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鞍山:近7400家单位入驻食品安全“数智”监管平台
    为解决餐饮领域监管的难点,更好保障市民就餐安全,鞍山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将原有的“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完善升级为“数智”监管平台软件系统。目前,鞍山市市场监管局“数智”监管平台指挥中心已建设完工,全市920家学校(托幼机构)食堂、集体配餐单位、183家规模以上餐饮单位、中央厨房近7400家已经入驻平台。“数智”监管系统实现了自动巡查、AI智能识别、智能预警的功能,有利于提高监管效果和效率。据介绍,“数智”系统已实现AI智能抓拍,厨房完全透明化,不注重食品安全的从业者,将被市场淘汰。
    12/20
  • 辽宁:“1+1=1”是如何完成的?——两问鞍钢本钢重组(上)
    8月20日,鞍钢本钢重组大会在鞍山召开,“鞍本合体”;8月24日,鞍钢本钢重组管理过渡期工作组正式进驻本钢,重组、整合融合、深化改革等工作启动,推进;10月15日,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揭牌,重组管理过渡期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全面收官。鞍钢集团董事长谭成旭表示,“鞍钢大家庭又增添了新的重要成员,我们成了一家人。”至此,鞍本两家企业正式进入实质性整合融合阶段。钢铁企业重组并不鲜见。但两家各有百年历史的大型钢企,仅用56天便顺畅相融,则属罕例。本钢板材热连轧厂2300机组生产线。(赵敬东摄)12月15日,鞍本正式进入实质性整合融合阶段恰满两月。两个月前的今天,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揭牌大会上,本钢集团董事长杨维致辞时,引用了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名句,“明河共影”。“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此后的事实证明,用这首即景抒怀词来描述揭牌前后,鞍钢本钢重组管理过渡期的诸项工作、本钢集团的生产经营成绩,的确十分贴切。鞍钢集团鞍钢股份大型总厂生产的百米钢轨正在装车。(赵敬东摄)8月20日到10月15日,短短56天,鞍本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覆盖移植就完成了顺畅对接。“快赢”项目效益初显,本钢一整套系统性的改革政策组合形成,在限产、限电的双重压力下,9月份本钢的生产经营总体保持稳定,抗压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本钢销售收入、税金分别同比增长60%、205%,实际经营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放眼全球,近年来钢铁企业重组并不鲜见。仅在我国,今年以来就有32家钢企投身兼并重组大潮。然而,企业重组,绝非简单的股权结构调整,而是资源要素、产业协同、管理理念、人员情感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从国内外已有的实践看,因某些环节处理不当,导致负面事件出现甚至重组失败的案例,时有发生。如是,当相距60余公里,各有百年历史的两大钢企,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相融”,即初步完成“1+1=1”的艰巨任务,人们想知道,这须遵循怎样的解题思路?做了哪些扎实细致的工作?顶层设计:预判精准,应对超前本钢板材冷轧总厂控制室内,工人正在紧张工作。(赵敬东摄)顶层设计,是一切改革的前提。两大百年钢企,要想顺利合而为一,“最先一公里”至关重要。“用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去指导企业的实践,既是整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决定的,也是相关重组工作顺利推进的首要保证。”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对此,实践者们这样作答。在鞍钢本钢重组管理过渡期工作组正式进驻本钢的前夜,一套由“一体化管理总体方案”和“管理整合实施方案”“业务整合实施方案”组成的、锁定整合融合各阶段目标任务的“1+2”鞍本整合总体方案,首次摆在了鞍本双方主要成员面前。很快,随着管理过渡期相关工作的推进,这套被称作“1+2”的指导鞍本整合顶层设计的具体行动方案,频获高赞。其中,最多的评论是“预判精准,应对超前”“有点神”。“神”到什么地步?“重组过程中,不论遇到哪类问题,只要到文件里找,一定有解决之道。”11月15日,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揭牌刚好“满月”。谈到几十天来曾迎面相遇的工作难点,管理过渡期工作组办公室成员,本钢运营改善部副部长孙建益看向方案文件两眼放光,语气铿锵,“谋划高站位,设计高标准,能经受住实践检验。有它,做事时心里有底。”在鞍钢集团总法律顾问、管理过渡期工作组组长计岩看来,方案被“神化”,是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方案出台的“内幕”,“这套‘1+2’行动方案是基于鞍钢本钢重组整体方案的大框架完成的,方方面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从上到下给出的建议和支持也很多。”本钢科研人员正在专心实验。(赵敬东摄)去年12月,鉴于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涉及鞍钢本钢重组事宜的各方人员开始频繁接触,设计重组方案。辽宁省委、省政府与国务院国资委全力推动,省人大、省政协充分支持并提出建议,省有关领导带领省国资委等部门与鞍钢集团密切沟通、积极协调。据全程参与鞍钢本钢重组工作的省国资委央企服务处苏宇飞介绍,在各方支持下,经多次修改后,重组方案最终出台。“我们这套‘1+2’行动方案的制定,与整体重组方案同步、同样获得多方支持。”鞍钢集团管理与信息化部改革创新副总监、工作组办公室成员崔健回忆说,“因为相关操作要落实到最基层,所以每一项工作都要求更细致具象,更接地气。”最为突出的“接地气”之举,当属鞍本双方“互亮家底”的事儿了。1月13日,重组尚在酝酿,鞍本双方就成立了9个项目组,在企业管理、经营等12个领域的多个环节,展开“对标”活动,增进双方了解。对这次亮家底,崔健有个形象的比喻,“恋爱双方,婚前互相了解,婚后才能针对各自的特点,求同存异,走得长远。”盘点两家百年钢企的家底,工作之繁、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这次‘亮家底’,换来了我们制定‘1+2’行动方案时心里的底气。”崔健认为。4月15日,重组准备工作全面启动。“1+2”行动方案的制定工作也随之进入新阶段。在不分昼夜的“无休快进”工作模式下,全套方案日臻成熟,直至8月25日正式推出,并在其后的大量工作中,获得广泛认可。“事实也证明,正是有了大量前期调研和广泛论证的过程,这套‘1+2’行动方案,才能较好地回答‘重组怎么看’‘整合融合怎么干’等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行动指导性。”李凯认为,虽然“1+2”行动方案已经通过重组管理过渡期的实践考验,但随着鞍钢本钢重组整合融合工作的持续深入,方案肯定不能一成不变。“如此体量的两家大企业,会在融合推进中,不断产生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大方向很重要,跟着实际走,不断完善方案更关键。”执行能力:落笔任务书,立下“军令状”鞍本华东区域公司合署办公,销售人员正研究鞍钢区域信息化系统。(赵敬东摄)再好的顶层设计,也需通过较强的执行,才能落地、实施、见效。教科书上说,执行力是贯彻上一层级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实践者们却在强调,更多的时候,执行力受态度左右。8月,“20份军令状”段子在鞍本内部的不胫而走,以及管理过渡期80名“行动派”的做法,都证明了这个理论。故事要从8月24日重组大会召开后第二个工作日,鞍钢本钢重组管理过渡期工作组正式进驻本钢说起。对重组工作全局而言,管理过渡期,是实质性整合前的宝贵窗口期。此时,鞍本双方尚未成为一体,大多数本钢人还不是很明了自己的未来、命运将有怎样的改变,他们的眼神中,有淡然、有焦虑,更有迷茫与等待。对所有的成功而言,窗口期之宝贵,就在于这是清除迷茫,决定输赢的转折点。也正因如此,当天,鞍钢集团董事长谭成旭亲自带队来到本钢,送3位干将上任项目工作组的组长、副组长。重任众托,未被辜负。当天,3位组长带领另外35名鞍钢干部与本钢42名核心骨干一起,针对将要开展工作的具体内容,组建了20个项目组。80人的团队组成后做的第一件事,是集中学习。“10天里,大家对照‘1+2’行动方案,宣贯培训,开放式研讨。目的很明确,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崔健回忆说。此后,项目组迅速确定了95项整合具体业务、627项工作标的、62个快赢项目,同时,签订了20份专项整合目标任务书。“在任务书上签了字,就是立下了‘军令状’。”时至今日,拿起“任务书”的复印件,孙建益仍然难抑激动,“把自己的前途与企业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人的一生,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无休、不顾家、忘记病痛、不计得失……奋斗者的故事,总是相似的。他们围绕“要素管控+管理移植”主线推进管理整合,围绕“战略引领+资源协同”主线推进业务整合,牢牢锚定目标任务书确定的节点任务,抢前抓早、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深入现场、加码加力、连续奋战。至10月15日,管理过渡期135项工作标的全面完成。这意味着什么?“高质量完成管理过渡期整合融合及本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任务。他们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忘我的工作状态,极高的能力素质水平和极强的敬业奉献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揭牌大会上,杨维这段向项目组的致辞所引发的掌声长久不息的场面,回答了一切。把时间轴拉回到年初,梳理鞍本重组前后奋斗者们的行动足迹,50多天完成135项工作标的的事实,就不再显得神奇,而是有迹可循。“如果没有之前大家努力打出的好底子,我们不可能在短时期里就做出这样的成绩。”崔健认为,“当大多数‘钢铁人’,把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不服输的劲头、认准目标义无反顾的性格,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来的话,奇迹一定还会不断涌现。”契合程度: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见经济领域,并购、重组、整合几乎是常态存在。经济学家认为,两个客体是否能够顺利地合而为一,取决于不同客体所承载的两个主体,能否从认识及行为等各方面达成一致。对地域相近、行业相同、产品相类,各有百年显赫历史的鞍本而言,承载改革的最直接“主体”,就是两家企业的员工。遇见“事”时,他们如何担当,往往决定下一步的走向。考验,随处可见,销售业务领域尤其典型。在华东市场上,作为本企业产品的区域销售干将,鞍钢的王立伟和本钢的孙广喜曾互为竞争对手。为了保守各自的商业秘密,强化自己的“势力范围”,两人刻意把办公地点分设在城市“两端”。同在异地的两个老乡同行,经常有意避开可能的私下接触。随着重组工作的展开,这样的隔膜也随之消失。11月16日,时任本钢板材公司销售中心营销管理部部长的周忠岐手机里的一张“偷拍”,让观者忍俊不禁。电脑前,曾经“警惕远离”的两人,几乎头挨头,神情专注地盯着屏幕,一起研究工作。“华东区域公司已完成合署办公。现在,两人办公地点在一起,业务一起开展,老对手变成了好同事。”周忠岐介绍说。对许多销售人员来说,放开“能自己做主的地盘”,放弃利益,转与对手共拥资源和市场,其心理“壕沟”很难跨越。为此,有客户分别私下问过两人,“你俩是真合还是假合,是不是在‘整景’?”“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见。”他们如此回答。上海某车企使用的汽车板,是本钢的拳头产品,企业是孙广喜的“铁杆”客户,王立伟之前对其“久攻不下”。如今,在保有本钢原市场份额的前提下,鞍钢的产品,也已进入到该企业的采购名单。“重组整合,关系企业未来。大是大非面前,个人利益、局部利益,都要让位大局。这份担当,大家都有。”周忠岐的判断,得到来自“事”上的证明。比如,从整个采购体系来看,双方原燃料内贸767亿元采购额,已实施全品类协同采购,设备资材方面,确定了113项可协同采购品类,约占鞍本采购总额的28%。管理过渡期,项目组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就是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覆盖移植对接,夯实一体化管理基础。以资源系统为例,如今,采购、销售、物流、科研、国际贸易、产业金融等核心业务领域,协同机制全部建立,相关效益正日渐显现。在管理过渡期承上启下、夯基垒台的基础上,截至11月24日,鞍本管理体系深入对接,协同机制深化落实,专业化整合积极稳妥推进。本钢生产经营稳顺,员工队伍稳定,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深化市场化改革全面启动实施,目标任务书首月143项工作标的按计划全面完成。重顶层设计,强执行能力,思想、工作、情感高度融合,担当作为、善作善成蔚然成风……短短几十天,“1+1=1”答案已成。相信,不远的将来,“1+1>2”的目标,也必将实现。
    12/20
