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美中国
- 别具民俗风情!来龙州感受八桂大地上的民族文化 (1/24)广西新闻网南宁1月7日讯(记者韦幸文罗珊珊实习生覃芊芊)在广西,有这样一所博物馆,它将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观展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广西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就是——广西民族博物馆。 据了解,广西民族博物馆为自治区级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位于南宁市青秀区青环路11号,该馆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工作任务。馆内分为钟鼓文化、壮美家园、霓裳羽衣、匠心神韵等九个展厅,藏品有5万余件(套),包含铜鼓、服饰、银饰、织绣、石器、竹木器、陶瓷器、化石标本等。其中收藏古代铜鼓345面,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铜鼓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博物馆;收藏纺织品1.86万件(套),涵盖广西12个世居民族,特色鲜明、体系完整;收藏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俗文物3758件(套),对研究相关国家民族民俗提供了物证。 1月5日,记者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在“铜鼓文化”展厅中展出了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铜鼓;在“霓裳羽衣”展厅中展出了广西12个世居民族各自独特的服饰;在“和谐乐章”展厅中展出了各种民族乐器、民俗节日活动图片等;“匠心神韵”展厅中展出了多种精巧的民族手工制品,如用草料编织而成的动物狮子、各类竹制用具等;而在“壮美家园”展厅中,展厅直接被设计为广西传统村落,依山靠树的木屋、独特的廊桥、木屋上精美的雕刻等展品,让不少游客发出惊叹,驻足观赏、拍摄……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一个展现广西12个世居民族智慧和内涵的地方,也是彰显了这些民族独特文化与审美情趣的地方。闲暇时到这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各民族的历史与风俗,丰富知识储备,也能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据悉,广西民族博物馆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30-16:00,每周一闭馆,市民朋友凭有效证件均可免费入馆参观。编辑邹润01/08
- 满园“村色”醉游人——珲春成为延边乡村旅游发展样板近年来,珲春市创新多元休闲业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开展乡村旅游开发试点,推动乡村旅游向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乡村旅游“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成为延边州乡村旅游发展样板。为推动乡村旅游向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珲春市制定《关于加快推动珲春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防川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期行动计划》《大荒沟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动计划》《三家子乡河口沙洲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行动计划》和《密江乡野外实践基地行动方案》等,推动专项工作落实落地。并投资重点乡村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目前,三家子满族乡河口沙洲景区已初具规模并投入运营,5栋满族风格民宿投入使用;哈达门乡一松亭村建成集餐饮服务、民宿体验、中草药种植于一体的民俗旅游项目,带动近50名村民就业;杨泡满族乡杨木林子村建成集满族文物展览、剪纸展示、创作区等功能于一体的满族文化展示馆;密江乡吸引扶持9家民俗山庄落户经营;敬信镇防川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英安镇大荒沟村和密江乡下洼子村入选第二批吉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不断完善乡村旅游设施,珲春市陆续建成交通标识牌78个、旅游公厕73个、旅游停车场29个、景区5G基站1个、改造旱厕1300余户。相继开通防川、大荒沟旅游公交专线,完成了河山、依力、荒山等5条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红旗国际汽车文旅小镇已开展主体工程建设,渤海明珠欢乐谷水世界、图们江流域民俗文化馆已完工过半,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改造项目预计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生态智慧旅游综合体已上报待批,龙泉山冰雪小镇(文旅体小镇)、哈达门河山野趣公园项目已开展前期手续办理;防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完成龙虎阁展陈大纲编写,龙虎阁布展装饰、观光平台和木栈道启动专业设计;防川莲花湖服务区建设完成。为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提升珲春市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珲春市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打造冰雪旅游节庆品牌,先后举办新年祈福节、“多彩杨泡”山地车邀请赛和首届乡村马拉松赛、孟岭苹果采摘节、大图们倡议东北亚旅游论坛、“健康吉林、乐动冰雪”徒步生态行、迎新纳福·满族剪纸展览、防川民俗村彩灯节、雪乡·冰雪大世界、西崴子村满族年俗体验、敬信镇首届“冬钓节”等冬季旅游活动。积极挖掘村镇特色,创新发展模式,以特色饮食、观光、采摘、游玩、民俗、边境体验等方式为主体驱动,拓宽发展路径,实现差异化定位发展。春化镇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体验游;英安镇依托红色生态资源,发展红色生态游;哈达门乡依托农家山庄,发展休闲度假游;密江乡依托非遗文化,发展民俗田园游;杨泡满族乡依托满族文化,发展民俗体验游;马川子乡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餐饮;三家子满族乡依托绿色果蔬,发展四季体验采摘;板石镇依托“富硒苹果”,发展休闲采摘;敬信镇依托重点景区,发展乡村休闲游。编辑邹润01/08
