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辽宁省阜新市:“聚力新突破 振兴谱新篇”系列文化活动专场文艺演出精彩上演凝心聚力新时代,团结奋进新征程。5月5日晚,“聚力新突破振兴谱新篇”系列文化活动专场文艺演出在阜新市工人文化宫举行。本次演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广电局、市总工会主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群众艺术馆、市歌舞剧院承办。演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文化助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全市大干三年、奋斗三年凝聚奋进力量,吹响前进号角,为奋力夺取新时代“辽沈战役”中“阜新战场”的全面胜利营造氛围、加油鼓劲。演出在舞蹈《鼓舞阜新》的铿锵旋律中拉开序幕,随后上演的15个节目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厚道阜新》《相约阜新》《在细河等你》等一首首阜新原创歌曲,唱出了各行各业万众一心、聚力三年行动的信心和决心;音乐快板《攻坚有我“税务蓝”》、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舞蹈《玦》等节目让观众感受到奋进的力量,彰显了文化自信;《祖国,我祝福你》《永远的牧歌》《酒歌》等节目将文艺演出推向高潮。本次演出还特邀广播剧《有事找彪哥》导演、辽宁广播电视台经典音乐广播总监晓君,辽宁广播电视台经典音乐广播主持人一凡以及阜新籍歌唱家、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杨丽娜倾情演唱歌曲。演出在舞蹈《领航》的美好旋律中落下帷幕。整场演出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准高超,激励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作者:刘超越朱学著05/08
- 第二届东北三省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公开赛在营口市圆满落幕2023中国·营口第二届东北三省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公开赛于日前在营口市圆满落幕。本次比赛是由营口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营口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营口市体育总会主办,营口市青少年宫、营口市体育舞蹈运动协会、辽宁文化艺术学校、沈阳市艺德舞蹈教育培训学校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来自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全国各地的72支代表队3000余名优秀选手在营口市斗舞炫技。本次赛事设置职业组、甲组A组、少儿精英组、专业院校组等,在规模、规格,赛事品质上有了进一步提升。为保证赛事的公平公正,邀请了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60多名国际级评审为本次比赛评分。本次赛事的举行,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群众的体育项目内容,增进了区域间的技术交流,发掘并培养更多青少年体育舞蹈人才,推动了营口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05/08
- 辽宁省阜新市:“五一”假期文旅市场异常火爆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今年“五一”假期,阜新市文旅市场异常火爆。据统计,全市共接待游客99.65万人次,同比增长595.28%,旅游总收入4.89亿元,同比增长760.91%,全市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达到去年同期的8倍。旺盛的“五一”文旅市场为阜新市描绘了一幅更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商旅融合新图景,以一波旅游热浪推动阜新市站上文旅消费风口。此次“五一”假期是疫情政策调整后首个小长假,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升经济活跃度的总体要求,阜新市以“春暖花开、文旅上新、请到阜新来”为主题在全省率先启动2023春季旅游活动,组织各县区文旅局相继推出《阜新文旅局长这样出圈》抖音短视频和《文旅局长说文旅》春季旅游推介短视频,第一时间掀起旅游市场回暖复苏热潮。同时,积极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旅游圈,通过“双向奔赴”激发市场,促进消费。“五一”期间,两县五区竞相推出独具特色的文旅促销活动。