新馆,而是利用旧有办公楼改造布置、展陈设计。日前,东北地区首个专业考古博物馆——辽宁考古博物馆开始试运行。该博物馆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考古院”)建设并主办。辽宁考古博物馆目前在展的3个展厅里,大部分文物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展厅中,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墓地出土的七鼎六簋仿铜陶礼器被摆放在了显著位置,它们整齐划一,造型别致,共同讲述战国时期,辽西这片大地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交流。东大杖子古墓群是战国时期的一处古遗址。1999年,东大杖子古墓群被发现,此后,考古人员展开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成套的大型精美燕文化铜礼器、铜车马器、兵器、仿铜陶礼器、玉器,以及嵌金曲刃青铜短剑等珍贵文物。此前,虽有一些东大杖子出土文物在其他博物馆展出,但像这次成套展出反映当时礼制制度的“七鼎六簋”,尚属首次。40多年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出土的一件陶罐也摆在了展厅内。据悉,这也是该件文物首次亮相。4月10日,记者在辽宁考古博物馆内看到,一层至三层办公楼已经改造为布局精巧、设计大气的博物馆展厅。从一层至三层,“源·远——红山文化考古最新成果展”“东方既白——我们是生生不息的红山人展”“关山·与共——辽宁长城文化展”3个主题展览各居一层,风格各异,每个展厅单次最大承载人数为30人。辽宁考古博物馆2023年开始筹备建设,所用场馆为省考古院办公楼旧址。该院迁至新址后,旧有办公楼即着手改造。据悉,按照改造计划,五层办公楼每层都将改建为一个主题展厅,借助省考古院2万余件院藏文物及大量考古出土标本,主题式、场景式展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厚重且悠久的历史文化。“节约办馆”不仅仅体现在旧办公楼的二次利用上,还体现在对原有展厅展柜的“一物二用”。马鞍桥山遗址位于朝阳市建平县内,是一处红山文化早期遗址,2019年至2024年,省考古院在此进行了连续5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当时,为了让公众及时了解考古发掘情况,省考古院在考古工地旁设置了临时展厅,将最新发掘出土的文物进行全方位展览展示。记者在辽宁考古博物馆内看到,马鞍桥山遗址出土文物不仅成为“源·远——红山文化考古最新成果展”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原本设在考古工地上的临时展厅也搬进了博物馆,实现了展柜的二次利用。展柜中,原本设在马鞍桥山遗址考古工地上的临时展厅也原封不动地“搬”进了辽宁考古博物馆。独立展柜中,马鞍桥山遗址出土的一个高不足3厘米的“石雕跽坐人像”借助全息数字技术进行360度展示。作为红山早期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石雕跽坐人像”双膝弯曲,臀部坐在脚踝上,珍贵且魅力十足。据悉,这件文物在考古工地的临时展厅中也是重点展品,此次原封不动地“搬”进了博物馆。省考古院院长白宝玉表示,对展览资源的再次利用,是打造整个考古博物馆的主导思想之一,此举既丰富了考古博物馆展览内容,也节约了展览成本,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最佳效果。聚焦红山,解锁史前奥秘服务青少年研学与综合博物馆不同,辽宁考古博物馆“小而美”“小而精”,瞄准“三个专属”办展方向,即藏品专属考古出土、展览专属学科前沿、服务专属研学交流。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史前时期重要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我省朝阳地区的牛河梁遗址属于红山文化中晚期,被确定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因此,红山文化成为辽宁考古博物馆重点展陈的内容。我省多个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成为展览中的亮点。在现有展览中,位于二层的“东方既白——我们是生生不息的红山人展”和一层的“源·远——红山文化考古最新成果展”均以红山文化为主题。省考古院研究馆员王宇介绍,二者不同的是,前者主要面向青少年儿童,展陈设计通俗易懂,活泼明快;后者则面向对考古学和红山文化感兴趣的观众,展览通过严谨的表达、精确的注释,将红山文化今年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展示出来。积石冢是红山文化典型标志之一。什么是积石冢?积石冢又是如何建造而成的?“东方既白——我们是生生不息的红山人展”在积石冢模型的旁边,特意通过屏幕,用一段时长2分钟的动画视频,生动模拟展示了积石冢营建全过程。红山人是红山文化的主题。红山人到底长什么样?他们的死亡年龄有多大?他们都患有什么疾病?为了让青少年儿童了解这些隐藏在文物里的信息,策展人特意设计了“为红山人体检”这个互动环节,观众只要轻触展示屏,就能看到还原后的真实红山人样貌,并看到一张专属于红山人的数字体检表。据悉,作为省考古院建设的研学交流中心,目前,辽宁考古博物馆仅开放3个展厅,且只接待研学团队,并采取预约制。记者:朱忠鹤04/14
- 辽宁鞍山:打造观赏鱼产业集散地这是4月10日拍摄的鞍山三台子观赏鱼交易中心。 辽宁省鞍山市三台子观赏鱼交易中心有20余年历史,目前已成为东北地区的观赏鱼批发集散地,辐射整个东北地区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除观赏鱼外,交易中心还售卖渔具、鱼饲料、鱼缸、水草等观赏鱼相关商品。 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4月10日,在鞍山三台子观赏鱼交易中心,一名店主在布置鱼缸。 4月10日,顾客在鞍山三台子观赏鱼交易中心选购鱼缸。 4月10日,顾客在鞍山三台子观赏鱼交易中心选购观赏鱼。 这是4月10日在鞍山三台子观赏鱼交易中心拍摄的观赏鱼。 4月10日,顾客在鞍山三台子观赏鱼交易中心选购观赏鱼。 4月10日,顾客在鞍山三台子观赏鱼交易中心选购观赏鱼。 4月10日,顾客在鞍山三台子观赏鱼交易中心选购观赏鱼。04/14
