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美中国
- 怒江,我为你歌唱!编者按:摆脱贫困是全世界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和共同理想,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共同使命,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任务。作为实施精准扶贫中的“怒江实践”,为全球减贫事业、国际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了“独特启示”和“典型样本”。本文提出我省应深入总结怒江经验,将怒江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民族团结、绿色减贫和沿边开放的新样板”,为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推进减贫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加快推动全球减贫事业。 目前全球仍有7亿多人口挣扎在贫困线上,世界减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消除极端贫困列为首要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减贫成就加速了全球减贫进程。怒江州作为“三区三州”之一,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和发展条件缺乏的特殊州情决定了怒江在脱贫工作中的特殊地位。近年来,怒江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全力打造绿色转型样板、民族团结典范,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也开创了新局面。2019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被命名为国家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0年怒江州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创造了具有国际意义的“独特实践”。因此,“怒江经验”将推动建成绿色开放怒江,实现怒江对外开放水平新跨越、新发展、新突破。面向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怒江州提出了绿色开放的新思路,打造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国际民族团结、绿色减贫和沿边开放的新样板”。 一、推动怒江打造“国际民族团结、绿色减贫和沿边开放的新样板”的重大意义 打造“国际民族团结、绿色减贫和沿边开放的新样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重要指示的“怒江实践”,是“三区三州”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体现,为全球减贫事业、国际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启示”。 从国际意义看,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有8亿多人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怒江州具有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具有的贫困特征和没有的贫困特征,怒江打造“国际民族团结、绿色减贫和沿边开放的新样板”,不仅是对中国、对云南打造示范样板,也是为全球边疆发展、民族团结打造“中国样板”、“云南样板”,体现“中国力量”、“云南力量”。 从政治意义看,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接见”、“两次回信”、“一次听取工作汇报”、“多次指示批示”为怒江州实现全面脱贫指明方向,将推动怒江打造绿色开放的新局面。怒江州打造“国际民族团结、绿色减贫和沿边开放的新样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重要指示的“怒江实践”,推动怒江打造边疆民族团结发展新样板形成“国际经验”对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拓展新国际减贫交流与合作途径、开辟世界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从经济意义看,怒江州打造“国际民族团结、绿色减贫和沿边开放的新样板”,有利于促进怒江州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凝聚强大合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怒江州现代化经验模式,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怒江毗邻的缅甸属于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19年人均GDP仅为1400美元,据世行最新预测显示,缅甸贫困率将从2019年末的22.4%升至27%,将怒江打造成为缅甸等国家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典型示范,为全球减贫贡献伟力的“怒江实践”。 二、区位优、特色强、资源丰,怒江实践成果颇丰 独特的开放区位优势。怒江州国境线长达450公里,占中缅边境线的22.3%,是中国进入缅甸、印度的最佳捷径,是中国面向印度洋开放、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前沿。怒江的片马口岸是滇西北通往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唯一陆路通道,也是我国进入“两亚”、沟通“两洋”、连接“欧亚”大开放格局中的重要陆路贸易通道,具有独特的对外开放区位优势。 