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丹东机场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11月12日,从丹东机场获悉,截至2023年11月11日,丹东机场运输旅客吞吐量达259150人次,超过2019年259048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丹东机场聚焦全面振兴新突破,在丹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把握航空市场机遇,推动机场发展势头不断向好。7月16日恢复青岛航线,进一步加强机场航线网络对山东半岛的辐射力度;9月13日开通广州至扬州至丹东航线,实现了全面覆盖北、上、广、深、蓉航线,为促进丹东与全国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更加便捷的空中桥梁;7月20日起加密深圳至上海(浦东)至丹东航班,由每周4班增加至每周7班,旅客吞吐量增幅显著;优化丹东至北京航班,由大兴机场改为首都机场起降,方便旅客中转。下一步,丹东机场将按照集团公司“十四五”规划要求,积极配合丹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持续推动主营业务发展,加大航班航线宣传开发力度,拓宽发展思路,打造我国面向朝鲜半岛的国际口岸机场和东北特色生态旅游机场。记者:戚文
    11/16
  • 丹东119消防宣传月启动
    11月是全国消防宣传月,今年的主题为“预防为主,生命至上”。11月3日上午,全市119消防宣传月启动仪式在鸭绿江畔文化广场举行,现场设置多个互动体验区普及消防知识。活动现场,消防互动体验区、器材装备展示区、宣传品发放区等主题展区人头攒动,通过现场试验、互动体验、模拟演示等方式,向群众讲解消防安全知识,传授火灾扑救技能,展示“全灾种、大应急”建设成果,深入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同时,市消防救援支队在抖音平台以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展“云端学消防”直播活动,在线带领网友查找火灾隐患、学习疏散逃生技能,不断延伸消防宣传触角,提升广大居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11月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单位围绕活动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相继开展践行重要训词精神成果展映、行业部门“消防公益说”、消防队站大开放、“外籍留学生看中国消防”志愿服务、消防安全大体验、“国门消防致敬抗美援朝老兵”守护行动、消防安全送平安、“火焰蓝这五年”云端宣传等活动,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消防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消防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消防、支持消防、参与消防的良好氛围,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消防安全保障。消防公益活动是今年119消防宣传月的一大特色。市消防救援支队邀请全国119消防奖先进个人、辽宁好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孝老爱亲模范、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等社会知名人士,围绕消防宣传月活动主题,拍摄消防宣传公益海报,录制消防宣传公益短片,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户外大屏、楼宇视频、宣传栏等各种传播媒介进行了广泛宣传。凤城、东港、宽甸等地还联合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民政局等部门,组织消防指战员深入志愿军老战士家中,为老人排查家庭火灾隐患,宣传消防知识,聆听战斗故事,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扩大消防宣传影响力。此外,网格员、外卖小哥、快递员、志愿者等都变身为消防“宣传大使”,为消防安全代言,为消防宣传加油。记者:李佳泽
    11/15
  • 17.5万尾刀鲚放流鸭绿江、大洋河
    11月10日,在东港市长山镇一处渔业良种场,工人们把刀鲚鱼苗用网具捕捞出水。经测量,鱼苗平均体长13cm,平均体重3.5g,现场专家一致确认,刀鲚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孙述好介绍,刀鲚俗称刀鱼、凤尾鱼,又名长颌鲚,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东海及各通海江河和附属湖泊内。刀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500克售价在千余元甚至万余元左右,属高价值的名贵鱼类,极具开发潜力。由于受人为干预的影响,刀鲚在长江口和辽河口的自然种群数量急剧下滑,仅在鸭绿江和大洋河口有少量分布,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为保护刀鲚野生种群资源,增加本地区土著鱼类的养殖种类,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承担了刀鲚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计划从2022年起利用三年时间,突破刀鲚全人工条件下从亲鱼培育到商品鱼上市多个环节的技术难题,全力以赴实现刀鲚苗种培育和商品鱼养殖的产业化。2022年冬季,课题组先后尝试了多种越冬模式,其中有两种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经过团队成员集思广益、总结分析,初步形成刀鲚大规模越冬的试验方案。今年4月,科研团队捕获刀鲚亲鱼562对,获得大量的刀鲚受精卵,通过精心孵化和培育,获得了刀鲚水花苗种62万尾。截至发稿时,已累计培育出刀鲚10cm以上苗种30万尾,其中17.5万尾用于鸭绿江和大洋河增殖放流,补充种群数量,达到保护自然种群的目的。接下来,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将继续立足研发本地名优土著种类,坚持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科研理念,整合科研力量解决核心问题,发挥渔业中心在水产领域的技术优势,引领行业创新发展。记者:邢漫
