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满城尽带黄金甲!丹东迎来一年中最浪漫的时刻
    一夜秋风染金叶,满城尽带黄金甲。近日,我市九纬路、七经街、六纬路等多条百年银杏大道已进入最佳观赏期。沿街千余株古银杏褪去绿装、换上金衣,将城市打造成梦幻的金色世界,这般限定美景错过需再等一年。10月29日,细雨过后的丹东空气清新,记者漫步九纬路看到,两侧百年银杏树枝繁叶茂,金黄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经过雨水浸润,叶片更显鲜亮。银杏叶随风飘落,铺就一层厚厚的“黄金地毯”,脚踩其上沙沙作响,别有韵味。市民和游客穿梭其间,或驻足拍照定格美景,或仰头欣赏枝叶交织的金色穹顶。孩子们在落叶中嬉戏打闹,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馨画卷。作为丹东的“城市名片”,这些银杏树树龄最长可达百年,如今已成为市民心中不可替代的乡愁符号。每年10月末至11月初,银杏叶由绿转黄、满树鎏金,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目前,银杏观赏期正处于峰值,预计将持续至11月上旬。想要邂逅这场金色盛宴的市民游客要抓紧时间前往。金黄的银杏叶不仅扮靓了城市,更承载着丹东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温度。这个深秋,诚邀您在百年银杏树下,尽情感受“满城尽是黄金色”的独特浪漫!记者/周广庆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0/30
  • 抗美援朝纪念馆推出馆藏文物‘旗帜’专题展
    近日,抗美援朝纪念馆特别推出“浩气东方——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馆藏文物‘旗帜’专题展”。抗美援朝纪念馆精心遴选馆藏75面珍贵“旗帜”文物。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旗帜,以其独特视角,生动再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支援前线的壮阔历史。这里有政协全国委员会赠予志愿军的锦旗,有支前民工以血肉之躯守护的运输队旗,还有广大妇女群众昼夜赶制棉衣、军鞋时高举的拥军旗……它们虽然形制各异,却共同镌刻着“保家卫国、众志成城”的民族记忆。展览共有“爱国教育”“支前伟力”“增产增效”“众志成城”“拥军优属”五个单元。为增强观展体验,展览还设置了互动区域,观众可扫描15面“旗帜”文物所设置的二维码,深入了解背后的英模事迹;通过精心布置的场景模型,重温深厚的军民情。依托展览内容开发的“旗开得胜”系列文创折扇,将革命精神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实用品,更是一份可携带的红色记忆。稿源/抗美援朝纪念馆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0/30
  • 鸭绿江畔传文脉 文明永续靠你我
    记者:钟倩袁旭阚利峰周富国童玲何玥言
    10/30
  • 银杏大道,组个“秋季养生局”
    近日,振兴区卫健局在九纬路举办第二届秋冬养生局暨中医药市集活动。当金黄银杏与中医药文化浪漫邂逅,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健康文化盛宴,精彩呈现在市民眼前。本次活动由振兴区卫健局联合丹东市中医药学校,组织辖区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共同开展,采用“文化展示+健康服务”的形式,全方位展现中医药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价值。精心设计的中药材地图展板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认真辨识各类中药材以及产地,在轻松的氛围中为孩子悄然种下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种子。丹东市中医药学校学生还带来了精彩的国风舞蹈表演,引得市民频频点赞,现场氛围热烈融洽。健康服务区域同样人气旺盛。义诊现场,康复师娴熟展示推拿、耳穴压籽等传统中医疗法,体验完推拿的市民纷纷感慨:“中医推拿真的很神奇,做完浑身都轻松了。”义诊桌前有序排起长队,中医师们耐心为每位市民提供免费问诊服务,一对一进行体质辨识,并结合个人情况量身定制养生方案。一位长期受失眠困扰的市民在接受诊断与指导后满心感激:“之前总觉得失眠不是大事,听专家说才知道和身体阴阳失调有关,不仅给我开了中药调理方,还教了我简单的穴位按摩方法,特别贴心。”此次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更以振兴区第二届银杏文化周主题活动为纽带,搭建起中医药服务与群众健康需求之间的对接桥梁,为区域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健康振兴”建设注入了强劲活力。供稿/振兴新时代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0/29
  • 校园时装秀,让丹东纺织“潮”起来!
