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甜蜜事业”搭上“数字快车”——辽宁葫芦岛市连山区白马石乡智能养蜂产业发展调查
    最近,在葫芦岛市的超市里,细心的市民发现了一款新品牌蜂蜜“关东白蜜”,不但物美而且价钱适中。再细看产地,居然是本市连山区白马石乡!可别小看了这个地理位置偏僻的白马石乡。一年多来,这里从无到有建成了我省第一个数字化蜂业产业园,成为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授予的全国“最美智蜂小镇示范基地”“数字化蜂业示范基地”“中国第一成熟蜜库”,日前还代表智能养蜂界参与了我国蜂蜜产业的标准制定,活脱脱的一个智能养蜂产业“弄潮儿”。智能养蜂在人工效率、蜂蜜产量和质量上都高于传统养蜂。(摄影:杨兵)“甜蜜事业”的新起点白马石乡,素有连山区的“小西藏”之称,地处连山区西部山区里的“西部”,在葫芦岛人眼里,一度是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但是这里生态优越,植被浓密,空气清新,漫山遍野花香四溢,宛若世外桃源,素为养蜂酿蜜佳地。劣势辩证看就是优势。偏僻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就要放大优势,何不发展最新潮的数字化智能养蜂产业?想到就做,他们向葫芦岛市引进的高层次博导人才、时任市军民融合和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现任龙港区副区长的龚勋咨询,坚定了发展思路。葫芦岛市军融中心牵头,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市金融发展局等相关部门组成专家组,对智能养蜂产业开展多次专题调研。白马石乡山野丛林让人举步维艰,初期的选址工作十分艰难。龚勋一行人多次利用休息时间进山找蜜源,山地难以行车就步行,野荆棘剐破了裤角,毒蚊子叮出了红包也不放弃,走出五里地没有,就再探十里地,终于在离乡政府10公里远的上三角村牛家店,确定了最适宜的蜜源地。改变传统养蜂方式,最大的难题是蜂农的不理解,村干部想劝说也没有依据。“全流程监管”“可追溯系统”,这些是啥意思?老蜂农纷纷摇头,“我们习惯了土法养蜂,没听过的新东西不敢干,怕赔钱!”为解决这些蜂农的困惑,他们请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专家刘富海。刘富海在这里住了一个月,耐心地给这些蜂农宣传科学养蜂的理念,现场给蜂农讲解新型蜂箱如何操作,怎样提高蜂产品质量,科普智能养蜂知识,还帮助他们建立经营意识,解除后顾之忧。通过面对面咨询,手把手指导,蜂农逐渐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对养蜂技术创新和成熟蜜的未来有了信心。就这样起早贪黑,刘富海带着蜂农摸爬滚打一起干,实地培养了包括刘吉在内的4名本乡新型养蜂工匠,之后又带他们到北京实地学习培训一周,让他们成长为数字化多箱体成熟蜜养殖工匠。偏僻山乡移动通信信号不好。白马石乡领导多次联系中国铁塔葫芦岛公司,完成了基站配套设施。这样,蜂业专家就能给予远程指导,通过微信、视频等及时解决蜂农遇到的各种生产问题。辽宁关东白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包装蜂蜜。“甜蜜事业”的新“甜头”去年4月,葫芦岛扶贫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注入乡村振兴发展资金100万元,白马石乡投入12万元,新注册的辽宁关东白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市场主体投资300余万元,以“蜂业协会+公司+合作社+蜂农+贫困户”模式试运营,在蜜蜂养殖、蜜源管理、采蜜加工等诸多环节实行全程智能化管理。老蜂农被请了回来,按专家的指导先投放了60套数字化智能蜂箱。2020年,养成75群意大利强势蜂群。“有了科技助力,真不一样啊!俺养了一辈子蜂,头一次酿出这么甜的蜜!”老蜂农张志广感慨地说,“不用像以前逐个开箱检查,我一个人可以管理200个蜂箱,效率提高了6倍。采蜜季节正好是农闲时候,不耽误秋收。一年能多收入1万多元呢!”在现场,龚勋在手机上打开了一款名为“华蜜智能系统”的APP,里面记录了每个智能蜂箱的温度、湿度、重量等数据。如果有数据出现异常,蜂箱会自动报警。龚勋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使用数字化蜂箱生产的蜂蜜叫‘成熟蜜’,波美度大于或等于43度,比传统蜜种高出2-6度,口感好,保质期长,产量还是传统蜂蜜的4倍。”“这些可都是宝贝啊!我每天都要来看看,让它们‘吃饱穿暖’了,才会多产蜜,有好收成!”冬日,记者走进白马石乡数字化蜂业产业园,200套蜂箱排布在库房里,上三角村的刘吉正在照看蜂箱里的“宝贝”,给这些勤劳的小精灵盖上棉被保暖。刘吉的祖辈父辈都是养蜂人,如今,他作为白马石乡培养的第一批智能养蜂工匠,尝到了智能养蜂的甜头:省人力、产量高、蜜质好、销路畅。“我喜欢这些可爱的小精灵。现在的蜜源植物特别好!以前靠山吃山,把山吃穷了,蜂子都养不住。现在明白了,这绿水青山真是金山银山。我要用学到的知识带动全乡及周边蜜源地的养蜂人致富。”刘吉说这话时,眼里充满着喜悦和希望。在干净整洁的自动化罐装车间里,一桶桶成熟蜜整齐地摆放在一旁。黏稠的蜂蜜在蜜泵的推动下,在管道中缓缓地流向下一套装置。经过脱水、分离、过滤、分装等一道道工序,波美度大于43度的成熟蜜被冠上“白马蜜悦”商标,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白马石乡智能养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白马石乡智能养蜂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一排排数字化智能蜂箱摆放在林下地边,不与农争地、不与人抢粮。数字化蜂业产业园占地4500平方米,下设6个养殖蜂厂。今年投放400套数字化智能蜂箱,采用多箱体模式养殖600群意大利强势蜂群,现在已收获成熟蜜1万余公斤,预计产值可达300余万元。在今年10月20日沈阳举行的第四届“第一书记”农产品代言推介会暨红色村组织振兴活动联建启动仪式上,他们带去的巢蜜被抢购一空。“甜蜜事业”的新未来近一年来,随着白马石乡智能养蜂产业的成功发展,各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打卡”。小蜜蜂,大产业,数字化蜂业项目为葫芦岛市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智能养蜂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保护了植被,又能让蜂农增收,吸引了周边大批蜂农前来学习技术。去年,乡里拿出5万元用于1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乡里和辽宁关东白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5年的保本分红协议,收益用于对返贫户的早识别、早发现、早帮扶,为连山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白马石乡党委书记杨宇难掩兴奋之情。他说:“接下来,白马石乡将与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所深度对接,在高品质成熟蜜技术标准制定、专利申请、蜂业工匠评估认定、生态蜜源地(地理标识)评定、高品质蜂蜜生产标准化、数字化生态示范基地、智能养蜂技术培训、蜂产品品牌打造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建成国家级蜂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绿色无公害蜂产品生产基地、成熟蜜生产基地……形成集蜜蜂养殖、蜂产品深加工、蜜蜂文化和蜜蜂旅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12/29
  • 辽宁盘锦:石化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沥公司装置全景。(刘立杉摄)辽宁赛菲化学1.2万吨/年水性表面助剂项目正式进入试生产;盘锦伟英兴高性能材料1500吨/年聚醚醚酮项目预计明年一季度竣工;辽宁中茂新材料3000吨/年特种功能添加剂、盘锦中联自动化科技联储联运运行中心等一批项目,正在进行生产线及设备安装……年终岁尾,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领域干劲不减,呈现出喜人的全面崛起之势。今年以来,盘锦市坚持以调结构、促转型为核心,以拉长产业链条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坚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前11个月,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行业累计实现产值2020.4亿元,同比增长10%。作为盘锦工业最主导的产业,占到全市经济总量80%体量的油气、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化工新材料发展步伐显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对外交流合作稳步推进,为盘锦建设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先行区增添了强劲动力。近年来,盘锦市坚持依托油气资源,做大做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发力,加大石化产业培育发展力度。兵器集团精细化工原料工程项目、辽河储气库群项目开工建设,雷61储气库注气试运投产;长春化工新建5万吨环氧乙烷、辽河石化环烷基润滑油高压加氢、北方沥青环烷基馏分油加氢等一批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这些体量大、质量高,有重大牵动作用的项目顺利实施,与华锦集团、辽河石化共同形成了央企、外企、民企协同、大中小企业支撑的产业格局,为盘锦建设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盘锦信汇新材料有限公司中控室内,操作人员正在观察生产装置数据。在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减油增化”持续推进。北方化学、龙光工程塑料、格林凯默等精细化工企业促进了石化行业由炼向化转变,带动化工产品快速发展,产品比例已由“十三五”初期的20%提升至35%。充足的化工原料为发展下游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提供了重要原料支撑,集群发展的态势初步显现,产业基础能力进一步夯实,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发展至今,盘锦石化产业已从建市之初单一的石油炼制,逐步扩展到石油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全产业链门类,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产品质量持续提升。目前,重点石化产品已由汽油、柴油、燃料油、沥青、润滑油基础油等初加工产品,扩展到聚烯烃、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化工新材料及基本精细化学品等较高附加值产品,产品档次和品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盘锦市新增合成橡胶(18万吨/年)、环氧乙烷衍生物系列产品(3万吨/年)、1,4-丁二醇(15万吨/年)等一大批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学品,填补了全市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链的空白。