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战“疫”故事】辽宁丹东曙光家园小区:并肩抗疫情 守护“大家庭”
    居民团结互助,多方有效联动,振安区珍珠街道振山社区曙光家园小区的居民、下沉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紧密配合,携手守护小区安全。前不久,曙光家园小区被列为振安区“无疫小区”。“大家常常在业主微信群里互相鼓劲加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有了坚持到最后胜利的动力。”小区居民孙伶伶感慨道,小区居民都自觉配合、一丝不苟地做好防疫“规定动作”。有的居民主动请缨当志愿者,核酸采集录入信息缺人手,他们就穿上防护服忙前忙后;居民需要生活物资,他们就跑上跑下送菜送药……小区居民互帮互助,谁家老人腿脚不便,邻居会把菜给送到门前;谁家孩子需要学习用具,大家会主动拿出自家孩子的闲置物品……“在并肩抗疫的过程中,邻里之间熟悉了,感情更深了。”孙伶伶道出了很多居民的心声。在曙光家园小区门前,飘扬着一面团旗。疫情发生以来,丹东市教育局和丹东市财政局4名干部先后下沉到这里,开展调研摸底,了解小区情况,迅速组建工作群,将下沉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工作合力。结合年轻人多的实际,组建了临时团支部,承担起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就医用药、应急处理、环境消杀等任务。为了保证物资供应,他们根据团购规模采取相关管理措施:对较大规模的物资,由社区组织,各楼长领取物资后按楼分发;各团长团购的物资按楼号发放,居民领取时间隔规范、秩序井然;对于不符合防疫要求的物资,坚决不允许进入小区。大家经常与居民沟通,耐心听取居民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做好群众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06/21
  • 辽宁丹东振安区交通运输局:实地巡访助力复工复产
    连日来,丹东市振安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到辖区企业进行走访,要求企业规范员工健康监测,落实每日“抗原+核酸”双检工作,规范人员闭环管理,建立通行证使用台账,对保供车辆做好消杀工作,确保全区交通运输行业复工复产工作有序开展。此外,振安区交通运输局还加大对辖区内县级公路重点路段和重要桥梁的巡查力度,及时修复路面坑槽和清理公路路障。各养护工区对管养路段的排水设施进行清理疏通,对易倒伏树木进行修剪,对标志标牌进行加固,对汛期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隐患进行排查整治,做好防汛防台风准备。
    06/21
  • 辽宁丹东五龙背镇:多举措保障复商复市
    近日,丹东市振安区市场监管局推出多项举措,保障辖区农贸市场复商复市。目前,辖区长隆大市场、经山大市场初步复商复市,其他农贸市场正在准备中。制定农贸市场复商复市工作方案,指导农贸市场提交复商复市申请书并签订疫情防控承诺书。五龙背镇成立复产复市指导专班,专班兼具疫情防控、物资保供、物资审核、督导检查等多项职能。目前,全镇商超、理发店、洗浴等各类商铺复商复市123家。
    06/21
  • 辽宁丹东楼房镇:专班护航企业有序运转
    丹东市振安区楼房镇成立工作专班,主动了解企业复工复产的需求和难处,“对症下药”逐一解决。截至目前,该镇已经有19家企业实现复工复产。组织专人到企业检查复工复产条件,帮助筹集消杀和防护物资,要求企业提供复工方案、复工人员名单并签订防疫承诺书。同时,对复工人员核酸检测等情况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由镇政府出车全程闭环将复工人员送至企业。企业提前报备货物流向信息,由专员落实“点对点”运输要求,全程闭环管理,对专用装卸货区域进行清洁消杀,保证生产原辅材料进得来、生产成品出得去。“保姆式”服务助企有序运转。联系保供单位,为企业提供日常生活物资,全程无接触配送;组织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上门,为企业员工进行核酸检测和抗原筛查;环卫队定时清运厂区生产生活垃圾;技术人员“点对点”维护保养设备。
    06/21
  • 辽宁丹东汤山城镇:三项措施确保“三不误”
    连日来,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在严格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推出3项举措确保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农事生产“三不误”。目前,全镇18家农事企业有序平稳运行。镇党委政府帮助农事企业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全镇工业企业22家,已有14家复工复产。
    06/21
  • 辽宁丹东市政协:召开委员读书活动推进会
    6月17日,丹东市政协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委员读书活动推进会,学习传达全国政协、省政协委员读书活动会议精神,对我市委员读书活动进行部署安排。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开展委员读书活动,是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政协委员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更好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是彰显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优势的重要工作品牌,切实增强开展委员读书活动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会议指出,开展委员读书活动,要准确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委员素质能力的提升,聚焦促进政协整体工作,注重社会效应,更好推动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要准确把握职责定位,明确工作职责、考核激励职责、成果转化职责、宣传推广职责、统筹推进和常态化发展职责,切实保障委员读书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丹东市政协各专委会相关同志、丹东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各县(市)区政协主席,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参加会议。