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直是怒江州的工作主题,是怒江最基础、最关键、最核心的工作之一。怒江州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22个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的93.97%,集“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独有民族、跨境民族于一体,各少数民族与缅甸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互联互通不断加强,建立起牢固的互利合作关系,促进边境地区共同发展。 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绿色是怒江的生态底色,也是怒江山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成色,2020年,怒江成为全国草果的核心产区,种植面积达111万亩,16.5万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怒江州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是世界级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拥有高山峡谷观光、民族风情体验、文化生态科考神奇秘境探险、休闲养生康体为一体的丰富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是大滇西旅游环线的最后驿站。近年来,怒江充分发挥在特色生态农业、低碳工业、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将推动怒江提高绿色产业吸纳与产品辐射能力,打造成为绿色开放怒江。 丰硕的怒江实践成果。怒江州作为“三区三州”之一,占怒江州总人口60%的32万“直过民族”摆脱千年贫困,创造了我国精准扶贫事业“一步跨千年”的奇迹。怒江按照“进城抵边”的安置思路,通过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推行EPC建设模式,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有效衔接,实现守边固边、稳定脱贫与生态保护共赢。近年来,怒江对缅互联互通能力加速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9年全州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7000万美元,是2015年的3.68倍。怒江将建设半山酒店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打造产业扶贫示范区的重要抓手,促进云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20年怒江建成6个半山酒店、4个精品酒店和16家旅游民宿。“怒江实践”生动诠释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 三、聚合力、创样板、谋发展,推动建设绿色开放怒江 充分利用怒江多民族优势,创新多民族文化合作方式,以边疆繁荣稳定、绿色开放发展为目标,从“牢固基础、创新模式、推广宣传”三方面提出怒江巩固脱贫攻坚“新成果”、打造边疆团结“新样板”、开启绿色开放“新篇章”的建议。 (一)牢基础,巩固脱贫攻坚“新成果”。 通过建立防止返贫致贫机制、落实民生保障、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推动怒江州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一是建立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织牢防返贫网。建立返贫预警监测和帮扶机制,针对有效防止建档立卡脱贫人口返贫和档外人口致贫风险,压实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村民组长责任,对全州农户现有劳动力、收入支出和家庭产业发展能力以及“三保障”等情况,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并开展常态化监测。建议省级、州级财政加大对怒江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的支持,联合帮扶企业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项目,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保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拓展扶贫贴息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等帮扶措施。 二是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织密民生保障网。建议由怒江州人社部门牵头,支持各县区对返岗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给予交通补贴、稳岗就业补贴和防疫补贴。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支持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继续推行“党支部+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村社合一”发展模式,依托兰坪通甸现代农业产业园、泸水老窝沃柑产业基地等大型农业产业基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严格推行“一站式”及时结算和落实“互联网+”支付政策,加强与医保、商保、银联、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拓展在线支付功能,把患大病、慢性病贫困群众和残疾人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完善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制度。 