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丹东170家企业参加第二届进博会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11月4日,从市商务局了解到,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目前,我市按照省政府部署,积极考察并组织企业参会。据了解,本次进博会我市将组织170家企业参展,完成19亿元采购任务。目前,各参展企业已经在会场布展,各项工作正扎实有效向前推进。在优化参展企业结构方面,针对本届进博会涵盖的装备、消费、食品、健康、服务五大参展板块,重点邀请我市外贸企业、贸易促进机构、批发零售企业、电商企业和相关领域制造企业参加采购。此外,在展会前期,我市还提前开展了贸易对接。结合参会企业自身采购需求,组织企业提前与参展商进行对接沟通,努力达成会前成交意向。在招商方面,我市将在展会期间举办丹东招商推介会,组织企业参加辽宁——东北亚经贸合作说明会,考察上海的外资企业并开展相应的招商活动。
    11/05
  • 辽宁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排名发布 丹东占俩
    日前,在省品牌建设促进会主办的2017年辽宁省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发布会上,丹东仪器仪表和凤城市现代产业园区增压器分别以区域品牌价值1.81亿元、1.51亿元,区域品牌强度637、669,位列第15和16名。据了解,本次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共发布19个产业园区的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这是全省首次按照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发布的评价,其中涉及食品、农产品、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一、二、三产业。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对推动省内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更好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丹东市将继续深入推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建设,引导激励企业加快标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全力推进本市品牌建设工作。
    11/04
  • 丹东有了“大学科技园”
    今天,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丹东新区大学科技园成立仪式,在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据了解,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是由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等10家单位共同发起,函商省内其他高职院校,由辽宁省内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织、共同发起成立。联盟将充分发挥和利用联盟成员的优势与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师资培训和创新创业课题研究等;培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担当的双创师资队伍;推动联盟成员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各联盟成员单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成果、价值与社会美誉度;提升联盟成员单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本省创新创业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据悉,丹东新区大学科技园是由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与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打造的融和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企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科技园。丹东新区将仪器仪表产业园区纳入丹东新区大学科技园区规划,作为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支撑,将文庆路70-45号楼作为大学科技园一期建设,重新整合丹东新区创新创业学院管理资源。科技园将设立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科技企业加速器、跨境电商平台等功能区;建立丹东智能制造与测控技术产学研基地。通过发挥各方优势,大力促进双方人才智力项目提档升级,实现人才、科技项目数据共享。
    10/31
  • 今年前三季度丹东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10月29日,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今年1-3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同比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5.9亿元,同比下降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0.8亿元,同比增长6.2%。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三次产业两升一降第一产业保持平稳。前三季度,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81.2亿元,同比增长2.5%。种植业喜忧参半,受种植结构调整因素影响,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大幅减少,下降13.9%;水果产量大幅提高,增长19.0%。畜牧业发展形势喜人,全市肉蛋奶总产量31.6万吨,增长5.8%。其中肉类产量增长10.7%,禽蛋产量下降2.9%,奶类产量增长12.2%。渔业生产平稳,水产品总产量增长2.0%。第二产业增速下降。前三季度,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185.9亿元,同比下降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9%。在主要行业下降的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较好。