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省大连市:积厚成势 勇立潮头
    繁忙的大连汽车码头。(来源: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管委会)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年初以来大连全市上下始终保持“拼”的干劲、“抢”的状态、“争”的劲头、“实”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经济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在全省经济首位度进一步提升,为三年行动首战告捷奠定坚实基础。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是大连加快实现“GDP三年过万亿”目标的攻坚之年,高质量做好全年工作,其意义重大且深远。大连市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金融和旅游城市,是辽宁乃至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在东北振兴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期待大连率先振兴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特别是在当前实施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过程中,省委期望大连发挥“跳高队”作用,在三年行动中当先锋、打头阵,全面提升发展能级,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当好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辽沈战役”急先锋,这是大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重大发展机遇。目标是前行的方向。未来三年,大连目标明确,“两先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跃上新台阶,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取得新成效,深化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到2024年地区生总值突破1万亿元,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万亿元以上。实现率先全面振兴、高质量高速度推进“两先区”建设,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大连知责担责、知重负重,主动担当作为,心无旁骛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大连的希冀转化为奋进力量和务实行动。实施三年行动,既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也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发挥大连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科技人才优势、开放合作优势、生态宜居优势,坚持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一齐拉动,一产、二产、三产协同发力,国企、民企、外企竞相发展,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加快争先进位步伐,不断巩固经济发展好于全国平均水平、领先东北的比较优势,着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率先突围破局、走在前列。实施三年行动,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全面振兴的领导,强化组织领导推动,树立鲜明用人导向,持续净化政治生态,健全督查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三年行动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实施三年行动,拼的是干劲、是作风,靠的是责任、是担当。市级领导要靠前指挥、亲力亲为,各地区各部门“一把手”要躬身入局、挂帅出征。坚决摒弃“躺平”心理,树牢交账意识,以数字说话,用结果交账。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咬定目标不放松,一月接着一月抓、一季接着一季干,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抓好行动方案贯彻落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一切有利于大连振兴发展的智慧力量竞相迸发。奋楫扬帆正当时,星光不负赶路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工作部署,锚定大连“两先区”战略定位、当好“跳高队”政治使命和2024年挺进“万亿GDP城市”工作目标,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大干三年、奋斗三年,努力在新时代“辽沈战役”中打头阵、建新功,如期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连实践。记者:侯国政
    06/28
  • 辽宁省葫芦岛市:九“龙”劲舞 激活全面振兴新动能
