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葫芦岛:筑牢法治基石 护航发展大局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葫芦岛市聚焦“法治良好”,政府带头遵守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用法治护航经济发展大局,持续推动“法治城市”建设日益走向纵深。今年,辽宁葫芦岛市委政法委出台了《政法机关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方案》,建立健全“1+5+N”工作体系。全市政法机关积极作为,规范执法司法,从满足企业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出发,在服务企业中找准“需求点”、聚焦“急难点”、把握“稳固点”,亮出了一张张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特色名片。海滨城市葫芦岛正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田嘉摄)政府应诉叫响“法治城市”品牌去年年底,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葫芦岛市某公司诉葫芦岛市政府确认行政行为违法并赔偿一案。分管这方面工作的葫芦岛市政府副市长作为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并积极答辩。见警率的提升,为游客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旅游环境。(郑子超摄)葫芦岛市政府主要领导认为,党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对全社会遵守法律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党政机关尊重和执行法院生效裁决,不仅有利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权威,更有利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良好形象,有利于当前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大局。此案件庭审中,双方当事人围绕法庭归纳的争议焦点进行举证、质证,充分发表了辩论意见。葫芦岛市主管副市长就相关问题认真回答了审判员的询问,积极表明了被告观点。整个庭审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庭审规范流畅,法庭秩序井然。此案的原告及代理律师对主管副市长出庭应诉的行为表示认可:“副市长出庭应诉,表明被告对相关矛盾纠纷的重视,有利于促进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此案件的审理,也反映了葫芦岛市行政机关对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高度重视,对于促进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构建葫芦岛市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法治良好,还表现在政府诚信建设方面。葫芦岛市全面规范政府诚信行为,印发了《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工作,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全面清查政府失信行为,持续加大清欠力度,确保应清尽清,切实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截至目前,全市共偿还欠款4亿元,各地区500万元以下无分歧欠款全部清零。完善监督体系优化法治环境民警在安抚走失儿童,帮助其寻找家人。(郑子超摄)法治工作专业性强,为保障司法不跑偏,葫芦岛市委政法委构建了上下贯通、内外结合、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执法司法监督机制的意见》,围绕坚持党的领导监督、强化上级监督、完善内部制约监督、规范互相制约监督、加强社会监督、推行智能管理监督6个方面,着眼于完善党委领导监督机制、政法机关层级监督流程、政法单位内部监督、政法单位相互监督等环节做出具体安排。葫芦岛市委政法委以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为重点,启动了法官、检察官惩戒评估工作,对两条问题线索提出惩戒意见,并报省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秘书处,专门印发了《关于全市政法机关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检查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提出整改落实意见,督促指导政法机关积极推进整改。整改到位,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长期整治积极推进。教育整顿期间,全市处分处理违反营商环境“一个严禁”政法干警十余人,通报负面典型案例6件。全市政法机关积极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广泛纳谏、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规范执法司法,扎实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发挥了应有作用。审判机关围绕体制创新、服务保障制度创新,推动形成七大方面36项具体措施和25项便民措施,连续9年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办理的相关行政案件入选全省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行政审判十大典型案例;深度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全面推行“跨域立案”“线上立案”“云上庭审”等线上业务,优化市场主体实际感受。检察机关制定保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10项措施和对接服务9项制度性规定,设立民企法律服务站36个,通过“三立足、三抓实”,推动理念更新、规范监督、精准服务、教育整顿期间,清理涉民企积案13起,涉案财物清理率达100%。公安机关全面推行“五个一办”模式和涉企“五项机制”,聚焦“六个坚决不发生”目标,坚持整治执法突出问题鲜明导向,突出“四个狠抓”强化执行落实,持续开展“食药打假”“反诈人民战争”等专项行动,成功破获葫芦岛银行合同诈骗案、“5·28”环境污染案等系列大案要案,巩固了平安商圈建设、“双进活动”、警务快速通关等成果,保驾护航职能更加充分显现。司法行政机关聚焦“十个专项”精准发力,部署开展“规范法律服务业市场秩序”“一网通办”“提升公证便民服务水平”等10个领域专项整治和专项活动,充分释放司法服务效能。各级政法机关坚持创新发展,“一化两中心建设”“一网通办审批极简模式”“检察技术+公益诉讼”等工作经验,“生态环境”“企业破产”等典型案例,形成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品牌,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司法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作为政法机关,我们不希望因为一个案子搞垮了一个企业,而是希望通过做好法治保障,让企业在法治轨道正途上健康前行。”葫芦岛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说。建立经营困难企业重整和退出机制公安民警走进企业征求意见。(郑子超摄)葫芦岛市某化工机械公司连续6年亏损,陷入经营困境和债务危机。债权人某运输公司以该化工机械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由,向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了对该化工机械公司进行重整的申请。法院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下,研究工作预案,妥善解决职工工资、社保费用清偿、职工安置和普通债权清偿等问题,顺利完成了企业的破产重整工作。近两年来,为加强破产审判工作,葫芦岛市成立了企业破产府院联动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常态化运作,多部门协调,解决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税费减免、资产处置、企业信用修复、工商注销登记、涉案资产查控、引进战略投资人、维护社会稳定等一系列与破产相关的衍生社会问题。