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锦州:4个项目入选省科技计划定向项目
    近日,在省科技厅下达的省第四批科技计划定向项目中,锦州市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作的4个项目入选,资金支持达800万元。这次入选的项目分别为锦州钒业有限责任公司“高性能高温合金用高纯铬的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辽宁中色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储能陶瓷材料制备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项目、锦州富世博新材料研究有限公司“高性能单晶铜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锦州博锐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真空冶金装备研制及应用”项目。本次省科技厅对锦州市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作科技项目的鼎力支持,将进一步推动锦州市科技创新,促进锦州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产业新动能、增强发展驱动力。
    01/06
  • 辽宁鞍山:合作创新引来订单不断
    位于鞍山市的辽宁华冶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于一体的系列电工装备设计制造业务。近年来,企业建立了国家地方联合输变电装备工程实验室等多个研发中心,先后完成了数十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在100余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摄影:李经川)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企业通过与多家知名公司合作开展研发创新,使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陆续接到国内外大批订单。
    01/06
  • 辽宁鞍山:“新”技术激活了“老”优势
    1月4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海城经济开发区的海城三鱼泵业有限公司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内,数十台自动化生产设备正自主运转,一个个机械手臂有序舞动,指示灯闪烁不停。在电机自动组装生产线上,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嵌线、压装、电性能检测、激光打标等装配工序一气呵成,一台台成品陆续下线。“以前,电机装配需要15名工人分工协作完成。如今推进数字化转型,引进了自动流水线设备,只需4名工人便可完成所有工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海城三鱼泵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吉隆说,不仅如此,机器替代人工还避免了操作上的误差,产品质量一致性全面增强。海城三鱼泵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水泵专业高新技术企业,迄今为止有着近50年的发展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40余项,是行业内骨干重点企业和标准原始起草单位。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三鱼泵业紧跟“数字蝶变”大潮,“顺风”而行,以SPA系统为核心,以云服务器为依托,用机器人、数字化设备、软件及远程监控等手段搭建起数字化平台,力争实现制造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现场运行数字化、质量管控数字化,最终打造智能化工厂。行走于三鱼泵业全力建设的数字化生产车间,“新”技术激活“老”优势产生的成效随处可见。“一台整机涉及的零部件有成百上千个,以前,物料、品控、生产计划等都要人工录入,烦琐且容易出错。”戴吉隆指着生产线上的操作台介绍说,依托数字化平台,粗放的管理模式彻底得到改变。戴吉隆以物料管理为例解释说,原来,工人在操作期间发现有零件缺失,要先找主管报备,主管向物料部门反映,物料部门进行核实后,再通知仓库配送员配送。现在利用数字化平台,工人在操作台上就实现了“一键补货”,省去了中间所有环节。“数字化平台中的MES系统贯穿基础数据、物料、工具、质量、计划、物流等各个管理环节,并将生产实际分解成每一工序、每一设备、每一分钟的车间工序级计划,极大地促进了精益生产和产品的稳定性。”戴吉隆说,在数字化赋能下,公司全流程生产效率实现了成倍提升。三鱼泵业的喜人发展态势,正是鞍山市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四改”产生成效的缩影。去年以来,为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融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鞍山市聚焦推进存量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数字化改造、节能改造和环保改造等“四改”,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方向高质量发展,全力让老树嫁新枝、发新芽。截至目前,鞍山市“四改”项目库已纳入项目663个,总投资达367.8亿元。
    01/06
  • 辽宁锦州:智能化赋能 生产更高效
    日前,辽宁锦州佑华硅材料有限公司“5G+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基于工业大数据技术和数学建模技术构造的数字化工厂进行云端部署,将工业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光伏行业技术和工艺紧密融合,实现了工厂生产数据透明化,从而推动光伏行业从传统信息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转变,全方位提升生产效率,形成更智能化的生产体系。图为工人在互联网平台下达生产指令。
    01/06
  • 第十二届大连市职业技能竞赛圆满收官
