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辽宁省概况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沿海省份,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南临渤海、黄海,隔鸭绿江与朝鲜为邻,东南隔海与日本相望,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接壤,靠近俄罗斯,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要冲,是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辽宁省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71万,有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民族。全省有14个省辖市,44个县(市)。省会设在沈阳市。辽宁省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为714.9毫米,年平均气温4℃~10℃。全年无霜期约140~200天。辽宁省大陆海岸线长2178公里,约占中国的12%。东部山地丘陵区为辽宁省主要林区;西部山地丘陵区东缘的临海狭长平原,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中部辽河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由辽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10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64种,其中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的储量均居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中国的15%和10%。辽宁省除盛产水稻、玉米、苹果、白梨、花生等粮食、油料和水果外,还是中国主要的海盐、芦苇、柞蚕产区。历史沿革辽宁承袭着优秀中华文明的血脉,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占有漫长而辉煌的篇章。说辽宁的历史漫长,依据便是早在人类历史最古老的阶段,即旧石器时代,辽宁的先民就已经生活在这里。在营口市大石桥金牛山发现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出土的大量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新石器时代,辽宁人的祖先已经能够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有农业和畜牧业。凌源市与建昌县交界的牛河梁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址则表明,距今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展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曙光。公元前16世纪,辽宁省属商朝邦畿,(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3年~公元前221年)属燕。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设置行政机构。辽宁省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发祥地。至今,这里的一宫三陵,即沈阳故宫和新宾永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先祖)、沈阳福陵(埋葬着努尔哈赤)、沈阳昭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仍然保存完好。旅游观光辽宁省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都很丰富。这里有距今近30万年的营口金牛山遗址;这里有与北京故宫齐名的沈阳故宫和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这里还有以雄奇险峻和战略位置重要而遐迩闻名的九门口长城。名山、秀水、奇石、异洞遍布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冰峪沟、鸭绿江、金石滩和亚洲最大的本溪地下水洞等风光名胜久负盛名。大连、丹东的近代战争遗址和西部的秦、汉、魏、晋、辽、明、清史迹驰名海内外。辽宁省现有文物古迹1.13万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近年来,辽宁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如蒸气机车旅游、康复疗养旅游、仿古旅游和商务旅游等。各地举办的民间节庆活动也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最著名的有大连国际服装节等。现在,辽宁省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现有旅游饭店3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175家;旅行社37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8家。国际旅游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人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4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工业基地辽宁省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历史。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主要的工业和原材料基地。1999年,辽宁省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67.2亿元。辽宁省许多工业产品在中国占有较大比重。钢、生铁、钢材分别占中国产量的近20%左右;纯碱、烧碱分别占中国产量的20%和10%;发电量、原油、天然气、原煤、机床、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变压器、汽车等产量在中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仍是辽宁省四大支柱产业。但产品结构适应性调整已迈出新步伐,适应市场的投资类产品继续有所增长。1999年,生铁产量1448.9万吨,比上年增长2.1%;钢产量1467万吨,比上年增长4.3%;成品钢材产量1235.2万吨,比上年增长7.5%。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增长较快。其中,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22.2万台,比上年增长59.3%;乙烯产量39.7万吨,比上年增长2.6%;化学农药产量2.2万吨,比上年增长14.7%。产销衔接水平稳步提高,1999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7.4%,比上年又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经济辽宁省是中国著名的工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居领先地位。进入90年代,辽宁农业继续有所发展。1999年粮食总产量达1648.8万吨,是历史上第四个丰收年。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7%。辽宁省以多种形式加快农村经济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步伐,努力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传统农业正在迅速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全省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农村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建设取得进展,全年推广新品种面积195万公顷,平衡配套施肥面积120万公顷。全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已发展到46个,生猪生产基地县达到30个,黄牛生产基地县达到24个,蔬菜保护地面积11万公顷。辽宁省在大力发展陆地农业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海洋开发的新纪元,水产养殖在沿海已经广泛发展起来。交通通讯近年来,辽宁省投放巨额资金,用于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投资环境日益完善。