    6月下旬,葫芦岛市有色金属冶炼产业园内,双顶吹炼铜工艺替代转炉环保升级及节能降耗改造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这个项目,与正在实施中的年产10万吨压铸锌合金和年产10万吨铜杆线深加工两个项目一道,达产后将年新增销售收入166.5亿元。这是龙港区今年构建的“一区六园一港一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的一“园”,也是龙港区打响打赢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这场硬仗的一个缩影。思路清,方向明,后劲足,龙港吃透区情,搭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平台,招引项目纷至沓来。创建5A级景区中的葫芦古镇。(来源:龙港区委办公室)产业园区为葫芦岛电力设备有限公司量身定制的标准化厂房。乘风破浪龙港跃起九条“龙”葫芦岛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是辽西地区唯一的大型变压器生产、改造、检修企业,近几年在葫芦岛市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悉心呵护下,发展迅速。“去年,企业新签订单1亿元,完成销售收入6000万元;今年,企业可望新签合同3.85亿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企业产能一年翻两番快速扩张,与园区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6月上旬,站在园区为企业量身定制的大型标准化厂房里,企业负责人兴奋不已。这是龙港区扎实推进葫芦岛市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管委会+公司”市场化运行模式,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中的一幕。目前,这里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只要有利于企业持续做大做强,我愿意让渡企业控股权。”日前,为了招商引资建设60万吨炼铜深加工项目,控股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的民企股东气魄十足地表示。目前,规划投资100余亿元的葫芦岛市有色金属冶炼产业园项目已经完成立项审批,一些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正在建设中,推动着“原字号”头部企业葫芦岛锌厂由“粗”向“精”跨步转型。从无到有,白马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横空出世。一边是龙港区发债近亿元,引进央企中交集团EPC总承包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正酣,预计今年8月具备企业入驻条件;一边是同步紧锣密鼓推进中的江苏维多精细化工新材料项目手续审批,该项目投资15亿元,计划今年9月开工建设,明年6月一期投产。这个项目的科技含量世界领先,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纳税2亿元,成为龙港区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多重努力下,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园二期项目预计7月上旬开工建设。这个依托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近期好消息不断,东莞理工学院前脚刚来签约合作,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的远程动态心电监护仪项目又悄悄启动。园区医疗核心区、科技研发区和康养示范区等项目的启动实施,意味着龙港这个东北大健康产业先行区正在渐行渐近。6月上旬,龙港区科技创新产业园开园。该园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辽宁北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光学、智慧城市、装备技术等重点产业领域。目前,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我省唯一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省公安厅科技创新实验室落户园区,园区分别与沈阳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成功转化了5个科研成果。办公面积近万平方米的网易(葫芦岛)联合创新中心即将落户,打造优质企业孵化基地、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泛渤海人力资源产业园,也将于7月开园。坐落在龙湾CBD的园区目前已引进30余家企业,将有力推动葫芦岛市人力资源产业提质升级。宝诚汽车小镇建设初具规模。汽车4S店、二手车交易、租赁、维修保养、检车线等汽车商贸一条龙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即将收尾,一个新兴的汽车销售服务集散地悄然崛起。港口意识、开放思维浓郁的龙港区,还把坐落在该区的葫芦岛港做强做大作为使命,全力支持葫芦岛港柳条沟港区扩容升级,加快推动10万吨级航道、柳条沟港区液体化工泊位改扩建工程等港口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景区连点成片,形成龙港17公里滨海旅游度假带。