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丹东朝鲜族传统民俗娱乐项目之一拔河拔河是朝鲜族所喜爱的一种能显示集体智慧和团结力量的民俗游戏和体育项目,朝鲜族在民间举行拔河游戏的历史很长,早在15世纪已盛行拔河比赛.过去,每逢正月十五,人们以村为单位进行拔河比赛。这天一早开始就非常热闹,方圆数十里的农民,各自组织农乐队从四面八方涌来聚集在拔河赛场上,载歌载舞,锣鼓喧天。中午时分,双方壮丁各自扛着自己的绳子,进入赛场分界线接绳.拔河绳分“雄绳”和“雌绳”,连结时把雄绳尖头插入雌绳圈头里,然后插上大木簪子固定。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全场群情激昂,助威呐喊。雷鸣般的呼叫声,锣鼓声,响彻云霄。比赛结束后,取胜的一方队员扛着拔河绳子,在农乐队的助兴下,欢天喜地凯旋回村。全村男女老幼,又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庆祝胜利。如今,拔河也是很受欢迎的比赛项目之一。各由20名,30名为一方,互相拼尽力气去拉用红布条做标志的一条绳子的两头,看着都叫人起劲,选手们要动作一致,这对决定胜负影响很大。这种比赛一开始,选手们自不必说,连观众也都和他们共呼吸,齐呼喊,这种情况在其他比赛项目中是不常见的。08/13
- 凤城满族珍珠球珍珠球(原名采珍珠。满语:尼楚赫)是满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诞生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的白山黑水间。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劳动之余,模仿在水里捞珍珠的情形,形成了珍珠球游戏。珍珠球比赛场地长28米,宽15米,分为水区(内场区)、蛤蚌区(封锁区)和威呼区(得分区)。比赛规则为,每队上场7名队员,水区(内场区)内双方各有4名队员负责进攻和防守,进攻者通过传球,向抄网者网中投球争取得分。蛤蚌区(封锁区)内双方各有2名运动员,持蛤蚌(球拍)用封、挡、夹、按等技术动作阻挡对方进攻队员向抄网内投球。威呼区(得分区)内双方各有1名手持抄网的运动员,努力抄住本方队员投来的球。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为20分钟,并交换场地,总场得分者多者为胜方。1984年由北京市民族体育协会挖掘整理后,对珍珠球的竞技活动进行了规范化。1987年,于北京首次举行了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珍珠球邀请赛,凤城市男队荣获第一名,1989年6月全国珍珠球邀请赛中,凤城市男队获冠军,女队获季军。凤城满族珍珠球,是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民间的满族珍珠球竞技,不受场地、人数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玩耍,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随着社会进步,体育种类的丰富,凤城满族珍珠球有些淡化,为此凤城市在各中小学普遍开设满族珍珠球运动基地,强化传承与保护。08/12
- 辽宁省丹东军分区开展“英雄城市寻英雄”系列活动“到处是弹坑、尸体,我方在击退敌人4次进攻后,陷入绝境。阵地上只剩下孙景坤和3个战士,敌人层层围上来,他们毫不退缩,像4根钢钎死死钉在上甘岭上,坚守到最后……”7月中旬,辽宁省丹东军分区会议室内,军分区政委靳军主讲的一场“英雄城市寻英雄之英雄讲坛”活动正在进行,老英雄的故事叩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为做好宣传预热工作,由丹东市委宣传部发起,丹东军分区、丹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英雄城市寻英雄”系列活动,自5月1日启动以来,已统计搜集1000余名老兵的信息,正在遴选100名有历史荣誉的老兵并安排采访。接下来,他们还将开展老兵巡讲战斗故事等活动,提高老兵尊崇感、荣誉感,扩大国防教育影响力、感染力。