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传承人、专家聚沈研讨非遗创新保护时建议 群策群力建立省级非遗展示馆
    传承人是种子发挥好种子的作用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加强非遗保护已刻不容缓。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目前,我省有非遗代表性项目294项,其中76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有198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58人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名录。近年来,我省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涵盖了14个市的100个县(区),200多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近500位传承人先后在全省的城镇、乡村、社区、景区、军营以及大中小学校开展公益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500余场,线上线下累计惠民千万人次,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虽然离开辽宁25年,但她积极参加我省非遗传承保护活动。她在座谈会上说,从《意见》中可以看出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身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要“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选拔素质好的年轻人进行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让曲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好民族魂、守护住民族根。评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冯玉萍说:“传承人就是种子,我们要发挥种子的作用,让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我要在有能力时把评剧艺术传给后来人。我在沈阳大学成立了评剧艺术研究中心,为传统文化的高楼大厦建设助力。”海城高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邢传佩、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梅、大连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志耀、琥珀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升纷纷发言,围绕《意见》细则条款,从非遗主题展馆、非遗职业教育、少数民族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角度畅谈了体会。刘兰芳冯玉萍以非遗展示馆、专场演出等形式传播非遗文化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编剧崔凯针对目前非遗保护传承中教育尚未形成体系、传承人培训力度不够等问题给出建议。他说,一是要组织力量,构建非遗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重点非遗项目可率先在中小学美育课试点;二是要加强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多省多地将非遗主题馆、非遗传承基地纳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省目前还没有一处省级非遗主题展示馆,应尽早尽快建立落实;三是要加大以重点非遗项目为题材的艺术创作,用舞台剧或影视剧形式将非遗项目进行展现、传播。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梁启东说,应成立非遗研究团队,培养一批年轻专家,加强非遗专项和分类研究;也可以在高校成立非遗研究中心,定期召开协作会议,系统推进非遗研究和保护;分类指导加强非遗保护的开发利用,让非遗和旅游结合起来,以非遗主题馆、非遗专场演出等形式和手段传播非遗文化。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教授江帆数十年来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她说,应调整思路做好应对,比如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需切实中肯地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应协助地方谋划构建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在辽宁非遗展示馆建立上,应群策群力、抓紧落实落地。针对非遗人才队伍能力的提升、促进非遗合理利用、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完善理论研究体系等方面问题,江帆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梁启东崔凯加强非遗资源活化利用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冯志莲、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詹娜结合各自教学实际,提出高校内应设置非遗相关专业、加大高校传承力度,实现非遗与当下民众生活融合。她们认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可以为东北振兴赋能助力,但要明确“力从何来、所发何力、如何发力”三个关键问题,这也是一个从认识到认知的过程,需要研究、保护、传承多方联合推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冬说,要着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着力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新动能,集结社会多方力量,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落实保护举措;着力打造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模式,借助文旅融合契机,加强非遗资源活化利用;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新发展,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充分发挥非遗服务社会的作用。
    09/08
