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丹东
- 丹东市6家企业借力央企培育发展新动能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9月4日从市工信局了解到,由辽宁省贸促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共同主办的“央企采购洽谈会”,于9月1日在沈阳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我市6家重点企业赴沈与央企面对面谈合作。此次“央企采购洽谈会”邀请到27家央企的采购部门带着采购订单到会,为辽宁的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输变电设备、冶金矿山、通用航空、汽车造船等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合作的机会。市工信局十分珍视此次本地企业与央企见面合作机会,充分发挥我市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优势,认真组织筛选了曙光汽车半轴、黄海特种车、克隆集团、通达轴业、华隆电力电缆、东方测控参加洽谈会,共与15家意向合作央企对接。由于我市参会企业提前精心准备,洽谈会上,均实现了与目标央企的面对面对接,建立了联系渠道,有效推广了我市的装备制造产业。09/07
- 260名义工投入慈善日志愿服务9月5日是第五个“中华慈善日”,主题是“决战脱贫攻坚,助力疫情防控”。结合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工作,当天,市民政局、市文明办、市慈善总会在华夏村社区联合举办了第五个“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全市20个志愿服务团队的260名志愿者投入到各种志愿服务当中。一些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也加入了志愿者行列。他们向市民发放了创城宣传单,清理杂草和垃圾,参与文明交通劝导。近年来,我市慈善义工组织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志愿服务,在今年疫情防控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工作中也做出了相应贡献。记者张尧09/07
-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丹东贡献丹东新闻网讯记者金龙9月3日,市长张淑萍率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科技兴农工作进行调研。市领导时燕参加调研。在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育种基地,张淑萍详细了解种子培育、农作物病虫害管理及现代农业设施等情况,对丹玉种业在农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农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张淑萍指出,保障粮食能源安全是“六保”任务的基础,要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论述,立足长远发展全面保障粮食安全,扎根主业、发挥优势、努力创新,继续培育优质的玉米品种,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进一步开拓思路,持续推动农业科技转型升级,在做好玉米种子培育的基础上,将科研成果拓展到其他农业领域,力求多元化发展,不断提高优质粮食供给水平。张淑萍一行还走进丹东农科院展示厅、综合实验室,了解农科院发展历程和科技研发情况。张淑萍强调,丹东农科院作为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领头羊”,要坚决扛起维护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强化农业科研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快推进产学研融合,着力打造具有丹东特色的农业品牌,推动关联企业做大做强。要强化科研团队的培育和管理,千方百计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鞭策他们在科技兴农、科技惠民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丹东贡献。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型种子企业,是丹东农科院控股的国有企业。公司经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水稻、大豆、蔬菜等40余个农业新品种。09/04
- 振安区:231支志愿服务队温暖城乡“我们是振安区青年志愿服务队,拥有青年志愿者300余人,面向各个领域受众,常态化开展多种形式服务:到敬老院为老人们包饺子,倾听五保户老人心声;到农村大集向居民宣讲禁毒、环保、健康、公益诉讼知识;累计为130名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以及奋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未成年子女实现微心愿,捐赠物资价值22000余元……”“我们是振安区爱心志愿者协会,20年来,28个国有、民营企业和400多位社会爱心人士成为协会成员,把爱的种子洒向了丹东的各个角落,开展各项志愿活动千余次,捐赠各类衣物20余万件,捐款300余万元,先后资助特困、单亲、留守、残障、特困女童等大中小学生1300多人次……”“我们是‘朱兴亚老妈妈拥军服务队’,从最初帮战士们纳鞋垫,到逢年过节为官兵们包饺子、做元宵、包粽子,再到关心部队官兵成长、‘认亲’鼓励战士们安心当兵,44年来拥军活动从未间断……”9月3日,振安区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会,区青年志愿服务队、区爱心志愿者协会、“朱兴亚老妈妈拥军服务队”向与会者交流了可借鉴、可复制、有价值的做法经验,推动了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进一步提升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队伍服务群众的水平。