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辽宁省:“清音悠远——古琴文化展”开启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核心主题词之一是“美好生活”。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与美好生活相伴的古琴,将成为辽宁省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角。“清音悠远——古琴文化展”5月18日正式在辽宁省博物馆推出。这既是辽博首次举办古琴文化主题展览,也是省内仅有的两张唐代古琴时隔9年后再次同时展出。辽宁博物馆展出的九霄环佩琴,存世只有4张。(摄影:黄翰博)辽博首次举办古琴文化展5月18日上午,“清音悠远——古琴文化展”刚一开展,各式文物就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赏。此次展期共计3个月,一直持续到今年8月20日。其间,121件/组与古琴文化相关的文物、古籍将与观众见面,其中一级文物6件/组,辽宁首次展出文物41件/组,外借文物11件/组。此次展览由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博物馆承办。此次展览中,除了辽博的馆藏文物珍品与观众见面外,包括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旅顺博物馆、孔子博物馆、荆门市博物馆等地的古琴和古琴相关文物也将同时亮相。古琴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的精髓,属于弹拨乐器,历史悠久,贵为“八音之首”,它以“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的独特魅力备受历代文人推崇。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养性怡情的生活方式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蕴涵着关爱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人文精神,代表着我国审美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清音悠远——古琴文化展”策展人、辽博学术研究部李琼璟介绍,作为辽博首次举办的古琴文化展,本展览通过不同形制的古琴,以及与古琴相关的文化元素共同构建出不同的文化空间,让观众在欣赏古琴形制美的同时,走进古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展览中,与古琴相关的瓷器、丝绣、书法、绘画、古籍、漆器和竹、木、牙雕器等各类精美文物也一并展出。李琼璟表示,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同时,2023年也正值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在此重要时间节点,古琴文化展与观众见面,既能发挥出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及宣教展陈的优势,又能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九霄环佩与伏羲式春雷再聚首在传世古琴中,年代最早的是唐代古琴。目前,唐代古琴存世数量不足20张,我省存有两张。一张是辽博收藏的“九霄环佩琴”,另一张是旅顺博物馆收藏的“伏羲式春雷琴”。在此次“清音悠远——古琴文化展”中,我省这两张唐代古琴同时亮相,这是2014年两张古琴在旅顺博物馆同时展出后,时隔9年的再次相遇。伏羲式春雷琴九霄环佩琴李琼璟介绍,“九霄环佩琴”存世只有4张,3张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另一张为私人收藏。此类琴有声传九霄、音似佩鸣之意,故名“九霄环佩”。这张“九霄环佩琴”为古琴制式中的“伏羲式”,朱红色的漆面,头部为半弧形,项部从头至肩略呈凹弧形;腰部两侧各为内弯两内凹弧形,两凹弧交界处呈尖角峰状凸起;尾部亦为弧状。琴身表面有牛毛断纹,底有冰裂纹加小蛇腹纹。底部有圆形龙池,椭圆形凤沼。龙池上方阴刻“九霄环佩”四篆字琴名,龙池下方刻宽边“清和”二篆字方印。旅顺博物馆收藏的“伏羲式春雷琴”,圆头伏羲式,琴通长123.2厘米、肩宽20.3厘米、尾宽13.9厘米、底厚1.1厘米。黑漆,漆下为鹿角灰胎,金徽。琴面有小蛇腹断纹。池上刻草书“春雷”二字,池下刻大印一方,篆“沧海龙吟”四字。除了两张唐代古琴联袂展出外,来自全国部分博物馆的精品文物也可以让辽宁观众足不出省,就能欣赏到省外重点文物的风采。作者:朱忠鹤05/22
- 中国·营口润滑新材料产业园:精耕细作谋产业“聚”变5月9日至11日,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举办润滑新材料产业招商推介大会暨首届福斯润滑油供应商大会,150余位国内外企业代表以及行业专家参会。大家各抒己见,为推动润滑油新材料以及石化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润滑油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发展的“晴雨表”,被称为设备的血液。为助推润滑新材料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倾力打造“中国·营口润滑新材料产业园”,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长、产品门类最全的润滑新材料生产基地。为推动润滑油企业加速聚集,形成合力把产业做大做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不断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打造行业盛会,为园区发展建设凝心聚力。参加润滑新材料产业招商推介大会暨首届福斯润滑油供应商大会的企业家参观营口港区规划沙盘。(摄影:佟利德)精确定位释放投资兴业引力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发展润滑油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营口海陆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被沈阳、大连、盘锦等原材料供应链所环绕。营口润滑油产业发展历史久远,基础雄厚,东北地区从国外进口的第一桶“洋油”就是从营口老港上岸的。近年来,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精准定位,倾力打造“中国·营口润滑新材料产业园”。园区位于沿海产业基地化工产业区内,现已入驻德国福斯、刚和石油、优尼克等9家润滑油类企业,当前润滑油脂生产能力已达50万吨/年。为了增强“中国·营口润滑新材料产业园”投资磁场引力,他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电力、排水、燃气、通信、自来水管网配套齐全,污水处理厂、应急事故池已建设完成。