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辽宁丹东太平湾:大棚西红柿丰收啦走进丹东市振安区太平湾望江村12组张金文家的蔬菜大棚,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西红柿大棚。(来源:丹东市振安区太平湾街道办事处)张金文高兴地说:“俺这棚里的西红柿无公害、口感好、卖价高,市里的人都争着要,你看这西红柿可都是值钱的‘金果果’啊!”近年来,望江村加快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大棚种植。同时,积极发展大客户、争取大订单,合理运用“网红经济”,在“互联网+”、网络直销等方面下功夫,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大大提高了棚内作物的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编辑邹润03/01
- 《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由营口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营口市博物馆、营口市历史学会承办的《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近日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本次展出的书画作品126幅,年代跨度从清末到当代。《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03/01
- 辽宁葫芦岛市暖池塘镇:蔬菜大棚种植忙 脱贫致富奔小康走进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北边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室外天寒地冻,但蔬菜拱棚里却暖意融融,黄瓜、柿子及各类蔬菜长势喜人。有的村民正在忙着摘黄瓜,有的在查看西红柿的长势,有的正在给柿子秧上喷水,脸上都洋溢着丰收喜悦,蔬菜拱棚里种出了菜农致富的“希望”。北边村位于镇政府西北方3.3公里处,占地2.03平方公里,人口412户,1189人;耕地面积1274.5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两亩。为增加农民收入,该镇、村两委积极探索确立了一条“蔬菜致富”的路子。“北边黄瓜”是暖池塘镇著名的地方特色品牌,以其品质上佳、口感脆甜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村干部王强介绍说:“进入一月份,‘北边黄瓜’就开始陆续上市,每斤的批发价在10多元,以往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大老远开车来就为买几箱‘北边黄瓜’,受疫情的影响,每天前来采购的人都是葫芦岛市内及周边镇村的人,现在外地的多数都是网上下单。”走进黄瓜种植户张涛的大棚里,鲜嫩的黄瓜挂满瓜藤。“你们尽管摘着吃,不用洗,放心吃,我这里的黄瓜绝对无公害。”张涛热情大方地招呼着。张涛说:“这个大棚可是我致富的‘风水宝地’呀!每年为我家带来六七万元的收入呢!有了这个大棚,干活可有劲了,种植大棚黄瓜这条路我算走对了!”张涛很有信心地说:“有了党的惠民政策,再加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咱农民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据了解,北边村有着悠久的黄瓜种植历史,处于珍珠湖畔,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种植出的黄瓜香甜可口。2019年北边村获评南票区“脱贫攻坚先进村”荣誉称号。2020年北边村被区委组织部评选为党建品牌建设示范村。目前,全村共有几十户种植黄瓜、西红柿,面积达近300余亩,可谓名副其实的“蔬菜种植专业村”。暖池塘镇将紧紧依托市、区经济大发展的趋势,坚持走好“蔬菜致富”的路子,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和优良蔬菜品种,让基地蔬菜产量更高,品种更多,以带动全镇的蔬菜种植业发展,让所有农户都能受益。编辑邹润02/26
- 辽宁凤城市:植保人员深入大棚助农增收2月23日,辽宁省凤城市市农业农村局农发中心植保植检站深入西瓜主要生产地——大堡蒙古族乡,进行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调查、宣传,开展相关科普工作,严防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发生,确保瓜类(砧木)产业安全。(来源:凤城市农业农村局)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侵染甜瓜、西瓜、黄瓜等葫芦科作物,使植株生长缓慢、矮化,结果延迟,是国家检疫性病害。现阶段正值西瓜育苗时期,是西瓜生产的重要阶段,植保植检站技术人员同大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深入8个行政村,对西瓜栽培大户进行科普宣传,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56份。走访刘兴来西瓜专业合作社,实地调查了解育苗情况,进行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现场检测,未发现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曾在凤城市大面积发生,广大瓜农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技术人员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引起广大农户的重视,做好相关的防治工作。(作者单位:凤城市农业农村局)编辑邹润02/26
- 阜新市民主村:人勤春来早朱学著摄2月18日,阜新市海州区韩家店镇民主村果蔬发展基地蔬菜大棚内,芹菜、油菜等新鲜蔬菜一垄连着一垄,菜农忙着采摘、打包,一派忙碌景象。据介绍,春节期间,民主村蔬菜大棚出售芹菜42万斤,油菜、韭菜、茼蒿、萝卜菜、小白菜等共计20万斤,草莓1万斤。腰包鼓了,村民干劲更足了。编辑邹润02/26
- 辽宁鞍山:保优质 引新品 台安沙地苹果谋划逆势突围2月19日,鞍山台安县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请来了省果树科研所专家于年文,为西平林场果农进行技术培训。春寒料峭,田间的积雪还未完全融化,但果农们学习技术的热情高涨,一百余户果农参加了科技讲座和果园现场指导。培训现场,果树专家针对果树修剪、春季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了专业指导。据台安西平林场果树科刘红军介绍,台安现有沙地苹果约十万亩,年产量约20万吨,已成为台安特色农业品牌。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缓解了台安北部风沙肆虐的状况,达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但随着近年来部分果树老化、管理粗放,以及国内苹果栽植面积的扩大,产量增、品种多,市场竞争激烈,果农收益降低。面对这种情况,台安县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与辽宁省果树科研所合作,向科技要效益,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引导果农进行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绿色种植,提升苹果品质,优质优价。一方面引进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苹果新品种,实现品种更新,升级换代,以多样化栽植分散风险,带农增收。“近年来,台安引进的‘锦绣海棠’等新品种取得了良好效果。”台安县相关人士表示,面对果业困境,台安将采用保优质、引新品“两条腿”走路,希望以此实现台安沙地苹果的逆势突围,带动果农持续稳定增收。(作者单位: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编辑邹润02/25
