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锦州移动全力打造红色文化传播新高地
    中国移动辽宁公司锦州分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与辽沈战役纪念馆签约中国移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共建的基础上,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不断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助力辽沈战役纪念馆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常态化、长效化的实践载体,打造红色文化传播新高地。精雕细琢,打造红色精品网络锦州移动开展网络质量提升和通信保障攻坚行动,打造红色精品网络,以辽沈战役纪念馆为中心,包括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苹果园廉政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强覆盖、优网络、提感知、促发展”,连点成片,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红色场景网络质量。累计建设基站4个,实现4G、5G网络全覆盖,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Gbps,流量增长了近40%,极大提升了客户上网感知。数智赋能让红色资源释放新活力跨越时空,吹响胜利号角。利用咪咕平台的全景视频,5G+VR让红色教育传播方式丰富化。结合5G、云计算等技术,将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输至咪咕平台,在传统的图文、视频基础上,加入三维场景还原、场景体验、自动浏览等模式,游客利用手机、VR眼镜、电脑、电视等终端设备,不用进场馆就仿佛置身其中,让红色文化直达人心。漫步在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等一间间虚拟展厅,回顾东北解放战争历史和辽沈战役胜利进程,追忆革命先烈不畏牺牲的英雄诗篇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感人事迹,让人跨越时空深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新魅力。感悟历史,追寻英雄足迹。锦州移动为辽沈战役纪念馆量身打造5G高清视频彩铃,以个性化手段向年轻人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并设立了“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视频彩铃专区,向全社会传播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在接通电话的等待期间,一首令人动容的旋律和视频画面,展现红色经典文化,记录和弘扬革命精神,传承党的百年光辉。通过革命历史与科技产品的融合创新,一起重温党的红色经典故事,勾勒入党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了每一名辽宁人心中的自豪感。未来可期让红色资源增添“科技活力”锦州移动积极发挥网信技术优势,将与辽沈战役纪念馆持续携手共建,未来规划建设数智化场馆,利用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和文物原貌,将有更多文物通过各种数字化形式“活”起来,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还将规划搭建5G智慧监管平台,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展馆提供客流量、客源分布、游客属性等多种类型的有效数据和分析报表,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精准大数据支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锦州移动以数智技术推动红色资源进一步“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让锦州红色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不断增强,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干劲,把英雄城市“红色名片”擦得更亮,全力以赴为锦州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添砖加瓦!
    12/05
  • 本溪热电综合智慧能源项目顺利投产发电
      近日,随着5个光伏区域11台逆变器的投运成功,本溪热电综合智慧能源项目顺利投产发电,项目投产发电后,将为本溪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为辽宁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再添新丁。  本溪热电综合智慧能源项目是利用本溪污水厂空地内约2.7万平方米规划建设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1.351MW,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按照年平均利用1300小时,预计年平均发电量170万千瓦时,25年总发电量4390万千瓦时。项目投产后,年节约标准煤506.13吨;减少粉尘排放344.17吨,SO2排放37.96吨,NOX排放18.98吨,CO2排放1263.09吨,具有良好的节能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能源加污水生态治理光伏示范项目的成功发电不仅满足了生态环保有机统一,还起到了能源建设发展与环保治理的协同推进作用。
    12/02
  • 大连奋力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 龙头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大连市把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加快新时代“两先区”建设,奋力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9%,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86.4%,增速居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大连市对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持续增强,领跑东北优势进一步凸显。
    12/02
  • 20卷本《辽宁文化通史》面世 完整呈现辽宁厚重历史文脉
