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丹东民警李庆峰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称号今年1月10日是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近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0“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此次发布的2020“最美基层民警”,包括傅天雷、张岩、斯日古楞、陈帅、沈云如、宣恒、苏海福、贾铭毅、肖振宇、刘俊、安志、陈子丽(女)、何巧(女)、熊中华、贺小东、任建华、陶永生、赵林、杨东卫、李庆峰等20名当选者,以及殷刚、李姝(女)、张伟、王剑峰、吕宏伟、李勇、梅玉胜、邓柱华、王小双、胡雷、贺丽远、次仁朗珠、成亮、叶战军、胡瓦尼什·波拉提、王玉纯、路涛等17名提名奖获得者。其中,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大江口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李庆峰在此次活动中荣膺“最美基层民警”。李庆峰作为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唯一代表,扎根乡村15年,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地图”。他步行2万余公里,访遍辖区1041户人家,绘制28张辖区人口分布图,化解大小矛盾纠纷1100余起,他用自己的坚守,守护着边境的平安稳定。编辑邹润01/20
- 扎根边疆写芳华——记2020“最美基层民警”李庆峰“我是一朵绚丽的桃花,鸭绿江边深根发芽,守卫着祖国的安宁,绽放着我的青春年华”,这是2006年著名词曲作家铁源、邬大为在宽甸河口,为驻地部队官兵谱写的一首歌曲。而恰在此时,一名新兵也来到了桃花盛开的河口,开始了军旅生涯。如今15年过去了,他如桃花一般,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沃土中,绽放着绚丽的光芒。他就是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宽甸边境管理大队大江口边境派出所教导员李庆峰。1月18日,中宣部、公安部举行发布仪式,李庆峰荣获2020“最美基层民警”称号。宽甸河口是远近闻名的边境生态旅游村,每年吸引大量游客。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边境乡村,李庆峰被分配到河口村的时候,治安形势并不乐观。李庆峰决心打开局面,开始从入户走访做起,全面熟悉辖区社情民意。他把全村的道路走个遍,而且每走一处都做认真的记录。由于他的认真和执着,逐渐受到村民们的关注,村里的一些情况也逐渐进入他的耳朵里。有了群众的信任,李庆峰审时度势,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探索以警务室为中心、村民组为前沿、群防群治力量为辅助、视频监控为触角的管控模式。不久,在上级的帮助下,将警务室升级改造成涵盖勤务指挥、联勤联动、询问讯问、视频巡查、办证服务、矛盾调处等功能于一体的丹东市第一家多功能农村警务室。在河口警务室的3年里,李庆峰步行2万余公里,访遍辖区1041户人家,上门办理便民利民事项500余件,绘制了28张辖区人口分布图,独创了调解处理矛盾纠纷“四心五类工作法”,化解大小矛盾纠纷1100余起,促进了警民、村民团结,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和信任。有了群众做基础,李庆峰在工作中就有了底气。有一次,李庆峰发现村民王某近期出手十分阔绰,动辄两三万人民币,不仅还上欠债,还购置价格不菲的奢侈用品。异常情况引起李庆峰的高度警觉,经过周密侦查发现,王某涉嫌贩毒。李庆峰联合县禁毒大队民警,依托多功能警务室,通过走访调查、研判信息等手段,迅速捕捉到王某毒品交易的行动轨迹,最终将其成功抓获,当场缴获冰毒2公斤和赃款10.3万元。多功能警务室建立以来,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49起,查破治安刑事案件17起,抓获网逃3人,案件查处率明显提高,辖区发案率显著下降。在全省公安城乡警务改革现场会上,河口警务室被评为“城乡警务改革示范单位”,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及省公安厅领导的高度肯定。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河口旅游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短短几年时间,村里“农家院”增至180余家。然而,因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管理,出现很多新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李庆峰积极创新乡村多元治理新模式,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村容村貌发生变化。