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丹东
- 今年丹东市将探索建立林长制丹东新闻网讯黄业伟记者王洪满1月28日,从全市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获悉,2021年,全市林草系统将探索建立林长制,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监管执法力度。会议提出,要加强生态修复和乡村绿化美化工作,探索建立针阔混交林、珍贵树种和大径材培育等退化天然林生态修复模式。着力构建森林草原防灭火一体化工作体系,全力做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大力发展林草富民产业,探索试行农村户有5亩高标准林地、村有千棵名贵林木试点建设工程。推进林药、林畜、林菌、林菜等林下特色立体复合经营精品化示范园建设。认真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统筹做好国家级和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切实发挥监测站的监测预警作用。强化自然保护地统一监管,稳步推进鸭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申遗工作。深化林业草原重点改革,巩固和改善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强化问题整改和制度建设。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抓好林业专业合作社“三级联创”和家庭林场的创建工作。编辑邹润01/29
- 丹东市2020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发布 多项指标实现转正丹东新闻网讯李国记者王洪满1月27日,市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我市经济运行情况,全市生产总值实现77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4%。生产稳中有升,物价总体平稳,市场预期向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202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27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居全省第1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已连续6个月累计实现正增长,增速居全省第2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5%,居全省第3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6亿元,同比增长3.3%,居全省第4位,连续七个月实现增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623.5亿元,增长12.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46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9元,比上年增长8.8%。市场销售逐步向好,乡村恢复程度好与城镇。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6.7%,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收窄21.6个、12.5个和3.3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城镇零售额下降17.7%;乡村零售额下降11.3%。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平稳,八大品类“六升两降”。202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同比上涨8.8%,衣着类上涨0.4%,居住类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医疗保健类上涨1.7%,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5%。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上涨46.8%,鲜菜上涨14.9%,粮食上涨1.2%,鲜瓜果上涨0.6%。编辑邹润01/29
- 倡议书:2021,我们一起留丹,安心过年全市广大市民朋友:2020记忆犹新,因为有你、因为有我,因为我们众志成城,所以披荆斩棘,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阶段性成果。2021新春复始,因为亲、因为爱,因为我们家有眷恋,所以归心似箭,但疫情防控还需要我们持续贡献。特别是当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我国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丹东周边地区仍有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同时,临近春节,人员流动性增大,疫情传播风险升高,防控任务更加艰巨。为有效降低因人员流动、聚集导致病毒传播的风险,确保全市人民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安宁的新春佳节,现发出如下倡议:一、留丹过年,感受别样“年味儿”。非必要不出行,非必要不离丹,坚决不去中高风险地区。确需离丹,请提前向所在社区(村)、单位报备,妥善保存车票等以备查询,旅途中做好个人防护,回乡和返岗后主动如实告知个人14天内旅居史、活动史和接触史。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带头在丹过年,主动劝导身边亲朋好友在丹过年,感受不一样的“年味儿”。尽量避免出入商超、集市等人员流动性较大、相对密闭的公共场所。二、就地过年,共享线上“云团圆”。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春节期间尽量避免人群聚集,不串门、不聚会、不扎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确需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时,应科学佩戴口罩,主动测温、扫码,避免聚集、扎堆,尽量减少停留时间。