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冬季温暖在线 叩门问需解民忧
    11月8日至9日,我市组织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关干部深入结对社区,走进千家万户,开展为期两天的“访民问暖”活动,精准对接群众冬季生活需求,切实解决基层“急难愁盼”问题。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员干部走进结对帮扶的元宝区金山镇天泽社区、馨悦社区,重点走访低保户特困家庭、残疾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关注群众御寒物资储备情况,对棉衣、棉被等物资短缺的家庭进行登记备案,确保及时对接帮扶。11月8日是记者节,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编辑走进元宝区爱民社区,暖心走访摸实情,精准排查解难题,践行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市医保局干部走进元宝区朝凤社区,及时发现多处供暖管线问题,协调施工企业当天解决,面对面宣讲政策、答疑解惑,建立精准“民情台账”。市住建局机关干部来到振兴区桃源社区,重点排查供暖温度不达标、管道老化破损、供暖设备故障等问题,仔细记录每户供暖情况,现场解答群众疑问,及时协调供热企业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市住建局通过新闻媒体再次公布供热管理部门及主要热电企业24小时服务电话。供热管理部门及主要热电企业24小时服务电话丹东市供热办:3823456振兴区住建局:2237309元宝区住建局:2865827振安区住建局:2891318高新区规划建设局:2596537丹东金山热电公司:2585000丹东宏达热电公司:96396见习记者/葛怡鸣记者/李杰刘海东吴琼宋永昆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10
  • 把书籍搬进银杏里!这座书房,火了
    近日,作为丹东金秋银杏文化月的一大亮点,“尹哥书房”在九纬路银杏大道核心区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座精心打造的阅读空间,以“自然景观+文化空间+特色活动”,迅速成为“书香丹东”全民阅读版图上一处闪亮的新坐标。书房选址独具匠心,不仅坐拥“一叶倾城”的银杏大道生态景观,其巧妙构建“步移景异、触目皆书”的沉浸式氛围,更是“政府规划+名人赋能+社会共建”模式的生动样本。书房由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冠名并捐赠生命科学类书籍,联合社会力量共同汇集特色藏书2000余册,形成“科普特色+大众需求”的藏书体系。“希望能用我的努力,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特别是孩子们打开一个生命科学的窗口,让大家多读书,多接触生命科学。”尹烨说。书房精心布置静阅区、交流活动区、文创展示区及社群联结平台。当推门走进书房外恬静的院落,一丝宁静瞬间安抚了都市人喧嚣中躁动不安的心。正因这里独特的文艺气息,自开放以来,日均吸引读者逾200人次,成为市民游客的“阅读打卡地”。此外,活动策划成为书房的另一个活力之源。借助志愿力量,书房常态化开展尹哥荐书会、读书分享会、亲子绘本故事会等活动。截至目前,已策划活动20余项,吸引书友逾千人次。“很久没有阅读纸质书籍了,一到这里,就很有想要拿起书来的冲动!”一位参加书房活动的书友兴奋地说。同时,书房还面向社会机构提供预约服务,成为我市主题党日、文化沙龙等多元活动的共享空间。作为第十四届丹东全民读书节的特色阵地,“尹哥书房”通过将自然美景、名人效应与场景创新结合的探索,为“书香丹东”品牌注入新内涵,为城市打造特色阅读空间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记者/李冉霞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10
  • 市融媒体中心举行庆祝丹东日报创刊、丹东人民广播电台开播80周年主题活动
    11月7日,市融媒体中心举行庆祝《丹东日报》创刊80周年、丹东人民广播电台开播80周年暨第26个中国记者节主题活动。1945年11月7日,“安东新华广播电台”对外广播,是解放区五家地方新华广播电台之一。同年11月22日,《安东日报》创刊,是辽东地区第一份党报。活动在一曲《我们都是追梦人》中拉开帷幕,诗朗诵《礼赞英雄的城市——丹东》、单簧管独奏《我爱你中国》深情演绎英雄城市的厚重积淀与文化底蕴。朝鲜族歌舞《蓝色梦》、匹克球韵律舞《让我们一起出发》展示新闻人蓬勃的青春风采。情景互动式党课《血脉》演绎跨越岁月的初心传承;大合唱《记者之歌》、全场齐唱《歌唱祖国》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现场,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的资深记者受颁荣誉章。记者/李杰童仕东李扬刘海东宋永昆吴琼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10
  • 丹东“蓝朋友”,全线出击!