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2.2%,向上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0.5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4.4%,向上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较大。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50.8亿元,同比增长6.2%,对GDP贡献率超过100%。其中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好,实现增加值53.9亿元,增长11%,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0.5%,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受交通运输局年初制定优惠政策引进40条船只影响,水上运输业总周转量增长10.6%,拉动GDP提升0.2个百分点;丹东机场年初恢复营运,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增长1倍以上,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而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0.3亿元,增长9.2%。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3亿元,增长5.6%。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居全省第6位。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工业投资占比有所提高。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产投资增长84.6%;二产投资增长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28.1%,比去年同期提升1.7个百分点;三产投资增长1%。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0.1亿元,同比增长7.8%,居全省第6位。其中,通讯器材类、家具类、中西药品类、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商品成为拉动我市限上消费的主要力量。通讯器材类商品表现良好,前三季度实现零售额0.8亿元,增长62.3%,引领我市限上消费;家具类商品实现零售额0.4亿元,增长24.3%;中西药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5亿元,增长22.8%;粮食食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8亿元,增长19.1%;烟酒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1亿元,增长15.5%。进出口结构持续升级。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111.8亿元,同比增长6.5%,居全省第5位。其中,出口总额96亿元,增长7.2%,居全省第2位;进口总额15.8亿元,增长2.3%,居全省第7位。三大收入“两升一降”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2亿元,同比增长7.1%,居全省第2位。受减税政策影响,税收收入39.6亿元,下降7.8%,居全省第11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小幅下降。1月至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3.1亿元,同比下降4.5%。城乡居民稳步增收。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34元,同比增长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72元,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如需统计数据查询请拨打电话2173266,或关注微信公众号。
    10/30
  • 丹东高质量推进轻工业名城建设
    暮秋时节,走进刚开始试运营的丹东满族医药产业基地,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项目正式投产后,可年产复方木鸡颗粒1亿袋、加味八珍益母膏5000万瓶、复方木鸡合剂1000万瓶……还将带动地产药材的种植以及加工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一条龙产业链。”丹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投资规划科负责人介绍,通过加快医药产业调整升级,发展壮大满药产业,丹东市正在朝着中国“满药之都”大步前行。这是丹东全力推进轻工业名城建设的一个缩影。年初以来,丹东市深入落实“一带五基地建设”“重振轻工业名城雄风”部署,打好“小升规、规升巨、强龙头、育集群”组合拳,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服务工作,丹东市采取领导挂帅、上下联动、紧盯问题、责任到人等措施,统筹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做好服务企业相关工作,第一轮企业走访共收集223个问题并逐一协调解决;建立全市工业企业库和工业固定资产项目库,入库企业数量达到522户,年底将达到600户,并对30个年内投产或部分投产的项目实施“一对一”包扶。同时,丹东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企业加快技改步伐。据介绍,丹东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由去年的2500万元提升到今年的5000万元,重点向重振丹东轻工业名城雄风、“小巨人”企业发展、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产业平台建设等领域提供支持,目前已征集2019年度市本级项目43个。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工程的深入落实以及工业对外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丹东重振轻工业名城雄风提供了新动力。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目前丹东先进装备制造业占全市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46.6%,新型原材料产值占原材料工业比重接近50%,“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突破200户。
    10/25
  • 丹东“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超200家