    10月26日,由市工信局、辽东学院及新东方智衣、唐人服饰、华洋纺织等6家服装企业联合主办的一场融合本地工业血脉与高校创意设计的时装秀,在辽东学院银杏大道激情上演。秀场上,模特们身着由辽东学院学生设计的本土服装依次亮相。其中,根植于自然资源的柞蚕丝系列服饰成为焦点。自主品牌“柞伴”风格简约、舒适环保,融合手工刺绣的新中式服饰,尽显韵味。这些作品的纺织面料供应、工艺细节指导,均由丹东本地服装企业支持,一转一动间彰显丹东纺织百年底蕴,也传递出年轻一代对“丹东制造”的创新解读。此外,匹克球服成为现场另一大亮点。匹克球作为新兴运动,其服装需平衡专业性能与审美需求,本次服装秀尝试用丹东本土功能性面料,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轻量化与时尚感的统一,合力为丹东打造‘中国匹克球之城’贡献力量。近年来,市工信局持续深化政校企联动,辽东学院纺织服装学院长期聚焦产教融合,助推丹东纺织服装业通过技术革新与品牌打造持续提质增效。此次政校企携手,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又一生动实践。见习记者/李然博记者/刘响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0/29
  • 全国老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在丹开展
    10月28日上午,120多位老科技工作者和老科协工作者齐聚在鸭绿江大厦会议室,举行老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报告会。抗美援朝纪念馆报告团作抗美援朝情景报告,情景式再现了跨越时空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与会的老科技工作者及老科协工作者纷纷感言,要以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动力,充分发挥银龄智慧和经验优势,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技为民服务上积极作为,为丹东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见习记者/李然博葛怡鸣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0/29
  • 银杏迎宾 政府食堂敞门暖民心
    在振兴区第二届银杏文化周举办期间,区政府食堂于周末主动打破“围墙”,向市民、游客开放,以热气腾腾的餐食与贴心服务,生动诠释“亲民宠客”的城市温度,成为文化周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真没想到能走进政府食堂吃饭,菜品丰富还干净,打饭的师傅手一点不抖!”众多外地游客带着家人观赏完银杏大道,便循着指引来到区政府食堂,捧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连连称赞。开放期间,区政府食堂精心准备多种荤素菜品,既有红烧肉、四喜丸子等大众菜肴,又有粘豆包等东北特色主食,搭配汤品饮品,充分满足市民、游客口味需求。同时,食堂入口设置清晰引导牌,志愿者全程提供咨询服务,确保就餐秩序井然,让大家吃得舒心又安心。此次政府食堂开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更是振兴区银杏文化周期间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许多市民一听说政府食堂开放,纷纷提前排队预约,大家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城市的包容与温暖。银杏树下的光影流转与食堂里的烟火气息交织,成为振兴区银杏文化周的独特风景。这场“围墙”内外的互动,不仅让民生温度可感可及,更擦亮了亲民开放的城市名片。记者:肖航
    10/29
  • 辽东学院第十二届银杏文化节启幕
    记者:王冶治梁雪
    10/29
  • 我市供热准备就绪!