    近日,历时半年的第十二届大连市职业技能竞赛,经过初赛、复赛、决赛的层层角逐,圆满收官。竞赛产生一批“技术标兵”“技术新星”。数控铣项目决赛现场。(来源:受访者提供)大连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竞赛历经半年,共设置飞机维修、钳工、数控车、美容、美发、茶艺、养老护理、家政服务、轴承磨工、速录等22个竞赛项目。广大城乡劳动者和大中专院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学生均可报名。最终,有1005名选手进入决赛,有181名成绩优异的选手取得名次并将获得相应奖励。美发项目决赛现场。(来源:受访者提供)多年来,大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规划纲要,充分利用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让更多大连技能人员走上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大连市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全市技能人才竞技比武最高水平的代表,已经成功连续举办12届,为优秀高技能人才提供互相学习、切磋技艺、展示风采的舞台,为大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01/05
  • “迎冬奥•促振兴”冰雪主题书画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沈阳举行
    1月3日,“迎冬奥•促振兴”冰雪主题书画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沈阳盛京皇城艺术馆举行,展出了100余幅以冰雪风光、冰雪运动、冰雪体育精神、冰雪文化为主题的美术、书法作品。此次书画展由沈阳市社科联主办,沈阳市军旅书画研究会、盛京皇城艺术馆承办,辽沈地区的书画艺术家、专家学者等2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参展作品紧扣冬奥和冰雪主题,书法美术并举,有着浓烈的冬奥情怀、浓厚的冰雪特色、浓郁的关东风情,为隆冬注入文化灵魂和时尚元素,使文化与冰雪相得益彰。参展者中,有专业书画家,有军旅艺术家,有冰雪运动爱好者,还有充满活力的中小学生,他们带来了《心系冬奥》《冰之韵》《北国风光》《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弘扬奥运精神》等书画作品,表达对即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支持和祝愿。观展者表示,置身冬奥和冰雪主题书画展中,浓厚的艺术熏陶、激昂奋发的力量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1月3日,“迎冬奥•促振兴”冰雪主题书画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沈阳盛京皇城艺术馆举行。(摄影:吴章杰)书画展开幕式后,召开了“迎冬奥•促振兴”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冬奥精神、冰雪文化艺术、冰雪体育运动、冰雪文化产业、冰雪特色经济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交流,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次活动总策划、沈阳军旅书画研究会会长张红太表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冰雪文化是沈阳地域文化的一项重要元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前夕组织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推进包括冰雪文化在内的社科类文化研究与实践,彰显沈阳冰雪独特魅力,丰富冰雪元素文化活动,展现文旅融合的地域风采,为沈阳市振兴发展发挥作用。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人感受艺术魅力,释放冬奥热情,凝聚运动活力,共同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到来!
    01/05
  • 辽宁阜新:向绿图强 勇毅前行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弹指一挥间,阜新经济转型走过不平凡的20年。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只为不忘来路、不改初心,汲取前行的不竭动力。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支持阜新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为阜新转型振兴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从“试点”到“示范”,经济转型的“考卷”将有更多“新题型”。阜新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绿色转型,书写向绿图强的壮美画卷。阜新,从头越,启新程。绿意盎然的玉龙新城。(来源:由阜新市委宣传部提供)巧用资源点燃新兴产业之火阵痛过后,必有新生。经历过枯竭之痛的阜新,更知资源的宝贵。既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又变废为宝发掘新资源,创意十足的资源观,印证了“不破不立”的思维方式,揭示了“阵痛”与“新生”的辩证关系,为转型振兴注入强大的创新驱动力。阜新有长达百年的煤炭采掘史,久而久之,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煤炭与资源画上了等号。当煤炭快速退出产业舞台,之前缺少关注的萤石、玛瑙、硅砂等资源,陆续走上前台,大放异彩。2002年11月28日,在阜新市玉器厂旧址改建的玛瑙宝石城开门营业,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玛瑙交易市场。此后,这座城市连续举办16届玛瑙节,先后摘得“中国玛瑙之都”“世界玛瑙之都”的金字招牌。玛瑙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远走他乡的玉器厂员工陆续回流。“1979年,我进厂当学徒,1992年南下深圳。