    06/21
  • 【中央媒体看辽宁】光明日报:辽宁丹东 鸭绿江畔花果香
    6月17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三版刊文《辽宁丹东:鸭绿江畔花果香》,报道了近年来,丹东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向绿色要效益、向绿色要未来,更好地将“山水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光明日报》2022年6月17日03版这是一片雾的世界。鸡鸣三响,水汽不断从江心翻涌向上,弥漫在漫山遍野的桃树林中。清晨的露珠夹杂着芳草的清香,顺着雾气,在袅袅炊烟中浸润了整个山庄。虽已六月,鸭绿江畔,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的清晨仍略感薄凉。“这还不是最美的时候。”穿好长袖,推开屋门,河口村村民吉洪洲拿着剪刀走进桃林。此时正值桃树修枝,青绿色的燕红桃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在晨光中成长。“每年春秋两季,这里都是旅游胜地,每天来看桃花、摘桃子的游客络绎不绝,那时的美景才真的像歌中唱的那样。”吉洪洲说的歌,便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1982年,词作家邬大为到河口采风,为鸭绿江河口景色所陶醉,欣然作词,写下该歌,后经铁源作曲,被蒋大为唱响大江南北。“当时的桃树远没有现在多。”河口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郎显琨补充道,“一开始都是零零散散的种植,还没有形成气候。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大家都尝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甜头,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如今,桃林已发展到2万亩,年产量4000万公斤,年产值约1.52亿元。”太阳爬上山头,桃林间的晨雾逐渐散去,远处的江水闪耀起粼粼波光。天地间仿佛被画笔突然掠过,遍山的绿色替代了白色,延伸至江水的倒影之中,青山绿水,生机盎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近年来,丹东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向绿色要效益、向绿色要未来,更好地将“山水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东港草莓是丹东享誉全国的“明星水果”。大棚里,掌心大小的草莓紧紧相依,挂满茎叶。绿油油的地面,被几条红彤彤的直线分隔开,今年的草莓又喜获丰收。“这几天的订单真是络绎不绝,合作社近200亩的草莓大棚,每天亩产五六十斤,早都被预订好了。早上5点工人们便下地采摘,7点就能打包发运。”3月31日,在东港市美琴果菜生产合作社的草莓大棚里,负责人宋美琴正核对着当天的发货运单。今年春季,为做到科学防控疫情,东港市椅圈镇采取闭环管理方式,点对点服务草莓运输。在椅圈镇的货车驿站,近50辆外地货运车辆“对号入座”,整齐排列。另一边,现场工作人员正协调一辆辆满载草莓的本地货运车辆寻找“目标”,身着防护服的专职搬运工将草莓箱搬运到外地货运车辆上。3个小时后,近50辆货车排成长龙,经过消毒,驶向高速路口。“椅圈镇每天通过高速公路外运的草莓有180吨左右,销路的畅通,让老百姓的草莓卖上了好价钱。”椅圈镇党委书记祝冶平对记者说,“接下来,椅圈镇将继续在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上下功夫,确保疫情防控和生产发展‘两不误’。”温润的江风扑面而来,远处连片的“黑云”顺风压下。“快看!是鸟群!”堤坝上,观鸟爱好者早已准备好“长枪短炮”,迅速按动着快门,捕捉这铺天盖地的视觉盛宴。丹东(东港)鸭绿江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鸟类种群最为集中的地区,与新西兰米兰达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北美洲加拿大沿岸并称为世界三大最为理想的观鸟地。每年的3月末到5月初,从新西兰飞跃10000余公里的斑尾塍鹬将在这里度过短暂的觅食时光,在长出成倍于自身体重的脂肪后,启程前往阿拉斯加的苔原产卵。“除了斑尾塍鹬,每年在此过境、栖息、觅食、越冬的鸟类有300多种、数量达上百万只,最大鸟群可达12万只。”摄影爱好者闫先生告诉记者,“我在这拍鸟十几年了,这些年湿地保护做得好,鸟群一年比一年多。上万只候鸟同时起飞,拍出来的照片特别壮观。”鸭绿江口的晚风吹着浪花,喧闹的鸟群逐渐沉寂。驱车顺流而上,夜色之下的边城丹东华灯初上。明月悬江,照亮了旅程的归途,也照亮了大美边疆。
    06/21
  • 致敬战疫英雄,汇聚丹东力量|战“疫”英雄谱
    “致敬战疫英雄汇聚丹东力量”。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推出融媒体报道《战“疫”英雄谱》,通过图片、短视频展示英雄形象、战“疫”感言,生动反映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网格管理员、志愿者等一线战“疫”英雄,在丹东市委、市政府指挥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舍小家、为大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汇聚丹东“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06/20