  • 乘势而上启新航——锦州为高质量建成辽西中心城市蓄势赋能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刚刚过去的5年,是锦州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5年。过去5年,锦州不甘人后改革求索,东北陆海新通道“桥头堡”的区位优势、红色基因的资源优势,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势更为凸显。所有将来,皆为可盼。今后5年,锦州市以建成辽西中心城市为核心目标,争先创优,奋力开创“营商环境好、产业基础实、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的振兴发展新局面,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谱写新时代锦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我们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锦州在新时代走在前列,在新征程上勇当尖兵,为高质量建成辽西中心城市,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昂扬奋斗。”锦州市委主要领导话语铿锵、信心满怀。蓝图已绘就,奋楫正当时。实力、法治、文明、生态、幸福的锦州正款款走来。锦州东湖森林公园。(摄影:逯云龙)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短短七八秒钟,一个8英寸半导体硅抛光片便“新鲜出炉”;只用3名科研人员,便能通过智能设备操控管理多台生产器械……在锦州神工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这样的“速度与激情”每天都在上演。“上半年神工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354.8%。上半年研发费用已经达到1946万元,超过去年全年总额。神工8英寸半导体硅片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年产180万枚的生产能力,缓解了国内半导体大硅片供应不足的问题。”公司董事长潘连胜说。窥一斑而知全豹。从锦州神工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速度与激情”,不难看到城市辖区内的企业正在深入贯彻锦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力做好工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及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的信心与决心,也不难想象今后5年,锦州市以“8+3”产业布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闯劲和干劲。以前,石油化工、铁合金、农副产品深加工是锦州最拿得出手的“特产”。如今,厚积薄发的锦州市正逐步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工业家底日渐深厚。工业产业布局逐步清晰,落后产能加速淘汰,全市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342项,投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71个,光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呈现良好态势,被工信部列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锦州万得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摄影:高华庚)创新生态逐渐成型。目前,锦州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1家,较“十二五”末期增长156%,技术合同交易额总量排名全省第三,瞪羚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五,省科技重大专项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三。开放格局渐次拉开。目前,东北陆海新通道已谋划项目54个,总投资547亿元,正在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内外开放的首要引擎。同时,“十三五”期间引进内外资持续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累计实现进出口额909.3亿元。崛起一座城,幸福一城人。过去5年,锦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216元和18188元。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1790亿元。产业兴则锦州兴。未来5年,锦州将围绕“质量替换,总量翻番”的目标全面发力,把“工业强市”作为实现辽西经济中心的主战场。以做好工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为抓手,推动“老字号”由硬变软、“原字号”由短拉长、“新字号”由小做大,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优化调整“8+3”产业布局,重点招商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精细化工以及再制造、高端消费品等利基产业,坚决实现“十四五”期末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工作目标。紧盯规模大、增幅大、带动大、震荡大“四大类”企业抓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工业企业生产形势稳定。强化“数字锦州、智造强市”建设,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工业产业赋能增效。“建成辽西中心城市是锦州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辽西中心首先必须是经济中心,没有经济中心作支撑,辽西中心就立不住。全市上下必须横下一条心,切实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大幅提升城市经济实力,使锦州成为名副其实的辽西中心城市。”锦州市委主要领导说。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冬日里,站在义县七里河镇育新村村口,放眼望去,百余栋银光闪烁的高效种植大棚格外醒目。大棚内,西葫芦连成串地垂在地上,一派丰收景象。“近几年,育新村果蔬种植产业越来越红火,村里不仅建成了果蔬种植专业小区,还成立了果蔬种植合作社。没想到回家乡创业环境这么好,办事效率这么高,我一定把手头技术发挥好。”育新村创业青年李光中满怀信心地说,他明年计划承包200亩土地,用于创办集种植、养殖、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园。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义县依靠“三变”改革衔接乡村振兴的方式,充分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引导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成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目前,锦州56.4万名农民变为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的股东,整体增收近7亿元。全市1093个村确定了“三变”改革项目,214个村级集体收入“空壳村”全部清零。义县的“三变”改革为锦州市蹚出了一条农业发展集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新路径,是锦州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的一个缩影。今年,放眼整个锦州乡村振兴实业的发展,已然呈现出百花齐放、多点开花的大好局面。义县的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得有声有色,北镇市打造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硕果累累,黑山县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的路上蓬勃发展,凌海市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可圈可点……回望过去,辉煌成就放心中;展望未来,乡村振兴在召唤。花卉种植项目带动七里河村村民致富。(摄影:高华庚)未来5年,锦州市将在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日益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8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5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500万亩以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村产业协调发展。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农产品交易市场构建等,推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围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饲料五大农产品产业链,培育“拳头”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农村“三变”改革新路径。“锦州将全面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加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锦州市委主要领导说。打造营商环境“金招牌”“以前公司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复杂、环节多,有时要往返数次,现在只需要跑一次,真是太方便了。”锦州市新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先生取到新的执照时表示。“我在‘锦州通’APP上预约办理公司设立登记业务,办事不用排队,非常方便。以前20天才能办完的流程,现在2天就能完成。”12月10日,在锦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刚刚办理完公司设立登记手续的刘女士对这里的服务赞不绝口。在锦州,像这样来自群众对营商环境的赞美之声不绝于耳。这是对锦州市委、市政府过去5年打造全省最优营商环境工作成果的极大肯定,也激励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砥砺前行。翻开锦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中的营商环境“白皮书”,锦州提出,未来5年,将以制度性举措坚决管住“吃拿卡要”,遏止“不吃不拿也不办事”倾向,打破“不找人难办事”的潜规则。过去5年,锦州营商环境大为改观:累计承接、调整、取消、下放1385项行政职权事项,上线运行828个单部门、103个多部门联办“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好差评”制度覆盖了所有机构和窗口人员,“企业服务平台”在全省推广应用,“锦州通”APP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日均访问量约10万人次。“惠企一站通”累计受理解决企业提出的6987个诉求,帮助企业对接金融机构解决资金4.31亿元,5年新增市场主体16.6万余户……锦州在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交出了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政务服务大厅开通优化营商环境绿色通道。(摄影:高华庚)锦州提出,在未来5年里,将以“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为切口,让“一件事一次办”成为常态,打造政务服务“秒办”品牌。在行政审批过程中,锦州将全面引入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和时限。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利用大数据梳理企业和群众高频办理事项,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完善网上不见面审批。推进电子证照全面归集,推广电子证照、印章、档案应用,推行一证通办。推动跨部门联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未来5年,锦州将重点推进政务诚信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完善守信践诺、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治理政府失信,对招商引资、企业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政府履约情况开展专项检查,清理政府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坚决防止新的政府拖欠行为。画出民生幸福同心圆12月9日,记者走进改造后的锦州市凌河区五里营子小区,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生活气息。“改造后的小区干净整洁,让人心情愉悦。”谈及小区的变化,居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2020年初,锦州投资4.5亿元改造144个老旧小区,五里营子小区位列其中。