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丹东
- 辽宁丹东:战严寒保安全 践行使命促发展11月30日中午,在丹东港大东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全副武装”的一级引航员何明权顶着刺骨的寒风登上20万吨级散货船,有条不紊地指挥这艘海上“巨无霸”掉头离泊出港。这艘船早在两天前就已卸货完毕,却因遭遇寒潮大风极端天气影响延误了船期,船方迫切希望早点离泊出港。为了能第一时间满足船方的引航需求,丹东港引航站引航专班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随时同海事交管中心保持沟通,在风力减弱的第一离泊时间窗口登轮引航。连日来,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高效统筹公路和水运疫情防控、保通保畅和安全生产。交通运输一线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进我市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航道服务中心航标段职工克服冬季严寒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定期航道巡航制度,加强航道、航标、通航建筑物、水上服务区等巡查维护工作,确保航道航标位准确、效能正常,全力保障辖区航道安全畅通。目前,已累计巡航350海里,巡查航标390座,恢复失常航标6座,完成冬季航标起换56座次。在航道工作船码头疏浚施工现场,航道“丹航031号”反铲工程船正在紧张施工。连日来,为抢抓施工工期,船上11名船员坚守岗位、共克时艰,确保疏浚生产和防疫安全。虽说30余天未曾见到家人,但大家却没有任何怨言,干劲十足。每日完成工程量近2000余方,预计该工程于12月全部完工。近一段时间气温骤降,给港口引航生产和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更大挑战。11月4日以来,丹东港引航站严格贯彻落实相关防疫要求,采取“引航作业闭环运行,引航人员闭环管理”封闭式引航模式,引航员专班驻点港区内封闭运行管理,严守港口“外防输入”第一道关口,全力为港口企业稳定发展和海上物流保供保畅保驾护航。截至11月30日,丹东港引航站已累计引领外贸船舶549艘次,其中船长250米以上的超大型船舶102艘次,引航进口铁矿石920万吨、煤炭300万吨、大豆47万吨,出口钢材33万吨,有力地保障了丹东港海上防疫安全和生产物流链的平稳运行。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催生新作为。正在实施冬季航标起换作业的航道职工纷纷表示,将继续发扬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怕困难、连续作战”的奉献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敢担当的强大动力,为新时代我市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作者:姜慕馨12/15
- 【科普】@所有人,这份个人防护攻略请收好!科学防疫,从我做起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显著减弱但传播能力明显增强要继续坚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主动做好健康防护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12/14
- 【科普】“阳过”→“阳康”,这份指南请收好12/14
- 辽宁丹东:科技赋能 大黄蚬资源有效恢复近年来,丹东东港市通过探索育苗、放流和系列增养殖举措,创造适宜大黄蚬繁殖和生长条件,走出一条基本技术新路径,大黄蚬资源量明显增加,有效促进了大黄蚬养殖业健康发展和渔民增收。“东港大黄蚬”作为东港市地标产品,以其味美、肉嫩、汁鲜、营养丰富的特点畅销海内外。但由于大黄蚬的特定内质,其育苗、增殖等关键性生产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产量出现逐年递减趋势。2012年,丹东永明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成立“辽宁·东港海洋经济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启大黄蚬育苗和增殖基础性工作。从2018年开始,在省、市、县渔业部门大力支持下,持续开展大黄蚬幼苗放流行动,5年来累计放流幼苗2.67亿粒,大黄蚬资源得到有效恢复。2021年,永明食品又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成立东港市黄蚬子研究所,全面展开大黄蚬良种培育、苗种繁育和增养殖技术等系统性基础性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北黄海丹东海域资源环境调查与承载力评估,查明大鹿岛海域中国蛤蜊(大黄蚬)生物承载力和增殖容量。利用COI基因测序和微卫星标记系统评估辽宁、山东和南方地区中国蛤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发现东港中国蛤蜊遗传多样性水平显著低于南方群体,亟需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在此基础上,完善中国蛤蜊人工繁育技术和大规格苗种池塘高效中间培育技术,查明中国蛤蜊“跑滩”原因,并集成中国蛤蜊产卵场、资源恢复区选择、生物承载力评估、防“跑滩”和增殖放流技术,建立了中国蛤蜊增养殖技术体系。同时,研究制定了辽宁省地方标准《中国蛤蜊增养殖技术规范》,规范了增养殖苗种要求、环境条件、播苗、日常管理、采捕等关键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结合前期制定的辽宁省地方标准《中国蛤蜊(种质)》和《中国蛤蜊苗种繁育技术规范》,集成创新建立了“种质评估—苗种繁育—增殖放流”中国蛤蜊增养殖技术体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指导意义,为东港市大黄蚬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技术支持。作者:张瑞12/14