五个港口(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与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六个机场(沈阳、大连、鞍山、锦州、丹东、朝阳)与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乡乡通公路,公路总里程4.5万多公里,公路密度居中国各省市之首;目前已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运输、海上运输相配套的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叉运输网。1999年运输生产保持持续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451.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9%;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亿吨,比上年增长13%。辽宁省14个省辖市和44个县(市)全部开通了国际、国内程控电话,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1999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8.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7%。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795万门,形成了以数字微波为主、以沈阳为中心的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干线传输网。此外,三类传真、数字传输、无线寻呼、移动通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也发展迅速。科教文卫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6万人,科研开发机构1202个。1999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116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有470项。在取得的科技成果中,不同程度得到推广和应用的2276项,推广应用率达73%,新增产值479.8亿元,创利税101.5亿元。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辽宁共有理、工、农、医、体、音、美、财经和综合性高等院校66所。目前,全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3.58万人,在校研究生1.05万人。40多所院校同国外的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互派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有20多所院校接受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中等教育继续得到加强,全省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4.28万人,在校生15.68万人;普通高中465所,招生14.39万人,在校生为39.9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全年扫除文盲2.35万人,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文化事业进一步活跃。目前,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8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6个;公共图书馆129个,博物馆30个;档案馆159个。全省有省市级广播电台16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转播台3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82%;全省有省市级电视台15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8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7.67%。1999年,全年共出版报纸85种,总印数11亿份;出版各类杂志277种,总印数1.33亿册;出版图书5256种,总印数2.26亿册。卫生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继续发展。全省共有卫生机构6614个,个体门诊5380个,医疗床位19.4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2.95万人。预防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省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16个,卫生技术人员1.23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07个,卫生技术人员0.31万人。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辽宁省运动员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22个亚洲冠军、82个全国冠军。全民健身活动稳步推进,全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1760万人。人民生活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辽宁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省城乡到处是一片祥和安乐的景象。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199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9元,比上年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990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0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8元。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目前,全省从业人员1948.5万人;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4805个,使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社会保障成效显著,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695万人,覆盖面96%。全省城市均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1999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756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918.2万平方米。年末统计,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8.5平方米;农村居家庭人均住房面积20.9平方米。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省目前各类社会福利院拥有床位4.79万张,收养人员3.73万人。城镇社会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已设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972个。农村已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达到972个。对外开放辽宁省实施"外向牵动"战略以来,对外开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外贸易持续增长。199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外贸出口总额82亿美元,进口总额55.3亿美元。我省对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161个,主要贸易伙伴列前五位的依次为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和荷兰。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1999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785项,外资协议额50.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4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在新签外商直接投资中,总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201个,合同外资额22.4亿美元。截止到1999年末,辽宁省已注册“三资”企业1.38万家,累计投产开业8037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发展。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项目1362项,合同金额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6亿美元。新签技术出口合同173项,合同金额13.7亿美元。新签技术引进合同292项,合同金额10.3亿美元。目前,辽宁省共有国家级、省市级各类开发区27个。其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当属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它们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10/06