改造后,干净整洁的环境给居民带来了良好的生活体验。一枝一叶总关情。探寻过去5年锦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轨迹不难发现,“民生”这条主线清晰、温暖而且坚定。扎实办好重点民生实事。5年来,锦州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62亿元,全市5.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稳定脱贫,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投入29.7亿元,完成南山垃圾场封场、污水处理工程、供热管网改造、燃煤锅炉拆除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5年来,锦州城镇累计新增就业8.82万人;新增公办幼儿园47所,投入薄弱学校改造资金4.62亿元;连续5年上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9万套,改造老旧小区244万平方米。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三河共治、三山共建、两环一带”和“五大工程”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小凌河滨河路、女儿河滨河路竣工通车,百股河滨河路加快建设;东湖公园等提升改造并向市民开放;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未来5年,锦州“民生”二字的分量,将变得越来越重。建立“急难愁盼”工作清单和破解机制,抓紧时间把群众长期呼吁、具备解决条件的事办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十四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建立基本保障兜底、多种形式互补、尊老敬老孝老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均衡化水平,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乡95%以上人口。“谱写高质量建成辽西中心城市新篇章的愿景和目标必须靠实干来实现。新的目标已经确定,我们要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将工作目标分解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上,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积小胜为大胜,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谱写新时代锦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锦州市委主要领导信心满满地说。
    12/20
  • 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庄河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庄河,是大连市的水源地和“后花园”,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党的十八大以来,庄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做好“生态保护与开发”这篇大文章,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用“绿色”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建设“大连绿色经济示范样板区”,这是今年7月庄河市第七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彰显出庄河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决心。变生态产品为生态经济,清洁能源产业领跑东北;以斗争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垃圾集中收运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0%,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庄河正日益成为黄海北岸一座生态优美、生活宜居、充满活力的魅力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让庄河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摄影:战成仁)生态立市接力绘制绿色发展蓝图“庄河其实并不远,那里的空气有点甜。”这句耳熟能详的宣传语,道出了庄河百姓的心声,折射出庄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庄河因“庄庄有河”而得名,境内大小河流365条,加上一面临海,三面环山,这些特征构成了庄河个性鲜明的标识。全省县级市中,像庄河这样把碧海、绿水、青山、良田都占全的少之又少。20多年的封山育林、生态保护,更使庄河绿意盎然,森林覆盖率达45%,具备绿色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先天优势。庄河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正因如此,早在2000年,庄河市委、市政府就把“生态立市”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加以实施。从那以后,历届党委、政府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庄河市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为此,庄河市委、市政府按照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关部署要求,抢抓国家“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实施的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夯实绿色发展的生态根基,全力打造大连绿色经济示范样板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要素和动力支撑,让绿水青山成为庄河人民永续享用的最大财富。位于庄河海域的华能海上风电项目。(摄影:闫敏)目标坚定不移,步履铿锵有力,庄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明确了今后5年在绿色低碳道路上的实践路径。——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落实“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要求,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高标准实施生态系统修复保护重点工程。转变矿业发展方式,加快绿色矿山建设。严格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压采管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河海流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强化重点保护动物及栖息地环境保护恢复。加强近海生态修复,严控工业岸线和围填海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大气环境治理,加强对燃煤锅炉、秸秆焚烧等重点源头管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全省前列。“一河一策”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和土壤改良修复,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保持100%,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双碳”引领生态建设。加强绿色生产体系建设,推进水资源、废弃物资源等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决遏制“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全面落实能耗双控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探索推进林业碳汇交易,逐步拓展碳汇项目开发。全面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反对奢侈浪费,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精准治污全面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庄河市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出重拳,求实效,精准治污,确保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着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制度机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庄河”生态底色更加厚重,“宜居庄河”生态屏障更加牢固。防治污染重实干强执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庄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专项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系列指导文件,以更高标准、更严手段、更大决心,对环境污染重点难点问题挂图作战,逐个攻坚逐一销号,确保生态环境整体持续改善。捍卫蓝天出重拳保优良。强力推进扬尘污染整治、矿山整治、秸秆禁烧管控、老旧车辆淘汰、裸露地块整治、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最近3年来,庄河市环境空气质量始终位于大连市前列,2020年庄河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为342天,优良率为93.7%。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在庄河栖息。(摄影:战成仁)保护水源严管控全达标。作为大连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英那河水库、碧流河水库承担着为300多万市民供水的重要使命。庄河始终将保“水碗”安全作为水环境保护的工作底线,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职责,构建起一道坚实的水源地安全防线,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庄河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加大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工作力度,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并制定落实耕地分类管理措施,推动受损农用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指标落实工作,夯实了土壤环境保护基础,土壤环境质量得以大幅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庄河通过环境治理,腾出生态环境容量,不断增加绿色发展增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仅旅游收入一项,今年“五一”小长假,就有14万人涌入庄河,带来7350万元收入。“追风逐日”领跑东北清洁能源产业辽宁庄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计划投资67.98亿元,被视为庄河清洁能源产业新的重磅“家族成员”。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约17亿千瓦时,主要承担辽宁电力系统调峰、填谷等任务,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助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庄河有着丰富的天然资源优势。这里是东北地区唯一,也是全国少有的同时具备发展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项目条件的地区。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2月正式批准庄河市开展智慧能源城市先行先试。既要保护好绿水青山,也要发展绿色产业。庄河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追风逐日”,加速布局,将清洁能源产业作为建设经济强市、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抓手,着力实施重大产业调整,推进新兴产业革命不断走向深入。利用自然禀赋的最大价值,庄河高起点谋划,抢抓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机遇,先后争取到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电站、集中式光伏发电和核电等重大清洁能源项目落户庄河,搭上了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头班车”。