同时,三峡集团调峰锅炉项目可以为园区企业提供良好的工业蒸气,美国气体空气岛项目拟于下半年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园区企业各类工业气体需求。持续提升营商环境。近年来,他们聚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一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对于入园项目,从投资落地、开工建设到投产运营,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设施配套、创新发展、资金需求、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营口福斯油品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给产品打包装。精细服务助力企业成长壮大近年来,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的理念,围绕纾解难题、提升服务、强化保障等主要工作内容,多措并举,助力园区企业平稳发展,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开工。围绕润滑油等主导产业,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建立起“链长单位+帮扶领导+帮扶责任部门”负责的帮扶机制。由园区龙头企业担任“链长单位”,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反馈诉求的作用;由管委会分管领导担任“帮扶领导”,打通部门壁垒,强化服务保障,确保政策落实;由相关部门承担帮扶责任,负责配套要素保障、审批领办带办等具体工作事宜,使每个项目从落地到建成达产,问有所答、需有所应、困有所帮、难有所助。今年,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坚持做深项目前期、做实要素保障,分级分类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一环扣一环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形成实物量。一季度,沿海产业基地开工各类项目79个,其中亿元以上开工项目数完成45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6.65亿元。为了推动工业经济强力复苏,他们综合施策,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围绕工业企业需求统筹施策,“点对点”“一对一”帮助企业解决堵点卡点问题,有序组织复工复产,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助推企业扩产能、稳销售、稳订单,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向好。一季度,园区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率达10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5.3亿元,同比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8亿元,增幅8%;进出口总额完成4.084亿元,工业经济活力全面复苏。精准招商打造产业发展高地“能有此机会感受营口润滑油产业蓬勃发展,我们对未来投资营口很感兴趣。”科莱恩化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营口福斯油品有限公司润滑油添加剂和基础油供应商,通过此次营口行,该公司行业总经理殷伟山对营口的区位优势、营商环境以及扶持政策表示赞赏。他坦言,营口精准发力,以润滑油新材料为定位打造工业园区,无疑为产业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润滑油相关企业愿意进驻园区,和营口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我们这次在营口举办供应商大会,就是想邀大家来营口聚合力、共发展。”福斯润滑油(中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吴朝昀告诉记者,本次与会企业代表有的来自天津、上海、河南,有的来自欧美、亚洲,如果来营口投资建厂,无疑会缩短企业供应链成本,实现合作共赢。如何将先天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借力发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去年,他们举办2022第六届全国润滑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润滑油企业联盟三届二次会员大会,全国200余位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汇聚营口。众人对沿海产业基地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表示肯定,中国石化联合会中小微润滑油企业联盟以及辽宁金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名源科技有限公司、营口聚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与沿海产业基地现场签约落地。今年,借助福斯油品召开供应商大会之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展开招商推介,带领企业家参观园区环境和进驻企业,让企业家近距离感受沿海产业基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备的配套设施以及一流的营商环境。此外,他们还准备了详细的园区资料和招商手册,并配备了专业的招商队伍和人员,全程提供专业服务。管委会主任李人杰说:“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是一方正在全方位发展振兴的投资热土,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希望通过此次大会,有更多的企业家朋友了解沿海产业基地,投资沿海产业基地。我们愿和各界朋友手挽手、肩并肩,凝聚力量、共创辉煌!”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产业集聚,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以“亩产论英雄”“实绩论英雄”,聚焦主导产业和细分领域,紧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瞄准央企、大型地方重点国企和上市公司,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举,积极运用上门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实效。一季度累计完成“走出去请进来”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54次,对接洽谈项目41个,洽谈项目总投资达320亿元;完成新签约项目17个,签约项目总投资7.63亿元,落地项目8个,落地项目总投资14.36亿元。05/22
