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丹东
- 辽宁凤城市:坚守“防疫一线” 严把疫情防控关近日,秋雨不断,气温不减。辽宁凤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的工作人员顶着烈日和雨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为百姓严把疫情防控关,守好群众生命安全线。(摄影:丛杨)在辽宁省凤城市凤城东站疫情防控服务点,防疫工作组实行不间断执勤。所有外地返凤的乘客必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针对没有或者无法提供核酸检测证明的乘客,由专门工作人员引导,在出站口排队进行核酸检测。08/20
-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丹东市推广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刘作庆8月12日下午,有孕在身的丁女士来到凤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想办理身份证。工作人员询问得知,丁女士的身份证已经过期,原件已被收回,但一直未办理新证,而且其户口仍在外省老家。眼下因为孕检需要提供身份证明,所以丁女士想赶快补办身份证。鉴于丁女士的情况有些特殊,工作人员将她领到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窗口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向当地公安部门驻中心综合窗口询问相关办理事宜。公安部门窗口工作人员解释,根据丁女士的情况,窗口没有权限为其开具临时身份证明,并告诉丁女士应到现居住地辖区派出所办理身份有效证明。随后,公安部门窗口工作人员主动帮助联系辖区派出所,并向派出所民警说明了情况,丁女士很快前去办好了相关手续。8月17日,记者从市营商局了解,针对企业和群众办事时未能成功办理及遇到“疑难杂症”等情况,前不久我市制定实施了《丹东市“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实施方案》,在全市政务服务窗口单位全面推广。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是专门为企业和群众解决“烦心事”,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时遇到的难点、堵点找“出口”,推动实现“应该办、无政策障碍”的事项痛快办,“应该办、有政策瓶颈”的个案规范程序、特事特办,“应该办、有政策障碍”的共性问题创新机制解决。《实施方案》规定,凡是企业和群众在窗口办理业务中遇到的“梗阻”问题,均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受理范围,由窗口工作人员负责解答、协调并跟踪反馈。对于现场能够解决的问题,由“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人员会同具体办事窗口工作人员予以解决;对于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转至具体承办部门或科室,3个工作日内给予反馈结果;对于重大疑难问题,需承办部门集体研究的,10个工作日内给予反馈结果。同时,对于企业和群众反映的“梗阻”高频事项,分析“办不成事”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全市33个县级以上各级各类政务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已提供业务咨询超过3000件,受理并解决问题100余个。08/19
- 辽宁东港市黑沟镇:精细化服务助力疫苗接种进企8月13日上午,辽宁东港市流动疫苗接种车开进了位于黑沟镇黑沟村的辽宁双增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场区,为企业工作人员提供上门注射疫苗服务。这是黑沟镇营商办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企业办的一件实事,受到企业和员工的欢迎。辽宁双增种猪养殖有限公司是东港市规模最大的生猪育种企业,为防范生猪传染病,场区实行封闭管理,工作人员无法外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黑沟镇营商办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卫健部门预约疫苗流动注射服务,保障企业正常生产不受影响。此次疫苗接种进企属于黑沟镇大力推行的项目管家式精细化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此项工作由项目管家负责与全镇37家中小微企业对接,通过日常走访、网络报送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保持经常性联系,了解其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有针对性地通过服务予以解决。先后为企业联系办理工作人员健康证,打印发放最新疫情防控二维码,检查办理环保手续等,共解决问题20余件。08/19
- 丹东新规划2000余个停车泊位8月13日,市交警支队组织工作人员在锦山大街、振五街等路段施划停车位。据了解,交警支队结合创城契机,对全市86条道路进行大排查,共排查出可施划停车泊位的路段、点位29处。经过调研论证,本着依法依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精细施工、方便群众、应划尽划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增加我市的停车泊位,切实解决群众停车的迫切需求。目前已经在锦山大街、水源路、福春街、九江街等10条街路新增停车泊位2000余个,预计8月底还将新增1000余个停车泊位。08/18