    本报讯 记者蔡晓华报道 技术人员和工人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颗粒剂、煎膏剂、丸剂、片剂等生产线井然有序,混合制粒机、高效沸腾干燥机、全自动颗粒分装机等先进的生产设备一应俱全……今年10月进入试运营的满族医药产业基地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满族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是丹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进轻工业名城建设的一个缩影。年初以来,丹东深入落实“一带五基地”建设、“重振轻工业名城雄风”部署,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今年前9个月,工业经济总体运行较为平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虽然增速低于预期,但一直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轻工业名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突破200家。“聚焦实业、深耕主业,发扬薪火相传精神,擦亮丹东轻工品牌。”今年,丹东市委、市政府通过采取领导挂帅、上下联动、紧盯问题、责任到人等措施,实现精准帮扶,统筹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做好企业服务相关工作,第一轮企业走访共收集需要帮助协调解决的问题223个,并逐一协调解决。今年2月,丹东市“请进来”招商活动暨仪器仪表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多名专家受邀来丹东共商仪器仪表产业合作大计。丹东市政府与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推动“测控仪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新型原材料产业发展,丹东与省有色金属协会、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硼镁研究院、辽宁科技大学镁建材研究院进行了对接,共商推动原材料产业发展;建立了镁产业项目库,向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申报了“中国硼新材料生产基地”;推动特色消费品产业发展,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对接合作,合力推动中国运动户外名城建设。东港市运动户外服装产业集群被评为辽宁省纺织服装行业示范产业集群,运动户外纺织服装创新中心平台运营公司已完成注册,“瑞沃尔牌”滑雪服被指定为2024年冬运会辽宁队队服指定供应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丹东全力培育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小巨人”企业,继续培育认定一批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和产品,推动更多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标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绿色工厂、服务制造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标杆企业。丹东奥龙射线工业CT获评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机械工业杰出产品”称号,优耐特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丹东市委、市政府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鼓励企业加快技改步伐。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由去年的2500万元提升到今年的5000万元,重点支持重振轻工业名城雄风、中国制造2025、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小巨人”企业发展、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重点产业平台建设、首(台)套等方向,目前已征集2019年度市本级项目43个。今年,全市已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92项,占全市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的77%。
    10/25
  • 首届中国软枣猕猴桃学术及产业发展研讨在丹举行
    10月17日,首届中国软枣猕猴桃学术及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福瑞德酒店召开。来自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从事软枣猕猴桃生产、加工、营销等行业的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在研讨会空隙,记者采访到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王彦昌。他对我市软枣猕猴桃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剖析,并对我市软枣猕猴桃产业目前遇到的困难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议。王彦昌介绍,软枣猕猴桃又称奇异莓,中、日、韩、朝及俄罗斯是其自然分布国,我国的分布范围最广、资源量最大。软枣猕猴桃是我国小浆果的后起之秀,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是食药两用水果,也是当前东北农业领域投资热点之一。而软枣猕猴桃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实际种植面积在5万多亩。目前,从全国一些种植成功的规模种植户来看,经济效益好,市场需求旺盛。“丹东是我国软枣猕猴桃优势资源区和商业栽培的起源地,栽培面积已达3万亩,占世界软枣猕猴桃栽培面积的50%,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软枣猕猴桃集中栽培区。”王彦昌说,丹东软枣猕猴桃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品种繁苗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很多外地软枣猕猴桃的种植户都会到丹东来选种,学习丹东先进的管理经验。而且丹东气候资源好、土壤好、自然资源丰富,适合软枣猕猴桃生长。现在丹东所使用的软枣猕猴桃品种都是本土化的品种(也叫农家品种),就目前来看,在全国来讲品质是最好的,已经超过了世界一些其他国家,例如新西兰和东欧一些国家软枣猕猴桃的品种。当前,全国软枣猕猴桃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随着社会投资不断涌入,软枣猕猴桃发展势头迅猛,但也面临严重的瓶颈问题。