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本溪湖,钢铁深处
    派出所在工业遗址博览园设了一个防控巡逻点位,每天4个班次巡逻的联防队员,眼看着遗址修复的进度,看着带着记忆来参观的退休工人来了又走,遇见了不少名人,也听到了很多动人的故事。正在修复和建设中的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摄影:杨靖岫)11月1日,6时25分,本溪市溪湖区河东派出所联防队员洪志涛准时走进办公室。这是一幢紧邻铁路的三层红砖楼房,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楼外墙涂料不同程度地脱落,使得整个楼体外观的颜色看起来斑驳不堪。因为年久失修,部分墙面的外层涂料全部脱落,红砖墙体彻底裸露出来,顶层中间一户的窗户早已不知去向。洪志涛的办公室位于楼房的二层。开门的一瞬间,一股凉气迎面而来,他打了一个寒战。进屋,快速脱去外套,换上警服。衣架上挂了一宿的警服极力地吸收着他身上的热气并迅速将其转化为寒凉,衣服贴在身上的一瞬间,凉气瞬时传遍全身。相比于工业遗址博览园里那些上百年历史的车间厂房,洪志涛的办公室“还算年轻”。接下来,洪志涛开始了当天的第一项工作——巡视整个博览园。还不到7点,负责遗址修复的工人们没有开工,空旷的遗址群尚未被城市的喧嚣叫醒。记忆洪志涛搓着手,沿着铁轨外圈绕了一圈,之后又折返到一号高炉附近,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高炉是这个园区最紧要的宝贝,历史久,作用大。”洪志涛说。当年拆卸二号高炉时很多小块的钢铁零部件现在还散落在园区里,正巧遇上一位拾荒的老人过来捡拾,洪志涛耐心地劝老人离开,“这些东西都有文物价值,不能随便动呢。”百年前,本溪因煤铁而兴,素有“中国第一铁镇”之称。本溪人也将这种工业文化融入自己的血液,最终内化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保留下来的工业遗产正是文化自信的依托。本溪市溪湖区河东派出所所长景洋祖籍江苏,祖辈闯关东来到本溪后便扎根于此。他说,想要了解本溪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煤铁是绕不过的一个词。据说,本溪市民大约70%的家庭都与本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人把夫妻同在本钢上班称为“双钢”,一人在本钢上班称为“单钢”。在本溪市民眼中,无论是“双钢”还是“单钢”都是让人羡慕的家庭。本溪人很懂铁,不管是不是在煤铁工厂工作,随便找上一个人都能和你聊半天。景洋家人里没有在厂矿上班的,也许是因为整天在本溪湖遗址群里走,他对当年的历史兴趣越来越浓,甚至能将炼钢、炼铁的流程及其中发生的化学物理反应说出来。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写下过光辉灿烂的篇章。据统计,辽宁共有工业遗产类文物遗存269处,国家级工业遗产11处。它们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几乎遍布辽宁大地,印证了辽宁悠久的工业历史,也为老工业基地勾勒出了一张成长之初的面孔。本溪湖就是这其中重要一站。2013年,本溪湖工业遗产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201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单。整个遗产群由本钢一铁厂旧址、本钢第二发电厂冷却水塔、大仓喜八郎遗发冢、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旧址、本溪湖煤铁公司事务所旧址、本溪煤矿中央大斜井、东山张作霖别墅、本溪湖火车站和彩屯煤矿竖井组成。建设中的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就坐落在本钢一铁厂旧址处。本溪地区矿产丰富,辽代时就已经产铁了,产煤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日俄战争结束后,1906年,日本人强占本溪湖煤矿,1911年,中日合办本溪湖铁矿。博览园里,仍保留着当年从德国进口、由日本人修建的一号高炉。一号高炉1915年建成投产,是现存亚洲最早的现代高炉,开启了我国东北地区使用现代高炉炼铁的历史。有了高炉的本溪,开始有了历史,一部独特的工业发展史。2008年年底,政府关停一铁厂两座高炉,这里成为了历史的记忆。走在一铁厂废弃的厂区里,就好像走进了中国钢铁业的历史隧道,“那是本溪近代工业的开端,也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原点。”景洋始终记得第一次来到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时的震撼感。高耸的两个烟囱,锈迹斑斑的一号高炉。那是2016年,已经启动了工业遗产群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从河东派出所二楼会议室的窗口望出去,能看见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全貌。地理位置上派出所与博览园仅隔着一条铁路。路那边,就是本溪百年工业化的进程。怎样保护好这个“原点”,让这份记忆不仅存在于那些已经逝去的老人的记忆里?对于景洋们来说,就是保护好这个遗产群。这是涉及本溪全市多个部门的大事,“我们公安部门成立了工业遗址博览园的联防分队,溪湖公安分局抽调了8名警员,组成一个24小时的巡逻组,4个班次,轮流倒班。”从2016年设立工业遗址博览园联防队员小组开始,洪志涛就是其中一员。一天24小时被分割成4个时间段,早上6点半到中午12点半,中午12点半到下午6点半,下午6点半到凌晨12点半,凌晨12点半到早上6点半,每个时间段都有值班民警在园区里巡逻。雪后的早上,跟着洪志涛走了半个循环,厚外套早已被冷风吹透。这是个工作日,遗址博览园没有参观者。随意地跟着洪志涛走了一遍他巡逻的路线,刚开始还勉强跟得上,后来就气喘吁吁了。他越走越快,说是在这里执勤几年养成的习惯,尤其是冬天,走得快些,也就暖和些。是的,在这个被扒了一半的工业遗址博览园去感受当年铁水倾泻而下的火热与热闹有点困难。好在,一切都在修复。摄制组2021年8月10日,洪志涛接到一个电话,内容是一个大导演要带着团队到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拍电影。挂断电话,洪志涛叨咕着两个名字,刘烨和韩雪。“他俩有名啊。”两个多月后说起这俩名人,洪志涛仍难掩兴奋之情,“以前都是电视里才能看到的,这回来到咱本溪了!”那之后不久,载着导演、演员、工作人员和道具的车队浩浩荡荡地进驻了博览园。洪志涛头一次见到这么大阵仗,见到了这么多名人。《钢铁意志》是由宁海强导演,刘烨、韩雪、林永健等主演的一部工业题材电影,是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点献礼作品,反映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辽宁在战争废墟上重建钢铁工业支援全国解放的那段历史。“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选择在本溪取景,看重的就是咱本溪厚重的工业文化底蕴。”景洋说。摄制组取景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景洋每天亲自带队,带着派出所民警出现场,负责警戒安全。“摄制组的进驻带动了工业遗址博览园的人气,很多追星的年轻人第一次来到这里,一下子就被震撼了。这对本地工业遗产保护是好事儿。”景洋说。当时博览园里一共设了三层警戒线以维持现场秩序,保证摄制组拍摄。洪志涛守在最外围的那条警戒线,是离明星最远的地方。对摄制组和明星充满好奇感的还有住在附近的市民,“老百姓听说有明星在这里拍戏,都来看热闹。”摄制组拍摄的那段时间,是本溪天气最热的时候。洪志涛和伙伴们每天都要在太阳下执勤十多个小时。看着摄制组的车一次次从眼前经过,偶尔能看见坐在车里的演员,多数时候什么也看不见。