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沈阳和平区:打造品质、人文、智慧、活力新和平
    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沈阳市前列;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超过全市的1/3、位列沈阳第一;金融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6%增至36.3%,银行业总部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的61.1%、5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连续10年位居沈阳市第一;获得“全国百强主城区”“中国幸福百强区”等国家级荣誉110项,综合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位居东北区县首位……“十三五”时期,面对重重考验,沈阳市和平区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答卷。“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平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新时代发展契机,主动融入中央、省和沈阳市的发展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等部署要求,围绕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奋力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找准和平定位,扮好和平角色,体现和平作为。“十四五”,按照省和沈阳市的部署要求,和平区将全力在新经济发展上作示范、在高水平城市管理和高品质城市生活上作示范、在老街复兴上作示范、在国家中心城市开放高地上作示范,同时在推动思想解放上实现突破、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突破、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在实施创新驱动上实现突破、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实现突破、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突破。围绕“四个示范”“六个突破”目标,和平区摸底数、查短板,扬优势、立方向,明重点、定路径,第一时间做出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安排。锚定目标,扬帆启航。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当先锋,和平已出发。建在市民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实现突破打造品质、人文、智慧、活力新和平坚持人民至上,通过城市设计及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功能品质,通过数字治理及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服务品质,通过“以绿荫城”“以水润城”提升生态品质,通过“文化+”工程提升文化品质,让城市有活力、有品位、有颜值、有温度,打造品质、人文、智慧、活力的新和平。优势:发展空间更加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十三五”时期,和平区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教育、医疗、养老等已形成品牌。路径:提升“四个品质”功能品质。让城市公园、街道、楼宇融为一体,打造有底蕴、有风格、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建筑。包括对10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升级、道路有机更新等。服务品质。科学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新校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引进社会化养老项目,抓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包括:5年内在老城区对14所学校实施改造,在长白、和平湾地区新建7所中小学等。生态品质。规划建设一批微景观、微绿地、口袋公园,全面加强“一河两岸”、南运河、长白内河、和平湾水系的开发、利用和建设。包括建设100处口袋公园、打造浑河文旅体生态发展带等。文化品质。以文化城,完善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城市书房书屋建设,强化文物、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持续举办“浑河之夏”文化艺术季等系列活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2/13
  • 辽宁沈阳和平区:打造东北科技创新驱动领跑区
    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沈阳市前列;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超过全市的1/3、位列沈阳第一;金融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6%增至36.3%,银行业总部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的61.1%、5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连续10年位居沈阳市第一;获得“全国百强主城区”“中国幸福百强区”等国家级荣誉110项,综合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位居东北区县首位……“十三五”时期,面对重重考验,沈阳市和平区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答卷。“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平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新时代发展契机,主动融入中央、省和沈阳市的发展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等部署要求,围绕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奋力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找准和平定位,扮好和平角色,体现和平作为。