提倡通过手机语音、视频等“云拜年”的方式增进朋友与亲人之间的感情,共同营造健康、平安、和谐的节日氛围。三、健康过年,科学防护“美美哒”。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自觉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用公筷”的良好习惯;不食生冷食物,处理食材应注意生熟分开、煮熟煮透;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要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尤其是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梯等密闭空间;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可疑症状,立即佩戴口罩到发热门诊就诊,途中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配合医疗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政府官方渠道了解疫情动态和防控知识,理性关注疫情信息,提高防护能力。四、平安过年,守望相助“心相连”。克服侥幸麻痹思想,禁止举办群众性庆祝庆典、聚集性展销促销等活动,坚持“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请不办”,落实“来客报告、发热报告、未检测报告”制度,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倡导广大市民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用爱心温暖冬天,确保平平安安过大年。冬将尽,春可期。我们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让我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恭祝全市人民新春吉祥、幸福安康!丹东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挥部2021年1月26日编辑邹润01/29
- 打开脱贫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蘑菇、木耳、山野菜、蜂蜜……这些春节食品都通过咱们的平台销售,老百姓真正尝到了甜头。”1月28日,党旗红宽甸电商产业扶贫联盟相关负责人孙秀梅说,扶贫联盟通过发展个性化庭院经济项目,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平台提供技术服务以及产品包装、运输、销售,贫困户无须外出打工,在家便可创收。党旗红宽甸电商产业扶贫联盟成立于2017年11月。电商扶贫为大山里的农产品打开了“出山之门”,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联盟是在县委、县政府支持指导下成立的,以‘互联网+’为驱动方式。”宽甸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联盟以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村干部、各界电商精英、企业精英等为成员,围绕有关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协调宽甸县域资源优化整合,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联盟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以品味宽甸山水、品味宽甸满族文化、品味宽甸特色特产等为基础,通过打造本土地产扶贫品牌“品味宽甸”,提高宽甸农副产品的知名度。2017年至2019年,“品味宽甸”LOGO设计及形象店建设完成,完成了品味宽甸阮老寿乡蓝莓鲜果、蓝莓酒、蓝莓蜂蜜、蓝莓干、牛毛坞香菇、台沟草莓、干沟鸡、百家扶贫蛋等20多个扶贫产品的开发、品牌设计、市场投放。登录“品味宽甸”电商平台,每一样农产品都有图片介绍,还标注了“精准扶贫”字样。“好多消费者看见这样的介绍,购买热情更高了,他们觉着既吃得放心,又能扶贫帮困。”电商平台负责人介绍,为了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他们在每一枚蛋上都贴上二维码,来源可识别、质量可追溯,让消费者清楚每一枚蛋是谁家产的,了解它的出产环境等信息。“品味宽甸”是我市创新扶贫模式的成果之一。在我市,以“品味宽甸”“满乡印象”等电商企业为牵引,抓产品宣传促品牌营销,线上线下互动运作,不断涌现出“宽甸石柱参”“河口燕红桃”等一批农特产品电商品牌,带动本地中华蜂蜜、食用菌等农产品走出大山,销往全国各地。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满乡印象”“品味宽甸”等电商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260万元,直接带动2200多贫困人口销售农产品,人均增收2000多元。2018年9月,全省电商扶贫现场会在我市举行,宽甸的电商扶贫模式在全省推广。2020年9月,国家发改委择优遴选并向社会各界公开推介的50个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中,宽甸“借力电商谋新路消费扶贫开新篇”是辽宁省唯一入选案例。与此同时,凤城市蓝旗镇成立农业产业化电商扶贫协会党支部,实现“党建+电商”融合发展,在党支部带动下,引导贫困群众从思想上“摘帽子”,培养电商销售人才17人,发展“订单式”农业,使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通“网上店铺”。2020年,销售板栗700多吨,草莓300吨,销售总额2000余万元,带动全镇229名贫困户脱贫增收。采访了解到,我市立足资源禀赋,不断创新特色扶贫模式,在电商特色扶贫的基础上,还开展县际间对口帮扶。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东港市、振安区、振兴区、元宝区、合作区分别对口帮扶宽甸贫困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扶贫产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就业安置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东港市投入资金149万元,帮助宽甸虎山镇建设设施大棚用于出租,租金70%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30%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振安区投入资金103万元,支持青山沟镇房身沟村发展蓝莓种植;合作区投入资金130万元,帮助红石镇上蒿村筹建草莓大棚两座、微商平台办公场所60平方米,为10个村民组安装路灯220盏;元宝区投入资金81.5万元,协调企业为牛毛坞镇张家堡村香菇种植户提供优质菌袋和技术服务;振兴区投入63.85万元,购置宽甸1处临街门市,出租租金为步达远镇干沟子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5万元。记者邢漫编辑邹润01/29