打造民俗魅力板块,提升葫芦文化节、冰雪节等节庆品牌活动品质能级,创建葫芦古镇5A级旅游景区;建设畅玩娱乐板块,启动龙之梦美食广场;发展绿色生态板块,提档升级望海寺海滨,打造多功能文化旅游景区。截至目前,今年龙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5倍。“一区六园一港一带”,龙港区九“龙”劲舞,欣欣向荣。脚踏实地奋楫笃行开新篇目前,龙港区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15个葫芦岛市春季“百日攻坚”项目中,13个完成手续办理并开工,剩余2个也即将开工;今年实施的84个重点项目,续建项目复工率89.5%。项目建设的枝繁叶茂,来自托举载体的树大根深。不搞拍脑门喊口号,依托区域发展基础并经全区上下充分讨论的“一区六园一港一带”发展思路,今年1月甫一宣布,便以极强的“接地气”特色,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共鸣,立刻激发起全区人民奋楫笃行的热情。谋在关键,干在实处。没有空话套话,龙港区“一区六园一港一带”三年振兴发展突破目标都清晰具体,是龙港区结合实际推出的“跳一跳摘桃子”高质量发展目标,只有积极努力才能“够得着”,只有苦干实干才能“求突破”。思路对头,干劲十足。全区干部群众潜能释放,“大干三年、奋斗三年”全面振兴新突破氛围浓郁。起步即冲刺,不到10人的龙港区科技局开展科技招商,初战告捷。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雏鹰瞪羚企业9家,技术合同交易额2480万元,释放了首季开门红,带动全年红的强烈信号。磨刀不误砍柴工。龙港区悉心调配招商引资及项目工作人员力量,为他们开展有的放矢的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素质能力,保障大家知己知彼,赴外招商事半功倍。他们创新制定《龙港区招商引资服务手册》,逐个明确九大载体具体承接内容,逐项排列招商引资具体政策,全面制定具体招商计划,不懈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畅通循环。“朋友圈”越扩越大。今年,龙港区整合优势资源主攻三大驻点,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分别带队“走出去”招商两次,3个招商分局、9个专项小组千余人次踏访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吸引60余家知名企业来访,推动6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修得好渠迎水来。工作做得细,做得实,做得到位,项目就多。很多招商干部为了与投资者联络感情,自掏腰包为他们快递土特产,甚至还邮寄自家腌渍的酸菜,投资者连呼感动。“前些日子区商务局给我们区领导列了个招商拜访企业名单,长长的一大串。看看背景调查,每家企业的投资可能性都很强,我们到现在还没完成拜访呢,近期马上又要出去。”龙港区委主要领导说。日前,该区与一家外资公司成功签约,预计今年引进外资700万美元,实现全区外资引进连续几年“零”的突破。“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各项工作天天都有新进展。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每天都研究调度项目招商建设工作,就会拖发展的后腿。这样的忙和累,我很享受。”龙港区政府主要领导表示。营商环境建设向好。不搞形式主义,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召开的龙港区民营企业家“早餐会”按期举行,“党员干部进企业”“问民需解民忧”大调研解难题件件有档,棘手疑难问题每月汇总到区主要领导处解决,全区今年以来新增市场主体26.83%。6月15日,龙港区双树乡老和村一座桥梁改造工程完工通车,群众拍手叫好。原来,这个工程没有按期完工,影响百姓出行,群众反映到政府热线。龙港区建立了热线反映难点问题直达区主要领导制度,区主要领导获悉后立即着手解决,责令相关部门立下6月15日必须通车的“军令状”。果然,说到做到,龙港区干部的执行力由此可见一斑。“就是要建立起与群众直通的办实事解难题工作机制。发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人民谋幸福。我们时刻不能忘了这个初心,做任何事时都要实实在在地为百姓着想,对人民负责。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龙港区委主要领导表示。践行初心,担当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聚焦“实”字谋发展,龙港区的“一区六园一港一带”发展思路,因为来自基层,凝聚着群众的智慧和意志,符合发展实际,才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才会在实践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记者:翟新群
    06/28
  • 辽宁省葫芦岛市:1.5万吨铸件智能制造生产线项目稳步推进
    无人机拍摄的建设中的1.5万吨铸件智能制造生产线项目。辽宁省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莲花山铸造有限公司1.5万吨铸件智能制造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680万元。目前,项目已进入钢结构施工阶段,工地正进行基础钢筋绑扎作业。建成后,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9000万元。记者:王野
    06/28
