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19-9-18 16:16:05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振翅飞翔的雄鹰、枝头嬉戏的鸟儿、古朴典雅的山水……一幅幅深浅褐色交织的图景映入眼帘,让人流连于画中景物的栩栩如生,陶醉于作品所散发的古朴韵味。7月8日,记者看到,73岁的丹东市民王宗利老人手中的烙铁在纸上起舞,纸上烧烙的痕迹,烫刻渲染出的肌理变化,让画面人物有种浮雕的质感。
“以前的家具上都是这种烙画。”王宗利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一度失传,直到清朝,才被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2005年,酷爱绘画的王宗利开始学习画画,直到2015年,他有了重拾传统手艺的想法。
“烙画是使用烙铁笔通过对温度、力度、速度的巧妙把握来完成。”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王宗利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适合烙画的木板。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宗利想到了用纸来当原材料。
纸张一铺,举着烙铁的王宗利却无从下手。当烙铁触碰纸张时,“吱吱吱”,随着一缕青烟,一个焦黑的洞赫然出现在纸张上。但王宗利没有放弃,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终于成功了。在实践中,他还发现水粉纸更适合烙画,具有颗粒感的纸面更容易让老年人控制烙铁笔,也让作品更有质感。
接触烙画的时间越长,王宗利的内心多了一份担忧:“烙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技艺,但现在知道烙画的人越来越少了,会烙画的人就更少,我要努力将它传承下去,不能让它成为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
2017年,王宗利在丹东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开办了纸上烙画培训班,很多老年人跟着他学习烙画。68岁的王进鸿更是爱上了烙画,“烙画能让我的心沉下来,烙一天都不累。”古典美人的低眉浅笑、百兽之王的凛凛威风都在这一笔笔的深浅褐色间传神。好奇又害怕是70岁的隋淑琴刚接触烙画时的感受,“烙铁笔温度很高,刚学时,一碰纸就是一个眼儿。”她说,随着不断地练习,兴趣越来越浓,创作的每一天都很快乐。
采访结束时,王宗利道出了他的一个愿望,希望将来能集合优秀学员的作品,出一本烙画的画册。“把纸上烙画的技艺传承下去,打造成丹东的一个文化名片。”王宗利说。(记者 王卢莎)
- 美不胜收!大美辽宁欢迎您
- 辽宁“时代楷模”:丹东市融媒体中心《铭记》工作部
- 首届“雪花鸭绿江杯”全国中老年羽毛球邀请赛在丹东开幕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振兴区:夏日雅集 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 “丹东·凤凰山”号旅游专列首发 启程连接沈阳与丹东
- 丹东市中考顺利开考 各考点温情护航
- 辽宁:以文体旅融合之笔 绘就振兴发展新画卷
- 推动文体旅融合 打造“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城市新名片
- 丹东港大宗货物吞吐量跨越式增长
- 辽宁省第二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公布,丹东占俩!
- 鼓韵悠扬 文化共鸣 ——2025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丹东鼓乐展演精彩上演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 ——丹东精彩亮相2025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