说起那次拍摄,洪志涛觉得非常有意义,不仅见了世面,还有了一次可以跟朋友炫耀的经历。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跟那些明星蹭张合影。市民胡延巍觉得自己很幸运,通过应聘群众演员在片子里分别饰演了一位解放军老兵和一位工人老师傅,过足了戏瘾。他将在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发布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和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上,获得无数亲朋好友的点赞。“作为本溪人,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本溪工业历史的强大,这是很幸运、很自豪的事情。”胡延巍说。以前也知道这段历史,但都没有这次切身参与之后的体会深刻。虽然只是群演,胡延巍深切感受到了拍电影的艰辛。他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要拍一个冬天下雪的场景,8月的本溪最高温接近30℃,演员们不仅要穿上厚厚的冬装,还要戴上棉帽子,一场戏下来汗水湿透了棉服,主演刘烨还因此中过暑。博览园里,剧组拍摄时用过的道具和标语还没有清理掉。一栋青灰色楼房的前面挂着一个白色牌子,上面写着“专家楼”的字样,这是演员韩雪饰演的钢铁专家工作的地方。洪志涛巡逻时,经常会看到参观者在牌子前停下来,议论几句。当年,想必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吧,那些钢铁专家就是在这里创造了中国煤铁工业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电影用另一种方式宣传自己的家乡,将一代代钢铁工人奋斗的历史讲给大家听,洪志涛期待着影片早日上映。守候洪志涛用一个词形容联防队员的工作——守候。虽然会有各级领导和一些专家来遗址调研参观,但大多数时候,这里如水般平静。《钢铁意志》剧组的到来,是洪志涛在这儿守候5年多时间里发生的最大、最热闹的事情了。然而,一个半月的热闹过后,这里又归于平静。洪志涛愿意守候在这里,因为自己的爷爷、父亲,还有姑姑都是本钢一铁厂的老工人,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最好的青春岁月,自己今天的坚守也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洪志涛讲了很多联防队员的琐碎工作细节,有游客来参观,他会给他们讲这里的历史,有时只言片语,有时也会长篇大论。每次必须要说的一句话是:这里是被保护的重要工业遗址,不要破坏里面的东西。参观者中有很多本钢一铁厂的退休工人,他们带着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回来。洪志涛说,走进曾经工作的厂区,他们看起来都挺伤感,当时的辉煌与现在的沉寂对比太强烈了。正说着,迎面走过来一位参观者。1956年生人的曲艺,小时候家就住在这儿附近,每到夜里这里总是灯火通明的,进进出出的火车好像从来没有停过。家里有别的亲戚在这里上班,所以他就有了和同龄小伙伴到这里玩耍的特权。童年记忆里的厂房面积比眼前真实看到的要大很多。1986年出生的洪志涛也有自己独特的记忆。在一号高炉斜对面,以前叫东山的地方,就是他小时候的家,站在高炉这里就能看得见,那片也是工厂职工的家属区。放学时,他最愿意到这里玩,总会捡到一些铁块或钢头。那个年代,工厂废弃的小部件俨然是七八岁男孩最好的玩具了。最让他难忘的是工厂里的洗澡堂,“跟小伙伴们玩了一天,浑身都是土,被父亲拎着去澡堂洗个澡,是最舒服的事儿了。”洪志涛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虽然洪志涛和曲艺的记忆有着30年的时间差,但不妨碍钢铁工业给他们留下的美好记忆。现在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已经开始铺设路面了,一号高炉也被重新修复。虽然已经进入冬季,工地的工人们仍然每天按时开工。看到现场工人操控着机器忙着修复和建设,曲艺心里很高兴,等一切修复完毕,再来参观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洪志涛说,一个人的时候虽然也寂寞,但也经常会碰到一些有趣的事儿,比如有些来这里拍照的老人家,会不听劝阻偷偷地顺着楼体爬到高炉上去拍照,这种行为其实是很危险的,后来这些带有楼体的点位也成了巡查的重点。还有一些拾荒的老人来捡散落的钢头和“铁粑粑”,也要耐心地劝阻他们。洪志涛说,这里的一块铁、一块钢都带着历史的记忆,他有责任好好守护。工业遗产辽宁,被称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新中国的装备部”“东方鲁尔”,工业遗产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几乎遍布辽宁大地,印证了辽宁厚重的工业历史,也为老工业基地勾勒出成长之初的面孔。截至目前,我省已有11处国家级工业遗产,总数居全国前列,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就是其中之一。在它们的身边,一直有人在守护着,修复着,也回望着。
    11/29
  • 辽宁:“十四五”首个大型新能源送出配套输变电工程投产
    11月24日16时43分,随着沈阳与铁岭两市间的500千伏变电站合闸送电成功,铁岭永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提前4个月竣工投产。这是辽宁省“十四五”规划项目中首个竣工的大型新能源送出配套输变电工程,14市由此全部实现500千伏变电站并网运行。图为铁岭永安500千伏变电站。(来源: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铁岭永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线路全长56.23公里。工程投运后,将满足铁岭地区170万千瓦新能源接入需要,每年减少碳排放413万吨,有效增强铁岭地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能力,为全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有效缓解辽宁电网当前有序供电形势,以及提高辽宁电网抵御风险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为保证工程顺利完工,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克服诸多难题,全面推广机械化施工,线路工程基础、杆塔组立施工综合机械化应用率达到96.89%。
    11/29
  • 辽宁灯塔市: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辽宁靖帆新材料有限公司是由青岛靖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灯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全资企业,为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4月29日一期电子信息材料项目通过验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正式投入生产,生产的电子级光敏剂及相关产品,销往国内及日本、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在灯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年产20万平方米高端镁建材系列产品项目现场,厂房内外忙碌的工作人员正在为11月末前试生产做最后的准备。这个项目由辽宁省新弘鼎镁建材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新建,公司拥有27项国家专利和两项高新技术产品证书,主要生产高端新型防火材料、耐火材料、新型复合材料防火阻燃板材——镁晶A级防火板。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辽宁科创重型内燃机曲轴有限公司,总经理臧伟介绍,企业目前是三班倒,预计今年生产产值在1.7亿元左右。今年公司接到山东潍柴5亿元的合同,新建5000平方米的车间开始生产,在山东威海建成的30万条毛坯生产线投产,预计可实现产值7亿元。今年以来,灯塔市紧紧围绕“两城三区四基地”的发展目标,抢抓机遇、直面挑战,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72个,开(复)工率90%;开(复)工500万元至亿元项目124个,开(复)工率91%。