与此同时,盘锦市不断加快化工新材料发展步伐。以化工新材料为重点,以电子信息产业用精细化学品和催化剂、工业助剂等为导向,盘锦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精细化率。中茂新材料3000吨/年特种功能添加剂项目顺利启动,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长春化工(盘锦)有限公司长度达到4万米的4微米厚度锂电池标准铜箔成功下线,创造了锂电池铜箔领域的世界纪录。在此基础上,盘锦以项目为载体,持续推动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着力实施了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动炼化企业从原油、炼油到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的炼化一体化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键凯科技医用药用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产业化与创新应用成果转化项目,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兵器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规模和技术均属国内领先水平;新邦新材料苯基有机硅生产项目掌握下游产品LED封装胶及苯基硅橡胶的合成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这些优质项目进一步提高盘锦产业链价值链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提质升级,加快由炼向化的转变,加速产业质量向好演变。随着浙江信汇盘活和运丁基橡胶等项目落地,盘锦对外交流合作稳步推进,合资合作日渐增多。这些对外合资合作项目表明盘锦石化企业已走出盘锦,与巨人联手,利用多元化资本,向世界一流石化企业迈进。这一可喜改变,正有效带动盘锦石化产业着力建链延链强链补链,向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向国内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目标扎实迈进。目前,盘锦已拥有原油加工能力3480万吨/年,乙烯150万吨/年,聚烯烃产能211万吨/年,是全国、全省重要的沥青、润滑油基础油、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石化产品生产基地。已跻身辽宁石化产业基地两极之一的盘锦,与大连一道成为我省全面建设的两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12/29
  • 辽宁:冰雪大戏 高潮迭起
    参加媒体人比赛的选手从出发门出发。(朱才威摄)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一个多月,各个项目的国家队备战冬奥会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目前,辽宁省有25名运动员、36名教练员及辅助人员在国家队参与5个大项、8个分项、近50个小项的备战,参赛人数、参赛项数均创历届新高,排名全国前列。据辽宁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参加北京冬奥会的中国代表团最终有大约200名运动员。目前有25名辽宁运动员在国家队备战冬奥会,13名运动员已基本确定参赛,12名队员争取参赛。其中,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国家队阵容中有辽宁运动员徐梦桃、贾宗洋、王心迪,该项目也是我国征战北京冬奥会的重点夺金项目。此外,来自辽宁的单板滑雪大跳台运动员杨文龙、速滑运动员韩梅、冬季两项运动员程方明、越野滑雪运动员陈爽、雪车运动员孙楷智等,也均已取得北京冬奥会参赛资格,在各项目国家队中作为主力队员,他们将为拼争奖牌而战。目前,辽宁省正在积极申办2027年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如果申办成功,辽宁将成为我国第一个既承办过夏季全运会、又承办冬季全运会的省份。“通过承办全国冬运会,建设冰上训练中心,将填补辽宁相关专业训练场馆空白,补上冰雪运动短板,使辽宁迅速成为全国冬夏体育均衡发展的体育大省和体育强省。抚顺岗山滑雪场建成后,将填补我省高端滑雪场空白,并带动全省冰雪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千亿元投资规模,带动万人就业,将我省打造成为国家‘京津冀—黑吉辽’世界冰雪产业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体育局负责人对记者说。为迎接北京冬奥会,全方位展示冰雪运动的发展水平,辽宁将于2022年1月5日举办辽宁省首届青少年冬季运动会。目前,该项赛事先期决赛项目已经陆续展开。本次比赛共设置5个大项、9个分项、134个小项,将产生220枚金牌,直接参赛人数将达3000余人。省体育局负责人表示:“首届青冬会在项目设置上全面对接北京冬奥会,这项赛事是对我省冰雪项目后备人才的集中检阅,旨在发现人才、选拔人才,推动我省冰雪运动强省建设。”
    12/28
  • 鸿篇巨制 讴歌建党百年光辉历程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辽宁文化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创作出一大批在国内有传播力、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含金量足的一项项大奖花落辽宁,国家重点文化项目和研究课题落地辽宁,文化出海的“辽宁号”带着国外观众的赞誉满载而归……开新局,凝聚振兴发展力量,展示辽宁文化形象。为此,《辽宁日报》从今天开始,将陆续推出主题为“举旗帜、谱新篇、展风采”三个专版,对“十四五”开局之年辽宁文化战线上的亮眼成绩进行回顾。“辽宁文化盘点之一”——对我省庆祝建党百年规模宏大的文艺创作和展演进行梳理;“辽宁文化盘点之二”——对我省守正创新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作出的新贡献进行盘点;“辽宁文化盘点之三”——对我省深耕厚植文化资源,着力提升辽宁文化影响力进行总结。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交响音诗画演出现场。展演奏响一曲曲华彩乐章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辽宁的文艺创作和演出围绕这一宏大的主题献上一部部精品力作,奏响一曲曲华彩乐章。5月14日,“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在沈阳开幕。历时半年,好戏连台,34部优秀剧目奉献了68场精彩演出,这些精品力作培根铸魂,艺术再现了百年党史的伟大历程,讴歌了时代精神。6月22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在省图书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首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示在辽宁红色沃土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历程。整个展览分为4个展区,按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成就编排展览轴线,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伟大历程,突出展示我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览推出后,好评如潮,参观团队971个,参观总人数70余万,红色文化研究学者赵怀力的评说很具代表性,“主题展通过视听看多个维度,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深刻认识辽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成就和为党的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6月29日晚,伴随着童声合唱《信念》,“光辉的历程——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交响音诗画”拉开了帷幕,“开天辟地”“火红岁月”“大潮放歌”“壮丽航程”4个章节,以交响乐为载体,汇集合唱、诗朗诵、情景表演、大型歌舞等艺术形式,时间跨度百年。交响音诗画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带领现场观众穿越历史的烽烟,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全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辽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斗征程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在时代的乐章里唱响奋进新征程的赤诚与豪迈。词作家吴善翎为晚会创作了《开天辟地》《永远跟党走》两首朗诵诗,他动情地说:“承担晚会创作任务感到分外光荣,重温党史,在创作中更加深了对党的热爱。”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王志昕说,“作为80后这一代人,通过歌声来赞美祖国,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全国劳动模范姜为说,“这台晚会让我们知道,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7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盛典》《领航》《人民至上》3个节目,辽宁舞者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技艺赢得主创团队的赞誉。为辽宁争光的71名演员来自辽宁芭蕾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和沈阳音乐学院附中。铿锵豪迈的旋律,百首颂歌献给党。6月1日,全国“建党百年·唱响中国”主题MV征集展示活动启动,辽宁省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在125部MV作品中,遴选出21部优秀作品进行展播。这些歌曲突出了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英雄、歌颂家乡等主题。演唱者中,既有歌唱家,又有活跃在校园里的大学生合唱队。这些作品体现了全省各界群众对党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信心与决心。10月21日,中宣部发布第九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宣传推广方案,我省推荐《每一个名字》《巍巍井冈山》《铭刻在心》3首歌曲参加宣传推广活动。