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营口市盐田复垦项目区创“三最” 打造环渤海地区“营口样板”
    日前,营口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盐田土地复垦项目300亩耐盐碱水稻试验田实地测产,测产结果表明,实验田平均亩产达到350公斤左右,最高地块达到528公斤。该项目创造了“最短时间内”“最重的盐碱地里”“收获最高产量”的重度滨海盐碱地改良三个之最。营口市现有耕地171万亩,其中盐田地达到16万亩,如何从耕地增量上下功夫,将现有废弃盐碱地的“白花花”变成“绿油油”,无疑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营口市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0年,营口市招商引入营口国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盐田土地复垦项目及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区在原营口盐场所在地,复垦前最高土壤含盐量达到90‰以上,平均含盐量也在50‰左右,属于重度盐碱地。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稻田,离不开技术支持。项目前期,国丰公司修建110万立方米高标准蓄水灌溉工程,可满足每亩灌溉水量达到3000立方米以上;配套建设提水灌溉泵站、排水泵站、涵洞等40座;建设斗渠、农渠等38条,总计2.8万米。同时,为了防止灌溉水二次受土壤盐碱污染,采取了铺设土工膜、水泥衬砌等配套技术措施,保障项目区灌排畅通。盐碱地改良,去除盐分是关键。项目区采取生物炭改良土壤结构控盐、增施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采用化学、物理方法加速土壤脱盐和改良,最终达到快速脱盐降碱的目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筛选26个耐盐水稻品种,探索重度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项目区在建设过程中,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国资委等部门全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给予种子、农机等政策扶植。目前,项目区土地盐碱化程度得到有效遏制,盐碱荒地得到有效治理,增加了营口市粮食生产面积,对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实施成功后,将为环渤海地区盐田土地复垦成功打造营口样板,对全国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宝贵经验。营口市将以此项目为示范,致力于打造集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一体化现代农业,促进营口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2/02
  • 第五届辽宁青年科学家论坛暨北方环境论坛(2021)在沈阳举办
    2021年11月27日至29日,第五届辽宁青年科学家论坛暨北方环境论坛(2021)在沈阳举办。论坛以“创新发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为主题,由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辽宁大学、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主办,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等单位承办。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朱玉宏、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朱京海、辽宁大学校长潘一山、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武卫平出席论坛并分别致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姜艳萍线上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刘文清线上出席论坛并作特邀报告,来自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省级学会、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及相关人员等近十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此次论坛。特邀报告会上,刘文清院士作了题为《双碳背景下大气环境检测技术发展机遇》的主旨报告;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所长何兴元研究员作了《东北生态变化评估》的报告;中科院沈阳分院原副院长姬兰柱研究员作了《实现“碳中和”中科院在行动》的报告;朱京海理事长作了《环境健康评估评价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马放教授作了《关于北方寒冷地区村镇环境生态综合体的认识与思考》的报告;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王大超教授作了《辽宁省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研究》的报告。此外,本届论坛还设置“科创中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一体化办学、水环境安全与水生态修复、海洋碳汇、污染防治与碳减排、环境风险、辽宁省环境监理环保管家绿色发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污染防治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等九个分论坛。本次论坛紧紧围绕主题,聚集省内外生态环保领域的优秀青年专家学者,通过环境科学技术不同领域的近百个学术报告,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共同推动辽宁省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
