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公益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启动
    1月18日,由丹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丹东市书法家协会、丹东市摄影家协会承办的丹东市文联系统2024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暨“新春进基层文艺助振兴”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市书协云创空间创作基地举行。活动现场,翰墨飘香,市书法家协会的文艺志愿者们挥毫泼墨,创作出一副副对联和“福”字,为市民送上新春祝福,市摄影家协会的文艺志愿者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瞬间。活动启动仪式拉开了2024年文艺志愿服务的序幕,全市文联系统将组织开展“送福进万家”“摄影服务进乡村”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文艺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从“兴文化”“送文化”“种文化”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构建扎根本土、服务基层的文艺生态链,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艺惠民服务高质量发展。记者:海宁
    01/22
  • 寒假首个外地研学团来到丹东
    记者:张琦文解一洋
    01/19
  • 丹东市“慈善关爱暖千家”活动启动
    1月17日,丹东市2024年“慈善关爱暖千家”活动暨“慈善助医健康包”发放启动仪式在东港市颐养中心举行。由丹东市民政局、丹东市慈善总会联合开展的“慈善关爱暖千家”活动,是省慈善总会“慈善情暖万家”活动的补充和延续,已经在丹东地区开展16年,累计为2.1万户生活困难家庭发放价值430余万元的生活物资。今年,市慈善总会筹集资金,计划春节前走访慰问东港市、凤城市及其他地区1000户特困家庭,发放价值11.5万元的大米、色拉油等生活物资。与此同时,省民政系统联合各级慈善组织,为全省80周岁以上城市低保对象发放“慈善助医健康包”,其中在我市发放的健康包价值19.33万元,预计有537名生活困难老人从中受益。为开展好上述两项活动,市慈善总会积极与省慈善总会、市民政局对接,核对健康包的发放对象及数量,以保证在春节前将健康包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让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切身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关心关怀。记者:包芙蓉
    01/19
  • 丹东市个性化税费服务创新工作室揭牌
    1月11日,丹东市个性化税费服务创新工作室揭牌仪式举行。据悉,丹东市个性化税费服务创新工作室自2023年试运转以来,完成“税企e家·红色领航”税企签约27户,签订税企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协议3户;开展税收宣传辅导56次,召开座谈会、洽谈会、宣讲会19场;通过“个性化服务短信平台”分别向纳税人、全地区109户企业精准推送税费政策93387条、8410条。通过优化个性定制“精细分类”服务,构建了税务服务新格局,促进“税直达”“税共治”及“税共享”。此外,该工作室在行业标签库计算机信息化方面积极探索,组织团队编写单机版可执行程序软件,现已实现65个明细行业标签库和9个服务大类的基本信息共享和个性化标签精准画像,可智能响应纳税人缴费人合理诉求,切实推动从“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记者:刘响
    01/19
  • 丹东市发放30万元补贴助企稳岗纾困
    “感谢政府有这样的好政策,我们做好企业的底气更足了!”近日,丹东一家公司负责人向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失业保险部送来了一面印有“惠企利民办实事,高效服务暖人心”字样的锦旗,表达感谢。2023年,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开启稳岗返还“免申即享”经办服务模式。该公司符合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条件,获批30万元稳岗返还资金,稳定了员工队伍。办理这笔补贴无须企业提供任何材料,直接拨付资金至企业对公账户,实现了企业“免申报、零材料、零跑腿”。下一步,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将坚持线上线下并举,加快审核发放速度,将更多惠企政策送到企业中去。记者:王玉
    01/19
  • 丹东今年将办好10件重点民生实事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生工作,近年来连续推出并扎实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今年,在面向全体市民公开征集意见建议和有关部门上报的基础上,市政府确定了2024年10件重点民生实事,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这10件重点民生实事,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采取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为群众幸福“加码”、为百姓生活“加温”。1.改造燃气管网100公里,免费安装智能燃气表8万块,改造老旧小区45个及附属管网40公里,改善提升城市安全和生活环境。2.改扩建市第一医院、中医院,建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72个,提升市民就医保障水平。3.扩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新设家庭养老床位1000张,新增县(市)区医养结合机构6个、老年助餐服务网络6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75%,让老年人就近就便获得养老服务。4.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00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脱贫劳动力就业1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5.开展供热“冬病夏治”,改造供热管网167公里,启动金山热电(二期)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区供热保障能力和供热质量。6.出台60岁以上老人景区门票优惠政策,改造万隆体育场和桃源体育场,优化美化国门湾体育公园景观,提升市民获得感。7.实施西部城乡供排水一体化(一期)工程,新建三湾四道沟净水厂(二期10万立方米/日)及城乡配套供水管网,提升西部城乡供水保障能力。8.推进东港、凤城建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全市升级改造省级公路和农村公路300公里、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73个,夯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基础。9.扩建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整治振兴区四道河、东港大沽沟黑臭水体,治理二道沟、新沟河劣Ⅴ类水体,让水更清、海更蓝。10.维修改造振八街、江城大街、红房一街、纤维街、海燕路等15条城市道路,提升市民出行便利度。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意。2024年,市政府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动财力向民生集中、政策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扎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分量、更可持续。记者:宋琳
    01/19
