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居丹东
- 辽宁丹东:厚植生态底蕴 守护绿水青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只要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丹东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从热闹的城镇到广袤的美丽乡村,绿色的波浪滚滚而来,风光如画。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正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生态福祉。清晨,沿着江畔行走,缕缕清风迎面拂来。四下环顾,只见林水相依、树影摇曳,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丹东这颗镶嵌在辽宁省东南部的“绿宝石”,素有“辽东绿色屏障”之称,是辽宁省重要水源涵养林区。境内林地广阔,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林业用地面积154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12%。近年来,丹东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全面发展林业产业经济,林业生态优势日益明显,绿色发展后劲逐步增强。每天清晨和傍晚,家住虹桥小区63岁的张明军喜欢沿着街道来回散步。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每天至少要走上两趟。“原来我家门前的路面坑坑洼洼,路边垃圾随处可见,好多地方被开荒种菜。”从以前的“脏乱差”到如今错落有致的景观绿化,张明军目睹了市环境持续变美的过程。“现在树栽得越来越多,绿色的感觉越来越浓厚,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了。”“颜值”更高、“气质”更好的生态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也得益于全市上下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呵护。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党的十九大以来,市林草局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和修复为抓手,着力做大特色林业产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生活空间、发展高效产业、提供生态产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以来,丹东市推进实施了“绿满辽宁”系列工程10个项目,仅造林和村庄绿化项目便达到了1.979万亩。目前,丹东市已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0万亩,建立义务植树基地62处,植树2894万株。完成474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建设。2022年,市林草局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接下来,丹东市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提升林业草原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能力,严格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加强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不断增强基础保障能力,全面推动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全市生态安全。作者:王洪满12/14
- 【三美】辽宁四月以来第一项大型文旅线下活动,就在天桥沟!12月10日上午,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体育局、丹东市人民政府指导,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宽甸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宽甸满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辽宁天桥沟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2022-2023辽宁冬季体育旅游启动暨丹东宽甸天桥沟冬季旅游季”开幕式在天桥沟滑雪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释放激情,逐梦辽宁”为主题。景区推出了“抖音达人免费学滑雪”“回忆童年,寻宝天桥”等系列活动,来自全省各地千余名雪友汇聚天桥沟,在活动中玩出精彩、玩出激情、玩出健康。据了解,本次活动是全省四月份以来第一项大型文旅线下活动。不少沈阳、本溪等地的滑雪爱好者自驾前来,雪场恢复了疫情前的热闹和活力,预示着我市旅游产业正在回暖升温。12/13
- 辽宁凤城市:把握绿色转型新机遇 探索生态旅游新模式辽宁省凤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动绿色发展为核心,围绕“五大发展战略”和“六个名城”建设目标,为建设“活力、美丽、幸福新凤城”贡献力量。(来源:凤城市融媒体中心)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开发“旅游+文化”红色旅游路线,推进红色旅游建设;打造“旅游+康养”温泉小镇,开发“冰雪+温泉”旅游线路;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精品培育,拓展“旅游+农业”产业链条;结合“旅游商品后备箱”项目,推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大礼包,创造“旅游+商贸”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更加便利的交通网络实施了凤凰大道景观路、鸿运谷交通专线、爱河沿河路、大梨树和蒲石河景区道路改造工程。目前全市A级景区全部实现与主交通干线无障碍连接,旅游绿色通道系统基本完善。完善全景旅游导览图标识体系凤凰山景区投入260万元,打造了国标三语标识系统;大梨树景区投入50余万元,对景区内标识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一批金牌农家乐和精品民宿,持续推进大梨树田园综合体、刘家河鹭驿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继续推进赛马、东汤、刘家河、沙里寨等特色旅游小镇的创建和培育工作,注重发挥各乡镇街道农业产业优势,发展蓝莓、草莓等特色采摘项目,在“旅游特色小镇+农业”上下功夫。12/12