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织好人才引进网。继续完善怒江公路网体系,支持兰坪丰华机场加密省内及周边省份新支线及短途运输航线,开通机场至兰坪县、泸水市的“陆空联运直通车”,提高怒江州人文交流便利性。加大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投入力度,完善口岸、园区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对外商贸人文交流的新场景。建议省级、州级财政在履行本级教育支出责任的同时,加大对怒江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建议怒江州借助外界力量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院校结构化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与缅甸地区教育和人才培育合作,把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怒江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训中心。推进国门学校建设,支持边境城市与国际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加强缅甸地区中小学生跨境就读管理。 (二)创模式,打造边疆团结“新样本”。 通过打造“绿色开放新高地”、“绿色香料之都”、“峡谷怒江养心天堂”生态旅游牌等模式,积极探索生态“创建”向“示范”转化,打造“国际民族团结、绿色减贫和沿边开放的新样板”,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成果。 一是加快发展沿边开放型经济,打造“绿色开放新高地”。依托区位人文优势,以片马口岸等开发开放平台为载体,支持片马口岸转新开为一类口岸,将怒江打造成为云南对缅开放合作新高地、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新支点。依托片马口岸、岗房、金索朗、俄嘎、亚坪、丹珠五条通道,提升六库镇、上帕镇、茨开镇、片马镇等重点沿边城镇发展能力,强化边境城镇口岸建设,建设国门口岸特色城镇,打造一批不同类型、有特色、能复制、可推广的边境小康。全面推进边境贸易,促进边民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支持怒江州建设一批加工贸易产业园区、边民互市落地加工试点,发展“边民合作社+边境落地加工”模式,推进建设片马边贸扶贫产业园,发展适合边境贸易特点的电商新业态,推动“边境贸易+电商”发展。 二是持续抓好峡谷特色农业,建设中缅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创建“绿色香料之都”。全面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建议由怒江供销社牵头,引导和支持企业、合作社建设“三品一标”,积极创建“绿色香料小镇”,构建集“科研+种植+加工+展示+销售+旅游+康养”于一体的绿色香料全产业链体系,开发草果浆、草果汁、草果酒等衍生品,打造怒江高原生态产品品牌。利用全国扶贫日、怒江傈僳族阔时文化旅游节、怒族仙女节、独龙族卡雀瓦节、普米族情人节和泸水澡塘会等传统民族节庆活动,展示推介农产品,提高本土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推动与缅方合作建设中缅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以草果、高黎贡山牛等特色农业为发展重点,推进跨境种植、跨境养殖,以种养加循环经济的方式,带动怒江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响“峡谷怒江养心天堂”生态旅游牌。依托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美丽公路建设机遇,建设片马、独龙江跨境旅游小镇,打造集高山生态观光、户外运动体验、高山峡谷探险、民族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片马—拖角—劳洪—密支那滇缅跨境旅游线。支持各县区依托怒江独特的峡谷地貌优势,结合县市政府驻地区位条件、重要景区景点等,在贡当神山、石门关、石月亮、腊母甲、依地坝、丙舍坝等具备建设条件的悬崖、半山坡建设半山酒店。继续发挥怒江生态资源、民俗风情等优势,利用边民互市优势,打造观光农业、中药材种植康养基地、民宿等,支持怒江与友好城市共建中医治疗中心,推动针灸学术国际研究基地建设,使中医药成为怒江对外开放合作的特色名片。 (三)强宣传,谱写绿色开放“新篇章”。 通过讲好边疆民族故事、做好新媒体营销、增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宣传等渠道宣传推广绿色开放怒江。 一是讲好边疆民族团结故事。培养一批创建工作讲解员队伍,通过“民族团结宣传月”、自治州成立纪念日、纪念活动、民族节庆、胞波狂欢节、中缅智库高端论坛等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拓展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开展民族团结进校园、进社区以及民族政策宣讲等活动,采取唱红歌、说身边事、巡回宣讲等形式,讲好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小故事”。创新探索“红色教育+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模式,积极探寻红色教育基地在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中的实现路径,打造“边疆民族团结进步长廊”,以片马风雪丫口纪念馆为中心,讲好红色故事,搭建并延伸党性教育大课堂。