看到家乡玛瑙产业日渐红火,我又回来了。”杨克全在家乡找到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成长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萤石,素有软水晶、彩虹宝石等美名,古代夜明珠就是用萤石制作而成。与玛瑙相比,萤石硬度低,并不适合雕刻,但它却有另一重身份:氟化工产业基础原材料。阜新萤石资源丰富,是全国最早的氟化工发源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后,氟化工产业逐渐没落,阜新市化工研究所大量技术人员出走,三任所长也先后“东南飞”。走上转型之路、积极寻找接续替代产业的阜新,再次把目光投向氟化工。2008年8月,辽宁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破土动工,这是全省唯一的氟化工专业园区。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氟化工产业发展迅速,开发区连续多年实现50%以上的快速增长。产业兴旺吸引各路人才奔赴阜新,当年出走的三任所长,也纷纷回到家乡创业。阜新首家上市公司大金重工风电塔生产车间。(摄影:李冬岩)转型以来,地质勘探取得的突破,成为新兴产业崭露头角的基石。煤层气俗称瓦斯,是煤炭行业“第一大杀手”。但它也有温情的另一面,热值与天然气相当。2009年,阜新成为中国首个商业开发利用煤层气的城市,“吃人老虎”走进千家万户,承担起全市1/3的居民用气。2009年,阜新勘查地热资源,打了8口井,其中5口井经抽水试验,水量、水温、水质达到医疗价值浓度和矿泉水浓度,是罕见的“小苏打泉”。2010年,温泉新城破土动工。2年后,成为辽宁省服务业集聚区。4年后,成为辽宁省温泉旅游度假区。短短数年,崛起一座城。煤虽竭,城未衰。巧用资源,点燃新兴产业的星星之火。追风逐日,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成长为四个优势产业之一;变废为宝,新邱区把工业固废煤矸石变成制砖、发电、造纸的宝贵资源,循环经济扬帆远航;点沙成金,彰武县三大硅砂类主导产业齐头并进,撑起县域经济的脊梁。绿色赋能求取现代农业发展“真经”端起“新饭碗”,难;补环境之殇,难;培育新产业,难。转型之初,面临“三难”的严峻形势。2000年,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市特困群众占总人口的1/4,农村特困群众占总人口的1/2,城乡双重贫困的情况在全国也极为罕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场绕不开、躲不过、必须坚决打赢的硬仗。突围战率先在黑土地打响。阜新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人均耕地面积居全省之首,是传统农业大市。2002年,细河区四合镇碱巴拉荒村建成全市第一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2002年至2004年,在矿工下岗最高峰的时候,城市近郊建起数十个“碱巴拉荒式”农业示范园区。为了给各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腾挪施展的空间,2002年,阜新实施重大行政区划改革,原细河区韩家店镇、水泉镇、长营子镇分别移交海州区、太平区、新邱区管辖。工艺美术师在精心雕刻玛瑙。(来源:由阜新市委宣传部提供)在“一区带一镇”调整之后,阜新实施市中心、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新邱区“三位一体”城区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一轴两区两带”空间发展布局,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有酒有肉,有油有奶,有布有革。”20年间,历届阜新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锚定目标不动摇,久久为功,绿色食品产业种类齐全、独具特色。“刚开始,我觉得纯属瞎胡闹,现在一看是走了正道儿。”赵凤山当初强烈反对于寺镇虎掌沟村党支部书记姚凤刚搞绿色食品,现在彻底服了:“有机比绿色贵,绿色又比普通贵。同样一块地,效益差好几倍!”如今,虎掌沟村四成耕地种的是绿色食品,8个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佑安古镇”系列产品依托电商畅销全国……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虎掌沟村由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富裕村。虎掌沟村之变,是阜新农业由“大”变“强”的缩影。从2014年开始,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及三年滚动计划,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打牢了产业根基。近年来,以产业化、规模化、绿色化、科技化、标准化为方向,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互换并地、县乡财税制度改革、乡镇季度擂台赛、飞地经济……一系列高水平制度创新让乡镇经济活力迸发。清河门区河西镇盛产煤炭,最多时有13家煤矿,煤炭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七成以上,村民大多以煤炭业为生。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煤矿数量逐年减少,直至归零。为了摆脱矿竭镇衰的命运,河西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镇7个村个个有特色农产品,“清河阜”品牌系列农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由黑变绿的产业转型,让河西镇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行列。无土栽培、大垄双行、节水灌溉……绿色发展、智慧赋能让农民眼前一亮,“靠天吃饭”的“老把式”没人用了,“旱涝保收”的现代农业技术成了致富“真经”。行走在广袤的田野上,最直观的印象是“铁杆庄稼”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暖棚、养殖小区等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优质农产品进城,先进的产业化体系、经营管理理念“下乡”,双向互动让城乡发展同频共振。