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7-4 9:24:55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古城变了!
6月29日,漫步在兴城宁远古城,城内游人如织,有的持伞漫步欣赏古城美景,有的在街旁特色饭店品尝美食,还有的换上华美古装在古城墙旁打卡拍照。
入夜,蓟辽督师府大门缓缓打开,铁骑嘶鸣刀剑映月,一声战报拉开了《就在宁远》演出的序幕,绚丽的光影映射在古城墙上,此刻,宁远古城宛如城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今,宁远古城活力十足、生机勃发,让“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交织共融,597岁的古城正在城市更新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复兴篇章。

新起点
一座宁远古城,半部明清战史。
这座建于明朝1428年,占地面积64公顷的四方卫城,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4座明代古城之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的城墙、钟鼓楼、祖氏石坊、兴城文庙、蓟辽督师府、将军府,一处处古迹见证着历史。同时,作为一处老城区,古城还承载着兴城人的乡愁,藏着最动人的人间烟火气。
“以前古城繁华又热闹,城里有百货商场、电影院、理发店、星光球场,还有学校,连县政府也在城里,那时候周边的百姓天天往城里涌,一提住在古城里,谁不羡慕叫一声‘城里人’……”古城社区党委书记马悦从小在古城长大,回忆起童年在古城生活的时光就滔滔不绝,脸上写满了骄傲与自豪。像她一样,每个土生土长的兴城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古城记忆。
然而,城外的世界飞快发展,而这座四方形古城却仿佛被时间遗忘,停滞不前。城内设施老化,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每逢雨季便积水成患;排水管网淤塞频发,污水外溢现象屡见不鲜;各种缆线蛛网般悬在头顶,车辆横七竖八停放……古城如同耄耋的老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城里城外像是两个世界。
渐渐地,古城的十字街没了往日的热闹,年轻人纷纷搬到城外生活,一个个沿街的商铺关了门,抑或成了仓库。萧条、破败,这是古城带给游客最直观的印象,“这么多年,古城还是那样,一点变化都没有。”一句无意间的调侃,成为兴城人心头无法言说的痛。
虽然这些年,古城摸石狮子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正月十五,城里依然人山人海;《三进山城》《平原游击队》等影视剧,以及去年热播的《乘风踏浪》也给古城带来一波又一波流量,但还是拽不动古城老迈的身躯,热度一过,古城依旧沉寂。
“要让古城恢复往日的繁华,不能只靠外力,更应眼睛向内自力更生。”葫芦岛市主要领导认为。
带着这样的认知,2024年底,受兴城市委、市政府委派,兴城市副市长蔡立生牵头成立古城管委会专班办公室,整合古城社区、交警、派出所、综合执法队、市场局执法队5家单位集中办公,并与文旅集团、消防、环卫、市政、园林、文物保护6家单位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纳入古城统一管理体系。
宁远古城是旅游景区,也是百姓生活城区,城内除了十字街沿街365间商铺外,还有1850户居民,让百姓和游客们共享改造的成果,简简单单修个“面子”指定不成,他们对这次改造的定位是——从里到外的老城区城市更新。
为此,兴城市将古城区域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争取了3.06亿元辽宁专项债券资金。遵循古城原有的空间布局和历史风貌,沿着原本的肌理,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古城老街两侧古建筑进行修缮,并同步实施道路、桥梁、给排水、电力、通信线路入地以及公共配套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一场古城焕新记,拉开帷幕。