2019年以来,振安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本区实际,明确以“魅力振安、志愿助行、感恩奋进”为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主题,组建了以党员干部为核心的志愿服务队伍,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积极开展理论政策宣讲、环境卫生整治、科普知识、法律服务、走访慰问、关爱留守儿童、捐资助学、文体活动、疫情防控等文明实践活动。以基层群众为主体,全区组建了区、镇、村三级志愿服务队,搭建了“8+4+2+N”三级志愿服务网络,现有志愿服务队231支,志愿者4800多人,实现了文明实践活动全覆盖。在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础上,全区成立文明实践所8个、文明实践站62个,文明实践点11个。在区级层面,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区委书记任总队长,配置“8+N”志愿服务队。“8”即理论宣讲、卫生环保、文化文艺服务、医疗健身、助学支教、科学普及、法律服务、扶贫帮困等8类常备志愿服务队。“N”是由各部门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组建党员、青年、巾帼、交通应急、双拥、爱心协会等特色志愿服务队,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支队。在镇(街)层面,由镇(街)党委书记任支队长,配置“4+N”志愿服务队。“4”即理论宣讲、卫生环保、扶贫帮困、平安建设4类常备志愿服务队。“N”即镇(街)结合实际和群众需求组建的农业技术服务、老妈妈拥军、敬老助残等特色志愿服务队。在村(社区)层面,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分队长,配置“2+N”志愿服务队。“2”即学雷锋、文艺2类常备志愿服务队,“N”即各村(社区)结合产业特点和群众需求成立的矛盾调节、环境整治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他们还创新志愿服务程序,采取“多单”模式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区文明实践中心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设置志愿服务项目,并形成志愿服务“总菜单”,通过公示栏、微信群等方式公示,群众根据需求进行“点单”;村(社区)实践站负责每月把群众所需的服务项目进行分类整理,“报单”到镇文明实践所;镇文明实践所根据上报的服务项目内容,“派单”到相应的志愿服务组织或志愿者;各志愿服务组织或志愿者除结合实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外,同时“接单”为群众服务;每年区镇要组织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优胜者可享受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免费保险等,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下一步,振安区将进一步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动员本地区、本单位党员、群众,特别是鼓励更多的青年、妇女及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行业人才加入到志愿者行列。进一步精心设计服务项目,围绕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纲要,设计主题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教育、文化、科技、医疗、法律、健身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聚焦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特困群众、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设计贴近群众生活的志愿服务项目。记者刁庆峰09/04
- 特殊的开学第一课9月1日,宽甸长甸镇河口村毛岸英学校的136名学生回到了熟悉的校园。“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取得了疫情防控的胜利,同时也涌现出了众多最美逆行者。于是,今年秋季开学的第一课,我们组织全校师生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向逆行者致敬并学习防疫知识。”9月2日,记者在毛岸英学校校长于清龙的带领下,走进三年级的教室。教室内,老师正站在讲台前,通过照片、视频,向学生们讲解疫情期间涌现出的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迹,以及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正确洗手并加强体育锻炼、如何做好自我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学生们挺直了腰板,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30分钟后,“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课程结束。