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民警接力寻回离家姐妹近日,振兴公安分局组织警力昼夜接力搜寻两名离家出走少女,并安全护送其回家。6月29日午间,东港市姜先生夫妇因家庭琐事与其14岁、16岁的女儿发生争执。两姐妹负气离家,乘车前往丹东万达广场。直至当日17时,寻找无果的父母焦急赶到振兴公安分局花园派出所报警求助。接警后,民警迅速调阅公共视频,确认两姐妹曾在万达广场区域活动;同时,通过微信朋友圈和社区微信群广泛发布寻人信息;30日凌晨,一名网约车司机主动联系民警,称曾搭载两名与寻人信息描述相符的女孩前往东港。掌握关键线索后,民警火速驱车赶赴东港,调取下车点监控后发现,两姐妹于30日清晨乘车前往沈阳,警方立即启动跨区域协作,花园派出所、六道沟派出所民警联合沈阳公安开展寻找工作。当日下午,终于在沈阳某商圈找到她们。民警将两人安全送回家中。在安抚情绪后,民警对她们进行了耐心劝导,教育她们理解父母,遇事应积极沟通。同时,也与家长进行了交流。民警提醒,青少年处于心理敏感期,家长需关注其情绪变化,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如遇孩子离家出走等紧急情况,务必第一时间向警方求助,并提供详细的线索。记者:刁庆峰07/16
-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暖心救援在振兴区站前街道华夏村社区,一场由平凡人的善意串联起的救援,让独居老人在危急时刻重获生机。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邻里守望的温暖、基层工作者的担当,每一个普通人的微小行动,共同织就了守护生命的安全网。近日,锦山大街153号楼的居民路过301室时,察觉异常。“这户住着独居老人,平时每天早上都下楼吃早饭,这几天咋没见着人?”一句随口的嘀咕,成了关键的预警。居民赶紧把情况告诉了社区网格员——正是这声及时的提醒,让隐患浮出水面。网格员心里“咯噔”一下,老人电话关机,日常规律被打破,绝非小事。他没多犹豫,转身就往社区办公室跑,把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给了社区党委书记李明。“不能等!”李明听完汇报,当即启动应急方案,一边让网格员报告派出所,一边联系房东和老人家属,同时上报街道办事处。电话里,他的声音急促却不乱:“情况紧急,咱们得抢时间!”站前派出所的民警来得飞快,警笛声刚落,几位民警就冲进单元楼。可联系家属时又遇难题,老人和子女关系疏远,之前从没给过子女联系方式。李明握着电话,耐心又坚定地给老人女儿解释情况:“您父亲现在可能有危险,我们必须开门看看!”电话那头,女儿终于松口,同意破门并立刻赶回来。当打开门的瞬间,大家心都揪紧了——老人躺在门口,意识已经模糊。“别动他,我打120!”李明蹲下身护住老人,语气沉稳地指挥着,生怕磕碰加重伤害。救护车呼啸而至时,他们一左一右搭手,小心翼翼把老人抬上担架。从发现异常到送进医院,这群普通人用最快的速度,抢回了老人的生命。“要妥善安置好老人,让守护更牢靠。”站前街道党工委书记赶到医院时,反复叮嘱,并要求社区完善独居群体保障机制。当晚,老人的女儿女婿匆匆赶来,握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第二天一早,李明又拨通电话,确认老人已脱离危险,才松了口气。这场救援过后,华夏村社区里的“暖心行动”更密了,网格员每天多绕一段路,看看独居老人窗户亮不亮灯;邻居们碰面时多问一句“今天见着张大爷没”;社区的电话本上,每个独居老人的紧急联系人都更新得清清楚楚。就像李明常说的:“社区里的事,说到底都是身边人的事。你帮我一把,我搭你一程,日子才能过得踏实又暖和。”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跑赢的不只是生命,更是邻里间那份沉甸甸的牵挂。记者:王一淞07/16
- 宽甸足球夏季友谊联赛开赛7月10日,2025宽甸足球夏季友谊联赛在石湖沟乡石湖沟小学火热开赛。赛场上,球员们激情洋溢、拼劲十足。据悉,本次比赛旨在为宽甸足球爱好者打造一个展现风采、交流球技的平台,进一步推广全民健身理念。比赛将持续至28日,共有6支队伍参赛,通过5轮小组赛角逐,最终决出冠亚季军。记者:曲丹凤07/16