以怒江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为案例,在贡山县积极筹划“两山”理念主题教育实践基地,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 二是做好新媒体营销。基于微信公众号生态体系,推出“爱怒江、讲怒江、游怒江”专栏,着力宣传“峡谷怒江养心天堂”生态旅游牌。由州政府牵头拍摄《怒江》纪实片,并对外翻译出版和版权贸易,依托“云南网”、缅甸媒体YTV电视台、爱奇艺海外宣传平台等媒体策划重大主题宣传,推动《怒江》“走出去”,加大力度宣传怒江在世界减贫进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联合云南省政府网、怒江州政府网、新闻网等官方微博平台面向社会推出广泛征集“绿色开放怒江VLOG”形象拍摄大赛,设置奖项等级,利用评选活动提升关注度。邀请“直播网红达人”到拍摄民族团结实纪、感悟等视频上传到朋友圈、抖音等大型平台,宣传“独龙族故事”、“舌尖上的怒江”、“草果飘香”等怒江特色文化,增加荧幕曝光度。 三是增强海内外联动宣传。以网约车、旅游巴士等交通工具为载体,发挥高速公路密集等交通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其流动性,提高怒江“国际民族团结、绿色减贫和沿边开放的新样板”宣传的覆盖度。宣传推介“怒江实践”。建议以侨为桥搭建推广平台,鼓励海外云南人成为“怒江实践”宣传员,传递中国声音,讲好怒江故事,向世界积极宣传怒江成功的实践案例,解读打造“国际民族团结、绿色减贫和沿边开放的新样板”的历史新机遇。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优势,充分调动海外侨胞在资金、技术、管理、人脉等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协助怒江政府部门和企业、科研单位到海外开展各类经贸科技人文交流活动。(保蕊李婷)04/26
- 东兴市开展师生“阅读百年史 奋进新征程”读书分享展示会为庆祝第26个世界读书日,喜迎建党百年,建设书香东兴,4月23日,东兴市开展师生“阅读百年史奋进新征程”读书分享展示会。读书分享展示会在专业朗诵《他们的青春》中拉开序幕,随后,来自全市各中、小学校的师生代表们通过现场朗诵《赵一曼的信》、《红色传奇——壮乡英雄韦拔群》、《一只小船和一个大党的故事》等红色经典篇目,分享了他们在党史学习中最令自己感动的人物和历史时刻,声情并茂地讲述模范党员和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从不同视角交流了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理解,生动再现了党在风雨中诞生、在泥泞中前行、在压迫与苦难中奋勇前进的艰难历程。东兴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主任郑达梅说:“我们开展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号召全市中小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同时要读好百年党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做新时代的好少年。”通过本次活动,广大师生在红色经典中寻找历史的轨迹,在不朽文字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师生们将从党的精神中汲取前进力量,纷纷表示要用行动去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百年。东兴市第二小学学生龚桂玲说:“今天我非常高兴参加这次读书分享活动,我会以这一次的读书分享活动为起点,好好学习,努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做好一名共产接班人。”记者:禤汉蒙04/26
- 东兴市多部门联合举办“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青年人才联谊活动4月23日,东兴市委人才办、团市委、市消防救援大队联合主办了2021年“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青年人才联谊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增强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性认同,鼓励青年们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建党100周年。当天,在市消防救援大队,来自东兴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东兴海关以及部分中小学校等单位的80多名青年,在友好愉悦的交流氛围中开展党史知识问答、趣味游戏、红色歌曲合唱等活动。青年们认真重温党的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的英雄气概,加强理解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党史党情,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融入到互动交流中,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有趣的活动将党史学习和游戏娱乐紧密结合,既为广大青年人才搭建了优质的友谊桥梁,增进相互沟通了解,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有力鼓舞了青年人才坚定理想信念,锐意进取开拓美好未来。中建五局安全员吴治滨说:“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的“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青年人才联谊活动。今天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党史的氛围,我们在互动的过程中都非常开心,在学党史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我们的信念,也增进了我们青年人才的彼此了解,让我们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记者:方平曹晓玟04/26