  • 辽宁丹东:红色边城换新颜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  映在鸭绿江上的夜色消散,丹东在六月的晨光中醒来。  江面上,清晨的水汽润湿着微风,吹过江桥,轻抚着两岸的“惺忪睡眼”,鸭绿江断桥映入眼帘。弹痕、残垣、钢梁……从江畔延伸至江心,喇叭里雄壮的歌声再次响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是一座红色的边城,72年前,志愿军战士们从这里出国作战。“要钱出钱,要人出人”的口号响彻云天,“英雄城市”的美誉口口相传。  这也是一片奋斗的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深入人心,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辽宁丹东人民正向着振兴目标大步迈进。  “没有树,我们可以栽树;没有水,我们可以憋水;没有景,我们可以造景。我们虽然改不了天,但我们可以换地。”驱车行驶在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的蜿蜒山路上,老书记毛丰美的话语在脑海中浮现。曾经的荒山野岭,如今已是著名的集体果园、五味子药材园。每年秋季,各式各样的水果挂满枝头,慕名前来采摘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撸起袖子加油干!”半山腰上,七个红色的大字在翠绿的果树林中格外耀眼,而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那矗立在台阶之上高9.9米的“干”字纪念碑。“苦干、实干、巧干”,老书记留下的三种“干法”生动诠释了丹东大梨树村的发展内涵。  “以前苦干是为了脱贫,现在实干是奔幸福生活。”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正新介绍,“‘干’字精神的根本是为民谋利。2016年,我们开始了‘二次创业’,总投资2.5亿元,开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等六大项目,让村民们的收入‘更上一层楼’。”  2019年,大梨树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6亿元,村可支配财力2500万元,人均年收入2.2万元,乡村旅游间接带动就业3000多人。同年年底,大梨树村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旧貌换新颜的故事在边城不断上演。  轮机舱里的发动机轰鸣,客船驶入了一片黄色的海洋,远处的海面上,几座绿色的小岛若隐若现。  獐岛——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北端起点第一岛,与朝鲜、韩国隔海相望。一条环山路,将岛上各景串联成线,东行观日出,西处看日落,山路两旁,苍松劲柏,相映成趣。  “一棵树在岛上长大不容易啊!别看现在岛上的绿化率达到了70%,可这些年我们栽花种树,下了不少功夫,为了留住岛上的树木,当初修路都没舍得挪。”指着路中间的几棵大树,丹东市獐岛村党支部书记张忠有道出了缘由。  “过去,岛上村民以海洋捕捞为生,2000年一场特大赤潮,村集体一下子负债2800万元。”张忠有对记者说,“要想富就要寻找新机。为让大家共同致富,我们确定了‘以旅游业为龙头,捕捞业、养殖业为两翼’的发展路线,鼓励村民建民宿、开饭店,逐步形成了集观海、垂钓、海水浴、品海鲜等于一体的旅游观光体系。”  让“与世隔绝”的小岛游人如织,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近年来,獐岛村以“提升景区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大力实施全岛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不仅全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还完成了自来水上岛、电力扩容、改建环保厕所等项目建设,“美丽海岛”的名号也越叫越响。  自2013年以来,獐岛游客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涨潮时下海游泳,落潮时滩涂赶海,在夏日的晚风中品尝海鲜,落日的余晖随风流散,海岛上的各种风景,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仅2018年,我们便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民就业人口近万人。现在村集体资产超过2.2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400万元,全村人均毛收入超过7万元。”张忠有自豪地说,村集体富了,反哺村民有了底气。村里不断提高福利待遇,为村民缴纳合作医疗、老年人意外伤害等保险,每人每年发放环境治理交通补贴1500元,为考入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费等,村民年人均福利超6000元。
    06/20
  • 辽宁丹东: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云”上开启
    6月13日至19日是第32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为“绿色低碳,节能先行”。6月15日是第10个全国低碳日,主题为“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连日来,结合当地疫情防控形势,丹东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线上系列活动,全市600余家公共机构参与。丹东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提前下发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线上活动指南,组织各级公共机构参与;通过网络、电视、电子屏等多种媒介播放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宣传片,广泛宣传“绿色低碳,节能先行”理念。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