为助力清洁能源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庄河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对项目土地、交通、资金等各要素优先予以保证,创造了一个个建设奇迹。其中,东北单体规模最大10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从施工到并网发电仅用88天,成为同类项目建设和并网进度的标杆。随着一个个重大清洁能源项目落地定锤,在东北,庄河以领跑者的姿态,不断打造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样本。庄河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参与配套项目建设,也吸引了国内能源巨头前来落户。目前已初步建立“风、光、水、火、核”绿色能源体系,并加速形成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布局,概算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全市拥有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业集群企业3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37家。好戏还在后头。今年开始的5年内,庄河计划完成19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和10万千瓦永记水库光伏发电二期工程建设,推动135万千瓦海上风电二期、核电和20万千瓦滩涂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加快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成投产,预计投资408亿元。“面”“里”兼顾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一场历时七八个小时的强降雨刚停,家住庄河市将军府3号住宅区的钟小丽信步走出小区,跨过没有任何积水的马路,来到附近的将军湖边散步。“俺们这儿是‘海绵城市’,再也不用担心雨后的严重积水了。”钟小丽说。庄河市是我省唯一、全国第二个县级海绵城市试点地区,面积21.8平方公里,涵盖城市新区、老旧工业区等各类型功能区。通过改造,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经过多年开发建设,这座海滨城市变得更生态、更绿色、更宜居。借助生态资源禀赋,天门山天门峡漂流吸引了大量游客。(摄影:庄宣)庄河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努力促进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和谐共生,持续探索、挖掘实现生态资源的社会价值,全力把庄河建成碧水蓝天、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率先实现生态现代化。既重“面子”更重“里子”,海绵城市建设便是卓有成效的一次尝试,庄河的绿色城市建设就此翻开崭新篇章。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绿色发展的需要。在庄河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时间轴上,绿色理念的践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距庄河市区50公里的鞍子山乡山海丰村,每天午饭后,村民吕春凤习惯性地对自家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好一点的菜帮子成了鸡饲料,烂菜叶、水果皮放在一个方形发酵坑里沤肥,两个生物农药瓶被放入一只专门的收纳桶中,有关部门会定期上门将有毒有害垃圾收走,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城乡绿色发展,垃圾分类治理是重要一环。庄河市不仅将垃圾分类视为基础性公益事业,更是将其作为塑造城乡居民环保、低碳、文明生活方式的一个有效途径,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取得扎实成效。在城区,出台《庄河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方案》等工作指导文件,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各部门工作职责及考核评分标准。发动全市党政机关干部、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等参与垃圾分类指导工作,保证垃圾分类督导力量的持续稳定。在乡村,形成了一套自垃圾产生到末端处置的完整闭环处置体系,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去年,庄河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其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难题的经验做法,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就是要触及灵魂深处,促进每个人从意识到行为的深刻转变。推动城乡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行动自觉,庄河扎实前行。“绿色低碳文明”正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新支撑点。如今的庄河大地,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画卷徐徐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庄河扑面而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集生态资源优势、绿色产业优势、独特区位优势于一身的庄河市,正在继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12/20
  • 辽宁营口以创城为抓手提升品质与活力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营口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起步之年。营口市提出“用三年时间,力争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旨在由表及里提升城市品质与活力,通过城乡群众生活的改善,增进民生福祉,践行为民初心。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营口通过“创城”这样一个抓手,提升软实力,助力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以来,营口清理乱堆乱放1.41万处,查处各类违建3032处、7.49万平方米,生活垃圾实现定点投放、分类收集、定时清运;维修改造主城区背街小巷和小区道路200余条,铺设沥青路面17.3万平方米,铺装道板边石11万平方米……群众在眼前的变化中和在幸福共享中为党委、政府点赞,也在热情参与中展现新的城市文明气质。大辽河畔,一块边角地变身“口袋公园”。(摄影:张继驰)聚全民之力全面“体检”升级“全城齐努力,人人都受益,创建全国文明城,让你更美丽……幸福的家园,有我也有你,真情奉献,只为你美丽……”两名在县区工作的机关干部,创作出歌曲《只为你美丽》,经营口市委宣传部、营口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制成MV推出,浸润全城。不是“为了创建而创建”,而是通过创建为城市全面“体检”,为城市管理、社会治理赋能,为群众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将文明城市创建与产业发展、全面振兴融合促进,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年初以来,营口启动“集中攻坚”模式,成立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创城工作指挥部,组建相关市领导任组长的13个创城工作组,从全市选调优秀年轻干部组建工作专班,召开全市创城动员大会,下发实施方案,对创城9个测评项目、72项测评内容和140条测评标准进行细化,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和进度。党政机关带头、企事业单位带头,全员参与并结合日常工作,带动全民融入,制度优势充分彰显;策划组织“创城曝光台”“不文明行为随手拍”,号召、引导全民争做创城宣传员、监督员,参与机制行之有效。闻令而动,全市聚力,上下同欲者胜。主城区边角地、废弃地变身100处“口袋公园”,总面积10万平方米,展露芳容数月,已与生活融为一体。老旧小区获得改造,背街小巷升级换代,黑臭水体重现水韵,违章建筑和沉积垃圾一并清理。创城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普惠群众,“创城共同体”更是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下绣花功夫提升城市颜值冬日暖阳下,在新改建的营口站前区五大门小区文化广场,居民们有的坐在长凳上聊天,有的在打太极、健身……拥有百年历史的“五大门”焕新升级,曾经的弃管大杂院呈现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犹记从前,这里墙皮脱落、下水堵塞、设施损坏、私搭乱建、道路损毁;对道路、供排水、供热、绿化、照明等进行综合改造后,小区华丽转身,有了康体健身、儿童活动、便捷停车等诸多功能,并成功引入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居民小区环境治理行动”实现“忧居变乐居”的,远不止五大门小区的2700多户居民。“幸福”落地,引燃了群众参与创城的热情。上述两项之外,营口扎实开展的“十项专项整治行动”还包括占道经营整治、农“集”贸市场综合整治、交通秩序整治、消防通道整治、不文明养犬行为整治、各类线路箱体综合整治美化、“清洁家园”环境提升、“我为群众办实事”入户普及创建知识……当创城活动由“热身”变得“热心”,各项行动有序推进。一项项具体而微细的利民举措接连而至。对主次干道、公园广场及商贸综合体周围施划公共停车泊位2.2万个,为5000多辆电动自行车登记牌照,让出行更有序;对578个小区进行消防车通道划线设标,让通道更顺畅;“只跑一次腿”办理犬证7300多个,让“宠爱”更有方;用爱心企业赞助的小奖品兑换烟头310万只,让文明更有趣。一个个可感可触的生活改变一一呈现。积极探索对无物业小区和背街小巷“组团式”物业服务,尝试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科学施划一批城市公共停车位和道路“蓝色潮汐”泊位,推进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提升经营环境、提升管理能力、打造文明典型三点发力,确保商业街区和农贸市场整洁、有序、舒适。鲅鱼圈区志愿者开展创城志愿服务活动。(来源:鲅鱼圈区委宣传部提供)培育内在气质涵养精神血脉“家园”变美,三分建、七分管。在营口,党员、志愿者自发进行“绿地认养”,“雷锋志愿突击队”逐一对接老旧小区和街巷路,网格化管理有了人员保障,处处有人巡,事事有人管。“百年港城”营口是一座开放城市,经济活跃度高,对文明和道德建设自觉而敏锐。在做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颜值提升的同时,营口更加注重城市文化、精神文明、市民素质等内在气质的塑造,培育持久的心灵动力。营口市每年召开表彰大会,“礼德榜样”备受礼遇成为城市一种风气;志愿服务成为创城工作的重要载体和社会动员方式,注册志愿者超过人口数1/10;建立常态的文明交通志愿队伍,党员干部带头“绿色出行”;服务行业开展“文明礼让”“微笑服务”“文明用餐”,树牢生活新风尚……群众既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更是创城工作的创造者。每个开学季,各种形式庄重的礼德教育活动都会在营口的校园中上演,中小学生在数年后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力践行礼德教育,更是在涵养城市的精神血脉。也正因如此,营口市在创城工作中突出教育重点,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营口持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机构、网络、阵地建设,各级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开展“红领巾心向党”“争做新时代小雷锋”主题团日、队日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实践教育活动1000余场,覆盖青少年20余万人次。相关部门从严规范学校及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发挥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作用,深入推进“双零社区”创建,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重视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营口市开展“百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校园”活动,28万名师生及家长受益。营口在全省率先成立心理服务中心,并持续10年办好“青春支点”心理咨询热线,今年又投入290万元,建立8个标准化校园心理健康咨询室,首个标准化校外心理辅导站建设完成并挂牌使用。外提颜值内塑气质,全面振兴久久为功。在营口,“创城”不仅是争先的行动,更逐渐成为文化的自觉、发展的自信。
    12/20
