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丹超”收官!38支队伍精彩角逐点亮“匹克球之城”
    11月1日,“优迪诺”杯2025年丹东市匹克球超级联赛(简称“丹超”)在市文化体育中心闭幕。这场历时两个半月、历经14轮1300多局激烈角逐的体育盛会,不仅为全国首个匹克球超级联赛画上了圆满句号,更以38支队伍、近400名运动员的广泛参与,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匹克球超级联赛,展现了丹东作为“匹克球之城”的深厚群众基础与蓬勃活力。本届“丹超”竞争激烈,精彩纷呈。赛事设置了超级组与甲组,最终,东方湃一队力压群雄,夺得超级组桂冠,超达实业集团荣获甲组冠军。联赛首创升降级制度与自由组队模式,激发了本土俱乐部的参与热情与发展潜力,其规范化的商业运作与高水平的竞技舞台,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域性品牌联赛奠定了坚实基础。以联赛为引擎驱动“匹克球之城”建设驶入快车道“丹超”的成功,是丹东系统性、高标准打造“匹克球之城”城市IP的缩影与成果体现。我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基础设施、完善赛事体系、深化推广普及等一系列组合拳,推动匹克球运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市已快速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四级场地网络,新建、改建匹克球场地近千片。同时,形成了以“丹超”“村超”“校超”为代表的本土赛事品牌与承接国家级专业赛事相结合的多层次赛事体系,累计举办各级赛事与活动超150场。通过深入开展“六进”工作,全市掌握匹克球基本技能人群已突破8万人,运动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完善。在产业培育方面,我市成功引入了本土制造企业,实现了匹克球装备的“丹东造”,并冠名赞助“丹超”联赛,初步形成了“运动推广+产业培育”的良好生态。全方位的宣传引导,使得匹克球元素深度融入城市景观,丹东“匹克球之城”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本届“丹超”联赛的落幕,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标志着丹东匹克球运动从初期的快速布局,迈入追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深融合的新发展阶段。未来,我市将继续以赛事为牵引,深化市场化运营,推动匹克球与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全力将这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擦得更亮、打得更响。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7
  • “丹东织造”进博会上实力圈粉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启幕。市商务局组织丹东纺织服装产业代表企业华洋纺织、瑞沃尔制衣、唐人服饰亮相进博会,全面展示“丹东织造”综合实力,展现丹东企业“走出去”的开放姿态。本届进博会共有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和企业总数均创历史之最。辽宁展区以“乐购辽宁,惠享美好”为主题,集结省内200余种“辽宁好物”。在“老字号”展区,丹东参展企业华洋纺织、瑞沃尔制衣依托丹东占有全国70%柞蚕丝资源的优势,展示非遗工艺与前沿科技的融合传承。作为辽宁省服装十强企业,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展出了休闲装、针织品及特色柞蚕丝面料等核心产品,展示从原料、印染、绣花到成衣的全链路生产体系。华洋纺织拥有20项国家专利,年出口各类服装近千万件。此次参展重点展示“柞伴”系列自主品牌。企业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参展为契机,深化与全球伙伴的技术交流,进一步拓展欧洲及“一带一路”市场。凤城市瑞沃尔制衣有限公司携自主品牌“栎丝御锦”全系列产品参展,涵盖服装、床上用品等,尽显丹东作为“中国柞蚕之乡”的产业底蕴。唐人服饰带来了保留中式旗袍经典元素且融合现代设计审美的新中式服饰,展现“丹东纺织”的创新表达。市商务局积极牵头,组织丹东参展企业深度融入辽宁“老字号”人文交流、纺织服装产业洽谈、意向采购签约等重点活动。记者/刘响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7
  • 丹东2025冬季草莓开采仪式在东港玖玖农场举行