- 辽宁丹东:2022-2023辽宁冬季体育旅游启动12月10日上午,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体育局、丹东市人民政府指导,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宽甸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宽甸满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辽宁天桥沟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2022-2023辽宁冬季体育旅游启动暨丹东宽甸天桥沟冬季旅游季”开幕式在天桥沟滑雪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释放激情,逐梦辽宁”为主题。景区推出了“抖音达人免费学滑雪”“回忆童年,寻宝天桥”等系列活动,来自全省各地千余名雪友汇聚天桥沟,在活动中玩出精彩、玩出激情、玩出健康。据了解,本次活动是4月份以来全省第一项大型文旅线下活动。不少沈阳、本溪等地的滑雪爱好者自驾前来,雪场恢复了疫情前的热闹和活力,预示着我市旅游产业正在回暖升温。作者:曲丹凤12/14
- 辽宁丹东:“直播带岗”保就业“对化学和科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看过来哟!”近日,“丹东就业”抖音平台发布、“探厂视频”两期、招聘信息视频两期,共有12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1个,岗位需求人数达100余人次,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6421次。直播中,“探厂主持人”深入招聘企业内部,零距离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企业文化、福利待遇等,带领求职者对岗位进行“云体验”,让大家坐在屏幕前就能详细了解应聘岗位的工作内容。同时,探厂主持人也会对大家关心的薪酬、休假等问题展开提问,让这场“云上面试”切切实实地满足了求职者的需求。据平台分析,这四期直播的观看人群年龄以24—40岁为主,达到了精准投放的效果。受疫情影响,今年很多线下招聘会被按下了“暂停键”,市人社局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积极探索线上办公模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岗就业等民生保障工作,通过微信公众号和‘丹东就业’官方抖音号等平台,为企业稳岗提供助力,取得了较好成效。3月24日正式开通“丹东就业”抖音号开展直播带岗活动以来,已有上百家企业参与直播带岗活动。在创新线上招聘渠道的同时,继续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保用工、全力拓宽职业培训和人才培养渠道,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累计组织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31场,完成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岗位征集计划,招聘“三支一扶”岗位人员15人。通过公益性岗位累计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69人,预计全年将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4500万元,发放公益性岗位人员社会保险补贴资金1700万元。积极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确保全市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此外,创新推动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县(凤城市)、试点区(元宝区)建设,将重点群体就业、失业和及时停发服刑、死亡人员冒领养老金等30余项就业和社保服务纳入平台,预计11月底前完成建设,并于明年在全市全面推行。预计年底前完成人力资源智慧化市场二期建设,建设“短零工”市场,为高校毕业生和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开展辽宁省就业创业先进奖推荐工作,推荐先进集体8个,推荐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8名,推荐创业带动就业先进个人7名。全力拓宽职业培训和人才培养渠道。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及时发放培训补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950人次,预计全年开展职业培训1.4万人次以上,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1000人次。开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积极开展第二届“丹东工匠”评选推荐工作,共选树第二批“丹东工匠”10名。作者:王玉12/14
- 【科普】收藏!乘车、上班、购物…全天防疫攻略来了12/13