    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连日来,丹东市消防救援支队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消防宣传活动,充分展现消防救援队伍新风貌、新变化、新成果,不断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养和社会抵御火灾能力。在鸭绿江断桥景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消防救援大队联合文旅、公安等部门,向市民和游客发放消防宣传单,并讲解酒店入住消防安全须知、防烟面罩正确使用方法等实用知识。在万达广场,消防救援人员开展了消防疏散和灭火综合演练,全面检验企业应对突发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增强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在滨江三号小区,消防救援人员组织社区干部、物业人员及居民代表实地走访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指导群众识别疏散指示标识,掌握正确的火场逃生自救方法。“现在我能熟练掌握灭火器‘提拔握压’的使用步骤,遇到油锅起火也知道用锅盖盖灭而不是用水浇。看到有人将电动车推进楼,大家都要主动阻止。”一位居民说。在凤城市刘家河农村集市上,消防救援人员开展“百场流动消防课”进农村集市活动,播放火灾警示案例宣传片,发放《农村消防安全手册》,切实提升农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记者/李冉霞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10
  • “丹超”收官!38支队伍精彩角逐点亮“匹克球之城”
    11月1日,“优迪诺”杯2025年丹东市匹克球超级联赛(简称“丹超”)在市文化体育中心闭幕。这场历时两个半月、历经14轮1300多局激烈角逐的体育盛会,不仅为全国首个匹克球超级联赛画上了圆满句号,更以38支队伍、近400名运动员的广泛参与,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匹克球超级联赛,展现了丹东作为“匹克球之城”的深厚群众基础与蓬勃活力。本届“丹超”竞争激烈,精彩纷呈。赛事设置了超级组与甲组,最终,东方湃一队力压群雄,夺得超级组桂冠,超达实业集团荣获甲组冠军。联赛首创升降级制度与自由组队模式,激发了本土俱乐部的参与热情与发展潜力,其规范化的商业运作与高水平的竞技舞台,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域性品牌联赛奠定了坚实基础。以联赛为引擎驱动“匹克球之城”建设驶入快车道“丹超”的成功,是丹东系统性、高标准打造“匹克球之城”城市IP的缩影与成果体现。我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基础设施、完善赛事体系、深化推广普及等一系列组合拳,推动匹克球运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市已快速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四级场地网络,新建、改建匹克球场地近千片。同时,形成了以“丹超”“村超”“校超”为代表的本土赛事品牌与承接国家级专业赛事相结合的多层次赛事体系,累计举办各级赛事与活动超150场。通过深入开展“六进”工作,全市掌握匹克球基本技能人群已突破8万人,运动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完善。在产业培育方面,我市成功引入了本土制造企业,实现了匹克球装备的“丹东造”,并冠名赞助“丹超”联赛,初步形成了“运动推广+产业培育”的良好生态。全方位的宣传引导,使得匹克球元素深度融入城市景观,丹东“匹克球之城”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本届“丹超”联赛的落幕,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标志着丹东匹克球运动从初期的快速布局,迈入追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深融合的新发展阶段。未来,我市将继续以赛事为牵引,深化市场化运营,推动匹克球与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全力将这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擦得更亮、打得更响。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7
  • “丹东织造”进博会上实力圈粉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启幕。市商务局组织丹东纺织服装产业代表企业华洋纺织、瑞沃尔制衣、唐人服饰亮相进博会,全面展示“丹东织造”综合实力,展现丹东企业“走出去”的开放姿态。本届进博会共有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和企业总数均创历史之最。辽宁展区以“乐购辽宁,惠享美好”为主题,集结省内200余种“辽宁好物”。在“老字号”展区,丹东参展企业华洋纺织、瑞沃尔制衣依托丹东占有全国70%柞蚕丝资源的优势,展示非遗工艺与前沿科技的融合传承。作为辽宁省服装十强企业,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展出了休闲装、针织品及特色柞蚕丝面料等核心产品,展示从原料、印染、绣花到成衣的全链路生产体系。华洋纺织拥有20项国家专利,年出口各类服装近千万件。此次参展重点展示“柞伴”系列自主品牌。企业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参展为契机,深化与全球伙伴的技术交流,进一步拓展欧洲及“一带一路”市场。凤城市瑞沃尔制衣有限公司携自主品牌“栎丝御锦”全系列产品参展,涵盖服装、床上用品等,尽显丹东作为“中国柞蚕之乡”的产业底蕴。唐人服饰带来了保留中式旗袍经典元素且融合现代设计审美的新中式服饰,展现“丹东纺织”的创新表达。市商务局积极牵头,组织丹东参展企业深度融入辽宁“老字号”人文交流、纺织服装产业洽谈、意向采购签约等重点活动。记者/刘响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7