  • 辽宁:辽河平原将建160万亩黑土地保护示范区
    今年,辽宁省重点在辽河平原粮食主产区建设黑土地保护示范区160万亩,支持沈阳市沈北新区、新民市、海城市、昌图县等10个县(市、区)开展黑土地保护建设。通过推进工程、农机、农艺、生物措施相结合,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和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建设一批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设施配套、产能稳定的生产基地。这是9月7日记者从辽宁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了解到的。我省地处松辽平原南端,是东北黑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耕地面积7452万亩,其中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为2800万亩,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区和东部低山丘陵区17个县(市、区),是全省重要的优质粮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与生态功能有所退化。今年我省设立黑土地保护专项资金2亿元,同时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为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在建设内容上,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集成推广保护性耕作提质增肥、秸秆深翻还田肥沃耕层构建、水稻留茬还田培肥、耕地保育与绿色丰产增效等黑土地保护综合技术模式,配套实施良种推广、栽培模式优化、全程机械化等绿色高质高效措施,开展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切实用好养好黑土地。在实施方式上,我省坚持省级负责、县级具体实施,将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推广压实到县(市、区),细化到乡镇,分解到田块。建立主体参与的技术实施机制,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开展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积造施用服务,集中连片开展治理。建立专家包片的模式推广机制,农技推广人员与专家共同指导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技术模式要求完成田间作业。鼓励各地统筹黑土地保护利用、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政策,带动大面积推广。同时建设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点,跟踪黑土地质量变化,确保技术实施效果,为持续推广黑土地保护奠定基础。
    09/08
  • 辽宁:抗美援朝大后方
    2021年9月1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装殓仪式在韩国仁川举行。2日,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共同举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109位烈士的遗骸及相关遗物由中国空军运-20专机接回祖国。时光回溯至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辽宁成为了全国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前线,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抗美援朝战场大后方的角色。坚强后盾屡创奇迹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鞍钢可谓是抗美援朝前线的“钢铁生命线”。在1950年的夏天,鞍钢接到了生产炮弹钢的任务。炮弹钢要求硬度高、韧性好,氧化铁的含量不能超过12%,这对于当年的检测方式是一个巨大挑战。为了确保生产出的钢材符合炮弹钢的标准,炉前工只能通过肉眼来观察沸腾的钢水是否达标。在当时的鞍钢,只有一半的炉长才有这种好眼力。所以,每炼出的一炉钢都有一半是废的。鞍钢机修总厂职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崇伦(右)和工人一起研究加工矿山破碎机备件。辽宁省档案馆供图“两个月之内造10万把军镐送到前线,这么重的任务可是不得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沈阳重型机器厂原总工程师祝德义说,“军镐是军工任务,技术条件很苛刻,既要结实好用,还要方便携带,每个军镐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二两。”面对想造军镐却“无米下锅”的难题,沈阳重型机器厂发动全厂职工捡拾废钢铁自己炼钢。解决了材料问题之后,时任炼钢车间副主任的祁宝仁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叠芯串铸”工艺,减少了切割和锻造的工作量,使工期进度有了保障。沈阳市政府又统一协调,将一部分军镐锻造任务分配到全市各个企业,包括私营的铁匠炉手工打造。最终,凭借人海战术,提前一天完成了常规方法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创造奇迹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以下简称“五厂”)。1950年12月,“五厂”厂长熊焰接到了一项特别的任务:3个月内造出3000只战斗机副油箱。虽然既没有图纸,也没有制作原材料铝板,但熊焰没有丝毫犹豫,还立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为了造出副油箱,熊焰召集技术人员开起了“诸葛会”,决定先用马粪纸,再和上猪血、桐油和石灰当黏结剂,结果却四处漏油。于是,大家又用白铁皮代替马粪纸,用铆接连接,这次虽然强度合格,但气密性不好,铆接处漏油。此时,有工人提出:用焊锡把铆钉头包住,再将蒙皮对缝处焊死,最终解决了漏油的问题。“五厂”还研究制作了一套试验设备,对焊完的副油箱进行输油、振动和气密试验,又经过飞行员上机试飞、投放,一切正常后才决定投入批量生产。经过3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生产出3027个副油箱,保证了前线作战的需要。不计代价不怕牺牲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群众游行队伍中,有三位来自辽宁的支前模范代表,赫贵礼、李春超、李洪岳,他们都曾经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是到达最前线运送伤员的担架队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辽宁地区共有15万余人参加了担架队,他们有的随军作战,有的在后方承担着转运伤员、运送粮食等任务。