“十四五”,按照省和沈阳市的部署要求,和平区将全力在新经济发展上作示范、在高水平城市管理和高品质城市生活上作示范、在老街复兴上作示范、在国家中心城市开放高地上作示范,同时在推动思想解放上实现突破、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突破、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在实施创新驱动上实现突破、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实现突破、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突破。围绕“四个示范”“六个突破”目标,和平区摸底数、查短板,扬优势、立方向,明重点、定路径,第一时间做出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安排。锚定目标,扬帆启航。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当先锋,和平已出发。蓬勃发展的会展经济。在实施创新驱动上实现突破打造东北科技创新驱动领跑区全面强化创新主体梯次培育、“双创+”模式创新及平台化转型,完善“产学研用政”协同创新机制,着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创新驱动新格局,率先建设成沈阳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打造东北科技创新驱动领跑区。优势:作为“中国县域科技创新百佳区县”、辽宁省双创示范基地,已拥有各类创新平台174个,24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企业960家,技术创新中心32家、重点实验室73家。路径:着力实施六大创新着力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成立和平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基金,落实扶持政策。做优创新驱动空间布局,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平片区建设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大三好科技产业核心区——长白岛科技产业带——满融科技小镇”的科技创新发展轴。着力实施链条协同创新。探索建立企业、中介组织、高校院所三方参与的“定制化”科研机制,提高原始创新力和科技供给力。支持企业、高校院所、机关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组建“产学研用政”创新联盟,多点位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实施市场主体创新。推行“平台+企业+孵化+园区”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优势企业“揭榜挂帅”。着力实施文化协同创新。深入开展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建设,实现文化与科技要素相互补充。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激活城市文化基因,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着力实施智慧人才创新。加快建设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创新平台,大力推广“带土移植”模式,探索构建“基地+人才+企业实训”的教培模式,探索线上、线下培育人才的新路径。着力实施金融资本创新。以金融支持文化、商贸服务为着力点,常态化举办银企专项对接会,开展“金融+项目”前置服务,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供应链金融和并购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
    12/13
  • 辽宁沈阳和平区:打造“数字沈阳先行区”
    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沈阳市前列;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超过全市的1/3、位列沈阳第一;金融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6%增至36.3%,银行业总部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的61.1%、5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连续10年位居沈阳市第一;获得“全国百强主城区”“中国幸福百强区”等国家级荣誉110项,综合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位居东北区县首位……“十三五”时期,面对重重考验,沈阳市和平区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答卷。“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平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新时代发展契机,主动融入中央、省和沈阳市的发展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等部署要求,围绕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奋力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找准和平定位,扮好和平角色,体现和平作为。“十四五”,按照省和沈阳市的部署要求,和平区将全力在新经济发展上作示范、在高水平城市管理和高品质城市生活上作示范、在老街复兴上作示范、在国家中心城市开放高地上作示范,同时在推动思想解放上实现突破、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突破、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在实施创新驱动上实现突破、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实现突破、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突破。围绕“四个示范”“六个突破”目标,和平区摸底数、查短板,扬优势、立方向,明重点、定路径,第一时间做出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安排。锚定目标,扬帆启航。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当先锋,和平已出发。2021中国(沈阳)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创新大赛发布会现场。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打造“数字沈阳先行区”聚焦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围绕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方向,促进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和平”。