    作为辽宁·丹东(东港)首届草莓产业大会其中一项活动,11月6日,“莓香百年鲜启新程”丹东2025冬季草莓开采仪式在东港市椅圈镇玖玖农场举行。来自全市草莓行业的专家、经销商、种植大户等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场“甜美”的草莓盛会。气势磅礴的大鼓表演、歌舞《摘草莓的姑娘》等节目,表现出人们对草莓开采的期盼和对丰收的渴望,也拉开了草莓开采仪式的序幕。东港草莓种植已有百年历史,从天地滋养到匠心培育,由躬耕田间到扬名中外,百年的岁月沉淀,融入了东港人对草莓不变的热爱与执着。作为“国家现代农业(草莓)产业园”“国家出口草莓质量安全示范区”,东港草莓2025年辽宁省区域品牌价值达418.55亿元,小小的草莓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走进草莓大棚,眼前一片生机盎然,草莓已陆续成熟,每一颗都饱满圆润,色泽鲜艳,散发着自然的香甜气息。目前,东港草莓已经培育出更多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草莓品种,“丹莓1号”“丹莓2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代表品种已被国内多个草莓产区作为种质资源引进,得到推广和发展。在新技术的赋能下,东港全域实行标准化种植,在全国范围首创低温夜冷促早熟新技术,草莓提早上市让农户共享新技术带来的红利。为便于管理,大部分种植户对设施大棚进行设备升级改造,可以实时监控草莓的生长状况,以及棚内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从会种植到“慧”种植,草莓产业新质生产力的转变,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写照,也是东港市对高质量发展更高的追求。以产业兴企业,以企业带产业,不断扩规模、壮产业、铸品牌、拓市场、促增收,东港市走出了一条独有的农业发展之路。建立以草莓加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和农户为成员的草莓产业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切实解决草莓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连上一张网,打开一片天。本地草莓电商头部企业凭借优质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在电商领域崭露头角,通过线上直播、网店销售等方式提升了东港草莓的知名度,带动了草莓销量逐年攀升。记者/徐宏祥张瑞张尧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7
  • 智慧社保勾勒服务新图景
    市民李女士在社保智慧服务大厅的自助区,仅用90多秒就拿到了新卡。这个曾经让她忐忑的“麻烦事”,如今变得像在ATM机上取款一样便捷。这一变化,正是丹东市人社局以数字之力撬动服务变革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市人社局锚定“智慧社保”建设目标,持续推动服务模式创新与业务流程重塑,多项举措跑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成功打造出数字化赋能社保服务的“丹东样本”。2019年10月,焕然一新的社保智慧服务大厅投入使用,五大功能区布局清晰。以此为基础,丹东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快办行动”联系点城市。市人社局乘势而上,在全省率先构建起“1+4+5+X+N”平台系统,同步推出涵盖“自助办、网上办、一窗办、指尖办、就近办、上门办”的“六个办”服务体系,让服务质效实现质的飞跃。一窗通办省心省力早在2019年,丹东市人社局就将82个专业窗口“瘦身”为18个综合窗口,实现“一窗可办128件事”,窗口精简率高达78%。“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成为常态,办事效率显著提升。服务“不打烊”全天候在线市人社局在辽宁省首创“24小时自助服务区”,多台自助一体机提供全天候服务,有效分流窗口压力,实现便民与高效的双赢。“社银合作”服务送到“家门口”市社保中心携手银行机构,构建起“城区10分钟、乡镇30公里”社保服务圈。17家合作网点完成改造,67台自助机与中心数据库实时联通,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办社保。其示范效应吸引了辽宁省“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于2025年10月落户丹东。AI赋能服务更“聪明”2025年1月,丹东市人社局在全省率先将大模型AI引入社保经办。RPA技术驱动业务自动化、智能化处理,仅4—6月,“数字员工”就高效办理业务超6000笔。7月,AI虚拟客服“丹小保”上线,日均精准解答群众问题60余个,准确率高达99%,实现政策咨询“有问必答、个性解答”。“以前给单位员工办退休手续跑好几趟,现在手机上就能查进度,不明白的还能找‘丹小保’问,这服务真是越来越懂我们年轻人了!”刚工作的小张由衷点赞。丹东“智慧社保”的建设成果赢得了广泛赞誉。2020年以来,其先进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鞍山、阜新、朝阳、铁岭等各市先后到丹东市人社局学习。2021年5月21日,全国人社系统工作会议重点介绍了丹东市“快办行动”工作经验。同年10月,人社部领导亲临丹东调研,对建设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丹东市人社局先后荣获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从90秒制卡到AI智能客服,从“一窗通办”到“社银合作”延伸服务触角,丹东智慧社保以数字之笔,在民生画卷上描绘出高效与温度并存的服务新图景。这张小小的社保卡背后,是数据在奔跑、服务在升级,更是丹东人社部门对“民生无小事”理念的坚定践行。智慧社保,正让这座城市的幸福感触手可及。记者/李冉霞编辑/赵晴编审/邹润一窗通办省心省力服务“不打烊”全天候在线“社银合作”服务送到“家门口”AI赋能服务更“聪明”
    11/07
  • 媲美世界顶级渔场~丹东海洋牧场出鱼了!
