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辽宁:C字头“绿巨人”首次亮相丹大沈大城际铁路近日记者从大连客运段了解到,本月起,丹大、沈大两线首次开通C字头城际列车,绿色车体,速度介于动车组与普速列车之间,可在普通铁路线上行驶,低能耗、高性价比。丹大线二等座票价98元;沈大线二等座票价116元,票价高于普铁略低于高铁。C字头“绿巨人”列车首次亮相丹大、沈大线。(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据大连客运段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1月1日起,大连北至丹东间加开的C537/40次和C541/38次、大连北(大连)至丹东间加开的C539/42次、沈阳至大连间加开的Z5016/5次,列车编组将使用3组CR200J型动力集中电动车组担当,定员720人,由大连客运段客运六队值乘。同时,大连至丹东的D7717/8次和D7715/6次,大连北至丹东D7711/2次和D7713/20次停运。据了解,CR200J型动力集中电动车组也被称为“绿巨人”,是指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型复兴号动车组,与传统普速列车相比,具有更快、更安全、更舒适等优点,是普速列车中的“高速列车”。“绿巨人”首次在丹大、沈大线亮相,该列车班组的乘务人员平均年龄51岁,虽然年龄偏大,但是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了将“绿巨人”打造成丹大、沈大线上的精品车,各个班组集思广益创新服务方法,从线次特点、重点旅客服务、旅客乘车安全等方面细化服务措施,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确保列车运行安全,Z5016/5次在沈大线运行实行全列禁烟制度,乘务人员通过广播宣传全列禁烟规定的同时每个卫生间里配备感应语音提示盒,有旅客进入卫生间时及时提醒旅客列车实行全列禁烟制度,防止旅客在卫生间内吸烟,造成列车紧急降速。由于“绿巨人”不同于标准动车组及普速列车,列车设备构造及外观与其他车型有较大区别,乘务员在车门口组织旅客乘降及车内巡视时需做好引导服务,帮助旅客快速寻找座位、大件行李处及餐车位置,让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记者:李杰崔再诗金博源11/08
- 辽宁:深耕海洋牧场 夯实“蓝色粮仓”在大连市长海县一处海洋牧场,工作人员展示养殖的鲍鱼。(摄影:查金辉)目前,我省已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8处,创建数量居全国第二位,依托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年产优质海产品250万吨,产值达400亿元。近年来,大连市长海县创新探索出全民所有海域资源资产分层设权、分等定级、分类配置、分层收益、全程监管的全链条管理路径。分层设权和立体用海养殖,推动了当地海洋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同时提高了海洋单位产值。11/08
- 辽宁省阜新市5件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国非遗剪纸进校园剪纸展10月29日,第三届全国非遗进校园师生剪纸展在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举行,我市新邱区阿金歹小学学生刘禹涵、刘小溪、郭满满、刘晓萌四位同学及指导教师何红月的剪纸作品入展。这些作品还在《剪花烂漫》一书中发表,并被评为优秀作品,我市指导教师何红月、齐慧华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据了解,入展作品全国共有300余件,辽宁仅此5件。据介绍,第三届全国非遗进校园师生剪纸展是第三届全国非遗剪纸进校园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次活动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等单位主办。本届非遗剪纸进校园活动还有非遗传承人脱稿剪纸表演、中小学非遗剪纸教师示范观摩教学、出版发行《剪花烂漫》、《蓓蕾初绽》(师生剪纸作品论文集)等内容。记者:李丹11/07
- 辽宁盘锦:构建光学电子产业集群11月3日,工作人员在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加工产品。 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因地制宜引进光化学电子产业项目,与项目重点企业联合创办电子产业园、光学电子产业基地。目前,运行多年的电子产业园年营收达10亿元。今年7月,相关企业正式启动光学电子产业基地项目一期的高端产线进驻和启用工作,预计明年将实现营收20亿元,带动当地就业。 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11月3日,工作人员在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加工产品。 11月3日,工作人员在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加工产品。 11月3日,工作人员在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加工产品。 11月3日,工作人员在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加工产品。11/07