到2023年,区域数字经济骨干企业达到200个,重点项目园区达到30个,培育新经济“瞪羚”“独角兽”企业10家以上,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10%以上,打造“数字沈阳先行区”。优势:资源丰富、品牌集聚。“十三五”时期已引育骨干企业48家、产业园28个、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以上企业15家,发布重磅机会场景24个。路径: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能级推进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示范平台建设,优化数字产业发展生态包括:加快华盾大数据中心、联通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高速骨干光纤网络建设,加速光纤网络扩容。积极开展5G相关场景应用,尽快实现区域5G基站重点区域场景覆盖。依托华为VR云项目形成“5G+VR”产业融合模式。集聚盘古网络等骨干企业,推进三好街形成以大数据双创、交易、安全、技术研发基地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培育壮大鸿运通科技公司等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将自主研发软件应用于智能制造、智能政府、教育医疗等行业。以艾克申机器人等为依托,发展智能机器人、医疗人工智能。依托海康威视,发展机器视觉、智能控制、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业态。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围绕“4+1”主导产业,提升数字经济创新能力壮大“数字+科技”产业链。加快云计算产业与实体企业对接,促进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同方广场的聚合效应,加快智脑、智见等一批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充实“数字+文化”产业链。发展数字出版、传媒等数字文化产业。推进君弘兆业与36氪等领军企业合作。发展VR文创产业,启动“盛京电竞”数字平台开发。拓宽“数字+商贸”产业链。进一步推进华狐总部基地、上星传媒等直播电商与网红经济发展。鼓励中兴-沈阳商业大厦、万象城等大型商贸实体扩大线上销售渠道。巩固“数字+金融”产业链。中农置粮区块链技术打造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平台。三好街科技金融广场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打造产业集群。扩展“数字+大健康”产业链。发挥高端医疗资源优势,推动远程医疗平台建设。推进中添干细胞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引进东软共享医疗中心项目。
    12/13
  • 中国科技馆“双碳”专题科普展巡展首站在辽宁省科技馆启动
    12月4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主办,辽宁省科学技术馆承办的“全国科普日优质主题展览全国巡展”之“中国承诺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全国巡展首站,在辽宁省科学技术馆正式启动。活动当天主要围绕“双碳目标”这一主题,以开幕仪式、主题展览、专题讲座的形式相继展开,并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首次采用全程现场直播,将线上开幕式和线下科普活动有效衔接,打造了这场别开生面的“云科普”。辽宁省科学技术馆开馆至今始终围绕“科普传播中心”的职能定位,积极开展各类科普宣传工作。本次采用直播的方式向公众科普“双碳目标”的重大意义,广泛宣传国家战略方针,希望能够更大程度地号召全社会一起参与到助力“双碳目标”的行动中来。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作为展览支持单位,聘请了环保专家王艳青老师带来《双碳目标的政策分析及碳中和路径展望》专题讲座,为观众系统讲解了“双碳目标”的意义和关于“双碳”政策相关措施,增强公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12/13
  • 辽宁:以大型经典雕塑为时代铸就鲜明记忆
    1938年建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美术系雕塑组,是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源头。鲁艺精神是支撑其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艺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与时代,是鲁美雕塑家坚守的初心和使命。从上世纪50年代起,鲁美雕塑系即承担起国家重大主题创作任务,创作了一座座经典雕塑作品,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昂扬向上、拼搏奋斗的精神风貌,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雕塑艺术风格。大型雕塑《追梦》。不断创作大型纪念性雕塑逐步形成具有东北特点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1951年,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雕塑系成立;1953年建成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系;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家刘荣夫、郑惠南、张法孟、王熙民、金克俭、李克勤、黄心维、高秀兰、杨美应、田金铎、曲乃述等先后在此任教,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现实主义雕塑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了具有东北特点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1958年11月,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18人奔赴北京,参加迎接国庆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的雕塑创作。具体为全国农业展览馆《庆丰收》群雕,包括展馆门前广场群像两座、门厅大浮雕一块、门厅群像一座。师生合力攻坚,用9个月时间高质量完成了全部创作。《庆丰收》群雕集中表现了喜庆丰收的场景。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传统回归,圆雕与浮雕相结合,采用装饰化元素,运用民族雕塑语言。作品中行进的人物群组充满了运动感,金字塔式的结构体现了稳定感,动静相宜。