  • 丹东2025冬季草莓开采仪式在东港玖玖农场举行
    作为辽宁·丹东(东港)首届草莓产业大会其中一项活动,11月6日,“莓香百年鲜启新程”丹东2025冬季草莓开采仪式在东港市椅圈镇玖玖农场举行。来自全市草莓行业的专家、经销商、种植大户等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场“甜美”的草莓盛会。气势磅礴的大鼓表演、歌舞《摘草莓的姑娘》等节目,表现出人们对草莓开采的期盼和对丰收的渴望,也拉开了草莓开采仪式的序幕。东港草莓种植已有百年历史,从天地滋养到匠心培育,由躬耕田间到扬名中外,百年的岁月沉淀,融入了东港人对草莓不变的热爱与执着。作为“国家现代农业(草莓)产业园”“国家出口草莓质量安全示范区”,东港草莓2025年辽宁省区域品牌价值达418.55亿元,小小的草莓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走进草莓大棚,眼前一片生机盎然,草莓已陆续成熟,每一颗都饱满圆润,色泽鲜艳,散发着自然的香甜气息。目前,东港草莓已经培育出更多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草莓品种,“丹莓1号”“丹莓2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代表品种已被国内多个草莓产区作为种质资源引进,得到推广和发展。在新技术的赋能下,东港全域实行标准化种植,在全国范围首创低温夜冷促早熟新技术,草莓提早上市让农户共享新技术带来的红利。为便于管理,大部分种植户对设施大棚进行设备升级改造,可以实时监控草莓的生长状况,以及棚内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从会种植到“慧”种植,草莓产业新质生产力的转变,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写照,也是东港市对高质量发展更高的追求。以产业兴企业,以企业带产业,不断扩规模、壮产业、铸品牌、拓市场、促增收,东港市走出了一条独有的农业发展之路。建立以草莓加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和农户为成员的草莓产业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切实解决草莓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连上一张网,打开一片天。本地草莓电商头部企业凭借优质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在电商领域崭露头角,通过线上直播、网店销售等方式提升了东港草莓的知名度,带动了草莓销量逐年攀升。记者/徐宏祥张瑞张尧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7
  • 智慧社保勾勒服务新图景
    市民李女士在社保智慧服务大厅的自助区,仅用90多秒就拿到了新卡。这个曾经让她忐忑的“麻烦事”,如今变得像在ATM机上取款一样便捷。这一变化,正是丹东市人社局以数字之力撬动服务变革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市人社局锚定“智慧社保”建设目标,持续推动服务模式创新与业务流程重塑,多项举措跑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成功打造出数字化赋能社保服务的“丹东样本”。2019年10月,焕然一新的社保智慧服务大厅投入使用,五大功能区布局清晰。以此为基础,丹东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快办行动”联系点城市。市人社局乘势而上,在全省率先构建起“1+4+5+X+N”平台系统,同步推出涵盖“自助办、网上办、一窗办、指尖办、就近办、上门办”的“六个办”服务体系,让服务质效实现质的飞跃。一窗通办省心省力早在2019年,丹东市人社局就将82个专业窗口“瘦身”为18个综合窗口,实现“一窗可办128件事”,窗口精简率高达78%。“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成为常态,办事效率显著提升。服务“不打烊”全天候在线市人社局在辽宁省首创“24小时自助服务区”,多台自助一体机提供全天候服务,有效分流窗口压力,实现便民与高效的双赢。“社银合作”服务送到“家门口”市社保中心携手银行机构,构建起“城区10分钟、乡镇30公里”社保服务圈。17家合作网点完成改造,67台自助机与中心数据库实时联通,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办社保。其示范效应吸引了辽宁省“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于2025年10月落户丹东。AI赋能服务更“聪明”2025年1月,丹东市人社局在全省率先将大模型AI引入社保经办。RPA技术驱动业务自动化、智能化处理,仅4—6月,“数字员工”就高效办理业务超6000笔。7月,AI虚拟客服“丹小保”上线,日均精准解答群众问题60余个,准确率高达99%,实现政策咨询“有问必答、个性解答”。“以前给单位员工办退休手续跑好几趟,现在手机上就能查进度,不明白的还能找‘丹小保’问,这服务真是越来越懂我们年轻人了!”刚工作的小张由衷点赞。丹东“智慧社保”的建设成果赢得了广泛赞誉。2020年以来,其先进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鞍山、阜新、朝阳、铁岭等各市先后到丹东市人社局学习。2021年5月21日,全国人社系统工作会议重点介绍了丹东市“快办行动”工作经验。同年10月,人社部领导亲临丹东调研,对建设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丹东市人社局先后荣获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从90秒制卡到AI智能客服,从“一窗通办”到“社银合作”延伸服务触角,丹东智慧社保以数字之笔,在民生画卷上描绘出高效与温度并存的服务新图景。这张小小的社保卡背后,是数据在奔跑、服务在升级,更是丹东人社部门对“民生无小事”理念的坚定践行。智慧社保,正让这座城市的幸福感触手可及。记者/李冉霞编辑/赵晴编审/邹润一窗通办省心省力服务“不打烊”全天候在线“社银合作”服务送到“家门口”AI赋能服务更“聪明”
    11/07
  • 媲美世界顶级渔场~丹东海洋牧场出鱼了!