本溪县兰台村民兵自发组织担架队,时刻准备支援前线。辽宁省档案馆供图“在战场上,最难的就是抬着伤员往山上走,一不小心伤员就会从担架上摔下来。”为此,赫贵礼想了个办法,他在前面把担架带挎到脖子上,两手拄地跪着向前走,后边的人站着走。这样一来,担架是稳稳的,即便自己的膝盖被山石磨得直流血,赫贵礼的心中也是高兴的。在朝鲜新义州到安东(今丹东市)的唯一一条电力通道“新六线”被炸毁后,检修班班长苏发成带领全班在敌机的不断轰炸扫射中,连续奋战16个小时,修复了2000多米输电线路,实现了送电目标。后来,为了解决“新六线”炸了修、修了炸的问题,从辽宁各地集结的技术人员和建设大军奋战七天七夜,让全长16.6公里的“义东线”提前20小时完工,提前1小时10分钟送电,确保了志愿军指挥部、后勤部、军用机场、医院、兵工厂等重要机关和基地的军需。被称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铁路,平均每天出动100节车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1705人为确保铁路运输线畅通而牺牲,其中辽宁籍英烈就有250位。铁道兵指战员不顾定时炸弹爆炸的威胁,坚持随炸随修。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辽宁各地还组成多个汽车运输队,出国运送军需物资。抗美援朝时期抢建的57个飞机场,多数都在辽宁地区。1950年,沈阳承担了修建于洪、北陵、东塔3个军用机场的重任。据统计,在修建过程中,沈阳市除动员机关干部、工矿职工、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外,总共动员民工78.3万人、汽车5000多台、大马车8.9万多辆。倾尽所有全力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后,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尤其没有制空权,使得作战困难重重。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全国人民通过捐钱捐物来购置飞机、大炮等武器,捐献给志愿军。鞍钢职工展开增产节约竞赛,炼铁厂的工人们在观看指示图表。辽宁省档案馆供图号召发出后,辽宁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制定捐献计划。工人职员星期天自愿献工,农民多打粮食多搞副业,学生在假期里通过打柴等方式创收捐款,演员义演、商人义卖……还有更多的人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献出来。被称为“爱国老人”的宋传义与老伴商量后,订立了增产捐献30万元(旧币,下同)的计划,后又改为70万元。为了支援抗美援朝,老两口起早贪黑种菜养猪,甚至把过年留给孩子们为数不多的压岁钱也收了回来。在他的带动下,周围200多户菜民定下捐献3000多万元计划,并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交齐了捐献款。经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辽宁人民共捐献旧币3408亿元,折合能够购买战斗机235架,超过了原计划一多半。1950年12月10日,沈阳市煮肉炒面工作报告。辽宁省档案馆供图为了不让志愿军战士挨饿受冻,当年的沈阳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场面:机关干部职工和上万户居民在街头支起铁锅,一起炒面。10万余名家庭妇女被动员起来,加工55万套军服和棉被等军需用品。许多企业单位还为志愿军赶制了汽车防滑链子、医疗器械和药品,保证了前线急需。据统计,1952年,辽宁全省工业总产值为1949年的260%,全省职工人数增加201.8%,钢产量增长825.4%,棉布增长1240.5%。1950年9月至1951年10月,辽宁共生产军需食品2877万公斤。在辽宁省档案馆2020年举办的“致敬!最可爱的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档案文献展览”上,有一块展板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上面只写了一行字:“辽宁在抗美援朝时期前后动员246.2万人(次)参加各种战勤工作。”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人民网邱宇哲摄九月的沈阳,碧空如洗。位于沈阳城北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松柏苍翠,愈发庄严肃穆。9月3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将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在此前的2014年至2020年,已有七批共716位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安葬于此。为了确保烈士遗骸的有效保存,2020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烈士遗骸安葬地宫安装了专业的除湿设备,每季度对地宫内温度、湿度以及烈士棺椁外观状况进行定期检查。近几年,由于迎回烈士遗骸的数量逐年增加,陵园已启动二期扩建工程,新建地宫即将开工。70多年前,辽宁倾全力支援抗美援朝,如今,辽宁迎候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葬,让他们在祖国的土地上,睡得更加安稳。
    09/07
  • 辽宁省海洋生态监测中心揭牌
    为及时了解海洋生态灾害发展和变化趋势,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促进我省海洋经济长久发展,日前,辽宁省地矿集团海洋生态监测中心揭牌成立。海洋生态监测中心是我省唯一省级海洋生态监测机构,其下辖的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对地观测系统,承担着渤海湾海冰监测、风能监测等工作,是我省唯一涉及海洋资源领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据介绍,自去年筹备工作开展以来,监测中心已承接2021年辽宁省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及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任务,并对今年5月至9月的辽宁沿海赤潮、褐潮、水母等生态灾害监测及红海滩典型生态系统进行监测。目前,中心已通过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6类海洋生物生态调查国家级计量认证检验检测资质申请。在海水检测方面,具备42项海水检测参数资质,基本覆盖海水检测全部参数资质。
    09/07
  • 辽宁河湖生态面貌显著改善
