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辽宁丹东市宽甸县河口村推广燕红桃发展旅游业 成为“中国美丽乡村”
    8月2日,天刚蒙蒙亮,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的郎大嫂农家院内已是一派忙碌景象。“今天中午要接待客人,得早点准备,大锅炖鱼、小鸡炖蘑菇……保证让客人吃到最地道的河口风味!”老板程淑华笑着说。这个农家院,程淑华和闺女已经开了11年。“除了这处农家院,家里还有80多棵桃树,两项加起来,一年少说也能收入十多万元,这不就是小康生活嘛!”程淑华说。“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但前提是方向要正确。路子对了,坚持走下去,后面的事自然水到渠成。”河口村党支部书记郎显琨的话,道出了这些年河口村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30多年前,河口村并不富裕。全村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不足3%,其余全部是山林。然而,山上没有经济作物,大部分村民只能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靠山吃山,如何让山地生金?河口人苦苦寻找良策。当时,由北京市林果研究所杂交育成的一种水蜜桃,与河口村桃树进行嫁接,结出的果实大而肉厚,色泽嫣红。因从北京燕山引进,这种水蜜桃得名“燕红桃”,一经上市,广受好评。河口人由此觅得商机。经过调研,村“两委”决定以燕红桃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在村里积极引导下,燕红桃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短短几年间,河口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山上山下都栽上桃树,面积超过万亩,年产量达5000万公斤,年产值约1.52亿元,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依托万亩桃林,河口村确定了“以人为本、生态立村、农业稳村、旅游兴村、文化塑村”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打好“绿色牌”,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业,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河口村筹措资金,先后在万亩桃园的两端新增山门2座,新建了村部、文化活动广场、环岛路、停车场,修建绿化带,拓宽改造道路,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同时,适时推出鸭绿江边桃花节、辽东特色山珍采摘节等节庆活动,以及边境游船观光、民俗村体验、长河岛异域风情等特色旅游项目。近两年,河口村又依托河口断桥、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上河口火车站等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旅游产业,成为国内外游客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出力,没有苦日子。”打理100多棵桃树并经营民宿的王忠武对记者说。6年前,他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和妻儿在桃花岛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春赏桃花夏游江,秋品鲜桃冬捕鱼。随着游客的增加,河口村村民兴办的农家院越来越多,目前已发展到168个。全村形成了以万亩桃林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和以农业观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产业,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昔日的小村庄,华丽转身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生态文明村”。河口村,被称为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可爱的故乡”。“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将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把河口的美丽传承下去!”郎显琨说。
    08/06
  • 丹东今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8月1日一早,丹东市振安区珍珠街道东升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欢声笑语,不少附近的老人在这里下棋、理疗。“自打这里正式营业起,我们每天都来。”72岁的辖区居民郑毅说。像这样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丹东市已新建和改建9个,今年还将新建11个区域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继续新建社区服务站57个、农村幸福院100所,将实现街道层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据介绍,2020年2月,丹东市被列入全国第五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丹东市加快构筑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让每一位老年人在一项项举措中感受到老有所养的温暖。为此,丹东市委、市政府累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30多个,建立了机构和家庭床位日常运营补贴制度及用水、用电、用气、用暖按居民价格执行的优惠政策,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丹东市加强培训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养老护理员等。目前,全市拥有中医药专业养生知识的养老护理员500多名。在医养康养相结合方面,丹东市初步形成了“养、护、康、医”多层次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立了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全市基层卫生机构与老年人家庭签约人数约48万人,签约率达77.4%,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
    08/05
  • 移风易俗好,金山村有“法宝”
    “俺家老人90岁了,想办个寿宴,行不?”不久前,元宝区金山镇金山村一组红白理事会会长于桂梅接到本组村民于胜刚电话,就是否能为家中老人举办寿宴进行商讨。在于桂梅一番劝说下,该村民打消了大办的想法。为了塑造良好的乡风,金山村红白理事会应运而生。每个村民组设一个红白理事会,其成员各包扶十余户本组村民,帮助村民处理红白喜事,提倡不攀比,节约简办。“有了‘红白理事会’,办喜事、办丧事都有了标准,再也不用撑面子大摆酒席了,既省心又省钱。”谈起红白理事会给村民生活带来的改变,村民李洪春赞不绝口。今年,他响应号召,遵守规定举办婚宴,原本要花费几万元的流程,仅花费了1万元,大大地缩减了家庭开支。为树文明新风,金山村积极开展孝老敬亲、文明祭祀等系列活动,经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了《金山村村规民约》,提倡“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禁止办升学宴、生日宴、参军宴、寿宴等一切宴请”。村里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大喇叭”宣讲、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现场讲解、村网格员包户等多种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文明婚丧等方面的理念。三组190户村民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协议签约事宜,其他组村民也在一周之内顺利完成协议签约。签约后,村民如有违反规定举办宴请的,五年内取消一切村民福利待遇;对本村村民参加宴请随礼的人员,经核实后也取消五年的村民福利待遇。几个月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破除迷信”的文明风尚逐渐深入人心,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今年“七一”,金山村还被授予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提到如今的喜人变化,村民任传喜很是感慨:“自从大家都在移风易俗条约上签了字,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办宴请的现象少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也减少了,村民之间互相帮助、文明向上的氛围更浓了。”金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德斌表示,今后,金山村将继续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为移风易俗聚力用劲,让大家“愿为”“善为”。
    08/05
  • 祝贺!丹东姑娘谷红晋级决赛,家乡人为你打call!
