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龙王庙镇“农村大喇叭”全省闻名
    9月9日下午,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会。全省六家单位在会上介绍先进经验,东港市龙王庙镇代表我市作了题为《创新运用“农村大喇叭”让“老载体”发挥新功能》的经验交流。近年来,东港市龙王庙镇创新运用“农村大喇叭”这一“老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起到了凝心聚力谋发展、推动工作加速跑的积极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品牌。加强农村传播阵地建设。龙王庙镇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大喇叭”工程,投资20余万元,为各村民组安装高音喇叭和音箱,实现“村村响”“组组响”,设置党的理论、国是要闻等八类栏目,定期播放,深受百姓欢迎。注重主流思想舆论引领。龙王庙镇充分运用“农村大喇叭”工程,统筹安排党的理论等宣传教育栏目,开展农民党课教育,累计播报党课类节目20余期,播报国是要闻1000余条,收听的党员群众8万余人次,在广大农村形成了学理论、知国是、学先进、争一流的浓厚氛围。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利用农村大喇叭开通“文明实践讲堂”“人人都是文明村镇建设的践行者”等栏目,持续传递正能量,真正使“农村大喇叭”在和谐文明乡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文化惠民服务活力。龙王庙镇是锡伯族聚集地,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以“农村大喇叭”为载体,开设“咱村也有文艺人”“我是农民歌唱家”等在线直播活动,吸引广大农民踊跃参与,促进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更加繁荣。
    09/19
  • “凤凰山之夜”群星演唱会燃爆凤城
    9月10日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辽宁凤凰山旅游集团主办,上海馨歌文化传播工作室、北京福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凤凰山之夜”群星演唱会在凤城市凤凰文体中心体育馆开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本次演唱会是凤城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当晚,体育馆内座无虚席。整台晚会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这是凤城籍歌手徐子崴、徐子淳兄弟二人进军歌坛后,首次回到家乡举办演唱会。参加演出的还有张凯丽、玫月奇迹组合、乌兰图雅、金美儿、大庆小芳、三丫兄弟组合等。明星们通过《中国范》、《坐上高铁去北京》、《中国美》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歌唱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不时传来阵阵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当听到自己熟悉的歌曲时,情不自禁地随着明星一起歌唱。据悉,该场演唱会由中央电视台全程录制,翌日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09/19
  • 家庭周报 “报”出生活变迁
    9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和馨园小区22号楼63岁的顾伟家。一进门,就看到墙上日历牌上挂着的顾家第1555期,也是最新一期的家庭周报,这期的主题是中秋团圆。看着书房里一本本已经装订成册的家庭周报合集,顾伟感慨万千地说:“这里不但有我们家的生活琐事,家庭趣闻,更是日子一天天变好的见证。”1990年,顾伟在锦江山附近租了一套6平方米的小房子,作为房屋动迁时的临时居所。见6岁的儿子总喜欢写写画画,他就萌生了让儿子办家庭周报的想法。最初的报纸,都是儿子手绘手写,内容多是家庭琐事,八开纸为固定版面的大小。顾伟说,那时候儿子很喜欢写动画片的观后感,而这也是报纸里最初见证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1983年,刚结婚的顾伟住进了一套单位分配的12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一架缝纫机,一台花290元买的小黑白电视机,便是家里最体面的存在。“其实我最想要的是一个大的书架。”顾伟说,因为家里地方实在太小,爱读书、藏书的他,只好把书放进大箱子里。1989年,彩色电视机开始走进大众视野。