    9月5日,大连市甘井子区岔鞍村河长刘大潺沿着村里的河道“过筛子”。除保洁人员分段日常维护外,5公里的河道,他坚持每周巡看一遍,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近年来,岔鞍村这个过去的贫困村,依托沟岔多和独特的山河风貌吃起“旅游饭”,成为远近知名的富裕村。这样的变化,是我省1.9万余名河湖长履职尽责,守护碧水长流,给全省河湖生态带来显著改善的一个缩影。河湖问题表象在河里,根源在岸上,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必须树立流域治理的系统思维。为此,我省颁布实施了《辽宁省河长湖长制条例》,实现河长湖长“职权法定”,河湖长制工作由“有章可循”向“有法可依”转变。我省按照“行政区域全覆盖、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国首设流域水系河长,对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6月,《辽宁省总河长令》(第3号)签发,部署了河湖“清四乱”攻坚行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巩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加大渤海黄海辽宁段综合治理力度等6项重点工作,要求有效破解河湖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7月,省总河长与各市总河长签订“一书”,部署“六大任务”23项具体工作。“一令一书”成为河长湖长今后开展工作的指南。我省以“三长联动”实现河湖管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在2018年建立河道警长制全省覆盖的基础上,今年4月,我省建立起“河长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双方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件线索相互移送、案件调查取证协作、联合巡查、联合督促的协作机制,联合司法力量强化河湖管理保护,破解治理难题,提升管理能力。与此同时,我省通过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发挥了考核激励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在全省率先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先后出台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监督执法等专项方案。编制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启动创建辽河国家公园;对辽河干流实行全面封育,封育面积112万亩。在辽河流域的引领和带动下,全省河湖生态面貌持续改善,2020年全省180个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7.6%,比年度控制指标高9.6个百分点;全省国考断面优良比例73.3%,比2016年上升29.1%,2020年年底全面消除劣五类国控断面,达到多年来最好水平。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正在形成。
    09/07
  • 辽宁鞍山:路通人心畅 拥堵交通变通途
    近日,天高云淡,刚刚修复竣工的鞍山海城河大桥(大白桥)在蓝天白云的辉映下,格外壮观。桥面上往来车辆通行顺畅,一改修复前交通拥堵的状况。路通人心畅,民心亮点工程让海城人民的幸福指数再度提升。大白桥历史悠久,是202国道途径海城的必经之路,是海城河南北两地的重要通道和城市交通枢纽,更是海城城市发展的最好见证者。2021年4月6日,施工单位正式进场施工,经过4个月的奋战,大桥于8月15日全面竣工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錾变通途。大白桥的修复不仅有效提高了大桥的使用功能,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年限,它的竣工通车更有效改善了海城市郊的交通运营秩序,对海城的交通事业发展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09/06
  • 辽宁铁岭:秋光煦暖鱼儿肥
    秋风飒飒,鱼儿肥美,9月4日,铁岭榛子岭水库一派丰收景象。渔民收网吆喝,忙着“起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近年来,榛子岭水库在精细化科学管理基础上,选用生态有机鱼肥饲养,既有效净化改善了水质,又大幅度增收增效,相比传统饲养方式,每年至少增收二三百万元。今年水库又喜获大丰收,满船“鱼跃”,带来渔民生活的愉悦。
    09/06
  • 辽宁省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54家 居全国第11位
    9月3日,记者从辽宁省自然资源厅获悉,今年全省绿色矿山遴选评估工作已全面启动,目前已有50余家矿山企业申报。接下来,第三方评估机构将对申报企业开展评估,并“以评促建”指导企业整改完善,进而推动全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据了解,2012年开始,我省将绿色矿山建设作为转变矿业发展方式、实现矿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出台了《辽宁省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制定和完善考评标准及第三方评估办法,并加大投入持续有力推进实施。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绿色矿山企业84家,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54家,位列全国第11位,省级绿色矿山30家。以绩效考核推动绿色矿山建设。今年年初,省自然资源厅下发有关通知,制定了全年绿色矿山创建工作考核目标。为有效完成工作目标,我省将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纳入对各市政府的绩效考核,以绩效考核调动各市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全省283个符合条件的矿山企业,正在积极编制绿色矿山建设规划,谋求向绿色矿山发展的方向积极转型,符合条件的绿色矿山创建率达100%,已完成上半年工作目标。我省在积极开展省级绿色矿山遴选的同时,也加大了绿色矿山创建储备入库工作力度。目前,省级绿色矿山创建库中有302家矿山企业,正在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今年还有283家将纳入省级创建库;阜新海州平安绿色矿业示范区已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示范区名录。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正在研究制定菱镁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推动菱镁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组织研究省级绿色矿山建设专项规划,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全过程,努力打造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矿山企业,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09/06