- 辽宁省朝阳市:杏花盛放 遍野飘香4月6日,朝阳市双塔区长宝乡附近的山峦杏花盛放,山林杏花层峦叠嶂,一望无际的杏花,为大山披上了春天的“盛装”。时下,朝阳地区杏花进入开放时刻,山林之间的杏花粉白如海,山连着山,岭连着岭,交相辉映,如诗如画。至此,朝阳地区一年一度观赏杏花的好时节正式到来。记者:白铁军04/11
- 辽宁:推动低碳转型 擦亮生态底色“越是发展任务重,越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提前一年达到国家下达的“十四五”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约束性指标后,三年行动决战决胜之年,如何继续交出一份更高颜值的“生态账”?4月9日,在“振兴新突破决胜勇争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辽宁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举措,努力让辽宁绿色发展成色更足、底蕴更深。守护好家乡的蓝天白云,就是守护百姓的健康和幸福。针对今年省两会明确提出的“确保PM2.5平均浓度低于3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8.3%以上”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以细颗粒物(PM2.5)控制为主线,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以及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等方面,全面落实《辽宁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精准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对营口市老边区等24个污染高值区实施“一区一策”重点整治,加强工业窑炉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强化移动源车、油、路、企综合整治,确保全年重污染天数比例控制在0.7%以内。作为钢铁大省,推动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一直是辽宁大气污染治理“抓源头”的重点。近年来,辽宁省已累计投资358.77亿元,完成1387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截至目前,12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或部分流程改造公示,合计粗钢产能7245万吨,占全省在产企业的89.8%。与2020年相比,辽宁省相关城市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空气质量均明显改善且全部达标。在省生态环境厅积极争取推动下,2025年第一批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已下达,支持辽宁省钢铁超低排放改造项目55个,补助资金3.8亿元。打好碧水保卫战,重在科学、精准上下功夫。加强陆海统筹,管住排污口,今年辽宁省将持续推动辽河流域、渤海(辽宁段)综合治理,深化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和规范化建设,对沈阳蒲河等20个重点河段实施达标攻坚。发挥生态补偿的激励作用,强化入海河流总氮等污染治理与管控,消除省控及以上河流入海断面劣V类水质,确保8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实现比2020年负增长。到今年年底,150个国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在78.7%以上,无劣V类水体。土壤环境安全对保障食品安全、居住安全意义重大。为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今年辽宁省将推进201个优先监管清单地块实施污染管控,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溯源整治。面对污染防治的新任务新要求,今年辽宁省还将大力推动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全省创建不低于300个“无废城市细胞”,确保国家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环境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位,努力消除生态安全与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以污染防治护“绿”,更要以产业转型增“绿”,今年辽宁省将积极推动行业低碳转型,实施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企业和65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出台分区管控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分区管控协调联动机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组织推动全省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集聚区,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推动大连庄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渔业经济区建设等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落地实施,持续组织谋划EOD项目,推动区域以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关联产业经营收益,以产业增值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为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今年辽宁省将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进行排查复核,持续开展转办群众举报问题抽查复核,防止整改不彻底及问题反弹。坚决依法依规严厉查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污染环境的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整治隐匿在基层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对企业偷排、直排等各种恶意违法行为“零容忍”。记者:赵静04/11