- 酷暑送清凉7月10日中午,气温达到30℃以上,丹东市城市环境服务中心环卫部元宝站为奋战在一线的环卫工人送去西瓜、绿豆汤等解暑食品,为他们驱散燥热。给户外作业人员送上清凉礼包。(摄影:宋永昆)“这几天真是太热了,扫完一条街,衣服都湿透了,绿豆汤一喝,凉快不少,干活都更有劲了。”保洁员王大哥说。从早上开始,站前广场保洁班的保洁员就全员上岗,在酷暑中维护城市的清洁环境。增加洒水作业频次,为城市降温。(摄影:宋永昆)把西瓜、矿泉水送到一线。(摄影:宋永昆)近日,丹东市气温持续攀升,工作在一线的环卫工人经历了热浪的层层“烤”验。市城市环境服务中心环卫部迅速行动,为抱桶作业车组、垃圾收集楼、垃圾清运车组等户外作业人员送去清凉礼包。市城环中心洒水专业队针对持续高温优化作业方案,为市区40条主要街路及广场等处全面升级洒水作业频次与车次,4个班组分区域不间断作业,为城市降温、为市民降燥。07/16
- 来长者食堂,品幸福味道一餐热饭当一日三餐成为困扰高龄、空巢老人的日常难题,当冷饭剩菜成为无奈之选,“吃饭难”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民生痛点。为更好地解决老年人“吃饭难”这一民生问题,市民政局以“一餐热饭”为切口,创新构建覆盖城区的助餐服务体系,在城市织就了一张幸福餐桌网。烟火气浓每到饭点,城区各个长者食堂,灶台升腾的烟火气里裹着家的暖香。对众多高龄、空巢老人而言,这一餐一饭不仅熨帖了肠胃,更托起了晚年生活最踏实的温度。花园街道一位86岁的老人感叹:“要是没有长者食堂,我在家总吃剩菜!双休日儿女回来给我做好的菜,我一吃就是一个星期。有长者食堂,双休日跟儿子一块儿吃,星期一到星期五就到这个食堂就餐。”阶梯式补贴长者食堂除了能让老人吃上一口热乎饭,还要让他们吃得起、吃得好。市民政局依托政策推出“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做一点”的投入机制,出台《丹东市老年助餐服务补贴支持办法(试行)》。政策实行“阶梯式补贴”60—64周岁老人每餐补贴1元;65—79周岁老人每餐补贴2元;80周岁及以上老人每餐补贴3元;低收入老年人额外再享2元“加码补贴”。从去年10月开始到今年上半年,助餐补贴累计发放超50万元,惠及老人26万余人次,实现“政府暖心补贴、企业微利运营、老人实惠就餐”的良性循环。为了破解场地与运营难题,民政部门创新四类助餐模式,托举起“银龄”餐盘,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智慧赋能、长效运营”的助餐服务体系。今年2月,市民政局为进一步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助餐需求,在原有线下助餐服务的基础上,打造线上助餐服务新功能,即在“丹东市全域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完成信息注册的老年人,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餐饮服务,在移动端线上下单,人脸核验后,实时补贴智能核减,同时生成消费码。老人、照护者或志愿者持消费码到长者食堂取餐并支付餐费。该项服务现有16家长者食堂试点,已上架35类营养套餐供老年人在线选择,“互联网+助餐”模式正在重新定义老人就餐方式。记者:李冉霞07/16
- “研”“训”齐抓 德育工作亮点多今年上半年,丹东市振兴区教育系统德育研训工作硕果累累,以“研”筑基,以“训”强能,在创新实践中探索德育新路径,交出了一份“研”值满满的答卷。共绘成长“同心圆”振兴区教育局以“家校协同、社会赋能”为核心理念,着力构建校家社“三维联动”育人新格局。全区24所中小学组建了覆盖9大教育集团的24个校家社育人共同体,“家长德育课堂”应运而生。同时,联合社区打造“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举办“家庭劳动技能大赛”等15场主题活动,将德育从“校园小课堂”有效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育人责任共担。专业教研护航阳光成长聚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振兴区组建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研核心团队。精心策划的“心育节”系列活动,包含“阳光心灵”“心动思政”等5次深度教研,为学生心灵成长注入正能量。