    12/02
  • 辽宁盘锦:高升经济区全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
    盘锦高升经济区开味泡菜生产基地盘锦高升经济区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农业科技园区。多年来,经济区致力于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园区,现已形成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水飞蓟精深加工产业、畜禽深加工产业、休闲佐餐食品生产四大产业链条。目前,经济区核心区共入驻加工企业14家,其中规上企业3家。眼下,他们正紧紧抓住冬季施工黄金期,全程跟踪项目进展,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冲刺全年工作任务。经济区内的开味泡菜生产基地、鹤乡旺升屠宰车间、丰瑞水飞蓟以及长寿乐休闲食品项目,均已进入到试运行阶段。前三季度,经济区实现产值3亿元,销售收入3.2亿元,出口创汇3128万元。
    12/01
  • 辽宁铁岭:扎实做好“三篇大文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立推进工作专班,建立工作机制,出台三个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制定考核评价体系……今年以来,铁岭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前三季度,全市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9%,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3%,较上一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安费诺三浦(辽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生产形势不断向好。(来源:铁岭市工信局)数字赋能加速工业提质增效请来15位涉农企业代表,与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共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计;请来15家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围绕企业科技创新谈困难、找问题;接下来,还要与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代表交流,探索数字赋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个专项行动计划,积极发展民营经济,10月份以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座谈会的方式,持续推动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按照省委、省政府成立专班统筹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统一部署,铁岭市出台了《铁岭市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1.0版)》和《铁岭市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成立专班专组有序推进排查摸底、项目谋划、补链强链等各项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铁岭市第八次代表大会确定的重点工作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坚持用数字赋能,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铁岭市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下力气改变能源工业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居多的单一产品结构,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深度开发以粮食精深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支持建设高标准食品产业园,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规划建设生物化工产业园。改造提升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煤机装备等装备制造业,打造特色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推动军民协同发展。依托“两电一煤”等能源企业,推动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和煤电清洁高效发展。积极开发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和生物能源。培育壮大原材料工业,做细做深建材行业,积极发展绿色建材、装配式建材等新型材料业。多措并举专班推进改造提升前三季度,铁岭市63户“老字号”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6%;141户“原字号”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1%;87户“新字号”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6%。对于总量小且集群度低的铁岭工业,2021年前三季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在落实“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上,铁岭市对每一项工作都明确目标、明确分工、明确责任,编制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并按时间节点验收。专班挑起“专”的担子、尽好“攻坚”责任,在各项政策的落实中就体现了高标准。