  • 辽宁省沈阳市: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非遗传承人正在进行表演。近日,2023年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暨第九届沈阳非遗博览会在沈阳铁西红梅文创园举行。作为近年来辽宁省组织开展的最大规模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本次活动囊括十大门类的近百个非遗项目,邀请300余名传承人参加,以集中展示、沉浸式体验、文艺会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辽沈人民呈献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记者:卢立业
    06/27
  • 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承担2项“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任务
    近日,商务部印发《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年)》(以下简称《工作清单》),列出全国20个自贸试验区164项重点工作,包括重大制度创新、重点发展产业、重要平台建设及重大项目活动等。辽宁自贸试验区共7项。其中,2项为辽宁自贸试验区任务,其余5项分别由大连、沈阳、营口三大片区具体承担,大连自贸片区具体承担2项。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据了解,为加快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商务部会同有关地方、部门制定了《工作清单》。《工作清单》将在以下3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加强分类指导,《工作清单》立足中央赋予各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以清单方式列明未来3年各自建设方向和重点事项,推动各地精准定位、精准施策,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二是促进改革创新,《工作清单》涵盖了各自贸试验区主动谋划、自主推进的一系列重点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首创精神,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和主动性,因地制宜不断深化改革实践创新;三是强化系统集成,《工作清单》赋予各自贸试验区集成性的目标任务,各地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加强重大制度创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工作清单》明确,辽宁自贸试验区要实施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对国有企业实施差异化分类考核。要制定实施RCEP三年行动方案和RCEP综合示范区建设方案,建设大连RCEP国际商务区、沈阳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打造RCEP地方合作示范区。大连自贸片区具体承担的重点工作:一是高质量发展氢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推进“氢能生态圈”建设,推动制氢项目落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优化“双D港”产业孵化基地建设;二是深化大宗商品贸易制度创新,推进北良港区大豆离岸现货交收库建设,推动原油、液化天然气、粮食、铁矿石等进出口、出入库监管创新,推动集装箱运力期货上市。记者:方亮
    06/27
  • 辽宁省沈阳市:无奋斗 不突破
    俯瞰东北海陆大通道京哈高速沈阳市北李官段。(摄影:杨靖岫)战鼓声声,回荡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旌旗猎猎,彻响于志在必胜的征途。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辽沈大地激情燃烧,英姿勃发。振兴的热望,让行进的脚步风雨兼程;突破的信念,让行动的力量众志成城。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一个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辽宁的奠基之举、垒台之作,铺开了这幅风云激荡、砥砺奋进的壮美画卷。一个重大战略全力实施,一座奔跑之城全情投入。首战之年,首位示范。沈阳倾全市之力,以亮剑比拼的担当作为、以一往无前的必胜信念,扛牢省会城市担当,开启首战告捷之旅:当好辽宁振兴的“跳高队”,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中挑大梁担大任、当先锋作表率!沈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锚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一枢纽四中心”,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围绕“12+1”赛道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着力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引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全面提升城乡品质、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方面攻坚突破,为实现三年行动首战告捷提供坚强支撑。