    历时17年、600余万字、800余幅插图……辽宁地域文化史《辽宁文化通史》(20卷)日前出版。该书是继《安徽文化通史》《上海文化通史》及《齐鲁文化通史》之后问世的国内第四部省级地域文化通史,无论选题内容、撰写质量都坚持了高标准,是辽宁规模最大的一次历史文化研究整理活动。刚刚面世的《辽宁文化通史》。梳理历史找到地域文化闪光点《辽宁文化通史》共计20卷本,600余万字,800余幅插图,是一部图文并茂地集中反映辽宁地域文化的历史长卷。为何要编撰出版这样一套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它的意义在哪里?书中有哪些亮点?编写这样一部长卷,编撰团队怎样组成?选编标准如何确立?时任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辽宁文化通史》的总编辑曲彦斌告诉记者,当代辽宁人的一个重要文化责任,就是深入发掘辽宁历史文化的内涵,守护我们的历史文脉。这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认同、一种文化价值的寻根,一种基于地域文化、血脉相承的感情。《辽宁文化通史》卷帙浩繁、体例宏阔,对辽宁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地发掘、收集、梳理和整合,并将辽宁历史框架下那些璀璨的闪光点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曲彦斌介绍,《辽宁文化通史》的编撰,力求突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辽宁地域文化的特点、特色,采用以历史年代为主干的通史体,全书时限从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当代社会,即从上古直到20世纪末。根据史实全书划分为20卷,1至9卷包括总卷、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辽金卷、元明卷、清代卷、近现代卷和当代卷,记述了从先秦至当代数千年文化史。从第9卷至第20卷,分别为11个专题卷,以独到的微观视角记述了辽宁地域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变迁史、近代城市文化、近代工业文化史、海洋文化、环境文化、名士与世家、牛河梁与红山文化、辽宁式铜剑文化、清代流人文化、锡伯文化风情史、辽宁方言及地名、辽地二人转等本土文化的历史记忆。另外,还编有辽宁地域文化史概要性质的附编《辽宁文化史概要》作为补充卷,独立成册。首先,《辽宁文化通史》充分体现了地方人文历史特点,充分反映了辽宁历史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辽宁地区历史上有过许多少数民族,从春秋以后直到清代,辽宁地区的文化衍生主要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在其间的活动。因此,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便是《辽宁文化通史》的重要内容。其次,此书的视角立足辽宁,扩及东北乃至全国。曲彦斌说,《辽宁文化通史》既是辽宁地方文化史,又直接关系东北边疆史,这是由辽宁在全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辽宁古称“辽海”,其地理位置就狭义而言,相当于今山海关以东至渤海、黄海间的空间范围。因此,历史上这里既有大河文明,也有海洋文明,更有中原文明。本书用十余个专题卷的选题,来体现辽宁特有的地域文化样貌,也区别于同类文化通史的选题视野,如《辽宁式铜剑文化》《辽宁清代流人文化》《辽宁方言和地名》等都是颇具特色之作。填补空白接力编撰历时17年据介绍,《辽宁文化通史》从动议、编撰、出版,到如今20卷本增订版的告竣交付出版,整整历时17年。谈及这部书的由来,曲彦斌说,《安徽文化通史》《上海文化通史》和《齐鲁文化通史》三部地域文化史先后于2001年至2004年问世,尽早启动《辽宁文化通史》的编撰工作成为辽宁文史界一直以来的愿望。2005年初,《辽宁文化通史》工程正式启动。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大约5年时间,9卷本《辽宁文化通史》先期出版。之后,学界认为辽宁厚重的文化历史,此9卷不足以囊括,于是酝酿出版20卷本的《辽宁文化通史》。自2010年至今,历经三代学者30余位作者的共同努力,在原9卷本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十余个专题卷,最终迎来了20卷本《辽宁文化通史》的问世,成为继《安徽文化通史》《上海文化通史》和《齐鲁文化通史》之后完成的国内第四部省(市)地域文化通史。《辽宁文化通史》是目前为止,最全面、最完整反映辽宁历史文化脉络的丛书,也是辽宁规模最大的一次历史文化研究整理活动,成为填补辽宁区域文化的空白之作。《辽宁文化通史》9卷本面世后,获得了有关方面的肯定和高度评价。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的周溯源研究员在《编撰地域文化史的有益探索》评论中认为,“该书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面向未来,是一部具有高学术含量的辽宁历史上的第一部大型文化通史,无论选题内容、撰写质量还是装帧设计诸方面,都坚持了高标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世瑜在《地域文化史同样是多元荟萃、绚烂悠长的历史画卷》中指出,“在中国众多区域文化之中,辽宁似乎并不是人们眼中的重点”,但“九卷本《辽宁文化通史》的问世,则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现状”。故土之思,故土之情,是每一个人深沉的情感。而在曲彦斌心中,《辽宁文化通史》的出版让他倍感欣慰:它为后人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深入的本土历史发展、研究读本,给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12/01
  • 辽剧《龙凤镜》亮相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
    辽剧《龙凤镜》令观众耳目一新。(来源:受访者)从东北,到华南;从辽河之畔,到八桂之地。虽然相隔2500多公里,但依然阻挡不住广西南宁观众对辽宁独有地方剧种——辽剧的喜爱。11月26日晚8时,广西民族剧院内,经典辽剧《龙凤镜》折子戏《游春》准时上演。作为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中的重点剧目,由盖州市辽剧团创排的《龙凤镜》是唯一代表我省出演的地方戏,也是众多辽剧剧目中最为经典的一部。辽剧经典60年历久弥新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11月23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启幕。此次展演从全国100多个地方戏剧目中精选出48个作品(折子戏)进行10场展演,涉及辽宁、河南、广西等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3个艺术院团,涵盖了辽剧、秦腔、越调、豫剧、赣剧、南昌采茶戏等40多个地方戏种。由我省盖州市辽剧团演出的《龙凤镜》折子戏《游春》在11月26日正式登上广西民族剧院的舞台,这是整个展演活动中第五台地方戏。俊俏的扮相、优美的唱腔、紧凑的剧情,在十几分钟里,辽剧《龙凤镜》将辽剧精华全部展现给现场的广西观众,赢得满堂彩。“第一次听辽剧,好听得很!”观众林飞凤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年近六旬的她没到过辽宁,也是第一次现场欣赏辽剧,演员们扎实的基本功、干净利落的动作、悠扬婉转的唱腔深深地吸引了她。《龙凤镜》是一部经典辽剧,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距今已有60多年历史。《龙凤镜》讲述的是罗王两家以一对龙凤宝镜为凭证给儿女订下婚约,罗家公子罗旺长大成人后,在投亲途中遇到恶霸抢人,他仗义相救,但手中宝镜被恶霸盗走。到了王家,王夫人让罗旺三日内交出凭证龙凤镜。王家女儿王绽芳知罗旺是搭救自己的义士,与丫鬟设计将自己的宝镜借给他。喜事在即,恶霸持龙凤镜到王府诈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最后真相大白,有情人终成眷属。盖州市辽剧团团长王毅说,60多年间,《龙凤镜》以整场或折子戏的形式演出近千场次。从城市到边陲,从北京到上海,这部具有极强表现力和浓郁地方色彩的辽剧,吸引了无数票友关注。辽剧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度称为影调戏、辽南戏,最终定名为辽剧。辽剧表演以中国戏曲表演程式为主体,吸收辽南民间艺术,如水袖和武打,并适当融合一些皮影动作,借鉴了辽南大秧歌、民间舞和二人转的一些舞蹈动作。