截至目前,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41起企业破产案件中,已审结21起,其中涉民企案件占90%以上。去年末,在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主持下,葫芦岛市成立了破产管理人协会,这是我省成立的第三个破产管理人协会,是葫芦岛市深化改革、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破产审判工作的具体举措。该协会的成立,有效搭建起破产管理人与法院、破产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提供了更加规范的服务保障,标志着葫芦岛市破产管理人制度日益完善,实现了行业自律。推进判决执行生效助诚信社会建设法官律师联动为企业纾困解难。(郑子超摄)日前,申请人葫芦岛市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在葫芦岛市龙港区人民法院办理了领款手续,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83万余元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仅用了12天就圆满执结。这是一起申请人起诉要求被申请人支付拖欠工程款的案子,案件经过一审、二审,最终确定由建设公司支付工程款837479元给申请人劳务公司。法院判决生效后,劳务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法官发现,被申请人是当地一家有资质的民营建筑施工企业。一方面,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维护;另一方面,被申请人民营企业的正常经营也不能破坏。为实现“双赢”,执行法官建立快执机制,为该案开设绿色通道。立案当天,立即启动执行程序,对被申请人名下所有财产进行查询,前往被申请人公司进行沟通,释明执行法律法规,告知拒不执行法院判决义务的法律后果,法院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将有损企业信誉,不利于企业今后发展。经过执行法官的释法说理,被申请执行人同意支付工程款。公正审判是第一步,执行判决是第二步,二者缺一不可。葫芦岛市法院系统强力推进判决执行生效,促进法治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他们积极开展涉案款物专项清理处置行动,利用“廉政风险防控系统”对未发放案款进行监测,案款到账后超过20日未发放即提示预警。专项清理处置行动开展以来,葫芦岛市两级法院共清发超期案款75笔,发放金额2700多万元;清发不明案款160笔,金额700多万元;实现全市涉企案件执行及金额到位率同比分别上升26.01%、37.08%。日前,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重拳出击,开展了为期15天的民营企业积案集中攻坚专项行动。行动对18起案件进行集中执行,对全部被执行人采取信用惩戒措施,共传唤被执行人13人,实际执行到位金额320余万元,有4起案件的被执行人与申请执行人协商制定还款计划,取得显著成效。此举有效震慑了长期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被执行人,维护了法治权威。
    12/06
  • “辽宁制造”助力中老铁路建设
    12月3日,中国昆明站内的复兴号“绿巨人”、老挝万象站内的“澜沧号”动车组列车缓缓开动,开启一段跨越山河、相互奔赴的旅程。这标志着连接中国西南部云南省昆明市和老挝首都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作为全线采用中国标准运营的跨国铁路,“辽宁制造”在中老铁路建设运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2月3日,“澜沧号”动车组列车驶离老挝万象站。新华社发此次在中老铁路投入运营的CR200J型动力集中动车组,由中车大连公司和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联合研制,基于国内先进的“复兴号”动车组技术平台,运用国际化、现代化、定制化、智能化理念,结合老挝当地自然环境、线路条件和本土文化为老挝量身打造,是中国“复兴号”技术和老挝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动车组分为两款,向昆明铁路局提供的跨境运营动车组车身喷涂中国国旗色“红腰带”,向老挝提供的动车组车身喷涂老挝“国旗之美”红白蓝三色,被命名为“澜沧号”。为确保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安全、稳定运行,中国中车统筹组织,中车大连公司牵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协同、相关配套企业参与,按“一线三站两点”进行服务布局,包括昆明车辆段服务站、昆明机务段服务站、万象服务站及国内磨憨口岸站、老挝磨丁口岸站,在昆明建立“中老铁路一体化运维服务中心”,全方位开展中老铁路一体化运维保障工作。一体化运维保障工作以全寿命周期服务为目标,建立“一家牵头、多方协同、建立标准、形成体系”的一体化运维保障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并完善中老铁路一体化运维保障管理体系。截至目前,中车大连公司轨道交通车辆产品已出口到31个国家和地区。同样令辽宁人倍感自豪的是,鞍钢集团为中老铁路建设供应了3万吨钢轨、1200吨热轧卷板,这是鞍钢集团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鞍钢集团高度重视中老铁路工程建设,相关团队积极加强与客户交流沟通,持续改进生产设备、优化工艺技术,以优质产品和过硬服务拿下了该工程多项订单。据介绍,截至目前,“鞍钢制造”已在“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未来,鞍钢集团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加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用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的优质产品引领行业升级,让“鞍钢制造”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12/06
  • 辽宁长海县:打造海洋绿色能源装备智慧产业园
    11月30日,长海县政府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云签约”仪式,合作双方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中国海装计划投资7亿元,将在风电装备、海上风电资源、新兴海洋经济等领域与长海县开展深度合作,聚力打造长海海洋绿色能源装备智慧产业园,从项目对接到签约落地,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2021年以来,长海县充分发挥大连长山群岛海洋生态经济区招商引资主阵地、排头兵作用,优化招商机制,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扎实开展高效精准招商引资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实现招商引资6.4亿元,年内储备项目达70个,新落地项目13个。长海县域一角(摄影:于喜盛)积极开展各类招商活动。充分利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招商平台,立足产业链招商确立招商主题,长海县采取主动出击、全员上阵的方式开展招商活动,强力开展针对性的对接洽谈,积极宣传推介招商项目,共对接项目40余个,签订合作协议18个。县级主要领导主动“走出去”赴北京、杭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6次,“请进来”招商活动29次。参加市政府举办的大型集中签约活动2次,签约项目7个,其中,文旅项目1个,海洋牧场项目4个,基础设施项目2个,意向金额约7亿元。长海县四块石湾(摄影:王洁)发展壮大海洋经济产业。结合长海县生态涵养示范区、海洋文化特色区、国家现代海洋牧场先导区、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四区”建设,印发《长海县完善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确定海洋渔业、旅游等3条产业链。紧盯海洋经济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深挖客户资源,签订了计划投资1.25亿元的北黄海装备型海洋牧场一期项目和计划投资2.3亿元的离岸养殖项目等,推动海洋渔业、海岛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12/03