- 围观! “白背啄木鸟”长啥样?4月25日,吉林天桥岭森林公安局民警在巡逻中发现了一只“白背啄木鸟”,并用镜头记录下它为林木“手术”的全过程。 据了解,白背啄木鸟每天敲击树木约为500—600次,啄木的速度极快,几乎是音速的两倍。 如此剧烈的震动,会对它产生影响吗?小瞧了这位“森林医生”。 原来,在啄木鸟的头上至少有三层防震装置,它的头骨结构疏松而充满空气,头骨的内部还有一层坚韧的外脑膜,在外脑膜和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里面含有液体,减低了震波的流体传动,起到了消震的作用。由于突然旋转的运动比直线的水平运动更容易造成脑损伤,所以在它头的两侧都生有发达而强有力的肌肉,可以起到防震、消震的作用。 据相关专家介绍,啄木鸟用喙敲击树干,以寻找隐藏在树皮内的昆虫,其坚硬的喙能快速啄出一个深深的小洞,并闪电般伸出长长的舌头捕捉猎物;而在繁殖季节,雄性啄木鸟还会大声鸣叫,并有节奏地啄击树干,用敲声吸引雌鸟的注意力。全世界啄木鸟共有200多种,它们被称为“森林医生”。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李志明通讯员延长才程昌启(图片由吉林天桥岭森林公安局提供)04/26
- 中国航天日,跟着中国吉林网揭开长光卫星神秘面纱!2021年4月24日,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于24日对公众开放,诸多前沿科技成果揭开神秘面纱,中国吉林网和红领巾小记者也来到了长光卫星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参观。 “6年前,我们长光卫星自主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大幕。至今,‘吉林一号’卫星数量已有25颗,建成了中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长光卫星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张磊热情讲解。 “叔叔,我想问一下,为什么中国航天日是4月24日呀?”车晨曦好奇地问道。 “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你知道吗,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一首《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这便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序幕。自2016年起,我国将东方红一号发射的日子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张磊介绍道。 (图片由长光卫星提供) 参观开始,跟随着张磊的代领大家来到了“一箭四星”科普大厅内。在这里,中国吉林网看到了“吉林一号”一箭四星等比模型、吉翔G45无人机等模型......小记者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航天的魅力,通过张磊的介绍学习卫星分辨率、卫星幅宽、星载一体化、工业型与商业型无人机的区别等海量航空、航天知识。 (图片由长光卫星提供) 来到航天科普教育长廊,可以看到该长廊的设计理念以“吉林一号”卫星生产过程为导线,贯穿整体,参观者沿途可阅读展板并参观“吉林一号”卫星生产车间。 (图片由长光卫星提供) 航天科普教育西侧长廊,通过陈列空间站、地球仪、月地运行仪,张贴银河系、太阳系以及卫星轨道主题壁画,设置卫星元器件以及光学原理等多媒体展柜,与全息投影仪投放的教学视频相互呼应,向参观者展示了卫星各分系统的功能与作用,卫星在太空的严酷生活条件以及著名航天器的简介等大量航天知识。同时,还设有航天科普知识问答墙,以互动答题的形式,系统了解宇宙、航天等相关信息,增加趣味体验,为普及航天知识、传承航天文化、弘扬航天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在长达一小时的参观结束后,红领巾小记者们对中国吉林网说出了他们的观后感。丛钰航小记者表示,今天来到这里参观十分开心,很高兴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神奇的卫星。“我的名字里也有一个航天的航字,爸爸告诉我,那是希望我可以冲上云霄的寓意,我以后也要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宇航员,这里就是我梦想的起点。” 陈奕朵小记者兴奋地对中国吉林网说:“通过这次参观采访活动,让我走进了中国航天事业,了解到了更多的航天知识和中国航天人的自强不息,以后我也要好好学习,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扬帆起航,逐梦九天!” “今天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为了激发孩子们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吉林省青少年发展中心带领红领巾小记者来到长光卫星集团,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了吉林一号卫星,同时为他们科普更多的航天知识。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所以借助此次活动,我们希望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与民族自豪感。”吉林省青少年发展中心李茜老师说道。 中国吉林网本次的“揭秘大直播”受到了各大短视频平台网友们的关注,在抖音平台观看的人数达到了193242人,在快手平台观看的人数达到59802人,在吉刻APP观看的人数达到11733人,收到的点赞评论更是数不胜数。04/26