- 辽宁省抚顺市:借体育之势 深化文体旅融合5月13日清晨,随着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响,抚顺市近万名徒步走爱好者从人民广场出发沿滨水公园行至雷锋体育场,全程近10公里。本次全民健身徒步大会以“喜迎省运,全民健身”为主题,在充分展示抚顺市人民精神风貌和健康体魄的同时,倡导科学健身理念,推荐实用健身方式,鼓励更多人参与进来,为即将到来的省十四运开幕式营造浓厚氛围。5月13日,“跑遍辽宁”马拉松系列赛在鞍山举办,900名志愿者清晨5点刚过就到达执勤地点,冒雨执勤,为半程马拉松保驾护航。(摄影:马新艳)辽宁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将于6月在抚顺市开幕。作为承办市,抚顺市如何抢抓机遇,借体育之势,深化文体旅融合,拉动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形象。抚顺市在全力以赴办好每一场赛事、当好东道主的同时,整合市域内文体旅资源,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体育类等100多项活动,贯穿全年,为激活文旅市场注入新活力。在旅游方面,抚顺市推出了以满族民俗为元素的满族风情游,以梨花、玫瑰花、芍药花等网红景点为打卡地的浪漫美拍游,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登山赏花游,以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为品牌的红色经典游和以探春抚顺、拥抱自然为主题的亲子休闲度假游。各景区也纷纷发力举办花海电音节、“红枫DOU看南天门”抖音文旅创作者大赛、“彩虹水幕满乡音乐节”等主题活动,各类活动一直延续至年底。在文化方面,抚顺市推出了文化惠民系列演出活动、中韩文化周暨抚顺市朝鲜族民俗节系列活动、抚顺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在体育方面,抚顺市将举行辽宁省第八届三块石登山活动、社区广场舞大赛、家庭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旅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抚顺市民参与其中,而且吸引来外地游客游玩体验。“我儿子这次到抚顺参赛,我们一家都是陪他来的。比赛结束后,我约了几个观赛的家长到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登山赏景,品尝独具特色的全鱼宴,给我们留下难忘的记忆。”来自丹东的王宇称赞说。抚顺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抚顺市将继续利用多种渠道、形式推介抚顺,让更多外地人了解抚顺、走进抚顺,进一步打开省内外旅游市场,促进消费,积极助力文旅行业融合发展。05/22
- 辽宁省辽阳市:“襄平印象 辽阳礼物”亮相首届东北亚创博会为推进辽阳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宣传城市文化品牌,推动辽阳市文化企业与域外资源交流合作,5月7日至10日,辽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特色文创精品参加哈尔滨首届东北亚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博览会。本届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山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深圳市等地总计378家政府团组、文化机构和企业,俄罗斯、法国、巴西等15个国家的35家文化机构、企业参展。辽阳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用创意设计赋能城市宣传,讲好辽阳故事,以“襄平印象辽阳礼物”为主题,展示了襄平布、冮官窑瓷器、王尔烈寿屏、明清八景等既具历史文化内涵,又与艺术和时尚生活相连的辽阳特色文创产品近百种,全方位展现了辽阳的文化创意品牌,擦亮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提升了辽阳的美誉度和知晓度。纷至沓来的参观者被辽阳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深深吸引,对特色文创产品爱不释手。创博会上,辽阳市推介了文旅招商项目,接受了现场采访,哈尔滨日报、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发布、新晚报、冰城+客户端等近十家新闻媒体对辽阳进行了相关报道。组织参加这次创博会,为参展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相互借鉴、学习合作的机会,促进了辽阳文创品牌与域外创意设计企业交流。哈尔滨中央大街的中央书店与辽阳达成合作意向,“襄平印象”布艺文创产品将在中央书店代理销售。黑龙江中朗文化集团等文化企业就文创产品研发生产与辽阳市进行了深入交流。05/19
- 潮涌黄海岸 迎风势正起——大连高新区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纪实五月的大连,青山如黛,碧海流云。城市西南、黄海北岸,41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一座座产业楼宇、高校院所、现代工厂、研发中心鳞次栉比、交错纵横,如同一颗颗镶嵌在科技走廊上的宝石,勾画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这里是大连高新区,这里科技创新风正劲足,创新动能澎湃激昂。2013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高新区视察时作出“又高又新”的重要指示。大连高新区牢记总书记嘱托,勇担使命,始终高擎“又高又新”的旗帜,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园区,在1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断掀起高质量发展新热潮。俯瞰大连高新区。(摄影:王华)1坚守定位勇担时代使命5月10日21时32分,大连理工大学设计研制的辽宁首颗卫星——大连1号—连理卫星,还有大连海事大学科研团队联合中科院科研团队研制的实验装置,共同搭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飞向太空。