  • 辽宁营口:诺的斯卡·重奏
    当年的“东北钢琴人”从国外、省外回到营口,回到曾经付出了青春、倾注了梦想的地方。“值不值得回来?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有人说这是一种情怀,我们搞实业的没有工夫去讲情怀。但是静下心来想想,除了情怀,没有别的能解释得了。”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凯正在调试新琴。(杨靖岫摄)营口市渤海大街西82号。路南,一间上世纪80年代建筑风格的门房迥异于其他建筑,房檐顶端一排水泥浇筑的立体音叉图案,用细节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过往。这里是始创于1952年的营口东北钢琴厂原厂址,曾经是“中国四大钢琴生产基地”之一,曾经有着国内最大的三角钢琴生产线,年产量6000架三角钢琴的中国纪录至今无人打破……然而,辉煌成绩的前缀“曾经”夹杂着复杂的情绪。这家曾经有着3000多名职工的老国企,在经历了21世纪初的辉煌过后,于2007年停产,1000多名员工四散谋生。2019年6月20日,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在东北钢琴厂的原址正式挂牌成立,还是当年的厂子,还有当年的员工。30多名有着数十年制琴经验的原东北钢琴厂技术骨干,放弃高薪职位,从各个城市甚至国外回来。这条回家的路,他们走了12年。“曾经”的工厂被盘活,“曾经”的辉煌期待被延续。这30多人,成为“新东北钢琴”的灵魂人物。8100公里归家路直线距离500米,在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这是郭凯从家到东北钢琴厂车间的距离。飞行距离8100公里,这是从德国到沈阳的距离。2018年,放弃在德国从事了10年的钢琴设计制造工作,放弃了在德国定居的机会,郭凯回到家乡营口,回到10年间从不曾放下的那个“家”——工厂。1998年从东北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入了钢琴这行,郭凯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毕业时,许多同学都留在了沈阳,而他选择了在营口的东北钢琴厂。成家时,为了方便工作、节省时间,房子就买在厂区的东墙外。“毕业的时候感觉钢琴很浪漫很神秘,就想来研究研究。机械设计需要大量的运算,我每天工厂和家几乎是两点一线,平时也没什么业余活动。”郭凯面庞瘦削,不善言谈。当年作为一线员工,郭凯亲身经历了东北钢琴厂的辉煌。“红火,这是我刚到车间时最大的感受。生产线上人气很足,每个车间都在忙着生产。”虽然作为机械设计工程师入厂,但郭凯也像每个新员工一样,下到各个车间熟悉工艺。最初在车间待的那半年的情形,郭凯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各个车间都有师傅带,师傅对我们真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郭凯说,钢琴制造有它的特殊性,与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太一样,既不是纯机械行业,也不完全是木器行业,按钢琴结构划分,工序从内到外大体上分为零部件、部件组装、总装、后期整理四个部分,细拆分共有200多道工序。“大而全,而且高难,品控非常难,对各工序的配合度要求也很高。”郭凯说。1988年,东北钢琴厂全资收购欧洲十大名琴品牌“诺的斯卡”,开中国钢琴企业生产高档钢琴先河。诺的斯卡和东北钢琴厂在国内钢琴市场一时风头无两。1999年,东北钢琴厂谋求转型,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三角钢琴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的空间,上马三角钢琴项目的决策应运而生。厂里聘请了韩国专家帮助建生产线,由郭凯协助绘制设计图,并在当年成立三角钢琴生产车间。“我们经历了从零开始,一点点开始做。起初只有一个三角钢琴车间,十几个工人,年产十几架三角钢琴。随着技术的完善,一年后产量及订单陡增到1500架。”郭凯说。“老字号”的人才优势凸显出来,东北钢琴厂马上从立式钢琴生产车间抽调最好的工人,补充到三角钢琴生产车间,年产量2500架、3500架、4500架……从2000年开始,东北钢琴厂的三角钢琴年产量及出口量连续居于全国第一,最高年产量达到6000架。“2003年到2005年,是东北钢琴厂最辉煌的时候,整个企业3000人,80多个生产车间,一线工人1800人。”郭凯说。转折从2006年开始显现。郭凯回忆:“在2007年至2009年的那场波及全国众多企业的国际金融危机到来之前,钢琴行业率先受到冲击。东北钢琴厂的主要销售方向是出口,2006年,国外订单骤减。想转向内销,措手不及。”企业陷入低谷,随即被一家美国乐器公司收购,并于2007年停产,1000多名工人买断工龄离开。虽然被留在了厂里,但郭凯很迷茫:“钢琴厂只设计不付诸生产,我的技术无用武之地。”2008年1月8日,是郭凯刻骨铭心的日子,他忍痛离开了东北钢琴厂。这座“付出自己的青春、用双手一点点创造出辉煌”的工厂,让他走的时候一步一回头。三次吹响集结号从离开到回来,这条回家路,张晓文同样花了十多年时间,其间经历了迷失、心痛、振作、焦虑、兴奋……张晓文是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2019年,她倾囊而出,盘活了这个沉寂十余年的“老字号”。见到张晓文时,她正在接待两名原材料供货商,“这些都是与东北钢琴厂合作了40多年的供货商,她们的父辈就为东北钢琴厂供应原材料,到了她们这一辈,依然是有感情的。”对于张晓文来说,东北钢琴厂见证了她的青春,“我看到过这个‘家’富过,我也是这个‘家’的一分子,曾经在这个‘家’挣过很多钱,买断时我都在这里工作将近20年了。”1986年,19岁的张晓文作为营口第二轻工局技工学校首届钢琴制造专业的学生,来到东北钢琴厂实习,“那时候工厂仍处于不断建设中,正赶上厂区内修路往路边运条石,我们两个女生抬起一块就走,工作劲头无法形容。”在车间工作了10多年后,2001年,张晓文转到销售部门。走出车间投身市场的张晓文,对自己所在的东北钢琴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接触客户,接触市场,让我看到了东北钢琴厂在当时行业内的地位、对外的销售量、在市场所处的位置。我亲身经历了东北钢琴厂曾站在世界钢琴生产销售前沿的风光,而且站了好多年。”每次参加钢琴展销会,营口东北钢琴厂与北京、上海、广州的钢琴厂并驾齐驱,是中国四大钢琴生产基地之一,是东北地区唯一的钢琴生产全能工厂。从东北钢琴厂离开后,张晓文想过转行,也曾南下考察市场准备成就另一番事业,但后来在老同行的点醒下又回到了钢琴行业。2008年,张晓文从南方回到营口,组建了自己的第一家钢琴厂,做二手钢琴的回收修复业务。第二年,营口成立乐器文化产业园,张晓文将工厂搬到产业园内,并新建了属于自己的厂房。2009年,作为行业内人士再去参加上海钢琴展销会,张晓文触景生情,“核心展位上已经看不到东北钢琴厂的身影,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很落寞,也很惋惜。”此时的张晓文觉得只做二手琴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她想到了东北钢琴厂曾经的兄弟姐妹。周雄是1988年东北钢琴厂派往瑞典收购诺的斯卡代表团30名成员中最年轻的音源师傅,经过三个月的学习练就了纯熟的技艺,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离开东北钢琴厂后,他被南方的钢琴厂高薪聘请。张晓文找到周雄时,也在自主创业的他二话没说就加入了张晓文生产新琴的行列。可是新琴生产出来投放到市场后,因为是新的品牌,没有人认。迷茫中,一次国际乐器展上的经历给了张晓文启发,“我邀请一位外国客商弹奏我们的琴,这位客商当即感叹‘琴声太好了,和当年的诺的斯卡很像’。”还有人记得诺的斯卡!张晓文兴奋了,她意识到是时候该重现东北钢琴和诺的斯卡品牌了。此时,张晓文在钢琴行业已经历了10年的自我积累与深淀,她同时向东北钢琴厂的多名技术骨干发出“回家”的邀请。三次吹响集结号,音源师傅周雄、高级调律师张永庆、机械设计工程师郭凯……各个工序的顶尖技术人员陆续回归。2018年,有了这些老战友,张晓文开始酝酿将东北钢琴厂重新盘活。终于,2019年6月20日,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在东北钢琴厂的原址正式挂牌成立。翻修厂房、清理十余年来的荒草、清运垃圾……张晓文亲自动手,带人干了仨月,“刚进来时,干得热火朝天,夏天顾不上防护,脸上整整晒掉了一层皮。”70年老厂重生听说东北钢琴厂被盘活后,更多的兄弟姐妹表达了要“回家”的意愿。