新容颜
宁远古城上一次大规模设施改造,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城内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单单古城十字街商户外立面改造部分,就涉及房屋796间,共461户,工程量大,时间也紧。”专班办公室主任王冬梅说,最难的还不是这些看得见的困难。“就拿钟鼓楼周边建筑‘平改坡’工作来说,由于施工期间商铺无法营业,因此不仅要征得房主的同意,还要取得租户的配合,而且整个项目设计了统一的建筑风貌,有一个不同意的,整个项目就无法进行。”
王冬梅是兴城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专班办公室成立以后,她兼职办公室主任,和王冬梅一样,另外两个副主任王辉、邢悦也是兼职。虽然是兼职,但他们每天都要把大量精力放在古城改造上。“天天盯施工进度,遇到梗阻了,我们就和社区干部、民警上门挨家谈,挨个儿居民唠,出现问题了事不过夜,经常一处困难需要家访十几次。”王冬梅笑着说,像她一样,参加这次古城改造的,许多都是土生土长的兴城人,古城的这次改造更新,于他们而言,无异于自家老宅翻新。
“谁最盼望古城焕新?当然是我们自己了。”马悦说,自从古城改造启动以来,无论大事小情,每个人都当成自家事来办,大家凝聚力、战斗力空前高涨,时时刻刻全身心投入。不仅施工时全员上阵,连平时有文旅表演活动时,也都主动加班,一起维护古城秩序,保障游客安全。所有人都从心底里铆足了劲儿,要让古城彻彻底底变个样。
凭着兴城人的这份情怀、这种纯粹、这份干劲儿,宁远古城在半年多时间里就迅速“蝶变”。
拓宽后的古城外环城路不再拥堵,古城北门外新建7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和2万平方米停车场,设置了800个带充电桩的停车位,方便停车的同时,游客也可在广场上欣赏到绚丽的光影秀。
古城十字大街整体焕新,重新铺装的路面平坦宽阔,原本平顶屋面变成了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仿古坡屋面,店铺外墙粘贴了仿古条砖或老青砖切片,门窗更换了仿古样式,屋内也都遵循历史沿袭,在保留建筑原有状态下进行了翻修。
内环路重新道路铺装,弱电三线落地工程让古城褪去杂乱的空中“蜘蛛网”,重现清朗古朴的风貌;2700户上下水管线翻修,居民告别“洋井”打水的日子,用上了畅快的自来水;水冲厕所陆续建成使用,露天垃圾点升级为封闭式垃圾箱。目前古城街巷的路灯、道路翻修以及住宅外立面改造等工程仍在紧锣密鼓开展,电压升级工程也提上日程。
短短半年,古城由内而外焕然一新。兴城宁远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明亮介绍,目前古城基础设施改造工程进度已经过半,力争年底前完成全部主体施工。
更值得一提的是,改造后的十字街,不仅面貌一新,而且还规范了摊位摆放、店招悬挂、商品标价、门窗广告等行为,且实现了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不仅终结了古城里30多年占道摆摊的历史,也遏制了街上电动车乱停乱放的情况。
百姓乐享生活环境提升成果,积极参与古城的提升改造。居民将私垦菜园变成了共享绿地,商户们也开始在窗台上种花植绿。
听说兴城宁远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为商户新制作了140块兼具古韵与特色的商铺牌匾,76岁的兴城书法家赵静良主动请缨,免费为牌匾题字。“现在古城百姓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了,咱不能光享受成果,也该出份力。”赵静良说。
专班办公室还成立了商业协会,市场监督管理局严格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推行明码标价诚信经营,城内商户统一使用无法私自改装的智能秤,杜绝缺斤少两,并且开始推行七天无理由退货活动。
“以往十字街一些店面连个正经牌匾都没有,贴张白纸,写上‘甩卖’就算是招牌了。现在店里装修得亮堂儿的,气派多了。”王辉说。

新活力