- 丹东市多举措应对寒潮天气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1月27日下午,市政府督导检查市自来水公司第二水厂、华孚热电有限公司、金山热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应对新一轮寒潮天气的准备情况。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市将在28日迎来新一轮寒潮,将出现大风、降雪、降温等天气。各企业要做好各项防雨雪冰冻、防风、防寒的紧急预案,切实保障市民用水安全,确保供暖达标;要保障日常运行,做好应对疫情的预案以及各类防护物资等储备,落实主体责任,完善防护措施,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管理;要强化抢修力量,随时待命应对突发情况。各企业负责人表示,将加强设备巡视检查和隐患排查力度,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加大巡查排查力度,及时发现并报告问题,做好应急处置准备。此前,相关部门还对两家燃气企业进行了督导检查。编辑邹润01/28
- 凤城“窗口”民警 为民排忧解难近日,家住凤城市凤山街道的居民白女士,来到凤城公共服务中心公安窗口送上一面锦旗,感谢民警为其捡拾的婴儿落实了户口,并解决孩子问医看病的问题。原来,2020年4月的一天,白女士在草河街道草河村捡拾一婴儿,一直没上户口。去年10月,该婴儿患病因缺少身份信息无法就医。在公安窗口,民警告知该婴儿落户所需的材料和程序,并针对孩子落户审批权限为地市级的情况,多次与丹东市公安局社区警务支队沟通并说明相关情况,最终帮白女士解决了孩子户口身份问题。在凤城公共服务中心公安窗口,民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满腔热情服务群众,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赢得群众的认可和赞誉。原户籍在凤山街道南山委五组的王女士,1997年离家出走。2015年,公安部门根据社区证实及当年省厅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将王女士户口做删除处理。去年7月,远在黑龙江已结婚的王女士,由父母陪同到公安部门咨询办理身份证业务,发现其户口已被删除。根据现行有关要求,其户口需按“失踪寻回”恢复处理,需市局户口职能部门审批。窗口民警向王女士及家人详尽解答有关政策、要求并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当年8月经派出所、社区警务科和丹东市公安局警务支队三级审批,完成了王女士户口落户工作。23年没有身份的王女士拿到临时身份证的瞬间,不禁热泪盈眶,连声向办证人员道谢。工作中,窗口民警发现,有部分长年患病、失能卧床的老人,存在着身份证丢失、到期没有及时补办或更新的现象,影响这些群体的就医、医保报销等问题。为此,窗口民警积极探索户政方面“容缺受理”和“承诺受理”工作方式,将群众的急事、难事摆上议事日程,解决部分老弱病残群众办理身份证难的问题。对个人要求办理的,窗口走简易程序,仅要求直系亲属出示法律承诺书,同时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对单位统一办理的,则要求发函说明情况,统一采集近期照片和指纹。去年以来,该公安窗口为50多名脑瘫而无法出门的患者上门办理身份证,为大堡蒙古族乡养老院部分老人办理身份证13人次。在第七次人口普查过程中,办理了数千人次的死亡未注销、参军入伍未注销及新生儿未及时落户等问题。对到公安窗口办理业务的群众,民警坚持指导他们注册“健康码”并扫描保存出行轨迹,对不会注册人员手把手指导录入。在支持复工复产工作中,运用公安资源为企业员工提供信息支撑,建立涉爆、涉毒企业微信群,实行窗口随时预约办理许可证业务,累计为数十名省外人员通过“容缺”办理方式,受理了跨省办理身份证问题。有一次,他们还通过“不见面审批”的方式,为山东济南秦女士办理了户口迁移。栗粟记者刁庆峰编辑邹润01/27
- 捐赠防护服装 助力疫情防控1月26日,由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丹东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丹东兰光服装有限公司和丹东大安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组成的丹东防护产业联盟向辽宁省慈善总会和丹东市疾控中心捐献了共计26000套一次性防护服,用于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今天是丹东防护产业联盟成立一周年,如今疫情防控仍未结束,作为防护服生产企业,为了表达奉献之情,我们决定再次捐献一批防护服,为疫情防控奉献我们的微薄之力。”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文福说,在丹东防护产业联盟成立一年里,4家企业不断丰富产品种类,除了隔离衣和防护服外,还相继生产了手术帽、医用鞋套、功能性口罩、适合民用的防护用衣和职业防护用衣以及适合快速部署时使用的“应急单人医用防护用品携行包”等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创立了绿禾雀、海合谷、坦德瑞、保菲力等业内知名品牌。4家企业全部为国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企业规模飞速扩大,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防护服生产企业的引领者。回忆起企业作出转产防护服的决定时,丹东市海合谷服装公司总经理梁伟感慨万千。去年农历正月初二,辽宁省紧急部署防疫物资调度会,呼吁本地企业捐助防护服救急,梁伟没多想就举了手,丹东华洋服装公司总经理于文福也一并接下“令箭”。那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丹东几乎所有的户外运动服装企业都遇到销售困难,很多企业被迫停产,转产防护服成为服装企业的一条生路。不过,防护服订单饱和,单个企业能力有限,孤掌难鸣,无论设备还是原料都满足不了爆发式的市场需求。此时,于文福和梁伟萌生了建立防护服产业联盟的想法,与大安防护制品公司总经理刘永玉、兰光服装公司董事长兰仁勇一沟通,4人一拍即合。