- 新华社:丹东“办不成事”窗口为什么火了8月17日,新华社刊发《记者手记:丹东“办不成事”窗口为什么火了》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来办事的百姓专门设立的一个特殊服务窗口,主要是解决一些因政策、历史遗留等方面问题造成正常窗口无法办理的“疑难杂症”。 近日,辽宁将丹东“办不成事”窗口立为标杆,在全省推广这个利民惠民的好做法。记者采访发现,丹东“办不成事”窗口火了不是偶然,背后有很多机制创新做支撑。2020年11月,丹东市“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系统全面上线。在此基础上,该局又创新地提出了1个平台、4个系统、5个模块的服务模式,并推出“自助办、网上办、一窗办、掌上办、就近办、上门办”,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些都为“办不成事”窗口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辽宁省下决心花大力气狠抓营商环境建设,力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应运而生,成为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来办事的百姓专门设立的一个特殊服务窗口,主要是解决一些因政策、历史遗留等方面问题造成正常窗口无法办理的“疑难杂症”。 今年3月24日,记者曾到丹东市社保中心服务大厅暗访此窗口,《在“办不成事”窗口办成事》的消息发出后,引起了热议,当地群众为此纷纷拍手叫好,外地一些窗口服务单位也陆续到这里学习取经。近日,辽宁将丹东“办不成事”窗口立为标杆,在全省推广这个利民惠民的好做法。 “这个窗口之所以受到百姓的好评,就是因为它确实是想到百姓的心里去了。”8月16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回访。窗口首批接待员、有8年劳动监察与社保信访工作经验的胡晓倩告诉记者。 今年4月,丹东一位在外省退休20余年的老人来到大厅,她的退休金由外省社保发放,今年由于代发机构地点、联系方式发生变更,老人无法上传认证证明,导致退休金停发,老人急得哭起来。 在了解老人情况后,“办不成事”窗口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对方省代发机构,仅用1小时就帮助老人完成异地认证手续。随后,老人买了一些水果送到窗口表示感谢,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廉政要求,再三推辞下,工作人员付给老人200元,收下了老人的心意。 记者采访发现,丹东“办不成事”窗口火了不是偶然,背后有很多机制创新做支撑。2020年11月,丹东市“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系统全面上线。在此基础上,该局又创新地提出了1个平台、4个系统、5个模块的服务模式,并推出“自助办、网上办、一窗办、掌上办、就近办、上门办”,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些都为“办不成事”窗口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辽宁省下决心花大力气狠抓营商环境建设,力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应运而生,成为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除了受理解决百姓反映的一些疑难问题外,还是促进人社系统综合服务提质升级的一个重要手段。”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卢学坤说,设立此窗口也是刀刃向内,倒逼正常窗口不敢“不作为”。08/18
- 辽宁丹东举办京剧表演公益培训为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培养戏曲文艺人才、普及京剧知识,丹东市群众艺术馆于8月10日推出京剧表演公益培训班,着力将“国粹戏曲文艺辅导”打造成本地区知名群众文化品牌。本期培训班在充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对学员数量采取限额,课程设置按照一周两节进行排课,将经典京剧选段作为教学内容,以选段中唱段、身段、吊嗓、台步、圆场等表演基本功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快速扎实地掌握京剧表演技巧,在培训中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培训班授课教师由丹东市群众艺术馆戏曲辅导老师陈娟娟担任。08/18
- 退役“丹东舰”正式对外开放丹东市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退役护卫舰“丹东舰”内外环境进行了安全改造,于8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作为丹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退役“丹东舰”继续为祖国的国防教育事业发挥余热。停靠在浪头港区的退役“丹东舰”。丹东市委网信办供图“丹东舰”6月9日停靠浪头港区后,受到市民广泛关注。经过前期舰体加固、扶梯改造、游览线路规划、舰载武器铭牌标识等整备工作后,进入试运营阶段。试运营期间,每日登舰参观游客达200多人次,市民争相前来一睹丹东舰真容。为满足参观需求,浪头港区内还专门设立了停车场,可同时容纳100余辆机动车。13日,不少戴着口罩的游客在排队等待购票,安保人员组织游客有序排队,并提醒排队人群注意保持间距。除了戴好口罩,每位进入参观的游客还需出示辽事通二维码,并测量体温。停靠在浪头港区的退役“丹东舰”。丹东市委网信办供图“丹东舰”负责人林岩介绍,正式开放后,“丹东舰”在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将采取分时段预约制,未来还将推出VR实景平台,满足游客对“丹东舰”的360°参观需求,打造沉浸式的参观体验。据了解,目前“丹东舰”正在加装灯光。工程完工后,璀璨灯光映照下的丹东舰将成为浪头港区夜间又一道靓丽的风景。停靠在浪头港区的退役“丹东舰”。丹东市委网信办供图“丹东舰”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导弹护卫舰,舰长103.2米,宽10.8米,高28.06米,平均吃水3.4米,最大航速21节,续航力4000海里,满载排水量1944吨。“丹东舰”服役36年,出色完成了战备巡逻、海上维权、出国访问等一系列重大任务,被上级机关授予“不怕苦、不怕累,特别能战斗”称号,誉为“丹东舰精神”。08/18