- 【最辽宁·景】花海之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无数人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幸运的是,在葫芦岛就有这么一处绝佳的自然美景。4月2日,随着气温回升,此时的葫芦岛海边龙回头景区桃花争相绽放。一侧是辽阔的大海,另一侧是绚烂的花海,这诗意的搭配令人陶醉。漫步在海边栈道上,穿梭于花与海之间,芳香扑鼻而来,仿佛踏入了一段浪漫的旅程。花朵与大海相互映衬,共同缔造出一幅美丽画卷。记者:李冰郜东迎王野04/10
- 【最辽宁·景】梦幻“鸟浪”近日,在沈阳市康平县卧龙湖湿地,鸟群沐浴在夕阳的霞光中,呈现变幻多姿的“鸟浪”景观,美不胜收。卧龙湖湿地面积127.5平方公里,是辽宁省内最大的平原淡水湖,这里是亚洲东部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记者:查金辉04/10
- 辽宁省朝阳市:清明踏青寻古韵 牛河梁遗址迎客潮清明小长假,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一场“历史与春光的邂逅”的主题活动迎来旅游热潮。这座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曙光的圣地,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体验,成为游客“文化寻根”的热门目的地。据景区统计,假期接待游客量创近年同期新高,家庭游、研学游群体大幅增加,凸显了文化遗产旅游的蓬勃活力,折射出公众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注热度。红山遗韵引客来,历史现场成“课堂”。漫步于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恢弘的积石冢群如星斗散落山间,而女神庙出土的彩绘泥塑女神头像,则以“东方维纳斯”的灵动神韵,将游客带入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明现场。游客穿梭于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红山古国”“文明发端”等主题展厅,纷纷驻足凝视玉猪龙、勾云形玉佩等珍贵文物。来自北京的大学生李悦感慨:“女神像的面部细节和玉器的精雕细琢,让我直观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仿佛与五千多年前的文明对话。”家长带着孩子驻足于“红山玉器”展柜前,孩子惊叹:“原来古代人这么会做手工!”“这里不仅是景区,更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来自沈阳的教师王女士表示,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的展品很丰富,序厅内巨幅360度投影屏幕生动再现了红山先民当年的生产生活和祭祀场景,非常震撼,真切“触摸”到了中华文明脉络。来自阜新的王先生一家在参观完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后表示:“既能赏春景,又能带孩子学习历史,比单纯游玩更有价值。”据了解,为应对客流高峰,遗址公园启动服务保障新模式,加密接驳车频次,高峰期每隔10分钟便有一趟摆渡车往返于博物馆、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与第二地点(积石冢、祭坛)保护展示馆之间;10余名专业讲解员全天轮岗,为游客提供优质导览服务。往返于凌源、建平的中巴已开通,为自驾游客提供了充足的停车位。门票政策延续平日标准,6-18岁未成年人及60岁以上老人提供半价优惠,70岁以上长者、残疾人等群体可免票入园。清明时节的牛河梁,春风拂过松林,络绎不绝的游客为远古文明再添“人气注脚”。这片承载着文明密码的土地,正以独特的魅力,让五千多年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记者:孙志禹04/09
- 辽宁:融进文旅套餐 “村史馆+”名片更亮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新工街道粮家村村史馆纳入乡村旅游线路,参观村史馆、参与非遗手工制作、吃海鲜、住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清明节期间,以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大明镇大冮村村史馆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吸引了沈阳、抚顺等地游客近千人。像这样吸引游客的村史馆,辽宁省有许多。村史馆作为记录乡村历史、传承文化的载体,不仅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更成为乡村旅游中一道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线。辽宁省“村史馆+”让村史馆与旅游深度结合,激活了乡村文旅新动能,实现了文化与经济双赢。