- 辽宁省大连市:通关更高效 贸易更便利图为繁忙的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摄影:桂子云)近日,“中远海运白羊座”集装箱货轮停靠在大连港集装箱码头,在办理入港靠泊手续后开始作业。今年以来,大连地区船舶通关数量已超万艘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6.14%;大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累计为在口岸停泊不足24小时国际航行船舶一次性办结入出境边检手续800余艘次,有效实现边检查验能力和通关效率“双提升”,推动贸易更便利,为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取得新突破提供有力支撑。11/06
- 辽宁秋收进入尾声 多地单产攀新高11月3日,农户驾驶农业机械在盘锦市大洼区王家街道兴海村收割水稻。 辽宁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最新农情调度显示,辽宁省粮食已收获5266万亩,收获进度98%。其中旱田作物收获已基本结束,全省秋收已进入尾声。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介绍,今年辽宁多地粮食单产出现新高,粮食总产量有望超过495亿斤。 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11月3日拍摄的盘锦市大洼区王家街道兴海村准备收割的水稻。 11月3日,农户驾驶农业机械在盘锦市大洼区王家街道兴海村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 11月3日,农户在盘锦市大洼区王家街道兴海村将收割的水稻装车。 11月3日,农户在盘锦市大洼区王家街道兴海村将收割的水稻装车(无人机照片)。 11月2日,农户将收获的稻谷送往盘锦市大洼区一家粮食加工企业(无人机照片)。 11月2日,农户将收获的稻谷送往盘锦市大洼区一家粮食加工企业(无人机照片) 11月2日,农户将收获的稻谷送往盘锦市大洼区一家粮食加工企业(无人机照片)11/06
- 辽宁省大连市:“舌尖”上的竞技 绽放连菜魅力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展现连菜品质风貌。10月30日,第九届连菜烹饪大赛暨2023大连年度招牌菜评选活动在大连显铭大酒店举办。新派樱桃肉、黄花鱼锅贴、葱烧海参、功夫东星斑……一道道或经典或创新的菜肴陆续呈现。来自大连市各大知名餐饮企业的名厨们同台竞技,亮出拿手绝活,以色香味俱全的作品绽放连菜魅力,赢得专家们好评。连菜烹饪大赛现场精彩纷呈。(摄影:周爱娜)此次活动由大连市商务局、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大连必点菜菜品暨连菜菜系评审委员会联合市美食文化协会、市餐饮行业协会、市厨艺发展研究会、市旅游协会和市餐饮服务业工会联合会等单位共同组织开展,旨在培育壮大餐饮服务业经营主体,推进餐饮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广连菜文化和发掘行业人才,全面促进消费和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大赛设置“连菜传承”“连菜经典”“连菜新味”“荟聚好味”“轻奢甄选”五大赛项,参赛选手精选各自餐饮企业本年度最受消费者喜欢、点单率高、特色鲜明的菜肴参赛。经评委会现场评选,最终评出“连菜传承”获奖菜品20道,“连菜经典”获奖菜品3道,“连菜新味”获奖菜品26道,“荟聚好味”获奖菜品8道,“轻奢甄选”获奖菜品10道。现场,首批14家“大连必点菜”和13家“大连名小吃”菜品加工制作推荐单位正式公布。据悉,为挖掘和打造具有大连本地食材特点、地域特色且被市民认可的美食,日前,大连市美食文化协会联合市餐饮行业协会、市厨艺发展研究会、市旅游协会和市餐饮服务业工会联合会等单位,共同组织评选出11道“大连必点菜”和11道“大连名小吃”。菜品名单公布的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征集一批餐饮服务企业作为“大连必点菜”和“大连名小吃”菜品加工制作推荐单位。记者:周爱娜11/03
- 中国工业博物馆新展启“沈阳记忆” 近千展品诉“长子情怀”为纪念沈阳解放75周年,铁西区文旅局、中国工业博物馆携手沈阳市文物保护协会,共同举办“共和国长子情怀”沈阳民间收藏记忆展,于11月2日在中国工业博物馆正式开展。近千件展品全部出自沈阳民间收藏家之手,唤醒城市记忆,礼赞长子情怀。本次展览为期3天,用百姓十分亲切和熟悉的“老物件”生动展现出沈阳解放以来老一辈工人阶级生产、生活历程,让历史可以被看见、被触碰、被读懂。许多展品系首次与公众见面,包括: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放的入城许可证、沈阳特别市政府干部处印发的《组织工作检查总结提纲》、1950年《东北画报》社刊发的“沈阳第五机器厂马恒昌生产小组”照片与稿件原件、抗美援朝赴朝慰问团编号01的搪瓷杯等等。本次展览结束后,有15位收藏家将向中国工业博物馆捐赠五十年代奖状、产品铭牌、沈阳产自行车等100件珍贵藏品,让更多人能够在工业博物馆里寻找到记忆中的老沈阳,与历史同感共情,使长子情怀生生不息、工业精神代代相传。11/03