如今,河口村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祥和的氛围,给村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收入比两年前翻了近两番。河口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燕红桃是河口村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绝大多数的脱贫对象都选择种植燕红桃。为弥补乡村经济分散经营的缺点,增强种植户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李庆峰在详细查阅近年来农村集体经营的成功案例,向村委会提交了关于燕红桃实行集体规模经营的意见,得到村委会及村里种植户的一致认可。于是,由村委会牵头、燕红桃种植户共同参与的河口燕红桃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自合作社成立以来,燕红桃销售屡创历史新高,桃农年平均收入达10万元。村民们富了,李庆峰却没有高兴起来,因为村里还有一些因为病残而在生活标准线下的村民,村民陈福宝就是其中之一。李庆峰主动与陈福宝结成帮扶对子,一来二往,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有一次,李庆峰在走访中发现桃农对农家肥青睐有加,但肥料有限。李庆峰立即上网查找有关桃树用肥的知识,并将整理出来的信息交给陈福宝。陈福宝下定决心要好好经营农家肥生意。如今的陈福宝不仅娶妻生子,还成立了公司,累计纳税额达280多万元,一跃成为镇里屈指可数的纳税大户。2020年,已经担任边境派出所教导员的李庆峰,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带头写下抗疫请战书,积极开展思想动员,号召全所民警全力投入边境管控和疫情防控工作,积极配合镇政府、村委会和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加强辖区联防联控、网格管理工作。李庆峰牵头整合村里护边员、护林员、民兵等群防群治力量,组建巡逻巡察、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查缉堵截、情报信息等5个工作小组,由派出所民警和村委会委员任小组长,24小时不间断联合开展边境封控和疫情防控工作。扎根乡村15年,李庆峰以桃花的品格扎根边陲。他创新警务工作,帮助小小的边境乡村变成享誉全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部队转隶,他换装不换色,为全村完成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他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安现役部队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人民满意警察”“辽宁省优秀青年民警”等荣誉称号。董经华记者刘作庆谢秋林01/20
- 冰封鸭绿江的记忆本月上旬,丹东遭遇了一次寒潮,历时近一周。天气如此寒冷,却没有让鸭绿江封冻。于是,有市民致电本报,希望能写下过去鸭绿江冰封时的趣事。1月13日,记者骑着自行车,自鸭绿江燕窝段一路至滨江中路南端的五道河桥。所见到的鸭绿江水波荡漾,江鸥戏水。在9号坝门处,一位冬泳者告诉记者:“几天前,江水确实有薄薄的冰碴,但中午时就融化了。寒潮来袭的这几天都是这样。”另一位冬泳者说:“我记事起,鸭绿江就没有封冻过。2018年岸边结了冰,虽然很厚,但也没有封江。”《安东市志》中记载:“鸭绿江冬季结冰,船运停止,民众采用爬犁从事冰上运输,鸭绿江上另一方式的运输业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鸭绿江每年冬天都会结冰,冰厚至少有一尺。结冰后的江面放眼望去,一马平川。我那时也就十几岁,经常跑到江面上玩儿,看南来北往的爬犁和人流。”在文化广场,如今已耄耋之年的李咸文说。与其散步的几位老人也附和: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丹东市民,都对鸭绿江江面冬季结冰记忆犹新。1月9日鸭绿江入海口处大量结冰(海东摄)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鸭绿江爬犁荣升主角当年鸭绿江冰上运输业是怎样的盛况?李咸文等几位老人回忆,二十世纪初,素有“木都”之称的安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安东城区里住户取暖靠的是土炕,所有大小买卖人家和手工业作坊,取暖的方式都是火盆木炭。”由于冬天城里的木炭需求大,继而催生了木炭业,鸭绿江沿岸的农民每年秋收后,便开始进山烧炭,待鸭绿江封冻、下雪后,再用爬犁将木炭运进城中销售。