  • 辽宁:以科技创新引领光伏产业发展
    锦州阳光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摄影:蔡壮)近年来,我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速布局清洁能源项目,推动光伏、风电等产业做强做大。作为东北最大的光伏制造企业,锦州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坚持科技创新,研发出高拉速快收尾、多次加料单晶制造技术、大尺寸系列产品等多项国际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
    12/20
  • 辽宁: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为时代画像
    辽宁油画创作是当代中国油画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主要学术依托,辽宁的美术院校、美协、画院集聚代际相继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油画佳作,为美术界瞩目。尤其在历史题材主题创作中,辽宁美术家优势突出,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呈现出风格鲜明、语言独特、视角新颖的地域特色,留下了一批精品力作。《攻克锦州》全景画创作现场。历史题材主题创作贯穿始终有力践行艺术来源于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油画教育发端于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即后来的鲁迅美术学院。几十年间,鲁美逐渐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万今声、许荣初、任梦璋、宋惠民、赵大钧、韦尔申、宫立龙、王岩、刘仁杰、张志坚、牟达器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担任油画系教师,教学相长,为辽宁油画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期间,历史题材主题创作一直贯穿始终,卓有成就。任梦璋于1961年、1968年、1997年3次创作《攻克锦州》历史画,分别入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任梦璋是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我国现实主义绘画和艺术实践的开拓者。他较早提出用主题性绘画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精神。任梦璋与师生合作完成的《平型关大捷》《攻克锦州》《清川江畔围歼战》等巨型主题历史画成为中国美术史册中的经典。1970年,许荣初、赵大钧、袁耀锷创作完成油画作品《毛主席和白求恩大夫》,作品被白求恩纪念馆收藏。赵大钧回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到太行山循着白求恩的足迹,感受当时艰苦卓绝的环境,自身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这是一幅现实主义题材的油画作品,通过“黄金分割律”构图方式,画面中心突出,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入微。这幅经典作品,深受各界好评。1977年,许宝中、李泽浩创作的《三湾改编》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祝福新、周玉玮创作的展现雷锋精神的作品《队日》入选全国美展和庆祝建军五十周年美展;孙文超创作的《亲切地关怀——毛主席接见科学家钱学森、李四光》入选全国美展。1984年,从第六届全国美展以及1987年首届中国油画艺术作品展起,鲁美油画家持续荣获各大奖项,被业界誉为“鲁美现象”——宋惠民的油画作品《曹雪芹》《残雪·早春》、韦尔申的油画作品《我的冬天》《吉祥蒙古》《守望者》、王岩的油画作品《春风吹来的时候》《禽殇》,薛雁群的油画作品《老师》,刘仁杰的油画作品《风》《夏》《绿地》《通道》,胡建成的油画作品《梦》,宫立龙的油画作品《下大地》《春秀》,张志坚的油画作品《单簧管》等获奖力作受到广泛好评。1994年,鲁美油画系成立新古典、新写实、新表现3个工作室。2001年,成立第四个工作室,即大型艺术创作工作室,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吸纳融会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探索拓展油画的新发展。2010年以来,辽宁油画创作在承担国家重大题材主题创作中表现突出,产生了新一代油画家群体,以新的审美与艺术表现形式记录、反映历史,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尤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中表现突出,多部油画巨作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收藏,展示了辽宁油画创作的整体实力。《淮海战役》全景画局部。讴歌黑土地与劳动者以鲜活创作对当下生活作出有力表达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辽宁赋予油画家冷峻与深沉的性格,产生了一批代表性油画家,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对黑土地以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万今声是东北鲁艺、鲁美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开拓者之一,曾担任绘画系第一任主任。他以渊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精神为辽宁培养了大批油画人才。作为油画学科的带头人,万今声以作品和学养说话,把学生的训练实践带入生活中,激发对生活的关注、热爱,培养创作灵感和才智。乌叔养在担任鲁美绘画系教师时,强调速写的重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要求学生多阅读书籍,多接触其他艺术形式,以扩大视野、增加修养。乌叔养描绘普通人,擅长人物的内心刻画,把尊重与人文关怀注入画面,如《削马铃薯者》《戴帽农民》《白胡老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宋惠民在开拓探索油画民族化、创建完善中国全景画艺术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作品强调民族艺术因素和个性特点,逐渐形成兼融中西、写实写意相结合、在宏大格局中注重抒情的风格面貌,多次荣获全国美展大奖,是鲁艺精神生动鲜明的写照。韦尔申作为20世纪80年代学院派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把中国具象绘画带进了一种全新的哲理性思考之中,拓宽了中国具象绘画的内涵与外延。精神性追求与表达是其绘画的显著特征,并且成为其创作过程中始终追寻的母题。1989年,韦尔申的作品《吉祥蒙古》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是油画类唯一一项金奖,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从《吉祥蒙古》开始,其创作的系列作品,主旨均在探寻和传达古朴苍劲的民族精神底蕴。《钢水·汗水》由油画家广廷渤创作于1981年。作品描绘社会主义建设中炼钢工人精神面貌的变化,成为美术史上的经典,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展。广廷渤当年经常去鞍钢体验生活,艺术感受丰富,因此他的这幅作品细节真实、极为感人。美术界评价该画匠心独运,为超级写实主义表现手法注入炽热的情感,实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一次飞跃。画家吴云华、刘仁杰、宫立龙都是在中国当代油画领域独树一帜的画家,屡获全国美展大奖。他们的系列作品在表达时代赋予人的心灵变化和精神追求上,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引发深入的思考。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认为,鲁美三代油画家拥有共同的艺术信念与志向,在油画艺术领域深入地研究和思考,面对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波澜壮阔的当下社会生活,持续作出了有力的艺术表达。开创全景画艺术形式为当代艺术发展注入新思考鲁美继承发扬鲁艺精神,结合数字媒体艺术,开创出全景画艺术形式展现历史,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目前全景画最多的国家。全景画作为大型综合性公共艺术,以油画为主体,其画面由不同时空和众多情节、场景组成。画面覆盖展览大厅的整个内墙面,观众可环顾四周欣赏。全景画不仅充分展现了绘画的生动性,而且运用地面塑形道具,配以音响、灯光、投影、解说等艺术手段,消除了观众与历史之间的时空距离感,使观众身临其境。《攻克锦州》为我国第一幅全景画,生动描绘并立体再现了辽沈战役中的关键一役,由许荣初、宋惠民、高泉、杨克山、王铁牛、关琦铭、孙浩、李恩源、傅大力9位画家,于1986年至1989年共同创作完成。画幅长122.24米、高16.1米,其中,地面塑形面积1000平方米。全景画馆这种建筑形式的创新以及地面塑形的出现亦是全景画艺术发展中的一次革命,遍布全国的全景画馆成为大众参观率最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攻克锦州》打开了中国全景画艺术创作之路,荣获文化部艺术科技一等奖。其后,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清川江畔围歼战》全景画,荣获1995年解放军第三届文艺奖。同年,《赤壁之战》创作组成立,李福来与宋惠民、任梦璋等担任主创,开始了长达5年的攻坚。创作团队数次实地考察,七易草图,用时3年,现场制作8个月,最终完成了人类艺术史上工程量浩大的艺术杰作,荣获全国美展金奖。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凝结着画家们3年心血的2800平方米的巨型全景油画,用具体、可视的语言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讲述中国现代历史上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淮海战役》全景画创作于2005年至2007年,由鲁美的李福来、晏阳、李武、曹庆棠、韦尔申、周福先、付巍巍,李献吾、孙兵、刘希倬共同创作完成,成为绘画史上的一幅经典作品,荣获全国美展金奖。对于全景画这种新艺术形式,全景画开拓者之一的李福来总结道:“鲁美在全景画领域的开拓,从初创到成熟,获得社会肯定取得阶段性成果,经历了整整20年的艰辛探索,每幅作品都堪称鸿篇巨制,且大多表现革命战争题材,也兼顾古代战争和当代风景风情内容。所有作品都由各革命纪念地、纪念馆、博物馆的特设展馆收藏展出,并长期对公众开放。鲁美从未忘却对鲁艺精神的传承,以全景画这个综合载体,推展普及到大江南北,极富时代意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侯一民认为:“鲁美全景画创作组,是一支创造了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种部队’。全景画以其巨大的视觉冲击力,通过画笔把历史凝固于一瞬,是典型化了的历史,谱写出历史的壮歌。”
    12/17
  • 厚植兴业沃土 激发成长活力——营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纪实
    今年前三季度,营口市新增企业8606户,位居全省第三。营口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达90.8%,经济总量占比超过81%,新增企业主要来自民营企业。在营口,营商环境和民营经济发展构成“因果关系”。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提档升级,切实推动民营经济再创新优势、实现新飞跃,是营口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功”和战略选择,是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营口为全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蹚出新路子的具体行动。锚定“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今年7月,“营商之家”服务平台上线运营,打通了政企沟通“最后一公里”;8月,在全省率先成立民营经济促进局;9月,原营商环境建设局和原行政审批局整合为营商环境建设局,进一步理顺了体制机制;11月,设立“民营企业家日”,制定出台《营商环境优化行动方案(2021-2024年)》,推出89条目标和举措。持续突破,步步为营,营口营商环境建设渐入佳境,民营经济发展风生水起。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组件自动化生产线。(摄影:佟利德)精准施策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成长生态,以市场主体为主体,营口市政务服务全线提速。全面简化开办企业审批流程,实施开办企业综合窗口一次办结。为企业立项施工提速,实施小型社会投资项目施工许可一站式办理。优化水电气配套流程,实施低压“三零”、高压“三省”,优化线上用电报装服务,缩短水电气报装时长。改革市场监管模式,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建立“包容期监管”“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等创新模式。加强金融助力,帮助企业多维减负。