- 大道纵横,看见云岭好风光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山川纵横交错,高山峡谷相间长期以来区位闭塞、交通落后是这片土地挥之不去的痛点而今一条条高速公路如同一根根长线穿过高山峡谷,串起城镇村庄织就一张现代交通网变天堑为通途沿着高速大道纵横,沿途尽是好风光我们挑选了4条具有代表性的高速公路在路上看见一个美丽的云南、发展的云南、开放的云南 保(山)泸(水)高速公路。新华网发第一条保(山)泸(水)高速公路全长85.174公里,2020年12月30日建成通车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秘境之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此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这条通往“秘境之地”的高速公路创造了多项云南第一其中长1333米的怒江大桥就是目前云南省跨径最大的钢箱梁斜拉桥从一根溜索到钢铁大桥交通方式的巨大改变成为怒江各族群众跨越贫困“天堑”、奔向全面小康的生动注脚 墨(江)临(沧)高速公路。新华网发第二条墨(江)临(沧)高速公路全长约236公里,2021年1月13日建成试通车被磅礴大山“锁”住的临沧市自此拥有了第一条通往市外的高速公路滇西南高速环线也随之形成临沧到昆明的行车时间,从8小时缩短到了4小时而且墨临高速与在建的临清高速连接后将可以通过该线路直达中缅边境清水河口岸助推沿边开发开放 大(理)丽(江)高速公路。新华网发第三条大(理)丽(江)高速公路全长259公里,2013年12月30日建成通车一头牵手雪山,一端捧起洱海沿线美景应接不暇堪称云南高速公路中的“颜值担当”这样一条“网红高速”已成为云南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赴一场“诗和远方”的约会 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新华网发第四条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全长97.7公里,2006年4月6日建成通车是全国首条穿过热带雨林的高速公路也是全国唯一一条2A级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思小高速在建设过程中宁隧勿挖、宁桥勿填为古树让路、为野象留通道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昆曼国际大通道重要路段的思小高速是一条发展之路也是一条生态之路4条各具特色的高速公路是“能通全通”“互联互通”工程落地开花的缩影2020年云南新增高速公路3000公里总里程超过9000公里110个县(市、区)实现通高速2021年云南将力争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1万公里努力实现120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云岭大地高速公路网还将越织越密沿着高速大道纵横,看见无限风光04/25
- 东兴匠人街:凝聚工匠精神 讲好东兴故事近年来,东兴市积极创新方式挖掘和保护本土文化重点打造匠人街汇聚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鼓励他们锐意创新,以文创作品为媒介积极传扬东兴市丰富的特色文化着力讲好东兴文化故事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体育馆二楼的匠人街,入目的一间间工作室面积不大却另有乾坤,里头陈设的石雕、根雕、书法、绘画等艺术品逸趣横生。在一间雅致的工作室内,主人刘均凯向记者热情谈起他和东兴的文化故事。刘钧凯是土生土长的东兴人,现任防城港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木雕、根雕工艺品的创作以及民俗老物件的整理修复,作品《祝福(竹蝠)》《金蟾吐宝》《五福临门》等在东兴文艺届广受好评。无独有偶,东兴石雕厂工匠后人黄鼎博也入驻了匠人街,他从事石雕、玉雕设计已有20年,凭借精湛的雕刻技艺在一些知名的工艺美术作品赛事中屡获佳绩。其创作的玉雕作品《齐白石到东兴》勾勒出了艺术大家齐白石曾游历东兴的文化情缘,为丰富城市文明再添一笔“文化烙印”。东兴匠人街玉石雕刻家黄鼎博说:“这个工作室是给有兴趣的、有这方面趋向想要学习的人作一个展示。还有的话,我们做一些雕刻成品的工艺,有需要的人也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东兴匠人街手工艺家防城港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刘钧凯说:“我作为一个东兴的手艺人,一个木雕匠人,我们有义务发掘和宣传东兴的本土文化,为文化东兴作出贡献。”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边境地区文化自信,东兴市将继续完善匠人街建设,将其融入大党委红色康养旅游线路,汇聚更多像刘均凯、黄鼎博这样的良工巧匠,鼓励他们发挥所长、守正创新,创作出体现东兴历史、边境文化、滨海风情等特色的艺术作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带动更多人深入品茗文化魅力,主动传承和发扬好东兴文化。同时,匠人们将发挥平台优势,继续丰富文化宣传手段,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宣介、现场展示交流等形式为匠人街发展注入活力,提升文化宣传效能。东兴匠人街玉石雕刻家黄鼎博说:“希望我们匠人街能够得到更大的关注,还有更多的人来进行学习,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东兴匠人街手工艺家防城港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刘钧凯说:“木雕是我热爱的事业,我会怀着一颗匠人之心,创作好的文化作品,讲好文化故事。”04/25