    11月5日凌晨,北黄海深处寒意渐浓,而在距离东港市海洋红港口约两小时航程的深远海海域,一场深夜的捕捞行动正悄然展开。养殖工人们头戴红光灯,在夜色中默契配合,缓缓收网。不多时,一片金黄从网中跃动而出——那是一尾尾鳞片闪耀、体型匀称的大黄鱼。这里是中交海洋资源开发(丹东)有限公司运营的丹东东港现代化海洋牧场(一期),也是中交集团作为央企首次自主规划、投资、建设并运营的全产业链深远海养殖项目,计划总投资52亿元,是央地携手、共促海洋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何选择在夜色中作业?“我们选择在凌晨捕捞,是因为大黄鱼体内的金色皮腺体在强光下会分解褪色,导致鱼身颜色发白。”企业生产副总经理王川解释道。为了保持大黄鱼金鳞鲜亮、肉质鲜活,项目团队将全部捕捞作业安排在夜间。满载鲜活大黄鱼的运输船抵达码头后,将被有序转入冷藏箱,随即送往加工厂进行精细化处理,通过分选、塑封、包装等环节,锁定其鲜度。这片海洋牧场位于北纬39°附近海域,与世界顶级渔场日本北海道、旧金山蒙特雷湾等同处黄金纬度,拥有低温清澈、咸淡交汇的独特水域环境,同时水体交换活跃,自净能力强,非常接近野生鱼类的生长环境。项目团队经过多轮调研,最终选定大黄鱼与绿鳍马面鲀作为试养鱼种。今年5月至6月,一批优质大黄鱼苗从福建宁德出发,历经2000多公里的长途运输,抵达这片北方海域,成活率超过99%,实现了“南鱼北养”的重要突破。“我们的大黄鱼在深远海环境中实现了‘瘦身’与‘野化’。”王川进一步介绍,与传统近岸高密度养殖相比,这里的养殖密度控制在每立方水体约3公斤(约6尾鱼),远低于近岸养殖每立方水体20公斤的高密度模式,使得鱼类拥有更宽松的活动空间,肉质更紧实,体型也更接近野生状态。项目还融合“深海+陆地”协同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水温、盐度等关键指标,动态优化投喂与养护策略。检测结果显示,该牧场出产的大黄鱼营养成分丰富,肉质紧实,体现出生态养殖与智慧科技的深度融合。丹东市以东港现代化海洋牧场为平台,积极践行深化合作,通过专班服务、海域规划、配套建设等务实举措,为项目落地和运营提供了系统保障。“从项目立项到建设落地,地方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企业销售副总经理唐耀文表示,“这种深化合作的模式,让央企的技术实力、资金优势与地方的资源禀赋、营商环境实现了有效结合。”海洋牧场一期计划投资5.89亿元,计划建设27个重力式网箱和2座智能化桁架式养殖平台。其中,今年已投入近亿元,已建成7个重力式网箱,后续还将建设约3.6万空方的人工鱼礁,在营造鱼类栖息环境的同时,助力海洋生态修复。“我们还将加快投资进度,预计明年完成桁架式网箱与人工鱼礁建设,为后续扩大养殖规模打下基础。”唐耀文说。据初步估算,今年项目营业收入有望达到3000万元。北黄海的深远处,一艘艘运输船正载着金黄的大黄鱼驶向港口,也载着深化合作、科技兴渔的新希望,驶向更广阔的“蓝色未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辽宁日报记者/李曼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6
  • 丹东消防宣传月活动开启,全民共筑安全防火墙
    今年的11月9日是全国第34个“消防宣传日”,主题是“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11月5日,丹东市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劳动宫举行。启动仪式上,播放了2025年丹东消防工作纪实短片,并为我市“辽宁省百名行业消防人”颁发了消防宣传大使聘用证书。与会人员还共同观看了《火焰蓝背后的温度》群体讲述节目,探寻消防员背后的动人故事。各县(市)区设分会场,通过开展消防赶大集、文旅消费场所多部门联合宣传、商圈区域消防联勤联动巡逻、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疏散和灭火综合演练等活动,全面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和火灾自救逃生技能,切实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记者/李冉霞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