全力以赴跑起来,夜以继日干起来,舍我其谁冲起来。锚定任务目标,坚定信心决心,沈阳“12+1”赛道上你追我赶,热潮涌动。拼胆略、拼意志、拼业绩,抢机遇、抢资源、抢项目,争先进、争一流、争排头,干字为先,实字托底,奋力推进引领式突破、创新式突破、攻坚式突破、转折式突破、成长式突破、制度式突破,合力彰显“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的奋斗激情、奋进姿态、奋战成果。亮剑比拼是担当,“亮灯”严督是胆识。三年行动,沈阳视其为攻坚工程、系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绷紧责任链条,建立高效运转的工作体系,形成落实保障的强大合力。强化严督实考,沈阳制定了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主题教育“为群众办民生实事(40件)”月度“亮灯”管理办法,1222项工作任务都在“亮灯”范围,并通过实时跟踪、调研分析、下发通报、督办提示等系统规范程序,推动被“亮灯”地区和单位及时整改。考核结果也将作为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让担当有为的干部“有位子”,让碌碌无为的干部“腾位子”,让胡作非为的干部“没位子”。“晒”成绩和进度,“比”动力和压力,“促”干劲和拼劲,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攻坚发力,蓄势腾飞的沈阳终将趋势转化为优势,优势转化为胜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好。振奋人心的消息已经传来:沈阳经济实现六大突破。主要指标持续增长,发展速度实现新突破;生产供给加快回升,工业增长实现新突破;需求潜能不断释放,消费引领实现新突破;增长势能持续增强,动能培育实现新突破;惠企助企深入推进,市场活力实现新突破;发展预期稳定向好,先行指标实现新突破。行动不会停止,突破仍将继续。沈阳市把开展主题教育同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同推动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将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确保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择高而立,向上而行。不辱使命,不负时代。咬定目标不放松,沈阳市坚定而坚信,以“人一我十、人十我百”的干劲落实好三年行动任务,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口规模突破1000万人”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大干就有成果,奋斗必有回报!记者:张艾阳
    06/27
  • 辽宁省葫芦岛市:品味传统文化 乐享多彩假期
    葫芦古镇内,小学生吟诵楚辞纪念屈原。(摄影:田嘉)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假期,葫芦岛市葫芦古镇到处是浓浓的节日气息,当地将关东民俗与传统文化、国潮元素相融合,让市民和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记者:田嘉
    06/26
  • 辽宁:一个盐碱地所,三代科研人,六十年的坚持与奋斗——只为把“白茫茫”变成“金灿灿”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时,再次走进他关切的盐碱地,对当地开展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工作表示肯定。我省有1360万亩盐碱地,在盘锦、营口、锦州、大连、丹东等沿海、低洼平原地区均有分布。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盐碱地所”)自1958年成立伊始就致力于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土壤改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三代人不懈努力60余年,为我省开发利用约700万亩盐碱地提供了科技支撑。今天,我们走进盐碱地所,聆听他们接续奋斗的故事,感受全省一半以上“不毛之地”变身“米粮川”的历程。盐碱地所第三代“掌门人”李振宇在育苗棚里查看新一批秧苗的长势情况。(摄影:查金辉)新一代的科研人员吕小红在进行耐盐碱水稻栽培试验。(摄影:查金辉)盐碱地所的水稻试验田机械化插秧现场。(摄影:查金辉)李振宇的皮肤,比半个月之前又深了一个“色度”。当他头戴大草帽,身着工作服,脚蹬胶皮靴,开着在水稻试验田中专用的三轮车来到记者面前时,记者差点没认出这位比农民更像农民的专家。“目前正是水稻分蘖期,我们要记录其分蘖情况和长势,一天不下地都不行。”在盘锦市大洼区唐家镇刘家村,盐碱地所的实验基地里,李振宇边说边笑。阳光很足,李振宇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更显得脸上“沟壑纵横”。记者不禁感慨,若非早就认识,谁能想到眼前这个人,竟是盐碱地所的“一把手”,是开创北方两系杂交粳稻研究先河的育种人。作为盐碱地所第三代接班人的代表,李振宇多年来扎根在田间地头,与盐碱地和水稻“亲密接触”,他主持选育的“抗盐100号水稻”为辽河三角洲开发、盐碱地种稻提供了先驱品种,开创了北方两系杂交粳稻研究的先河,育成了北方第一个两系不育系和两系杂交粳稻,创建了超高产、耐盐碱、优良食味、抗稻瘟病水稻育种技术体系;育成品种应用区域横跨十多个省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让原本白茫茫的盐碱地变成了金灿灿的产粮地。