每一首歌讲述的都是中国故事。《每一个名字》词作者为贾铮、曲作者为刘晖。贾铮说,这首歌词的创作冲动源于一批批辽宁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他们义无反顾的背影深深地感动了自己。《巍巍井冈山》词作者为张玉珠、曲作者为吕威。吕威认为,这首入选歌曲旋律优美、情感质朴,在雄浑激昂的旋律中表达了对党和革命老区人民的真挚情感,唱出了一代代革命人不忘初心、薪火相传、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舞台红色主题创作好戏连台频出精品力作《北上》进京展演并赴全国政协专场演出,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在今年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我省话剧《北上》《无风地带》,评剧《牵·纤手》《过大年》4部作品参加展演,其中,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原创话剧《北上》代表辽宁进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展演,并赴全国政协专场演出,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备受赞誉。2021年,辽宁省舞台艺术创作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话剧、舞剧、京剧、评剧多个艺术门类的新作品在舞台上交相辉映。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在省图书馆隆重开幕。大型原创话剧《北上》《把一切献给党》,舞剧《铁人》,京剧《邓稼先》,这些作品题材重大,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4部原创作品均为讴歌时代楷模的戏剧。舞剧《铁人》由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歌舞团联合创作演出。该剧首次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了芭蕾、中国舞、现代舞元素演绎工业题材作品,塑造劳动模范形象,成为中国舞蹈界独树一帜的作品。大连京剧院原创现代京剧《邓稼先》探索以程式化戏曲表演方式刻画英模人物。大连话剧团原创话剧《把一切献给党》将文学的文本转化到话剧创作中,将报告文学与纪实戏剧交织演绎,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精彩人生,讴歌了爱国主义精神与奉献精神。舞剧《铁人》剧照。辽宁省文艺院团在创作这些大型原创舞台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原则,并邀请文艺界专家进行论证,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原创话剧《北上》在传承关东演剧学派的基础上,探索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风格进行深度融合,从演员表演到舞台调度,从灯光设计到舞台美术呈现,全方位体现两种戏剧风格的有机融合。以话剧为主题,根据戏剧情节发展需要,巧妙融入舞蹈、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在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中,省内14个市创作的34部文艺作品在沈阳、锦州接连上演。此次展演活动展示了各市基层文艺院团创作的新作品,其中包括沈阳评剧院创作的《帅府轶事》、锦州评剧团创作的《第一党支部》、海城喇叭戏《绿水青山情满天》、凌源影调戏《烽火映山红》等。这些作品取材于本地区历史真实事件,反映现实生活,以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加以呈现。辽宁歌剧院复排的经典歌剧《苍原》以及沈阳评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剧《魂断天波府》也在此次展演中亮相,引起强烈反响。2021年10月,“辽宁省第一届地方戏曲小戏展演”在朝阳市举办,全省各地24个艺术团体演出了28个地方戏曲小戏剧目,涵盖评剧、辽剧、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铁岭秧歌戏、凌源影调戏、拉场戏、皮影戏、木偶剧等辽宁目前所有地方戏曲剧种,是全省地方戏曲的一次全面展示。影视思想深刻艺术水准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辽宁影视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一批有影响力、号召力、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用镜头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用作品讴歌昂扬奋进的时代。在国内高校引起热议的电影《守望青春》,反映辽宁挺起中国工业脊梁的电影《钢铁意志》,在国际拿下13项大奖的电影《红尖尖》,创造了全网电视剧收视第一佳绩的电视剧《霞光》,这4部最具代表性的影视作品,思想深刻,艺术水准高。电影《守望青春》海报。作为全国首部讲述高校辅导员题材的电影,《守望青春》将镜头对准大学校园中“导员儿”这一默默无闻、鲜受关注,同时又与学生朝夕相伴的群体,用一个个既诙谐幽默又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讲述他们的坚守与付出、选择与传承。影片一上映就广受关注与好评。在新浪微博上,电影《守望青春》话题阅读量达1.9亿次,话题讨论5.5万条。影片主创团队与教育部思政司联合举办的“电影《守望青春》走进著名高校系列活动”,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受到热烈欢迎。电影《红尖尖》是一部温情脉脉的电影。田园诗画,祖孙情深,传统美德,共同塑造出小康路上呈现出的执着和坚定。影片上映后,斩获多项国际大奖:第17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最佳女演员奖,2021莫斯科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第15届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长片金奖,2021意大利罗马电影奖最佳儿童电影奖等。辽宁这片有故事的热土,是工业题材作品的原发地,也是盛产地。而今年拍摄的电影《钢铁意志》,就充分挖掘了辽宁的工业文化资源。电影《钢铁意志》未映先火。刘烨、韩雪、林永健、张国强、吴军、杜旭东、赵晓明……这些常年活跃在影视一线的明星,因为一部电影集结在辽宁。这部电影就是《钢铁意志》。这是一部气贯长虹的电影,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钢铁般的意志攻坚克难、化危为机,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成就中华民族今日辉煌的历史浓缩、艺术再现。而电视剧《霞光》作为一部非典型的谍战剧,以“反套路”的叙事模式与“复合性”的内在机制拓宽了谍战类型影片的叙述模式。国庆假期之后,该剧在央视和爱奇艺、腾讯、优酷等网络平台同步播出,创造了全网电视剧收视第一的佳绩。
    12/28
  • 守正创新 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贡献辽宁力量
    文献历经5年,完成了103卷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出版。国内第一套权威、全面、系统考证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的大型主题图书,也是一项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研究的重点工程。收集、整理、考证1949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经典文本。国展“建党百年美术工程”:辽宁入选20件作品,13件作品入选展出,两项入选数量均位居全国各省前列。“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创作方向入选54人,我省入选5人,位列全国第五。“第二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辽宁12人13件共计129幅作品入选,位列全国第六。入选“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被国家文物局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牛河梁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金牛山遗址和牛河梁遗址:今年高票入选国家“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出版完成重大政治理论建设和出版工程百卷《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出版。2021年,辽宁省图书出版领域精品迭出。庆祝建党百年成为辽版图书的首选主题。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卷《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以下简称《马通考》)入围2021年度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是国内第一套权威、全面、系统考证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的大型主题图书,也是一项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研究的重点工程、重大的政治理论建设和出版工程。丛书通过收集、整理、考证1949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经典文本,用扎实的文献史料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光辉历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始终走在前列。《马通考》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肯定,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百年传播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专家评价:“丛书不仅是历史的再现、版本的考据、文本的汇总,更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和参照。”“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充分展示了自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30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以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深刻影响,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和研究,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根基。”