丹东软枣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同样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丹东地区“倒春寒”导致的冻害,造成软枣猕猴桃大幅度减产。在王彦昌看来,“倒春寒”这种气候性灾害并不只发生在丹东,东欧也会经常遇到。“如果气候性灾害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软枣猕猴桃减产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王彦昌说,丹东今年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这也导致今年丹东软枣猕猴桃的产量不如去年的一半。王彦昌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已经研发了一套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后面还将会继续攻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解决此问题。丹东软枣猕猴桃面临的另一问题就是病害。由于丹东冬春季节反复变化,土壤反复融冻,导致软枣猕猴桃树皮冻死,最终形成了基腐病。王彦昌说,2017年,丹东的软枣猕猴桃树就发生了这种病害,当时非常严重。软枣猕猴桃树得了这种病很容易死。另外,丹东软枣猕猴桃品种没有多样化,导致软枣猕猴桃上市覆盖时间短,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下一步他们将重点研究软枣猕猴桃品种,争取在6月至10月都有软枣猕猴桃上市。这样的话,市场占有率就会变高。对于丹东软枣猕猴桃今后的发展方向,王彦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丹东应该更加重视软枣猕猴桃的研发,并以此来突破种植面积规模。虽然国家以及丹东本地都有软枣猕猴桃科研团队,但是目前来看,科研力量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王彦昌所说的突破种植面积规模,并不仅仅局限在几万亩。就拿丹东的小浆果来说,在他看来,丹东的草莓和蓝莓在全国的名气非常响。作为草莓和蓝莓的种植基地,只有几万亩产量的生产规模是远远不够的。丹东的软枣猕猴桃将来一定要突破种植面积规模,达到几十万亩。那么该如何突破?王彦昌建议,要多与本地企业以及外地到丹东的投资企业合作,并通过研发和科研团队的力量,一起突破解决软枣猕猴桃所面临的问题。“现在软枣猕猴桃产业的投资人热情非常高,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投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种植面积规模自然而然就会迅速扩大。”记者王洪满
    10/18
  • 丹东推进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10月15日,丹东市米叉子和泡菜产业发展座谈会在鸭绿江大厦举行。随着近几年电商网络的兴起以及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于自然发酵的产品很感兴趣,丹东特色产品米叉子和泡菜广受青睐,目前丹东出品的米叉子和泡菜在国内市场很受欢迎,年销售量逐年攀升。据了解,丹东地区共有米叉子生产企业21家,其中:东港7家,凤城5家,宽甸2家,振安区6家,元宝区1家。通过对企业调查,年生产米叉子数量1256吨,销售收入337.5万元。加工米叉子原料——玉米去年全市播种面积11.66万公顷,产量60.78万吨。丹东地区现有注册的泡菜企业8家,其中规模以上泡菜生产企业初步统计5家。年加工量7560.5吨,年销售收入8943万元。我市大白菜2018年播种面积7.42万亩,产量28.33万吨;萝卜播种面积2.34万亩,产量6.15万吨。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围绕米叉子和泡菜产业发展的推进工作,结合实际,进行科学分析、论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会后,各级政府、各部门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科学推进产业发展。与会的各产业链代表,将发挥各自优势,锁定目标,齐心协力,做大做强米叉子和泡菜产业,促进米叉子和泡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0/17
  • 合作区12家高新企业落实“凤来雁归”计划
    10月15日,记者在合作区管委会获悉,区党群工作部组织丹东东方测控技术有限公司、丹东奥龙射线有限公司等12家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前往沈阳、辽阳开展2019年校园专场招聘活动。目前,有19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本次招聘活动中与丹东合作区企业达成意向和录用协议,其中研究生27人、已签订三方协议16人。上周,我市12家招聘企业依次前往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沈阳工业大学校本部和沈阳理工大学,开展了三场校园专场招聘会。会上,合作区人才办面向毕业生,对丹东合作区的区情、区位优势、产业特色、人才政策做了推介。百特、奥龙、通博、思凯、东方测控等公司代表丹东合作区企业做了宣讲。12家企业共提供岗位63个,招聘主要涉及电子、机械、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材料、营销管理、对外贸易等专业。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对接,落实高校毕业生“凤来雁归”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留辽回辽来丹就业创业,合作区发挥在人才引进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搭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的交流,促进校企合作,积极帮助区内企业解决人才紧缺问题。此次活动促进合作区与三所高校对接合作,为区内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校园招聘平台,其形式、内容及成果得到了参加招聘企业的一致好评。今后,合作区将为区内企业提供更加多样的人才引进服务方式,突出校地校企合作的主平台作用,最大程度满足新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10/16
  • “飞”出共建共享共赢新天地