塑造了真实生动的人物,融入了富有民族色彩的骏马、战鼓等形象,用喜悦庆丰收的情节加以统率,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两座群像分别以“工、农、商、学、兵”和“农、林、牧、副、渔”为主题,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的热烈场面,象征着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奋进的新中国形象。这两座群雕的作者,一组是王熙民、曲乃述、高秀兰、吴国璋、苏兆海;一组是杨美应、李仁章、陈绳正、田金铎、张秉田。基本构思由曲乃述、李仁章提出,共同参与者有领导小组组长苗大伦,教师郑惠南、黄心维、金克俭、魏天元,学生吴支超、易振瀛、张熙玉。与广场群像同时完成的田金铎创作的大厅内浮雕,使用了民歌式的浪漫情调和装饰手法;金克俭、张熙玉创作的门厅群像表现了领袖与人民群众亲如家人的亲切氛围。据参与创作的雕塑家回忆:“创作者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考察,同时,注重从中国历代文物、塑像中学习线的运用技巧、概括而灵活的手法。”1987年,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评奖,《庆丰收》仍被评定为最佳奖;2009年又获得“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1958年,由鲁美雕塑系集体创作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同样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经典佳作的不断推出,产生了直面生活、反映时代的具有东北特色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以具象写实为本吸收当代雕塑艺术成就进行新探索《庆丰收》群雕的创作实践为鲁美雕塑系的艺术探索打下坚实基础,雕塑艺术家继承弘扬鲁艺精神,自觉承担起艺术服务社会的使命与职责,并不断有精品佳作问世。1970年创作完成的沈阳地标雕塑《中山广场大型群雕》堪称城市雕塑的典范。1967年,当时的沈阳军区成立中山广场群雕工作组,吸纳鲁迅美术学院师生田金铎、杨美应、高秀兰、张玉礼、陈绳正、庞乃轩、张秉田、易振瀛、贺中令、赵判吉、孙家彬、丁伟年、薛世哲、高宝田、宋文元等组成创作队伍,并从东北建筑设计院选出建筑师、军区选出美术工作者,组成强大创作阵容。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家田金铎担任创作组组长,雕塑家孙家彬担任毛泽东像塑造工作。中山广场大型雕塑整体呈船形,由毛泽东全身像和周围58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组成。沈阳中山广场群雕开创了多个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最大规模的毛泽东塑像与群雕工程;首开以雕塑形象表现半个世纪中国现代革命史先河;国内大型雕塑首次成功使用沈阳原创新材料与玻璃钢合成;塑像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生活原型……沈阳中山广场群雕是历经风雨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与坚韧不拔、勇于创造的民族品格的缩影,因此家喻户晓。塑像总高20米,成为城市地标。大型雕塑《残历碑》。1978年,辽宁美术创作室雕塑创作组并入鲁美雕塑系,13名雕塑家为雕塑系注入了新的力量。鲁美雕塑系不断继承创新,创作出一批精品。田金铎的《走向世界》、贺中令的《残历碑》《白山魂》等以深刻内涵和独到艺术表现享誉国内外。关注历史、观照当代是鲁美不变的传统。2000年后,鲁美雕塑在以具象写实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领域,逐步吸收国际当代雕塑的新观点、新技术,丰富创作。这一时期鲁美创作的大批优秀雕塑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赵一曼》《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整体雕塑》、北京西站南广场雕塑《国风》《雷锋和少年儿童》、第十届全国美展入展作品《姜煜》《无题》等充分展现了新的探索成果。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拓展民族化与时代性相融的雕塑内涵继《庆丰收》等创作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全体教师于2015年至2017年参与创作完成了中央党校大型组雕《旗帜》,又于2021年创作完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大型组雕《追梦》,鲁美雕塑系以新经典作品完成了与前辈艺术家的对接,让鲁艺精神薪火相传。《旗帜》高13.7米、长20.8米,坐落在中央党校综合教学楼广场前。整个作品采用同向、围拢式构图,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气势恢宏、鲜活灵动。雕塑顶端塑造一面鲜艳飘动的巨型红色党旗,下部塑造62个人物形象,旗帜两边是56个民族人物形象,展现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众志成城、坚定豪迈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昂扬精神风貌。《旗帜》领衔主创为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雕塑家李象群,主创团队由洪涛、鲍海宁、李遂、张哲宇、马克辛等20余人组成。全体创作人员迎战酷暑严寒,最终呈现出气势宏伟的史诗般力作。表现历史、塑造英雄、弘扬精神、歌颂时代是雕塑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雕塑工程中,鲁美再担重任,创作完成大型汉白玉组雕《追梦》。《追梦》主题突出,生动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领衔主创为李象群,主创为鲁美雕塑系主任洪涛,以及李遂、吴彤、朱光宇、沙泉、商占祥等骨干力量。《追梦》以四个侧面展开,正面主要表现新时代的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等各界人物。另外三面则选取全国56个民族人物形象,以具象写实的表现手法,以“团块结构”作为主体造型语言,各界人物代表形象融入造型主体中,诸多元素烘托视觉形象,形成团结一致、阔步前行的恢宏气势,展现出欢乐和谐的宏大场面。《追梦》既写实又写意,73个人物比例协调、动态严谨,由不同民族人物形象组成多个乐章,构成一曲气势恢宏、动人心怀的交响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拓展了民族化与时代性相融的雕塑内涵。李象群表示:“《追梦》是在《旗帜》的基础上创作的,延续了《旗帜》的精神。希望以打动人心的当代现实主义精品佳作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奋进的力量。”
    12/10
  • 辽宁锦州:打造惠企亲民营商环境