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集合,然后分两个批次参观了毛岸英生平业绩陈列馆和延安精神展馆。该校学生担任小讲解员为大家做讲解。“这里是毛岸英在祖国留下最后足迹的地方,他牺牲时年仅28岁……”小讲解员周晴通过标准的手势步姿、端庄大方的仪态、从容的讲解叙述以及自信的微笑,声情并茂地为参观者们讲解了毛岸英光荣而短暂的一生。毛岸英学校是一所用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修德、博学、敬业、报国”是学校的校训。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传承英雄精神、培养英雄传人,用毛岸英的精神打造红色育人环境,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先后获得“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还曾连续5年获得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德育先进校等称号。记者曲丹凤09/03
- 多数市民选择鲜花扫墓9月2日天刚亮,就有市民到振兴区滨江村公墓祭祀。而振兴公安分局西城派出所管片民警张伟及滨江村文明祭祀志愿者服务队比他们到的还早。“这是我在这里值守的第三个中元节。”张伟说。滨江村公墓有1800余个墓穴,张伟要巡走查看,劝导百姓到指定地点文明祭祀,还要维持秩序、疏导人流,避免发生火灾等意外。6点半到8点,这里迎来祭祀高峰,张伟和志愿者们认真查看是否有人私自夹带烧纸入内祭祀。一个上午走下来,大汗淋漓。张伟表示,尽管今年中元节前来祭祀的市民较多,但是祭祀活动比往年都要文明,百分之八十的人带的都是鲜花或是仿真花花环。7点半左右,前来祭祀的75岁市民刘先生掏出一把铅笔刀,坐在地上,一根一根地割掉墓碑周围的几丛杂草,然后将一大束白菊花分插在墓碑旁边的泥土里,又浇了半瓶水。他说老伴儿临终前就告诉他扫墓时不要烧纸。除了菊花,刘先生还在墓前留下了几颗冰糖。张伟巡查了5个多小时。10点50分左右,祭祀活动基本结束。一直在公墓附近路段执勤的西城派出所所长那业良走进公墓,将一束菊花留下。那业良说,上午只发现一位七旬老人带了几只自己折的纸元宝,得知属于违禁祭祀用品,就主动换成了菊花。记者王俊09/03
- 辽东学院师生共“光盘”9月1日,辽东学院多个食堂入口竖立着“倡导节约生活,共建绿色校园”签名板,师生踊跃签名,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光盘行动”。教工食堂里,“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等条幅悬挂在醒目位置。就餐者采用自助用餐模式。记者看到,一位男士就餐完毕后,餐盘内食物所剩无几。据食堂工作人员介绍,这一用餐模式极大地减少了餐饮浪费。学生食堂采取自助模式,引导学生养成“每次少取、多次取餐”的就餐习惯。张丽丽记者张尧摄09/02
- 百艘渔船起锚出航9月1日12时,2020年伏季休渔正式结束。12时刚过,东港各渔港码头上鞭炮齐鸣,渔船陆续离港。图为在东港市西南航道上,经审核取得出海通行证的数百艘渔船起锚出航。随着大批渔船出海,各式应季鲜活海鲜即将上市。邹晓龙记者刘海东摄09/02
- 爱心结对 温暖学子开学季,元宝区“结对认亲、党群连心”活动向高校学子延伸,驻地企业“丹东中平教育”加入关爱活动当中,将一份份爱心送到13名在校或即将入学的贫困家境大学生手中。8月31日上午,在平安社区御景苑回迁3号楼,丹东中平教育负责人仲平来到在郑州大学就读的许万成的家中,将1000元助学金交到许万成奶奶梁瑞芳的手中。在天后宫3号楼,仲平来到刚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林春汝家中,并把1000元助学金交给了她。林春汝的父亲3年前病故,全家生活靠患病的母亲打工维持。得知林春汝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仲平承诺,等毕业后欢迎林春汝到中平教育任职任教。当天,在解放社区1号楼和崇建社区,仲平又分别将助学金送到贫困大学生刘玉华及戴雨飞的家中。在“结对认亲、党群连心”活动中,丹东中平教育将13位在校或即将入学的贫困家境大学生选为帮扶对象,每户根据家境条件不同分别赞助1000元到500元。另外选取13位中小学生,捐助每人价值近200元的书包等文具。还与2名家庭贫困大学生签订了大学期间全程资助且毕业后到中平教育就业的协议。自5月25日元宝区委、区政府“结对认亲、党群连心”活动开展以来,区级领导干部、区直机关单位领导干部、各街镇班子成员、各社区(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与300个困难群体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对子。5月份首次走访时,区里按照每户不超过500元的标准发放给困难群体;6月份,区里组织开展“一张民生订单·两心紧密相连”活动,实施精准帮扶;7月份,全区走访困难老党员;8月份走访慰问困难退役老军人28名。近日,3名区人大代表和7名区政协委员也将走入辖区10名贫困大学生的家中进行走访帮扶。本报记者刁庆峰09/01
- 丹东市推进公共领域质量整改工作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戚文8月31日,全市公共服务领域质量整改工作专项推进会召开,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会议要求,各领域牵头单位要认真研究本领域内服务质量整改目标,细化工作举措,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任务分工,制订工作方案、确立工作标准、确定完成时限,严格按照我市公共服务领域各部门整改目标抓好工作落实,改出成效、改出亮点,确保公共服务领域质量得到全面整改提升。各单位、各部门要抓好“出台方案、明确督查节点、做实月报制度”三项具体工作,举一反三、补足短板、堵塞漏洞,坚持目标、过程、结果相统一,逐个领域落实工作任务,确保丹东整改工作在全省督查考评中取得好成绩。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