在推进数字赋能制造业转型上,铁岭市围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扎实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截至目前,平台实名制注册企业137户,标识注册量达到76万个,标识解析量达到39万次;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推进了10个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项目。在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上,铁岭市以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产品研发、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三项工作为抓手,推动9户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2021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25个项目纳入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筛选17个创新产品纳入辽宁省工业创新产品目录,助推我省高校3项科技成果在铁岭实现转化。在推进优质企业梯次培育上,9户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13户,位列全省第5位;8户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14户,位列全省第4位;5户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达到21户,位列全省第9位;20项产品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产品(技术),总数达到58项,位列全省第6位。年底将有54户企业实现“小升规”、6户企业实现“规升巨”。在推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上,铁岭市有4个项目纳入省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有2户企业申报省第六批绿色工厂示范企业。辽宁尼尔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摄影:郑磊)典型带动培育壮大发展动能今年前三季度,铁岭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其中,被当地称为瀚德超级工厂的瀚德汽车密封系统(铁岭)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技改项目投产达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上升0.9个百分点。精心培育瀚德超级工厂这样的典型案例,带动更多的企业改造升级,推动更多的项目投产达效,谋划更多的新兴产业项目。今年铁岭市共谋划“三篇大文章”项目175个,其中,“老字号”项目34个、“原字号”项目87个、“新字号”项目54个。按照全省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的要求,铁岭市有43个项目纳入省“三篇大文章”项目,35个项目纳入省产业链重点项目。在项目推进中,铁岭市强化包扶,建立了市级领导推进重大项目联系重点企业工作机制,以一个项目(企业)、一名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名“项目管家”、一套工作方案、一个目标任务的“六个一”服务体系,推进50个重大项目联系50户重点企业,促进项目早日投产达效,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据铁岭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铁岭市共有49个项目建成投产。其中,莱尼线束系统(铁岭)有限公司高压线束项目,新建1个生产车间,新增生产线6条,形成年产20万台(套)线束的生产能力。通过这一批优秀的投产项目,拉动全市增加值上升4个百分点。以减促增营造一流创新生态“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帮助企业精准解决问题,切实做到‘有事上门、无事不扰’,叫响铁岭营商环境品牌。”11月5日,在铁岭市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座谈会上,铁岭市委主要领导向参加座谈会的15家高新技术企业做出了“有事上门、无事不扰”的承诺。在这次座谈会上,铁岭市明确提出要全面梳理国家和省政策,实行清单式管理,为企业提供精准指导,确保惠企政策、扶持资金、技术支撑等直达企业;着力打造共建共享研发平台、产业技术转换平台、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补齐企业在科研、金融、教育、销售等方面短板;创新人才引进使用机制,支持企业以“周末工程师”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精心设计表彰载体,进一步增强广大企业家的获得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细心的企业家当场就发现,铁岭市委、市政府这些明确的做法虽然都是服务企业,但更侧重于创新生态的营造。结构优化要多措并举,要“加减乘除”一起做。铁岭市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牢牢把握“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和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管制”的要求,围绕企业和市场扎扎实实做“减法”。而在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上,铁岭市不折不扣做“加法”。围绕《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邀请省科技厅专家对雏鹰、瞪羚、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代表200余人进行培训;按照《辽宁省建设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工作指引(暂行)》开展联盟建设工作,构建典型类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7个;建立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数据库,与中国人民银行铁岭分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合作。高标准的服务,助推铁岭工业经济高质量运行。前三季度,铁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4户,产值同比增长15.8%;增加值同比增长8.3%,位列全省第六位,高于去年同期5.8个百分点。比2019年1月至9月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5.4%。