- 凭祥大型体育场馆建设雏形已现凭祥市文化体育中心建设现场近日,记者走进凭祥市文化体育中心建设现场,看到各种大型机械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当中,工人们开足马力,整个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凭祥市文化体育中心位于凭祥新区紧邻友谊关大道,建设用地总面积16万多平米,总投资约4.75亿元,拟建“两馆一湖一中心一场”,其中包括体育馆、游泳馆、人工湖、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场等基础设配套设施。凭祥市住建局副局长黄炳光告诉记者:“项目主要是为了解决我们凭祥市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缺失文化体育项目而建,该项目总投资4.75亿元、项目占地245亩,项目从2019年开工以来项目资金已落实到位1.05亿元,目前项目已完成体育馆的主体建设,还有文化艺术中心的主体工程建设、体育场的主体建设、园区配套的基础路面也基本完成。”通过无人机俯瞰现场,记者看到场内建筑已拔地而起、雏形已现,施工现场所见之处均是一派繁忙景象。吊车正在忙碌起降着建筑材料,工地上工人们在不同区域也都加紧做着手上工作。目前,工地每天施工人员约有400人次左右,项目总工程已完成40%,将全力确保项目于2021年底完工。广西富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凭祥市文化体育中心项目负责人卢通说:“体育馆建设进度是现在四层主体结构已完成,文化艺术中心分两个单体,一个单体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大概在5月份封顶。足球场现在建设进度是主体结构已经完成,计划在7月份全部完成体育场。游泳馆主体结构分为三层,现在已经完成一层,正在建设二层。人工湖现在主体大框块已经全部出来了,计划今年7月份把它完善,整个园区计划完成大概是在今年12月31日。”凭祥市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既是凭祥市重点项目,也是百姓关注的的民生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不仅能丰富市民的文化体育生活、满足凭祥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市民健身的需求,也将突破凭祥市建市以来无运动场馆的历史,从而推动凭祥市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向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区域性国际口岸城市高质量发展。(张宇妤李家进)编辑邹润01/08
- 东兴市150MW渔光互补旅游综合示范项目成功并网1月6日,东兴市150MW渔光互补旅游综合示范项目并网仪式顺利举行,宣布项目正式并网发电。东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湘洲,东兴市政协主席吴文,东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健,东兴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雪群等领导出席仪式。 仪式上,罗湘洲宣布东兴市150MW渔光互补旅游综合示范项目正式并网。随后,出席仪式的领导共同为项目并网正式启动推杆。 据了解,该项目位于东兴市江平镇巫头村一带,占地面积约3000亩,由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总投资额约10.3亿元。项目原用地为虾塘、鱼塘等养殖水面,规划建设渔光互补型综合利用电站,板上光伏发电、板下渔业养殖,利用“光伏+”模式打造一体化新能源综合利用基地。 项目成功并网后全容量投产,年固定工业产值可达7000万元,年均纳税近1200万元,累计可提供约4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302万吨,相当于种植绿树两亿棵。在产生清洁能源的同时,项目租用巫头村的集体用地,可让租出土地的村民小组平均每人每年“分红”2000元左右。项目后期运维以及进行规模化养殖过程中,还可辐射带动周边村民生产就业,持续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这种“一地多用,渔光互补”的集约发展模式,让“绿色”释出了“红利”,实现了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有效促进了绿色发展与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未来,项目还将基于当地浓厚的京族文化底蕴和优厚的金花茶种植条件,聚力打造以“圩田漫享旅游休闲为轴”、“水上酷享运动为线”,兼顾渔业观光、休闲垂钓、花卉观赏为一体的立体式综合旅游示范区,最终形成新能源特色旅游文化观光休闲综合体,进一步推动东兴市三产联动,为东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编辑邹润01/08
- 凭祥边合区带领边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近年来,凭祥边合区把园区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贸易加工产业带动、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和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此外,凭祥边合区还呼吁园区企业积极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园区企业累计带动周边群众就业2400多人,其中贫困群众300多人,务工群众实现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编辑邹润01/07
