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 脱贫攻坚云南答卷丨昆明:决战贫困不负人民
    立足在全省率先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昆明市创新提出“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特色扶贫开发思路,探索出“定向定岗订单技能培训+建制化转移输出+组织化稳岗服务+制度化规范安排”的“昆明模式”,提前一年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奏响脱贫奋进强音。数说成就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20年全国文明家庭、2020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这4项沉甸甸的国家级荣誉,是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获得的。他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两人只有“一只手+两条腿”的残疾情况下,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摆脱了贫困,成为党带领亿万人民消除绝对贫困在红土高原刻下的光辉印记。  东川红土地。记者杨峥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奏响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奋进强音,谱写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铿锵乐章,在红土高原历史巨变中带头交出了亮丽答卷。当表率争一流走出“昆明特色”扶贫开发路  作为省会城市,昆明依托促进充分就业的独特优势,探索出“定向定岗订单技能培训+建制化转移输出+组织化稳岗服务+制度化规范安排”的“昆明模式”,在帮助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发挥了示范作用、取得了重大成效。  “昆明市无论是经济指标还是各项工作都应该是全省第一。”这不仅是省委、省政府对昆明的要求和期盼,也是昆明跨越发展、争创一流的内在动力和责任担当。2015年,昆明市明确提出“着力当龙头、促跨越、上水平、惠民生、奔小康”“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然而,昆明虽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却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于一体,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有3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会城市,而且有1个是深度贫困县、有2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形势十分严峻。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则黑乡是昆明市较偏远、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黑山羊、核桃等优质农特产品卖不出去,群众收入上不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小多姑社区,贫困发生率高达83.86%,彝族同胞很少外出打工,在家耕种却收成不高。  禄劝县大花蕙兰种植基地。记者李秋明摄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破解之策在于“精准”二字。  针对特殊的贫情、贫因,立足在全省率先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昆明市创新提出了“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特色扶贫开发思路,着力推动农村农产品、劳动力走出农村进入市场,引导资金资源、人才技术进入农村,引导农村资源与市场对接、促进公共服务与农村对接,着力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组织化程度。  同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选派驻村干部、精准推进分类施策,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构建严密的指挥体系、责任体系、督查问效体系,健全全方位政策及财政投入体系,搭建起社会扶贫服务体系和全过程监管体系,全力推动中央和省各项方针政策在昆明落地生根,确保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务工增收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脱贫实效。  在寻甸县清水海水源保护区,甸沙乡海尾村50多岁的村民吴兴福每天清晨7点多就开始巡山了。这是森林高火险期内,当地护林员们的工作常态。“生态护林员年人均收入1万元,常设护林员年人均收入8000元,生态脱贫让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灿烂的笑容洋溢在吴兴福脸上。昆明呈贡梨园小镇供图  截至2019年底,全市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58万户35.0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昆明的高质量脱贫答卷早已转化为老百姓甜蜜的幸福。扬优势聚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齐心战贫困  昆明市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着力构建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合力攻坚格局,积极推动主城各区从资金、产业、教育、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贫困地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对口帮扶,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安宁等区(市)分别投入数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的资金,在对口帮扶中真帮真扶,发挥了巨大作用。  除主城区对口帮扶外,昆明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昆明产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东泰集团等国企民企齐发力,唱响了战贫斗困的“协奏曲”。其中,昆明产投公司构建了“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支教队”加“基础设施扶贫组、教育扶贫组、产业扶贫组、党建宣传组、综合协调组”的“三队五组”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并联合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脱贫攻坚基金,推动优质产业项目落地贫困县区。