这便是爬犁兴起的主要原因。当年的爬犁分多种:一种是人蹬的,叫冰爬犁;另一种是牛马拉的雪橇,也叫冰雪爬犁或牛爬犁、马爬犁。爬犁作为运输和交通工具,不仅鸭绿江上游的人家有,城区江边人家也有。一些在江上谋生的使船人、冬闲的“放排人”,也都或买或制作爬犁到江上去挣钱。特别是春节前,很多年货都由爬犁运来送往。鸭绿江结冰后,爬犁多到何种程度?“江面上,每天从早到晚,各种爬犁形成两队,一队向上走,一队向下来。从市区的东尖头、沙河子到上游燕窝、爱河口马市。一眼望去,这些爬犁队伍,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有拉柴火的,有拉粮食的,有拉草料的,也有拉客人的,更多的是拉木炭的。”李咸文这样描述当年鸭绿江上的爬犁队伍。冰面成为乐园冰封的鸭绿江,也是孩子的乐园,溜冰以及由溜冰衍生出的滑冰、蹬冰车、打陀螺等游戏直到今天仍让许多人津津乐道。同在文化广场散步的孔宪祥说:“那时,我最愿意玩的冰上游戏就是‘接火车’。我们几个小伙伴,把各自的冰车排成一行,由其中一个人趴在上面,用手把好前冰车,用脚钩住后面的冰车,其他人骑在他身上。长长的冰车活动后,就像火车一样向前奔驰,惊险刺激。”由于贪图冰上快乐,整个冬天,孔宪祥和伙伴经常天不亮就跑出去,天黑了才在母亲的训斥下回家吃饭。据记载,伪满洲国时期,每年冬季日本人会联合在安东的日属企业,开办冰上运动会。地点就固定设在东尖头一带的冰面上,参与人员是日本人和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人。“每到运动会的几天,日本人都会在鸭绿江冰面画出场地,禁止运动员以外的中国人进入。”大江冰封难现出生在东坎子的市民王洪泉回忆,鸭绿江原来出产一种银鱼,味道鲜美。每年大江封冻后,许多市民晚上都到冰上“照”银鱼。所谓“照”,是因为银鱼有趋光的特性,它在水下看到灯光,就会追逐光亮,不用多长时间,就会有银鱼浮上水面,“照”鱼人用抄兜迅速将银鱼捕捞上来就可以了。照银鱼,不仅能够获得一笔收入,还会给家里改善伙食。因此,那时冬天夜晚的鸭绿江冰面上,从上游的马市,到下游的浪头,总是一片渔火、一片繁忙。采访结束时,李咸文感慨:“过去冬天的气温常常是零下三十多度,有时会达到零下四十多度。如今,零下二十度都很少,遇上了也只有几天,很难看到冰封鸭绿江的场景。”01/19
- 丹东1镇4村上榜!近日,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公布2020年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特色村名单。丹东市东港市孤山镇为2020年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丹东市东港市孤山镇丹东市凤城市大梨树村、丹东市东港市孤山镇大鹿岛村、丹东市东港市北井子镇獐岛村、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为2020年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丹东市凤城市大梨树村▲丹东市东港市孤山镇大鹿岛村▲丹东市东港市北井子镇獐岛村▲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01/19
- 少儿京剧专场公益惠民演出开演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海宁锣鼓铿锵,余音绕梁。1月17日,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举办的“艺术迎新春文化进万家”少儿京剧专场公益惠民演出活动拉开帷幕。为配合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活动采取现场录制、线上展播的方式进行。此次活动在展示国粹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更为新春佳节的到来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为市民送上艺术的享受。来自市少儿戏曲艺术培训中心的40位小表演者同唱梨园欢歌,共迎新春佳节。《大登殿》《文昭关》《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14个经典唱段轮番亮相,充分展现了国粹艺术的独特魅力与韵味。多年来,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在全地区戏曲艺术弘扬传承方面与我市少儿戏曲艺术培训中心密切合作,让少年儿童接触、了解京剧艺术,为我市戏曲事业的传承发展,输送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并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据了解,本次活动将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线上平台播放,用国粹艺术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年味儿。01/18