“去年暑期时我就来过古城,当时感觉和十多年前没啥变化。这次再来,用翻天覆地形容都不为过。”在古城游玩了一天,鞍山游客高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宁远古城变得更年轻、更时尚了。
夜幕降临,《就在宁远》在古城内的蓟辽督师府开演,近百名表演者身穿古装,在声、光、电、燃烧、水幕、威亚等视觉特效中再现宁远大战的恢宏场景。
为了给游客带来更丰富、多元、优质的旅游体验,兴城市以宁远古城的历史为背景,联合嘉点芥茉文化集团打造了大型实景沉浸式文旅演出《就在宁远》和城墙光影秀。好戏连台,吸睛无数。年初以来,古城累计接待游客94万人次,同比增长4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亿元,形成了“日游古城、夜赏演艺”的全时段体验链,唤醒了古城的活力。
古城北街,曾经是城内最为冷清的一条街,经过改造,新设了艺术花墙、文化墙等打卡点,现在已经成为人气爆棚的网红打卡地。
“古城原有商户365家,其中大部分都是老旧业态,与文旅发展格格不入。”蔡立生说,在推进古城设施改造的同时,兴城市成立工作专班,建立业态招商群,重点引入新业态,推进古城商业更新,原来的劳保用品、电动车维修、小加工厂等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旅拍、咖啡厅、餐饮、文创用品等新业态。
“这是钟鼓楼冰箱贴和明信片,还有文庙、牌楼和石狮子的,都是我自己设计的,古城里独一份。”在古城东街的一家文创用品店,文创店店主兼职设计师的温大慧正给游客介绍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店里还摆着各式各样的文创印章,游客们拿着刚买的小本本,排队盖章。曾经这里是一家劳保用品店,如今已经是年轻潮人的集结地。
2024年初,在北京工作的90后女孩温大慧回到兴城,在古城内开了第一家文创店,随着新业态的不断涌入,古城里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抢抓商机,今年4月,她在古城内又开了一家分店。
业态兴、人气聚。暑假将至,岚呈别院酒店经营者潘博这几天忙得飞起,刚放下客人的订房电话,网上又来了订单。“店里生意火爆,多是沾了古城改造的光。”潘博回忆说,2022年,他将自家闲置的老院子改造成酒店,当时是古城里最早改造民宿的一批人,“以往客人来酒店住宿,一问古城里有啥吃的玩的,我都回答不上来。现在不仅餐饮一应俱全,晚间还有演出,环境好了,业态丰富,游客自然多了,酒店今年的入住率比去年增加了40%。”潘博说。
随着古城文旅热度攀升,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古城投资创业。目前古城十字街商铺围绕文旅产业定位的业态已经接近一半,每天前来咨询租房的人络绎不绝。“换血”后的古城生机勃发,沿街商铺身价攀升,原来一年租金2000元钱还无人问津的商铺,身价暴涨5倍不止,现在城中每间商铺的年租金均过万元。
沿街店铺成了“香饽饽”,居民区闲置的老房子也被盘活了。马悦告诉记者,古城内老房子利用率已达80%以上,单民宿就有30多家。创业热潮正盛,古城办对城内改造更新风貌及建筑风貌进行统一设计,确保改造时符合古城风骨,让社会资本和居民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力量。
小院经济激发古城居民的创新活力。一个个老宅变身民宿、酒吧、茶馆、艺术馆,一个个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现在古城白天晚上都人气十足,繁华热闹更胜以往。”居民任宝民说。
古城的焕新之路还在继续。目前,古城内永延胡同57户开展古城城市更新试点开始启动,规划重塑古朴风貌建设四合院和酒吧街,打造古城的文旅新地标,同时还谋划建设原创戏剧孕育基地,邀请 20 余位艺术家驻留创作,规划首届古城戏剧节,让古城从“旅游打卡地”向“文化策源地”跃升。此外,兴城市还谋划在古城的居民区发展清洁能源供暖,进一步提升百姓的生活条件。
“以六百年军事文脉为骨,以原生生活肌理为魂,以智慧创新治理为翼,以关外首站区位为势,我们希望经过两到三年时间,把宁远古城建设成为‘军事遗韵特色之城、市井烟火共生之城、繁荣有序活力之城、东北文旅首站之城’。”蔡立生信心满满。
古韵可触、烟火可品、活力可感、风华可鉴。古城的明天,更让人期待。
记者:翟新群 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