- 辽宁: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建设将从“备战”进入“实战”大连新机场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建设项目,是辽宁省、大连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重要部署要求的重大举措。10月19日,大连新机场命名获得中国民航局批复,定名为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10月28日,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项目开工动员大会在项目施工现场举行,标志着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新机场建设即将从“备战”进入“实战”。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效果图。航站楼设计采用创新的两级放射构型,中央主楼连通6条候机指廊,布局规划77个近机位,可实现飞机双向进出,运行高效。(图片来源:受访单位提供)本期工程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300万人次需求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选址金州湾东部海域,是国内首个离岸式人工岛机场,陆域面积20平方公里,空域条件良好,地理位置优越。作为区域航空枢纽,项目按照运行等级4F标准设计,规划建设跑道4条、航站楼90万平方米。据大连机场空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兆军介绍,项目分两期建设,本期工程规划建设2条远距平行跑道、50万平方米T1航站楼,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300万人次、货邮55万吨、航班起降33万架次的使用需求。远期工程规划扩建2条跑道、40万平方米航站楼,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150万吨、航班起降54万架次的使用需求。建成投运后,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客、货运航班将搬迁至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建设现代化航空新枢纽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区域特色、高点站位”,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引进行业知名设计咨询团队,对标国内外大型机场建设经验,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航空新枢纽。据介绍,航站楼设计采用创新的两级放射构型,中央主楼连通6条候机指廊,集约紧凑的布局规划了77个近机位,开阔的港湾可实现飞机双向进出,运行高效。分散设置的安检区域使每个指廊的步行距离接近均匀,通过安检的旅客步行距离仅为320米,最大程度提高乘机效率。航站楼室内空间宽敞通透,明亮的顶部天窗三向延展,引导旅客的行进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设有5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高效串联了地铁、出租、大巴、私家车、网约车等陆侧交通方式。轨道站点直通航站楼,最大程度地满足“空轨零换乘”设计理念。三条跨海快速通道连接陆、岛,20分钟可直达城市核心区域,本期规划中线通道与渤海大道和光明路延伸线相连,西线通道连接东联路与沈海高速,远期规划东线通道可通过五一路直达金普新区。本期规划地铁1号线、5号线并线进岛,远期预留9号线入岛。新机场建成后,将与大连北站、大连湾客运站实现“三港联动”,形成互联共享、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网络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功能,更好地满足旅客高质量出行需求。打造四型机场新标杆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按照“平安机场、智慧机场、绿色机场、人文机场”的建设要求,匠心打造四型机场新标杆。在建设平安机场方面,将安全意识贯穿规划、建设全过程,运用系统安全理念,强化信息技术支撑,丰富人防、物防、技防等防范手段,全面提升安全综合管理能力。在建设智慧机场方面,坚持创新驱动理念,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施工等技术实现智能建造,基于数字孪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机场信息枢纽,努力实现“智慧金州湾数字枢纽港”的发展目标。在建设绿色机场方面,坚持绿色、环保、低碳运行的设计理念,积极探索应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使用绿色能源,打造绿色建筑,实现绿色运营。在建设人文机场方面,航站楼正面立柱和挑檐造型设计犹如飞鸟羽翼和浪潮涌动,生动传达出向海而生、鲲鹏腾飞的美好寓意。楼内珊瑚形态的分叉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室内效果,多点引入水族景观环境,彰显大连蓝色海洋文化特色,提升枢纽机场人文感召力。记者:秦至11/02
- 用心用情绘就幸福底色——抚顺市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综述新建养老服务综合体,打造“十五分钟服务圈”,让长者安心养老!改造老旧小区,万余户“老”住户乐享“新”生活!线上、线下“双线”助就业,让群众就业有门、创业有路、乐业有助,获得感不断提升!翻开今年的“民生清单”,一组组数据,一串串数字,记录着抚顺市民满满的幸福感。悠悠万事,民生为重。今年以来,抚顺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抚顺城区风景如画。(摄影:门莹)“六助”服务构建“老有颐养”幸福圈10月30日,记者在抚顺市顺城区前甸镇东华园社区看到,社区为老年人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今年73岁的姜峰边吃边说:“这里的饭菜营养搭配全面,食物的软硬度也特别适合老年人,一顿饭才十几元钱,吃着真舒心。”