前不久,丹东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联合丹东市委宣传部摄制组,走近当年参战老兵,搜集整理当年抗美援朝战斗史实史料和图片影像资料,挖掘整理抗美援朝中的战斗故事,让官兵、群众在学习中接受熏陶,了解这片热土的“精神家谱”。据了解,他们已经搜集挖掘了“英雄无言是初心”孙景坤、“上甘岭上通信兵”张恒志、“当好革命宣传员”谢长平等在世的抗美援朝老兵的感人故事。以这些真实故事为依托,他们组织开展“英雄讲坛”活动,让官兵、群众感悟历史,致敬英模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用活红色资源,讲好初心故事。讲台上,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获得者孙景坤的战斗故事逐渐进入尾声,台下听众眼角泛红。不少人感慨道:“这样的故事不仅感人肺腑,更有力量,值得我们年轻人品读学习。”08/12
- 凤城满族荷包荷包大兴是从满族开始的,满族先民从先秦时代素慎,经两汉三国挹娄,南北朝勿吉,隋唐靺鞨,直到宋元明的女真,一直把荷包作为实用器物和佩饰,先以羊皮、鹿皮缝制,后用棉布和丝绸制作,内装小食品和小物件。入关后,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佩带香荷包成为时尚。宫廷设官吏专门分管制作荷包,供皇帝赏赐臣僚,供皇族和官员使用。作为满族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女真算起也近千年了。荷包又称香包、香囊、香荷包、香袋、锦囊、雄黄袋等。满族荷包属于手工艺品的刺绣类,又称为布艺。材质主要是绸缎;造型有几何图形、动植物形和器物形等;刺绣的纹样有花鸟虫鱼、吉祥用语、戏曲人物、神话传说、祥禽瑞兽和脸谱古董等;装饰物件有珍珠、玛瑙、琥珀、玉石、流苏和盘长等。广泛应用婚恋定情、亲友馈赠、收藏珍玩和装饰装潢,特别是端午节庆活动中,用于消灾避邪,祈福呈祥,成为最具特色、最受欢迎的民俗标志性工艺品。满族荷包是广泛流传于东北满族聚居地区民俗工艺品,在满族民间流传至少400年以上。凤城满族荷包造型丰富多彩,构图严谨精妙,色彩鲜艳亮丽,主要用于上次、馈赠、定情、祝福、装饰和祛灾辟邪等,至今仍然是婚恋信物、馈赠佳品、针刺爱物和节庆饰品等;承载和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及珍贵的满族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凤城满族荷包群众基础深厚,一些有广泛影响的代表性艺人始终坚持传承和制作。满族荷包面料以丝绸为主,工艺师刺绣。规格最小的有1﹒5厘米X1﹒5厘米,最大的有30厘米X24厘米。20世纪进入90年代初,由凤城满族老人、满族荷包收藏家黄加祥先生等发掘整理,进一步继承和开发,目前已形成以满族民间布艺、挂件等五大类产品20多个品种,使用、收藏和馈赠的价值日益凸显,成为丹东地区节庆活动和旅游纪念品中的标志性民间工艺品,逐渐建立了研究、传承和产品加工制作基地。2001年以来,先后四次荣获全国和省内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金奖、银奖和优秀奖,已成为民族民间文化品牌和大型文化活动的保留项目。08/11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东朝鲜族民谣丹东朝鲜族民谣简称“打令”,以即兴演唱为主的民间文化活动。主要以洞箫、长鼓、圆鼓、小锣等民族乐器伴奏,有时还用长鼓、餐具等即兴伴奏。08/10
- 丹东满族剪纸 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满族是我市人数众多、历史影响最为显赫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文化已经渗透到丹东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剪纸作为满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2008年被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丹东满族剪纸这朵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奇葩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树皮到纸张的演变满族剪纸由来已久,相传早在16世纪,女真人就已经有了剪纸,那时的剪纸材料多为树皮、动物皮、树叶、麻布等,图案也较为粗犷和简单。