    “飞”出共建共享共赢新天地——丹东推进“飞地经济”发展纪实“飞地经济”已成为丹东乡镇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资料片)落户凤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石墨烯新材料研发制备产业“飞地项目”。邢宝库摄本报记者王卢莎秋日,两岸青山倒映在刘家河清澈的河面上,水鸟在悠闲自得地嬉水。引人注目的是,依河而建的辽宁恒通矿业集团冶炼产生的废液、废渣并未对河水造成不良影响,以矿产品加工著称的刘家河镇聪明地把矿产项目做成花园项目。中秋节前,在流经凤城市刘家河镇的刘家河岸边,记者见到了这样独特的风景。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步伐,刘家河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与辽宁恒通矿业集团进行招商洽谈,最终引进该集团为特色小镇投资主体。在洽谈过程中,刘家河镇了解到恒通集团拟开发石墨烯新材料研发制备产业项目,考虑到凤城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完备、享受沿边土地地价等优惠政策,刘家河镇放弃“小我”,积极与恒通集团、凤城市经济开发区磋商,最终确定将恒通集团石墨烯新材料研发制备产业项目通过“飞地经济”模式,落户至凤城市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项目可在“飞地”落地,形成的税收等效益可两地分享。截至8月末,丹东市已落地“飞地经济”项目52个,总投资达84.83亿元。以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为依托,丹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努力走出一条共引、共建、共享、共赢的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之路。明确目标飞向“高富美”依山傍水的刘家河镇被住建部评为“美丽宜居乡镇”,2018年被我省评为第一批省级特色乡镇“生态宜居小镇”。在多年的乡镇建设和发展中,刘家河镇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和环境建设,注重能源节约,并把“坚持开发和利用并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确写入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中。处理好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刘家河镇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答题。刘家河镇科学谋划“飞地经济”布局,将徐家台村约66.7公顷土地调整为建设用地,打造特色工业园区。目前,该园区已经成为凤城市“1+9”专业园区之一。以园区为依托,借助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服务优势,吸引域外项目“飞进来”,同时围绕凤城市“山泉校酒村”五张亮丽名片,刘家河镇盯住国家政策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该镇无承载能力的项目飞入到其他专业园区。这是丹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的一个缩影。丹东市主要领导将“飞地经济”发展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狠抓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多次以实地调研、召开会议等形式推进调度,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此外,丹东市把发展“飞地经济”列入“重强抓”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市政府成立7个督导组,各副市长担任组长,分赴各地区就“飞地经济”等全市12项指标完成情况开展督导。不仅如此,丹东市每月对全市“飞地经济”推进情况进行调度,制板上墙、挂图作战,实时跟进、动态更新。在大力推进“飞地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丹东要想实现大突破、大发展,必须要突出抓好“飞地园区”建设,解决“飞地项目”“往哪飞”“怎么飞”“飞多久”的问题。丹东市县两级发改部门优化顶层设计,明确了“飞地园区”“高富美”的发展定位:要“向高的层次飞”,即“飞出方”要多输出高端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要“向富的目标飞”,就是说“飞入方”要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杜绝“皮包公司”“跑马圈地”等乱象;要“向美的方向飞”,坚持绿色招商,严格环境准入,大力发展低能耗、无污染产业,打造美丽园区、品质园区。“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守住我们的绿水青山”是丹东在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的同时始终保持的清醒认知。出台新政力促“强筋骨”把“飞地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合作模式,丹东市解决了乡镇有资源无产业、有项目无土地的问题,并实现县域经济、园区建设和乡村振兴互融互通,进一步激发了乡镇发展活力与动力。为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丹东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丹东市将以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为依托,以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城区经济规模和实力为目标,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新政的出台,打破区域限制,通过创新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成等合作机制,将那些因功能区位不同、资源环境制约、规划或产业配套限制等原因不适合在本区域(即“飞出地”)实施的项目,转到承接区域(即“飞入地”)落户建设。按照市政府相关规划,丹东市主要以9个市级以上开发区为载体,通过创新合作机制,把招商引资过程中因种种因素制约不宜在本地区(乡镇、街道以上的行政区)实施的项目转到承接区域落户建设。丹东各地区、各部门也结合当地实际,在政策引导下积极推动“飞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川头镇采取“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抓“飞地经济”。目前,大川头镇的“飞地经济”项目落户在宽甸县青椅山工业园区。一期工程计划投资35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车间、厂房、综合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铸铁、铸钢、锻造三条生产线以及附属配套设备。建设工期为今年7月至2020年12月。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特种钢球年产量3万吨,产值2亿元,利税2000万元,解决150人就业问题。二期工程计划2020年启动,新建车间两座,建筑面积2484平方米,增设四条生产线,产量预计提升至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利税7000万元。