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601323”是名“90后”
    5月10日,本报以《温馨的一幕》为题,报道了市民盖女士无意中拍摄到一名警察在六纬路小学门前帮一名学生取书包的温馨一幕。“事儿不大,但反映出的是一种负责精神!”文章刊发后,不少读者纷纷为那位警察点赞。“当时还真没注意到有群众拍视频,这点小事儿,不值得一提。”当天,记者通过市公安局宣传科工作人员找到了警号为601323的这名警察,他是交警支队振兴一大队二中队的王汜铮。高高壮壮的王汜铮,出生于1994年,2019年才从警,言语间还有几分腼腆。王汜铮说,这事其实挺正常的,当时这名男孩被稍大点的一名女生领着,刚过完马路到校门口,又突然欲返回马路对面,当时车流来来往往还是挺危险的。“当时男孩的家长也注意到了孩子将书包落在车上,车也停下来了。”王汜铮说,这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六纬路小学门前,是交警振兴一大队民警每天的护学轮流岗。王汜铮每月最少有十多天在学校上下学的时间段在这里执勤。王汜铮说,这里人流车流多,特别是时不时有大客车从这里经过,容易影响他们的观察视线,所以要求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点也不能分心走神,来回观察疏导车辆,护送孩子们过马路。王汜铮老家在大连市,2016年毕业于沈阳大学,2019年通过公考来到丹东当警察。王汜铮说,哥哥、舅舅都是警察,他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警察,服务群众。虽然大连离丹东不远,但因他经常参加夜查,所以一般两三个月才能回家一次,“虽然累些,但感到很充实。”“小伙子年轻,工作有热情!”交警支队振兴一大队教导员邓胜男介绍,每每有工作部署,王汜铮等几名年轻民警都勇于靠前,主动请缨。这几位青年民警入警时间不长,辖区内几个护学岗就成为锤炼青年民警的一线阵地,并在这里形成“车辆截流,分批集中护送”工作法,既保证了车辆有序通过,又保证了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如今,青年民警成了学生的好朋友,学生也通过警察行为的耳濡目染,提升了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实现了交警、社会、家庭及个人多方共赢。记者刁庆峰
    05/11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九十二集 游长禄:从陆地猛虎到蓝天雄鹰
    05/10
  • 大东沟天后宫碑首重现
    5月6日,两块从人们视野中消失40年的大东沟天后宫碑首,在东港市劳动宫翻建工地重见天日。这两块透雕双龙盘结碑首分属《创建大东沟天后宫》主碑与副碑,该碑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距今有115年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该碑可谓命运多舛。1948年,碑首在拆除天后宫时与碑身分离,被遗弃于劳动宫南侧路边沟内;1982年,修建劳动宫时又被掩埋于地下;直到今年劳动宫翻建,被施工人员重新发现。这两块碑首均为花岗岩雕制,工艺十分精湛,高1.2米,宽1米,厚0.35米,重约400公斤。其中,主碑首正面以透雕形式刻双龙戏珠,中间为龙珠,龙珠上刻火焰纹,龙珠左右为张口龙首相对而视。龙身盘根错节,缠绕三圈。透雕四处圆孔,有腾云驾雾之感。龙珠正下方透雕一“桃”形孔洞,下方阴刻楷书“圣旨”二字,周边饰以卷云纹,卷云纹左右两侧透雕半月形孔洞,碑首下部刻水波纹。副碑与主碑有不同之处,龙珠周边刻葵花瓣纹,“桃”形孔洞下方阴刻楷书“永垂”二字。主、副碑正、背面图案相同。清末时期,位于鸭绿江口的大东沟已经成为辽东半岛东部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及通商口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及渔民在此从事商品贸易及渔业捕捞,大东沟天后宫因此而生,成为湄洲妈祖文化在东港地区传播的重要场所。《奉天通志》及《安东县志》都有对大东沟天后宫的记载,只是文字很少,从只言片语中难以了解当年大东沟天后宫的全貌。原《东沟县志》主编许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走访耄耋老人得知,当年的天后宫修建在东港市劳动宫现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有青砖灰瓦正殿三间,供奉天后圣母妈祖,东配殿供奉三霄娘娘,西配殿空置。前方宫门左、右两侧建有钟鼓楼。正殿南六七十米处还修建了与大孤山戏楼面积相当的大东沟天后宫戏楼。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三、正月十五及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天后宫都举办大型活动,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如今,大东沟天后宫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勾起人们回忆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文献资料及仅存的这两块石碑。《创建大东沟天后宫碑》主碑与副碑碑身现今存放在大孤山天后宫入口处左侧,此次发现的碑首已经运抵大孤山天后宫,由工作人员进行清理,择日与碑身合璧。张鑫孙道俊记者张瑞
    05/10
  • 新华社点赞东港“七个百讲”
      近日,辽宁东港市开展“百名党员讲党史”“百名民警讲党史”“百名思政教师讲党史”“百名先进人物讲党史”“百名乡贤讲党史”“百名志愿者讲党史”“百名新闻文艺工作者讲党史”“七个百讲”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  据了解,“七个百讲”活动由东港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委党校、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社科联、市融媒体中心和各乡镇、街道具体组织实施。活动遴选百名优秀党员、百名警务人员、百名优秀思政教师、百名先进人物、百名乡贤、百名志愿者、百名新闻工作者,分头走进机关、企业、社区、校园、农村、楼宇、网络,开展贴近实际、形式多样的党史故事讲述活动,让红色故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借助乡村大喇叭讲党史    社区小凉亭讲党史  截至目前,百名思政教师通过登讲台、入课堂面对青少年群体开展党史专题思政课200余节;百名民警通过录制小视频的方式讲述党史,在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发布视频10余期;百名党员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书屋、城市书房、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展党史宣讲300余场;百名先进人物、乡贤和志愿者采取“小板凳”“小凉亭”“大喇叭、小音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群众身边,化大课堂为小课堂,随时随地讲党史,受众人数达8万人次;百名新闻文艺工作者通过录制党史故事视频、音频,借助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拓宽传播辐射面,连接起线上、线下广大受众,打造了全覆盖的党史宣讲课堂。        据介绍,下一步,东港市将继续做好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工作,将“七个百讲”活动打造成党史学习教育品牌。  来源/新华社