    “以前办证得跑几天,现在十几分钟就完事,还不用排队。”刚刚在辽宁锦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办完业务的市民杜宇高兴地说。如今在锦州,不动产过户、新生儿落户、入学报名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基本实现了“一件事一次办”,而且市里还建成了“一件事一次办”网上申报专区,实现118个部门业务联合办理,今年已累计办件12652件。“一件事一次办”是锦州今年打造惠企亲民营商环境的44项建设任务中的一项。这44项任务围绕“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四大主题,全方位地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今年是锦州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年,锦州以制度性举措坚决管住“吃拿卡要”,遏止“不吃不拿也不办事”倾向,打破“不找人难办事”的“潜规则”。一个个惠企亲民的举措让锦州的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切实为企业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景色秀美的锦州市正在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营商环境。打造“惠企一站通”今年,锦州市以打造“办事方便”营商环境为目标,建成“惠企一站通”线上综合服务平台,设计电脑端政务服务网浮窗链接、手机端锦州通APP“双端登录”模式,强化大数据赋能,实际践行好“把麻烦留给各级政府,把方便让给市场主体”的政务服务理念,实现服务市场主体效能全面提升。近日,百威(锦州)啤酒有限公司通过“惠企一站通”在线提交了诉求:企业在黑山县和义县辖区内销售的哈尔滨啤酒“生产日期”标识被人为破坏导致关键信息不全,无法溯源,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问题。黑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立刻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刮码部分为产品区域代码,啤酒商标其余部分完整,且能清晰辨认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调查结束后,调查结果第一时间上传至“惠企一站通”,百威公司对调查结果表示很满意。据统计,截至目前,“惠企一站通”已在线受理并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线提出的6900余个诉求问题。如今,“惠企一站通”已建成管家服务、惠企政策、人才服务、银企撮合、多部门事项联办、跨区通办、法律服务和业务辅导8个专区,实现市场主体问题诉求一键提交、网格化办理;120项涉企政策集中发布、热点推送,30项申报类政策在线申领、在线审批;50项法人多部门联办事项一张表填写、一站式申报;26个事项“全市通办”的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平台上线运行以来,“项目管家”帮助企业对接金融机构累计解决信贷资金4.31亿余元;通过线上申领、线上审批,实现全市首批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投放2.3亿元,全市新增创业担保贷款3.17亿元,增量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897家企业在线发布用工招聘信息2494条,线上对接成功招聘1327人次;4213家企业通过“跨区通办”专区办理涉企业务。推行“一件事一次办”锦州市政府工作人员细心为市民办理业务。(崔治摄)营商环境的建设既要惠企,又要亲民。市民办事方便了,才能留住人才发展经济。如今,锦州推行“一件事一次办”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优化营商环境带来的便利。今年11月,锦州市古塔区居民张强的妻子在锦州市妇婴医院生孩子,但新生儿早产一个多月且体质较差,一出生就被送入保温箱养育,医生建议张强尽快为新生儿办理社保卡,以减免报销一定的住院费用。张强了解到妇婴医院设立了新生儿“一件事一次办”便民服务点,通过锦州市政务服务网“我要办新生儿落户”模块在线提交材料后,即可快速实现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落户登记、社保卡申领、医保登记“四证联发”。在工作人员的现场辅导下,张强在网上申办业务,不到半小时就接到了锦华派出所民警“可以随时到派出所领取户口簿”的电话通知,同时收到了锦州市医保中心“新生儿社保卡已经制证”的手机短信。锦州以“一件事一次办”为突破口,与市直相关单位密切配合,以群众需求和视角自选推进“不动产过户、入学报名、新生儿落户、死亡事项”4个高频跨部门联办事项“主题套餐式”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突破。同时,本市居民婚姻登记等101项政务服务事项也已实现“全市通办”,在高频业务领域成功破解了办事“来回跑、往返跑”等“老大难”问题。今年,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在全国典型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锦州市“入学报名‘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经验。“入学报名‘一件事一次办’”实现12227名学生只需提交一次材料即可线上办理入学报名。依托锦州市政务服务网,优化流程设置、打通数据壁垒率先实施“入学报名‘一件事一次办’”。适龄儿童入学报名只需到对应学区学校的报名入口登记并将相应的证明材料原件拍照上传进行网上报名,审核通过后即可在线打印《入学通知书》报到入学。通过数据线上核验代替线下提交材料,避免了材料重复提交、现场报名排队等候时间长等问题的产生,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家长、学生和学校少跑腿。目前,中小学入学报名事项已升级为在锦州通APP手机端办理,掌上办、指尖办让入学报名更便捷。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今年,锦州市不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在持续抓流程优化、精简要件、服务提升的基础上,推进“工改”向纵深发展。制定14类14张流程图,将4个阶段通过合并变为最多3个阶段,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60个工作日以内(特殊工程除外)。同时将古塔区、凌河区、太和区、松山新区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调整为市级统一受理和办结,将施工许可调整为市级统一审批,减少企业申报两头跑现象,逐步打造全链条审批。取消工业建筑项目的人防审批环节,人防部门在联合验收时对工业生产厂房及其配套设施等生产性建筑进行核验,大幅度降低企业审批成本。