油漆修理高级技师王政军、李峰、孟凡涛,外壳组装修理高级技师孟祥利、刘焕宝、陆庆一、穆喜东、俞荣清,内装安装整理技师刘玉磊、张宇,调律整音工程师陈荣波……30多位“东北钢琴人”从国内、国外回到营口,这些已经是行业内顶尖的技术人员,许多人都是不计得失,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回到曾经付出了青春、倾注了梦想的东北钢琴厂。全新的诺的斯卡,是郭凯回国后倾情投入的首个作品。郭凯将自己的办公室就设在了车间里,两个大大的工作台上,铺着把控钢琴质量的测试平台。从二楼办公室透过一整面墙的玻璃窗向下望去,数百架刚刚下线的诺的斯卡钢琴在宽敞的厂房内进行静置的环节,场面蔚为壮观。做中国最好的钢琴,是郭凯这次回来要实现的最大愿望。2008年离开东北钢琴厂后,郭凯经人介绍去了湖北宜昌的一家企业,当年9月被派往德国的钢琴厂。10年来,他深入德国的钢琴制造领域,掌握了德国制造的核心技术。在国际国内多次获奖的诺的斯卡品牌钢琴曾经成就了东北钢琴厂的辉煌,在该品牌原来的技术基础上,郭凯在内部工艺上进行了改进与提升。2018年8月25日,编号为零号的诺的斯卡立式钢琴正式下线,诺的斯卡美妙的乐音重新奏响!2019年,钢琴厂恢复生产不到半年,诺的斯卡立式钢琴的产量就有数百架,今年的产量预计突破2000架。去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国际乐器展览会上,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的23款诺的斯卡品牌钢琴甫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观展者的目光。由郭凯设计研发的能演奏上万首乐曲的全自动钢琴、可静音弹奏不扰邻的立式钢琴等充满科技感,适用于不同场合的钢琴更是频频引起围观。对于钢琴厂,无论是张晓文、郭凯,抑或是每一名重新回归的“东北钢琴人”,他们最希望的是能够尽快让生产和销售形成良性循环。“生存是第一位的,我们希望钢琴厂能重新振兴,能再现当年的生产规模和产量,但是这还需要点儿时间,之前东北钢琴厂达到最辉煌用了40年,我们新成立,希望能用五六年实现。”张晓文说。“最近经常失眠。”说到当下的状况,张晓文眼圈红了,“受疫情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利润空间再一次被压缩。身体上再累我都能承受,但是我们钢琴行业的生产周期长、利润小,这样的冲击实在很难承受。”说到最后,张晓文将眼泪强忍了回去,她坚定地说:“东北钢琴厂停摆这么多年,那么难都活过来了,这次也一定能渡过这个难关。”在德国有着丰厚年薪的郭凯,回国后与张晓文一道面对经营、生存的压力,与大家一起共同分忧,“值不值得回来?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有人说我们这是一种情怀,其实,我们搞实业的没有工夫去讲什么情怀。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大家为何如此付出?除了情怀,没有别的能解释得了。”张晓文对钢琴厂的未来发展有诸多规划,“厂房正在分批整修,原来的80多个车间现在已经恢复了二十四五个。还计划开展工业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参观钢琴制造过程,试弹、互动,甚至参与钢琴制造的过程,逐步在厂内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东北钢琴乐器文化产业园。设立公益性的乐器博物馆等项目也进入实际筹备阶级。张晓文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东北钢琴厂有近70年的历史,能找回来的东西我们尽量挖掘、尽量都找回来,让这里成为营口乃至辽宁的一张工业特色名片。”
    12/03
  • 辽宁盘锦:红海滩景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11月29日,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公告,包括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在内的47家单位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对标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标准,不断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传播文明、引导游客文明出行,形成了景区倡导与游客自律的互动式文明旅游新风尚。景区强化文明旅游宣传引导,结合景区红色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传播,设置志愿者服务岗,对老弱病残孕等游客进行重点关注,针对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提醒和规劝,引导游客养成文明旅游的良好习惯。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景区采取潮沟疏浚、储水扩容、人工降滩、碱蓬草种植补植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碱蓬草面积大增,覆盖面积超过2万亩,使各地游客可以尽情领略“绿苇红滩天下奇观”的自然美景,尽情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提升了盘锦旅游业发展质量。
    12/03
  • 大连市总工会:“三创平台”发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作室研发的润滑管路安装形式统一化后,工作量由原来的两人5天完成1台润滑管路,改进为两人2天完成1台润滑管路,作业效率提高了60%,在外观质量提升的同时节约了大量成本。”11月22日,大连华锐重工起重机有限公司佟智工作室负责人佟智在采访中对记者说。佟智工作室自2018年成立以来,先后创新研发了20余个先进操作法和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专利。鉴于工作室出色的创新研发成绩,今年7月,佟智工作室获评“大连市职工创新工作室”,并获得了大连市总工会3万元的助推金。近年来,大连市总工会注重发挥工会组织优势、阵地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整合各类资源,多形式、多层次为企业和职工搭建创新创业创造平台,着力打造服务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攻关站,助力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围绕“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发展进行技术攻关和破解难题。大连华锐重工佟智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员在工作。(来源: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工会)工会服务,平台先行。大连市总工会积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大力发挥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创新实践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出台了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建立了评价标准。市总工会每年进行抽查考核,每三年至少全部考核一遍。创新工作室考核评估不达标的,该创新团队3年内不允许申报市级以上创新工作室。目前,全市已命名市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502个,每年涌现创新成果1000项以上。与其十指发力,不如攥指成拳。大连市总工会还建立了大连市职工创新创业联盟,形成合力,为劳模和职工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创新创业空间,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4年累计孵化项目35个,吸引创客300多人。大连鼎亿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该平台,研发制造的智能体温检测仪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利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此外,大连市总工会还积极搭建智能创造平台,整合全市各产业、行业劳模工匠资源,筛选了24家单位的150位劳模和高技能人才建立劳模工匠创新智库,开展“六跨”“五进”系列活动,开办劳模工匠大讲堂、校企联合新智能创造等活动。目前,大连市总工会正在对征集上来的企业25项重点技术需求进行科技攻关,组织5位劳模深入大专院校对678名学生进行宣讲,征集劳模工匠课程60门,有18位劳模进行了5次授课,举办了3期课题培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2/03