阜蒙县推出了“春润海棠花开锦绣”海棠山乌兰牧骑艺术演出暨美食节、“情满宝地福满泉”宝地温泉小镇周年钜惠等活动;彰武县推出“畅游德力格尔乐享生态旅居”第七届彰武旅游文化节暨漠上草原英雄会启动仪式、“赏湖光山色品沙泉鱼宴”“不夜豪德漠上草原”等活动;海州区推出“乡村四季春光美”海州区首届乡村摄影大赛、“盛世传承·相伴五一”第六届海州庙会等活动;细河区推出“自在如风‘筝’奇斗艳”黄家沟烧烤露营风筝节、“携春风做客带欢喜而归”御龙湾温泉民宿烧烤露营、“体验农耕时代品味无公害蔬菜”申博农庄采摘及农耕研学体验等活动;太平区推出2023春游福宇赏民俗风情、万人坑纪念馆“我与劳动者同框,劳动精神共传承”等活动;新邱区推出“邱上人家春日赏花”新邱区第四届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清河门区推出皮革展销会活动。全市四大板块、十七个场景,让游客从不同角度感受艺术魅力、体验乡野气息、乐享千年古泉、寻觅人间烟火。仅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在“五一”期间,累计接待游客4.93万人,占全市开放景区游客接待量的40%,约是去年同期的95倍;景区收入约是去年同期的36倍,其他景区接待人数和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市文旅市场消费热度和市场主体活跃度均大幅提升。作者:陈力华05/08
- 辽宁:乐享“五一”好时光“五一”小长假期间,全省文旅市场火爆,各地旅游指标强劲增长。摄影:王华大连俄罗斯风情街迎来大批游客。摄影:周广庆在丹东鸭绿江断桥上,如织的游客在拍照留念。摄影:田嘉在葫芦岛兴城古城的宁远驿站前,年轻人穿着汉服结伴游玩。05/06
- 辽宁省图书馆古籍展“圈粉”年轻人“五一”假期,热展中的“继往开来国韵书香——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与传承特展”再度升温。据介绍,5天假期共有5.36万人次观展。5月1日9时,记者在省图古籍特展现场看到,展陈区通道上观众如织,摩肩接踵。长队中,更多的是年轻面孔。27岁的观众王晓平说:“观看古籍,我特别注重看旁边的解释,那些解释能帮助我们对古籍有更深的理解。一些重要内容,我都用手机一一拍下来。”来自上海的观众范异姗说,看到网上新闻,得知《聊斋志异》手稿的珍贵,就利用这个假期举家来沈阳看原件真容。听了讲解员的讲解,了解了这部古籍手稿的多舛命运,就觉得这趟千里之行超值了。“我为这个绝世孤本录了视频,感觉非常美,发到我的微信朋友圈,赢得一片叫好和点赞。”范异姗笑言。沈阳市民刘原征带着念初中的女儿来观展,他说。这次展览机会难得,古籍保存不易,一般很难见到,所以早早就把这次观展纳入了“五一”计划。看了这么多“镇馆之宝”,时光的浸润让清秀的字迹、紧凑的结构更是别有一番韵味。除了观展,他和女儿还参加了“线装书制作体验”活动,这给了父女俩一种全新的体验。结合古籍特展,省图推出了多项文化互动体验活动,以多元的、立体的阅读推广方式呈现丰富而厚重的展陈内容,吸引大批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来此参观。记者在“线装书制作体验”活动现场看到,裁纸、刷版、折页、压平、齐栏……体验的主角几乎都是青少年。记者了解到,古籍特展的观众既有当地市民,也有不少外地人。记者观察,青少年观众要多于中老年人。分析观展新现象、新特点,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焯认为,这反映出人们对于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向往。古籍典藏作为珍贵的文化记忆,当下的观众,不仅是参观者、欣赏者,更是求知者、思考者。古籍特展通过鲜活的呈现方式,力求使每一位观众都能读、能看、能学、能娱。这让展览既能满足具有专业眼光的参观者和求知者的需求,又为传统文化爱好者、青少年这些普通观众提供沉浸式、代入感极强的参观体验,真正做到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也正是“活”起来带动了“火”起来。“正是文化互动体验活动等让古籍特展圈粉无数年轻人,这也表明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日俱增。”王焯说。接下来,省图将继续开展盘纸、斗拱、脸谱等文化体验活动,举办历史文化专家学者论坛,悉心营造浓郁的观展氛围,让古籍特展热度不减。05/06
- “五一”期间 辽博半数观众来自省外 观展人数近6万创历史纪录展现清代在东北地区奠基发展的“清前历史展”、呈现辽宁地域文化的“何处寻琉璃:海城黄瓦窑荣达的历史与文物”展、探讨古籍数字化的主题活动……“五一”期间,省内各大博物馆、图书馆使出浑身解数,多家博物馆用精彩的展览和精心策划的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让大家在辽沈大地上度过了一个“文化味”满满的假期。据综合测算,“五一”假期,全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112万人次,远超2019年同期。如今,博物馆已成游人重要打卡地。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以馆藏精品多、文物有特色而著称。“五一”期间,前往辽博参观的总人数创下了近6万人的历史新纪录。4月29日小长假第一天,一大早,在辽博入口,预约参观的观众就已排起长龙。第二天,这一数字继续增长,突破了今年清明节期间辽博单日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统计数据显示,5月1日,是整个假期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也是辽博历史上单日接待观众数量最多的一天,这天以单日游客数量13615人创下了历史新纪录。