    12/01
  • 辽宁葫芦岛:龙湾海滨风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日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公示》。经过推荐、现场检查、评审、公示等程序,我省有6个景区被评定为2021年国家4A级旅游景区,葫芦岛市龙湾海滨景区名列其中。龙湾海滨景区是一处环境优美的天然海水浴场,景区西侧有著名景点“龙回头”,绵延千米的滨海木栈道串联起众多奇景。龙湾海滨自1990年开始利用。这里山海相接,海岸弯曲,景色秀丽,风光迷人。登高远眺,云水苍茫,海天一色,海风吹拂,令人胸襟开阔,豪情满怀,犹如身处人间仙境。据悉,在近日辽宁省公布的新版4A级以上旅游景区名录中,共包括5A级景区6个,4A级景区135个,其中葫芦岛市有8个,分别是九门口水上长城、觉华岛旅游度假区、灵山寺景区、兴城古城、兴城海滨风景区、龙湾海滨风景区、葫芦古镇、银泰水星乐园。
    12/01
  • 辽宁沈阳市沈河区:依托“两中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
    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中心城区!“十四五”开局之年,沈阳市沈河区聚焦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一枢纽、四中心”的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及产业特点,确定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的“两中心”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治理模式,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夜幕下的恒隆广场。(摄影:袁帅)加快金融产业集聚增加有效金融供给“我们成功引进长城证券东北分公司、亚洲互联科技集团等十余家金融类机构,同时,华强、宝能等一批重大金融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辽沈银行,实现当月签约、当月落地、当月运营,创下省级城商行设立的‘新速度’。”今年以来,沈河区聚焦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为核心,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三项任务,着力改善和增加有效金融供给,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产业链金融,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提升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为加快产业集聚,沈河区在加强招商工作的同时,积极构建产业载体,打造19幢特色金融楼宇。其中,方圆基金大厦在制度上畅通基金入驻渠道;沈阳农商银行科技金融大厦作为省内首家由银行发起设立的孵化器,已投入运营;中韩大厦已汇聚注册企业20余家。此外,沈河区与上海金融研究院合作开展沈河区金融生态评估,与辽宁大学合作共建金融研究院,有序推进金融智力支持。沈河区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立足服务全市主导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增加有效金融供给,发放贷款710亿元;发放支小再贷款43笔、1.02亿元,推动沈阳地铁集团发行东北首单碳中和债10亿元。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动建行城内支行达成融资2000万元。沈阳金廊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摄影:张硕)建设盛京古城5A级景区打造东北历史文化地标聚焦区域性文化中心建设,沈河区将“文化+”和“数字化”作为两大抓手,围绕盛京古城5A级景区建设,坚持联合文勘、统一规划,严格按照古城规划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实施盛京古城有机更新,同时输出精品文化创意产品,做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全力打造古城复兴典范,将盛京古城打造成为东北历史文化地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一方面,沈河区重点实施街路景观提升、特色胡同改造及市政管网铺设等工程项目,目前,已建成打造了以头条、官局子等特色文化胡同为代表的中街特色文化街区。另一方面,围绕核心资源,构建文化品牌IP矩阵,推动业态升级。沈河区顺应消费主体年轻化需求,引进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策展型业态,从供给侧全面提升商业品位和服务品质,让古城成为展现沈阳消费活力和消费文化的窗口。目前,以叁叁工厂、十一号院、九号院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项目正有序推进。为充分调动商家积极性、营造浓厚商业氛围,沈河区创新治理模式,成立盛京古城综合发展理事会,推动党委、政府、社会等各方面资源深度共享,以商家为区域治理主体,加强街区日常管理,促进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以盛京古城为试点,搭建城市CIM模型平台,提升数据应用能力,探索城区高效治理模式。掩映在现代楼宇丛中的“盛京古城”景区。推动经济多元发展带动区域人气旺活力盛作为沈阳中心城区,沈河区抓住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机遇,利用楼宇众多、人口密集、服务业发达等特点,推动经济多元发展。