创新建立的“一生一策”心理档案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100%全覆盖。2月26日,一场主题为“家校社护航成长路心相连携手育未来”的大型家庭教育专家讲座,吸引了800余名教师和家长代表共同学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起坚实的心理防线。研教融合赋能专业成长高水平德育师资队伍是德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振兴区策划了多场“校家社协同育人”专题讲座,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围绕“共筑心灵港湾同绘成长晴空”等主题,深入剖析协同育人的路径与创新模式。讲座采用“专家授课+互动研讨”的形式,为教师和家长搭建深度交流平台,共解德育难题。同时,依托“振兴区人才育苗工作室(德育)”和“常晓霞德育名师工作室”,振兴区大力实施“传帮带”工程。系统化的新教师“德育专题”培训,涵盖理论、管理、心育等多方面,推动20名青年教师与骨干导师结对。骨干导师通过听课、评课、经验分享、课题指导、送教下乡等“一对一”帮扶,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红色基因在实践中浸润深挖丹东丰富的红色资源,振兴区精心设计了“抗美援朝纪念馆沉浸式体验”等5条精品红色研学线路。通过选拔培训120名“红色小讲解员”,组织24场研学实践活动,吸引1500余人次师生参与,“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日益响亮。该品牌坚持“请进来”(微德育讲师团进校园)与“走出去”(师生红色研学)相结合,如今已走遍城乡中小学和广阔“社会大课堂”。媒体推出的“振兴红色研学”系列报道,累计阅读量超3万次,让红色教育深入人心。4月1日,山上小学与宽甸满族自治县毛岸英学校在鸭绿江畔毛岸英广场开展的共建实践活动,以“英雄精神铸魂,红色基因赋能”为主题,成为“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范例。以赛促研激活力赛事活动是检验成果、激发动能的良好平台。振兴区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各级德育竞赛,在省市“讲辽宁故事展青春风采”等活动中屡获佳绩。区内举办的“最炫民族风”课桌舞大赛,征集优秀视频作品24节,并通过创新的“线上展播+线下研讨”模式,推动优质德育经验在全区范围内流动与共享,有效激活了“以赛促研”的成长新动能。记者:唐羽廷07/15
- 爱心接力 为患病学生送去希望日前,在市第二十四中学,由师生们自发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一场爱心接力行动温暖上演。此举为不幸罹患重病的学生及其家庭送去了温暖与希望,生动体现了校园内外的守望相助。此前,市第二十四中学一学生因患重病,紧急转至沈阳救治,其家庭面临沉重的医疗负担。得知情况后,该校师生第一时间发出爱心捐助倡议。全校师生积极响应,踊跃捐款。老师们率先垂范,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尽己所能奉献爱心。短时间内,共筹集善款16200元。这份爱心迅速从校园延伸至社会。丹东市阳光公益助残服务队队长孙毅娟在获悉该学生的困境后,积极组织服务队成员及社会爱心人士,为患病学生家庭筹集了5000元善款。与此同时,在该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的带领下,班级开展了一场校园义卖活动。学生们拿出自己的书籍、文具和手工艺品进行义卖,以实际行动支持同学,义卖活动共筹得善款1788元。目前,凝聚着无数关爱的捐款已交到了患病学生父亲手中。校长刘金方说:“捐款承载着全校师生对孩子的爱,希望孩子能够早日康复,重返校园。”记者:李冉霞07/15