据有关资料记载,丹东满族剪纸最早产生于明朝末年。在一些祭祀和节庆活动中,满族妇女常常用树皮、动物皮等剪一些图案,张贴在活动现场,以此烘托祭祀和节日气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纸张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满族剪纸的材质也被“新材料”所取代,剪纸的装饰性不断增强。每当逢年过节时,勤劳的满族妇女们便会用纸剪出各种福字、寿字、喜字、花卉、鸟兽、人物等贴在窗户上、屋檐下,单调的农家小院一下子因为这些大红剪纸而生动、喜庆起来。除此之外,剪纸在衣着方面也得以应用,许多鞋底、帽子、衣服、刺绣等的制作都是先以剪纸作为参考依据的。口口相传到如今满族剪纸是一种口传文化,我市最传统的满族剪纸多数也由家族长辈们口传心授传承下来。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目前确定的满族剪纸传承人有:东港市孤山镇的董宝君、新农镇的刘和秀、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镇的曾雪艳、青山沟镇的孙丹,他们大多也是从自已的长辈那里学到的剪纸技艺。传统满族剪纸风格粗犷,技法简洁,造型古朴,民族特点浓烈,随着满、汉经济生活的交流,满族剪纸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工艺上开始追求精致和细腻。满族剪纸的题材多以古代流传的神话传说为主,民族文化色彩十分强烈。如着名剪纸作品《布库里雍顺的传说》,讲述的就是一个与满族起源有关的美丽传说,着名满族剪纸《嬷嬷人儿》则十分清晰地表露了满族人们对嬷嬷神的崇敬。《风情丹东》里记载,满族发源于长白山,先人信奉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对天地顶礼膜拜,对许多动、植物都视之为神。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满族人也往往会将这一类的剪纸作为吉祥物贴在墙上。这样一来,我们常见的诸如狗、龟、鹊、鹿、熊、蟒、鹰等此类动物出现在丹东满族剪纸中也就不足为怪了。更让人称奇的是,在满族剪纸中,几乎每一种崇拜都有一个相关的神话传说,如《乌鸦救罕王》、《黄犬救主》分别造就了满族人们对乌鸦和狗的崇拜。满族人的性格向来以粗犷与豪放着称,然而满族文化却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满族剪纸中也不乏有一些如《人参姑娘》、《白山狩猎》、《姐妹易容》等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数《人参姑娘》,它讲述了一个勤劳勇敢的农村砍柴郎与善良的人参姑娘结为夫妻的神话爱情故事,成为民间广为传诵的爱情佳话。我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满汉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两个民族的文化相融也对剪纸工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我市剪纸艺术的现代剪纸艺人蔡雅新、王中朝等,他们的剪纸作品无不融合了满、汉族民间剪纸的特点,开创了独具风格的丹东现代剪纸。满族剪纸已不单纯是满族人剪满族的作品。保护传承任重道远有专家学者称,满族剪纸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和习俗的“活化石”。然而,在那些剪纸艺人中,即便是在满族剪纸的传承人中,也有部分人并不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知识产权,更不用说去保护自己作品的知识产权。