    11/26
  • 辽宁辽阳经济开发区:盘活闲置资产 助力经济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及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辽宁辽阳经济开发区内多家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闲置资产。如何及时有效地盘活这些闲置资产,是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为认真落实省、市关于该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为加强闲置资产管理,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在确保保值增值的基础上,辽阳经济开发区“多举措”规范闲置资产管理,做到使用率最大化。一是强管理,促进保值增效。贯彻落实闲置资产管理相关规定,督促各企业对土地、房产、门市等经营性资产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效益、保值增值。二是加大政策力度。一方面制定了闲置资产招商引资优惠奖励政策,另一方面联合区税务部门清家底,分类建立台账,同时制定通过挤压税收政策倒逼企业盘活闲置厂房的相关措施。三是利用招商成果引导资产租赁,盘活闲置资产。逐步挖掘闲置资产的潜力,由点到面逐步盘活闲置资产。截止到本月,已通过租赁及拍卖盘活企业闲置厂房合计4.69万平方米。目前,仍有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预计年底前可以盘活闲置资产面积约8万平方米。
    11/26
  • 辽宁辽阳太子河区:四项举措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年初以来,辽宁辽阳太子河区以经济开发区、站西商务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文旅康养产业带建设为抓手,强化生态优先、民生优先、项目优先、创新驱动四项工作举措,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太子河区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24项。签约落地项目7个,总投资12.5亿元。实施“老字号”项目7个、“新字号”项目3个。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4.3%,推行审批代办制,代办项目16个。太子河区创新活力逐步激发,筹建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辽阳分园,正在制定招才引智政策措施。新增省雏鹰企业5家。兴启、瓦轴获批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
    11/26
  • 辽宁辽阳高新区积极落实“百城百园”行动部署
    去年3月25日,时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阶段,为加快推动一批先进适用重大科技成果在地方落地转化,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开展了“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百城百园’行动”(以下简称“‘百城百园’行动”)。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辽阳高新区成了“百城百园”行动的一员。高新区积极落实,借此推动创新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唯一实现硼-10同位素吨级产能的辽宁鸿昊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鸿昊”)将产量由1吨提升到7吨;奥克聚酰亚胺科研成果中标国家强基工程,已基本实现产业化,即将试生产……据了解,两年来,辽阳高新区先后落实科技成果转化31项。辽阳高新区组织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所需所求。(来源:辽阳高新区提供)一瓶白色粉末价值千金在辽阳高新区芳烃基地一家企业的实验室里,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中装着多半瓶状如细砂糖的白色粉末,看上去是那样的普通。但技术人员指着标有“硼-10酸”字样的标签告诉记者,这看上去普通的粉末,实则非常珍贵,用价值千金称之毫不为过。硼-10同位素是核技术领域首选的中子吸收剂,而硼同位素分离是世界性难题,国内长期依赖进口,产品价格昂贵。高品质硼同位素是核工业、核医疗、电子工业等领域的“卡脖子”产品。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了硼同位素分离的研究工作,但受工艺路线、设备等方面的制约,一直未能形成工业化生产。别小看这瓶白色的粉末,它的“出生”却是经过了整整6年的孕育,而且耗费了“孕育”它的企业整整两亿多元的资金。正是凭着这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儿,这家企业一举攻克世界性难题,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批量生产高丰度硼-10酸的企业,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实现硼同位素工业化生产的国家。这家企业就是辽宁鸿昊。据辽宁鸿昊总经理助理徐海涛介绍,从2010年起,辽阳鸿飞集团出资两亿元,成立辽宁鸿昊,向着这一化工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发起全面攻坚。6年时间里,企业课题攻关团队历经一波三折、无数挫败,依靠自主研发,最终在2016年打通工艺流程、突破丰度屏障,实现了硼-10酸产品的连续稳定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国内唯一具有工业化生产高丰度硼-10酸产品能力的企业,也是全球硼-10酸产品精细丰度和精细纯度最高的生产企业之一,使我国继美国、日本、格鲁吉亚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个能够自主生产高品质硼-10酸化学品的国家。辽宁鸿昊的成功除了自身执着努力外,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辅助。自公司成立以来,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就是最好的发展助推剂。特别是辽阳高新区在土地税收减免、政策奖励资金、施工建设上均给予了他们特殊的政策支持和倾斜,这些也成为企业不断发展的强力支撑。高品质硼同位素产品主要应用于医疗、电子工业和半导体芯片制造等领域,市场潜力大,急需规模化生产。