- 东兴红树林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绘就绿色中国美丽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昨天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一个日益美丽的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为共建人类美好家园作出积极贡献。今日的美丽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处处孕育着勃勃生机。在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世界极危物种勺嘴鹬2014年首次被监测到之后每年飞临这里。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从2014年首次发现世界极危物种勺嘴鹬之后,每年都能在保护区内看见它的身影。保护区内的鸟种(类)已从2008年的187种提升到2021年的296种。▲勺嘴鹬勺嘴鹬对栖息地要求非常高,能来这里觅食栖息,得益于保护区采取了人工种植网格化管理等措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目前红树林保护区面积从1274公顷扩大到现在的3000公顷。▲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央视CGTN英语频道《海上看中国》在红树林保护区直播04/25
- 长影乐团举办第六届《春之声》音乐会:中国优秀交响音乐专场演出4月23日19时,由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长春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长影集团承办的长影周末音乐会系列演出——第六届《春之声》交响音乐会在长影音乐厅举行。长影乐团以饱满的演奏热情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中国优秀交响音乐作品专场艺术盛宴。 《春之声》交响音乐会是长影乐团的固定演出品牌,以展示民族艺术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从2015年首演开始,今年来到了第六届。今年的《春之声》交响音乐会,长影乐团精心选取了五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带领观众从不同侧面了解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与成就。 音乐会由国家一级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姜金一执棒。音乐会由一曲《白山黑水·素描》拉开序幕,上半场的重头戏,是根据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声乐名作《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长影乐团携手青年钢琴演奏家周莹,完整再现了这首代表着中国钢琴协奏曲作品极高水平的经典名曲。乐曲分为《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四个乐章,长影乐团以铿锵有力的演奏诠释出了乐曲史诗般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构成了协奏曲不朽的篇章。 音乐会下半场以著名音乐家刘炽作曲、长影乐团已故音乐总监史志有改编的交响诗《我的祖国》拉开帷幕。随后,长影乐团青年歌唱家柳婷带来了交响叙事诗作品《兰花花》。 本场音乐会最后登场的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是根据内蒙古经典长调民歌《牧歌》创作而成的,长影乐团用音乐带领观众走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草原。演出结束后,观众用久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对艺术家们的崇高敬意。04/25
- 守护云岭 守护我们的家园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在这样一个旨在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动员民众参与环保活动的日子里,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地处祖国西南的云南省,通过一个个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普通人的影像,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云岭画卷”。 云南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就将在昆明召开。拥有如此多的“头衔”和美誉,不仅是因为“底子好”,更得益于云南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图为航拍视角下的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孔当村(2019年11月8日摄)。(新华网念新洪/文赵普凡/摄) 一名生态护林员行走在横跨独龙江的一座桥上(2019年11月7日摄)。(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航拍视角下的丽江老君山九十九龙潭景区,粉色部分为盛放的杜鹃花。老君山国家公园位于丽江市西部,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八大片区之一,也是大滇西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摄于2020年4月25日)。(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老君山九十九龙潭景区盛放的杜鹃花(摄于2020年4月25日)。(新华网和红艳/摄) 丽江老君山九十九龙潭景区,杨春龙(左1)和同事们正顺着栈道捡拾垃圾。