    一直以来,我市将“改善居民供热质量”作为民生实事进行推进。到目前为止,全市2025年供热“冬病夏治”工作已完成,供热企业对一次管网超压检漏维修漏点32处,新建及检修更换阀门461处,改造供热管网230公里,已储煤57.06万吨,储煤率达98.3%。近日记者从市供热办获悉:2025—2026年度供热工作已全面开始,全市供热行业已于10月24日完成冷态试运行,10月25日全面转入热态试运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渐稳步升温。供热管理部门要求自10月29日开始,二次网供水温度要达到33℃以上,回水温度要达到25℃以上,用户家中可以感受到供热温度。全市供热管理部门和供热企业公布服务电话68部,组建23支应急抢修队伍、应急抢险人员655人,配备了抢险车辆、应急物资,24小时待命,做好供热设施应急抢险准备。供热管理部门运用供热数据监管平台,实时对市区主要供热企业热源厂、换热站供(回)水温度、压力等运行情况和部分用户室温进行在线监测,确保稳定供热。市供热办提醒广大市民,定期对室内过滤网等供热设施进行清洗,防止堵塞;做好供热设施排气和门窗保温,提高供热效果。如有供热问题,请及时拨打:市供热办电话:3823456金山热电客服电话:2585000宏达热电客服电话:96396供热管理部门将督导供热企业接件即办,提高供热服务质量。记者/李杰王子宁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0/28
  • 抗美援朝记忆里的“七十三号驿站”
    10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在一版刊文《抗美援朝记忆里的“七十三号驿站”》,对丹东市曾作为抗美援朝战争中连接前线与后方的“生命通道”进行了报道。原文如下:抗美援朝记忆里的“七十三号驿站”鸭绿江畔的丹东,曾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连接前线与后方的“生命通道”。在这座英雄城市的元宝区九江街,有一处特殊的“驿站”——73号院落。它不是古代传递军报的官方驿馆,却承载了100多名志愿军战士的冷暖;它没有正式的站牌,却因房主赵家三代人的无私付出,成为战士们心中“比家还暖的港湾”。图为“七十三号驿站”现址。受访者供图从1950年7月第一批志愿军入住,到如今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七十三号驿站”的故事,是抗美援朝时期军民鱼水情最鲜活的注脚,也记录着一座城市、一个家庭跨越75载的爱国传承。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纪念日前夕,记者来到丹东,见到了当年仅有10多岁的赵家后人赵玉斌,听他讲述那段温情的故事。鸭绿江畔的红色坐标1950年7月,安东市(今丹东)的空气里已弥漫着紧张的备战气息。第十三兵团奉命向中朝边境集结,数万官兵的食宿问题亟待解决。安东市委、市政府动员机关、学校与居民为部队提供住处,元宝区九江街73号的赵家,成了这场“全民支前”浪潮中的一个缩影。赵家主人赵连有,是一位生于1902年的手艺人,靠制作笼屉和罗圈养家;妻子高守贞操持家务,性格爽朗热忱。这座1935年建起的院落,有三间小楼、南厦、西厦和柴棚,二百平方米的地面上,挤着赵家十来口人。当地方干部上门动员时,赵连有没犹豫:“战士们是来保家卫国的,咱不能让他们没地方住!”第一批住进赵家的,是10名东北边防军官兵,领头的是梁排长,还有江泉生、尚福礼等战士。赵玉斌当时只有13岁,他回忆说:“梁排长和江泉生住楼下北屋,其他人住楼上南屋,父亲把偏房收拾出来,让祖父暂时住过去。”1950年10月,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由于部分战士是运输兵,频繁往返国内外,赵家成了他们的“中转站”:托带话给家人、存放物品、代买生活用品,甚至传递婚丧嫁娶的消息。1951年夏,又一批后勤部队住进赵家,其中有17岁的来自成都的李勋石、王学燧,30多岁的“大胡子”陈公墨,还有吉林的常万胜。这些战士与赵家同吃同住,高守贞每天早起烧洗脸水,家里人还帮战士缝补衣服,赵玉斌则跟着战士们学唱革命歌曲,“他们教我唱‘雄赳赳,气昂昂’,说等胜利了,带我去朝鲜看金达莱花”。在安东,像赵家这样的“家庭驿站”还有很多,但赵家因高守贞的细心、赵连有的可靠,成了战士们的“首选”,“七十三号驿站”的名号,在志愿军中口口相传。1952年,志愿军战士王凤岐在信中写道:“大娘待我如儿子,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图为赵家保存的志愿军战士照片。受访者供图“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一切为了前线,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安东市委的支前口号,在赵家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1950年到1953年,赵家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支援抗美援朝中。