据了解,东华园社区有近5000人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行等一系列服务。今年以来,抚顺市在街道(乡镇)层面建设集机构、社区、居家养老和服务指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服务综合体,打造“十五分钟服务圈”,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乐“六助”服务,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目前,抚顺市现有街道(乡镇)层面养老服务综合体23个,今年计划新建街道层面养老服务综合体8个,覆盖率达到75%。抚顺市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多举措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实现养老服务从有到优的转变。抚顺市建立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和运营奖补机制,不断增加社区老年食堂覆盖面,10家社区老年食堂建成并运营;采用“一户一案”方式开展1056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优先对重度失能且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家庭进行改造;组织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员进行培训,计划新增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养老护理员500名;推动26个示范性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规范运行,培育养老机构开展家庭养老延伸服务。同时,抚顺市民政部门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探索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开通绿色通道,医养护结合稳步推进,建立标准体系,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步伐加快,建设信息平台,“互联网+智慧养老”提档升级。在此基础上,抚顺市还在健全养老服务价格机制、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上持续发力,不断提高老年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老有颐养”的新时代民生幸福典范城市。望花区和平街道雷锋社区长者食堂深受居民欢迎。(摄影:马晓庆)“双向奔赴”稳就业保民生“经过培训,我学到很多小吃的制作方法,下一步准备开一家小吃店。”正在参加望花区光明街道特色小吃培训班的王静对记者说,街道开展的免费就业培训让自己十分受益。围绕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和就业需求,抚顺市人社部门通过搭建“就业+创业+培训”一体化服务链促进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多层面提供岗位供给、技能提升、就业援助等公共就业服务。今年以来,抚顺市始终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优保障助振兴。抚顺市通过搭建“雷锋在线365”就业服务框架,推动形成了“就业‘职’通车”“就业·青年+”等品牌效应,以点成线,以线带面,践诺“雷锋在线365就业服务在身边”。年初以来,相继发出“就业‘职’通车”99列,推送岗位信息1.6万个次;打造“零工市场”5个,设立就业服务专员19人,累计提供各类就业服务156场(次)。从稳经营主体保用工、兜重点群体促就业两方面持续发力,抚顺市相继推进“助企纾困·提振信心”“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保障用工”等13项专项行动,积极推行“专班+专员”的就业服务模式,建立“包工作力量统筹、包政策举措落地、包用工服务保障、包困难问题解决”的“四包”制度,形成政策、服务联动合力。抚顺市依托现有7个公共人力资源市场、4个抖音直播间,推动形成“线上响应”与“线下互动”相融合的人力资源服务全媒体模式,打出双线招聘、直播带岗、视频探岗等“组合拳”,积极为经营主体和重点群体提供更加精准、更加匹配的个性化服务。以“区域特色”为动能,加力实施劳务品牌建设提质工程。抚顺市突出抓好紧缺技能型、品质服务型、民生保障型、文化旅游型“四条”主线,挖掘培育“抚顺矿工”“抚顺麻辣拌调味师”等14个“抚字号”劳务品牌,其中,6个认定为市级劳务品牌,4个已申报参选省级劳务品牌,初步形成了“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的品牌建设格局。顺城区老旧小区改造让老住户过上新生活。(摄影:门莹)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生活品质10月30日清晨,在抚顺市望花区和平街道雷锋社区文化健身广场新安装的健身器材旁,居民王娟一边锻炼一边感慨:“我是这里的老住户,以前小区道路破损严重,现在到处干净整洁,居民们对改造成果特别满意。”雷锋社区的住宅楼多数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近年被列入抚顺市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实施了外墙保温及粉饰,供暖、供水、燃气、排污设施更新改造等工程。