他们长期驻扎在老君山上,既是景区的导游,也承担着巡山护林、捡拾垃圾、守护“生态宝库”的任务(摄于2020年4月25日)。(新华网丁凝/摄) 图为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被誉为“鸟中大熊猫”,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转地(2021年3月19日摄)。(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陈光会在给黑颈鹤喂食玉米粒。陈光会是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镇车路村村民,2004年,她从婆婆手中接过志愿保护黑颈鹤的接力棒,成为大山包的“鹤妈妈”(2021年3月19日摄)。(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航拍视角下,“市民河长”划着皮划艇在滇池湖滨湿地里巡河。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滇池流域水生态和水环境明显改善,水质企稳向好(摄于2019年3月8日)。(新华网赵普凡/摄) 滇池湖滨湿地里,3位“市民河长”正划着皮划艇巡河。自2009年以来,昆明市已招募4届“市民河长”,他们成为滇池保护中重要的民间力量(摄于2019年3月8日)。(新华网赵勇/摄) 图为昆明海埂大坝正在啄食的红嘴鸥。作为春城的“老朋友”,自1985年起,红嘴鸥已连续36年迁徙到昆明过冬(摄于2021年3月12日)。(新华网念新洪/摄) 洱海,是大理的“母亲湖”,也是无数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在洱海之上,常年活跃着一群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的“治水人”。图为航拍视角下,研究人员在洱海水面进行采样工作(摄于2020年12月10日)。(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右)在用显微镜观测洱海藻类情况。自2007年起,王欣泽就扎到洱海边,开展湖泊保护治理研究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被用于洱海保护治理当中(摄于2020年12月10日)。(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洱海滩地管理员正在打捞水葫芦。洱海滩地管理员岗位设立于2004年,主要负责水葫芦打捞、死亡水草清除、白色垃圾和漂浮物清理等工作(摄于2020年12月8日)。(新华网丁凝/摄) 截至目前,大理市环洱海8个乡镇、2个街道办,以及大理市洱海水资源管理所共有滩地管理员142人,他们分布在洱海环湖岸线上,成为守护洱海重要的基层队伍(摄于2020年12月8日)。(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在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拍摄的“长江第一湾”。与“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同样令人惊叹的,是江边绵延数百里的柳林,它们如同一条绿色的飘带,与江水相映成趣(摄于2020年4月21日)。(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和朝明(中)带领群众在金沙江边种植柳树。金沙江边郁郁葱葱的柳林,凝聚着沿岸几代村民的汗水和心血。石鼓镇林业工作站站长和朝明,是种柳人队伍里的中坚力量,8年来,他带领群众在江边种下10万余株柳苗,用一抹抹新绿,为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添砖加瓦”(摄于2020年4月22日)。(新华网丁凝/摄) 图为美丽的沉水植物海菜花。海菜花只有在温暖清澈的河湖里才会出现,因此被称为“清流精灵”“水质试金石”,它同时也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深受云南多地老百姓的喜爱(摄于2019年6月20日)。(新华网陈畅/摄) 图为大理州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村民们正在种植基地里采收海菜。近年来,为了保护洱海,洱海县砍掉了大水大肥的大蒜种植业,转而培育绿色生态产业,海菜种植就是其中之一(摄于2020年12月13日)。(新华网丁凝/摄) 图为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西黑冠长臂猿。西黑冠长臂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云南)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约1400只,占全球90%以上,并集中分布于云南哀牢山和无量山地区(2021年3月4日摄)。(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牛晓炜在用望远镜观察西黑冠长臂猿。牛晓炜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西黑冠长臂猿“声音通讯”研究工作,“我们的课堂在野外,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实验室。通过我们的研究,去更好地保护西黑冠长臂猿,保护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2021年3月4日摄)(新华网赵普凡/摄) 孙应祥是云南省师宗县南盘江林业局瑶人沟秃杉箐森林管护站的一名护林员。从2004年至今,一个人坚守在远离人烟的大山深处,守护着3万多亩林区(2018年3月10日摄)。(新华网罗春明/摄) 瑶人沟秃杉箐林区位于曲靖市师宗县与文山州丘北县交界地带,拥有曲靖市现存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孙应祥说,能通过自己的坚守保护生态环境,无怨无悔。(新华网罗春明/摄)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