发展创新型经济。沈河区拥有沈阳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中科院生态所等5家重点科研院所、16个省级以上实验室和超过1万人的科研人员,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沈河区编制新基建、公共服务、生态景观等专项规划,为科研单位和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组建产学研联盟,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加快东部城区发展。朱剪炉街道组织辖区学生参观大党委共建单位党史展览厅。市民在中街观看民俗表演。升级服务型经济。沈河区推动商贸流通业品牌化发展,统筹布局差异化、特色化商贸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引进高端商贸业,打造文化夜市,做实夜经济。发展流量型经济,依托直播电商经济,引进一批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与线上错位培育服务消费、体验消费等新热点,提升流量资源汇聚和辐射能力。继续打造五爱南塔“千亿级市场”,做强中街、五爱、南塔及金廊沿线商圈,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将消费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进楼宇经济。围绕76栋、170万平方米楼宇存量资源,建立“楼长专班”机制,采取楼长包楼方式,推进楼宇二次招商,植入金融、文创、科创、人力资源等产业,多渠道引导楼宇企业形成特色品牌,让“竖起来的开发区”尽显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12/01
  • 【重回辽宁考古现场·北方青铜】考古专家对战国墓葬出土文物考证——“秦开却胡”不是开疆而是固土
    在百年考古历史中,我省陆续发掘出土了一大批战国时期墓葬。这些墓葬及其随葬的陶礼器,有着不同的特征与差别。这些出土文物一方面证明了生活在辽宁的原居民受到中原燕文化渐次影响的过程,同时也佐证了燕国大将秦开驱逐东胡人,即“秦开却胡”事件不是燕国的扩张行为,而是巩固其原有领土。不同时期的战国墓葬各有特点11月的沈阳城,已是初冬。在沈阳市大西菜行附近,林立的高楼之间,车辆川流不息。当大雪纷飞的季节与现代化图景相互交织呈现眼前,很少有人会想到2000多年前的这里是怎样的样貌。今年87岁的冯永谦从考古角度试着寻找答案。作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的冯永谦,自年轻时起就开始参与全省的文物考古工作。1958年,他和同事们在这里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单人墓——“沈阳热闹路战国墓”,共出土5件随葬的明器,包括陶鼎、陶壶、陶釜和陶匜。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省先后发掘的战国墓地和墓葬有朝阳王坟山北区、建昌东大杖子、辽阳新城战国墓地等,其中,比较典型的墓葬主要是喀左眉眼沟墓葬、葫芦岛徐家沟墓地、沈阳热闹路墓地、辽阳徐往子墓地。虽然都是战国时期墓葬,但如果根据时间划分,我省发掘的这些墓葬分布在战国不同时期。按照历史断代,自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再具体划分,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390年为战国早期;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10年为战国中期;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晚期。对照上述历史时期划分,再结合我省已经发掘出土的战国时期墓葬形制变化来研究,专门从事建昌东大杖子墓地资料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华玉冰表示,从中可以窥探出燕人以及燕文化在辽宁地区的推进脉络。战国早期墓葬以沈阳热闹路战国墓为代表,这些墓葬中更多保持了中原地区商周以来的文化特征。这说明,当时的燕人已经在辽宁境内与当地原居民杂居生活。到了战国中期早段,朝阳王坟山北区战国墓地开始集中出现较为纯粹的燕式陶礼器墓地,燕文化在辽西地区进入适应阶段。战国中期晚段,具有典型燕文化元素的墓葬数量增多,而且分布范围扩大,这意味着燕文化势力开始进入稳定阶段。战国晚期的墓葬以辽西地区为代表,带有辽西原居民特色的夹砂陶器和其他随葬品数量也都少于前期。与此同时,高等级墓葬开始出现于辽西地区和辽河平原地区。这意味着,到了战国晚期,燕文化已经占据该地区。随葬陶礼器呈现逐渐演变过程墓葬在揭示燕文化走向的同时,与墓葬一并出土的各式各样的陶礼器,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了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对战国陶礼器进行研究的学者魏龙星介绍,所谓的陶礼器,又称“仿铜陶礼器”,是以同期铜礼器的形状和制式为范本,结合陶土制作技艺而成的陶器,具有礼器的性质,多为明器。“这些陶礼器应该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典型产物。”魏龙星进一步解释说,战国时期,由于燕文化势力扩张,东北地区出土了燕式陶礼器的墓葬遗存,主要包括鼎、豆、壶、盘(洗)、匜等器类,并逐步形成数量、形制相对固定的随葬器物组合,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辽宁省战国墓葬出土大量的陶礼器,又称“仿铜陶礼器”,是以同期中原地区的青铜礼器的形状和制式为范本,用陶土烧制而成的陶器,具有礼器的性质,多为明器。图为陶鼎,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出土。青铜盖鼎(凌源出土)鹿形金饰片(凌源出土)夔龙纹滑石片(辽阳出土)具体来看,战国早期,在辽西和辽河平原的沈阳地区可以零星看到带有燕式陶礼器的墓葬。不过,已经发掘的这些墓葬均为低等级燕式陶礼器墓。到了战国中期,中高等级墓葬出现,可以看到成套的仿铜陶礼器出土。同时,多见有滑石类饰件装饰棺椁。该类滑石佩饰经穿缀组合之后,悬挂于墓葬内、外椁之间,类似于一种帘幕。有学者推断其与燕山以南一些墓葬中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均为“幔帐饰物”,为中原地区帷帐制度的体现。