锦州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按照国家和省建设标准,根据锦州实际,建设了锦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该系统覆盖9个县(市)区、207个政府部门、29家市政公共服务企业、审批事项102项,与国家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平台、省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平台、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省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省住建厅“四库一平台”进行了数据对接,具备在线并联审批、联合审图、规划设计方案联合审定、多测合一、联合验收等功能,并将工程建设项目查询功能集成到锦州通APP中,方便企业和政府部门了解锦州市所有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进度。锦州市还在市、县两级综合性审批大厅整合了各相关部门分散设立的服务窗口,在县级及以上城市政务服务大厅分阶段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主城区设立咨询辅导窗口),将水务、电力、燃气、供热、广电、通信等市政公用服务企业窗口统一入驻审批专区,建立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并联审核、窗口统一发件”的工作机制,明确“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的具体措施和运行规则,实现“一个窗口”管理、“一站式”服务。如今,结合“全市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年”和“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活动,锦州市选树宣传32个“办事方便”典型事例、查处通报69个损害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评选100个“营商环境优秀窗口(岗)”、择优选定100件“优化营商环境最佳实事”“方方便便办事、痛痛快快办事”的机关文化正加快形成,全市正风正气正能量稳步提升。梳理并公开发布不动产、医保、人社、公积金、税务等7个高频业务窗口376项事项办理流程、54项便民利企举措,让企业和群众办事“看得懂”“用得好”,吸引更多人来锦州、爱锦州、在锦州兴业。
    12/10
  • 辽宁锦州滨海新区:紧盯重点环节 建设陆海新通道
    近日,辽宁锦州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首单业务——5000吨水泥正式挂牌交易,交易代码为“辽宁水泥2111”,成交金额为210万元。此次水泥品种成功交易标志着锦州港与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合作在锦州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了实质性进展,为后续其他品种上线提供了有力支持和经验。今年以来,作为东北陆海新通道“桥头堡”锦州港所在地的滨海新区充分发挥沿海优势,通过补齐设施短板、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加快推进东北陆海新通道滨海新区段的建设。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启动后,滨海新区全力推进通道相关项目建设。紧盯“复建、新开、推进、招商”4个重点环节,围绕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推进和谋划重点项目148个,其中复工续建项目44个,新开工项目23个,拟新开工项目30个,洽谈储备项目51个。截至目前,已实现开复工项目62个,总投资规模达239.9亿元。为了加快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滨海新区第一时间编写了区域内的新通道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市级工作方案,在基础设施、平台搭建、园区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多项落实措施,充分发挥滨海新区“陆海空”立体交通、新通道重要枢纽、沿海经济带重点区域的作用。同时,滨海新区还完成了《辽宁自贸试验区锦州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初稿),计划将锦州协同创新区建设成为东北陆海新通道上开放创新发展的核心前沿,强化产业功能分区和集聚辐射带动,统筹布局,总体形成“起步区+核心区+拓展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借助东北陆海新通道带来的契机,滨海新区在推进招商引资方面也不断取得突破。据统计,滨海新区今年共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招商活动31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个,签约额达57.33亿元。在常州、南通、如皋,以精细化工产业为重点开展产业链招商推介,签约3个项目;以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召开“新发展格局与新战略机遇高峰论坛暨滨海新区抢抓战略新机遇招商推介会”,有7个项目签署了框架协议。另外,滨海新区审批服务中心大厅还增设了国际贸易代办业务“单一窗口”,与锦州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明确具体办事流程,申报人通过电子口岸平台一点接入、一次性提交标准化单证和电子信息,相关部门通过共享数据信息实施职能管理,处理状态(结果)统一反馈给申报人,从而全面优化通关流程、降低企业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
    12/10
  • 辽宁营口港:从“内贸枢纽”迈向“世界一流”
    11月12日15时25分,“迪米特里奥”号货轮穿越重洋抵达鲅鱼圈港。船上满载的7万多吨煤炭,正是仙人岛热电厂用来保障营口冬季供电供暖所急需的。“保供”是每年入冬时节营口港都会上演的“重头戏”。2021年,在疫情叠加暴雪天气背景下,这项工作尤为重要。11月初,营口港务集团第二分公司总经理高殿忠在接到“保供”任务通知后,立即组织业务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制定详细作业方案。当“保供”船舶按计划驶入锚地时,组织召开生产作业船前会,将安全、防疫等方面要求落实到人,确保船舶顺利靠泊并安全高效接卸。“迪米特里奥”号起锚入港,就进入了“绿色通道”,享受引航员提前登轮等“VIP待遇”。与此同时,生产业务部门也已提前准备好泊位、机械、人力和场地。11月14日12时50分,“迪米特里奥”号安全靠泊。11月18日作业顺利按计划完工。2021年10月以来,营口港已收到东北三省发电供暖企业保供船舶靠泊申请8份,安排9艘保供煤炭船舶进行作业,卸船量总计53.3万吨。“让客户满意”一直以来是营口港的服务标准。特别是辽宁港口整合以来,营口港与大连港、盘锦港、丹东港等兄弟港口相互协作,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展所长。“我们进一步找准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集中精力从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从‘内贸枢纽港’向‘世界一流强港’迈进,今年前三季度运营能力稳步提升。”