据悉,“五一”期间,辽博观众数量较2021年同比增长了138%。与往年不同,今年“五一”,省外游客到辽博参观的比例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背着背包、拉着行李箱逛辽博成为假日的一道风景。据统计,在近6万人中,省外游客占到了50.47%,其中,来自吉林省的观众数量最多,占到14.34%,之后依次是黑龙江、北京、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的游客。省内观众人数最多的是大连市,占到了18.81%;沈阳观众占到12.79%,占比位居第二位;之后依次是来自鞍山、营口、盘锦、锦州的观众。“五一”前推出的新展“何处寻琉璃:海城黄瓦窑荣达的历史与文物”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作为辽博联合地方博物馆推出的辽宁地域文化系列展的首展,“何处寻琉璃”多角度地呈现了清代盛京地区一处规模宏大的御用琉璃官窑的前世今生。“永福宫大脊”铭文脊筒、北镇庙前山门铭文垂兽……一件件精美华丽的琉璃瓦片,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并啧啧称奇,“太漂亮了。”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五一”期间,观众数量连续两天突破历史纪录,辽博的文创产品也受到了观众热捧。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孙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虽然之前来过沈阳,但从没到辽博参观过。这一次,他是听同学推荐来到这里的。因为预约早,孙泽抢到了免费入场参观的名额。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逛完“古代辽宁”系列展的最后一个展厅,孙泽对辽宁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竖起了大拇指。他说,通过接连参观几个展馆,他了解了辽宁历史的来龙去脉,近距离欣赏了很多之前在电视上亮过相的珍贵文物,他还买了一个红山文化玉熊龙挂件,“不虚此行。”针对辽博“五一”的火爆及其呈现出的新变化,辽宁大学商学院旅游系科研主任王海弘表示,这说明游客愿意去更远的目的地旅游,这也是辽博跨省观众数量大幅增加的原因。另外,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博物馆将藏品、艺术、科技与旅游有机融合,并通过内容策划和场景营造、设计精美的文创产品,以及沉浸式多媒体互动和场景体验等多种方式提升效能,也是辽博此次“圈粉”无数的原因。而从需求侧角度分析,游客正在实现从追求“美丽风景”到“美好生活”的转变。要了解一座城市,更多人选择去这座城市的菜市场和博物馆,在菜市场里看烟火气,在博物馆看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灵魂,博物馆正在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和创意聚集地。05/06
- 35分钟!盘锦市非遗惊艳亮相央视4月30日,盘锦中尧七彩庄园内一片热闹景象,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国潮巡园游活动暨2023年盘锦非遗季启动仪式精彩上演。本次活动由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盘锦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大洼区人民政府主办,盘锦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促进中心、盘锦市文化馆、盘锦市艺术团、大洼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大洼区王家街道办事处联合承办,本次活动以“推动非遗系统保护赋能盘锦乡村振兴”为主题。旨在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实践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做法。活动采取非遗展示、展演、体验、巡游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旅彰文让非遗“火”起来本次活动以盘锦中尧七彩庄园为主会场,集中展示了上口子高跷、田庄台龙舞、二界沟地秧歌、双台子民间秧歌等传统舞蹈非遗,共计35项非遗集体亮相参加展示活动,其中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非遗6项。现场,还展示了2023年盘锦市促进文化旅游消费三个“100”工程。带着地方特色的上口子高跷。身着汉服的表演者衣袂飘飘、身姿轻盈,或华丽儒雅,或端庄大气;舞蹈演员更是用扇子舞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让人不由得沉浸在国风文化中。鼓舞、评剧、地域文化文艺作品等多种传统文化现场展示,让市民游客畅享传统文化盛宴。喜庆热闹的秧歌表演。据介绍,4月29日、5月1日,在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盘锦鼎翔生态旅游度假区、盘锦江南风情园、盘锦金帛滩景区等,还开展了华服、田庄台龙舞全天游园活动。