- 辽宁凤城市:赛马镇产业转型升级绘就绿色发展新蓝图赛马镇属于凤城市北部山区乡镇,矿产资源丰富,煤炭曾是赛马镇的支柱产业,在国家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镇内所有煤矿均已全部关停。煤矿的关停对于赛马镇来说无疑是经济命脉被切,面对发展瓶颈,赛马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立足实际,围绕资源优势,全面打造钙业小镇、旅游小镇,逐渐走出由“黑”变“白”、从“煤”到“美”的发展道路。(来源:凤城市融媒体中心)立足实际,引领产业绿色转型在产业转型阶段,本地企业家紧跟脚步,虽然镇内煤矿全部关闭,但是这些“煤老板”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留在赛马继续创业。在镇党委、政府统筹规划下,立足本地资源特色,丹东同合、天锅古洞、“三浓新村”等企业和项目不断发展和壮大,“钙业小镇”“旅游小镇”建设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一是对采煤沉陷区进行改造。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煤炭开采,造就了赛马镇曾经经济的辉煌,也造成了煤炭采空区面积逐年扩大,赛马镇对沉陷区涉及的547户进行安置,分别安置在三冠小区、市场小区、幸福城小区;二是依托赛马镇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围绕石灰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造出新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现有以凤城市三义红山石灰石有限公司、凤城福足石灰石矿业有限公司为首的上游石灰石开采企业,和以丹东同合高新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高端氧化钙生产企业。此外,镇内还有凤城福足钙业有限公司、凤城市杨旭石灰制品有限公司、凤城市佩杰石灰制品有限公司等多家深加工企业。依托资源,助力绿色旅游发展赛马镇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围绕蒲石河森林公园旅游景区、辽宁赛马天锅古洞旅游景区以及正在建设的“三浓新村”等项目,全力打造旅游小镇建设。目前,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蒲石河森林公园项目现已完成景区提质升级相关工作,主要实施了游客中心、停车场、人行步道、大峡谷、景观桥、鸳鸯湖及7.8公里步栈道等维修建设工作,同时蒲石河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未来计划加大投入力度,深入打造大石湖等精品旅游项目。计划总投资2.6亿元的辽宁赛马天锅古洞景区旅游项目,主要实施了人工湖、牌楼、石舫、亭台、停车场、绿地及洞内景观等建设项目,也已被国家确定为3A级景区,正在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未来计划完成天锅古洞二期开发项目并投入运营。计划总投资5亿元的“三浓新村”项目已完成景区内部建设及周边绿化,红色主题展馆、美食文化街、民俗展示等已对外开放,形成集红色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体验项目。其中东北革命记忆展馆被评为丹东市国防教育基地、凤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凤城市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此外,还有红石砬子和由家老水沟两处待开发景区,计划尽快完成项目招商引资并启动建设。以开发为引擎,扩大旅游结构丰富的资源优势是赛马镇经济发展的强力后盾,赛马镇拥有丹东地区独一无二、品质极优、储量丰富的紫砂矿藏资源,镇党委、政府经过对紫砂项目进行细致的考察和探讨,计划结合赛马镇旅游资源优势,通过积极挖掘赛马民俗文化、推动民宿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紫砂产业。同时未来重点要抓好旅游商品打造,依托赛马镇满族文化氛围、朝鲜族特色民族文化展示、红色旅游景点及丰富紫砂资源,积极打造一批具有赛马特色的旅游商品,有效延长赛马旅游产品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全镇经济链条式发展。未来,赛马镇将继续办好最美枫叶节、重走抗联路等大型活动,扩大宣传面,联合主流媒体对旅游景区进行静态、动态等全方位的宣传,打响旅游品牌,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向旅游效益的转化,促进镇内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12/12
- 辽宁丹东蓝旗村:小乡村的美丽蜕变“干净平整的水泥路,畅通整洁的沟渠,错落有致的农家院,随处可见的文化墙……”12月6日,提起美丽家乡凤城市蓝旗镇蓝旗村近年来的变化,村民们拍手称赞。2016年,蓝旗村被定为省定贫困村。镇里村里干部都暗暗憋着一股劲儿:要靠着党的扶贫好政策,靠着老百姓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头,摘掉贫困帽子。2016年,镇党委政府协调各部门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完成包括道路硬化、河道水渠治理、新建广场等总计11项重点项目建设,使蓝旗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观。按照贫困村销号的8项指标,蓝旗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每年集体经济收入最高时达到了17万元,贫困发生率为零,顺利完成销号。摘掉穷帽子不是终点,富起来才是目的。近年来,在凤城市各部门的帮助下,蓝旗村集体经济从小到大,有了规模,有了质量,有了品牌。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截至2022年,蓝旗村现有经营性资产价值211万元,形成1630延长米温室大棚资产,一方面壮大了集体经济,为村内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整治、基层治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有效防止村内发生致贫返贫现象,并实现集体经济滚动发展。