营口市实施增值税退税流程集成优化,积极推广“非接触式”办税,不断强化纳税制度创新。今年以来,全市累计为企业新增减税降费3.12亿元,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5.4亿元。为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营口市搭建金融平台,加强银政企对接,完善金融创新激励机制,提升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打造法治良好的营商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合法经营行为。营口实施涉企案件生产经营影响评估,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家权益。加强法治制度保障,平等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法律保障。加大治理力度,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浓度明显降低,改善幅度排名位居全省前列。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率达100%,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开展未收储、未出让的裸土整治,将全市排查出的106处裸露土地纳入扬尘管控范畴。同时,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城乡污水、垃圾、卫生厕所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人才发展、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等各项社会事业共同发展,为群众生活、投资置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志愿者导引市民在营口市政务服务驿站旗舰店的终端上办理业务。(摄影:佟利德)升级服务助力民营经济成长企业如树,离不开阳光、土壤、水和空气,离不开生态环境。1993年建厂的天成消防设备有限公司每一次“年轮突破”都是对生长环境的检验和注释。对此,公司董事长金世明深有体会,“我们承接了我国首个智慧消防领域的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智慧安全工业互联平台’,并获得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离不开政府部门面对面、走进门的帮扶。”民营企业更普遍的受益来自“不见面”政务服务。今年以来,营口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实办率由去年9月的0.51%跃升至当前的74.67%,市场主体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业务全面实现“零见面”。“金小二”资信平台,打通税务、社保、水、电等16个数据平台,结合场景化模型测算,为企业信用“画像”,迅速提高了轻资产企业贷款成功率,今年办理贷款100.8亿元。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法庭依靠电子数据,批量导入系统立案、批量生成裁判文书,审理环节由此提速。生态环境监测全面引入无人机和监控器。全面融入“数据倒逼”“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成为“89条”的重要理念之一。方案年初开始筹备,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借鉴营商环境建设先进地区经验,结合营口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报告,广泛征求民营企业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从20类89个方面,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顶层设计。“89条”明确,2023年年底前,线上办结企业流程将压缩至1个环节、0.5个工作日,2024年年底前,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零成本”。2023年年底前,“金小二”融资规模超300亿元。推动“供电合同签订”前置与“用电申请”合并。压缩政府采购环节、办理时限。进一步压缩整体通关时长,保持整体通关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从开办企业到获得贷款,从招标投标到知识产权保护,从一枚公章到一片土地,“89条”深度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深情观照企业需求的“一枝一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定制了“路线图”“时间表”“说明书”。今年11月1日是营口市通过市人大立法设立的首个“民营企业家日”。当天,20家民营企业和10位民营企业家分别获得奖励,最高获奖金额4000万元。高点谋划推出55条政策支持举措“民营企业家日”不仅是发展民营经济“营口答卷”的重要一页,也是营口民营经济再次扬帆起航、拥抱春天的新开始。营口连续安排多项具体活动:对营口“民营企业家日”和优秀民营企业家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开展民营企业家学习大讲堂、银企对接、送法进民企、职业技术学校与民企对接等活动。“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从项目正式投产年度起两年内给予奖励,最高额度200万元。企业节能改造最高奖励额度200万元。列入省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最高奖励额度200万元。”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营口市创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的实施意见》和《营口市创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的政策措施》引发热议。政策措施推出55条举措,在“老原新”结构调整、数字化建设、科技、人才、关爱企业家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为此,营口市设立了1亿元专项促进资金,加上县(市)区配套资金,总额达1.6亿元。“东盛集团正在升级企业研发中心,规划建设辽宁(营口)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产业创新中心,这一新的政策措施对我们来说真可谓是一场及时雨。”辽宁东盛集团董事长文起东说。通过5年努力,民营经济提质增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创新驱动、风险防范等高质量发展指标总体水平将得到明显提升。实施意见提出了营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目标,到2025年,力争民营经济占比达到85%,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的70%,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双倍增,民营企业进入全省百强企业15家以上,民营企业家信心指数处于景气高位,构建规范有序、活力充足、动能持续的民营经济发展生态,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作出表率。
    12/17
  • 从中国科技奖辽宁获奖项目谈起:如何让科技“百花园”变产业“百果园”
    开栏语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会客厅”专版,为读者提供一个前沿观察、思想碰撞、智慧交锋的新阵地。我们将聚焦与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相关的重要命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邀请相关领域人士座谈,在交流中互相激发、获得启示。希望这个专版,成为党中央决策部署、创新理论的宣传阐释平台,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深度解读平台,热点新闻事件的深入剖析平台,前沿热点现象的实时观察平台。本期话题,我们聚焦这样一个新闻事实: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辽宁共有25项成果获奖,数量全国居前,再次展示了我省深厚的科教底蕴、较强的科研实力。雄厚的科研实力,如何转化成辽宁创新成果,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我们邀请到了两位获奖项目的参与者孙希明教授和朱苗勇教授,另一位座谈嘉宾、沈阳化工研究院的胥维昌院长,他同时具备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请他们与读者朋友们分享攻关故事、工作体会,更希望专家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辽宁建设人才大省、创新强省提提建议、开开方子。1新赛道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换道”和“开道”精神首先,向两位摘得大奖的科学家送上一份迟到的祝贺,并代表我的同事向你们致敬。我们知道,于今天的中国来说,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而要下好先手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不能指望“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有人说,以前我们常讲“弯道超车”,那么现在更多的则是“换道超车”“开道超车”,请问三位如何看待、理解这句话?孙希明:“换道超车”特别是“开道超车”,我理解就是强调创新,就是要开辟发展的“新赛道”,在竞争中完成从劣势到优势的转换。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谁能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在大国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靠使用别人的技术来发展就要付出代价,就会受制于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能靠自己拼搏奋斗、矢志创新,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固有的车道上我们很难超越某些制定规则的发达国家,必须要开辟“新赛道”,才能占据先发优势。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们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更多从无到有的突破。朱苗勇:科技创新也像比赛一样,我们在加速跑,人家也在加速。在一个科技项目的初期,可能偶尔会出现“弯道超车”的现象,但是从长远来看是不可能的。前不久,东北大学“连铸凝固末端重压下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牵头负责人,我深有感触。对于超过100毫米的特厚钢板来讲,如何保证其表面没有缺陷,内部质量坚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2003年开始,我和团队成员便开始着手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率先在国内通过连铸轻压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解决了传统断面连铸坯的中心偏析与缩松问题,从中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重压技术研究并获得成功,最终解决了大断面连铸坯心部质量差的难题,实现了这一领域的国际领跑。如果没有前期的积累,不可能取得今天的突破,所以说科技自主创新至关重要。胥维昌:“弯道超车”原本是赛场上的一个术语,实现“弯道超车”,得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车要好,二是技要高,三是胆儿要大,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目前,我国科技的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要迎头赶上,“弯道超车”貌似一种捷径,但这个捷径却有着许多无法预判、不可掌控的东西,你得算好安全风险账和实力功力账,否则,一不小心就得付出高昂的代价。科技贵在创新,总是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别人走过的路,很难找到通往成功的“岔道”和“近道”。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有“换道”和“开道”的精神,敢于另辟蹊径,勇于开路架桥,换一条赛道或者开一条新赛道,在新的细分领域开拓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才能从跟跑变成独跑,乃至领跑。这就需要我们从基础研发和基础创新做起,既不能拾别人的牙慧,也不能指望别人的恩惠,立足于原始创新,在当下科技的日新月异中寻找“新”的机遇,寻求“变”的机会。2冷板凳让他们的心始终是暖的,冷板凳才能坐得住坐得稳科技创新,被人称为“惊险的一跃”。一个原创性成果,要实现从“0到1”的飞跃,可能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默默付出与努力。