  • 辽宁新材料产业怎样“破局”
    5纳米,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尺度。这个尺度的聚酰亚胺薄膜,在辽阳奥克华辉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努力下,成了“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的重要材料之一,于太空状态下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不变色。5纳米,一个感知不出来的厚度。从稀有金属靶材中分离出来的,这个厚度及以下的镀膜,被澎创新材料科技(辽宁)有限公司置于光学镜头上,可以增加透光度,让十几个镜面叠加的摄影镜头,能够清晰还原物体本来的样子。这,就是“新材料”的魅力,也是记者在辽宁新材料企业中看到的美妙瞬间。眼下,全球都在积极发展新材料,它是支撑和守护高端制造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要素,不仅成为资本争相进入的新赛道,也是各地区抢建的新链条。究竟何谓新材料?辽宁省新材料工程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侯慧明介绍,新材料亦称为先进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目前,新材料多指特种金属及合金材料、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其他功能性新材料等,都是指比传统材料具有更加优越性能的新材料、新产品。简而言之,新材料产业就是以原材料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路径、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辽宁作为材料大省、科教大省,打造并形成新材料产业领域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情况却不容乐观。2019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当时辽宁全省范围内上报的新材料研发和生产企业258户,上市企业47家,产值大约超千亿元,占比材料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不足10%。辽宁的新材料产业虽处于全国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总量小、占比少、发展不充分,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集聚程度低等产业发展瓶颈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冲出重围打造优势?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搭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选准越走越宽的竞争赛道,成为必选课题。留给辽宁、辽企的窗口期不会太长。此刻,出发者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布局、如何作为?行进者走过了哪些弯路,积累了哪些经验,突破了哪些瓶颈?实践中的问题,仍需要从实践中寻求答案。辽宁爱尔创生产车间内一批批“瓷片”正在生产中。(摄影:孙大卫)选对路才能走顺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新材料产业的空间虽大,辽宁却必须做出取舍。怎么选?立足优势,事半功倍。“辽宁是原材料大省,我们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也有强大的科研支持,这些都是辽宁发展新材料的优势。同时,辽宁正在书写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新材料产业是其中重点扶持的产业,是推进‘原字号’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关键点之一。”侯慧明的观点,在采访中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认可。“咋这么轻?”“对啊,这就是钛合金的特点之一。”在沈阳中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钛合金精加工中心,公司总经理、技术总工程师钟军笑着回答:“看着像不锈钢,但重量轻一半,而且强度、抗腐蚀、耐高低温等性能也都非常强。”发展都讲究“人无我有”。海绵钛、菱镁等资源,于辽宁而言就符合这个条件。目前,辽宁是全国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基地之一,占全国产量的1/4;已探明菱镁矿储量占全球总量的20%、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用它生产的耐火材料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0%。这也是很多中钛一样的新材料企业选择落户辽宁,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追随大势,寻找“大市”。“我们有能力让自己生产的材料‘上天’。但仅靠‘上天’材料,企业却很难维持。很简单,市场容量太小。”奥克华辉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恩军的话很现实,也是奥克多年来选择目标市场的原则之一。在奥克人看来,找寻适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可是个“技术活”,既要突出产品的高精尖,还要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新材料中的大多数并不是从0到1的产品,而是从1到10中的某一步。有的材料市场需求很小,这样的市场就不能作为主业来发展。比如一个只有几十亿市场的产业,有几家企业做就够了,进入这样的领域意义不大。”宋恩军说。与“大市”相比,宋恩军更在意大势。高技术是高附加值的前提,但符合国家、行业、市场未来方向的高技术才更有意义。“前不久,我们刚刚制定了奥克的‘十四五’规划,是我们深入学习了国家和辽宁省‘十四五’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政府规划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只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企业才能顺风飞翔、越飞越高。耐住诱惑,深耕赛道。在辽宁爱尔创生产车间内,我们见证了“一袋粉”向“一颗牙”的渐变。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更加重视,对义齿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那么烤瓷牙是怎么做成的呢?需要氧化锆这个基础素材,经过混合、配色、低温烧制等流程,先成为“柔软”的半成品,再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制造成固定形状后,通过高温烧制最终成为全瓷义齿。这个过程可一点不简单,既需要材料本身的合成创新,又需要整个工艺流程的严格把关。而爱尔创靠着专业性与创新性,成了该领域的佼佼者,占全国市场份额约50%,全球市场份额近20%。产品可以制作600多种颜色,十多种厚度。“其实我们一直面临发展壮大的问题,有人劝我们干房地产、进入金融圈、投资生物医药等等。但是我们了解自己,不做大而全,要做深耕市场的单项冠军。”辽宁爱尔创总经理张君锋,边说边带记者来到一个大屏幕前。屏幕上一个“数字笔”,可以深入口腔,扫描每一个牙齿并建立准确数模,准确率比“咬模”大幅提升。而且可以将数据样本留存、传递,不管生产企业离客户有多远,都能准确做出所需牙齿。“我们能为下游企业提供包括煅烧技术、机加技术、设备设计等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这么说吧,只要你有客户有资本,就是零基础我们也能帮你建厂。”爱尔创已经打造出了一条氧化锆义齿的产业链条,并顺着链条发展产业、扩大市场。奥克华辉技术人员在试验室内进行试验。(摄影:孙大卫)扶持“财”不如扶持“才”从10月份开始,澎创新材料科技(辽宁)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团队负责人王琦便埋头于新型TCO透明导电材料生产线的增资扩产难以分身。