去年,借助“百城百园”行动的东风,在辽阳高新区的支持下,辽宁鸿昊又投入7000多万元新建一条生产线,使硼-10同位素产品规模化产能从1吨提升到7吨,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核工业、靶向医疗等产业,其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辽宁鸿昊的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在维护化学反应釜。(来源:辽阳高新区提供)院企联手搭建创新平台创新无止境。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辽宁鸿昊意识到,要实现新的大发展,必须有一个较高层次的新平台,那就是走创新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让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于是,他们又将合作的目光投向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核动力院是中国唯一集核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被誉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在核电工程和科研领域技术力量雄厚。2021年3月30日传来喜讯,在辽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辽阳高新区带队前往成都,与核动力院签订了硼同位素联合研发合作框架,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新型“硼同位素产品产业化发展产学研联盟”,共同打造硼同位素分离及相关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平台。签约标志着辽宁鸿昊的硼同位素产品已获得国字号科研院所认可,对推动硼同位素产业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合作协议,核动力院将发挥其研发、市场与行业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辽宁鸿昊在硼同位素产品的科研、开发及相关产业链布局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市场应用与政策引导,共同推动硼同位素的产业化发展。签约结束后,项目团队分别向叶奇蓁院士和孙玉发院士汇报了项目情况,两位院士均对此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定于2021年年底进行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届时会邀请国家有关部委、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会。目前,辽宁鸿昊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级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单位,拥有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硼-10同位素产品项目被认定为“辽宁省服务型制造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第五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金奖。预计到2023年,相关项目陆续达产后,企业硼-10同位素产品年产量将达到20吨,销售收入达5.2亿元,将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相关产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可以说,辽宁鸿昊的成功突破,特别是两年来的蓬勃发展之势,正是辽阳高新区落实“百城百园”行动部署,提升创新引领力、硬实力和支撑力,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强化企业创新的“盟主”地位,带动全区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的最好诠释。在辽宁鸿昊化学分析室里,技术人员正在对硼-10酸进行化学滴定。(来源:辽阳高新区提供)“保姆式”服务让企业暖心安心辽阳高新区在“百城百园”行动中,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提供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让企业暖心、安心。推行“项目秘书”服务。从项目签约入驻,到审批、建设,从基础条件的配备,到企业职工的工作生活,高新区都指定专人帮助协调相关部门办理,确保项目的顺利落地。作为全省第一批发行科技创新券的试点区,高新区严格落实“双创”有关政策,加强与国家、省科技计划的衔接,出台科技资金管理、就业人才引进等规范性文件。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5000万元和科技信贷风险资金1000万元,为企业提供担保,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简化办事程序,推行容缺受理,实行并联审批、全程代办、预约服务和延时服务等新服务模式。简化核准程序,推行企业简易核名;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网上办照;推进“三十二证合一”登记制度。提升公共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推行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通过流程再造压缩审批时限50%。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快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引导与精准支持,制定《辽阳市宏伟区及辽阳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培养扶持政策》,对科技创新主体及人才实施培养和奖补措施。此外,作为主管部门,宏伟区科技局还多角度为企业服务:组织区内科技企业申报典型类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和提升类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实行“揭榜挂帅”,努力攻克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探索“项目+团队”的引才方式,让更多的人才、技术和项目在宏伟区落地生根;组织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和瞪羚企业;深入科研院所和企业调研,进一步摸清供需双方成果供给和需求信息,不断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全方位的服务必然带来全方位的收获。围绕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辽阳分中心、国家高端铝合金型材加工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阳分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经落实科技成果转化31项。其中,奥克聚酰亚胺科研成果中标国家强基工程,该项成果经过近两年的开发建设,即将试生产。