    在东京奥运会拳击女子69公斤级半决赛中,丹东姑娘谷红击败美国选手琼斯,强势晋级决赛!整场比赛,谷红拳似闪电如疾风,脚下缤纷踏飞鸿,最终4:1战胜对手挺进决赛。8月7日,她将与赛会一号种子土耳其选手苏梅内利争夺东京奥运会拳击女子69公斤级冠军。半决赛赛前,谷红在谈及对手琼斯的重拳时曾霸气说道:“再重的拳,首先你要挨上,你打不到,再重的拳也没有关系,我和她打过。”下午13点,记者来到了位于振兴区纤维街道瓦房村的谷红家中,谷红的父亲谷长德把记者迎进门。整洁的院落,明亮的房间,房间迎面挂着谷红近年来获得的各种比赛的奖牌。谷长德告诉记者,近年来,谷红训练比赛非常频繁,已经七八年没有回家了,作为父母,女儿每一次比赛我们都非常关注。这次奥运会谷红一路打来,也很不容易,我们期待她站到最高领奖台,为国争光,为家乡丹东争光。随着比赛的临近,村里的邻居们也聚集到谷家,期待着谷红的精彩表现。半决赛开始了,大家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看着谷红与对手的一招一式。当裁判宣布谷红获胜的时候,房间里迸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谷长德紧张的脸上露出笑容。谷红的母亲告诉记者,等谷红回来,一定要给她做喜欢吃的带鱼和大虾。根据赛程,东京奥运会拳击女子69公斤级决赛预计在北京时间8月7日下午进行,届时谷红将向金牌发起冲击。记者/谢秋林综合/中国拳击队央视网体育
    08/05
  • 丹东三县(市)跻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日前,凤城市成功获批2021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为全省6个入选县(市)之一。此前,东港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分别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丹东市所属三县(市)实现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覆盖。
    08/04
  • 凤城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7月29日,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凤城市成功获批2021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为全省6个入选县市之一。截至目前,我市已实现“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覆盖。近年来,市商务局把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以人才培训、企业培育、平台建设为重点,充分运用电商发展成果,夯实农村物流设施设备基础,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主体。全市目前已建成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4个,重点乡镇电商运营中心3个,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3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330个。东港市于2015年和2019年、宽甸县于2020年分别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加快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凤城市成立了电子商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凤城市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电商网络不断优化,电商产业蓬勃发展。凤城现有快递企业16家,物流企业104户,注册资本4.3亿元;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家;拥有“凤城蚕蛹”“凤城板栗”两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农事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4个、省名牌产品4个;已建成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电子商务服务站10个,京东凤城特色馆1个,京东凤城扶贫馆1个,为项目申报成功打下坚实基础。下一步,市商务局将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抓手,立足特色农业、农特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资源,加快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促进电商活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产业链建设,加快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健全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动全市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08/04
  • 第二届中国丹东国际标准舞公开赛开幕
    7月30日,第二届中国丹东国际标准舞公开赛在辽宁省丹东市新区体育馆拉开帷幕。本次比赛,来自全国50多个代表队的1500多名选手,将进行3200多人次、2800多组的比赛,是一场国际标准舞的盛会。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CBDF)成立于1986年,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是最早将国际标准舞引进中国的专业舞蹈社团,是国家民政部批准注册的国内两大国标舞团体之一,由各民族国标舞艺术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职业和业余国标舞者自愿结合而成,是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国际标准舞行业管理社团。该大赛举办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大省会城市举行,此次是第二次来到丹东市,上次在丹东市举办是2019年。民建辽宁省委文化委员会、民建丹东市委等本次比赛的主办单位积极组织和参与到本次比赛中,并为大赛提供服务。
    08/04
  • 杜鹃广场火了