陈列的“记忆仓库”向沉浸式“文旅IP”转变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村史馆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乡村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清明节期间,每当夜幕降临,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甜水镇南锅村廉政文化广场、古牌门楼、民宿、村史馆的灯纷纷亮了起来,映衬着波光粼粼的青年水库,在春风轻拂下,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锅村是清代翰林学士张良纯的故乡,如今的翰林故居——四忠堂是南锅村的村史馆。在这里,记者遇到了沈阳游客张大姐。她笑着说:“听说南锅村有一个历史故事丰富的村史馆,我们特意从沈阳跑过来看看。通过参观村史馆,了解了南锅村的历史,知道了张良纯造福百姓的故事,受益匪浅。”走进村史馆即可看见张良纯的画像。张良纯在南锅发展盐业,为后人开拓福地。在艰苦创业的同时他励志读书,于乾隆五十五年金榜题名,得中双翰林。回乡后,他把居所定名“四忠堂”,并办学堂免费教书育人,留下一段佳话。“自2017年南锅村发展文旅产业以来,共接待省内外游客5万人次。村史馆成了南锅村的‘文化名片’。”南锅村委会副主任王旭东对记者说,结合盘锦红海滩周边渔村推出“湿地生态+渔家文化”套餐,游客白天可以参观村史馆了解当地历史,傍晚体验苇编手工制作,夜宿渔家民宿,品河蟹宴。像南锅村这样,辽宁省各地的村史馆不再是老物件的陈列室,更是通过主题策划,如农耕文化、红色历史、民俗技艺等,以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口述历史等形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辽宁省农村的变迁。清明假期,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满族村史馆设计“八旗狩猎”沉浸式剧本杀,结合山林资源开发户外寻宝活动。而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小南村依托“闯关东影视基地”,村史馆与实景演出相结合,游客可穿着戏服,扮演角色参与“闯关东家族迁徙”情景剧,带动周边民宿和樱桃采摘园消费。“绿色自然”是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卧凤沟乡公官营子村的金字招牌,绮丽的自然山水与淳朴娴静的人文氛围相映衬,吸引了大批省内外画家前来创作写生。前几日,画家高阳来到村子,首先参观了村史馆,了解这里的历史后才提起画笔,将眼中的美丽村庄画在油画布上。画中有晨曦中劳作的农民,夕阳下嬉戏的孩童,还有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充满“春”的气息。公官营子村党总支书记李成军告诉记者:“在村史馆里,游客不仅可以穿越时空,目睹公官营子村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沧桑巨变,还可以同画家、艺术家一起体验自然之美。”“村史馆+”旅游动线走向深度开发辽宁村史馆通过“文化深挖—体验创新—产业融合—全域联动”突破“静态陈列”局限,走出一条激活乡村旅游、传承乡土文明的“村史馆+”旅游动线,实现“让历史活起来,让村子火起来”目标。如今,辽宁省越来越多的村庄通过挖掘本土文化,将村史馆纳入乡村旅游线路,与周边自然景观、民宿、手工作坊联动。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新工街道粮家村村史馆与农家乐连在一起。粮家村徜徉在水绕村、村依水、水环岛的“人间仙境”之中:穿过杏花、李花的小径来到“十里花溪”东南处,眼前不起眼的“沙坨子”竟是盘锦7处红山文化遗址之一。游客游完自然景观,可以在村史馆里体验传统农具的耕作使用、参与非遗手工制作等。丹东凤城大梨树村村史馆以“干字精神”为核心,展示30年治山治水历程,配套干字文化广场、影视基地,形成“红色教育+生态观光”模式,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大连、营口、丹东等沿海渔村的村史馆,以“闯海文化”为主题,展示渔船演变、捕捞技艺,联动海鲜美食节、赶海体验活动,独具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我才知道,这个村里曾经有350艘渔船,几乎每家每户都依赖出海打鱼为生。村史室真实地记录了渔民们的艰辛与丰收的欢庆。”一位深圳游客在参观辽宁省丹东市边境合作区江海街道安康村村史室后在网络上留言。走进村史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帆船雕塑。据介绍,其中的两艘小帆船雕塑代表着安康村早年建造的渔船安康1号、安康2号,生动地还原了渔民们在海洋中捕捞作业的画面。此外,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汤池镇金固村巧妙地将村史室、抗美援朝空军作战指挥基地遗址与农家乐采摘园相结合,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通过开发“汤池印象”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大明镇大冮村将村史馆与旅游文化深度结合,立足本地红色文化特色资源,通过“红色故事排演+体验式转化”实现文旅变现。游客们先去大冮村看村史馆,在村史馆里一边吃支前饭一边看红色话剧演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场景,让村民们置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之后去沙后所村、团结村听战斗英雄的故事和研学。村史馆是乡村文旅的“灵魂展厅”,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过去,更在于激活未来。通过创新表达、产业联动和村民参与,村史馆能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引擎”,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也让村庄在文化自信中走向振兴。记者:杨竞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