从几位专家的工作实际看,在这个艰难曲折、漫长寂寞的过程中,除了科研人员自身持久的热情、不灭的激情,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使“冷板凳”坐得住、坐得稳?孙希明:科研通常是寂寞的、清冷的,首先科研人员自身要坐得住“冷板凳”,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钻研精神。我们大工的校友,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时代楷模彭士禄院士曾对年轻后辈说过:“做科研要脑袋尖、屁股圆,才能钻得进去,坐得下来!”科研成果从来不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获得的,一定是“持久战”“攻坚战”下的产物。这也要求科研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勇于肩负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瞄准“卡脖子”的关键处努力创新、久久为功。此外,政府和管理部门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现在的短期考核和指挥棒式的管理模式还有待改进,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应该是更长周期的,要解决科技管理中行政化、“官本位”问题,要营造尊重科研规律、适合潜心研究的环境氛围,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做科研创造更加有利条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朱苗勇: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除了科研人员持久的热情与激情外,还需要与其他团队一路前行,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在这方面,各单位协同创新尤为重要。尤其是突破核心技术瓶颈,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单靠一个人、一所大学的力量是有限的。高校要与其他科研单位、企业等联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协同创新,共同激发技术应用主体的创新活力,这样才会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在“连铸凝固末端重压下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推进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理论和技术原理后,得到了鞍钢集团等多家重点企业和设计单位的大力协同,必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企业和无畏失败的创新精神,才能在科研之路上一直走下去,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胥维昌:坐住“冷板凳”,除了需要科研人员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外,还需要营造全社会包容与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因为创新本身就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在创新学里有这样一句话:“让失败来得更快一些”,这很好地诠释了“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对一两次失败还能坚持,失败多了就选择放弃。其实,对科技人才的评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看他是否经历过失败,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没经历过失败的,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去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入选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在“科改示范行动”中,我们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就包括实施科研项目跟投制、实行风险抵押金、建立多元化激励体系,让科研人员成为项目的“股东”,这样一来,他们工作有了劲头,做项目有了盼头,出成果有了奔头。这些做法,既能给科研人员不断试错的机会,又能从精神上给予鼓励,政策上给足奖励,让他们的心始终是暖的,再冷的板凳他们也能坐得住,坐得稳。3凤归巢改变“四唯”现象,把论文和成果写在车间里,而不是挂在墙上今天的辽宁,前所未有地需要人才、渴求人才。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正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高端人才流失问题,这一现象令人担忧、不容回避、必须解决。几位专家都工作在辽宁、生活在辽宁,你们认为,辽宁如何才能更好地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孙希明: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推动,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个人认为,对人才的激励既来自于待遇和平台,也来自于荣誉感和成就感。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打造人才发展的平台,让高端人才找到可以匹配自身发展的环境,让平台能和高端人才产生共鸣共振。要更好地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使大家能够热爱辽宁这片热土,愿意在辽宁发光发热。通过“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多措并举,真心关心科研人员的成长,尽最大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问题,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助力其所在的平台建设,让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允许失败、宽容失败,激发人才创新的积极性。朱苗勇:在加快推进辽宁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将传统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要把新兴产业发展起来。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经济发展可以让更多人才留下来,从而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经济发展并不是留住人才的唯一途径,巨大的发展潜力、良好的创业空间和发展平台,才是吸引人才最大的魅力。要改变靠短期经济效益吸引人才的方式,更多地关注人才培养使用,构建更多适于人才施展的平台,给予生活上的关心,政策上的支持,价值上的肯定。同时也要用好人才,评价好人才,要让人才奔向主战场、奔向需求,而不是奔向论文、奔向职称、奔向帽子;要把论文和成果写在车间里,而不是挂在墙上。胥维昌:我们经常讲“筑巢引凤”,当然,没有“巢”也可以引来“凤”,但前提是要给“凤”创造“筑巢”的条件。所以说,“巢”对“引凤”非常重要。辽宁是传统的制造业大省,这是我们的优势。如果要发挥这个优势,还要在就业环境和人才政策上有更多支持,在这方面,辽宁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不够灵活。其实,收入不是“人才东南飞”的主要原因,辽宁人才竞争的劣势往往不是薪资待遇造成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策执行僵化的问题。此外,有些单位对“帽子”看得重了些,在人才评价过程中还多少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这“四唯”现象。要树立“有用即才”的人才观。辽宁有很深厚的“能工巧匠”底蕴,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行业的发展,一项成果的产出,从来都不是靠某个人才的单打独斗,如何发现和使用人才比如何引进人才更值得深入思考。4百果园坚持好和优化好政策,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辽宁曾为新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重大贡献,也因此积淀了丰富的科教资源,比如几位专家所在的单位,都是应国家需求而生、随国家发展而长,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但是,目前看,这一资源优势似乎并未充分地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中间,障碍是什么、堵点在哪里,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使创新的“百花园”真正变成产业的“百果园”?孙希明:个人认为,一是政府要优化服务、加强支撑、主动作为,研究制定更加务实有效的激励举措,用政策和机制引导科技创新,更多从服务、鼓励、保护的角度,坚持市场主导,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同时要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帮助科研工作者与相关企业有效对接,畅通沟通渠道,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高校要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更要当好“后勤部”,用好用足各项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积极做好对接工作,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充分把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高端人才的事业心和成就感得到满足,让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朱苗勇: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从“百花园”到“百果园”没有捷径,需要久久为功。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进而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目标。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结合辽宁工业基础、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找准方向,脚踏实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要充分利用辽宁科研资源和装备制造业优势,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这“三篇大文章”,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要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找准辽宁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的着力点。胥维昌:跟农民种地一个道理,创新的“百花”要变成“百果”,需三个关键要素:土壤肥沃、风调雨顺、辛勤耕作。说白了,就是要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如何构建?首先要改良成果转化的土壤。有些辽宁的科研成果到南方转化,原因有二:一是企业安于现状,对新“奶酪”接受度有限,对创新风险承受度有限,对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成果本身缺少创业能力。要为成果本身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让成果自己去创业。成果自身也要有创业的想法,要有创业者的心态。其次要制定能够实现“风调雨顺”的政策并落到实处。辽宁现在有“揭榜挂帅”“带土移植”等好政策,但有些还需进一步优化,我们要突破一些传统的限制,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样才能吸引省外甚至国外的项目到辽宁来转化。这样,用不了多久,辽宁一定会在成果转化方面呈现全新的局面。再次要激发科研人员辛勤耕作的热情。政策和机制要更加有效,更加实在,既要通过强有力的举措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要从个人利益方面多增添几项保障,多增加几道保障,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
    12/17