- 宽甸蓝莓和软枣入选国家级地理标志商标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曲丹凤继“宽甸石柱人参”“宽甸山参”“宽甸鸭绿江鲤鱼”之后,宽甸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又添新成员。记者从宽甸农业农村局得知,“宽甸蓝莓”和“宽甸软枣”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宽甸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有利于蓝莓生长,作为我国最早从事蓝莓种植的地区之一,目前宽甸蓝莓种植面积已达1.6万余亩。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宽甸摸索出一套先进的蓝莓生产和管理方法,在行业内占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仅古楼子乡暖棚出产的蓝莓即可占据国内蓝莓市场50%以上的份额,并成功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水果批发市场和一些规模比较大的连锁超市。近年来,宽甸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从野生软枣猕猴桃中挑选出优良品种进行人工繁育,培育出了品质较优的软枣猕猴桃,使宽甸的软枣猕猴桃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工种植面积有7000多亩。宽甸蓝莓和软枣入选国家级地理标志商标后,宽甸将继续做好品牌授权与监督工作,严选区域范围内生产水平高、标准化程度高、信誉信用好、业内口碑佳的农业企业及合作社,严选优质产品、监督生产全过程、强化技术指导,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1/18
- 东港海边的挖蛏人1月11日上午,在零下20℃的冰面上,有200多人在东港海边虾池里破冰挖蛏,厚达30公分的冰层为挖蛏人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凿冰以后,还需要将碎冰层搬走,才能进行工作。见习记者孙新语摄影报道01/15
- 凤城村屯小广场 文明实践大舞台自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以来,凤城市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宣讲群众最想听的内容,开展群众最喜爱的活动,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凤城市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文明实践新平台,以镇村文化广场为主阵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市共打造镇、村两级文明实践广场近300个,基本上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成立“上懂天气”“下接地气”的理论政策宣讲志愿者队伍,通过“理论变家常”行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大梨树村通过小广场开展“小马扎”讲堂,弘扬“干”字精神;推进三级联动送文化,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活动队伍”;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工作机制,市、镇、村三级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农村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群众文艺队伍四级培育模式,通过文艺骨干、文化能人定期培训、串联表演、组建协会等形式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破陋习、树新风”,营造向上向善向美新风;强化“一约四会”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育乡风文明;青城子镇组织爱心志愿者协会开展的“月行一善”活动;东汤镇9个村共建有村屯小广场12个,队伍22支,志愿者1200多人,形式多样的广场活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据统计,凤城市年均开展专题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000多场次,小广场成为倡导文明新风的新载体,激发群众力量的新阵地。记者蔡萌萌01/15