万卷出版公司的纪实文学《天晓1921》是一部有深度、有激情的反映建党历史的文学作品,以中共一大党代表联络人李达夫人王会悟为主要叙事视角,结合大量历史史料及实地采访,以文学笔法杂糅作者“现实在场”叙事,对中共一大参会者的信仰人生进行了文学再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意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辽宁人民出版社《百年党史中的红色辽宁》一书撷取辽宁最突出的红色标识,根据时代需要进行整体策划,从“六个地”(“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出发对辽宁的红色历史进行全面梳理,是一部全面反映辽宁红色历史的生动教材。反映党史题材的作品还有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愿坚文集》,是全面反映当代著名编剧、作家王愿坚文学创作成就的第一部文集,作品鼓舞人、激励人、启迪人,是鲜活的党史教育教材。辽宁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红军日记中的长征》,紧紧抓住红军日记这条珍贵的主线,真实客观、全方位地展现了长征途中红军将士艰难的行军历程。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时代楷模绘本系列》,以绘本的形式向青少年宣传推广英雄楷模的感人事迹。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各族人民心向党》,以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献资料,展示新中国成立之初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和各族人民心向党的主题。反映时代主题、弘扬地域文化的作品也多有佳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在群山之间》入围2021年度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春风文艺出版社的长篇小说《锦绣》入围2021年度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是一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讲述东北企业为新中国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辽宁人民出版社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英模谱》,选取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经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事迹编辑而成。辽海出版社的《清代东北流人诗文集成》(第二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对促进清代诗文别集整理研究及清代东北地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成为党史题材创作的新经典油画《致敬——最美逆行者》张志坚、刘海洋、李卓、张剑、李陶然、高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全省美术工作者以丹青、翰墨、刻刀、镜头生动展现红色百年的伟大历程,并在国家各类大展中荣获佳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由中宣部、中国文联等联合主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组织规格最高、选题规模最大、参与创作人数最多的一次主题美术创作工程。该工程聚焦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和优秀共产党员。辽宁入选作品涵盖国画、油画、雕塑。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兼备,是近年来党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辽宁入选20件作品,入选率占全国10%,位居各省前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展出辽宁作品13件,占比约10.7%,位居各省前列。雕塑《追梦》领衔主创:李象群主创:洪涛、李遂。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的李象群雕塑《历史的抉择》,及云辉、张贯一等创作的油画《澳门回归祖国》,吴云华、吴薇油画《新政治协商会议》,广廷渤油画《我叫解放军·雷锋》,张志坚、刘海洋、李卓等创作的油画《致敬—最美逆行者》,吴静雨创作的油画《为了每一名同胞》,李卓、丁永升创作的油画《为了和平》,黄洪涛创作的中国画《东北抗日联军》,田铁峰创作的中国画《开启法制新纪元》,张志坚、刘海洋、张剑等创作的油画《勇攀珠峰》,晏阳、晏早创作的油画《决胜淮海》,梁昊鹏创作的油画《辽沈战役—血战塔山》,刘海洋创作的油画《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条战线》,在艺术表现上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高度提炼,进行有机融合,注入民族表达与时代审美,留下党史题材创作的视觉典范。“伟业”书法大展是建党百年最高规格书法大展。辽宁省王丹、胡崇炜、施恩波、李琳、刘长龙、刘宏卫、李琪、黄海林、孙万民、许彪、伯绍刚共计11位书法家入选三大篇章的书写。“百年辉煌篇”立足建党百年,宏观叙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百年历程。“崇高信仰篇”以崇高信仰为指引,深入挖掘党史,以微观视角书写再现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奉献、牺牲的革命先辈的悲壮史诗。“光昭九域篇”以当代书法艺术创作致敬信念与理想,鼓舞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使命,共燃信仰之光。我省书法家以饱满的激情、丰富的笔法、多样的书体,呈现内心情怀与笔下功力,展现辽宁书风入古出新的时代新特点。《赶海的快乐时光》崔文军摄影作品。“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以下简称“国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摄影展览,全面展现了中国当代摄影事业的发展。在第二十八届国展中,辽宁成绩优异,吕文正、王娟、王旭、黄虹、谢军、唐凯文、韩菲、王乃功、赵欣、陈松、徐丹、王恩德的作品入选。辽宁省摄影家协会获得优秀组织奖。获奖作品以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价值取向反映时代精神。注重以专业品质和学术水准讲好中国故事、辽宁故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考古纳入“考古中国”项目马鞍桥山考古现场。“十四五”开局之年,亦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当这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在广袤的辽宁大地上交汇,新的历史篇章掀开了全新一页。100年前的1921年6月,安特生在现在葫芦岛市的沙锅屯进行洞穴遗址发掘,这位考古学家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次考古发掘,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步做出了标记;100年后的2021年,辽宁广大考古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凭借着专业与执着、坚守与深入,延伸着历史轴线,增强着历史信度,丰富着历史内涵,活化着历史场景。作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已有近百年考古发掘史,而在其百年发掘长河中,2021年必定会载入工作年表。今年,位于建平县的马鞍桥山考古遗址引起了学界轰动,这里发现的红山早期先民祭祀址,不仅成为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晚期大型祭祀址的“前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复原了几千年前红山先民生产生活与祭祀的场景。不仅如此,“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被国家文物局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牛河梁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的召开,让这片散发出“中华五千年文明曙光”的丰饶大地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而随着跨地域、跨学科全新考古研究模式的应用,广大考古工作者必将在辽宁这本“无字地书”上译出精彩华章。如果说红山文化和牛河梁遗址发掘与研究在2021年跃上了新台阶、不断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论证体系,那么,我省今年对汉唐时期的考古发掘则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证据。从城池布局的发掘,到埋葬区的确证,再到农耕痕迹的发现,这些不断出土的考古遗存用时间之笔勾勒出了千余年前驰骋在辽宁大地上先人们的生活图景。考古工作并不是一个远离视野的生僻学科,相反,它既能展现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又可展示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牛河梁遗址与金牛山遗址今年高票入选国家“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两个遗址借助空间与时间这两大坐标,让辽宁深深嵌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之中;大连地区营城子汉墓的发掘,以及不断出土的遗物,复原了秦汉时期大连的繁荣与昌盛,让大连地区的古代历史立体且具有信度;位于医巫闾山脚下辽代帝陵的资料整理,让很多深埋于历史长河中的未知浮出水面,逐渐清晰,还原了已经远去的辽代这个王朝的蛛丝马迹;随着全省石窟寺资源调查摸底结束,让这些与山为伍、不同时期的历史古迹串联起了辽宁宗教信仰的历史轴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的渐次推进,让逶迤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万里长城继续在辽宁大地上熠熠生辉。
    12/28
  • 辽宁选手国际技能大赛摘金夺银