此外,围绕产业层次提升、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引进、高端人才培养和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高新区扬长避短,按照研发-转化-产业化发展思路,面向发达地区开展科技招商活动,通过“揭榜挂帅”“带土移植”等方式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对接。今年上半年成功引进禾木科教双创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依托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东软教育集团、海尔产业学院等院所建立“1+X”省级中心,以东北大学邓庆绪教授科研团队搭建实体科研及研发实践空间,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助推产教融合发展。“百城百园”行动的目标,不仅在于加快推广一批先进技术成果落地应用,还着眼于通过完善一系列激励政策,有效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高新区先后出台《辽阳高新区瞪羚企业培育计划》《辽阳高新区“揭榜挂帅”实施方案》等创新政策,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瞪羚和独角兽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进行技术攻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辽化公司获批省级5G试点示范工厂,奥克集团、辽阳石油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分别被评为国家、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推进企业上市,目前,高新区有上市企业3家,在培上市企业1家,上市后备企业4家。在培上市企业辽宁信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8月递交辅导备案申请。为盘活闲置资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高新区启动了企业混改工作,目前已有辽阳兴家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启动混改。
    11/26
  • 辽宁抚顺:做好“三篇大文章”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走进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到处充满数字化、智能化气息,彻底颠覆了钢铁企业“傻大黑粗”形象。2018年6月起,抚顺新钢铁着手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使企业由过去175个控制室缩减至73个,生产管理由过去的日调控精确到分和秒,炼钢成本由每吨230元降至170元,吨钢耗电由450度降至380度。这一幕,仅是抚顺市奋力书写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众多生动画面中的一帧。抚顺市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抓发展、促振兴”的重要抓手,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摄影:门莹)实施专项行动聚力调结构增动能2020年以来,抚顺市紧紧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从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入手,成立工作专班,制定“老原新”专项行动计划及配套实施方案。聚焦产业结构调整,编制完成了石化深加工产业链、冶金新材料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绿色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工业滤布产业链6个工业特色产业链工作方案,并纳入抚顺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一体推进。在改造升级“老字号”方面,抚顺市突出装备制造产业,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用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实施赋能增效;在深度开发“原字号”方面,抚顺市突出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产业,聚焦规模化、精细化、高级化发展方向,谋划落实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在培育壮大“新字号”方面,抚顺市突出战略性和高技术制造业,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引育壮大高新动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换新旧发展动能,抚顺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一批“老字号”企业经过改造升级,正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一批“原字号”企业经过深度开发,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进发;一批“新字号”企业经过培育壮大,迸发出新活力。数字赋能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老字号”。抚顺市强化数字赋能装备制造业“老字号”企业,完成抚挖重工成槽机、永茂建机塔式起重机等改造升级项目,持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迭代。侧重补链、延链、强链,深度开发“原字号”。目前,总投资12.1亿元的抚顺石化公司催化剂厂通用加氢催化剂技术升级等9个石化产业项目,已列入省“十四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台账。抚顺高新区初步形成丙烯、碳四、碳五等八大产业链,走出一条从“粗”到“精”的创新之路。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字号”。目前,以清原抽水蓄能电站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方兴未艾,清原40兆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将于年底投入使用。抚矿集团等企业锚定固体废料和工业废弃物综合治理及有效利用,持续增加工业余热清洁能源供暖面积,提升利用工业固废能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通过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智造中心操控平台,可以看到各岗位运行数据。(摄影:门莹)抢抓机遇加速项目落地见效新机遇带来新项目,新项目开创新格局。抚顺全面落实国家建设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部署、深度融入全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锚定“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抓项目。今年,全市计划安排500万元以上项目344个,涉及三次产业、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等各个方面。