两所知名院校的科研成果吸引着人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大连高新区,在数字经济、创新创业、高新技术等诸多标签之外,这里深厚的科技创新积淀令人瞩目。推进科技创新是大连高新区坚持“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5月10日上午,大连高新区召开会议,党工委带领各部门集体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连高新区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会议全面对标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从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等多个层面,清晰工作思路、部署安排工作。相隔一天,大连高新区科技馆开馆运行,百余项高端“硬科技”带给人们超震撼的参观体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车联网、元宇宙、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应用在大连高新区打造全新场景;世界先进的储能技术、氢能燃料电池方兴未艾;5G技术、芯片制造、新材料、区块链应用平台、生物医药、数字工厂、智慧海洋、洁净能源等诸多领域的最新产品和技术,为人们呈现了全景式的国家高新区场景,彰显了大连高新区坚持推动科技创新结下的累累硕果。十年磨剑,锋芒尽显。数据描绘着大连高新区的十年巨变:十年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30余家上涨至1300余家,实现10倍增长,科小企业发展到2227家;“雏鹰”企业累计630余家,“瞪羚”企业75家。大连市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和4家种子独角兽企业全部在这里诞生。十年来,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0.7亿元上涨至180余亿元,实现增长近20倍;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从不足3000件提高到9400余件;企业R&D投入强度提升至5.92%。十年来,省级产学研联盟达3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18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6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5个……一组组鲜活数据、一件件科技产品、一项项顶尖成果,充分展现了十年来大连高新区坚定“又高又新”定位,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博涛文化公司“文化+科技”新产品整装待发。(摄影:马晓龙)2创新策源打造国际一流从大连高新区管委会出发,西行20公里,一座座浑厚端庄、雍容典雅的实验室在青山与碧海间矗立,在这里,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正争分夺秒加紧建设。创新驱动要从高新区开始,关键在创新策源。大连高新区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目标,以英歌石科学城为科技创新主战场,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的鲜明定位,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5月8日,英歌石科学城又一个建设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从开工到封顶仅用时百天,再次彰显了“科学城速度”。自2022年1月全面启动建设以来,“科学城速度”就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可研报告批复、进场施工作业等前期工作用时不到4个月,3个月完成首个实验楼封顶。截至目前,大连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大连先进电子束测试平台即将实现主体封顶,预计今年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等部分实验室也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新一批实验室项目,以及配套服务设施正加快施工建设;已筛选300余个拟入驻实验室(团队)。创新驱动要从高新区开始,重点在转化驱动。2022年5月,大连高新区明确提出,实施“一城六区多园”的空间发展模式,构建“一城突起,六区协同,各具特色,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以英歌石科学城为策源中心,建设凌水信息技术服务业区、七贤岭数字技术开发应用区、小平岛现代服务业区、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区、龙王塘休闲旅游区、龙头智能装备制造区六区。同时,按照飞地经济模式,在长兴岛、金普新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瓦房店等地建设分园,未来将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承接地。大连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支持大连高新区发展“一区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积极构建以大连高新区为策源地,辐射大连市的“一区多园”发展新格局。正在建设中的英歌石科学城。(摄影:中建三局供图)3改革立新厚植成长沃土4月7日,在科技部火炬中心企业创新积分制(北方片区)工作推进会上,大连高新区获评2022年“企业创新积分制优秀工作单位”,连续两年受到表彰。企业创新积分制是在大连高新区试点的重要制度创新,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已形成九大维度37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成为精准支持企业创新的工具。据统计,仅2022年,园区已累计为省市科技奖励、“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海聚计划”引智项目及外国高层次人才项目等推荐优质企业76家。如今,通过企业创新积分,7000多家企业被纳入企业培育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量同比增长33%,省级创新主体申报量同比增长27%,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量同比增长23%;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4%;11家合作银行为企业授信总额度达61亿元。