伊利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绿色工厂,鲁花致力于推广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正大打造种养结合的全产业链,小东北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积极参与,双方靠服务和收益紧紧联结在一起。转型以来,实施“千村整洁、万村美丽”行动,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美,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足。于寺镇官营子村建起花园小区,配套建设了幼儿园、托老所等,庄户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在哈尔套镇富有村,家家住的是二层小楼,户户楼前“标配”两栋大棚,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发展棚菜生产。村民苑玉茹喜滋滋地说:“住楼房,走水泥路,晚上有路灯,出门坐小轿车,这样的日子真美啊!”创新驱动拉开新旧动能转换大幕“过去煤炭论吨卖,现在含氟精细化学品论斤卖!”在辽宁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经常能听到这样自豪的开场白。氟化工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附加值高,在国际上被称为“黄金产业”。从原料到成品划分为10个中间体等级。开发区自2008年起步,一级一级攀登,多家企业实现由中间体到终端产品的跨越。技术突围带来成长突破。阜新有7家瞪羚企业,氟化工企业就占了5席。转型之初,工业和农业两个高新技术园区先后开建,科技大街破土动工,拉开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序幕。顶住转型阵痛,摆脱路径依赖,创新驱动成就一批响当当的企业。彰武县巨龙湖,风车与蓝天碧水相映成趣。(来源:由阜新市委宣传部提供)20年前,万达铸业还是一个做窖井盖的小作坊。历经多次技改,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产品被中国工业博物馆永久收藏,载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史册。迈向高端,成就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区。随着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徐工集团(辽宁)环卫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端除冰雪装备销售火爆。2021年4月,徐工集团宣布加大投资力度,在阜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高端除冰雪装备产业基地,助力阜新成为国内冰雪产业重镇。从零部件到高端成套设备,高新区产业升级走过壮丽的20年。1个国家级、4个省级、5个市级,“1+4+5”工业园区集群梯次分明,布局合理。园区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占全市总数的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产值均占全市的60%,蓬勃向上的工业园区成为转型振兴的强劲引擎。吃“科技饭”、走“创新路”,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是科技强市战略一以贯之的路径。转型以来,阜新与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搭建各类创新平台,组建产学研联盟,有效促进了科技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从5户发展到2020年的71户。其中,瞪羚企业达到7家,雏鹰企业29家。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是转型初期的22倍,发明专利申请量是转型前的74倍。生态优先助推从“试点”到“示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转型路向何方?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支持阜新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推进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工程”“科学推进阜新海州矿等矿坑综合治理”,阜新转型迎来登高望远的新时代。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奋力实现从“试点城市”到“示范城市”的历史性跨越,这是阜新围绕创建“两个示范市”给出的全新路径。思路一变天地宽。创建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是创建转型示范市的重要突破口。在推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在新资源观、新生态观之下,荒漠化土地变成富矿,废弃矿坑变成聚宝盆,“僵尸企业”涅槃重生。曾经沉重的发展包袱,变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阜新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千百年来,风沙漫卷、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众多。“十四五”期间,阜新将实施沙化治理生态工程,植树挡沙、种草固沙、治水涵沙、光伏锁沙,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围绕“双碳”目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发展林草灌乔等碳汇项目,把大漠变成绿洲,把林草资源变成绿色银行。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绿色发展的底色和成色更加闪亮,这是做大经济增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阜新富起来的底气和信心。