    近日,2021“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通用技术杯”数控多轴加工大赛,在通用技术沈阳机床落下帷幕。中国兵器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高度重视此次大赛,经过层层选拔,确定辽宁省工匠、精密加工分厂王巍作为主教练。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该公司代表队在11支代表队45名参赛选手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其中精密加工分厂刘斌荣获数控多轴加工赛项二等奖;工具制造分厂的吕英俊、精密加工分厂李航和李刚荣获三等奖;该公司获职工组优秀组织奖。获奖人。(来源: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我省选手参赛喜报不仅于此,在2021“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中,葫芦岛市的锦西工业学校连获佳绩。本次大赛共有来自中国、印度、保加利亚、印度尼西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50支参赛队伍280余名技术与技能高手“同台”竞技,其中55名国外参赛人员和中国香港的6名参赛人员通过远程方式参赛。锦西工业学校是所有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支中专院校队伍。来自该校2019级的学生刘鑫在手工焊条电弧焊组比赛中勇夺一等奖。另外,在学校团体赛中,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王晓光职工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王晓光作为带队教师,带领锦西工业学校荣获了团体银奖的好成绩。
    12/28
  • “放管服”提速 “新场景”惠企——沈抚示范区全力建设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标杆区
    一次办事体验,远超沈占成预期。从9时20分到达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开办专窗”,再到11时10分拿到所有证照离开,在沈占成看来,自己在沈抚示范区办理文化传播公司证照的过程中,一切仿佛在倍速播放。审批速度,折射改革力度。当前,沈抚示范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简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要件、简便操作方式、成立项目专班等有效举措,不断开辟便民惠企“新场景”,最大限度地减少办事企业和群众的排队次数、等候时间及提供材料的数量、频次,一批“新字号”项目加速涌入。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放眼沈抚示范区,优化营商环境新的举措一茬接着一茬,新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一幅风生水起、蹄疾步稳的改革画卷跃然如见。沈抚示范区正在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创”的高品质之区。(来源:沈抚示范区管委会供图)制度创新审批服务“园丁式”近日,在沈抚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梁女士仅用2小时20分就拿到了企业证照。在她看来,当地政务服务效率之高,“大大超出我的预想”。喜出望外的评价,出于渴求办成的急切。原来,梁女士所在企业的股东常年在外,此次专程从外省赶来申办企业证照等手续,且须当日返回所在地。时间紧、手续多,负责具体事务的梁女士有些焦虑。可申办过程中,工作人员一次性告知所需要件,效率高、流程简,打消了她的顾虑。更令她惊喜的是,企业此次未办理的几项业务,今后任意时间可通过登录沈抚示范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企业开办专栏进行智能续办,无须重复提交资料即可完成。如今,在沈抚示范区,和梁女士一样,不少企业和群众都能切身体会到“办事方便”的满足感、“一网通办”的畅快感。沈抚示范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当地遵照市场主体发展“设立—经营—注销”的客观规律,融入“园丁式”审批服务理念,全面整合重构政务服务流程,推出“一业一证”改革、“一次变”改革、“秒批秒办”改革、企业注销“1+N套餐式”服务等多项“放管服”改革举措,形成全领域覆盖、全环节衔接、全信息畅达的“服务链”,细心、用情、培育、创造环境,让企业在沈抚示范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发展壮大。在便捷市场准入方面,沈抚示范区依托自主研发的“零填表”系统,通过调整审批时序、合并审批环节、精简申报材料等创新做法,实现3小时内完成企业开办7个环节,审批效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有效解决了市场主体“准入难”的问题。在规范市场准营方面,沈抚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实现覆盖七大类67项高频事项的“多项变更,一次办结”,构建了审批服务新模式。通过此项改革,沈抚示范区把以职能部门审批为中心的“单个变更事项审批”,转向了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理为中心的“套餐式多个变更事项审批”。改革后,审批表格压减86.05%、填表要素压减49.98%、申请材料压减62.06%、审批时限压减93%。项目专班负责人深入包保企业解决问题。专班护航企业服务“包保式”不久前,一场“云签约”活动在辽宁沈抚数字经济产业园A园举行。签约后,总投资达百亿元规模的辽宁龙芯智慧产业集群项目正式落户沈抚示范区。这也标志着布局全国的“芯片巨头”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辽宁落下关键一子。争夺“龙芯”,国内各地竞争激烈,为何最终花落沈抚示范区?其中,打造项目专班,以优质服务赢得企业认可,当为主因之一。据沈抚示范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能够真正落实好招商时对于企业的承诺,示范区成立了“辽宁龙芯智慧产业园项目服务专班”,通过“项目化管理、专班制推进、清单化落实”的工作模式,全面梳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类问题,逐一制定解决方案,跟踪各项工作落实情况。此举获得企业高度评价。让投资企业在项目遇到困难时能够第一时间“找到人、有人管”,这是沈抚示范区在推行“专班制”之后,企业所感受到的真实变化。今年以来,沈抚示范区围绕重大项目成立专班,管委会主要领导负责专班统筹决策,牵头部门、成员单位和招商集团项目服务管家组成专班,设立班长和副班长,从企业开办到竣工投产全过程提供服务保障,实现了各部门从以往的“单兵作战”到如今的“集团军”作战,工作效能倍增。“在不改变部门职能的前提下,专班制有效整合了资源、聚集了力量。这种扁平化的工作方法将有利于沟通协调,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在重大项目落地推进中优势明显。”沈抚示范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使专班制发挥更好效果,每个专班的工作必须要在确保包保服务工作全部结束后,报请专班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同意后,方可交接转至下一阶段工作,以此确保工作标准和质量达到预期目标。“专班制”加速了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进度,也构筑起沈抚示范区在营商环境比拼中的竞争优势。今年以来,沈抚示范区累计签约项目协议投资额876.96亿元,开(复)工项目协议投资额1234.37亿元,储备项目意向投资额2101.35亿元。沈抚示范区新注册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全域通办民生服务“贴心式”“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办个体工商户登记,节省了不少时间和路程,真是太方便了!”在社区政务服务驿站成功办理了个体工商户登记,沈抚示范区李石街道康宁社区居民张先生切身感受到了沈抚示范区“全域通办”的便捷度。为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方便、优质的服务,近年来,沈抚示范区积极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不断升级完善社区政务服务驿站建设,目前已完成23个社区政务服务驿站的标准化硬件建设工作,9个社区已被省营商局授牌为“辽宁省政务服务驿站”。建起来,还要用得实。沈抚示范区立足当地横跨沈阳、抚顺两个行政区的特点,按照“事权下沉,服务上网”的原则,突破原有的层级关系,切实提升高频事项在驿站中的“可办率”。沈抚示范区按照社区、街道、片区、示范区4个不同层级,以统一办理标准、清单动态管理为基础,打破不同区划的限制;通过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转变驿站工作作风,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能。目前,沈抚示范区梳理出示范区通办事项104项,且均能实现4个层级的通办;制作并公布104项事项的“一次性告知单”、服务指南,有效化解群众办事“反复跑、多次跑”等问题。沈抚示范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正为群众办理业务。在社区政务服务驿站,他们推出了更多人性化服务举措。驿站设置自助查询一体机、企业登记自助办理机等各类自助终端,将民生服务平台与一体化平台全域通办系统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改变了原有的属地办理原则,采用“受办分离”的方式,全面支持异地申请、当日办结,全流程无纸化操作。群众可不受户籍、地域限制,就近选择社区办理各类民生事务,实现了由“群众多跑腿”向“数据多跑路”的转变。截至目前,群众在政务服务驿站通过自助方式办理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业务600余件,通过全域通办系统办理业务3078笔。越来越多的改革成效正逐步显现,营商环境更优、发展活力更足、向好因素更多的沈抚示范区仍在奋力前行。
    12/27
  • 辽宁朝阳市龙城区:变区位优势为发展强势 面向京津冀构建开放新格局