  • 奋楫争先立潮头——锦州全力推进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纪实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2月2日,在锦州市委会议室召开的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推进会上,一组数据格外亮眼。截至11月28日,锦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去年164.3万标箱的全年箱量;全年预计可完成130万吨外贸粮食货物接卸;前三季度外贸吞吐量累计完成约140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3.7%;新增了“锦州-宁波、锦州-天津、锦州-潍坊、锦州-威海”4条集装箱直航航线……从“东北陆海新通道”沿线地方政府协作联盟正式成立至今的近一年时间里,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进展迅速,正在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前沿的有力支撑。锦州作为东北陆海新通道的“桥头堡”,正在全力推动跨区域联动、陆海联运、物流集聚,将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作为助力新时代东北振兴的重要举措,带动锦州新的开放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锦州港全景图缜密规划承担振兴新使命从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出发,向北穿过140公里的砂岩路,再转向西北,在草原上奔驰180公里到达蒙古国乔巴山……来自锦州的通道建设中心办事人员李荣亮已经在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憋”了一个多月。“因为疫情的影响,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暂时封闭,这条通往蒙古国的路无法通行,但是这条路线每天都会在我脑子里出现十多遍。”李荣亮说。东北陆海新通道,是指主通道以锦州市为“桥头堡”,途经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直达内蒙古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的陆海联运路线,再经蒙古国和俄罗斯铁路抵达欧洲的陆海新通道。“从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出发,途经蒙古国境内毕其格图,最终到乔巴山,东北陆海新通道中这一段铁路尚未开工建设,需要用货车拉着集装箱到达目的地。”锦州市商务局局长隋有为告诉记者。目前,已有多辆装载冰箱、冰柜等货物的运输车辆在珠恩嘎达布其口岸集结,等口岸恢复开放后可随时出发,成为东北陆海新通道的第一批探路者。距离珠恩嘎达布其口岸920公里的锦州港,海面上从今年夏天开始就非常热闹。锦州港30万吨航道改扩建工程已经开工半年多时间,几艘耙吸式挖泥船每日都是马力全开。操作耙头挖掘机具的80后李猛,只用一个字形容着自己的状态:忙!今年他和同事们完成的疏浚量已达400万立方米。“明年会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这个工程里,我期待着站在笔架山上,眺望港口里停靠超大型船舶的壮观景象。”李猛说道。从办事员李荣亮到挖掘机司机李猛,都随着锦州港一起快速成长。截至11月末,锦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去年164.3万标箱的全年箱量;前三季度外贸吞吐量累计完成约1400万吨。同时,锦州港还相继开通了锦州港-俄罗斯东方港外贸直航航线,锦州港-海南(洋浦)内外贸同船航线和锦州-莫斯科中欧班列,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令锦州港迎来了高速发展的东风。“锦州将抓住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良机,以‘小城谋大棋’的思路,注重用成效‘说话’,推动滨海公路、北粮南运、中欧班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进度,力争短时间内取得更大突破,在新的一年里谋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锦州市委主要领导说。快速建设、繁忙的锦州港区是锦州市建设东北陆海新通道的缩影。以港口为“桥头堡”,涵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十五市(盟)的东北陆海新通道正在腾跃而起。同时,10月末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也为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注入国家动力。锦州市发改委主任董春艳自豪地告诉记者,通过目前完成的测算和对过去通行情况的统计,东北陆海新通道所期待的成本优势是可以实现的。锦州市按照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的思路,已成立了工作专班,制定了工作方案,提出22项重点工作任务。谋划30万吨航道疏浚、石油储备基地、粮食交易中心等通道项目54个,总投资达547亿元,持续推动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走深、走实。齐心协力描绘向海新蓝图眼下的锦绣之州,随处可以感受到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迸发的勃勃生机、激起的创新发展热潮。不到锦州的人很难明白,一声“东北陆海新通道”的号角,能够在这里唤起多少人大干一番事业的创业激情,凝聚多么巨大的能量。构建向海经济、开放带动发展的基因,如拍岸潮汐,一直搏动在锦州儿女的血脉深处。“坐拥124公里海岸线,拥抱海洋是锦州孜孜以求的梦想。”锦州市商务局局长隋有为说。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要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形成东北地区协同开放合力。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展重点区域合作,探索建立合作机制,推动锡(林郭勒)赤(峰)朝(阳)锦(州)陆海通道建设”,将推动锡赤朝锦陆海通道建设作为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重要任务。冬季的锦州港正在进行疏浚作业。锦州市委主要领导表示,东北陆海新通道向北打通的是连接蒙古国、俄罗斯乃至中东欧的陆路大通道,转身向海可以连通日本、韩国,所以这条通道贯通的正是东北亚经济圈,这就是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通道支撑。与此同时,这条通道向南还可以连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于是又形成了一条新的国内大循环通道,这全面符合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东北陆海新通道可以精准回答国家战略给东北提出的命题。开放与改革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理念开放,才能抓住机遇、用好平台,走出发展新天地。如今的锦州,有不少开放发展、腾飞跨越的传奇——锦州港货物吞吐量后来居上,锦州港至通辽、赤峰、朝阳、珠恩嘎达布其内陆港相继设立,锦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锦州-莫斯科中欧班列首次试发成功;锦州市打造的辽宁·江苏对口合作(锦州)产业园、蓝·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合作项目落户运营,“十三五”期间引进内外资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累计实现进出口额909.3亿元;锦州港30万吨航道改扩建、锦盘两港连接路等项目开工,瞄准的临港产业也有了巨大提升,兵器集团中国北方能源基地等上百亿元的项目签约落地;“除了东北陆海新通道的区位优势和交通顺畅,打动我们的,还有招商引资时的周到服务和地方政府展现出的开拓精神和开放胸襟。”从“锦州在哪儿”到将企业重大项目选址在此,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浩业集团分别用53亿元和34.7亿元的投资给出了选择锦州的理由。山海福地,铿锵前行。坚持描绘“转身向海”蓝图的锦州,正站在对外开放新前沿,融入内外循环新格局。高效有序加速建设新通道随着汽笛一声长鸣,编组60辆,满载轿车散件、光纤光缆、日用百货等产品的中欧班列从锦州港站驶出,经满洲里口岸出境,17天后抵达8200公里外的莫斯科别雷拉斯特物流中心,运输时间比传统海运减少30天。“从锦州经通辽、齐齐哈尔、满洲里至莫斯科这条路线,是东北陆海新通道向北的次优路线。”锦州市商务局口岸服务科科长王哲告诉记者,等最优路线锦州经珠恩嘎达布其、毕其格图、乔巴山至莫斯科贯通后,运输成本还将大大缩减。5月28日,锦州-莫斯科首列中欧班列首发成功。“我们通过测算得出的结果令人振奋。”锦州港业务总监张建波以福建宁德市出口莫斯科的锂电池为例,一箱标准为40英寸的集装箱从厦门港出发,途经海参崴至莫斯科,采用海运加铁路的模式,最终的成本为87050元。“同样的货物,如果从厦门港出发,途经锦州港到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最终运往莫斯科,采用海运+铁路+境外多式联运的方式,每个集装箱的运输成本是3.27万元。东北陆海新通道带来的物流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张建波说道。建设东北陆海新通道,互联互通是关键。当下,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已由“提战略”转入“打基础”的新阶段。锦州港现已组建专班,布局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内陆港建设,推进口岸物流园项目,开发锂电池等高附加值货源作为通道建设的有力支撑。“疫情缓解后,出口到欧洲的货物集装箱就可在锦州港上岸,通过锦州、通辽、珠斯花、珠恩嘎达布其铁路运至口岸监管区。之后,集装箱从中蒙口岸通关并汽运到乔巴山,通过乔巴山、博尔贾铁路发往欧洲。”王哲说道。“东北陆海新通道是一条可以为通道沿线和周边的诸多市(盟)带来发展机遇的最具成本优势的物流通道。锦州港是我国最北端的港口,对锦州以北腹地的各个市(盟)来说,锦州港就是最近的出海口,东北陆海新通道就是要让沿线各市(盟)以最短的陆路运输距离连通港口。同时,如果向北经过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蒙古国连通俄罗斯,这条中欧班列线路也是对沿线市(盟)来说最经济的一条通往欧洲的陆路通道,东北陆海新通道的意义和功效堪比西部陆海新通道。”锦州市委主要领导信心满满地说道。如今,在东北陆海新通道上,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十五市(盟)的资金、商品等要素热流涌动,活力迸发。目前,十五市(盟)相关各部门正不断加强合作协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共同破解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存在的“不通”“不畅”“不密”等问题。“第二届东北陆海新通道联盟会议正在筹备中。同时,十五市(盟)的多项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也正在推进,我们将从多个方面加强推进十五市(盟)的合作。”隋有为说道。锚定目标打造开放新前沿对于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带来的影响,锦州市委主要领导谈道,选择我国最北端的海运港口锦州作为东联西引的节点,既可贯通中蒙俄经济走廊,又可海运通达东南沿海以及日本、韩国,与东北亚经济圈其他陆海通道相比较,路径更短,成本更低,内引外联地缘更“亲”。“举全市之力推进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在锦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锦州市把新通道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5年,锦州将坚持描绘“转身向海”蓝图,确立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发展目标,把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战场——锦州港保税物流中心。站在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构建新发展格局、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上谋划推进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深度融入东北亚经济圈,链接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经济循环。深化新通道各市(盟)协调互动合作机制,在打造以锦州港为枢纽、以沿线市(盟)内陆港为战略支点的多式联运生态系统基础上,形成更广泛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更多东北地区城市纳入新通道协作联盟。强化口岸开放服务能力,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和成本竞争力;滨海新区要通过主动复制、先行先试单项政策,积累形成自由贸易区、综合保税区创建条件。加紧提升锦州港码头、航道能级,完成锦州港30万吨航道改扩建、高天铁路电气化改造、锦州港粮食交易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开展“招商引资”“招航引货”,布局临港产业,开拓腹地市场,连通国际资源;以申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契机,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营体系,形成港产城互动、以港兴市新局面,提速推进现代化港口城市建设。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