目前已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达成初步协议,正商谈相关细节。为啥产业巨头会看中这个成立不到两年、员工不到十人的“小家伙”?因其背后有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多位专家及团队的技术支持,以及其瞄准稀有金属“靶材”的发展方向。走进澎创,展板上众多产品标注着“全国首批”“全球首批”的字样,展示了公司技术团队近20年的新材料研发成果,让这个占地只有1000多平方米的小企业顿时“高大上”起来。“我们的技术主要来自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并与其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而在新型稀有金属薄膜功能材料领域,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有了这样的团队作为基础,王琦对发展充满信心。今年9月,新型光学减反增透材料——高性能氧化铌溅射靶材在澎创公司沈抚新区中试生产基地正式下线。经测试,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行业内国际领先水平。在王琦看来,处于初创期的澎创虽然“缺钱”,却不担心没有投资。高技术团队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最强的吸财磁石。“企业初创,我们当然需要钱,但是比起扶持资金,我们更希望政府为企业推送创新资源和孵化环境,提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因为投资其实投的是人,有了人才,什么事都能干。”王琦说道。这样的感慨并非个例。在几年前的一次政府会议上,辽宁奥克集团董事长朱建民,遇到了辽宁科技大学教授胡知之。就是这次偶遇,成就了报道开头的那张“飘到天上的薄膜”。胡知之科研团队研究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CPI)多年,拥有了从单体制备到薄膜制作的全套工艺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简单地介绍,就引起了朱建民的强烈兴趣。鞍山与辽阳本就比邻而居,几次实地交流,便促成了这次投资4亿元的合作,并组建了辽宁奥克华辉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就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实现1米幅宽的CPI卷膜工程化批量生产的项目,年产值达10亿元。为企业和人才“配对”,政府是最合适的“媒婆”。辽宁精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是铁岭一家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开发汽车发动机缸盖用的工程塑料新产品中,遭遇技术封锁。作为新材料技术创新联盟中的一员,精华向辽宁省新材料工程中心求助。该中心立即为企业联系对接辽宁省石化规划设计院和大连理工大学的相关专家,并牵头促成各方签订技术开发(委托)合同,使得技术难题迎刃而解。目前针对企业需求研发的新产品进入试生产阶段,市场反应良好,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而这样的“相亲”,在辽宁时常发生。独自练更得结成链发展从不是单打独斗的竞赛,而是一场“上下”牵手的旅行,想要走得远、走得深,搭建完整的产业链条、配备完善的服务链条是必然选择。“很多新材料产业的赛道并不宽,此刻大家都得围着两头走,一头是市场,一头是技术。如果这两头与中间的生产环节能连在一起,那么一个地区的集聚度就会增高、话语权就会增多,影响力就会增大。”宋恩军表示。“我们的客户目前大多在南方,原材料也在南方,中试基地和技术专家都在沈阳。但是考虑到我们的产品重量体积不大、物流成本较低,就不考虑距离的远近了。但倘若生产规模变大,产品批量变多,那么物流也自然会成为考虑的范围。”王琦同样认为,产业集聚度对于发展至关重要。采访中,记者发现产业链不完善,是辽宁新材料急需突破的瓶颈之一。“骨干龙头企业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支点。目前,辽宁的新材料企业大部分单体规模偏小、产品结构单一,产品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关联,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匹配度也比较差。大型龙头企业拉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大中小企业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有待引导培育建立起来。”侯慧明对于辽宁新材料的短板看得真切。怎么办?辽宁科技大学科教处处长何忠良建议,还是得加强产业生态培育。目前江苏、浙江等省份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我们可以多学习,再结合实际情况消化借鉴。构建产业链,首先要建立好发展生态。完善服务链是助力生态建设的有效催化剂。新材料企业大多针对细分市场,以民营中小企业居多,更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中小企业的短板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2019年9月20日,为服务省内重点钢铁企业对接重点用户,辽宁省新材料工程中心在盘锦组织召开海洋油气开发工程产品配套对接会。在会上,中石油渤海装备辽河钻采装备分公司、辽宁科宇机械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与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就钢材供求达成合作意向,让原本不认识的企业成为合作伙伴,拓展彼此的市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阜新辽宁舰空防务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原料供应链,合同履行遇到堵点,“当时,省新材料中心有求必应,主动对接供应商,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还为我们在省内建立了产业协同平台,提供了更宽的合作渠道。”总经理吴凯感激地说。为了让撮合更方便,2020年12月辽宁省新材料产业联盟成立了。这是一个将相关部门、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紧密汇聚相连的平台,打破了行业内各环节的信息壁垒,实现成员之间、产业领域间,以及产学研多层次共建共享共赢,协同发展,抱团取暖。“未来,我们还将拓展合作,协调要素和专业资源,搭建更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拓展第三方服务能力和领域,这是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侯慧明表示。企业不仅需要联盟这样的“软”服务,也需要政府搭建更多产业园区平台,提供便于产业发展的硬支撑。位于盘锦市的北方新材料产业开发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开发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多方的支持下,依托“产城融合”,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石化及精细化工、塑料新材料等的产业集群。截至今年7月末,这里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近28亿元。视角沿海岸线向东,大连近日好消息频传,以氮化镓半导体为核心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以金属铜为原料向下游延伸建设5G新材料产业基地,双双落户金普新区管委会。大连氮化硅先导产业园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进入园区,就等于拥有了一个新材料行业的小气候,在园区内无论是税收政策还是企业发展都是针对新材料领域的。打个比方吧,有点像给特长生的定向培训。”位于大连氮化硅先导产业园的骨干企业埃克诺新材料(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柏小龙表示。知易行难,为材料加“新”,辽宁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12/02
  • 辽宁营口:老边区借网红经济“出圈”