- 国家级荣誉!东兴市获评“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广西仅2地!自2018年开展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活动以来,东兴立足独特的区位、资源、政策、战略等综合优势,大力推进渔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提升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渔业健康养殖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有机结合。规划先行,描绘蓝图。“十三五”以来,东兴市始终把渔业健康养殖业作为农业支柱性产业发展,先后编制出台了《东兴市“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促进现代渔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方案》《东兴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东兴市“十四五”养殖尾水处理规划》等渔业健康发展规划,致力打造中国现代特色海洋渔业示范引领区和中国—东盟渔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6.05万多亩,渔业经济总产值超百亿元,在大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80%以上,对东兴市经济的贡献保持在25%以上,居广西全区前列。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东兴市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工作部署,出台实施《东兴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建设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渔业健康养殖投入占农业总投入的80%以上。同时先后争取到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等国家级项目,共获上级支持资金4200万元。目前,已建成了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自治区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家,自治区级水产良种场1家。示范带动,融合发展。依托优势特色海洋渔业,成功将东兴京岛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创建为自治区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目前示范区池塘养殖面积4.2万亩,辐射带动周边水产养殖面积6.05万亩;建立工厂化养殖面积达3万平方米,深海网箱养殖达4900立方米,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已形成了渔业育苗、饲料产销、养殖、加工、交易、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和成熟运营模式,海产品加工转化率达90%,“京岛大虾”“东兴石斑”“德鲜生”巴沙鱼等标志性海洋渔业产品远销国内外。科技支撑,优质高效。加强渔业生产标准化和规范化,积极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先后与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大北农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科研基地。坚持立严标准,建立了和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创新模式,兴边富民。探索形成的“示范区+企业+合作社+养殖户”订单式渔业健康养殖发展模式,带动边民实施代种代养,惠及边民6万多人,为全市各村集体经济提供收入200万元以上,有力地巩固东兴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渔业健康养殖与兴边富民、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编辑邹润01/07
- 8个100%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东兴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亮点纷呈“路好走了,进城下乡,比以前方便多了!”这是东兴市市民对交通建设的评价。东兴市自2017年被交通运输部评选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单位以来,紧紧围绕“城乡统筹、资源共享、路运并举、客货兼顾、运邮结合”的目标,立足独特的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大力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实现了8个100%:各镇、村通硬化路率100%,各镇、村通客车率100%,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率100%,中心城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各村直接通邮率100%,各镇快递服务网点覆盖率100%,各村通快递率100%,岛屿通航率达100%。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城市交通设施加快完善。建成使用防东高速公路、中越北仑河公路二桥、边民互市便民浮桥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北仑河一桥口岸查验通道由原来的24条增加到48条;防东高铁加快建设,各项重点工程正全力推进中。城镇路网不断完善。