科技部火炬中心评价,大连高新区试点工作实现了拓展应用场景、建立功能丰富管理平台两大突破,为更多地区提供了启发和借鉴。敢为人先,步步争先。大连高新区秉承创新基因,在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路上从未停步。为推进科技成果加速实现市场化、产品化和产业化,今年,大连高新区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创新综合体”工作思路,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促进机制改革。“创新综合体”将培育“1+N”“旗舰+随行”的市场化科技创新组织形式,助力园区打造0到1的创新平台、1到10的转化平台、10到N的产业化平台。3月31日,上海技术交易所大连服务中心在大连高新区成立并完成首单交易。作为成果转化服务的关键一环,该中心为加快建设“创新综合体”描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开源引活水,渠成促创新。大连高新区紧抓科技创新源头,从企业端到科研端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激发双创活力。截至2022年末,全区累计建设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43家,其中孵化器12家,众创空间30家、加速器1家;深化金融服务普惠性改革,率先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022年,全区建设11个科技银行;区内60多家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近2.18亿元,规模位列大连市首位。4搭建平台构筑人才高地4月27日,集洽谈交流、项目路演、岗位培训、人才招聘、直播招聘等功能于一体的大连高新区人才港正式启动,开启了大连高新区人才服务新模式。高标准建设人才港,构建人才强区的重要载体,大连高新区态度明确: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把人才工作作为第一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23年前,首届海外学子创业周成功举办,开启了大连高新区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区的发展道路。23年来,海创周累计吸引63个国家和地区3.5万余名人员参会,成为国家高端引智品牌。大连高新区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2022年以来,园区推出《促进车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元宇宙产业规划和专项行动计划》和支持车联网产业、龙头分园光电半导体产业、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支持产业和人才发展的政策,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最优人才承载区。与此同时,大连高新区紧紧围绕科技、人才、政策要素配置组合,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金白银兑现政策资金,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截至目前,全区30个联盟获批建设省级典型类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在大连市占比超40%,获批省、市“揭榜挂帅”项目15项,5家企业获批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创新企业建设共性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至今,园区累计兑现政策资金近2亿元,助力企业引育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金融服务,积极打造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如今,大连高新区已汇聚国家级各类人才170余人、省市级人才3000余人,企业创新团队1500余个,拥有规模超过20万人的朝气蓬勃的产业大军,围绕“1+8”产业形成创新团队1100余个、联合攻关团队242个。5数字赋能推动产业升级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大连高新区坚持“选菜入筐”,择优引入企业和项目,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锻造产业链条,构建“1+8”产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放大科技创新“基因优势”,在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千亿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布局发展元宇宙、车联网、洁净能源、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文化旅游、智慧海洋和数字贸易8个新兴产业。2022年,大连高新区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232次,实现项目签约158项,引进落地项目123项,其中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项目11项。今年以来,园区主要领导带队,先后赴北京、珠三角、成渝地区、武汉、日本东京等多地招商,与头部企业开展洽谈合作,加速推进重点项目落地。2022年,大连高新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总规模在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占比近50%;车联网创新联盟成员新增15家,重点企业总营收68.9亿元、人员规模超过1.7万人。积极布局数字经济赋能装备制造业,规划建设数字赋能装备制造业研究院,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今年大连高新区明确提出推动产业结构逐步由“软”向“工”转变,推动软件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转移、向高附加值拓展。同时,结合园区楼宇经济特点,大力发展以微电子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推动智能制造、洁净能源、生命健康、智慧海洋装备等产业做大做强。