荣获诸多荣誉的李振宇很谦虚,表示自己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我们盐碱地所是全国唯一一家挂牌研究盐碱地的科研单位,我参加工作之前的两代老专家们,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投身科研,给我们在创新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李振宇说,我们将再接再厉,让更多盐碱地变成新粮仓,“长”出更多好产品。“南大荒”成为“米粮川”退海之地的盘锦市,是著名的“米粮川”。当地特产盘锦大米早已成为“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并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单。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盘锦曾经被称为辽宁的“南大荒”,“白茫茫”“没人烟”“寸草不生”是这里的代名词。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改造“南大荒”,有一批怀揣着治理盐碱地使命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现年82岁的张福涛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盐碱地所的老所长,他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没水是碱,有水和泥,除了耐盐的草,其他农作物很难存活。”张福涛说,盐碱地所的“家底儿”是两栋平房,周围一棵树都没有,大家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是自己的两条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还要搞科研,挑战不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老一辈专家们提出了用土地“条田化”排盐的发展思路。“地势高的地方含盐量相对低,地势低的地方含盐量相对高。”张福涛回忆,因此人们都喜欢选择地势高的地方种田。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盐碱地给作物带来的影响,却又产生了新矛盾——盘锦全域种植区域分布不合理,地块零散,无法进行规模化种植,且种植标准不统一。而土地“条田化”,能让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方便通过水这一载体,将土壤中的盐分排走。88岁的赵正宜是水利工程专家,当年的土地“条田化”工程,他全程参与。“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赵正宜说,盐碱地的有效治理关键要把握好水盐运动规律。实行“条田化”后的土地,可以让水利设施较好地发挥作用。做起来很难。“当时盘锦地区人口较少,靠近海的地方,全是茅草和芦苇,没有人愿意去。”赵正宜说,但改土治碱就是要向难中进、险中求。所里的专家们,不断动员当地农民一起干。农忙时种地,农闲时修坝,一年四季不停歇。“冬天的时候,不管地上冻到什么情况都干,否则耽误第二年开垦。”回忆过去,赵正宜眼中有光,条件虽苦,但每项工作都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接续不断地努力了20多年后,当地的水利设施终于建好。多年来的持续深耕,盘锦盐碱地的含盐量已经从平均4‰降到2‰以内,可以很好地保障水稻等农作物的正常生产了。盐碱地培育“幸存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发展盐碱地种业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中之重。从建所之初起,盐碱地所的水稻育种工作就持续进行,目前第三代接班人在“主持大局”。在盐碱地所百余亩的实验基地里,开辟出了“各自独立”的种植小区,从0岁、1岁到若干岁的水稻杂交后代,均有自己的“家”。“我们每年要做300个至500个杂交组合,然后选出好的品系,再做生产试验,通过优中选优,创制优良品种,目前主要选育指标包括耐盐碱、抗性强、高产、优质、高食味等。”李振宇指着田间的秧苗说,之所以每年能够做如此多的杂交组合,得益于老专家们打下的基础。现年71岁的刘福才,作为盐碱地所的第二代拓荒人,从1978年开始一直从事水稻常规育种工作。“当年常规育种室刚刚组建,只有3个人,我经常独自前往全国各地引进原始材料,进行水稻育种。”刘福才回忆,所里最初的常规育种基地只有寥寥几亩地,我们将引回来的材料,“宝贝”一样种到基地中,为了提高育种效率,每个杂交季做500个至600个组合。“那时候真是争分夺秒,天一亮就带板凳下地,不管有蚊子还是露水,都坚持在地头。”刘福才说,“一把尺,一杆秤,株高穗长千粒重”,满心满眼,都是育种这点事儿。即便看到蚊子在叮咬自己,也要坚持把手里的活儿干完再处理,身上被咬出大包很常见。为选出耐盐碱品种,老专家们还进行“破坏性试验”。“我们将东北地区大田的主栽水稻品种,全国各地的粳型水稻集中到一个区域进行试验。”1971年到所里工作的郑德有,作为第二代育种人的代表说,我们直接抽取海水,灌入种植小区,按不同品种,做耐盐碱试验。“大家眼睁睁看着,好好的一片稻田‘完了’,好几百份的水稻材料中,到最后只有7份至8份存活下来。”郑德有回忆,最终这几份“幸存者”还要在第二年接着做试验。如此往复,最后筛选到一个抗盐的品系,这是典型的通过品种来适应地。品种的选育是连续性工作,一个品种从杂交组合开始,“蜕变”成为真正的品种,通常需要10年时间。为了能让品种更快问世,去海南岛加代,成为育种人的不二选择。自称为“稻人”的盐碱地所老专家李继开,工作中的一半岁月,都留在了海南岛。