  • 辽宁大连油桃地标品牌系列评选活动开幕
    9月1日上午,大连油桃地标品牌系列评选活动发布仪式在沙河口区正式开幕。现场“桃王争霸赛”和“油桃擂台赛”尤为引人注目。20多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大连油桃授权企业代表参加此次大赛。大连市20多家企业生产的油桃上台打擂。(摄影:祝福)此次活动旨在推动大连油桃产业进一步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提高大连油桃知名度、美誉度和地标品牌影响力,促进新品种升级及现代农业流通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
    09/03
  • 新华社:少讲不行 多想办法——辽宁优化“政事”办理进行时
    该办能办的,痛快办、便捷办;该办难办的,改革创新,千方百计去办。记者近日在辽宁采访了解到,这个省正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着力打造高效、便捷、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少讲不行,多想办法”,正成为辽宁优化“政事”办理的切实行动。该办能办的痛快办“当天下午3点拿到土地证,下午6点就办完施工预许可等手续。”辽宁数码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兵不久前来到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工程审批事项,这里的办事效率让他很满意。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是东北地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这里实行“拿地即开工”政策,在土地“招拍挂”期间,当地政府就提前启动立项、规划等实质性审批流程,至少节省了申请人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将工作流程前移,增强了服务的主动性。”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行政审批局局长王鹤锦说,“有了‘慢不得’的紧迫感,才能有更多便民举措,有效激发市场活力。”记者看到,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全部200多个审批事项都设定了基准办理时限,只要超时,“行政审批效能监察系统”就会提醒;如有办事人等候超过15分钟,也会有人员速来查看解决。在辽宁,如今已形成“你好我更好”、各地比拼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沈阳市浑南区9月1日推出深化“痛快办”政务服务改革方案2021版,从“加速办、提前办、一次办、无感办、掌上办、主动办”6个方面入手,让企业群众在浑南办事“痛痛快快”。在优化审批服务方面,实现1420项行政许可事项“加速办”;200项行政许可事项实施“提前办”;整合审批流程,实现42个事项“一次办”……让群众就近办动动手指就能办在辽阳市,群众办理公安类事项不必都往市、县(区)公安局跑,可就近到派出所办理,一个个派出所成了群众身边的“为民服务站”。弓长岭区距离辽阳市内40公里,原来驾驶员办理换证等业务必须去市内,在路上就要折腾半天时间。如今,辽阳市公安局将驾管业务权限下放到派出所,民警一级审批即可办理,更换驾照用时不到20分钟。“‘就近办’,是政府增强服务意识,让群众办事便捷、高效、痛快的好办法,更是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企业和群众的好举措。”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从“集中办”到“就近办”,从“跑腿办”到“指尖办”,辽宁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想尽办法让群众办事更便捷。大连骞昀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徐惠玲通过手机操作,在辽宁政务服务网进行企业核名后,登录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的微信公众号“自贸区行政服务”,按照系统提示填写经营范围、出资人信息等,经电子签名确认后,企业营业执照获批,整个过程仅用时几分钟。据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介绍,辽宁通过“一网通办”深化简政放权,实办率达到60.3%,且正在不断提高,全省“一网通办”正由可用向好用迈进。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一网通办”等便民措施,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顺畅。该办难办的改革创新去办不久前,在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中兴街德商春天里小区,由于开发商未办理房屋产权证明,导致该小区20余户商铺因缺少有效住所材料,无法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为了避免因开发商证照不全影响营业,当地审批局在确定此房屋无工程质量问题情况下,采取容缺办理模式为该小区20余家商户办理了营业执照。“这种容缺办理的特事特办,体现了辽宁省在政务服务上,正向‘少讲不行,多想办法’转变。”梁启东说。辽宁省明确提出,对该办能办的事,要雷厉风行去办,不讲条件马上办。对该办难办的事,要以改革创新的意识、改革创新的办法,千方百计办成,并形成制度创新成果。让群众在“办不成事”窗口办成事,就是一项制度创新。丹东人原兵20多年前曾在丹东工作6年,之后到外省工作,他想把两地社保关系接续上并转移到外地,但因为没有保存养老保险缴费记录,一直办不成。原兵来到丹东市社保大厅的“办不成事”窗口反映问题后,工作人员在档案库房的过期档案中翻查到他的缴费记录,他最终成功办理了相关手续。丹东市社保大厅负责人曲立志说:“我们设立这个窗口,就是要把这类难办的事办成。多想办法,让群众办事不白跑、有人帮。”目前,一批制度创新实践正在辽沈大地上演: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自主研发“零填表”系统;大连市打破部门职责边界,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葫芦岛市启动“零证明城市”改革;铁岭调兵山市进行“政务服务驿站”改革……办事方便正成为辽沈大地新风尚。
    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