    11/15
  • 多措并举整治人居环境
    连日来,振安区同兴镇聚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多措并举整治人居环境,镇容村貌显著改善。该镇集中开展创城攻坚行动,认真排查治理交通要道、田间地头、河道沟渠等关键部位环境卫生问题。组织党员干部、网格员及志愿者走街串巷,针对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小广告清理、卫生死角排查等工作。此外,镇工作人员联合志愿者对公路路面、边坡、边沟堆积的杂物进行了集中清理。在清理占道经营乱象中,执法人员温情执法,坚持教育引导先行。为了让乡村文明落地生根,该镇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各村、社区广泛开展“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主题知识宣讲活动,宣传村规民约。号召广大党员干部严格按照规定操办婚丧嫁娶事宜,引导群众树立好家风,遵守社会公德,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接下来,该镇还将继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培育文明乡风,增强创城“软实力”。记者:姜慕馨
    11/15
  • 山地竞速 挑战自我
    日前,2023年辽宁省环渤海经济带山地定向户外挑战赛山地车定向赛、丹东市第八届定向越野锦标赛暨第三届山地车定向赛,在丹东市定向运动协会培训基地赛场A赛区举行。这项由省体育局指导、省体育总会主办的赛事,吸引了来自大连海事大学、辽宁科技学院、辽东学院等高校和社会上的50余支参赛队伍。比赛设有山地车定向中距离个人赛、徒步定向中距离个人赛等四个项目。山地车定向中距离个人赛,吸引了许多老年选手参赛,其中男子组选手最高年龄76岁,创下该项赛事参赛运动员年龄新纪录。在历时两天的比赛中,参赛选手在倾力比拼的同时,还领略了丹东的城市风光。据了解,丹东市定向运动协会引入国际定向联合会山地车定向制图标准,成功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山地车定向专用地图架系统,为推动山地定向户外赛事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记者:吴琼
    11/15
  • 打通行政执法监督“最后一公里”
    为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元宝区司法局通过行政执法监督人员伴随参与行政执法的方式,全程跟踪监督、指导执法,以实时监督打通行政执法监督“最后一公里”。图为日前执法监督人员在市场监督、指导行政执法行为。记者:张尧
    11/15
  • 鸭绿江刀鲚人工育苗技术及生产试验成功
    11月10日,在丹东东港市长山镇渔业良种场有限公司的养殖车间里,丹东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2023年“鸭绿江刀鲚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进行阶段性验收。经过6个多月的精心培育,5万尾刀鲚鱼苗平均体长13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标志着刀鲚人工育苗技术及养殖管理生产试验取得成功。在东港市长山镇渔业良种场有限公司的养殖车间里,工人正在对刀鲚鱼苗拉网取样。(摄影:蔡晓华)“刀鲚是非常珍贵的洄游性鱼类。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突破了人工育苗技术和大规模越冬难题,为补充和恢复野生种群资源的群体数量以及大面积养殖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项目评审专家、辽东学院教授王丹生说。刀鲚又名长颌鲚,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东海及各通海江河和附属湖泊内。鸭绿江刀鲚为丹东本地特色鱼类,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几年,受诸多因素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刀鲚资源急剧衰退,鸭绿江和大洋河等入海河流中的刀鲚产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为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维护自然水域的水生生物多样性,2021年,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成立“刀鲚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组,计划用3年时间在鱼苗人工繁育方面取得突破,为商品鱼养殖扫清技术障碍。评审专家对刀鲚鱼苗进行测量,对项目进行阶段性验收。(摄影:蔡晓华)2021年,课题组捕获野生性成熟亲本刀鲚60余条,人工繁育刀鲚苗种体长达到15厘米以上,随后进行鱼苗人工孵化和培育,获得成功。次年,刀鲚苗种分别在鸭绿江和大洋河增殖放流,合计达14.875万尾。随后,课题组探索开展刀鲚苗越冬模式研究,逐步形成刀鲚大规模越冬的试验方案。今年3月,刀鲚苗人工繁育越冬技术通过专家组验收,标志着鸭绿江刀鲚鱼苗人工繁育越冬技术获得成功,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实现零的突破。4月,课题组再次捕获野生刀鲚亲鱼562对,培育刀鲚水花苗种62万尾,先后向鸭绿江和大洋河增殖放流苗种17.5万尾,以补充野生种群数量。课题组负责人、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孙述好表示,这些鱼苗越冬后,将在明年年底达到上市标准。下一步,争取早日实现商品鱼养殖推广,为养殖户开辟增收致富的新路径。记者:蔡晓华