4家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20年1月26日组建了产业联盟。面对无生产资质无法生产、面辅料采购有价无市、缺少生产设备、交通运输不畅、缺少运转资金等一系列困难,市政府各相关部门给予了企业巨大的帮助。为企业开通审批绿色通道,一天内完成资质审批的容缺办理;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面辅料和设备采购、交通运输、产品消杀、运转资金等难题。经过不懈努力,丹东防护产业联盟生产出了疫情期间辽宁省自产的第一件隔离衣和丹东工业历史上第一件医用防护服。从一件没有,到日产百万件,丹东防护服产业的崛起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在产业联盟4家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如今加入防护服产业集群的企业成员已达117个,多家企业获得欧盟CE认证,上亿件防护服、隔离衣从这里销售到世界各地。4家牵头企业产值去年前9个月已超10亿元,年产值规模都跃上了亿元台阶。如今,丹东防护服产量占辽宁省的80%,出口占全国的15%。原本是临危受命转产,没想到却借势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据介绍,截至2020年底,联盟成员通过各种渠道已经向政府和社会捐赠防护用衣十万余件,累计金额近千万元,为疫情防控保障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记者王洪满编辑邹润01/27
- 丹东市电网发展有序推进丹东新闻网讯记者邢漫1月25日,从国网丹东供电公司了解到,截至去年底,丹东供电公司连续安全生产6080天,完成售电量69.41亿千瓦时,电网发展有序推进,经营管理稳步提升。国网丹东供电公司积极协调政府部门引入“以函代证”“容缺审批”等灵活政策,提前取得11个电网建设项目核准批复。严格执行施工现场“复工五项基本条件”及防疫工作要求,工程项目里程碑计划执行率100%。同时,深入开展“三清理两提高”专项活动,清理长期挂账工程851项。加强电费回收管理,及时启动电费回收风险预警,实现当年电费回收率100%。严厉打击各种窃电行为,反窃查违追缴电费963万元。针对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展“特快电力”行动,建立电力接入包扶机制,提前做好配套电网建设准备。为11.61万工商业用户优惠电费8783万元,为28家企业缓缴电费3600万元,确保用户享受政策红利。编辑邹润01/27
- 辽宁省首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公布--凤城市一小学榜上有名丹东新闻网讯记者王研日前,辽宁省教育厅公布了首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名单,此次评选是辽宁省教育厅为更好地推动全省乡村温馨校园建设,经专家对符合布局建设科学合理、办学条件保障到位、教育教学保证质量、校园文化健康向上、校园关系和谐融洽、校园管理安全规范等基本要求的学校进行评审,最终,全省23所学校名列其中,凤城市红旗镇中心小学作为丹东地区唯一一所入选学校榜上有名。凤城市红旗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18年,是全国知名老校长包全杰工作过的地方。校园环境美,教风正,学风浓,是一所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农村学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创建了“根植乡土,立德树人”的德育品牌活动。学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多次在丹东市交流推广。先后被评为国家教科研先进实验单位、辽宁省最美校园、凤城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级教学改革先进校。德育课题《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优秀人格的策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研究》等获得国家科研成果一等奖。编辑邹润01/26
- “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启动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包芙蓉日前,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启动2021年“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春节期间的生活困难。活动面对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及市义工站帮扶对象,共为1400户城乡低保户、建档立卡户、低收入家庭,送去价值近30万元的慰问品。“慈善情暖万家”活动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品牌救助项目,在我市已连续开展14年。为开展好今年的活动,市慈善总会从去年末就着手准备,协调各县(市)接收省慈善总会发放的物资,考察本地市场做好配套工作,并对救助对象展开调查摸底、资料审核。本活动坚持“公开、透明、直接到户,不重复救助”的原则,由相关义工站落实物资发放,增强“慈善情暖万家”活动的社会公信力。走访慰问物资将于本月末全部发放完毕。编辑邹润01/26
- 美不胜收!大美辽宁欢迎您
- 辽宁“时代楷模”:丹东市融媒体中心《铭记》工作部
- 首届“雪花鸭绿江杯”全国中老年羽毛球邀请赛在丹东开幕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振兴区:夏日雅集 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 “丹东·凤凰山”号旅游专列首发 启程连接沈阳与丹东
- 丹东市中考顺利开考 各考点温情护航
- 辽宁:以文体旅融合之笔 绘就振兴发展新画卷
- 推动文体旅融合 打造“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城市新名片
- 丹东港大宗货物吞吐量跨越式增长
- 辽宁省第二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公布,丹东占俩!
- 鼓韵悠扬 文化共鸣 ——2025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丹东鼓乐展演精彩上演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 ——丹东精彩亮相2025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