按照全市相关工作部署,丹东市已经完成“飞地经济”的设计及规划、利益分配、考核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明确从今年起,县域全部建立“飞地园区”,80%的乡镇年内有“飞地项目”落地。同时,以更开阔的视野探索发展省际“飞地经济”,依托东北东部出海大通道优势,深度挖掘腹地资源,主动承接京津冀、江浙沪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新政策激发新动能。丹东市各乡镇(街道)、县(市)区引入的项目与“飞入地”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资源条件相结合,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以及园区规划,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培育新动能项目,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落地,确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东港市已确定“一园三区多点”的“飞地经济”新模式,明确每个乡镇今年至少引进1个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入驻园区;凤城市加快构建以二龙工业园为核心、9个“飞地园区”的“1+9”开发区布局,开通“飞地经济”绿色通道,为乡镇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运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确保项目引进来、落得下、早达产……目前,丹东市“飞地经济”开工项目32个,总投资55.4亿元。全市90个乡镇(街道)中,50个乡镇(街道)有签约或开工的“飞地项目”,占全部乡镇(街道)总数的55.6%。探索“飞地扶贫”新模式随着“飞地经济”的兴起,扶贫产业资金有了新渠道。丹东市扶贫产业“飞地项目”,让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钱、保障钱”有了新去向,为脱贫攻坚战引来了活水,确保了贫困户的稳定收益。凤城市积极当“媒人”,为企业和扶贫资金牵红线,在贫困户和爱心企业之间架起一座共赢桥。2017年,凤城市华达农场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主营项目为食用菌菌棒生产。华达农场现有员工200人,标准化厂房3栋,建设标准食用菌大棚250栋。农场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食用菌制菌、灌装生产线,年生产3000万袋木耳菌棒,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利润2000万元。企业发展壮大,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华达农场的影响扶持下,农场带动周边150户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自从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后,2018年华达农场吸纳凤城市鸡冠山镇、石城镇、沙里寨镇、大兴镇四个乡镇205户、395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户资金168.3万元,共同发展黑木耳种植项目,这几个乡镇的贫困户每年都可以享受该项目的分红。一个项目,吸纳其他镇区扶贫资金入股,既解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又能够带动没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扶贫产业资金+飞地景区”的扶贫新模式,同样让“飞地”的农民增收受益。今年春天,凤城市四门子镇镇长丁威被一件事难住了,新下拨的扶贫产业资金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四门子镇地处凤城北部山区,地面企业少,而他们对扶贫产业资金使用管理严格,必须要求选择信誉好、发展质量优的企业投放,才能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件事儿得到辽宁凤凰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他们主动向四门子镇伸出了“橄榄枝”,表示愿意吸纳镇里的扶贫产业资金入股分红。作为凤城市属国有企业,凤凰山旅游集团积极参与全市公益事业,吸纳扶贫产业资金,造福建档立卡贫困户。双方经过认真协商,在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收益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企业实际,吸纳扶贫资金75.6万元,带动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953人次。一家发展迅猛的民营企业,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上找到了突破口,不但解决了对资金的需求,更为帮助老百姓做出努力。“扶贫产业资金+飞地景区”的扶贫新模式,做到真吸纳、真分红、贫困户真受益。凤城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截至2018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97家,实现销售收入20.5亿元。尤其是凤城的肉鸡养殖产业,具有悠久养殖历史,覆盖广泛、现代化程度高。借助凤城的产业优势资源,位于凤城市通远堡镇林家台村的辽宁辽丰禽业有限公司于2006年5月6日动工兴建,以生产速冻肉鸡产品为主,迅速发展起来。如今,该公司已是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该公司年生产肉鸡产品能力达1400万只以上,年产量3.6万吨以上,实现年产值2.7亿元。加工的清真肉鸡产品行销京津沪等地。多年来,辽丰禽业不仅自身发展壮大,更带动了2500余户农民养鸡,3000余农民就业,养鸡户已发展到丹东、凤城、本溪、宽甸、东港、岫岩满族自治县等地,初步统计,年支付农民工资及奖金约1200万元,每年可带动农民增收6700余万元。2019年,通远堡镇、大兴镇与隶属于辽宁辽丰禽业有限公司的凤城市锦江山牧业有限公司共同发展“飞地扶贫项目”,除了吸纳企业所在地通远堡镇扶贫产业资金外,还吸纳了来自凤城东部山区大兴镇的扶贫产业资金。两个乡镇投入资金50万元,带动贫困户887人,年收益不低于10%。产业扶贫资金自从“飞起来”后,在使用上更加灵活。凤城扶贫开发事务中心在乡镇扶贫资金使用指导上,严格规范程序,灵活指导发展方向,资金从死的变成了活的,让镇区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地理距离早已阻碍不了“飞地”与本地的连接。打破头脑中的那层行政藩篱,冲出“一亩三分地”,才是“飞地经济”真正起飞之时。基于这样的认识,丹东各地区、各部门在发展“飞地经济”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途径,多措并举、合力推进,着力打好发展“飞地经济”的攻坚战、持久战,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