- 热浪中的“穿梭者”连日来,我市持续高温天气,面对酷暑,始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无惧“烤”验,在热浪中穿梭,成为这个夏天最美的“风景”。汗水“洗净”大街小巷7月10日,凌晨3点,当城市还在沉睡之中,环卫工人就已经开始工作了;在气温直线上升的上午和午后,他们数次手持扫帚仔细清理路面的垃圾杂物。高温下垃圾更容易腐坏产生异味,他们的清扫频率比平时更高,以保持良好的市容环境。记者在紫光福郡垃圾收集站看到,市住建局城环中心环卫部作业人员按照操作规程,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收集楼保洁班班长赵玉清正在熟练地对收集来的垃圾进行压缩清扫保洁。她已经在这个岗位工作了30多年,高温天气上岗作业,对于她和同事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市政部门组织工作人员对城区路灯灯上市政设施进行维护,为城市面貌增添一抹更亮丽的色彩。坚守铸就平安路高温下面对极端“烤”验,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民警、辅警全员坚守路面一线,用汗水和行动守护城市交通命脉。在热浪蒸腾的十字路口,执勤交警身姿挺拔,任凭汗水浸透警服、阳光灼烤皮肤,依然一丝不苟地疏导着滚滚车流,确保路口畅通有序。每一个手势、每一句劝导、每一次纠违,都是高温中最动人的“警”色。及时消除电力隐患高温下,用电负荷节节攀升。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及时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加强对变电站、输配电线路特巡工作,及时消除在白天高温及夜间负荷高峰时段电网设备过热隐患,保障电网稳定可靠运行。同时,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坚持“能带不停”的原则,不断延伸带电作业内容,减少停电时间和范围,全力以赴保供电、保安全、保民生。维护城市形象城管人员顶着烈日,在大街小巷穿梭奔忙。在兴隆街通江早市记者看到,元宝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对摊贩占道经营行为进行耐心劝导,引导他们前往集中摊点。汗水浸透衣衫,他们用行动诠释责任,用汗水维护城市形象。记者:李冉霞郭潇邢漫07/15
- 反诈宣传护平安近日,丹东边境管理支队福春边境派出所警民联动,共同筑牢反诈防线。该所党支部推出“反诈+服务”双模式宣传,在夜市打造多个“反诈主题摊位”,讲解诈骗常见手段和反诈防骗知识,并在夜市广播中循环播放反诈提示,营造了浓厚反诈氛里。同时,联合社区党工委在线上推送反诈案例和防范知识,各支部党员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发放反诈手册,指导安装反诈APP。截至目前,反诈摊位共送出反诈手册1000余份,民警指导游客安装反诈APP600余人次,成功拦截可疑转账2起,挽损约20万元。记者:刘馨忆07/15
- 关爱沁人心为关爱坚守一线的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工作者,连日来,在宽甸县委社会工作部的引导支持下,宽甸利民公益协会和宽甸爱心公益协会开展“夏日送清凉”志愿服务活动。宽甸利民公益协会的志愿者将冷饮、西瓜等防暑物资送到环卫工人手中,叮嘱他们注意防暑。该协会会长表示,协会已连续多年开展送清凉活动,志愿者根据环卫工人的实际需求和天气情况,适时调整物资的发放频次和种类,同时呼吁社会各界能够关心和支持环卫事业,共同营造尊重劳动者的良好社会氛围。与此同时,宽甸爱心公益协会组织志愿者为新就业群体发放绿豆汤,并在爱心驿站提供临时休息、饮水补给等贴心服务。据了解,宽甸县委社会工作部和县委“两新”工委始终把对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工作者的服务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整合服务资源、联动社会爱心力量、畅通群众参与渠道,让服务延伸到一线。接下来,将持续聚焦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工作者的需求,联动更多爱心力量,拓展服务场景、丰富服务内容,让服务常态化、长效化,不断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凝聚起共建美好宽甸的强大合力。记者:曲丹凤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