  • “四个妙招”提升社会治理成效
    振安区珍珠街道临江社区自网格化建设以来,坚持在服务居民上做加法,重点围绕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反馈问题三个方面,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社区网格员用“四个妙招”练就服务居民“最后一米”的破冰功夫,社会治理成效明显提高。“小网格”激活区域“大党建”。社区按照区域划分为八个网格,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员,将27名党员纳为兼职网格员,提升党的工作覆盖质量。网格员每天入户走访、服务群众,在社区和网格间架起绿色通道,以“业务上精通、政策解答准,为民服务真”为原则,做到格中办事、格中定事、格中解事,实现有人问事、有人管事。“一张图”划好网格界限。社区现有物业小区三个,常住户数2284户、5304人。社区按照实地布局,绘制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示意图。网格员按区域划分,认领各自“责任田”,从熟悉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入手,实地摸排、准确统计,包括网格内楼栋、户数和人数、健身器材、商铺周边交通分布等具体情况,做到了然于胸。“修内功练外力”。为提高网格员为居民服务的认识和本领,提高居民满意度,社区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一方面边学边干,通过政策、业务知识的学习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居民答疑解惑、送政策、送温暖、送关怀;另一方面边干边学,在干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身能力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身边人虚心请教,提升工作能力。“用真心”解决居民所需。网格员利用每天下网格走访两个小时的工作机制,与居民建立起了密切联系。网格员了解民情、转达民情、解决民情,做好社区的基层治理与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邻里矛盾,促进辖区和谐,达到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之前。截至目前,社区为居民解决矛盾纠纷、业务办理、改善环境整治等问题817件,受到群众好评。记者:张津硕
    01/18
  • 整治市场乱象 净化街区环境
    近日,针对占道经营“多发、易发、流动、反复”等问题,连日来,振安区各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对经山街、东泰路、东齐路等市场乱象进行集中整治。此次整治行动,主要采取宣传教育自行整改、疏堵结合督导整改的方式进行。在整治过程中,执法人员通过守点、管段、不间断“回头看”等多种工作形式,走进店铺劝导业主规范经营,并对店外经营、占道经营的商户和路边摆摊的小商贩进行说服教育和告诫,要求其规范摆放,并主动协助其清理占道物品,引导流动商贩前往正规的农贸市场内售卖。同时,执法人员还加强对早晚高峰时段、重点区域的执法检查力度,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的巡查执法,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整改,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反弹。振安区发挥社区文明监督员作用,对辖区商户逐一进行“门前四包”走访宣传,向商户负责人讲解“门前四包”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意义,引导沿街店铺从自身做起,切实履行好“门前四包”管理义务,不占用人行道路,维护好整洁的市容环境。下一步,振安区将持续提升辖区环境面貌,持续巩固整治成果,保持市场及其周边道路通畅,加大巡查整治力度,做到严治严管,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广大市民营造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助力文明城市创建。记者:姜慕馨
    01/18
  • 名录系统建设加速度 小微企业发展有支撑
    近日,省市场监管局在《2023年辽宁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建设工作情况的通报》中,对我市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建设工作提出特别表扬。2023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按照《关于印发2023年辽宁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坚持打造服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助力纾困政策落实、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服务的作用,持续提升服务市场主体发展的效能水平,为培育壮大全市市场主体提供有力支撑,助力丹东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市场监管局加快全市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建设,推动发挥助力扶持政策落实的作用,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截至2023年底,依托辽宁小微企业名录系统累计公示我市扶持政策56件,发布申请导航26项,扶持政策事项清单26项。政府各职能部门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累计下载小微企业名录数据325884(次)。其中,小微企业207614户次,个体户118270户次。依据下载名录落实扶持政策涉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12181户(次)。在全地区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71户,特色小微企业15户。截至2023年底,依托“特色小微企业展示平台”,累计公示创业孵化基地18户,公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84个,公示特色小微企业95户。市市场监管局还及时发布扶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工作动态信息,提振市场发展信心,依托46个市场监管所挂牌建立“个体工商户服务站”,并在每个服务站设置公开咨询服务电话,覆盖率达100%。去年,市场监管所个体工商户服务站提供咨询服务1879件,受理问题893件,解决诉求855件,向省市场监管局报送个体工商户典型案例26件。记者:王俊
    01/18
  • 丹东市合作区晒出民生实事“成绩单”
    2023年,合作区不断推进幸福宜居新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六纬路小学新区分校、丹东市实验中学两所学校如期开学,新区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文澜路、模范路、国瑞路3条道路相继建成通车,优化新区交通路网格局,让群众出行更方便、更快捷。滨江中路、英才街、科技街等沿线路灯完成升级改造,让居民夜间出行更安心。爱河大街、中心南路等低洼易涝地排水设施改造完成,提升新区排水防涝水平。国门湾公园、灯塔山公园全面焕新,提升城市公园品质,满足市民多元需求。沿江9座公厕实现夏季24小时开放,辖区内19座公厕内外部设施升级改造。新建8个笼式球场,对原有24个笼式球场照明设施进行维修维护,为体育爱好者提供更加方便、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持续多年的恒和华星园、文安新村“办证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帮助1000余户居民拿到期盼已久的房产证。完成700余套回迁楼建设,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记者:刁庆峰
    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