而到了战国晚期,典型陶器组合已不如之前的完整,组合种类、夹砂陶器的数量也明显减少,而且器物的形制、纹饰日益简化,为明显的燕文化晚期的特点。随着时间推移,陶礼器组合不断变化,陶礼器中的某一类器物也随着时间演进而有所改变。魏龙星以“陶鼎”举例子:一般情况下,陶鼎大多是三足,半球形的身子,长方形的耳朵,配一个半球形的盖子。但是,战国早期的陶鼎与晚期的有所区别,到了战国晚期,陶鼎的盖子更加圆鼓,但身子从最初的向外鼓变成了直腹。“这些细小的差别,说明明器造型受燕文化影响。”魏龙星说。燕国势力在辽宁境内不断推进燕国是东周时期“战国七雄”之一。通过我省发掘的战国墓葬和随葬陶器的变化,可以梳理出一条燕人及燕文化进入辽宁的时间轴线。此前的研究以为,燕国势力进入东北是在战国晚期,是通过“秦开却胡”一次性完成的,是对辽河流域原居民一次性、排他性的驱逐。也就是说,这片土地原属于东胡,是被燕国抢占的。“从考古发现看,并非如此。”华玉冰认为,透过辽宁地区陆续出土的墓葬和随葬陶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开却胡”事件,是秦开巩固了原本就属于燕国的土地,并不是从东胡人手里抢过来的。华玉冰说,出土文物和史籍都可以证明,燕人很早就到了辽宁地区,包括沈阳、朝阳等地,并逐渐与当地文化融合,在原居民认同其文化的前提下,实现统一。而东胡族本来主要活动于西拉木伦河流域,属游牧民族,不时对辽西、辽东进行侵扰,正因为如此,秦开将他们赶走至千里之外,并筑长城以防他们再次进犯。因此,“秦开却胡”是保证领土的安全,而不是强占他族领土,在“却胡”之前,燕已拥有这一地区。早在西周初期,周已开始对辽西及辽河平原地区进行经略。在辽西地区,相继出现大量的商周青铜器窖藏,部分铜器见有商代贵族族徽、铭文,这是最好的证明。根据相关文献记载,西周初年,已分封诸侯国。到了战国早期,燕势力已进入辽河平原腹地沈阳一带,沈阳热闹路战国墓葬就是最好的证明。战国中晚期,辽西朝阳一带及包括沈阳、辽阳在内的辽东地区,燕文化渐次成为主流。在这个时期,发现了等级很高的战国墓葬,随葬品里有成套的大型精美的燕式铜礼器,并配以金柄套的辽宁曲刃剑,这些都是这个结论最好的证明。因此,华玉冰表示,战国时期,燕国虽有“秦开却胡”、筑长城等大规模固边举措,但在具体实施上,燕国占据东北的模式更多是区域内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礼制文化方面的认同,将其理解为“固土”措施更为合适。(文中图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11/30
  • 辽宁举办全省电力自动化专业技能大赛
    11月3日,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一台台线路实操系统柜前,操作员配合着电脑,一会儿在柜前操作,一会儿在电脑前查看相关数据。这是2021辽宁省职工技能大赛暨全省电力自动化专业技能大赛自动化厂站组团体比赛的现场,选手默契配合,全力按照比赛要求完成项目。比赛分为自动化主站组、厂站组两部分,52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进入决赛。夫妇双双上赛场。(来源: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大赛组委会高度重视此次比赛,不仅邀请外省专家出题,还在竞赛机制上精心设计,由参赛队2名选手的理论笔试成绩总和决定能否进入决赛,总成绩前8名进入团体决赛后,各队可在领队、技术指导和选手中任选2名成员组队参赛,最大限度提高省内电力自动化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团体决赛自动化厂站组比赛中,来自鞍山的张作有、张晶颖是一对新婚夫妇,二人在封闭学习期间,互相鼓励、寻找不足,“备赛中他是我的老师,这是我第一次正规地系统学习,真的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张晶颖笑着说。最终,张作有获得个人赛第一名,二人荣获团体赛第三名。
    11/30
  • 辽宁:让非遗文化再添活力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省级传承人包玉明更忙碌了,因为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今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马头琴音乐悠扬、深沉、宽广、抒情,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11月24日,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省有9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阜新市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锦州市少北拳、本溪市桓仁盘炕技艺、葫芦岛市辽西太平鼓、锦州市皮影戏、沈阳北市摔跤、锦州锡雕、朝阳辽西朱碌科黄河阵、朝阳市天成观庙会。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省级传承人包玉明正在演奏。9个入选项目涉及6个申报地区、7个类别记者在省文化和旅游厅采访时了解到,此次我省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9个项目涉及6个申报地区、7个类别,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辽西太平鼓实现了葫芦岛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零”的突破。锦州市少北拳初创于明末清初,具有高度的健身自卫技艺,至今已历八代传人。“武术加跤”是沈阳北市摔跤的独门绝技,目前在全省各地已建立了22个传承基地。葫芦岛市辽西太平鼓是辽西地区流传的一种女子民间舞蹈,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而本溪市桓仁盘炕技艺是指火炕的制作方法,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现存最早的火炕遗址年代为战国至西汉初期。锦州皮影戏可追溯到清光绪初年,有五代传人。锦州锡雕综合了南派的细腻精致和北方的古朴自然,在用料方面采用“点铜”技艺,传承至今已140余年。阜新市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具有质朴、典雅的特色。