辽港控股(营口)有限公司生产业务部部长杨传祥表示。2021年1月至9月,营口港集装箱完成吞吐量396.5万TEU,金属矿石完成吞吐量3157.8万吨,钢材完成吞吐量1538.3万吨,煤炭完成吞吐量1401.6万吨。其中,矿建材料完成吞吐量1745.9万吨,同比增长78.9%。加强南北贸易,打造东北地区各货种中转中心、集散中心。营口港积极打造“班列+班轮”运营方式,按照南方市场需求动态,深入探索同南方相关港口合作确保增量增收可持续发展。加强与汕头港、漳州港、湛江港等沿海港口的协同合作,新开通“鲅鱼圈—蛇口”等5条粮食班轮航线,“鲅鱼圈—黄埔外运”等6条内贸钢材班轮航线。“十四五”期间,营口港还将加大投入,对港口码头设施、堆场及铁路道线进行升级改造,推进港口数字化转型。链接港口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辽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辽宁深耕港口资源,推进港口整合。截至目前,全省港口共拥有生产性泊位43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41个,设计年通过能力6.4亿吨。2020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310.8万标准箱。
    12/10
  • 辽宁辽阳:文圣区沿太子河建精品旅游线路
    春有桃花、野梨花簇崖绽放;夏有绿树成荫、山花遍野、荷花傍水;秋有枫叶锦绣、碧水蓝天;冬有雾凇奇观银装素裹……伴随着太子岛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全面启动,萌宠乐园、树屋住宿、摄影基地及太子河时光印象休闲岛正式对游人开放。其实,这只是文圣区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太子河历史文化风光带已经成为文圣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名片,文旅产业正逐渐成为文圣区经济发展的“增效器”。如今,太子岛凭借着超高颜值和旅游高配置正成为辽阳及周边市民近郊游的首选之地,赏花、玩水、烧烤、露营……昔日藏在“深闺”的无名小山村已然成为新的旅游打卡地。太子岛风景区自建成以来,每天最高游客量过万,车辆近3000台次,烧烤宿营、摄影摄像、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游客络绎不绝。太子岛雾凇景观吸引游客打卡拍照。(摄影:严佩鑫)随着辽阳大剧院、台子沟历史文化街区相继投入使用,太子岛攀岩基地、房车营地和冮官窑文创产业基地被命名为“辽阳市文化产业基地”,文圣区初步形成了沿太子河“一带一城一陵一岛一窑”的精品旅游线路。文圣区充分利用太子河沿线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统筹推进太子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大对冮官窑、东京陵、东京城等文化古迹保护力度;加强对太子岛、蒋家湾等沿线村庄的特色挖掘和打造;加速推进庆化区域台子沟、庆阳文化宫等工业遗址的改造再利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激活发展新引擎。此外,文圣区还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紧紧围绕生态、休闲、文化三大主题,规划建设了太子河历史文化风光带景区,“大美河东、幸福文圣”内涵不断丰富,一幅文化热、旅游火、百姓富的发展画卷正沿着太子河畔徐徐展开。为提升太子河历史文化风光带整体效果,文圣区相继建设了十里花海、航模基地、山体公园、跑马场、十里画廊等景观设施,并对太子河生态公园景区全面提质改造,实施移栽灌木、清林剪枝、拓展功能分区,加强水面治理、增加绿色储备等工程。太子河历史文化风光带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正在从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变,进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文圣区拥有东京城、东京陵、冮官窑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圣区规划建设东京城遗址公园和阳鲁山运动公园,对城墙和城门等遗址进行保护、维修,将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冮官屯窑辽金古法柴烧技艺”成功申报辽阳非遗项目。同时,文圣区还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安装、维修健身器材24套、150余件,完成2个村级文化广场升级改造;积极开展“金秋群众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打造具有文圣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12/09
  • 辽宁沈阳大东区:倾力打造沈阳东部核心增长区
    矢志不渝推动产业升级,勠力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今年以来,沈阳市大东区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厚积发展势能,瞄准沈阳东部核心增长区的功能定位,全力打造“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重要汽车产业生态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预计的数据,虽然不是最精准的,但能清晰地反映出人们对一个地区发展的信心,梳理出其社会经济增长的轨迹。预计2021年,大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0亿元,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27.2亿元,同比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9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158.7亿元,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亿元,同比增长7%。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迸发,大东热土,生机无限。大东城区夜景华美璀璨。(来源:大东区委宣传部)双箭齐发产业量级扩大内涵提升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大东区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一方面,巩固整车集聚优势、丰厚汽车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加速文商旅融合发展,同时制定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黄金双十条”优惠政策,不断推动产业量级扩大、内涵提升。整车集聚优势更加凸显。