看着家里黑白电视机上的蓝黄红贴膜,顾伟和妻子商量后,托人凭票花1800元买了一台略大的彩色电视机。没多久,单位传来了房屋动迁的消息,带着这台大件儿,一家人住进了出租房。“当时家里有彩电的人家少,一到傍晚播动画片的时间,附近人家的孩子就都跑到我家来看电视。”顾伟回忆说,屋里地上就能放下一张桌子,上面放个彩电,没有活动空间,孩子们只能在炕上跟着动画片的剧情学着里面人物的动作,儿子跟着小伙伴儿们一起讨论剧情,有时,还会“吐槽”一下黑白电视里的人物缺少色彩,特别是贴膜后,看人物还有些模糊。而这些,都被儿子编进了家庭周报里。翻到1992年2月第67期家庭周报,“家庭消息”专栏在黄色水彩的映衬下,格外显眼。其中第一条消息就是:我们家住上新楼房了,真高兴。这一年,顾家回迁住进了60平方米的新房。“我打了6个书柜,还做了很多家具,什么电视柜啊,鞋柜,床头柜啊,空间大,想放啥都行。”顾伟笑着说,家具都是他自己手工打造的,儿子还特地出了两期家庭周报特刊记录新家新变化。1998年以后,顾伟接替儿子继续办家庭周报,报纸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有国家重要会议精神传达,有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功的新闻等等。“我总觉得家庭的幸福,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壮大,所以,我就把一些重要的时刻用周报记录下来,一家人一起感受国家富强的喜悦。”顾伟说。2001年第565期家庭周报,通篇只有一张小区的模拟海报图。下边写着红字:实现了的世纪之梦!那年,顾伟一家在和馨园小区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不仅是换了新房,家里的彩色电视机也换成了更大的。在新家的独立书房里,顾伟订制了20个书柜,做成书柜墙,他的几千卷藏书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这些美好的瞬间,都被卷片定格,成为家庭周报的素材。自打住进了新家,家庭周报里家里添置物件已经不算啥大新闻了,第一次外出旅游,第一次体验出海,第一次登名山这些以前生活里没有的新鲜事儿,成了家庭周报里的头条。在2019年第1524期的家庭周报上,又被标记上了重大新闻的字样。一张屋内装修简图占据了大半个版面,原来儿子和儿媳又新买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新房。在周报中缝里,顾伟用绿色粗字笔写道:日子蒸蒸日上的重要标志!
    09/19
  • 丹东市少数民族代表队获得全国金牌
    9月16日,由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选送,市民族歌舞剧院参演的综合类表演项目《满族八旗建鼓》,代表辽宁省代表队在全国第11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中夺得金牌(全国共161支队伍参加比赛),此枚金牌是我市为辽宁省代表团获得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历史首枚金牌。
    09/19
  • 丹东姑娘崔晓桐荣获赛艇世界冠军
    8月31日,从奥地利林茨奥登斯海姆举行的世界赛艇锦标赛中传来捷报,丹东姑娘崔晓桐与队友密切合作,以绝对优势战胜老牌欧洲强队,夺得女子四人双桨金牌。丹东姑娘崔晓桐(右一)与队友一起庆祝夺冠。决赛当天侧逆风较大,在第5道出发的中国队,由崔晓桐在一号位领桨,队友吕扬、张灵和陈云霞也表现沉稳。最终,以6分34秒650的绝对优势,拿下了这枚分量十足的金牌。2007年6月,14岁的崔晓桐在东港市马家店镇被丹东海校赛艇教练徐云波招进海校从事赛艇训练。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崔晓桐的能力已经超过了同期的队友。2010年8月,徐云波把崔晓桐送到了省海校。在2013年的上,崔晓桐在女子双人单桨比赛中,后来居上夺得银牌;接下来在女子八人单桨有舵手比赛中,与队友密切合作,为辽宁体育代表团赢得一枚金牌。此后,崔晓桐进入了国家赛艇队的视野,崔晓桐也由单桨改为双桨。在国家队补短板,强体能的训练模式下,崔晓桐成为国家队的中坚力量。这次世界锦标赛,崔晓桐与队友们完成了第一个目标。赛后,崔晓桐第一时间把比赛成绩发给启蒙教练徐云波,并表示,有决心,有信心打好明年东京奥运会。“崔晓桐身高力大,臂展长,头脑灵活,能吃苦,加上具备拼搏精神,是难得的赛艇天才。”徐云波对爱徒做出如此评价:“崔晓桐能拿下世锦赛这块金牌,那么东京奥运会上就会有更大的夺金把握。”
    09/18
  • 王宗利:要把纸上烙画技艺传下去