目前,已落实“三个一万亿”项目368个,全年计划完成投资163.5亿元。加快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清原抽水蓄能电站一期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配套电能送出工程取得可研批复。二期项目顺利签约,计划充分利用一期项目基础条件,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项目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投资71亿元,已经纳入省“十四五”建设规划和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建设的清原40兆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落户清原红透山镇,项目建成后,每年消耗秸秆及其他农林废弃物28万吨,提供绿色电力3亿千瓦时,满足集中供热100万平方米,对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方面研究和可行性报告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围绕保障矿坑和城市安全、统筹生态恢复、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为主要内容的年度计划,实施了25个项目,总投资35.3亿元,年度投资9.4亿元。其中,抚顺矿区光伏发电、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推动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化环境释放发展内生动力优质营商环境是重大项目快速落地的催化剂。抚顺上下想发展、盼发展,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的理念,对标“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决破除数据壁垒,打通信息孤岛。截至目前,抚顺市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将全市“十四五”期间谋划储备的1880个项目、2021年计划的344个重点项目全部纳入日常调度。纳入其中的项目将贯穿项目包装策划、储备、拟开工、在建、竣工验收全过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实现“全口径、全周期、全要素”的管理和服务,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项目管家”盘活存量资产。高新区全力推进“项目管家”和“企业秘书”服务制度,打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协助企业办理相关手续。组织银企对接会,推动15家金融机构与园区鑫盾医药、抚顺达路旺等10家企业对接,助力企业摆脱困境;协助40家商贸企业办理工商注册手续,彻底摸排企业现状,并通过建立工作台账等方式实现“一企一档”。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开局之年,抚顺市将进一步做大全市工业经济体量,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聚焦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升级“老字号”,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赋能增效,鼓励骨干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集聚,力争先进装备制造业取得新突破;聚焦规模化、精细化、高级化,深度开发“原字号”,谋划落实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推进石化冶金精深加工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壮大“新字号”,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为抚顺振兴发展蓄势赋能。
    11/25
  • 看沈阳如何聚文化之势精彩“出圈”
    文化是个大概念。感性地说,它远看是风景,近看是生活。业界观点则认为,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我省将建设文化强省作为“十四五”振兴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有着浓厚文化底蕴、丰富文化资源的沈阳市,努力在挖掘、展示、利用、弘扬上下功夫,通过全方位的文化强市建设,展示城市风貌、体现城市品位、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长远竞争力。这一进程,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将为城市的未来留下什么?请看本报记者调查。沈阳市“浑南之夏”活动堪称一场文旅盛宴。(图片由沈阳市文旅局、铁西区委宣传部、浑南区委宣传部提供)创新表达形式小众所求渐成大众所需到八经街咖啡小巷坐坐,伴着隐约流淌着的轻音乐或经典老歌,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到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中山路欧风街走走,徜徉于各式古建筑间,一幅惬意的慢生活卷轴舒展开来……“这是我招待朋友或打发闲暇时间比较喜欢的选择。”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师董宁宁对记者说。除了在北京上学的那几年,沈阳姑娘董宁宁的成长轨迹都与这座城市的发展相重叠。2010年,结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业,董宁宁面前摆着去“北上广”或出国的职业选项,她却出人意料地选择回到家乡。同学、朋友都不理解,一个学艺术、搞文化的博士,在一个工业城市能有什么发展?“不理解缘于不了解。”董宁宁说,“我始终坚信,沈阳是有文化的,这里才有适合我的‘土壤’。”这几年,董宁宁利用业余时间与朋友一起研究戏剧、创排沉浸式演出,带领学生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忙得不亦乐乎。她希望能够吸引更多新生力量加入到文化队伍中来。董宁宁期待的画面,正在沈阳这座城市的不同地方上演。刚刚落幕的2021沈阳艺术节上,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5家驻沈高校的6部原创作品惊艳亮相,学生们的本色演出引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16场互动体验式儿童剧场场爆满,小观众们专注的眼神里透出对艺术的向往和希冀。今年沈阳艺术节推出了“舞”彩缤纷、“展”露锋芒、“交”相辉映、“艺”起成长四大板块,100余项、200余场演出、展览及交流活动,涵盖戏曲、话剧、杂技、曲艺、舞蹈、交响乐、美术、摄影等众多艺术门类。在近一个半月时间里,沈城天天有演出、日日有展览,浓浓的艺术氛围萦绕全城。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艺术节的火爆程度:盛京大剧院演出场次同比增长44%;红梅文创园售票类展览门票收入同比增长23.1%;鼎泰茶社演出场次同比增长28.26%,创收同比增长14.44%。“文化热”在沈城的兴起,实则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现端倪。