朝阳辽西朱碌科黄河阵,源自古代兵家布下的九曲黄河阵,历经200余年传承发展后,形成了独具辽西地域特色,集烟火表演、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于一体,既有游乐健身性质又寓意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健康幸福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朝阳市天成观庙会因纪念药王孙思邈诞辰而兴起,历经200多年的变迁,已演化为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竞技、杂技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据介绍,此次9个非遗项目是我省继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最多的一次。全省各市申报了86个项目,遴选出30个项目,由省文化和旅游厅报送文化和旅游部,经专家严格评审,最后9个非遗项目入选。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6项。目前,加强非遗保护刻不容缓。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我省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涵盖了14个市的100个县(区),200多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近500位传承人先后在全省的城镇、乡村、社区、景区、军营以及大中小学校开展公益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500余场,线上线下累计惠民千万人次,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鼓舞(辽西太平鼓)进社区活动现场。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让文脉得以传承此次北市摔跤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让多年来致力于保护、传承这个项目的人深感慰藉,让大家看到了北市摔跤的传承前景。80岁的关贵林是北市摔跤代表性省级传承人,他说,北市摔跤既是体育项目也是文娱项目,更是沈阳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年,在北市场举办的皇寺庙会上,北市摔跤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并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节奏鲜明,曲调平和流畅,节奏平稳均匀,节拍鲜明整齐,旋律动人心弦。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包玉明参加了马头琴曲《万马奔腾》的演奏,伴随着千万匹马的嘶鸣声,为开幕式带来了蒙古草原的气息。此次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玉明格外高兴。随着国家非遗保护的全面加强和提升,辽宁非遗也在更大的平台彰显着其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如何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让文脉得以传承?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说,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让非遗文化活力再现。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一是加强名录的建设,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结构及其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和规范化管理,完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推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二是提升管理水平,每年组织对国家级、省级项目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项目存续状况,加强保护单位的绩效评估检查和动态管理。三是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深入挖掘阐释国家级、特别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以及在当代的价值、作用和应用途径。四是进一步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贯彻落实“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
    11/30
  • 辽宁大连:金石滩“旅游+研学”迈出坚实步伐
    近日,大连金石滩迎来一个好消息,在辽宁省教育厅公布的39个辽宁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由大连金石滩旅游集团申报的“大连金石滩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榜上有名。据了解,近年来大连金石滩旅游集团积极推动“旅游+教育”,与金普新区素质教育活动中心联手整合全域旅游资源,设计研发出涉及海洋生态、地质科学、红色教育、传统文化、工业科技等独具大连沿海地域特色的研学课程,吸引了全国各地院校、研学营地(基地)及研学机构到此开展研学活动。“旅游+研学”也成为金石滩重要产业业态之一,并带动金普新区全域旅游的发展。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工业研学接下来,金石滩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将紧抓机遇、持续创新,深入推进“旅游+研学”业态升级,逐步整合大连市乃至辽宁省旅游资源,丰富研学课程,继续做大做强金石滩研学旅行项目,最终将金石滩打造成为东北地区辐射面最广、产品力最强的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中国知名的研学旅行目的地。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