- 辽宁丹东:“院士科普站”开展线上科技培训12月8日,丹东市科协邀请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的设施园艺专家之一、丹东市高冠蓝莓院士科普站进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及其专家团队成员,以及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刘兴安博士,围绕设施大棚建造的结构特征、设施大棚的建造流程与注意事项等话题,为我市农业战线科技工作者和设施农业种植大户开展专题培训。全市100余人通过线上会议收听收看讲座。为更好发挥“院士科普站”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作用,提升讲座针对性,市科协提前对我市设施大棚建造需求进行了调研,根据我市大棚建造在结构上缺少技术支撑、在节能保温蓄热技能方面有技术需求等设置话题。刘兴安博士在培训讲解后,还与听课人员进行了互动答疑。今年以来,丹东市科协充分利用“院士科普站”进站专家资源,分别邀请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余朝阁副研究员、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王彦昌研究员等专家,为我市设施蔬菜种植、软枣猕猴桃、蓝莓种植等进行技术培训,为我市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下一步,他们还将充分发挥丹东市高冠蓝莓研究开发中心院士科普站作用,通过邀请专家举办高端科普报告、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和实地指导等形式,全面推进我市设施农业和小浆果产业发展。作者:栾柏醇12/13
- 辽宁东港市:黄土坎镇“小网格”撑起乡村治理“大格局”辽宁省东港市黄土坎镇将乡村网格化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治理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点抓手,让“大事小事不用急,有事就找网格员”成为村民共识,推动网格化治理真正实现“网”住群众所想、“网”准民生需求。不断优化网格设置,按照“规模适度、管理便利”原则,以村民组为单位,划分网格单元106个,将网格管理触角延伸至每户村民。健全网格党组织,将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成立党组织106个,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优化网格体系,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原则,将社会治理、疫情防控、渔船管控、环境整治等各项管理服务工作融入基层一张网,构建起“多网合一”工作体系。优化网格力量,组建以村民组长为网格员,党小组长、中心户长、离任村干部、水管员、护林员等为微网格信息员的322人组成的工作队伍,发挥网格员“人熟、事熟、情况熟”优势,开展精细化服务,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黄土坎镇将持续以“网格”疏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让无数“小网”合成一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大网”,小事一格办理,大事全局联动,真正让更多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作者:苏晓文崔启鹏于页心12/13
- 辽宁丹东: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今年是现行宪法公布40周年。12月4日,丹东市迎来第五个“宪法宣传周”。结合疫情防控实际,丹东市精心策划举办系列宪法宣传活动,宣传宪法知识,让宪法精神根植人心。抓住关键少数,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化常态化。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联合举办2022年度全市国家工作人员法律知识考试,以考促学、以学促用,不断提升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活动开展以来,领导干部带头考试,充分调动学法用法积极性,全市共1.5万名国家工作人员参加考试。“法律明白人”带头学宪法,疫情防控和普法宣传两不误。全市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做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法律明白人”学宪法培训班,共培养“法律明白人”2.1万名。宽甸司法局、凤城司法局通过宪法学习交流会、宪法培训、线上推送法律知识等方式,以“法律明白人”的法律素养,带动身边群众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市司法局、振兴区司法局、振安区司法局组织法律工作者下沉社区,向群众发放疫情防控法律指引,实现疫情防控和普法宣传两不误、两促进。开展“六个一”宪法宣传,在校园播种法治种子。市司法局联合市教育局,开展了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校园”为主题的系列“六个一”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实验小学新区分校通过开展线上宪法晨读齐诵、宪法主题升旗仪式、宪法征文、宪法微视频、宪法手抄报、宪法主题班会等活动,让法治意识在每一个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让宪法在多领域绽放。报纸、电视、微博、微信齐上阵,图解、直播、动漫、微视频齐发力,宣传宪法40年来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宪法与我们一生息息相关等内容,掀起学习宣传宪法热潮。市司法局联合市律师协会,组织20多名律师录制“宪在有你守护一生”宪法宣传微课堂活动,共拍摄12期,讲述了《宪法》的名誉权、休息权、抚养权、劳动权等权利,在“两微一端”等多媒体播发,已获得数万人点赞。东港司法局组织律师参加“法治热线”电台栏目,通过以案说法、专家解读宣讲宪法。凤城司法局制作《宪法在你身边》动漫小视频,举办法治文艺汇演等活动,推动宪法精神深入人心。元宝区司法局特邀普法志愿者、辽宁云舒律师事务所律师开设“宪法与你的一生”普法专题讲座,共录制7期短视频,在元宝发布、元宝区司法局微信公众号播发,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作者:刁庆峰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