前瞻布局,大胆探索,大连高新区实体经济活力迸发:微电子、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优欣光科技成为国内领先的光通信器件及光传感器件研发制造企业;润新微电子将打造国内第三代半导体“独角兽”企业;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区正加紧建设,首家企业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洁净能源产业不断壮大,融科储能全年产值实现3位数高增长。一季度,大连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1%,税收收入增长24%,省外到位资金增长37.68%,外贸进出口增长10.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走进今日大连高新区,处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加速建设,一大批围绕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科技创新持续取得突破;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进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展现出勃勃生机;丰富的创新资源、深厚的人才储备、雄厚的产业基础深度融合,围绕发力科技的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禀赋优越的创新底蕴和振兴发展的强劲动能已蓄势待发,即将喷涌而出。05/19
- 辽宁省:用好赛事平台为城市“吸粉”5月15日,在球迷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中,辽宁男篮再度勇夺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总冠军。备受关注的体育赛事不仅为辽宁增了光添了彩,而且给全国千千万万的球迷带来了欢乐,同时也打开了城市“流量密码”,景区景点、商场、餐饮单位人气“狂飙”。可以说,正是借助赛事展现的深厚体育文化、浓浓烟火气息、周到贴心服务,再次让沈城登上“热搜”、成功“吸粉”。葫芦岛市依海岸线而建,以体育赛事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激发消费活力。图为沿海路上的骑行爱好者。(摄影:田嘉)激烈的对抗、高超的技术、默契的配合……体育赛事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加之蕴含的敢打敢拼、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独特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而作为传统体育大省,辽宁体育基础雄厚、体育人才富集、体育品牌知名度高,我们就要利用独特的“吸粉”优势,搭建用好赛事平台,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打造“体育+”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加速推动产业融合,释放消费潜能,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体育赛事不仅能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还能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品牌形象。搭建用好赛事平台,我们要精心引入培育赛事活动品牌,推动赛事之间的深度融合。强化供给和需求两端双向发力,持续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要发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各地优势,促进项目共推、赛事联办、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与体育赛事品牌。来沈游客看球赛,享半价逛沈阳故宫。(来源:沈阳市文旅局供图)对一座城市来说,体育赛事是城市文化和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搭建用好赛事平台,要做精体育文化,涵养城市品质,深入挖掘体育历史文化资源和体育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等体育文化根基,利用赛事平台展示体育的独特魅力、绚丽光彩和深厚底蕴。要以“体育+”拉动文化、体育、旅游消费,带动经济发展,还要推动“文体旅”相融合,健全完善体育消费引导机制,挖掘开辟夜间体育、假日体育、赛事集市等新业态新场景。同时,寻求有规模、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艺演出、品牌节庆、特色展会等,不断提升城市关注度,扩大城市影响力,满足游客的综合需求。今年“五一”期间,“天天有赛事的赛事沈阳”就作为沈阳假日文旅主题活动之一全面推介,众多球迷看到了精彩的比赛,也体验到了“沈阳味道”。沈阳球迷服务驿站提供一站式引导服务。(来源:沈阳市文旅局供图)当然,引客不是“一锤子买卖”,要持续“吸粉”“引流”,还要做好赛事管理、安保、医疗、交通的保障,精心安排消费场景、游览线路,提升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迷、游客有良好的出行体验,才能让一座城市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向往之地。05/19
- 辽宁沈阳“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30余所小学5月11日13时,沈阳评剧院新编历史剧《劈山救母》在沈阳市浑南区第十二小学上演,此次演出是今年沈阳评剧院“戏曲进校园”系列演出活动的第11场。此前,该活动已先后走进沈阳南京九校、长青小学、静美小学、珠江五校等多所学校,为学生们表演了《打神告庙》《杀庙》《劈山救母》《杨门女将·探谷》等经典戏曲片段,演员通过戏中角色向同学们普及了戏曲中“生旦净丑”的行当划分,将戏曲教学融入表演中,潜移默化地推动戏曲的普及与传承。演员以边示范边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戏曲。(摄影:杨竞)“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仅次于国粹京剧,位列中国戏曲第二位的剧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沈阳评剧院的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被评剧界称为韩、花、筱三大艺术流派。”演出当天,主持人首先向1000多名师生介绍了评剧发展史。“吾师点化脱了凡,变化无穷任自然……”在室内篮球场临时搭建的舞台上,陈佳旺、高桂诚、王春晗、陈珑文等演员,把《劈山救母》中一个少年如何勇敢地劈山救母亲的古老神话故事表演得生动传神,鲜活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婉转的唱腔吸引着师生,演到精彩处,台下传来一阵阵的叫好声。孩子们被艺术家美丽的妆容,华丽的服饰,精湛的表演深深吸引。