田庄台龙舞表演。“非遗+”做法让非遗焕发活力本次启动仪式现场,还为盘锦市市级非遗传承基地、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颁牌授证,现场串联一场精彩的地域文化原创文艺演出。据介绍,盘锦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轴心,围绕非遗与旅游融合、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非遗传承基地创建、宣传推广五个主题,策划为期五个月的“2023年盘锦非遗季”系列活动,把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此次启动仪式将引领我市非遗跨入系统性保护的新篇章。舞蹈《闯海》。值得关注的是,中央电视台驻辽记者团队专程来到现场,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现场直播35分钟。盘锦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张明参与直播并进行推荐,向全国人民线上展示国潮,龙舞、狮舞、秧歌、高跷等非遗队伍游园盛况,让更多人了解田庄台非遗小吃、传统工艺美术非遗,强有力地推介了辽河口文化内涵。戏曲联唱《梨园春色》。本次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景区策划开展市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不仅发挥了非遗在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文化消费提升等领域的积极作用,还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盘锦市将以本次启动仪式为契机,坚持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体现党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关心和关怀,通过实践“非遗+”的创新做法,激活非遗传承活力,进而增强市民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辽河口文化自强。作者:文/张营图/葛玉成05/05
- 辽宁盘锦百年福街:活力倍增点亮区块夜经济5月2日,百年福街夜市人流涌动4月30日,“五一”小长假第二天。夜幕刚刚垂下,盘锦百年福街人流涌动,璀璨灯光下,游人的激情正在点燃。铁板鱿鱼、香煎豆腐、老北京爆肚、地摊小龙虾、生蚝扇贝、芝士火鸡烤冷面……还没吃,看招牌上这些美食的名字、闻烧烤滋滋冒出的油香、听售卖亭劲爆的音乐、观手拿串串边吃边说笑的人流,足以让人垂涎和陶醉。盘锦百年福街夜市呈“丁”字形,南北是一排整齐的售卖亭,售卖的商品以烧烤小吃为主,每个售卖亭前都围拢着食客。店主或滋啦滋啦烤着串串,或娴熟地调制特色饮品……在“小胖鱿鱼”售卖亭,小胖师傅伴着欢快的音乐节奏一手翻舞鱿鱼串,一手拿勺往串串上泼料汁,动作娴熟、韵感十足,引得众人围观,纷纷点赞购买。小胖师傅夫妻二人已在百年福街经营好几年了。“只要能赚钱,累点也快乐!”妻子说,自从今年4月中旬夜市开启之后,夫妻俩白天穿串晚上卖,每天都能卖出100到200单,等到夏天生意会更好。正在人们玩兴正浓时,福街正中的舞台上响起了锣鼓声,盘锦民间艺术团体每天在这里上演舞蹈、戏曲等文艺节目,增加游客的视听乐趣。晚8时,福街点燃篝火,游人围拢过来,不管认识不认识,自发地手拉起手,享受这美好的夜晚。夜市“丁”字的东西部分,是“汽车后备厢文化”。现场数十辆汽车整齐排列,打开的后备厢作为展示架或货仓,销售商品。创意花束、饰品、小箱包、巧手艺人的手工制品等。虽然都是些“小玩意”,但是都很精致。化妆师王小鑫在这里经营两年了,她用毛线编织动植物、头饰、包包,如今她的“玩个毛线”品系已经有几百个品种,顾客也越来越多。今年,百年福街开创性地打造出“室内夜市”。5000多平方米的豪华、多功能室内夜市,满足不同季节、不同顾客的需求。据百年福街运营主管胡新悦介绍,室内夜市4月12日开业以来,与福街周边商户相映相辉,令区块夜生活活力倍增,受到了市内及周边许多城市游人的青睐。尤其小长假期间,仅福街室内夜市客流量每天达到2000到3000人次之多。05/05
- “传承经典 共享文化”辽宁省戏曲动漫进校园活动在新疆塔城圆满结束7个市县,10天时间,8场活动,行程上万公里,惠及新疆塔城地区3000多名中小学生。4月12日以来,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一行10人辗转新疆塔城地区,连续开展“传承经典共享文化”辽宁省戏曲动漫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塔城地区各中小学生的喜爱。活动让国粹京剧走进课堂,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润疆贡献力量。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创研了京剧《三打白骨精》戏曲动画课程,优化教学环节,突出角色扮相,增加交流互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讲解京剧的四大行当、脸谱、锣鼓点等内容,在推广戏曲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戏曲的魅力,增强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活动中,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还向塔城每个县市的教科局和学校赠送了包含文史讲堂、戏曲动漫片、七彩国学、艺术讲堂的数字文化资源以及定制的京剧脸谱。