    年初以来,朝阳市龙城区紧紧抓住京沈高铁全线贯通重大机遇,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面向京津冀积极引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全年共签约项目72个,其中京津冀项目23个,占比1/3。全区成立了一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以科技创新驱动、资源配置高效、优化营商环境等为重点,构建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全区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完善片区功能配套,大力发展现代商务、数字科技等新兴产业,搭建商贸服务、产业服务、消费服务三大枢纽平台,全力建设高铁商务区。龙城区豪德贸易广场每天都会吸引大批客商来此洽谈业务。(图片由龙城区委宣传部提供)打造京津冀外溢项目“优选地”“十三五”末期,随着京沈高铁全线贯通,大大缩短了各类资源要素流动的时空距离,朝阳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凸显,已成为联通京津冀、辽中南、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腹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海铁联运的重要节点。年初以来,朝阳市龙城区把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扩大开放合作,面向京津冀对接引进产业、资金、技术和人才,着力将龙城区打造成京津冀外溢项目的“优选地”和产业布局的“首选地”。中电科53所光电特种材料产业基地正式开工;前行58科创数字经济产业园吸引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北京嘉寓清洁能源制造基地、上汽红岩汽车自动化改装、北京道能光伏道路等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的高质量项目相继落地,为龙城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十四五”开局之年,龙城区坚持“项目为王”,紧紧抓住高铁时代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主攻京津冀抓招商,以一大批高质量项目建设的生动画面支撑起龙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场景。据统计,今年,龙城区共签约项目72个,开复工项目110个。北京嘉寓清洁能源光伏组件及风力发电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明年5月份投产。该项目由北京嘉寓新新(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其中清洁能源光伏组件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主要研发生产各类光伏组件、光热中高温集热管自动化设备。亚琦·朝阳贸易中心项目由亚琦集团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目前,项目已完成62栋多层商铺的主体封顶和外墙砌筑,正在进行保温工程;生活住宅区正在进行主体建设。交易区涵盖建材家居、百货副食、五金机电、外贸商品、汽贸汽配、农资农具、生鲜水产、国内外土特产、旅游产品、文体办公、生活娱乐等各种业态。朝阳佛瑞达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膜基地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该项目由朝阳佛瑞达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0亿元,主要建设12万平方米标准化超净生产厂房及办公研发等附属设施,购置8条德国先进生产线及配套设备,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龙城区坚持集成服务,制定优化营商环境“1+4”实施方案,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创新实行“项目预联审”“以函代证”“施工图分类审查”“多规、多评、多介、多测、多验、多管”六多合一等改革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由124项精简至81项,政务服务审批事项由1070项减至799项,法定时限压减50%以上,即办件比例提高至40%以上。进一步强化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保障,在政策解读、信息资讯、人才引进、产业配套等方面深度服务企业,全力解决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使龙城区成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沃土。预计到年末,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历史性突破1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2.9%;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4.5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6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工业固投完成13.9亿元,同比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30亿元,同比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8亿元,同比增长1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558元,同比增长8%。龙城区大力推动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5A级景区创建工作,图为鸟化石公园木化石林。(图片由龙城区委宣传部提供)建设六大工业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赋能龙城区坚持科技引领和科技兴区,积极引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引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项目。年初以来,龙城区紧盯“强链补链、建链延链”,制定《龙城区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奖励办法》,召开了全区高质量发展暨科技创新动员大会,对41家科技创新企业进行表彰授牌,构建导向鲜明、聚焦创新的激励制度。依托数字园区建设,搭建“揭榜挂帅”产学研联盟、离岸创新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产业引导基金、企业闲置资产交易、政策支持、创业联盟合作“七大平台”,打造“无距科技”品牌,构建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加快“数字赋能蝶变”,浪马轮胎依托国家级研发中心和5G数字智造项目已申报“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厂,加华电子等10家企业顺利通过“两化融合”评估;今年共有40家企业实施“三篇大文章”,项目44个,总投资达125亿元;构建产学研联盟18个,新增校企合作31项,落地转化成果22项;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个,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今后,龙城区将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为牵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围绕“公司化、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持续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发园区内生动力。依托华为大数据谋划共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加快数字园区、数字工厂建设,全力建设六大工业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冶金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鞍钢朝阳钢铁精品钢数字化改造、上汽红岩汽车自动化改装、重型搬迁改造、重机转型升级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军民融合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中电科53所光电特种材料产业基地,着力引进中电科配套企业集中落地,进一步延长、补齐光电特种材料全产业链。加快推进加华电子军民融合产业园、微电子科技数字化智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嘉寓清洁能源制造基地+风力发电、华源电力1200兆瓦抽水蓄能电站、中能建集团矿山治理+风光储一体化新能源基地、国电投燕山湖电厂光伏制氢、正威集团重组立塬新能源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中国包装联合会平台,加快建设包装膜材料生产基地、交易中心、检测中心和膜产业研究院,推进佛瑞达高性能膜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西商农产品物流园、中医药产业园、柏慧燕都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橡胶轮胎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浪马国家级研发中心及5G数字智造、黑猫特种炭黑生产线、新长征技改扩能等项目建设。围绕六大工业产业集群,龙城区将着力引进平台类企业、头部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数字经济智造强市样板区”建设上见真章、求实效。全面梳理与京津冀地区产业、人才、资本等各方面联系,积极融入京津冀经济大循环体系当中,坚持一手抓技术领先型产品进入京津冀市场、参与产业分工,一手抓京津冀项目、科研成果落户龙城,积极构建科研和市场“两头在外”、制造基地在龙城的“2+1”一体化合作体系,通过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龙城区高质量发展。鞍钢朝阳钢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图片由龙城区委宣传部提供)优化产业布局整体开发高铁商务区2021年,龙城区与中庆集团、智纲智库共谋高铁商务区发展规划,承办了2021年中国(朝阳)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年会,亚琦商贸物流城、矿联网数据中心、人民康泰医药物流中心、佳惠配送中心等项目稳步推进,赤大白铁路煤炭物流基地投入运营,实现了公铁海联运联通,物流产业“领头雁”作用加速凸显。启动鸟化石公园5A级景区创建工作,“兴盛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号”冠名高铁投入运行,红豆杉旅游小镇建设、白垩纪地学旅游规划设计全面铺开。新的一年,龙城区将重点实施高铁商务区整体开发,加快推进高铁商务区路网工程,全面释放发展空间。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完善片区功能配套,重点发展现代商务、生态旅游、数字科技等新兴产业,搭建商贸服务、产业服务、消费服务三大枢纽平台,高标准打造交通便捷、业态高端、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高铁枢纽、经济核心”。积极引入现代服务业项目,构建以高端商贸、高级商务、高档酒店为特色的商业经济圈。