    11月5日凌晨,北黄海深处寒意渐浓,而在距离东港市海洋红港口约两小时航程的深远海海域,一场深夜的捕捞行动正悄然展开。养殖工人们头戴红光灯,在夜色中默契配合,缓缓收网。不多时,一片金黄从网中跃动而出——那是一尾尾鳞片闪耀、体型匀称的大黄鱼。这里是中交海洋资源开发(丹东)有限公司运营的丹东东港现代化海洋牧场(一期),也是中交集团作为央企首次自主规划、投资、建设并运营的全产业链深远海养殖项目,计划总投资52亿元,是央地携手、共促海洋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何选择在夜色中作业?“我们选择在凌晨捕捞,是因为大黄鱼体内的金色皮腺体在强光下会分解褪色,导致鱼身颜色发白。”企业生产副总经理王川解释道。为了保持大黄鱼金鳞鲜亮、肉质鲜活,项目团队将全部捕捞作业安排在夜间。满载鲜活大黄鱼的运输船抵达码头后,将被有序转入冷藏箱,随即送往加工厂进行精细化处理,通过分选、塑封、包装等环节,锁定其鲜度。这片海洋牧场位于北纬39°附近海域,与世界顶级渔场日本北海道、旧金山蒙特雷湾等同处黄金纬度,拥有低温清澈、咸淡交汇的独特水域环境,同时水体交换活跃,自净能力强,非常接近野生鱼类的生长环境。项目团队经过多轮调研,最终选定大黄鱼与绿鳍马面鲀作为试养鱼种。今年5月至6月,一批优质大黄鱼苗从福建宁德出发,历经2000多公里的长途运输,抵达这片北方海域,成活率超过99%,实现了“南鱼北养”的重要突破。“我们的大黄鱼在深远海环境中实现了‘瘦身’与‘野化’。”王川进一步介绍,与传统近岸高密度养殖相比,这里的养殖密度控制在每立方水体约3公斤(约6尾鱼),远低于近岸养殖每立方水体20公斤的高密度模式,使得鱼类拥有更宽松的活动空间,肉质更紧实,体型也更接近野生状态。项目还融合“深海+陆地”协同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水温、盐度等关键指标,动态优化投喂与养护策略。检测结果显示,该牧场出产的大黄鱼营养成分丰富,肉质紧实,体现出生态养殖与智慧科技的深度融合。丹东市以东港现代化海洋牧场为平台,积极践行深化合作,通过专班服务、海域规划、配套建设等务实举措,为项目落地和运营提供了系统保障。“从项目立项到建设落地,地方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企业销售副总经理唐耀文表示,“这种深化合作的模式,让央企的技术实力、资金优势与地方的资源禀赋、营商环境实现了有效结合。”海洋牧场一期计划投资5.89亿元,计划建设27个重力式网箱和2座智能化桁架式养殖平台。其中,今年已投入近亿元,已建成7个重力式网箱,后续还将建设约3.6万空方的人工鱼礁,在营造鱼类栖息环境的同时,助力海洋生态修复。“我们还将加快投资进度,预计明年完成桁架式网箱与人工鱼礁建设,为后续扩大养殖规模打下基础。”唐耀文说。据初步估算,今年项目营业收入有望达到3000万元。北黄海的深远处,一艘艘运输船正载着金黄的大黄鱼驶向港口,也载着深化合作、科技兴渔的新希望,驶向更广阔的“蓝色未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辽宁日报记者/李曼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6
  • 丹东消防宣传月活动开启,全民共筑安全防火墙
    今年的11月9日是全国第34个“消防宣传日”,主题是“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11月5日,丹东市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劳动宫举行。启动仪式上,播放了2025年丹东消防工作纪实短片,并为我市“辽宁省百名行业消防人”颁发了消防宣传大使聘用证书。与会人员还共同观看了《火焰蓝背后的温度》群体讲述节目,探寻消防员背后的动人故事。各县(市)区设分会场,通过开展消防赶大集、文旅消费场所多部门联合宣传、商圈区域消防联勤联动巡逻、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疏散和灭火综合演练等活动,全面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和火灾自救逃生技能,切实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记者/李冉霞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6