    振翅飞翔的雄鹰、枝头嬉戏的鸟儿、古朴典雅的山水……一幅幅深浅褐色交织的图景映入眼帘,让人流连于画中景物的栩栩如生,陶醉于作品所散发的古朴韵味。7月8日,记者看到,73岁的丹东市民王宗利老人手中的烙铁在纸上起舞,纸上烧烙的痕迹,烫刻渲染出的肌理变化,让画面人物有种浮雕的质感。“以前的家具上都是这种烙画。”王宗利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一度失传,直到清朝,才被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2005年,酷爱绘画的王宗利开始学习画画,直到2015年,他有了重拾传统手艺的想法。“烙画是使用烙铁笔通过对温度、力度、速度的巧妙把握来完成。”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王宗利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适合烙画的木板。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宗利想到了用纸来当原材料。纸张一铺,举着烙铁的王宗利却无从下手。当烙铁触碰纸张时,“吱吱吱”,随着一缕青烟,一个焦黑的洞赫然出现在纸张上。但王宗利没有放弃,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终于成功了。在实践中,他还发现水粉纸更适合烙画,具有颗粒感的纸面更容易让老年人控制烙铁笔,也让作品更有质感。接触烙画的时间越长,王宗利的内心多了一份担忧:“烙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技艺,但现在知道烙画的人越来越少了,会烙画的人就更少,我要努力将它传承下去,不能让它成为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2017年,王宗利在丹东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开办了纸上烙画培训班,很多老年人跟着他学习烙画。68岁的王进鸿更是爱上了烙画,“烙画能让我的心沉下来,烙一天都不累。”古典美人的低眉浅笑、百兽之王的凛凛威风都在这一笔笔的深浅褐色间传神。好奇又害怕是70岁的隋淑琴刚接触烙画时的感受,“烙铁笔温度很高,刚学时,一碰纸就是一个眼儿。”她说,随着不断地练习,兴趣越来越浓,创作的每一天都很快乐。采访结束时,王宗利道出了他的一个愿望,希望将来能集合优秀学员的作品,出一本烙画的画册。“把纸上烙画的技艺传承下去,打造成丹东的一个文化名片。”王宗利说。(记者王卢莎)
    09/18
  • 5名“00后”大男孩冲进火场,还抱出来一名小女孩!
    新华社沈阳4月1日电(记者于力洪可润)近日,5名“00后”少年冲进火场临危救人的事迹传遍了辽宁丹东人的朋友圈。他们不仅成功疏散楼内居民,还抱出一名小女孩。排除险情后,他们却悄悄离开了现场。  4月1日,丹东东港市职业教育中心体育场内正举行升旗仪式,在鲜红的国旗下,计算机网络一年级1班的这5名同学从老师手里接过了“学雷锋标兵”荣誉证书。  这五位少年,名字分别叫作刘玉林、牛庆、潘泓宇、于馨志和赵泽宇。他们全部都是“00后”的大男孩,年龄最大的才刚满17周岁。  3月23日13时40分左右,东港市银丰小区一户居民家里突发火情。当天正值周末,很多居民在家中休息。  “当时我们就在小区对面的健身房健身,看见小区楼里有烟冒出来,我们就赶紧跑了过去。”潘泓宇回忆起了当天的经过。  于馨志第一时间拨通了报警电话,按照在校习得的消防知识,他们在确定可以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冲进了楼洞内。  他们冷静判断,迅速分工,于馨志守在门口,确保出口畅通。而其他4名同学则跑进楼内,挨家挨户敲门通知居民赶紧离开火场。  “当时我都吓坏了,火从三楼着起来,黑烟一直往外冒,那天还有风,直接就把火往楼上刮。”在银丰小区经营超市的王女士说。  走到五楼的时候,牛庆和潘泓宇看到一户家中有一对母女。小女孩的母亲动作缓慢,牛庆在征得小女孩母亲同意后,抱起小女孩就向楼下冲去。  “跑到3楼的时候,浓烟已经冲到了房顶。我觉得嗓子像被烟堵住了一样。”潘泓宇说。看到小女孩穿着一件薄薄的单衣,潘泓宇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披在小女孩身上。  “等我们冲下楼时,整个楼洞已经浓烟滚滚,什么也看不清了。”牛庆说。  整个单元12户人家,他们挨家敲门通知,有的居民面对浓烟慌不择路,他们提供指引,带领大家冲出楼口。据牛庆回忆,从他们冲进楼内,到帮助大家出楼,只有十多分钟。  伴随着警笛的轰鸣声,消防车赶到,这5名同学累得在旁边大口喘粗气。等到火情得到控制,他们悄悄离开了现场。  面对蔓延的火势,这5名同学展现出来的不仅是“热血”,更有科学救援的理智与冷静。  他们的班主任姜丽娜说:“这5名同学现在身体状态良好,我真心为他们感到骄傲。”  很多人在朋友圈为他们的善举点赞,表达对这几位少年的敬意。“孩子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勇敢和大爱”,“真是一群好少年”,“让我们转起来。”
    09/18
  • 家乡的味道 辽宁丹东石柱参
    09/17
  • 辽宁丹东 男子在候车室突发癫痫 众人救助
    09/17
  •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走进丹东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