“每年10月下旬去海南岛,一待就是半年。”李继开说,自己和刘宏斌、张福涛一起,在海南岛当起了农民。当时物资匮乏,经济困难,没地方住,就从辽宁买钢筋运到海南岛,自己动手盖房子。种地没肥料,大家就去挑大粪发酵。“稻人”,更是“狂人”。海南岛的水稻收获了,他们不回家,而是去广西继续加代,实现一年三茬。“那些年,我去了海南岛12次、广西4次。”李继开回忆,这样高频的种植,为品种稳定夯实了基础。但同时,也亏欠了家人,李继开的女儿李珣,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基本没有在家过年的时候。“觉得很委屈,小伙伴们常常说我没有爸爸。但等我工作后加入盐碱地所,从事生物育种后,就理解父亲了。”李珣说。育种人的付出和传承,收获了累累硕果。目前,盐碱地所通过常规育种陆续审定出的盐丰、盐粳等系列水稻新品种59个。第一代育种人选育出的矮丰2号,在新疆创下亩产1500斤的高产纪录,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李继开等第二代育种人主要参与选出抗盐100号水稻,获得国家发明银牌奖,辽宁省发明创造一等奖。第二代及第三代育种人集众智,首创群体自由杂交育种方式,育成的盐丰47水稻,通过了辽宁省审、山东省审和国审,是目前我省推广时间最长,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从辽宁到安徽,跨度至少10个省区,每年推广种植面积300多万亩,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已达到6000多万亩,算得上是常规育种的一个“奇迹”。“碱疙瘩”变成“金疙瘩”关于盐碱地所,有一个细节,特别引人注意。成立之初,盐碱地所的全名是辽宁省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所,到了1989年,更名为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去掉“改良”二字,颇有深意。“在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下,目前盘锦整个区域耕层土壤含盐量不超过2‰,已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不需要再改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滨海之地,盐碱地是不能从根本上消灭的。”李振宇说,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好现在土壤中的含盐量,培育更多的优势特产。盐碱地,有其特殊的好处。盘锦大米好吃,就与土壤中的盐碱有关。“钠离子影响氮循环,可降低大米中蛋白质含量1个百分点,让大米的蛋白质含量保持在5%至7%,大米的口感更好。”李振宇说,钠离子还会让淀粉粒的堆砌更规整,大米外观透明度更好,食味提升。再加上盐碱地中富含微量元素,这些都是普通土地无法比拟的优势。盐碱地,当真是一方宝地。而要想更大程度地发挥盐碱地的价值,配套的栽培技术不能缺位。盐碱地利用史,也是栽培技术的革新史。盐碱地所的第一代拓荒者马一凡是专门做栽培研究的,上世纪50年代,他就和老专家一起,对育苗、栽培、抗低温、壮秧等进行栽培试验。株行距多少合适,什么品种栽植密度如何,不同光照、积温下品种表现怎样,都要用数据说话。试验过程,也是不断尝试各种可能的过程。仅用育苗时筛选“装备”一例来佐证。在上世纪50年代时,盐碱地所试过用油纸提高地温的方式来育苗,但油纸覆盖在苗床上,透光差,升温慢,影响稻苗生长。也曾试过用尼绒布平铺,但改善度不够。后来有专家提议,用柳树条做支架,但又碍于盘锦当地柳树条量少的客观因素,未能实现量产。最后,用竹子做骨架的方式最为成功。这一“装备”广泛使用。不断寻求栽培模式新突破。1983年出生的吕小红,从2012年进所至今,主要从事耐盐碱水稻耕作与栽培研究。“我们通过培肥地力、秸秆还田等,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并给新品种提供配套栽培技术。”吕小红说,这样既减少化学投入品的应用,对环境更友好,同时科学栽培又让水稻群体结构更合理,种植更高效。“目前还在做水稻直播,盐分胁迫等定量试验,通过不断激发良种的潜能,确保产出的水稻量更足、质更优。”吕小红说。品种种植到哪儿,配套技术就覆盖到哪儿。除了辽宁省内,盐碱地所的栽培团队还经常到山东、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做技术指导。如今,已实现在减氮10%的情况下,水稻不减产的目标,大幅提升了种植效率。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盐碱地综合利用,鼓励在盐碱地上发展特色农业。盐碱地所顺势而为,除了开展稻作研究外,还进行盐碱地葡萄、西红柿、花卉以及绿化植物等品种筛选培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目前,新育成耐盐碱葡萄品种2个,并有多项技术应用于生产,显著促进了盐碱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未来,盐碱地所要围绕盐生植物创建研发平台,广泛收集包括水稻在内的各类耐盐碱植物资源,组织人力物力开展研究。“哪些资源适合直接利用,哪些适合调整后利用,我们要进行调查研究,定会让更多‘碱疙瘩’变成‘金疙瘩’。”李振宇说。记者手记用科技为耕地“扩容”开发利用盐碱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食、9.8万吨油,这需要稳定且有规模的粮食生产能力做支撑。同时,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米袋子”不仅要分量足,也要成色优。而用好盐碱地这一特殊资源,可以让我们的粮食安全主动权,更加“主动”一点。盐碱地有量的优势。