  • 丹报首位摄影记者:用光影为城市定格历史
    在《丹东日报》创刊80周年之际,记者近日走近丹东日报社首位摄影记者、原摄美部主任郝永铨,聆听他的“光影岁月”,品一段难忘的新闻记忆。“我只是做了当时该做的工作。”这位用镜头记录时代的94岁老人,依然保持着新闻人特有的谦逊。而正是这份谦逊背后,藏着一段与《丹东日报》血脉相连的故事。1952年,郝永铨从辽东省文工团调任至辽东大众报社,也就是丹东日报社的前身,最初担任美术编辑,一手画笔曾勾勒过不少漫画与连环画。1953年7月,时任辽东大众报社社长的石光找到当时的美术编辑郝永铨。“一家报社如果没有自己的摄影记者,就不能称之为报社。”石光社长的这句话,不仅改变了郝永铨的人生轨迹,也开启了《丹东日报》视觉报道的新篇章。“没拍过不要紧,可以找个师父教你。”面对领导的信任,时年22岁的郝永铨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全新挑战。在辽东省文工团团长于庚的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摄影技术,成为报社历史上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1957年,郝永铨(右一)和同事到朝鲜采访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回国。为了记录最后一批归国的志愿军回到祖国的瞬间,郝永铨早在几天前就接到了采访任务,并早早地守候在凯旋门前。志愿军炮兵部队通过凯旋门“大老远就看到志愿军炮兵部队的车开过来了,我想这个镜头应该拍下来。”郝永铨回忆,当时为了既能拍到炮车的全貌,又能拍到特写,他提前自制了一个梯子,站在上面等候,炮车刚一开过来,他迅速按下快门。安东市民在站台欢迎志愿军凯旋1958年10月27日,为庆祝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安东市各界人民举行集会。当时集会的人数达18000人,所以这场集会也被称为万人集会。郝永铨回忆,集会当天自己主要的采访任务,是拍摄主席台领导讲话。在主要任务完成后,郝永铨便开始酝酿拍摄一张集会全景照片。他认真观察了现场的情况,最后选择在火车站候车厅外阳台取景。安东市庆祝志愿军凯旋万人集会“那时候我用的相机都是标准镜头,没有广角镜头,想拍全这么大的场面是不可能的。”郝永铨急中生智,选择用接片的方式,用分别拍下的四张照片拼接成了一幅万人集会全景。这张照片成为一幅难得的佳作,后来被各媒体和各种画集广泛转载或选用。当天下午,万人集会变成了军民联欢,郝永铨继续完成着他的采访任务。他先是在人群外围拍了一些大场景,均不理想,于是,他决定钻进人群,试拍几张特写看看效果。军民联欢会上安东儿童与志愿军互动就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几个小朋友正在与一位志愿军互动,便迅速按下快门。这张照片是郝永铨在当天拍摄的最满意的一张,甚至他自认为超过那张万人集会的全景。从1952年调入报社至今,郝永铨见证了《丹东日报》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94岁高龄的郝永铨仍然关注着报社发展。看到新一代记者用无人机、全景相机等新技术记录时代,他倍感欣慰:“设备在变,但新闻人的初心不变。记录历史、传播真相,这是丹报人永远的责任。”记者/周晓明毕晓亮陈彦羲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6
  • 踏上鸭绿江断桥 对话历史 珍视和平
    11/06
  • 丹东文创,金奖出圈!“大吉和喜旺”斩获国家级荣誉
    近日,2025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颁奖典礼在青海省西宁市青海体育中心举行,来自辽宁丹东的文创品牌——“大吉和喜旺”一举夺得大赛金牌!金牌作品:黄海萌兽·海鲜毛绒玩偶“大吉和喜旺”巧妙地将丹东本土的海鲜特产与文创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生动可爱、情感丰富的毛绒挂件。每一只“小海鲜”都拥有独特的名字和个性,不仅萌态可掬、治愈心灵,还具备互动解压的功能。“我们出售的不是普通的毛绒玩具,而是丹东的鲜活海鲜,个个饱满且充满活力!”这句销售口号,不仅展现了产品的趣味性,更让每一位顾客深切感受到丹东海鲜特产的鲜活魅力以及这座城市的文化温情。