    05/08
  • “城市书房” 辽宁东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基地
    辽宁东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以来,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2019年被列为辽宁省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省级试点。为进一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东港市委宣传部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着力打造“城市书房”,开启了东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基地。据了解,东港市的“城市书房”是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目前,这个特色基地包括文明实践阅读区、休闲赏析区、红色电影文化展示区、电影胶片收藏区、观影体验区五大功能区,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城市书房”文明实践阅读区和休闲赏析区收藏了各类书籍上万册,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借阅。红色电影文化展示区收藏了电影放映机40多台,墙上的图板集中展示了中国电影的七个第一:中国第一部电影、中国第一家营业性电影院、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延安第一个电影放映员、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第一次把剪纸艺术运用到动画片制作中,以及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影片——中国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里程碑式影片。这里还突出展示了东港电影的一个第一——《大橹的故事》,这部动画片改编自东港本土作家李述宽、岳长贵的同名中篇小说,以北黄海畔的东港人为故事原型创作,先后译成十多种文字,国内外累计发行350万册,与同名连环画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帆,成为东港市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橱窗虽小,却容纳了光影时空,展示了中国电影从胶片—录像带—光盘—硬盘,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一路走来的历史,记录了技术变革和时代的变迁。此外,“城市书房”的电影胶片收藏区收藏了不同时期2000多部电影胶片一万多盘。作为观影体验区的现代化小型电影放映厅,可以同时容纳45人观影,是为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免费观影、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的热门场所,试开放以来,已经为不同群体免费放映10余场次红色影片,受益群众500余人次。据新华社
    05/07
  • 点赞!丹东9个集体、25名个人上榜
      20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市共有9个集体和25名个人,分别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和辽宁省总工会表彰。          来源/丹东市总工会
    04/30
  • 丹东市开展演讲比赛 展现青年风采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王俊4月20日,由共青团振兴区委员会主办的“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情景互动式团课暨纪念五四运动演讲比赛在振兴区举行。据了解,此次活动于今年3月初启动,在全区各镇街、区直属单位团委、各学校团委中进行征集,前期共征集到作品17部,经过初选,最终确定10部作品进入本次决赛。决赛分为“光辉历程,伟大成就”、“中国故事,榜样力量”、“展望“十四五”,筑梦新时代”三个篇章。天娇中学团委推送的《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获得一等奖。共有200余名青年现场观看了演讲比赛,这些精致的作品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活动实现了送课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在全区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04/29
  • 让“奉献之星”更闪亮