建设总部经济楼宇,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和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投资、法律服务等业态入驻,全力打造朝阳新的城市CBD。加快接入京津冀产业带、辽宁沿海经济带,打通龙城“向京向海”物流运输大通道。发挥融入东北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建设赤大白锦州内陆港煤炭物流园,构建公铁海联运物流走廊。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商贸批发、工业大宗商品、农产品、电商、医药仓储配送等向标准化、智能化迈进,打造辽冀内蒙古区域重要物流中心。加快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推动豪德贸易广场、新天地购物广场、汽配城、钢材市场等提质升级,拓展市场覆盖面和提高供给能力,推进亚琦商贸物流城尽快投入运营,并迅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直播和跨境电商,建设区域性物流平台、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和乡村电商服务站,实现农村电商全覆盖,让农民买得更方便、卖得更快捷。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化石文化、三燕文化、红豆杉康养保健、民宿、采摘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兴盛花鸟源头旅游度假景区,推进化石谷、庙子沟、御路山庄等景区做活做优,鸟化石公园晋升5A级景区。加强引客入朝、引客入园宣传营销,促进京津冀等周边城市旅行社与龙城各景区开展合作,让更多游客体验龙城、喜欢龙城、宣传龙城,打造京沈都市文化旅游带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12/27
  • 辽宁沈阳祝家大集:今天,传统大集为啥还这么火
    热闹的祝家大集。(万重摄)炒毛嗑儿、栗子的香,现磨香油、麻酱的香,刚出锅馄饨、饺子的香,制作火锅底料的香……热气腾腾的氤氲中,扑鼻而来的各种香气和着人们高声询价、寒暄的嘈杂,勾勒出一幅东北大集富有烟火气的生动鲜活场景。12月21日,冬至节气,沈城气温骤降,但历经3个月时间改造升级,在新址全新开市的祝家大集依旧人气火爆。在超市、网购等购物渠道繁多、选择丰富的今天,贴着传统、记忆标签的大集为啥还这么有人气?在有着百年历史的祝家大集,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地道农产品直达市集浓郁乡土气穿越百年从时间坐标上看,祝家大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据祝家镇志记载,祝家大集自发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早在1926年就已建集开市。在交通条件、传播方式都不那么发达的年代,祝家大集不仅很好地留存下来,甚至还发展壮大、声名远播。从地理坐标上看,以沈阳市内的市府广场为原点,开车到祝家大集新址即浑南区原祝家粮库院内,最短的路线也要33公里。路途不近,却阻挡不了人们赶集的脚步,这与其依托的资源环境及借此形成的浓郁产品特色息息相关。祝家大集所在的浑南区祝家街道,域内依山傍岭,水、林、田等自然资源丰富,肉、奶、蛋、禽、菜、果等产业发达。对于消费者而言,大量来自本地的新鲜、地道农产品,未经加工或少经加工直接上市,并可实物采购,是最大的吸引力所在。大集迁址开市当天,年逾七旬的沈阳市民张玉专程从市内赶来。用他的话说,这里的肉有肉味、蛋有蛋味,蔬菜、水果都是原汁原味,是那些大超市、大商场所不能比的。“大集现有摊位400余个,50%的商户都是祝家街道本地农户。”祝家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忠凯介绍。农民自家产的笨猪肉、笨鸡蛋,用原生态食材新鲜制作的卤水豆腐、小磨香油、现灌血肠、黏豆包等都成了大集上的抢手货。此外,具有地方特色的祝家富锶沙地大杏、富锶蓝莓、富锶白酒果酒、富锶豆腐等众多新产品也摆上摊位、齐整亮相。祝家街道的9位驻村“第一书记”早早来到大集现场,将各自村里的特色农产品一一陈列开来。“这南瓜、土豆、榛子都是纯绿色、无污染的,产量有限啊,只搁这儿卖,大家看好了就抓紧吧!”大集上,祝家村“第一书记”李晓鹏卖力地推介着本村农产品。下楼子村“第一书记”里维双的手机微信转账提示音一直不断,短短两个小时,她带来的一车北虫草礼盒已经销售过半。文商农旅融合赋予老市集新活力既保留了原生态、烟火气的老味道,又融入了文商农旅等新元素、新体验,是祝家大集得以延续、推高人气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大集新增设的农业体验馆里,由沈阳农业大学研发的新品种大米、现场炒制的无添加火锅底料、现场灌制的各种口味香肠,都备受追捧。体验馆负责人李超介绍,21日是体验馆开门营业的第一天,这种业态在大集改造升级之前是没有的,虽然价格上比摊位上要高一些,但因为现场制作,原料和工艺有保障,各个品种都大受欢迎。早上刚炒制好摆上货架的第一批火锅底料一会儿就卖光了,十多元一斤的大米一上午卖出去十多袋。在另一边的电商助农购销基地,“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不方便现场拿走的商品或者大量采购的商品,都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送达。祝家大集还因地制宜将粮仓原址改造成为文化创意区和粮仓文化打卡区。在这里,用上百个干玉米棒做成的大磨盘、80米长的巨幅乡村生活图,还有簸箕画作、农作物雕塑等展现乡村风土人情的特色景致,为人们购物之余观赏、打卡提供了新选择。留住老客户,吸引更年轻群体赶“老”集,祝家大集瞄准建设“乡味好贺、特色美食、旅游打卡、文化体验”于一体,文商农旅相结合的特色大集目标,还有更多计划和打算。传统大集火了,火在大集产品的原汁原味,火在大集传承的文化味道,也火在经营者的不断创新。
    12/27
  • 辽宁大连市甘井子区: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品质城区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是人,一座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居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生活得更加舒心、幸福。大连市甘井子区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以现代化理念打造有品位有温度的城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工程,不断提升城区管理精细化水平,全力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品质城区加快提档升级,辖区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幸福感日益增强。甘井子区加快品质城区建设,环境越来越美,图为中华路华南广场。下足“绣花”功夫打造美丽家园虽然已经入冬,甘井子区泉水河公园里依然每天人流不断,阳光下,红蓝相间的健身步道上年轻人轻盈奔跑,老人们边走边聊,孩子们则在运动场上跳绳踢毽,追逐嬉戏。泉水河曾经是一条臭水河,以往每到夏季,周边居民连窗户都不敢开。为彻底改变泉水河周边的环境面貌,大连市、甘井子区两级政府将泉水河公园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依托泉水河周边环境,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完善河道周边景观绿化,建立泉水河生态走廊,形成城市绿肺,同时设置慢行交通系统,为周边20万居民打造长3.7公里、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集合碧影和居、流金岁月、活力都市、阳光假日四大主题元素的城市滨水生态公园。今年,泉水河公园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相继竣工,活动广场、运动场、景观廊架、儿童游乐场以及生态卫生间、健康步道等一应俱全,尤其是二期工程融入智慧理念,设有智慧活动区和运动健身区,增设智慧灯杆、城市公共WiFi、互动智能投影、科技运动单车、智能骑行屏幕显示等智能AI设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据悉,三期工程将于明年开建。泉水河公园是甘井子区践行公园城市理念,塑造“家在园中”的城区生活空间的一个生动案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加速奔跑的甘井子区,以现代化理念高质量推进城区生态环境建设,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区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城区的形象品位和居民的生活品质。经过多年稳步发展,甘井子区实现了从城市郊区到现代化新城区的发展跨越。但和众多城市一样,区域内依然有部分历史遗留的平房区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老旧小区。甘井子区抓住城市更新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平房区、老旧小区和道路改造。泡崖街道万众社区辖区内有23栋原大连水泥厂家属楼,因建成年代久远且为弃管楼院,房屋透寒、管线老化、私搭乱建、圈地种菜现象严重。街道办事处对6栋石头楼进行了拆迁改造,对17栋居民楼进行了升级改造,铺设方砖步道、改造下水管网、修建临时停车位、建设休闲健身场地。面对面貌一新的居住环境,居民们感慨地说:“老房子住出了新滋味。”今年,甘井子区有4个街道被确定为城市更新试点项目,改造内容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平房区拆迁、城市绿道建设、工业遗产保护更新、非遗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建设学校和医院等,目前,已完成项目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编制。对总面积45.9万平方米的196栋楼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惠及9217户居民,提升改造总长16公里的15处背街小巷。面对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交通道路拥堵、广告牌匾杂乱、工地围挡污损以及建筑工地扬尘噪声等困扰城市的顽症,甘井子区坚持以人为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开展专项整治,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实施逐条逐项“治脏、治差”,优化公共秩序,提升城区面貌,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据不完全统计,专项整治期间,全区淘挖维修各类井近1200座(个),疏通管线近3200米,取缔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垃圾池309处,取缔辖区公共旱厕,出动环卫工人63.9万余人次,出动作业车辆5.7万余台次,清洗护栏196.4万余延长米,清理卫生死角近1.9万处,清除野广告19.9万余处,清理居民大件及装修垃圾等77.6万余吨。