一名小学生说:“演员们优美的唱腔、经典的做派、节拍鲜明的伴奏,让我大开眼界。长大后我也想当一名评剧演员。”《劈山救母》表演结束后,沈阳评剧院的表演者给学生们讲解了唱腔、身段、表演等戏曲知识,还进行了精彩的互动式教学导赏,“右手叉腰,丁字步,小圆场……”在手把手的教学下,不一会儿工夫,孩子们就把《小河流水》《春蚕到死丝不断》等5个经典唱段有模有样地唱了出来。“‘戏曲进校园’通过普及戏曲知识、体验演出动作、表演传统戏曲等形式,让学生们感受传统戏曲魅力。同时,也激发了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浑南区第十二小学校长王兴华说。同一时段,沈阳京剧院也开展了10余场“戏曲进校园”系列演出活动,他们先后走进省实验中学(新疆部)、珠江五校、浑南二小、东北育才学校等中小学,演出了京剧《芦花荡》《赤桑镇》及京剧名段《四郎探母》《状元媒》《探阴山》等。通过精品剧目赏析、特色展览、名师讲堂、探秘后台、京剧体验等多种互动体验形式,引领学生边看边听,体验京剧的四功、五法,近距离全方位地感受国粹魅力。“戏曲进校园”是沈阳今年着力实施的“文化+”工程,也是全面提质升级艺术惠民工程内容之一。目前,已走进30余所学校,今后还要继续走下去,并将在沈阳市中小学全面铺开。沈阳评剧院副院长滕野说,与以往不一样,今年“戏曲进校园”主推“四观一讲”。一讲是讲评剧的发展史;一观是请孩子们参观沈阳评剧院的非遗展馆;二观是让孩子们观看老师在排练场是怎么排练的;三观是让孩子们参观演出的后台,看演员是怎么化妆的,怎么扮戏的,舞美人员是怎么装台的,乐队是怎么摆位置的;四观是现场观看演出。这样通过“讲”“演”“教”“展览”“互动体验”,将戏曲“进校园”变为“近学生”,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作者:杨竞05/18
- 辽宁省葫芦岛市地藏寺村:大棚葡萄熟了图为5月10日,李玉梅在自家大棚采摘成熟的葡萄。近日,记者在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锦郊街道地藏寺村李玉梅家的葡萄大棚里看到,葡萄架上果实累累,一串串色泽鲜艳、饱满多汁的葡萄挂在枝头。地藏寺村依托当地交通、地理资源优势,采取多品种果树种植+采摘,让种植户从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网络化经营中增加收入。作者:王野05/18
- 辽宁省鞍山市: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近日,记者从鞍山市公安局获悉,鞍山市公安局经开分局为辖区内一企业解决了一大“心病”,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并排除安全隐患,受到了企业负责人的高度好评。据了解,鞍山发蓝股份公司为工业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尤为重视,这么多年来随着国家对工业企业安全管控的加强,企业也一直在摸索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治安管理方案,尤其重视易爆危险品的管理和使用,想进一步完善此项工作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今年3月末,该公司总经理王恩栋找到市公安局经开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反映了一直困扰企业的安全问题。据其反映,使用硝酸氧化是企业生产工艺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关于如何做好硝酸的管理和使用成为了企业的一大“心病”。经开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刘华江当即向市公安局经开分局党委汇报此事,局党委研究决定要立即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立刻下派分局业务骨干民警吴琼来到企业指导。经过数日加班加点的工作,吴琼根据企业现有车间布局、库房存储条件、生产工艺等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管理使用方案,对车间多处安全隐患进行了完善和改造,并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经开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耐心细致地为企业服务,用最短的时间、以最高的效率为企业解决实质性难题,大大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促进优化营商环境,真正做到了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为区域经济增添活力。作者:姜旭05/18
- 辽宁盘锦:净化海洋环境 建设美丽港湾5月10日,盘锦市自然资源局、盘锦湿地保护协会联合开展了“净化海洋环境建设美丽港湾”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旨在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凝聚志愿者力量净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助力辽河入海口申请世界自然遗产黄渤海候鸟迁飞区(第二期)。10日上午,盘锦市自然资源局、盘锦湿地保护协会组织志愿者在世界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南小河海域,清理海漂不可降解垃圾。活动现场,志愿者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沿着海岸线进行捡拾。捡拾过程中,大家分工协作,不怕脏、不怕累,最终清理海漂不可降解垃圾近2吨,清理海岸线2000米,进一步净化了黑嘴鸥繁殖地海域。志愿者捡拾海洋垃圾。捡拾活动结束后,志愿者走进公共场所,向市民发放海洋日和盘锦市民文明手册等宣传资料,讲解保护海洋生态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知识等。同时,发出“不过度捕捞,不购买珊瑚、海龟等海洋生物制品;养成低碳绿色生活习惯,不向海洋丢垃圾、排放污水;加入志愿者行列,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倡议。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盘锦市自然资源局、盘锦湿地保护协会将继续巩固各项海湾治理成果,强化海洋生态保护力度,形成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保护好海洋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厚植文明土壤,培育文明实践服务种子,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贡献力量。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