就像剪纸艺人曾雪艳一样,她的剪纸并无固定题材和内容,看到的想到的,信手拈来,从不认为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有多么大的实际意义。剪纸艺人孙丹也告诉记者,自己的大部分作品连名字都没有就赠给他人了,剪纸多年,只有小部分作品还留在身边。随着时代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具有现代意识的审美需求逐步淡化了传统的民俗观念。如今,根植于民间的丹东满族剪纸的传承还是以家族中长辈们对晚辈的传授为主,而年轻一代关注和学习剪纸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如不及时抢救,银杏树一般珍贵的丹东满族剪纸将被人们逐渐淡忘,这不能不让人们对满族剪纸后继乏人的现状担忧。08/07
- 丹东鼓乐丹东鼓乐简称“鼓吹乐”,亦称“鼓吹”、“吹打”等,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传统器乐演奏形式,它长期流行于辽宁省丹东地区,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丹东鼓乐所用吹管乐器包括唢呐、管子、笙等,打击乐则包括鼓、锣、钹、碰钟等,有的鼓乐班还加入弓弦乐器和弹拨乐器。根据所用乐器的不同,丹东鼓乐可分为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唢呐乐”和以管子为主奏乐器的“笙管乐”两大类。唢呐乐又分为喇叭乐(低音唢呐主奏)、小喳子乐(高音唢呐主奏)、三不搁(低音、高音、中音三支唢呐合奏)和咔戏等演奏形式。一些鼓乐班在唢呐、笙管主奏的演奏形式中加入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作为配乐,进一步丰富了鼓乐的表现力。丹东鼓乐按曲体结构大致可分为堂吹曲、牌子曲和套曲三大类。堂吹曲也称“坐堂”,一般由引子、身子、尾子三部分构成;牌子曲比较短小,风格偏于活泼欢快,常用于喜庆场合;套曲则由若干乐曲组成,是一种大型的曲式结构。丹东鼓乐的板式包括散板、慢板、快板、水板等,代表曲牌则有《南池涝》、《金沙滩》、《前后风》等。丹东鼓乐气势宏伟,热情洋溢,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辽宁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目前能够传承丹东鼓乐技艺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如不加大挖掘、整理、保护工作的力度,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将面临失传的危险。08/06
- 丹东朝鲜族花甲礼丹东地区的朝鲜族有着一百多年的居住历史,人口2.5万人,大部分沿江而居。寿礼是朝鲜族家庭礼仪之中非常讲究的喜庆盛典,庄重、古朴而又热烈欢快。首先讲究孝道,充分展现子女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祝贺长寿的诚心;讲究摆大席,展现孝敬之意之外还有传承饮食文化之意;讲究礼节,从服饰到摆席、献寿,严格按着礼节规范进行,以此传承民族的礼节风范;讲究民族和谐,亲属邻里一齐共同庆祝,体现了和谐相处的美风、良俗。寿礼(“摆大寿席”)一般在农家院落里举行。寿星夫妇和陪坐的亲属及其子女必须穿着民族服装,还要有文化人写横额或对联。“摆大寿席”所上席的菜肴和摆放位置要有规矩。主要摆放食品主要分水果类,油炸果品类,茶食类,烤炙类,脯料类,煎料类和各种饼子;酒水有白酒,米酒和甘酒,主食有长寿面,冷温面和大米饭。对寿星敬酒,行大礼的过程叫“献寿”。献寿由主持人司仪,寿星及其陪坐人入席:简介寿星的人生经历;献寿由长子夫妻开始敬酒,行大礼。接着次子、三子夫妻一直到孙子辈,兄弟侄子们依次献寿。献寿完毕,由寿星找人给子女们倒酒,并说句吉言;寿星或子女致辞;子女或亲属邻里献寿仪式:最后唱歌跳舞,开始用餐。花甲礼是朝鲜族民众对孝的一种诠释,儿女通过隆重的花甲礼来表达对老人的孝心与关爱,也为子孙后代树立尊老爱老的榜样。08/05