整车产量突破46万辆,汽车产值超过17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宝马五系新能源、宝马iX3销售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6万辆,实现翻番。具有战略性牵动效应的华晨宝马X5车型试生产。上通北盛新一代紧凑型车升级改造全面启动。汽车产业链向纵深拓展。神通、马勒等33个零部件项目开工建设,长友、航运等11个零部件项目建成投产。波森尾气等12家企业进行智能升级改造,建成凌云电池盒托盘等6个数字化车间。汽车创智城项目完成主体建设,中铁、安吉等企业建成数字化物流平台。文商旅深度融合加速。大东区制定了历史文化空间更新总体发展规划,“两廊一区”格局显露雏形,首次发布《大东·可·玩》城市形象宣传册。升级“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北大营遗址陈列馆周边环境品质,建成“2+1+10”城市书香脉络,时代文仓城市书房成为历史建筑焕发书香的改造典范,沈阳造币厂入选全国第五批工业遗产名单,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和老龙口酒博物馆等9所场馆入选全市“百馆工程”,大东区获评“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吉祥商业街成为全国首个汽车主题商业步行街,大悦城21家潮牌“首店”亮相,成为沈阳市客流量最大的购物中心,东北首家京东超级体验店——京东MALL,以及包含时尚超级奥莱、冰雪运动等六大板块十大主题的龙之梦超大型城市文娱综合体开工建设。华晨宝马大东工厂及扩建项目。(来源:大东区委宣传部)创新引领完善多点支撑动力系统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东区全力推动产业革新、科技创新、场景出新、商业更新,完善多点支撑的动力系统。汽车产业转型创新实现新突破。宝马新五系、宝马X3等高端车型实现量产,中高端车型产量占比达到94%,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零突破,产量达到14%;智能网联产业实现亮眼开局,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大会,智能网联产业发展评价体系——“大东指数”重磅发布,现场签约总投资额107亿元的31个产业链项目。科技创新步入新赛道。“一区两园一中心”科技创新格局已经拉开,华为(沈阳)智能网联汽车云创新中心、科大讯飞Ai加速中心、香江科创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区科技企业孵化中心跻身国家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拜澳国际生命产业综合体开工建设。沈阳仪表研究院等4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从44家增加到270家,增加5倍,高新技术企业从56家增长到124家,实现翻番,创新平台从21家增加到41家,科大讯飞成为全省首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航天新光获批辽宁首批“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新场景加速布局。以全局理念推动“数字+”趋势向全社会、全产业延伸拓展,制定印发《“数字大东”建设行动方案》,数字赋能补贴政策由汽车产业延伸到高新技术等科技创新企业。新建700余个5G基站,“一网统管”主体框架基本形成,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健康等一揽子智能场景建设全面展开。大东区政务服务中心市场监管局登记服务超市。(来源:大东区委宣传部)厚积势能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一个个项目加速推进,一家家企业纷至沓来,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大东区持续厚积发展势能,通过优化环境增活力,扩大开放聚合力,抓实项目提潜力,积极构筑发展新优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大东区深化“摘地即开工”服务模式,德科斯米尔沈阳汽车线束项目摘牌4天完成所有审批手续。躬身入局当好“店小二”,为长友、神通、华通等企业解决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问题348个。坚持守信践诺,为企业刚性兑现政策8.2亿元,新增减税降费2.45亿元。推行法律服务进园区进大厅,推广柔性执法,分领域实施“首违不罚”“包容审慎执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常态化。获得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权。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启动大洼、赵家等5个村屯及民强地区征收工作,完成明堂街西等15宗地块征收,轩兴四路南-2等12宗地块87公顷实现净地出让。为创业者发放担保贷款1.6亿元,持续推动人才集聚,发放高校毕业生购房补贴、援企稳岗补贴等补贴款1.83亿元,吸纳来沈留沈大学生就业8025人。全年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企业249户,新增市场主体1.4万个。开放合作成果丰硕。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5个,落地亿元以上项目81个,落地转化率60%,其中主导产业占比67%,总投资988.3亿元的122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开复工,发展后劲不断夯实。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20余家,宝马iX3、通用创酷车型远销海外,进出口贸易额稳居全市首位。持续深耕长三角、珠三角资源,深化京沈、沈大全面合作,四年来洽谈推进项目千余个,亿元以上开复工项目翻两番。站在新起点,大东区将在今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立足沈阳东部核心增长区的功能定位,在沈阳市作出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幸福家园共同富裕“四个示范”、重点领域实现城区经济实力、优化营商环境、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文化软实力彰显、开放平台建设、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和绿色发展“七个突破”,到2025年,将大东区打造成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重要的汽车产业生态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小区环境提升工程让居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来源:大东区委宣传部)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