- 丹东红色公交运行首日,市民好评如潮!8时许,记者来到站前车站,已有十几名乘客候车。辽宁师范大学学生刘卿田从《鸭绿江晚报》公众号上看到红色公交开通消息后,专程赶来体验。8点35分,红色公交驶进车站,市民和游客有序上车。车厢内,一位身穿工作服的乘务员,提醒乘客戴好口罩,车辆行驶到的站段,乘务员会逐个介绍景点。据了解,红色公交H1配车5辆,平峰1个小时一趟,高峰半个小时一趟,日运行班次19个,从江山街始发,途经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站、断桥、丹东舰景区等红色教育基地。08/17
- 东港市:重点场所疫情防控不放松连日来,记者走进辽宁东港市的东港南路、兴工街、黄海大街等主要街道和政务服务中心、商场超市、小吃街等重点场所,了解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疫情防控落实情况。东港市政务服务中心是人流较大的公共场所,也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在中心大厅门口,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提醒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注意疫情防控,佩戴好口罩,经测温合格、持绿码后方能进入大厅。在桥南大市场,每个入口处都有2至3名工作人员逐一查看健康码和测量体温。前来采购的市民防护意识较强,都能自觉遵守防控规定、戴好口罩,采购结束后尽快离开市场,减少人员聚集。在黄海大市场商业步行街附近,虽然逛街购物的市民不是很多,但防控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岗位,对前来采购的市民测量体温、检查健康码,查验合格后方可进入。记者也注意到,虽然天气炎热,广大群众仍能科学佩戴口罩、做好自身防护,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08/17
- 丹东网格化管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下水井堵了,社区帮着联系清污,更换井盖,重新修整破损路面。工作细致周到,非常暖心!”走在洁净、平坦的社区小路上,华夏村社区大板楼小区居民周保强高兴地说。 华夏村社区位于丹东市老城区振兴区,辖区内都是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道路破损、下水堵塞等时常发生。近年来,社区党委立足服务民生,把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放在首位,通过实施“微+网格”治理模式,整合基层各类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便民化、个性化的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微+网格’,就是在网格管理的框架下,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的力量,使网格员下面还有‘腿儿’,与百姓贴得更近,更加及时发现居民的生活难题,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华夏村社区党委书记李明介绍。 华夏村社区在下辖的5个网格建立了居民微信群,群里骨干人员由社区干部、党支部书记、网格员、楼组长组成,遇到突发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可以迅速处理。网格微信群建立后,社区利用线上线下两种形式提供精细化服务,极大提高了社区网格的工作效率。今年以来,华夏村社区收集社情民意线索600余件,已协调解决居民难心事、烦心事500余件,其余正在协调沟通。 围绕社区工作特点,社区党委还将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相结合,建立清洁护绿、便民利民、平安建设、科普教育等多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构建起服务为先、特色鲜明、社会认可的党员志愿服务组织体系。5年来,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累计达200余次。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华夏村社区党委积极创新载体,创办社区直播间,将党课“面对面”变成“屏对屏”,展现了新时代党课的生动性、覆盖面与互动性。 社区党委还通过理论宣讲与文化艺术对接的形式,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使社区党委真正成为驻街单位职工与社区党员、小区居民沟通的桥梁和纽带。08/17
- 美不胜收!大美辽宁欢迎您
- 辽宁“时代楷模”:丹东市融媒体中心《铭记》工作部
- 首届“雪花鸭绿江杯”全国中老年羽毛球邀请赛在丹东开幕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振兴区:夏日雅集 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 “丹东·凤凰山”号旅游专列首发 启程连接沈阳与丹东
- 丹东市中考顺利开考 各考点温情护航
- 辽宁:以文体旅融合之笔 绘就振兴发展新画卷
- 推动文体旅融合 打造“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城市新名片
- 丹东港大宗货物吞吐量跨越式增长
- 辽宁省第二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公布,丹东占俩!
- 鼓韵悠扬 文化共鸣 ——2025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丹东鼓乐展演精彩上演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 ——丹东精彩亮相2025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