    8月2日12时30分,在全新开放的杜鹃广场,炎热的天气依然没能阻挡市民游玩的热情。在广场正中间的杜鹃雕塑前,不时能听到手机、相机快门的声音。“银粉色的杜鹃造型太好看了,这花蕊粉红的颜色,群花盛放,像极了咱们热情的丹东人。”市民赵晓光不住地赞叹新广场的美。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得知广场开放的消息,他想用照片让更多朋友感受到新广场的亮点。“以前我外地的朋友来丹东看杜鹃花展时,总说丹东市花氛围不够突出,现在有了杜鹃广场,还是地标建筑,市花印象肯定足足的。”市民林涛说,杜鹃广场位于我市繁华地带,是外地游客感受丹东风采的第一道风景线,广场以杜鹃为主题,未来还要在花坛种植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杜鹃花品种,这肯定能让外地游客加深对丹东的印象。虽然这份广场介绍不足两百字,但却寓意满满,印刻在雕刻底座上,读起来也是字字铿锵:杜鹃广场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2021年7月改造完工。广场中轴线南北长100米,寓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杜鹃花是丹东市花。盛开的红杜鹃守护家乡,顽强自信,热烈奔放,欣欣向荣,“杜鹃红”契合“英雄城市”和“英雄人民”的形象。英雄城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杜鹃》雕塑宽10.25米,寓意每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纪念日;雕塑上56朵绽放的杜鹃花寓意56个民族紧密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杜鹃树雕塑,由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象群,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杨硕博士共同创作,为铸铜、锻铸不锈钢、热镀锌结构,彩色纳米喷镀工艺,应用了LED照明技术,尺寸为10.25x10.25x6米。“杜鹃广场是丹东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即将建设的九纬路文化街区重要节点。”市住建局园林绿化科副科长吴迪介绍,杜鹃广场的前身是政府广场,一方面,由于旧的广场内设施陈旧,地砖、喷泉等部分基础设施破损较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市要加强市花杜鹃花为主题的宣传,市委市政府便决定对政府广场进行以杜鹃为主题的改造工程,并正式将政府广场更名为杜鹃广场。同时,城市中心的杜鹃广场和鸭绿江畔的志愿军公园遥相呼应,体现了丹东市在城市建设中不忘继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发展理念,为“英雄城市”增添了一处红色地标。
    08/03
  • 杜鹃广场开放
    8月1日9时,杜鹃广场施工现场外侧围挡已拆除,广场中间大型花球下,工人在进行紧张的调试工作,花球周围铺设大理石地面,广场四角分别设置花坛。市住建局现场负责人介绍,广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8月1日起,正式向市民开放。杜鹃广场改造工程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长100米,宽48米,是丹东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即将建设的九纬路文化街区重要节点。改造工程于今年6月中旬启动,改造主要内容为设置杜鹃花主题雕塑,安装景观音乐喷泉,改造建设绿地、广场,修建花池座椅,调整整体亮化等。据悉,改造后的杜鹃广场绿地面积2380平方米,理石铺装面积2420平方米。广场花坛植物以耐寒的杜鹃花为主,包括冠幅1米以上淀川杜鹃、天山之火迎红杜鹃、红枫杜鹃等杜鹃48株。另外,还将栽植杜鹃模纹610平方米,约3000株,配以其他植物,总体突出市花杜鹃主题,打造我市一处新地标。目前,广场内雕塑、喷泉已安装完毕,周边百年银杏行道树的换土、埋设浇水盲管、施肥打药等养护工作也已同步完成。部分调试收尾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近期将陆续完成。杜鹃等植物的栽植工作将在2022年春季实施。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美丽健康丹东记者/戚文
    08/02
  • “吃海哺海”更护海
    不久前,辽宁丹东东港市渔业渔民渔船管理局协同丹东海沃水产有限公司将330万只梭子蟹苗放流黄海海域。“东港梭子蟹是黄海北部海域独有的地方性品种,这一无法进行养殖的海产品目前已发展为集放苗、捕捞、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成为当地渔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出口的拳头产品。”东港市渔业渔民渔船管理局副局长郑义说,近几年,东港市通过增殖放流恢复梭子蟹种群资源,实现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生态平衡,对调整渔业生态结构、促进渔业增产、渔民增收将起到关键作用。“水温20摄氏度,袋温22摄氏度,盐度合适,满足放苗条件了。”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王小林在东港市港润码头测量海水水温及盐度数据后说。辽宁丹东有着126公里长的海岸线,是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之一。沿着滨海公路一路前行,江海相连,北黄海沿岸虾池鳞次栉比,如镜如画。“吃海,也要哺海”——这一理念成为丹东人民的共识。三年来,丹东市全面推进修复近海生态环境工作,包括滨海湿地生态恢复、滩涂及浅海生境修复、海岛近岸水动力恢复、海岛植被生态保育、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5项工程,全方位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今年5月,丹东临港集团放流团队分赴黄海北部海域放流地点放流对虾苗。丹东临港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周威表示,每年的5月份,临港集团放流团队都会选择适合放流的位置增殖放流。随着去年增殖放流的成功,今年临港集团加大了增殖放流力度。本次增殖放流投放的苗种数量多、品种全,将有效提高黄海北部海域生物多样性和种群数量,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除了大量放养鱼虾苗,丹东还注重人工鱼礁建设。丹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文博说,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和增殖藻类,能为海洋生物提供丰富饵料,从而吸引鱼群在礁体附近形成集聚,改变以往滩涂近海无序养殖等情况,可规范养殖,更为合理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好海洋生态。“就是给鱼虾在海底安个家!让它们快乐生长!”东港市孤山镇大鹿岛村村干部张宗义说,“生态好了,产量大了,村里和渔民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如今,丹东海域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目前已投放了上万座人工鱼礁,建成人工礁区面积近700公顷。转自《经济日报》经济日报记者温济聪
    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