赵连有是家里的“排头兵”。1950年11月,安东市制定《关于战勤组织动员办法暂行规定》,17至50岁公民需服战勤,48岁的赵连有主动报名,编入元宝区九江街担架队,过江为志愿军抬伤员。赵玉斌回忆说:“父亲常说,‘是共产党让咱穷人翻了身,国家被欺负了,我得站出来’。一夜,父亲在鸭绿江上往返抬伤员13次,回来时肩膀磨得全是血泡。”赵家的子女们也“不甘落后”。1950年,赵连有21岁的儿子赵玉升加入志愿军防空部队,并于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赵连有18岁的女儿赵云华中学毕业后,报名参加志愿军后勤部沈阳空军地勤部队,随时准备赴朝作战。赵玉升参军前给家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和平不是等来的,是用血汗换来的。”这封信后来与50余封志愿军家书一起,成了赵家的“传家宝”。1950年8月27日起,美机频繁轰炸安东,截至1951年3月,共袭扰588次,炸死炸伤许多市民。安东实施“全部、彻底、迅速”的疏散方针,赵家人有的去了沈阳,有的去了海城。留在安东的高守贞与大嫂刘兰英,成了驿站的“主心骨”。她们把宽敞明亮的二楼让给战士们住,自己挤在南厦;战士们的衣服破了,她们连夜缝补,冬天还把战士们的棉鞋拿去烘暖。1952年,美军投下细菌弹,高守贞每天带头组织街坊扫院子、捕毒虫。她还经常往返邮局,为战士代领包裹,有时需要扛着几十斤的东西走好几里路。最珍贵的遗产,是志愿军战士们的家书。这些信里有战士们在前线的见闻、对赵家的感谢,也有对和平的期盼。高守贞把这些信与子女的家书一起,放在志愿军战士赠送的美军木制子弹箱里——这是战士们缴获的战利品,一直留存。1979年高守贞病逝前,把箱子交给赵连有;1991年赵连有离世,又传给儿子赵玉臣,“要把这些信传下去,别忘了战士们”。图为志愿军战士写给赵家书信的部分信封。受访者供图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七十三号驿站”的故事没有落幕。几十年来,赵家人用编印信札、寻亲、捐赠文物等方式,让这段记忆穿越时空。2008年,时年81岁的赵玉臣与71岁的赵玉斌,决定将50余封志愿军家书编印成《志愿军信札》。赵玉臣在编者的话中写道:“这些信是历史文物,能让后人知道,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军民齐心换来的。”赵玉斌自费2万元印制1000册,分送给纪念馆、学校与志愿军老兵。信札中,有陈公墨写的“在阵地执行任务,炮弹落在身边,我想着您家的热汤,就有了勇气”,有李勋石鼓励赵玉斌“要为国家学习,朝鲜儿童在山洞里都不放弃读书”……这些朴素的文字,成了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2010年,73岁的赵玉斌发起了一场“寻亲”活动,他在《丹东日报》《辽沈晚报》发布启事,附上22名志愿军战士的名单——这是从家书与记忆中整理出来的名字。当年11月,好消息传来:93岁的陈公墨在成都被找到。赵玉斌飞赴成都,在公园与陈公墨相拥而泣,“当年的大胡子哥哥,头发全白了,他还能叫出我的小名,记得我家北屋的炕”;此后几年,赵玉斌又在天津见到李硕石,在武汉见到常万胜的女儿……2015年,赵家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将志愿军家书与美军子弹箱、志愿军战士的不锈钢饭盒等物品,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捐赠仪式上,赵玉斌说:“这些东西不是我们自己的,是属于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的。”如今,在纪念馆的展区里,这些家书被放在恒温展柜中,旁边循环播放着赵玉斌讲述的驿站故事,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驻足。2025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前夕,丹东市在“七十三号驿站”旧址建起“支前亭”,成为市民缅怀历史、传承精神的新地标。站在亭下,望着鸭绿江上的游船,赵玉斌常想起母亲高守贞的话:“人这一辈子,要记得别人的好,要记得国家的难。”如今,“七十三号驿站”早已不是一座院落的代名词,它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爱国情怀的缩影,是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见证,更是留给后人的精神坐标——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英雄从未远去。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丁非白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