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引人瞩目的除了文物特展,专家指导手工制作、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互动等体验性强的活动成了备受追捧的“人气王”。国庆节期间,全面改陈后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迎来首个长假,推出的“赓续红色血脉·重温家国情怀”主题系列活动广受欢迎,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18.95%。集聚了炫彩音乐喷泉、炫酷舞台演出等科技文化元素的“浑南之夏”,上演绚丽唯美的文旅盛宴,活动期间,日均游客人数达5万人次,峰值突破10万人次。有人喜欢挖掘、“触摸”、感知历史,有人喜欢体验工业遗存的文艺清新抑或震撼,有人喜欢美食美景一路逛吃玩耍……在沈阳,这些喜好都可以实现,丰富多元的各类文化元素毫无违和感地共存共生。梳理现象可以看出,无论是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还是工业文化,只要深度挖掘,并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表达,利用有效的途径去传播,沈阳的文化“宝藏”、文化“富矿”就会更充分、更绚丽地绽放。2021沈阳艺术节上,儿童剧《三打白骨精》深受孩子们欢迎。探寻文化原点把“老故事”讲出新精彩精彩纷呈的文化生活背后,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好的内容“驱动”不可或缺。在沈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委宣传部推动下,围绕“文化沈阳、历史沈阳、山水沈阳”建设,相关部门做了大量扎实工作。比如打造“百馆之城”、构建文化载体,部分场馆已让市民、游客受益。博物馆里展陈的物品,存储着城市的历史;当地人对待文物的态度,折射着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很多人会为了参观一座向往已久的博物馆而专赴一座城。尤其近几年,随着传播方式的升级和客群的变化,曾经小众高冷的博物馆变成了大众追捧的热点。着眼于需求,今年6月,沈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文物局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沈阳市博物馆“百馆”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和《沈阳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明确到2023年底,力争将沈阳建成拥有100家以上博物馆的“百馆之城”。按照规划,这些博物馆将涵盖社会历史、工业遗址、红色文物、民俗非遗、名人故居、文化艺术等多种类型。目前,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陈全面完成,并于9月18日开放;沈阳工业博物馆、沈阳年轮艺术博物馆完成升级改造,全新开放;容纳精品文物近4000件、将成为未来沈阳“城市文化的会客厅”的沈阳博物馆,作为东北近代史上重要文物遗存的北大营旧址陈列馆,利用建于1930年的东北电信管理处改造而成的沈阳故宫博物馆新增展馆——“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展馆均已建成。此外,新乐遗址博物馆改扩建遗址公园、新建沈阳非遗博物馆、新建沈阳自然博物馆等精品标志性文博场馆选址方案也呼之欲出。“百馆”工程让很多市民由衷点赞且翘首以盼。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执行者”“实施人”,沈阳市文旅局却觉得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样正在打造文化强市的苏州市,将博物馆建设作为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现已建成开放各类博物馆102个,在全国率先建成“百馆之城”。逛博物馆,感受江南文化,成为苏州人生活的标配。“我们当下要做的,一方面是尽全力补短板,加快追赶;另一方面,寻找、确定、激活城市文化原点更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市文旅局局长关蓉晖说。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沈阳文化强市基于时间、空间坐标轴展开构建。时间轴的起点,即沈阳的文化原点。7200年前,这座城市从哪里起源?在历史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催生出哪些文化要素?只有找到文化原点,才能看清这座城市的文化本质,继而形成有力支点、擎起城市的文化品牌。地处黄河中游的河南省,确立了中原文化的原点定位,以此提升文化自信、凝聚“河南精神”,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强大的文化内核驱动下,《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系列文化精品接连诞生。寻找沈阳文化原点,刻不容缓。沈阳市文旅局邀请全国知名专家组成团队开展研讨,聘请一流团队对新乐遗址重新设计,未来将以“新乐遗址片区博物馆集群”的形态呈现,成为沈阳城市文化标志性景观。而在时间轴与空间轴的交汇点,将“摆放”合适的文化项目、产品、活动等,以丰富的内容讲述沈阳故事、彰显城市文化特质。比如市民所期待的“百馆”和城市书房、书屋系列,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具备开放条件的各类博物馆将超过90个,建成城市书房16个、书屋110个,为市民文化生活提供更丰富、便利、高品质的空间。摒弃单摆浮搁融合发展“+”出化学效应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沈阳市摒弃单摆浮搁的发展方式,摸索出“文化+”“+文化”两条实践路径。前者以文化“+”其他产业、行业,孕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助推产业转型;后者指的是各领域、各层面“+”文化,通过彼此融入而产生“化学反应”,进而推动城市转型。今年“十一”假期,沈阳中街连续三晚上演大型沉浸式活动,身着清代服饰的“士兵”、娓娓讲古的“说书先生”与快闪舞者、机器人“演员”在同一时间、不同场景交替闪现,激起现场游客的极大兴趣,连呼“够酷”“够潮”!这可以看作是“文化+实景演出”催生出文旅行业中细分的“体验游”新业态,和着满街飘散的美食香气,在展示城市魅力的同时,也充分拉动了夜间消费。在关蓉晖看来,“文化+”即跨界,跨界即蓝海,将文化“嫁接”于其他产业,以融合、数字、创意等手段赋能文化,才能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蓝海正在被发现和发掘。通过与食品、制造、服务等产业、行业相“+”,沈阳故宫推出“甪端”巧克力、“紫气东来炭雕”摆件、莊啡咖啡店等文创产品,目前其“好物家族”已壮大到千余款产品、4家实体店及2家线上网店的规模。今年“十一”黄金周,沈阳故宫文创产品人均消费同比增长37%。携程发布“2021年上半年文博游大数据”,沈阳故宫在“2021年上半年国内最受欢迎的十大博物馆”排名中,位列第四。文商旅深度融合,沈阳中街、红梅文创园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沈阳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红梅文创园、奉天记忆文创园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文化+体育”,沈阳国际马拉松赛、沈阳国际舞蹈节、中国赛艇大师赛融入文化元素,赛事吸引力显著增强。“文化+乡村振兴”,沈北石佛一村、法库半拉子山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了十里芳华等民宿品牌。