作为辽剧经典代表,《龙凤镜》中不论是演员动作,还是舞台布景,都借鉴并使用了皮影戏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搭建演出平台推动本土创作辽剧《龙凤镜》能够在广西南宁全国展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得益于我省近年来不遗余力地对辽宁地方戏进行全力培养和支持。我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多民族聚居,不同文化间不断交融,形成了一大批地域特色明显、表演风格独特的地方戏种。辽剧、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凌源影调戏、铁岭秧歌戏、评剧,这些带有浓郁“辽宁味道”的地方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为了扶持和壮大地方戏,近些年来,我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从创作到演出,从政策到行动,为辽宁地方戏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不久前,时长达两个小时的大型凌源影调戏《百合芬芳》一经首演,即获成功。作为填补辽宁省地方戏曲空白的作品,凌源影调戏《百合芬芳》的创作、演出团队全都是凌源本地人。为了大力培养我省本土文艺创作人才,辽宁省从政策到资金再到奖项评选,均向本土人才倾斜,积极推动“全辽班”文艺创作。既积极掀起创作热潮,又积极搭建演出平台。今年6月份,由省文旅厅、新疆塔城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辽宁省地方戏曲艺术团文化交流活动在塔城地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演出。这不仅是辽宁地方戏“走”出去的一次尝试,而且是全省地方戏首次同台表演。一个月后,辽宁地方戏再一次集体亮相,在辽宁大剧院,全省6个城市7个地方戏种共同为观众奉献了一台地方戏曲盛宴。
    12/01
  • 沈阳:绿色发展 城市更美
    11月6日,从空中俯瞰沈阳世博园,改建一新的沈阳世博园森林游艺桥区功能更全、景色更美。近年来,沈阳市坚持绿色发展,深耕城市更新,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围绕“以园美城、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全力打造更加宜居、宜商、宜游,环境整洁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如今的沈阳,城市生态底色更加鲜亮,城市功能越来越优、品质越来越高,实现了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城市颜值愈加靓丽。(记者赵敬东摄)
    11/30
  • 辽宁出台实施细则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加速迈向“专精特新”
    近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外公布了《辽宁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暂行)》(以下简称《细则》)。《细则》的实施,将对提升全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细则》首先对优质中小企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是指在产品、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创新能力强、专注细分市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组成。参评优质中小企业的市场主体,应在辽宁省境内工商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正常开展经营活动,且未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近三年未发生重大安全、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以及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将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方向,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坚持“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坚持分层分类分级指导和精准培育。评价、认定和推荐过程需坚持政策引领、企业自愿、培育促进、公开透明的原则,统筹开展、有序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期均为三年,到期后由公告、认定部门组织复核,复核通过的,有效期延长三年。《细则》指出,对于获评的企业,各地区相关部门要给予支持,分层分类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政策和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获得感。通过搭建创新成果对接、产融对接、供需对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创新创业大赛、管理培训等平台,汇聚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细则》强调,相关部门要与金融机构共享优质中小企业信息,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优质中小企业专属信贷产品。通过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各市窗口平台作用,加强政策宣传,开展技术创新、数字化赋能、工业设计、管理咨询、融资对接、人才培训等服务活动。组织推荐优质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展会等专业展会,开拓国内外市场。
    11/30
  • 辽宁:盛京风采
    “盛京圣境”摄影展获奖作品。四季流转中,“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古建筑群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盛京还是奉天,如今的沈阳依然保有作为历史都城的壮美。“盛京圣境”摄影展由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沈阳市文联等联合主办,旨在活化沈阳文化旅游资源,展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季风采。
    11/29
  • 辽宁省大连自贸片区:RCEP(大连)国际商务区驶向“新蓝海”
    RCEP(大连)国际商务区。日前,RCEP(大连)国际商务区在大连自贸片区正式启用,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个以RCEP为主题,定位为专门承接RCEP区域外资外贸企业总部聚集的高端商务区,将成为大连市、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面向RCEP区域开放的示范窗口、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创业沃土、外贸企业借力RCEP“乘风出海”的启航港湾以及RCEP各类要素资源汇聚的综合平台。
    11/29
  • 辽宁省北镇市:古城冬日美景
    作者:陆爽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