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近5.4万个、非机动车停车泊位2600余个,取缔早(夜)市、马路市场18处,清理占道经营、外展外摆7.5万余处(人次)。在补拙、治理的同时,甘井子区还在扮靓城区上下大力气,实施绿化提升改造工程,着力为群众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今年,除了高标准打造泉水河公园,甘井子区还全面升级改造鼎山公园、枣园公园、金家街公园、南关岭公园、锦泉公园,完成风华路绿化改造项目和明珠路绿化改造工程的设计。加强绿化养护,精细化养护城市绿地713.88万平方米,补植草坪4万余平方米,摆放花卉50万余株,栽植苗木12万余株。如今在甘井子区,居民开窗可见风景,出门就进公园。加强民生保障擦亮幸福底色甘井子区预防接种儿童保健中心医务人员为辖区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一座品质之城,幸福之城,不仅要有靓丽的颜值,更要有鲜明的民生底色。甘井子区瞄准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让更多群众更公平地享受高品质生活。就业稳、收入增,是群众过上品质生活的重要条件。甘井子区把就业视为最大的民生,将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精准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搭建供需平台,举办“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共举办专场招聘会52场,依托市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平台,发布推送952家招聘企业就业岗位信息2.2万个,促进7000余人次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全力推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2852家企业发放困难企业以工代训、企业吸纳劳动者以工代训补贴6193万元,培训企业职工3万人;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通过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积极拓展“15+24”公共就业服务圈,走访困难家庭1325户,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427人,通过企业吸纳就业、政策兜底就业等措施,全部实现就业,全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截至11月末,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330人,同比增加15.3%;登记失业率2.7%,同比降低0.87个百分点。甘井子区实验幼儿园大班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玩转盘游戏。教育是民生之本,甘井子区聚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提高城区教育水平。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扩容”项目,建成衡逸家园小区配套小学、体育中心配套开发二期配套小学,开办小区配套幼儿园13所,新增学位3600余个,新增普惠学位240余个;实施“培优提能成长奠基”项目,推荐“十四五”期间大连市名校长工作室领衔名校长3名,市级名校长培养对象11人,市级骨干校长培养对象15人,大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名师培养对象22人,选拔出20名青年教师和年轻中层干部培养人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获评国家级示范区,9所学校、3所幼儿园获评国家级示范校、示范园;大力发展学前教育,3所幼儿园晋升省五星级幼儿园,开展幼儿园教师岗位任职能力提高性培训,合计培训教师493名;全力发展义务教育,全区101所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率100%,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实施菜单式服务,全区70多所小学组建多个课程集群,开设特色课程100余门。品质生活离不开健康保障。甘井子区全面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泛覆盖,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按照每个街道一所或3万人至10万人配备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原则,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广泛覆盖,服务人口达到6000人至1万人的地区,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进医联体建设,坚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方针,建立以三级医院为牵头,二级医院为中转,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医联体。积极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服务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渐旺盛。甘井子区持续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制定《甘井子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从服务平台、服务内容、补贴标准、申请及核准的流程等方面规范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明确全区所有居家养老服务以街道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及3星级以上养老机构为主提供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养老机构83所,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中心37所,共有养老床位9015张。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甘井子区还推动医养结合服务不断向居家、社区延伸,通过开展医疗养老联合体、签订机构间协议合作机制或老年居民签约服务关系等多种形式,为老人提供健康养老服务。提升文化品位滋润百姓生活上午在家附近的公园锻炼、和老伙伴们聊天,下午到公园对面的甘井子区图书馆安静地看个把小时的书,晚上在家写一会儿毛笔字。家住大连第五郡小区的周海民非常享受退休后的惬意生活。“藏书丰富,环境优雅,在这里看书是一种享受。”退休前做老师的周海民对这座东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县区级公共图书馆格外满意。高品质生活离不开文化气息。甘井子区坚持文化惠民、文化益民、文化利民原则,不断完善与甘井子区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行公益性文化资源全民共享,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区域文化品质不断提升,辖区群众尽享文化福利。经过多年建设,甘井子区各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齐全、覆盖面广、功能完善,文化馆、图书馆、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遍布全区城乡,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为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今年,甘井子区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谋划了井文化馆、文旅主题体验园、城市书吧等46个文旅体重点项目。目前,井文化馆项目可研报告和项目建议书均已完成,正在进行项目立项。在泉水、椒金山2个街道启动城市书吧建设,目前正在进行装修和招投标筹备工作,将建设24小时、免费开放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无人值守的自助图书馆。位于区图书馆北侧地块的文旅嘉年华舞台建设已经完工,灯光音响等演出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并通过竣工验收。文旅主题体验园运营完成招投标,未来将通过各类特色业态的融合发展,将这里打造成市民日常运动、休闲、娱乐、逛游目的地。甘井子区加强绿化养护,组织工人定期修剪草坪。依托完备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甘井子区精心烹制不同口味的“文化大餐”,打造惠民文化、品质文化。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弘扬主旋律、提升正能量。推出“甘文有约”惠民演出70场,丰富市民的艺术需求体验。组织开展2021年甘井子区器乐大赛,举办广场舞蹈展演、外来务工人员绘画大赛、“百福临门”笔会等甘井子区“四季汇和谐”群众文化品牌系列活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甘井子区举办了“山海的壮歌”综艺演出、系列文艺演出、美术书法摄影展览、13场“邻里一家亲”群众文化活动,以及百姓才艺大赛、合唱展演、器乐大赛、鼓乐大赛、广场舞蹈展演、健身操大赛等系列活动。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过程中,甘井子区注重引导文化从娱乐转向民众教育,从为爱好者提供舞台转向为辖区居民提供文化滋养。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区文化馆举办“书香辞岁圆梦小康”书香春节惠民活动37场、全民阅读活动“品党史守初心担使命”甘井子区全民读党史暨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29场、文化品牌活动项目“明珠讲坛”公益讲座34场、“甘图有约”未成年人品牌线上线下活动58场、“市民外语广场”学习品牌活动和公益展览48场。甘井子区还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利用,挖掘弘扬本土特色文化。今年5月,以“贝阙天工万物更新”为主题的“省级非遗项目——大连贝雕精品展”在北京恭王府展出,进一步彰显了甘井子区域文化,提升了贝雕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7月,甘井子区“金家街非遗文化体验馆”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是大连市最具多功能特色的非遗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群众文化异彩纷呈,丰富了甘井子区群众的精神生活,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