阜新地处北纬42°西风带,属于典型的Ⅱ类光照资源区。借助丰富的“风光”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转化路径。阜新市50万千瓦光伏平价上网基地项目充分整合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矸石山等闲置土地资源,采取“光伏+农业”“光伏+土地治理”等复合模式,在东至新邱区,西至清河门的百里矿区,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修复新路。面向未来,阜新将加快推进海州矿抽水蓄能电站、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建设,持续做好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让废弃矿坑成为产业高地、商业宝地和休闲胜地,实现生态环境修复与城市经济转型同步发展。2021年12月14日,阜新市召开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和公司制改革工作推进会议,拉开“僵尸企业”大排查、大摸底的序幕。在惯常的思维定式中,闲置资产是风险和负担。然而,它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优势。与新建项目相比,激活闲置资产具有成本低、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是把存量变成增量的有效途径。阜新创新建立闲置资产盘活机制,一企一策,全力攻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包装、开发、利用闲置资产的重中之重,为中小型创新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中试车间,以创新驱动盘活存量、充实增量、做大总量。方针既定,人才就是决定性因素。阜新创新建立决策咨询论证机制,广纳群贤成立决策咨询委员会。建立服务企业运行机制,成立企业家交流群,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把科技创新领域的揭榜挂帅机制移植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上来,全面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转型以来,阜新人民以其非凡的勇气与智慧,走出历史困境、夯实发展基础、积蓄发展势能。站在新起点上,围绕创建“两个示范市”的目标,阜新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舍我其谁的担当,向绿图强,勇毅前行。
    01/05
  • 辽宁:人机物数字联通 “老原新”以智赋能
    隆冬时节,海风更劲。大连亚明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却是一片火热景象。“质量是‘拿’住客户的关键,数字化转型是保证质量的关键。”这是大连亚明副总经理肖庆阳的切身感受。在大连亚明,每个重要生产步骤都可追溯,不少车间内几乎看不见工作人员的身影。企业采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推行AI工业视觉检测,实现了各类数据一“屏”呈现,将人、机、物数字联通,在“云”系统整合,产品开发时间从4个月缩短至一个半月,实现上千万套产品“零缺陷”。如今,像大连亚明这样以智赋能的企业,在辽宁大地纷纷涌现,已成为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的重要支点,为书写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泼墨添彩。夯实新基建打造新生态数据是数字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让数据流通,需要完善网络生态、夯实基建底座。科学引领,规划先行。2021年以来,我省接连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方案,引领企业耕“云”种“数”。设立“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20亿元,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以专项资金为杠杆,支持沈阳中科博微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53个项目。搭建平台,为企业引“智”引“资”。2021年10月18日,沈阳浑河畔,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如期召开。在短短两天内,密集举办对接交流会、14场专题会议等系列活动,98个项目集中签约,623.8亿元投资落地辽宁。2021年6月11日,沈阳,太阳狮万丽酒店,一场专门为企业和服务商搭建的数字化转型撮合对接会隆重举行。为工业互联网“建圈”“扩圈”,捅破企业之间的信息“窗纸”,这样的会,2021年辽宁连续举办4次,共有1228家制造业企业和服务提供商参会,成功撮合198个项目、激活678个应用场景。除了“软”环境加持,辽宁的“硬”基础也在不断夯实。截至目前,全省5G基站已达到5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营15个,在建6个,总数居全国第六位。“星火·链网”(沈阳)超级节点、2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落地,其中营口骨干节点已注册企业26家、区块链高度70万、智能合约2个。激活新场景转出新动能寒冬时节,太子河畔的辽宁爱尔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线忙碌异常,如白雪般的氧化锆瓷片,正“排队”进行烧制、包装。智能化的生产线,将日产量提高至30万片,可准确制作出分为600多种颜色、十几种厚度的产品。其效率、准确率,都是数字化转型之前不可想象的。无独有偶,在鞍钢炼钢总厂三分厂的5号生产线,2021年新启动的“5G+智慧炼钢”项目正在不断给人带来惊喜。“智慧炼钢对工人来说是一种解放,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过去冶炼一炉钢需要10个工人、40多分钟,现在只需5个人就能操作两个炉,且生产时间缩短至30余分钟。”5号线作业长曹祥说。数字赋能,制造蝶变,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是辽宁发展的最大“本钱”,如何用好这个“家底”,辽宁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一组数字成为有力佐证。