建成使用国门大道、东马公路等市镇两级干线公路,加快推进G219峒中至东兴公路、跨合区“三纵四横”等公路和城市路网,多层次、城乡一体的路网系统加快完善,实现了30分钟市镇通达。农村交通设施全面完善。全市3个镇31个建制村已全部通四级以上公路,543个屯(组)已全部通硬化道路。客运车辆新能源化进程加快。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目前全市共有公交车辆122辆,其中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105辆,占比达86%。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构建完善的城市公交线网和镇村客运线网。合理配置公交资源,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城乡道路客运车辆公交化率达100%,中心城区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达100%。整合优化公交线路。全市共有城市公交线路16条,公交车辆122辆。同时,开通3条精品旅游公交专线,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探索“国际公交”,第一期计划投入公交车15辆,开行东兴——芒街国际公交线路。推动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客运联网售票、出行信息服务、智能化公交管理、出租车调度以及营运车辆监控等系统建设。城乡货运物流一体化体系加快形成城乡货运节点体系全面构建。建成中国邮政东兴分公司和江平、马路支局邮件处理中心。申通快递、风顺速递(圆通速递)等多家企业分别在该市建设市级物流中心,在全市3个镇设置电子商务进农村镇级服务站,村级物流配送站点与村邮乐购、农村邮政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功能融合,形成了覆盖市、镇、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城乡货运信息化系统全联网。全市重点营运货运车辆全部接入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将货运车辆通过车载卫星定位装置接入“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通过“邮掌柜”等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购物、销售、创业、金融、邮寄、生活不出村;依托万通罗浮货场等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与全国各大货场货运信息中心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全国货运信息联网。城乡货运实现了电商物流。全市3个镇均建设了集电商服务、分拣配送、办公、销售、农产品上行、便民服务于一体的镇级服务站,31个建制村均实现电商物流。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持续优化农村道路。农村公路总里程235.7公里,农村公路等级路率达99.5%,优良中等路率91.2%。加快形成城乡客货运输场站体系。建成3个客运站,中心城区建成公交站点136个(智能电子站牌站点35个),三级以上汽车客运站与城市公交站点的换乘距离均小于250米。全市31个建制村都建设有便民候车亭和村邮站。推动城乡道路建设改造。完成农村道路建设项目52项,桥梁建设项目6项,完成安全防护工程46个,整治隐患公路56.8公里。编辑邹润01/07
- 阿拉山口口岸跨境电商出口量跻身全国第四凭借全国唯一一家跨境铁路入区的阿拉山口综保区地缘优势,不到一年时间,阿拉山口口岸做到了跨境电商出口量位居全国第四。日前,记者从阿拉山口市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获悉,截至2020年12月29日,阿拉山口口岸累计出口跨境电商包裹超5000万件,累计出口金额11.72亿元,共出境集装箱1458台,共服务商家50.67万家,位居全国口岸跨境电商增速第一,业务量排名全国第四、西北第一,前三名分别是广州空港、浙江航空港、郑州航空港。阿拉山口综保区跨境电子商务分拣清关中心自2020年1月1日运行至今,从2020年3月的9.7万件、4月的374万件,到进入2020年5月后,出口包裹数量激增,实现单月出口跨境电商包裹超1000万件,跨境电商出口份额占据全疆总量的90%以上。来自阿拉山口海关数据显示,阿拉山口口岸仅用120天就实现出口跨境电商包裹量突破1000万件,2020年6月底完成全年预期2000万件目标,日均出口跨境电商包裹数量超过10万件。据悉,阿拉山口海关协同铁路部门为电商出口企业提供数据通道和定制通关服务,采取7*24小时预约通关,设置跨境电商专门窗口和企业联络人,联合铁路、企业组建跨境电商工作交流群,实时通报货物申报、物流、换装及放行情况。“清单验放,汇总申报”模式、创新跨境电商“公铁联运”、“铁路站到站”运输模式,确保实现货物当天到达、当天验放,大大降低了生产者与全球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企业可以直接与全球供应商和消费者互动交易,特别是降低了广大中小企业“零距离”加入全球大市场的成本,更多企业享受到全球化红利。阿拉山口市商工局党组书记、局长、综保区管委会经发局局长高翔说:“货物从中国到欧洲,中欧班列的运输费用为空运的五分之一,耗时是海运的五分之一,为客户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2020年,在全国22个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的枢纽城市中,阿拉山口市定位为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式建设试点。编辑邹润01/07
- 广西兴边富民示范县授牌仪式在凭祥市举行12月30日,广西兴边富民示范县授牌仪式在凭祥市举行。与会领导指出,此次授牌活动是对凭祥市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创建工作成绩的肯定,希望凭祥市以此次命名为契机,继续将凭祥市打造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窗口,为加快建设祖国南疆繁荣稳定和谐安宁示范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编辑邹润01/06
- 黑河战“疫”:“空城”不空 这是众志成城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