群众设施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全村建成集中连片设施农业小区8个,温室900余栋,合作社11家,家庭农场16家,主要以生产反季节草莓、蓝莓、小柿子为主,淘汰了低产低效的露地草莓生产,通过品种改良,技术提升,单产和果品质量明显提高。蓝旗村的设施农业已经可以为村内95%以上的劳动力人口提供就业,其中脱贫人口就业51人,直接发展设施农业的脱贫户3户,进一步带动了村内农资销售、饭店旅店等产业发展。扶贫产业成了脱贫户的“收入蓄水池”。镇党委、政府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蓝旗村建设4栋高标准温室大棚,出租经营,目前运行良好,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左右收入。这些收入主要用于建设文化广场、环境卫生整治、修路、修桥等扶贫公益事业。通过民主程序解散整村推进互助社,盘活互助社资金59万元,建立4栋高标准温室大棚,出租经营,每年为村里增加8万元左右的经济收入,优先用于扶持建档立卡户。村里有钱了,公益事业有了资金,各项工作有了声色。蓝旗村11组车贵有因一次意外事故致残,高昂的医疗费用以及儿子的学费,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里根据车贵有家里的情况,为其提供了10只绒山羊,发展养殖产业。去年,车贵有收到了驻村工作队送来的教育扶持资金及村里的分红,并享受了大病救助政策。多项扶贫措施让车贵有一家成功脱贫。到2022年末,蓝旗村人均收入超10000元以上户为61户、150人,有务工收入的50户、136人,收入来源主要为发展产业经营性收入和务工收入。低保户39户85人,五保户5户5人,主要收入来源为低保五保金及转移支付收入。2022年蓝旗村人均收入11472.44元。以前,蓝旗村因为地处冲积平原,河流水渠遍布,交通条件差。18个村民组只有2个村民组通硬化道路;无文化广场,无党群活动中心。到2022年末,道路硬化里程达35公里,实现组组通硬化路,目前正在争取乡村振兴资金、一事一议资金、交通、水利等资金完善支辅路建设,争取达到户户通硬化路。如今,文体活动场所成了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好去处。每当夜幕降临,忙碌一天的村民三三两两来到文化广场,打篮球,跳广场舞,活动活动筋骨。目前,蓝旗村已建成文化广场三处,面积分别为2400平方米、500平方米和7000平方米,健身器材健全,2022年再次投入100万元,完善了大广场配套设施。更值得一提的是,漆黑的夜晚有了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的回家路。以前,一到镇里初中下晚自习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都是打着手电接孩子的家长,如今路灯亮化工程已覆盖主要道路和屯堡。无论是冬雪皑皑,还是春雨蒙蒙,乡间小路上那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就像是乡村的守护者,照亮了每一条回家的路。作者:邢漫12/08
- 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山城迎初雪连日来,受寒潮天气影响,宽甸迎来首场降雪。一场初雪让山城银装素裹,房屋、树木被洁白的雪花覆盖,凸显了冬的魅力。雪花飘飘悠悠的落了一地,为寂寥的冬日添上一层亮色。东滨河公园东滨河公园东滨河公园北山公园北山公园北山公园青山沟风景区青山沟风景区青山沟风景区天桥沟风景区天桥沟风景区天桥沟风景区针对此次降雪,我县相关部门已组织人员全力做好降雪天气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确保清雪工作及时高效,最大限度减少降雪对公路通行造成的不良影响,全力保障道路行车安全。环卫工人进行扫雪作业提醒广大居民朋友:雨雪天气道路湿滑,部分道路易出现积雪和结冰,出行务必注意交通安全,同时,要注意保暖,做好个人防护。作者:王逸濮闫昱辰12/07
- 辽宁东港市:长安镇奋力书写绿水青山新答卷初冬时节,走进辽宁省东港市长安镇红石村6组,平坦的道路、整洁的小广场、粉刷一新的外墙、排列整齐的路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给这个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村民孙永祥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堆满柴草垛和生活垃圾,脏乱不堪。现在镇里在这儿建了小广场、小公园,修了路、安了灯,环境美了村民自觉性也提高了,看到不干净的地方都会主动打扫清理。红石村6组的环境变化,得益于长安镇党委政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安镇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以水源地综合整治、特色产业引领、人居环境创建为抓手,全力打造“仁山智水·生态长安”名片。突出美丽宜居,推动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注重抓好垃圾污水处理,成立镇级垃圾清运队2支、村级保洁清运队7支,配备转运车辆4台,采取“户投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模式开展垃圾收储运工作,日清运生活垃圾约6吨,垃圾收储运体系不断健全,农村环卫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红石、佛老2个村3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居民生活污水实现集中收集处理。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时完成水毁修复、桥梁新建、屯堡路建设、综合治理和道路大中修工程;累计安装路灯800余基;实施省级美丽示范村建设、美丽屯堡和小城镇建设等项目,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以81个村民小组为载体,建立健全“定人定责、区域到人、层层落实”网格化管理模式,统筹推进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落实。突出生态优先,推动绿色环保不断提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全力组织动员企业和群众支持配合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顺利完成6个方面问题整改任务。