- 美不胜收!大美辽宁欢迎您08/16
- 辽宁这百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党百年主题系列微视频《这百年》今天推出辽宁篇。让我们走进辽沈大地,回望峥嵘岁月,高擎精神火炬,一起见证老工业基地振兴在途,谱写新篇!07/12
- 《大美中国·冬天系列》 辽宁的冬天03/06
- 13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结队访红滩近日,盘锦市拍鸟人孙绍丹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海滩拍摄时,邂逅一群觅食的珍稀鹤类——13只白枕鹤身着灰白羽衣,鲜红脸颊在夕阳下格外醒目,修长粉腿交替迈步,时而低头探食,时而悠然漫步,构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以往白枕鹤仅偶尔有一两只混入其他鹤群现身,此次13只集群到访实属罕见。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易危物种,白枕鹤有着珍珠灰色体羽,头顶至后颈的白色条纹辨识度极高,颈部灰白斑纹相间,飞羽长垂尽显优雅,更因对栖息地要求苛刻,被誉为挑剔的“生态考官”。它们的到来,是辽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的生动注脚。白枕鹤繁殖于东北及俄罗斯远东,越冬需南下迁徙,途中极度依赖生态完好的能量补给站。盘锦红海滩曾因围海养殖,碱蓬草面积大幅缩减,如今碱蓬草织就的盛景,背后是“退养还湿”工程的持续推进:拆除养殖堤坝、疏浚潮沟,恢复自然潮汐节律,纲草等水生植物日渐繁茂,为涉禽提供了充足食物。(盘锦红海滩拍摄到的白枕鹤。孙绍丹摄)科技赋能让湿地修复事半功倍。盘锦市林湿等相关部门联合专业科研机构启动盐地碱蓬修复工程,组建专业队伍常态化监测,通过降滩改造、潮沟疏浚、草种补植等举措,更首创“无人机靶向播种+轻量化苗盘”技术,突破潮间带复杂地形限制,让红海滩从“景观湿地”升级为“功能湿地”,成为迁徙鸟类的理想家园。如今的辽河口湿地,珍稀鸟类频频亮相。白枕鹤在滩涂上啄食,不远处东方白鹳列队飞过,芦苇荡深处传来丹顶鹤悠长鸣声,三种珍稀涉禽同框的画面,定格成湿地生态的“活标本”。随着“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建立,这里已成为几百种鸟类的乐园。暮色四合,13只白枕鹤集群起飞,翅尖划破晚霞,身影与红滩、芦苇荡相映成景。从“退养还湿”的坚定抉择到科技修复的久久为功,辽河口用时间证明:当人类归还自然空间,生命自会以最美姿态回应。记者:李博11/11
- 文化“大钻石” 沈城新活力11/11
- 走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头台烽火台在北镇市境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头台烽火台(属明长城防御体系)静静矗立在丘峦之上,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以雄浑的姿态诉说着古代军事防御的历史,成为辽西地区长城文化遗存的重要代表。头台子烽火台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闾阳镇闾二村头台子屯北500米。遗址南北长20米,东西宽20米,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遗址原为烽火台,后来因当地村民取土,已被挖成平地,台体消失,烽火台形制、高度不清,现地表散落大量碎砖、瓦块及少泥质灰色陶片,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弦纹。根据标本的特征分析,此烽火台的年代应为汉代,2018年1月26日公布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明长城辽东镇“卫所-堡寨-烽火台”防御网络的重要一环,头台烽火台曾与周边的镇虏堡、镇静堡等军事设施联动,形成严密的预警体系,对研究明代东北边疆防御策略、军事工程技术具有重要价值。北镇市持续开展保护工作,清理台体周边杂草、加固夯土裂缝,并设置保护围栏与说明牌,避免人为破坏。如今,这座矗立在田野间的烽火台,不仅是北镇长城文化的鲜活见证,更成为当地群众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夯土台体上,尽显岁月沧桑,让人们在凝望中感受古代戍边将士的坚守,读懂长城文化背后的家国情怀。记者:孙红韩东11/10
- 辽沪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上海举行11/10
- 老铁山又“上新” 辽宁首次记录琉球山椒鸟11月6日,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猛禽监测志愿者莫杨秋子更新了一条“朋友圈”:“监测尾期是否感到疲惫?来看老铁山推出的小鸟新品——琉球山椒鸟!”琉球山椒鸟老铁山又“上新”了?怎么监测到的?是首次发现吗?带着这些疑惑,记者向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教中心负责人袁鸿儒询问更多细节。“没错!这不仅是我们保护区首次观测到的,也是辽宁首次记录的鸟类。”袁鸿儒向记者还原当时的情景,“11月6日早晨,我们的监测人员像往常一样开展猛禽监测。无意间在枝头发现了一只很特别的小鸟,随即就抓拍了下来。当时初步判断是山椒鸟,后来对比图册并查阅资料发现,这是一只琉球山椒鸟。”科研人员在日常监测中发现停留在枝头的琉球山椒鸟(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琉球山椒鸟是雀形目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是近年才从灰山椒鸟里独立出来的岛屿种。它的嘴部为黑色,前额至眉纹白色,头顶和耳羽黑灰色;喉部白色,下颊有白色月牙斑;腹部浅灰色,脚和爪黑色。与灰山椒鸟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额部白色范围小,胸侧和腹部呈浅灰色。科研人员解释,琉球山椒鸟繁殖种群位于琉球群岛,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向北扩展至日本本州岛中部和南部,在我国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均有观测记录。此次在老铁山区域发现其踪迹,为反映与评估气候变动对鸟类迁徙及扩散规律提供了重要数据。袁鸿儒表示,野生鸟类种类增加是对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果的最佳褒奖。近些年,通过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当地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鸟类种类数量持续刷新。仅2025年秋季候鸟迁徙期,保护区便已发现鹃头蜂鹰、林雕和棕腹隼雕等3种首次出现的鸟类,十年未见的鹰雕等珍稀猛禽也在今年秋季光临老铁山。记者:刘璐11/09
- 我省举办消防主题市集活动11月9日,省消防救援总队在沈阳中街商业步行街举办消防主题市集活动,通过沉浸式、互动化的创新宣传模式,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养和防灾避险能力。11月9日,在沈阳市中街商业步行街,市民参加灭火演练。(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11月9日,在沈阳中街商业步行街,小朋友参加灭火演练。(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11月9日,在沈阳中街商业步行街,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讲授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11月9日,在沈阳中街商业步行街,小朋友体验消防员使用的空气呼吸器。(新华社记者李钢摄)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