    “多亏了李福强,我这移民直补资金才能这么快到位,他当选‘奉献之星’实至名归。”“正因为有周相君的帮忙,我们这个项目才能这么快落地。”……近日,说起机关评选的“奉献之星”,大家赞不绝口。2019年,东港市直机关工委在该市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季评奉献之星”活动。两年来,共有91名机关党员干部当选为“奉献之星”,在各自岗位上履职尽责、甘于付出,默默发挥着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今,“季评奉献之星”活动已成为东港市机关党员干部彰显榜样引领作用“响当当的品牌”。东港市开展的“季评奉献之星”活动,主要面向东港市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工作人员,重点从为企业发展、为乡村振兴、为群众服务的党员干部中评选出甘于奉献、业绩突出、任劳任怨的“奉献之星”,他们代表最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具有示范性。在评选中,坚持党支部推荐、系统内党员赞同、党委审核把关的程序,再经机关工委会议研究,评审领导小组审定,严格筛选、层层把关。东港市还对评出的“奉献之星”大力宣传,对每个季度当选的“奉献之星”,都以正式文件下发至各个乡镇、街道和市直各单位,号召广大机关干部向典型学习。同时,将各个“奉献之星”的照片与先进事迹做成图板装订上墙,在东港市政府机关大厅醒目位置进行展示,使党员干部对比有目标、学习有榜样、赶超有方向。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公众号等对优秀典型进行采访报道,广泛宣传,营造学榜样的浓厚氛围。为进一步提升“奉献之星”的含金量,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争先意识,东港市坚持将“奉献之星”评选与干部提拔挂钩。对政治过硬、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业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近两年评出的91名“奉献之星”中,有11人走上领导岗位,真正做到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王银革本报记者张瑞
    04/28
  • “辽海·鸭绿江讲坛”百堂党史精品课基层宣讲启动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包芙蓉4月26日,由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社科联联合组织开展的2021年度“辽海·鸭绿江讲坛”百堂党史精品课基层宣讲正式启动。“辽海·鸭绿江讲坛”是我市有一定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讲坛紧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主题,驻丹高等院校、有关史学研究团体积极配合,按照理论宣传普及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原则,征集党史精品课20余课,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百堂党史精品课宣讲。当天,百堂党史精品课基层宣讲进行首场宣讲。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江雁作《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精神谱系》宣讲报告,为140余名机关干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形成、基本内容、特征及重大意义,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辽海·鸭绿江讲坛”将结合文化惠民基层行活动,将百堂党史精品课免费送到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社区、乡村,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04/27
  • 非遗传承人 现场展技艺
    本报讯记者海宁4月25日,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承办、元宝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和丹东云创空间文化产业基地协办的“银杏树下的守艺人”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展示宣传活动,在金海女人街举办。活动展区内共展示了丹东花饽饽制作技艺、丹东葫芦烙画、凤城满族荷包、宽甸柳编等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个,活动现场还推出了非遗作品展示宣传、现场技艺展示、传承教学等体验项目。宽甸满族剪纸传承人王铬岽、满族刺绣传承人张远芳等颇具丹东地域特色的非遗传承人一边展示作品,一边耐心细致地讲解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非遗相关知识,色彩丰富的面塑、极具个性的玉米叶画、精美的核雕等非遗作品吸引众多市民驻足,与传承人进行互动。30岁的张远芳是丹东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也是到场的非遗传承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这次她带来了精心绣制的数幅刺绣台屏,还有一套绣绷(刺绣的制作工具)。“我姥姥是满族,小时候看她做绣品,耳濡目染学会了刺绣。长大后出国留学,在国外的刺绣博物馆看到的展示作品跟我学得很像,回国后便继续学习刺绣。加入非遗传承群体后认识了很多其他项目传承人,觉得更有信心为非遗传承尽一份力了。”“这竹筐太精美了!满族荷包也不错,我很喜欢这些工艺,也想学习制作过程。我觉得这些技艺很有文化底蕴,值得用心体会。”市民张丽华在逛街时首次看到柳编工艺,看完一遍觉得不尽兴,就又回来逛了一圈,跟传承人们交流学习。在花饽饽展示摊位前,一串串造型别致的动物造型花饽饽引来市民赞叹。“红色是红曲米,黄色是南瓜面,绿色是蔬菜汁,都是当地果蔬,不仅颜色丰富,还能食用。”丹东花饽饽制作工艺传承人徐百琴向参观者介绍说。“花饽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吉祥的寓意,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制作了烘托节日气氛的舞狮和牛造型的花饽饽,给观者介绍传统技艺,让他们从不懂到了解,觉得很有意义。”徐百琴说。据了解,本次活动以活态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成果,也为非遗传承人搭建起展示、互动、传承的平台,让市民走近非遗、了解非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非遗展示现场被好奇的市民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争相一睹为快①。市级非遗项目“宽甸柳编”技艺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②。山核桃外壳制作而成的“山核桃工艺品”让参观非遗展的市民大开眼界③。集刻瓷、蛋雕、铝箔金属浮雕三项绝技于一身的我市雕刻艺术家于文通过现场锤击刀凿,让市民领略到非遗文化的魅力④。云创空间文化产业基地工作人员在腾讯、抖音平台直播非遗进社区公益惠民活动,让更多市民走进非遗,喜爱非遗⑤。记者宋永昆摄
    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