    11/15
  • 丹东特产亮相青岛国际农交会
    11月9日,由农业农村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青岛开幕。丹东草莓、杂色蛤、人参制品、柞蚕蚕丝制品等农特产品组团亮相,备受青睐。此次农产品交易会,丹东市16家企业随辽宁展团参展,丹东泰华食品、丹东主荣参业、凤城市瑞沃尔制衣等企业亮相辽宁综合展区。同时,设立108平方米展区,展示丹东草莓、大米,展现了丹东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力树品牌,特色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附加值效益快速显现的新亮点,为展会带来视觉和味蕾的双重惊艳,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欣赏、品尝。当日下午,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青岛)推介会召开,“东港草莓”代表“辽果”进行现场推介。丹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孕育了草莓、蓝莓、奇异莓、大黄蚬子、杂色蛤、梭子蟹、人参、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展会期间,丹东特产吸引了大批客商问询、采购,大大提高了丹东区域农业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记者:邢漫
    11/15
  • 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获批辽宁自贸区联动创新区
    近日,经辽宁省自贸办审核评估,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5家产业园区作为首批辽宁自贸区联动创新区,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成功获批,我市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没有自贸区片区但成功获批的城市。设立联动创新区,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辽宁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释放制度创新改革红利、发挥自贸区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举措。在我市设立联动创新区是省委、省政府赋予丹东的重大战略机遇,是丹东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载体。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地理位置优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具有鲜明的边境特色,区位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在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新型材料制造等领域拥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基础扎实。截至目前,已在政府职能转变、国资国企改革、扩大东北亚区域开放等多个领域成功复制推广多项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具备开展先行先试自贸区改革创新成果的先决条件。此次成功获批,将推动辽宁自贸试验区和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投资贸易自由便利、金融开放创新、扩大开放等重点领域的联动创新步伐,有助于边境经济合作区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畅通,打造发展新格局。未来,创新区将在营商环境、金融服务、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下一步,我市将以建设联动创新区为契机,推动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自贸区优势深度叠加和创新功能有机融合,以制度对接、平台融通、产业互动为重点,强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带动引领,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助力我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记者:王洪满
    11/15
  • 普及消防知识 共建平安家园
    (摄影:赵福来)在第32个全国消防宣传月到来之际,以“预防为主,生命至上”为主题,丹东市119消防宣传月活动精彩纷呈,通过多种互动体验,向市民普及消防知识。“消防公益说”、消防安全大体验、消防安全送平安、“火焰蓝这五年”云端宣传等活动,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消防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消防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消防、支持消防、参与消防的良好氛围。记者:王卢莎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