- “牛”元素年货添喜气牛年将至,琳琅满目的年货市场上,自然也少不了“牛”的身影。贴春联、挂福字,是每年春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为迎接牛年的到来,今年春联市场上到处可见“牛”元素的身影。无论是用“牛气冲天”这样的吉祥话作横批讨彩头,还是将各种憨厚可爱的小牛画在福字上,红红火火的春联配合“五谷丰登”的寓意,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平添了喜气。除了贴春联,年货吃食也是必须要置办的,酱牛肉是许多家庭年夜饭的必选。一些习惯自己动手的市民早早就开始囤货,买上几斤牛肉,既满足了自家年夜饭所需,也可以在走亲访友的时候互相送送自个儿做的拿手菜。如果不愿意花时间做,市场上也有许多卖熟食的商家提供现成的酱牛肉。而茶余饭后的闲聊时间,自制或购买的牛肉干也是各家备受欢迎的零嘴儿。生肖牛作为极具亲和力的动物,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频繁现身于各色商品。眼看年关将近,商家们陆续推出了许多带有“牛”元素的新品吸引顾客。无论是大人孩子都需要的新衣新鞋,还是备受孩子欢迎的小牛玩偶,牛以其平易近人的卡通形象在年货市场随处可见。超市里,许多“新年特供”的各色零食配上了小牛图案;红毛、金角的小牛玩偶也成了烘托新年气氛的宠儿……每逢牛年,市民走亲访友少不了用“牛气冲天”“牛运当头”互道吉祥,踏实肯干的“牛”反映了人们对富裕安康的美好生活的期盼。实习生栾欣宁01/15
- 丹东“礼品”文章待做足每年春节前,都是礼品销售旺季。1月13日,记者走访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看到,海鲜、水果、酒水、干果等各种各样的土特产品礼盒,被商家们摆放在卖场最显眼的位置。火红的礼盒包装,透出浓浓的节日喜庆。可是,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礼盒商品中,竟然看不到本地土特产礼盒。“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送礼就要送健康的。今年,我打算购买本地的礼盒装土特产送亲友。”正在一家超市礼品专柜挑选商品的市民李玲说,丹东除了草莓,海鲜、山野菜、土鸡蛋、有机大米以及各种菌类,都是不错的走亲访友礼物之选。可是,一上午的闲逛让她有些失望,她走了好几家超市和农贸市场,都没找到称心的本地土特产礼盒。“超市服务员告诉我,去土特产专卖店能买到本地礼盒装的土特产,可专卖店在哪儿?如果离家远,我也提不了多少。这么大的超市,竟然没有本地土特产专柜,这也不方便外地人购买吧。”李玲无奈地说。李玲无心的抱怨透视出丹东“礼品”文章有待做足。过去,市民们走亲访友喜欢携带的礼物,以品牌烟酒、承德露露、赣南脐橙、新疆香梨和苹果及品牌干果等外地商品为主,丹东的大榛子、板栗、蕨菜、刺嫩芽、松伞蘑、猴头菇、松茸等山珍,黄蚬子、海参、烤鱼、杂色蛤、泥螺、对虾等海味,还有草莓、蓝莓等水果,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丹东特产”却未能走进丹东人走亲访友的礼品名单。不过,近几年,丹东的本土企业开始学着以“礼”换“金”,本地土特产品开始以礼品的方式出现。在我市一家土特产品商店,记者看到货柜上礼盒包装的山野菜、菌类、土鸡蛋应有尽有,店老板忙着在购物卡上盖章。“现在,人们讲究饮食健康和养生之道,希望既吃得美味,又吃得健康,走亲访友也都喜欢送上绿色有机的食品。”这位店老板说,丹东有太多的好产品,只是与外地品牌产品相比,丹东本土产品还需在包装、销售及品牌打造等方面多下功夫,才能在节日礼品市场抢占一定份额。“相比前几年,丹东土特产品的包装有了很大进步。但销售方面只打开线上这一块远远不够,还应该把线下文章做足。”这位店老板说,他家经营以山珍为主,受条件限制,海味只经营一些即食的。他平时也在微信和电商平台卖丹东特产,消费者反馈非常好,尤其是外地消费者对丹东草莓、蓝莓、板栗的深加工产品,还有即食海鲜和松茸、稻米等产品青睐有加。本地市民也喜欢购买丹东海鲜、山货快递给外地亲友,他们觉得这些产品能够代表丹东地方特色。可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丹东有几家特产店、具体位置在哪里,外地人更是无从知晓。因此,他认为丹东有必要建设集土特产、民俗文化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卖场或一条街,集中展现丹东特产,以满足线下消费需求。“丹东没有本地特产一条街,真是一大遗憾。”采访中,不少市民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表示,丹东地产丰富,草莓、蓝莓、板栗、海鲜、菌类全国闻名,满族、朝鲜族食品和民俗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历史悠久,这些能够体现丹东特色的产品如同散落的珍珠,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如果将它们集中展现,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丹东相关产业的知名度。记者唐莉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