- 韩家四代人 情系杜鹃花8月4日上午,位于振安区九连城村部附近的一处杜鹃花大棚内,韩世春、韩明峰父子俩正顶着高温嫁接杜鹃花。一盆盆嫁接完的杜鹃被包上一层塑料布。韩明峰说,用塑料布包能起到成活率高和成长速度快的作用。劈开细小的杜鹃颈杈,将一个个带小叶瓣的杜鹃枝条夹在其间,再用细绳捆绑,细心操作的父子俩脑门上全是汗珠。韩世春说,不同于现在一些花农种植的“山东蜡皮”,他们嫁接的杜鹃有“王冠”、“四海波”、“四锦”、“五宝”系列等上百个品种,都是丹东杜鹃的老品种。近两年,父子俩摆弄起丹东市民更为认可的丹东杜鹃老品种,3个花棚不仅赚了50万多元,还成了引领丹东杜鹃回归本色的先行者。韩世春说,目前,位于锦江山公园的丹东杜鹃展厅恢复工程已经完工,他们已收到展厅的邀请函,明年要到那里参加丹东杜鹃花展。在韩世春眼里,丹东杜鹃是五颜六色,缤纷多彩的。现年57岁的韩世春说,他老家在七道爱民沟里,爷爷韩树文从山东闯关东来到丹东便在那里种植杜鹃。韩世春自小跟着爷爷和父亲韩启慧种花。他印象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天位于原230医院附近的花市,丹东杜鹃独占鳌头,有粉的、红的、黄的,有单叶的、多瓣的,还有散发香味的。“当时丹东杜鹃名气很大,有云南、广东等地的人到丹东专门购买。”韩世春说,受市场冲击,近些年,有一种来自日本的“山东蜡皮”,因有山东等地客商专门收购,便逐步占领和替代了丹东杜鹃老品种市场。坚守丹东本地杜鹃品牌,迎来市场的回归,是近些年韩世春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最初,韩世春在爱民沟种植,地盘小摆不开。2010年前后,他转移到九连城镇窑沟村和九连城村购建大棚栽种。韩世春的儿子韩明峰,在韩国留学6年,前些年做边贸生意,今年舍去了一些边贸公司给他高薪报酬的承诺,毅然投身于丹东杜鹃的种植和品牌发展上。“小时候和父亲栽种及售卖杜鹃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致力于丹东杜鹃回归本色,擦亮丹东杜鹃这张名片,是韩明峰心中难舍的情结。“许多老杜鹃品种的母本,是我们费尽辛苦到丹东各地寻找的。”韩世春说,为了得到老杜鹃母本,他们到城区周边、凤城的边门、宽甸的石湖沟等地寻讨,回来后再精心嫁接。在韩家杜鹃大棚内,有一棵“欢天喜地”让父子俩津津乐道。韩世春说,这棵“欢天喜地”属于“五宝系”,是当年爷爷栽下的,根部有胳膊粗,花开时直径有15公分大,高重瓣,特别大气好看,一直舍不得卖,也成为他家的“镇家之宝”。还有一棵“贵妃醉酒”,有40年的栽植历史了,单片大叶,花为粉色带点,大气秀美。韩家坚守种植丹东杜鹃老品种,逐步赢得了新老客户的认可和称赞。韩世春说,凤城的宁大哥听说我家种植有仙女舞、富贵姬、赛牡丹等“老八种”杜鹃系列品种,慕名而来,一下子购买了一车“老八种”杜鹃芽,回去用于繁育。韩世春说,丹东人种花懂花,杜鹃在丹东有着良好的人文历史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种植条件,他相信,只要坚守自我,培育创新,就一定会迎来丹东杜鹃回归的春天。记者刁庆峰08/05
- 丹东虎山镇软枣猕猴桃:“迷你”猕猴桃虎山镇软枣猕猴桃,产自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虎山镇软枣猕猴桃平均果重30克,最大单果重43克,且抗旱、抗病能力强,不需要任何农药、化肥。每年在9-10月份成熟,成熟后一直挂果到下霜前,在气调库中能储存到来年1月中旬。该果实维生素C含量高达417mg/100g,是苹果、梨的80~100倍,柑橘的5~10倍。果实中还含有氨基酸、类胡萝卜素及镁、铁、钾、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滋补强身、生津润肺等作用。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酱、果酒、果脯、果醋和清凉饮料等多种食品、饮品。软枣猕猴桃还是良好的蜜源植物和庭院观赏植物。虎山镇位于宽甸南部,区域内土壤特性和水质条件非常适合软枣猕猴桃生长。目前,虎山镇已发展软枣猕猴桃2000亩,产值在600万元左右,未来三年将继续发展软枣猕猴桃3000亩。0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