“文化+”……在沈阳,一批优秀文化企业正茁壮成长,体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强市主打的数字文化、创意设计、传媒影视三条产业链正不断壮大。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1.8%。仅有“文化+”还不够。建有文化的城市,不仅仅只是一个部门抓、一个领域做,只有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条战线积极“+文化”,才能形成合力,打出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组合拳。今年6月2日,沈阳市召开文化工作会议,将文化强市上升为全市战略。沈阳文化旅游业的“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为其他部门制定相关规划时融入文化理念和元素提供基础与遵循。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沈阳从市级层面高效推进相关工作,多部门联合出台实施产业规划、扶持政策、保障措施等,覆盖面之广、力度之大堪称近年之最。财政部门持续加大文化投入,2020年全市人均文化投入达到229元,超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今年以来,在城市更新、口袋公园建设众多项目中,已经能看到文化的影子、品出文化的味道。沿着“+文化”的路径,将文化觉醒、文化意识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全领域,这样的实践正在悄然间推动城市转型。通过优化空间、经济、城乡、生态格局,突出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园美城、以文化城,沈阳正逐步实现空间形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环境生态相统一,努力由工业文明时代装备制造的“优秀生”转变为生态文明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未来,沈阳将更宜居、更绿色,更有韧性、智慧和文化:博物馆、图书馆闭馆时间会更晚,戏剧节、电影节等公共文化活动会更多;街路建设、小区改造、城市家具设计会有更多文化符号;引领发展、引领需求的新兴产业更加集聚……这样的沈阳,值得期待。
    11/25
  • 辽宁辽阳弓长岭唱响旅游“四季歌”
    “看天气预报明天要下雪,趁今天天儿好,赶紧带老人出来洗个温泉,再来尝尝汤河水库的胖头鱼头,解解馋。”11月20日,正逢双休日,来自沈阳的小李夫妇驱车带父母来到位于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镇的汤河鲜鱼一条街。在以经营汤河滋补鱼头和全鱼宴著称的龙山渔村饭店,当一锅热气腾腾的胖头鱼头端上桌,全家人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拍起照来。当日,汤河镇温泉一条街的大小温泉洗浴场所和温泉酒店都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冰雪旅游旺季;省旅游专业村瓦子沟村农家风情旅游区的农家院里,温暖舒适的火炕已经准备就绪;弓长岭国际温泉滑雪场正在紧张地筹备一年一度的冰雪节活动,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的到来。以“岭岭藏宝、水水含金”的独特丰富旅游资源著称的弓长岭区,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目前游客还不是很多,但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弓长岭区坚持“旅游立区”战略,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推出农林观光、农事体验、浪漫赏花、水果采摘、温泉冰雪等农业生态休闲游,形成了“旅游+农业现代化”的新业态。在打造全域旅游的基础上,按照“季季有活动、月月有惊喜”的思路,实现了全季旅游。区里适时推出“赏春花泡汤泉春季之旅”“望星空品全羊夏日游”“亲采摘品鲜果秋日之歌”“品风味、看冬雪、过大年”的四季乡村旅游项目,唱响了旅游“四季歌”。内容丰富多彩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更是吸引了周边省市的众多宾客。弓长岭区全域全季旅游战略的快速发展,让当地农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辽阳樱桃休闲示范采摘园负责人褚乃辉在辽阳地区率先“吃螃蟹”,把大连“美早樱桃”引入弓长岭。今年,采摘园推出樱桃采摘游,收益相当不错。褚乃辉兴奋地对记者说:“没想到第一年采摘游就这么受欢迎。明年,我要加大种植力度。”辽宁普乐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以经营水果罐头为主,创办人王丹去年从凤城回到老家弓长岭创业,从水果种植、罐头加工到水果采摘,再加上电商直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据弓长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敏介绍,3年来,弓长岭区休闲农业实现营收1.5亿元,平均年增速达8%;休闲农业从业人数达5000人,其中农民从业人数达3500人;从业农民人均从休闲农业获得收入2万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已覆盖全区所有乡镇,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提高。继去年获批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后,弓长岭区近日又传喜讯:农业农村部发布首批6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单,弓长岭区作为我省两个入选者之一上榜。打破了东北旅游半年闲瓶颈的弓长岭,真正让“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
    11/25
  • 辽宁两项工会活动获全国奖项
    11月17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1年“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之网络正能量创意活动征集子项目评选结果出炉。共评选出80个活动,其中“同心圆”特别活动5个、“同心圆”一等优秀活动10个、“同心圆”二等优秀活动15个、“同心圆”三等优秀活动20个、“同心圆”网络人气活动5个、“同心圆”优秀参与活动25个。沈阳市总工会、沈阳市工会事务与职工服务中心的“线上”送清凉活动获“同心圆”三等优秀活动;大连市西岗区总工会的打卡“红色印迹”影像征集活动获“同心圆”优秀参与活动。职工打卡红色地标。(来源:大连市西岗区工会微信公众号截图)职工打卡红色地标。(来源:大连市西岗区工会微信公众号截图)该项活动自启动以来,受到了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的广泛关注,共征集创意活动525项,评选期间网络投票64.4万。活动征集到各级工会在“学习新思想”“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建功十四五”“网络生态构建”“我为职工办实事”等重大主题中发挥网上正能量引导作用的一系列规格高、形式新、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网络文化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超1000万。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