    2019年8月,营口市老边区倾力打造网红小镇,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如今,网红小镇已经集聚了900多家企业、15万名线上线下主播,粉丝量达3.5亿人次,三次产业均从中获益,流量经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赋能。从当初盘活闲置楼宇建园区,到集网红聚网企打造网红经济矩阵,再到释放产业磁场带动产品销售、产能输出、企业输入……老边区在聚合力谋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蜕变求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网红经济发展之路。社交电商产业园。(来源:由老边区委宣传部提供)缘起顺应市场趋势建全要素网红经济城曾几何时,老边区只是营口市郊区的代名词,老民房、旧厂房、荒废地成为老边标签。如何让老边不老,发展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成为老边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点。2019年被称为“电商直播元年”,各大电商平台积极探索“直播+”模式,布局直播带货,成为增长迅速的新经济业态。2019年8月,基于“直播电商经济新风口已经到来”的研判和对“东北理应成为这一新经济领域主场”的认知,老边区顺应总部经济去中心化、销售去门店化、工厂布局去市场化的趋势,率先在全国通过政府层面建设网红小镇。通过集聚主播、专业机构、产品、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四要素”,打造3.0版全要素网红经济城,通过网红这条新渠道、主渠道销售各类产品和服务。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大众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更多企业也将商品销售转移至线上,网红经济迎来新一轮飞速增长。老边区把握机遇,多措并举,全力推动老边区网红经济发展。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为了让网红和网企在这里无忧发展,老边区以敢闯敢试的担当意识、不断创新的改革思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打造网红政策高地、成本竞争洼地、生态宜居美地,构建最具尊荣感、发展环境最宽松自由、志同道合者最多、最具网红经济氛围的“四最空间”。老边区意识到,只有把老边区打造成成本的洼地,才能使这里成为投资的高地。为此,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存量、干部腾出办公楼给网红网企做直播等方式,老边区将40余处闲置楼宇、厂房用于发展网红经济,以东北最低的物流价格形成营销的低成本优势。同时,在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建37个5G基站,优化数据通道为网红经济插上翅膀;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平台,助力打通发展资金“堵点”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和政策扶持,降低了生产要素成本,吸引了相关企业的高密度集聚。老边区以“店小二”般的关怀,打造办事方便的亲情服务环境。区委书记宋泽华在“老边区网红协会”微信群内24小时在线为企业服务,帮助解决发展难题;区政务服务大厅开设“网红小镇综合服务窗口”,办理营业执照由3天缩短到45分钟。“怀旧老城慢生活,活力网红故事多”成为老边区打造生态宜居的舒适生活环境的核心内涵。以江南花灯小镇、葵花民宿小镇、东北烧烤第一村、网红风情街、八零298文化街区等为载体构建“线下旅游目的地”,老边区倾力打造符合网红经济属性的个性化生活环境和服务产品。如今,一下高铁,“网红小镇天地宽,投资兴业到老边”“线上商品集散地,线下旅游目的地”的大幅标语赫然映入眼帘。的确,短短两年多时间,老边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企业纷纷进驻,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网红经济红火发展的同时,为老边区带来了投资,带来了就业,三次产业均从中获益,流量经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赋能。“娘娘家”电商直播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打包快递。(来源:由老边区委宣传部提供)现状人气不断集聚网红经济磁场越发强烈从最初简单教人做菜的美食达人,到如今坐拥900多万“粉丝”的网红“大咖”,“营口小厨”已然成为营口网红达人的成功代表,更成为推介营口本地特色美食的一张名片。每晚7点,在睿海实业有限公司二手进口钢琴直播基地,董宇会以一曲优美的钢琴曲开启当天的直播。他介绍,直播基地4个月卖出3000多架钢琴,一场直播最多时卖出36架钢琴,超过实体琴行一年销量。“娘娘家”电商直播基地里,上千种商品摆满了货架,每天晚上,来自不同地方的网红主播在这里做直播,推介商品,“娘娘家”平均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商品多达上万件。在老边区的政策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网红、网企汇聚到这里投资创业,生根发芽。如今,老边区网红小镇已经集聚了900多家企业、15万名线上线下主播,“粉丝”量达3.5亿人次。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网红人气不断集聚,网企实力不断增长,网红小镇乃至老边区网红经济磁场越发强烈。从地理位置上看,营口市居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位置,枢纽经济优势明显。发展网红经济,利用新销售渠道把市场拉到身边,激活生产扩张,这就为营口市打造网红经济之都,占据线上市场核心位置打下了坚实基础。去年中秋,营口圣士实业有限公司的蛋月烧月饼在网上卖火了,打出了名气。今年中秋,他们通过网络直播卖了2000万单,因为产量跟不上,企业不得不将50多位主动上门的网红主播拒之门外。一谈到网红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圣士企业负责人喜上眉梢。他坦言,几年前,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销路受阻一度使企业陷入困境。后来,区委主要领导多次来企业调研,组织交流座谈,为企业打开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去年下半年第一场直播试水,瞬间上千单的月饼销量让他感受到网红经济的力量,从此,圣士搭上了互联网销售这趟经济快车。如今,圣士企业建起了电商直播基地,线上销量已超过线下实体店销量。在建厂30年后,圣士迎来一个全新的销售时代。今年以来,圣士开始研制具有互联网属性的“网红食品”,“酸奶麻花”“糯米船”等香甜可口的食品伴随着主播的推荐走向全国。老边区网红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吸引了不少外地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客商等前来考察、投资。北大荒网销基地等一大批企业纷纷进驻老边区,享受网红经济带来的营销红利。主播推介圣士食品有限公司产品。(来源:由老边区委宣传部提供)未来打造投资洼地形成企业转型升级“聚宝盆”发展网红经济,助力传统企业快速高效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老边区带动消费、提振经济的“助推器”,更成为郑友和、味洋、圣士、圣狮等越来越多的本地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聚宝盆”。缩短链条、提升效率、重构生态,火爆的网红经济在倒逼制造业转型和加速现代服务业升级上,彰显了巨大的张力,企业纷纷抓住供应链重塑的机会,加紧向产业链上游突破。新渠道引来了新工厂,迎来了新景象。高新技术制药企业——辽宁奥达制药有限公司是步长制药的子公司,正在规划建设保健食品科技项目,向健康产业发力;营口同富实业有限公司(真实惠)计划投资3亿元在营口辽河经济开发区布局粮食加工食品生产,打造烘焙、面食、熟食、拌菜、中央厨房餐食;借助新渠道实现销售业绩翻番的营口味洋酿造有限公司,将新建5000平方米厂房和3条生产线,该项目已完成立项;主营集中配餐服务产业链项目的营口广源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50万份食品项目即将投产。10月19日,老边区举办网红经济交流座谈会,对网红经济和电商产业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老边区网红小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直播销售产业链条、网红经济生态圈,无数的优质物产从老边区被推介到更多更遥远的地方,如今的老边区网红小镇已经成为一片投资热土。