截至目前,我省上云企业近9万户,其中,工业企业近2万户,与2019年对比,全省企业上云数量增加了4万户,工业企业增加了1万户。沈鼓集团数字化车间、大连亚明汽车部件数字化工厂管理平台等6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大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基于全球客户服装定制需求的数字化敏捷制造与服务能力、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产运营一体化集成管控能力等4个项目获评2021年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既要助力“好苗子”壮大,还要关注“好种子”破土。如今,全省智能制造项目库已经建立。沈阳科创化学乙唑螨腈原药数字化车间、辽宁好护士药业智能工厂建设等249个项目入库。截至目前,在全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指标中,开展服务型制造企业比例、工业云平台应用率等10项指标增速,辽宁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1/05
  • 北方“新粮港”奋楫扬帆新征程
    集装箱码头上,金谷168、吉源隆37两艘货船的货物卸载工作紧张进行;成品油码头上,生产业务部甲班值班经理王晨宇率队就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细致巡检;生产业务部调度室里,倪晓伟等4名当班人员通过监控屏幕,对岗位运转予以实时合理调配……新年第二天,在位于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盘锦港东部港区,600多名员工精神抖擞,奋战在生产一线。经盘锦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盘锦港现已拥有东北和内蒙古内陆港7个,开通了上海、宁波、潍坊等多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外贸航线23条,“盘满欧”“盘蒙欧”“盘海欧”三大国际通道全面打开,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北粮南运”主要装船港。“1#、2#油品泊位改扩建工程完成,8个配套泊位岸线使用上报交通运输部并有两个取得批复,10万吨级拓宽型深水航道实现试运行,30万吨级原油码头即将投入使用,盘锦港作为陆海大通道的优势正持续放大。”说起2021年的工作亮点,盘锦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彪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盘锦港全面谋划多式联运服务体系,货源争揽逆势而行,吞吐量保持稳定。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将首次突破40万标箱,预计完成43.06万标箱,同比增长8.6%,其中粮食出口占总量的1/3强。“2019年,盘锦港获批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强有力带动了粮食物流产业发展。”开发区物流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白文良介绍,3年来已累计进口粮食620万吨,粮食物流中转量累计完成1000万吨。依托盘锦港,以中储粮为龙头的粮企纷纷落地投产运行,开发区目前已集聚益海嘉里等粮油加工储运类企业16家。新一年,北方“新粮港”东北粮食储备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将不断迈向更高境界。
    01/05
  • 辽宁:让戏曲艺术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辽宁省首届青少年戏曲晚会演出现场。9岁的“包公”、12岁的“驸马爷”,小演员们粉墨登场,唱得字正腔圆、韵味十足。12月26日晚,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梨花初绽”辽宁省首届青少年戏曲晚会暨戏曲动漫进校园成果展在辽宁大剧院小剧场精彩上演。孩子们表演了《铡美案》《成兆才》《贵妃醉酒》《满园春色》《芦花荡》等12个京剧、评剧经典唱段,他们以扎实的功底、优美的唱腔,让戏曲名段别有韵味,台下观众掌声连连。本次展演是辽宁省戏曲动漫进校园成果的集中展示。舞台上,有师生同台表演,也有学校的戏曲社团和获得“小梅花”奖的小戏骨的精彩演出。节目汇集了京剧、评剧等经典唱段,涉及传统戏、新编戏、现代戏等,涵盖花旦、武旦、文净、武生、武丑、老旦、青衣等多种戏曲行当。10岁的王颢霖表演了《贵妃醉酒》选段,其优美的唱段令人回味无穷。9岁的尚恒羽表演的评剧《成兆才》选段令人赞叹不已。出生于戏曲世家13岁的葛嘉琦,从小就受到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和父辈们悉心的培养,她演唱的评剧名段《满园春色》赢得掌声阵阵。还有丁铭远、郭俊君、周美杉、管仁川等也纷纷登场表演。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都是小演员们无数次艰苦训练的成果。当晚,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京剧表演艺术家常东和评剧表演艺术家周丹与孩子们同台演出,周丹演唱了评剧《小女婿》的经典唱段,常东带领他的弟子表演了《四郎探母》选段。参加演出的还有沈阳市杏林小学、望湖路小学、岸英小学、文艺二校、省实验中学等学校的小演员们。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梁海燕说,自2015年以来,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在全省中小学组织开展了300余场戏曲动漫进校园活动。活动以动漫为载体,配合现场表演和知识讲解,向中小学生传播戏曲文化,几年来惠及城乡中小学师生近万名,得到学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欢迎。活动既丰富了校园业余文化生活,又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让戏曲艺术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