社区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居民都打心底里高兴。雷锋社区的华丽转身,只是抚顺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自2019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以来,抚顺市共改造162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居民16.02万户。今年,抚顺市将改造24个老旧小区,涉及220栋楼、面积79.57万平方米,惠及1.36万户居民。4月末前,老旧小区楼体改造全面进场施工,重点改造外墙保温、屋面防水、下水整治、小区环境等,计划两年内实现小区全面改造完成。抚顺市共有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185个,自2019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以来,抚顺市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加快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提升城镇宜居水平的有力抓手,共改造城镇老旧小区954.82万平方米,改造住宅楼2557栋。顺城区亦工小区、新抚区学苑社区、顺城区贵德社区、望花区雷锋小区先后荣获省级老旧小区改造示范项目。为真正把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建成民心工程,抚顺市坚持以居民为主体,尊重群众意愿,严格贯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加强统筹指导,严把质量关口,按照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级标准,重点对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周边环境等进行改造升级,重点解决严重影响居住安全和居住功能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合理制定改造方案。各属地政府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纳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做好施工现场扬尘防治,避免重复挖掘施工。聚焦群众满意,推动民意验收和专业验收相结合,对群众投诉举报及时跟进调查并反馈处理结果。提质,让生活更有品质。今年以来,抚顺市完成街路、公园等公共绿地补植18处,新建、改造口袋公园10处。持续推进停车难、停车乱治理,新增停车泊位1500个。在全市258个社区、280个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1.8万个,街道覆盖率100%、社区覆盖率96%、小区覆盖率81%,提升改造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375处。东华园社区举办邻居节。(摄影:门莹)供热“三修”保障居民温暖过冬“小区供热管道敷设较早,时常发生跑冒滴漏、爆管等情况,严重影响供热安全和供热质量。”望花区朴屯街道岫岩社区居民卢玉莲说。岫岩社区是房龄在30年以上的老旧小区,使用的供暖管材是有缝铸铁管,随着管线的老化,常出现跑冒滴漏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供热管线爆裂,部分单元泄水停供抢修,影响供热稳定性。冬季供热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百姓冷暖。望花区供暖区域大多是老旧小区,由于年久失修、自然风化等原因,部分管道锈蚀、自毁情况严重,供暖期间时常出现管道跑冒滴漏现象,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今年,抚矿中机热力公司筹集资金对这些老旧小区的供暖设备、管线完成了“冬病夏治”工作,更换新的管道后,小区供暖失水率将大大降低,能够有效改善供暖效果。今年,公司维护一级管网186公里,修缮阀门井120余座,保证冬季供暖设施设备完好率,降低对供热系统运行、公共财产安全及辖区供暖稳定的不利影响。供暖设备“三修”,主要包括城市热源、管网、换热站及附属设备设施维修改造。在今年3月供热期结束前,抚顺市便督导各供热企业针对上个供热期出现的问题,及时制订“三修”计划,全力做好供热设施“冬病夏治”工作,有效提升供热安全稳定性。今年,全市供热企业共完成投资1.68亿元,更新改造老旧管网78.7公里,改造维修换热站393个,改造建筑内立杠120公里,供热设施完好率不断提高。随着城市燃煤供热锅炉拆炉并网工作的推进,大型专业供热企业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的占比达95%,抚顺市城区已形成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大型燃煤锅炉房及工业余热供热为辅,燃气等其他清洁能源供热为补充的高效供热格局,供热企业专业性、维修改造、运行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抚顺市供热面积已达6718万平方米,为应对少数供热运行突发故障,抚顺市已制定并不断完善《抚顺市城市供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县区政府和供热企业也不断完善自身应急预案,大型热源、热网单位适时开展联合应急演练,供热抢修队伍储备充足的管材、管件等应急物资,不断加强城市供热应急抢修能力,力争将发生供热突发事件的影响降至最低。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