文创:让城市更有温度“大吉和喜旺”由三猫设计、三亦木品牌策划(丹东)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是一个深植丹东、面向全国的文创品牌。该品牌以丹东的著名景点、四季风光、鲜美海鲜、优质草莓、古老银杏、河口桃花以及咸鸭蛋等元素为创作灵感,将城市独特风貌与美好寓意巧妙融入每一件产品之中。目前,品牌已成功推出近200款产品,产品线丰富多样,涵盖毛绒特产系列、积木冰箱贴系列、小夜灯冰箱贴系列、艺术家联名丝巾系列以及家居用品系列等。品牌背后:用心讲好丹东故事三亦木品牌策划(丹东)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是丹东老牌设计企业三猫设计分立出来的策划项目公司,专注于品牌形象的全案策划与设计。公司占地面积逾1000平方米,团队规模近30人,服务范围涵盖品牌定位、LOGO设计、IP打造、文化梳理与建设,以及品牌空间效果呈现,全方位助力企业构建卓越形象。2025年,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创立文创品牌“大吉和喜旺”,以文化创意为载体,大力推广丹东的城市形象与旅游文化。欢迎选购:把丹东带回家目前,“大吉和喜旺”已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欢迎选购这份“可以带走的丹东记忆”。●线下门店安东阁数字体验馆断桥1950便利店抗美援朝1950便利店安东老街二楼小屋里文创店●线上平台抖音:大吉和喜旺小红书:大吉和喜旺淘宝:大吉和喜旺企业店此次“大吉和喜旺”在全国大赛中斩获金牌,不仅是品牌自身的荣耀,更是丹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未来,丹东市文旅广电局将系统梳理本地文化IP,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投身文创开发,让“大吉和喜旺”的成功经验遍地开花。我们坚信,文创不仅是商品,更是讲好丹东故事、传播城市形象的金色名片!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5
  • 话题总播放量11.8亿次!首届直播大赛落幕
    11月4日,“鸭绿江畔丹东真好”丹东首届直播大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承办,市委网信办、市文旅局等多部门联合协办。闭幕式现场流程紧凑、亮点纷呈。直播大赛总导师汇报大赛成果,学员优秀短视频作品进行集中展播,生动展现丹东的城市魅力与产业活力。辽东学院获最佳组织奖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摘得最佳团体奖北京丹东企业商会荣获最佳推荐奖🥇杨洋斩获个人冠军🥈张铄、刘艳获个人亚军🥉崔洪吉、刘春光、解玉娟等3人获个人季军此外,还评选出甜美主播奖、最具创意奖等20个个人单项奖及最佳带队导师奖。本次大赛核心亮点,“鸭绿江畔丹东真好”话题传播成效显著。截至目前,话题总播放量从赛前的3506.7万次飙升至11.8亿次,增幅超33倍;搭载话题号人数由赛前900余人增长至5662人。全民参与的内容创作与传播,大幅提升丹东城市形象和特色产品在网络空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人才培育方面,大赛累计培训学员1276人次(1007人),涵盖高校学生、企业职工、媒体从业人员、乡村新农人等多类群体,为146家企业、61家非营利单位实现了数字化赋能,构建起多层次、多领域的直播电商人才梯队。参赛学员以“种子教师”身份持续传播电商知识,形成“以赛代训—持续传播—本地孵化”的长效电商人才孵化体系。产业赋能成果显著,特色产品销售与推广实现双丰收。选手通过直播带货,成功推广50余家企业近百种本地优质商品,包括草莓、梭子蟹等农海产品及孔雀表、戴家(米叉)子等品牌消费品,大赛期间累计带货金额超亿元,成功探索“直播+农业”“直播+工业”发展路径。同时,大赛推动文旅资源赋能与宣传双增效。选手通过镜头全方位展示鸭绿江断桥、虎山长城等文旅地标,探寻丹东烧烤、全鱼宴、朝鲜冷面等特色美食,以矩阵式传播带动“十一”期间丹东旅游热度,让全国观众实现“云游丹东”“云品丹东”,有效激活本地文旅消费潜力。记者/刘响王子宁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