然而,老边区并不满足现状。未来,老边区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各项要求部署,以打造专业网红经济城为战略牵引,以建设“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先行区”为总体目标,以发展壮大消费品工业为振兴路径,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题主线,积极探索线上网络经济与线下实体经济融合互动发展的“老边模式”。老边区明确以提升营商环境质量和效率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放宽市场准入,催化投资活力。持续压减行政审批管理和时间成本,提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水平,最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开展政务事项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办理。依托现有传统动能,老边区将发掘用好一切有利于老边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招法,推动新老动能转换。认真总结经验,立足业已形成的发货成本优势,大力发展云仓经济,打造东北网络消费重要节点。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宋泽华表示,随着互联网产业化和市场经济虚拟化,新经济新渠道带来了新机遇,推动本地企业把握机遇,通过“线上销售+产品研发”破解企业销售困局,把有限的资源变成一系列新的优势,让企业发展驶上“快车道”。同时,多措并举把老边区打造成投资洼地,吸引更多企业商家投资老边,安家老边,和老边区一起共谋发展。事实证明,老边区的网红经济恰似一条红绳,牵引着更多“志同道合”的企业聚集老边区,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企业间通过灵活务实的互利合作实现了共赢,为老边区网红经济产业链条的集聚提供了强大助力,共同把老边区经济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12/02
  • 辽宁营口市盐田复垦项目区创“三最” 打造环渤海地区“营口样板”
    日前,营口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盐田土地复垦项目300亩耐盐碱水稻试验田实地测产,测产结果表明,实验田平均亩产达到350公斤左右,最高地块达到528公斤。该项目创造了“最短时间内”“最重的盐碱地里”“收获最高产量”的重度滨海盐碱地改良三个之最。营口市现有耕地171万亩,其中盐田地达到16万亩,如何从耕地增量上下功夫,将现有废弃盐碱地的“白花花”变成“绿油油”,无疑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营口市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0年,营口市招商引入营口国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盐田土地复垦项目及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区在原营口盐场所在地,复垦前最高土壤含盐量达到90‰以上,平均含盐量也在50‰左右,属于重度盐碱地。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稻田,离不开技术支持。项目前期,国丰公司修建110万立方米高标准蓄水灌溉工程,可满足每亩灌溉水量达到3000立方米以上;配套建设提水灌溉泵站、排水泵站、涵洞等40座;建设斗渠、农渠等38条,总计2.8万米。同时,为了防止灌溉水二次受土壤盐碱污染,采取了铺设土工膜、水泥衬砌等配套技术措施,保障项目区灌排畅通。盐碱地改良,去除盐分是关键。项目区采取生物炭改良土壤结构控盐、增施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采用化学、物理方法加速土壤脱盐和改良,最终达到快速脱盐降碱的目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筛选26个耐盐水稻品种,探索重度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项目区在建设过程中,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国资委等部门全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给予种子、农机等政策扶植。目前,项目区土地盐碱化程度得到有效遏制,盐碱荒地得到有效治理,增加了营口市粮食生产面积,对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实施成功后,将为环渤海地区盐田土地复垦成功打造营口样板,对全国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宝贵经验。营口市将以此项目为示范,致力于打造集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一体化现代农业,促进营口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2/02
  • 第五届辽宁青年科学家论坛暨北方环境论坛(2021)在沈阳举办
    2021年11月27日至29日,第五届辽宁青年科学家论坛暨北方环境论坛(2021)在沈阳举办。论坛以“创新发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为主题,由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辽宁大学、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主办,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等单位承办。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朱玉宏、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朱京海、辽宁大学校长潘一山、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武卫平出席论坛并分别致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姜艳萍线上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刘文清线上出席论坛并作特邀报告,来自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省级学会、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及相关人员等近十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此次论坛。特邀报告会上,刘文清院士作了题为《双碳背景下大气环境检测技术发展机遇》的主旨报告;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所长何兴元研究员作了《东北生态变化评估》的报告;中科院沈阳分院原副院长姬兰柱研究员作了《实现“碳中和”中科院在行动》的报告;朱京海理事长作了《环境健康评估评价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马放教授作了《关于北方寒冷地区村镇环境生态综合体的认识与思考》的报告;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王大超教授作了《辽宁省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研究》的报告。此外,本届论坛还设置“科创中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一体化办学、水环境安全与水生态修复、海洋碳汇、污染防治与碳减排、环境风险、辽宁省环境监理环保管家绿色发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污染防治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等九个分论坛。本次论坛紧紧围绕主题,聚集省内外生态环保领域的优秀青年专家学者,通过环境科学技术不同领域的近百个学术报告,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共同推动辽宁省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