看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之外,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1/3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看辽宁,拥有1360万亩盐碱地,占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4以上。如此体量,可实实在在为耕地扩容。盐碱地有质的优势。经过多年来的攻关实践,人们对盐碱地的认识更进一步。盐分适度的区域,产出的粮食更具价格、品质优势。盘锦大米以588.44亿元高居2022年辽宁区域品牌榜首,足以佐证。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多看盐碱地的长处,并通过科学手段,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是一个跨领域、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面资源,进行系统集成创新。要把握好水盐运动规律,使土壤中的含盐量保持在理想范围,让盐碱地上有产出;要做强种业芯片,选育更多耐盐碱特色作物,让盐碱地的产出多样化;要构建产能提升体系,做好土壤、品种、耕作、水利等技术的集成,让盐碱地的产出更丰硕。没有真正的“荒野”,只有尚未开垦的“沃土”。只要我们努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记者:李越
    06/26
  • 高光时刻:场上是教练 场下是“姐姐”
    6月22日,辽宁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乒乓球U9组女单小组赛继续进行,沈阳队的段姝彤表现抢眼,保持连胜。一直坐在场边的沈阳乒乓球队教练陈麓冰站起来,抱了抱段姝彤,祝贺她取得“开门红”。指导比赛时,教练严肃认真。(摄影:孙海涛)“在这个年龄段,段姝彤的实力很强,之前参加省里的比赛,她不是冠军就是亚军。”陈麓冰这样告诉记者,“所以在技战术方面,我一点儿也不担心,每次局间休息我和她说了不少话,主要告诉她不要有包袱,放松心态。作为她的教练,需要注意的反倒是一些赛场外的细节。”在教练的指导下,小队员越打越勇。(摄影:孙海涛)说到这里,陈麓冰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过头嘱咐正在收拾背包的段姝彤:“你下一场比赛是晚上9点开始,平时那个时间你都睡觉了,下午得调整一下,别到比赛的时候犯困。”比赛获胜后“,姐姐”一脸的温柔。(摄影:孙海涛)段姝彤答应一声,就在裁判的指引下向场外走去。“陈教练可细心了,场上场下很多事儿都替我想着,她还特别有耐心。”段姝彤一边走一边跟记者说,“有时候我觉得,她不太像个教练。”“那像什么呢?”听到记者的提问,段姝彤歪着头想了想,说:“像个温柔的大姐姐。”记者:李翔
    06/26
  • “振兴三大球”找到新突破口 辽宁三人篮球发展态势喜人
    经过4天激烈争夺,辽宁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男子三人篮球比赛在抚顺新宾落下帷幕。本次比赛设置U13、U15和U17共3个组别,赛事副裁判长徐进庭对此解读道:“本届省运会设置这3个组别,第一是考虑到队员水平能力的阶梯状发展态势,第二是为了适应全运会等全国比赛的年龄划分。”最终,鞍山队、沈阳队和抚顺队在3个组别的比赛中分别夺冠。本届省运会三人篮球赛场屡现精彩场面。(摄影:孙海涛)尽管是青少年参赛,但本届省运会男子三人篮球比赛表现出的技战术水平令人惊喜。在比赛中,各队都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特点:内线有大吨位中锋的,球队就多打篮下进攻;外线球员投篮准,球队就通过快速传导球或者高质量掩护来制造出手机会。在徐进庭看来,由于场地、参与人数存在一定差异,三人篮球和五人篮球的技战术有着不同的特点。“过去的国内三人篮球比赛,各支球队往往借鉴五人篮球的技战术。但本届省运会比赛,从U15年龄组开始,许多球队已能熟练地运用专业的三人篮球技战术。”徐进庭如是说。三人篮球已在国内开展多年,但真正迎来高速发展阶段,还是从三人篮球被列入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开始。“在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中国三人篮球女队夺得铜牌,男队也杀入决赛圈,这引起了国人对三人篮球的热情。从国家‘振兴三大球’的角度来讲,三人篮球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徐进庭表示。东京奥运会之后的两年,辽宁三人篮球迎来跨越式发展,本届省运会带给人们的惊喜,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徐进庭告诉记者:“近两年,我省三人篮球整体呈上升趋势,本届比赛涌现出很多三人篮球的好苗子,体现了辽宁作为篮球大省、篮球强省的底蕴,今后的发展态势比较乐观。”当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辽宁三人篮球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说需要加强的地方,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正如前面所说,三人篮球和五人篮球是完全不同的项目,但很多教练员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一点,还有待于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指导水平。”徐进庭直言不讳地说。记者:李翔
    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