积极协调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发布铁甲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相关通告、倡议书,加强宣传、劝导和清理整治,不断提升全民保护水源地意识,近年来铁甲水库水质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深入落实林长制、河长制,加强滥砍盗伐、偷排偷放、违法采砂取土等行为监管和处置。全面做好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健全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坚决防止死灰复燃、问题新增。突出绿色引领,推动产业发展转型集聚。坚持绿色、有机、生态导向,加大科技助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力度,大力发展板栗、柞蚕、红松、中药材、大榛子等林下经济,积极推动草莓、蓝莓、软枣猕猴桃等设施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鼓励支持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抱团发展,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全镇果蔬、苗木等专业合作社达40家。结合农林产业发展实际,确立“才”富长安、“智”惠民生人才工作理念,协调省农科院成立农林专家科技服务基地,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现场指导,大力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发展竞争力。目前,全镇板栗种植、柞蚕放养面积均稳定在约5万亩,红松种植面积4500亩,草莓、蓝莓、中药材等种植面积均接近2000亩,发展温室草莓示范园区7个、设施农业大棚500余栋。“党的二十大报告立意高远、目标明确、鼓舞人心,特别是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新部署新要求,为长安镇奋进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走好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书写绿水青山新答卷。”镇党委书记王晓忱说。作者:孔丽娜刘光曌高祥奥高丽华12/07
- 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镇书写有温度的民生答卷民生实事,关乎民心。一直以来,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镇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实施了多项民生实事工程,涉及文化生活、乡村建设、交通出行等领域,逐渐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书写有温度的民生答卷。“以前这条土路坑坑洼洼,一到雨季泥泞不堪。现在这条柏油路宽敞又平整。”宽甸镇东门外村党支部书记徐永国领着记者参观。听取群众意见后,镇党委政府很快争取资金约180万元,对东门外村辖区内的所有巷路、组路进行了硬化与亮化。路畅了、街宽了,群众的心也敞亮了。“以前这是一条臭水沟,附近居民把生活废水、垃圾都排放到河中,淤堵严重,夏天都不敢开窗户,太臭了。现在大变样了,修了堤坝,安了路灯,照得600多户村民心里亮堂堂的。”宽甸城厢村7组村民王德福说。在城厢村9组文化广场上,崭新的健身器材格外引人注目。“自从建了这个广场,我和老伴天天来健身,以前只能散散步,现在不一样了。”一位正在健身的村民说。这处文化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集村民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依托文化广场这一阵地,村里经常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户外党课宣讲,普及党的惠民政策,让百姓切实感受党的关心与关怀。”城厢村党总支书记林基久说。投资55万元的城厢村7组水渠建设完成;投资193万元的欢喜岭村虎沟河路坝工程竣工;投资224万元的欢喜岭村虎沟河、丁趟河挡墙工程完工……今年以来,宽甸镇党委、政府争取资金1460.4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一件件好事、一桩桩实事的推进,让宽甸镇居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温暖。“走到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诉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这是全镇领导干部一直坚守的责任、担当与情怀。”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秉持为民情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紧扣群众需求,持续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将听民意、解民忧、办实事落到实处,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指数。作者:曲丹凤12/05
- 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美景醉人初冬的清晨,丹东市鸭绿江畔空气清新,视野通透。耀眼的日出、流动的江水、晨练的市民组成一幅幅美妙动人的画卷。作者:周广庆12/02
- 辽宁东港市:紧扣民生所需打造“15分钟健身圈”今年,辽宁省东港市城建集团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大力推进绿化景观提质工程,紧扣民生所需,因地制宜打造“15分钟健身圈”,让群众尽享健身休闲快乐。完善公园休闲功能,打造健康休闲“自然氧吧”。太平湖公园是市民晨练、散步、开展文娱活动的代表性场所,城建集团盛韵绿化公司对公园2座公厕进行提质改造,平整场地重新设置健身器材,加强绿化带垃圾清理,及时铺装维护地面、石凳、台阶,整理美化行道树池,使公园面貌焕然一新,市民健身休闲更舒适、更方便。改造升级植物园,变身休闲“微空间”。植物园位于世纪广场南侧,尤以盛夏时节满池荷花深受市民喜爱。城建集团厚植生态底色,对植物园进行绿化补植,种植乔灌木、绿篱地被、草花草坪,增设8套休闲座椅,修复2套石桌椅,吸引更多市民来此赏花、休闲,乐享幸福时光。“见缝插针”优化布局,开辟健身“打卡点”。在四角广场、迎宾广场等休闲场所可利用空间修建体育设施和运动场地,先后增设休闲座椅49套、健身器材65套,形成“健身有场地、休闲有氛围、赏景有去处”的健身休闲新格局。作者:韩晓非李洛李莉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