为期10天的大课堂送教活动,走遍塔城地区所辖塔城、裕民、额敏、托里、和布克赛尔、乌苏、沙湾3市4县,沙尘天气、颠簸泥泞、冷风阴雨,丝毫没有影响每天一场的行程。每到一地,演职人员以极高的热情与敬业精神确保了活动顺利进行。塔城市第一小学4年级3班学生王俪璇说:“今天欣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我感到非常震撼,戏曲是那么有魅力,我们要让它永远放光芒,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塔城地委教育工委委员、地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开成在采访时说:“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专家名师为塔城地区各县(市)中小学开展戏曲文化知识送教,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进一步深化了对口援疆交流,创新了两地学校结对共建方式,以新的方式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梁海燕表示:“通过播放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激发孩子们对戏曲的兴趣,让孩子们来“唱一嗓”“亮一相”“学一招”,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让国粹京剧艺术根植于孩子的心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次活动以传统戏曲文化为载体,通过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的方式,在进行传统戏曲文化宣传的基础上,营造了积极的教育氛围。作者:张洋苏莹莹05/04
- 辽宁省铁岭市:田间药材种植忙 乡村振兴路上飘“药”香眼下正是种植中草药的黄金时期,铁岭市银州区龙山乡西辽海村抢抓农时,加紧种植,科学利用村内150亩土地发展中草药种植,让乡村振兴路上飘满浓浓的“药”香。4月23日一大早,十余名西辽海村的村民就聚集在田间地头,为村内的铁岭市海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黄精、威灵仙两种中草药。栽植现场,只见村民们动作麻利、分工协作,有的整理中草药苗,有的将苗运送到需要的村民身边,有的栽种。大家愉快地在一起劳作,绘制一幅热火朝天的春耕图。西辽海村党支部书记、海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玉峰介绍说,过去,合作社一直从事玉米、水稻传统经济作物种植,实现稳产增收。为创新种植模式,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经过多次到东部山区考察,于2017年开始探索种植中草药。“我村土壤是沙壤土,非常适宜种植中草药。种植多年生的中草药心态要好,主要3分在种,7分在管,科学把控好产量和质量,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张玉峰说。看好种植中草药发展前景,合作社第一年尝试选育5亩中草药苗。按照正常起苗率,每亩中草药苗可进行10倍的翻栽亩数。张玉峰介绍说,由于最初种植管理经验不足,其中一块中草药苗仅翻栽了2亩,和预期起苗率相差很多。随着陆续翻栽中草药黄精与威灵仙苗,到了2021年,合作社共种植19亩左右中草药,亩产8000斤黄精。当年,合作社共销售16万斤中草药,赚到了种植新经济作物的第一桶金,实现销售收入80余万元,这也坚定了合作社发展种植中草药的信心。为了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增收,3年前,合作社瞄准庭院经济,免费向村内5户村民发放中草药籽,在自家庭院育中草药苗,再由合作社统一回收。今春,正是庭院中草药苗的起苗期,村民刘凤友和家人们忙着收获2池中草药苗。看到自家能起30箱中草药苗,迎来小丰收,他喜出望外。预计发展庭院经济能为他带来2万多元的经济收入。“每家拿出来育苗的地块面积不大相同。粗略统计,首批发展庭院经济的村民家一共能产出1500斤左右中草药苗,实现增收5万多元。”张玉峰说。发展到今年,海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扩种中草药面积达150亩,连年都有新变化。就在4月份,省农业科学院和省作物学会为合作社进行了“学会服务站”授牌,致力于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致富增收。“现在,合作社坚持走农产品深加工发展道路,生产的杂粮、玉米面条等农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借助直播平台,合作社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张玉峰说,未来,他将带领社员、村民在稳定发展传统经济作物的基础上,持续加大中草药种植面积,擘画出更美乡村振兴蓝图。作者:张晓蒙杨洋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