- 辽宁鞍山:创富新动力 驻村企业走上“红火”路“现在咱村已有100多户村民在驻村企业打工了,离全体600多户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近了······”2月22日,鞍山市千山区汤岗子镇汤岗子村驻村企业负责人“酸菜哥”杨春杰转完一圈驻村企业后,自豪地说。近5年来,村里走出一条以驻村企业发展为动力,以村民参与和农户基地为依托的全村创富之路,形成了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销售、保民生的良性发展模式。目前,村里已先后开办酸菜厂、配送公司、快递公司、酒店等12家公司,2020年年底至2021年年初,共为村民发放春节福利金、养老金、大学生鼓励金等各项福利240余万元。新的一年,村里在立足驻村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经过近5个月的“试水”,全力开拓电子商务市场,并将进军“同城配送”产业,让更多村民参与到共同致富的队伍中来。(作者单位: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编辑邹润02/25
- 辽宁凌海市后田村:大棚农户播种丰收新希望眼下,辽宁凌海市翠岩镇后田村的大棚种植户抢抓农时,对新栽植的水果黄瓜、西红柿秧苗进行打杈、挂秧,播种牛年增收新希望。走进蔬菜大棚,一排排绿油油的黄瓜苗、西红柿苗长势喜人。大棚采用绿色无公害种植模式,施用农家有机肥,保证了水果黄瓜和西红柿的产量和质量。凌海市后田村共有六栋水果黄瓜和西红柿大棚,预计今年可为每户种植户带来五万多元的收入。(作者单位:凌海市融媒体中心)编辑邹润02/25
- 辽宁丹东新建村:大家都富才算富日前,记者来到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新建村一组村民宋春英家,看到她家5个大棚的蓝莓长势喜人,1000多株蓝莓枝头挂着一串串果实,在光照下闪着绿玛瑙般的光泽;还有4000株小苗,也长得颇为壮实。宋春英在大棚里忙着侍弄蓝莓,摘掉多余的叶子、去掉凋谢变硬的花刺蒂。“我们干大棚的,一年365天都没有休息的时候。”宋春英说,年前她给工人们放了假,但是自己还得干。宋春英(左一)在蓝莓大棚里忙碌。近日,宋春英家庭被授予“丹东市脱贫攻坚最美家庭”。提起这位53岁的普通农村妇女,在当地可是妇孺皆知。她是当地人心服口服的种植女能人、致富女强人,“辽宁省三八红旗手”“振安区农村科技致富女状元”等等,都是她近年来获得的荣誉称号。在她坚持不懈地打拼下,她与爱人一起从当初的一无所有逐渐建起拥有15座大棚的家庭农场,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让村民“打工不出村”。而且,她富了不忘乡亲,千方百计带动部分村民一起走上小康路,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领跑者与推动者。1995年,五龙背镇原胜利村委会为推动农村耕地高效利用,鼓励本村及外来人员承包耕地发展温室农业。宋春英得知这一消息后,萌生了承包耕地建大棚的想法。但是,当时她家中缺少启动资金。在爱人赵洪英的鼓励支持下,她卖掉了家里用来跑运输的四轮拖拉机,拿着这笔“砸锅卖铁”的钱,跑到胜利村签订了承包合同,在这块一亩多的耕地上,建起了她家第一栋标准化种植大棚,开始从事西红柿、黄瓜温室种植。由于采用科学种植,管理也及时得当,宋春英家的大棚收益越来越好,种植基地也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规模,她家也富裕起来。“咱们富了不能忘记乡亲,得把他们也带上致富路。”宋春英和爱人商量后,开始为其他从事种植业的村民传授经验,指导培育、施肥等技术,让村民掌握蔬菜种植的操作本领。宋春英的儿子赵叙在外地工作,他经常打电话鼓励妈妈,只要有好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的种子,他都会第一时间与妈妈沟通,给全村带来最新信息。与宋春英同组的村民辛玉权因脑部受伤留下后遗症,失去了劳动能力,没了收入,孩子也辍学了。“老辛,不能出去打工,咱就在家挣钱。我出资,你们夫妻种黄瓜,挣了是你们的,亏了算我的。”在宋春英的鼓励和帮助下,老辛家建起了大棚,收入有了结余,还交上了养老保险,一家人又过上了幸福生活。宋春英和爱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在帮助同组多名村民脱贫致富后,宋春英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原胜利村大力推广荷兰黄瓜种植技术。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于是,她出资80万元,建立了新式大棚8座,解决了附近村民80多人的就业难题。2018年,她在村里又首先尝试种植蓝莓,投入40多万元,学习技术、打开销路,第一年就收回成本。“我能走到今天,一是靠党的富民政策,二是靠多年的拼搏,三是有家人的大力支持。”宋春英说,以后她要继续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重点帮助村里的姐妹们学习技术,帮助她们解决技术、种植、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带动大家一起发家致富。编辑邹润02/24
- 辽宁丹东:小康长卷·希望的田野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近年来,丹东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出台产业扶贫指导意见,坚持规划引领,注重范例推广,强化督促考核,创新推广“1+N”、飞地经济和“村集体+贫困户”发展模式,2016年-2020年实施产业项目938个,带动5292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我省推荐的3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中,凤城市的“产业叠加稳收入”、宽甸满族自治县的“中药材产业促脱贫”列入“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下面,让我们聚焦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产业脱贫长卷······《杂色蛤深加工》(摄影:闫旭生)《又是一个丰收年》(摄影:卢振良)《稻谷千层浪》《绒山羊》(摄影:王家平)编辑邹润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