在禄劝,培育了九龙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了三七、车厘子、白芸豆等产业扶贫种植项目。在东川,着力推进正大集团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扶贫项目落地见效。昆明:初高中学校实现每校一块足球场省足球协会供图  据统计,全市共动员360余家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共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404支,累计选派1823人次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5572人次工作队员开展驻村帮扶,4.4万余名各级干部职工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9个县区、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园区及112个市级单位对3个贫困县区实行包乡包村对口帮扶全覆盖。  “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每年5月,东川区乌龙镇马店村朱红点点的杨梅就会缀满枝头。2020年5月至6月,先后有5个批次、价值50余万元的杨梅从东川发车,跨越2500多公里送到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院属的17家单位。  作为昆明市“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中央定点扶贫单位航天科工集团在东川建成太空育种蔬菜示范基地,为当地的产业扶贫注入强劲动力;南光集团开启“赴澳就业直通车”,帮助禄劝贫困学子实现从就学到就业的无缝对接;华东理工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持续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助推寻甸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在助推昆明稳定实现全面脱贫、持续提高脱贫质量中,不仅有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增添的耀眼亮色,还有“山海携手奔小康”的动人画卷。昆明市五华区黑林铺街道免费为失业人员提升职业技能。供图  上海市普陀区自2017年与昆明市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3亿元、涉及帮扶项目81个。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禄劝县乌蒙乡建成日提水480立方米的自然能提水项目,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饮水难、饮水贵”问题。寻甸县羊街镇新街冷库建设项目,让“无业可扶、无法离乡”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昆明市还成立了脱贫攻坚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联合会,4个行业分会256个入会单位和个人各尽其能助农增收,一座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在齐心战贫困中充分释放出来。出经验作示范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禄劝县素有“三河一江地,彝歌苗舞乡”的美誉,24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亲如一家,随着各族群众稳步走上圆梦小康的道路,民族团结更加紧密。“当我们徜徉在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花园中时,我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自豪、更幸福。”在翠华镇汤郎箐村,一位苗族群众激动地说。  昆明是全国省会城市中辖民族自治地方最多、世居民族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位居第二的城市,“老、少、山、穷”是贫困地区的突出特点。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昆明坚持脱贫攻坚与民族工作“双融合、双促进”,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探索出一条富有边疆省会城市特色的创建之路,在全省、全国树起了标杆,作出了示范。  坚持把脱贫攻坚视为“兜底线”工程,全力抓实教育、医疗、饮水、兜底、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如今,全市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成效凸显,健康扶贫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群众喝上了安全放心水,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鸥舞人欢春来早记者黄喆春摄  坚持把脱贫攻坚当作“催化剂”,力促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由弱变强、脱贫群众就业发展由少变多、脱贫农村基础发展由薄变实,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每人每年3107元增加至2019年底的9228元,增长了近3倍。  坚持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试金石”,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实施五级分类管理,精准开展动态预警帮扶,全力遏制因病、因学、因灾、因残等因素导致的返贫和新增贫困发生。2020年,全市无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  3个贫困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寻甸县以“出经验、作示范,高质量、打头阵”为目标,创新推进乡村振兴试点,额秧村、小海新村等正演绎着更多村美民富的故事。东川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四全六配套”模式,让搬迁进城的3万多人搬得出、稳得住、可融入、逐步能致富。禄劝县不断加大教育扶贫资金投入,让更多少数民族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记者手记拼搏,他们最美  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昆明市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奋战在最艰苦的乡村,带领贫困群众和时间赛跑,跑出了发展速度、跑出了脱贫速度、跑出了干事创业“精气神”,在七彩云南历史性跨越中留下了动人的旋律。  “跟市国资委、市纪委等单位下来的工作队长相比,我在宏观视野、文化素质、工作能力、项目资金的争取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在寻甸县金所街道开展的一次“双讲双评”会上,一位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实事求是讲成绩,实实在在摆问题,勇于找出自己的不足,积极学习别人的长处,当众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努力做得更好让群众满意。昆明开展2021年“春风送岗位就业暖民心”春风行动供图  东川区天生塘村几乎是悬挂在近3000米海拔的高山陡坡上,土豆放在地上自己会滚,有时候甚至连牲口和人都会滚下去,除了易地搬迁,没有更好的解决途径。搬迁的任务最初落到了一群年轻人肩上——他们是东川区成立的全市第一支青年扶贫工作队。队员李梅在丈夫吴国良牺牲在扶贫路上后,继续和公公、夫弟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阿角岔村群众为摆脱贫困敢签“生死契约”、敢于战天斗地的壮举,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中迸发出磅礴伟力,激励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通过连续3年持之不懈的拼搏奋斗,精准破解了贫困农家“找不齐三个凳子”、贫苦姐妹只能“共穿一条裙子”等深度贫困难题。  回望5年奋进历程,全市脱贫攻坚各条战线“红旗插满山头,干部充满山沟”,县乡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乡村医生、退伍老兵等一群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夜以继日连续作战,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挥洒了无数汗水和热血。刘军、吴国良、张文举等共产党员,更是用生命铸就了红土高原上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激发。东川区舍块乡村民樊同学身患四级肢体残疾,却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产业发展之路,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十三五’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奋发、奋斗、奋进的脱贫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荣获4项国家级殊荣。彝家美酒好生活记者陈飞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小康路上,用奋斗践行初心使命和用奋斗收获幸福生活的他们,怎么看都最美。  讲述谭礼:接续奋斗最自豪  我是谭礼,昆明市税务局派驻东川区李子沟村扶贫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  李子沟村位于海拔2460米的高寒山区,曾是贫困发生率高达80%的深度贫困村。2018年春节刚过,我被组织选派到这里,加入到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先后参与了“百日攻坚”“决战60天”等一系列战役。我为能够参与到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来而感到自豪。  通过各方艰苦努力,李子沟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顺利通过了省、市、区脱贫退出评估检查,以及脱贫攻坚国家普查和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  不知不觉间,我来李子沟村已经3年多了,这里有很多我熟悉的地方,有许多我牵挂的群众,李子沟村已经成为我和全体驻村队员心中的“我们村”“我们的故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能在脱贫之后接续奋斗,我感到最为自豪。  早在2018年,我们就申报了《昆明市东川区李子沟乡村振兴试点试验建设试点项目》,制定了《东川区铜都街道李子沟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9-2022)》。如今,李子沟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正有序开展,脱贫成果得到了有效巩固。  围绕产业兴旺,我们提出了“洋芋脱贫、鹅致富,瓜果飘香李子沟,乡村旅游奔小康”的发展目标,重点发展李子沟开花洋芋、白鹅、中华蜂和旅游产业,成功打响了“李子沟”品牌,李子沟村被评为省级旅游名村。  围绕生态宜居,我们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种植了樱花,建设了旅游公厕,整体环境舒适宜人。  围绕乡风文明,我们创建了“紫霞书院”,大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三讲三评三诚信”等活动,邀请云南省红十字会、晨光文具、森蓝阅读和春晓图书在李子沟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文化励志、振兴乡村”文化扶贫主题活动。  围绕治理有效,我们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助力选出优秀的“当家人”,探索出一条“党支部+”“互联网+”“积分制+”的管理办法,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切实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增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围绕生活富裕,我们牢固树立“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的思路,持续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积极引导群众走出去务工,把更多优质产业项目引进来,着力提高生产生活的组织化程度,走稳乡村振兴路子。  云南网记者茶志福雍明虹谭雅竹摄影报道编辑邹润
    02/26
  • 云南弥勒:人勤春早春管忙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云南省弥勒市弥阳镇的村民们抢抓农时,为早蜜桃、草莓除草。一个个劳动者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闹春图。新华网发(普佳勇摄)  
    02/26
  • 穿过时光的回廊走进京族服饰的前世今生
    京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其中以东兴市万尾、巫头、山心三岛(俗称“京族三岛”)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在东兴市江平镇文英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有一位京族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人樊文英樊大姐,樊大姐拥有一双特别巧的手,经过她制作的京族服饰在当地非常地受欢迎。简介:樊文英,东兴江平镇人,京族服饰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目前是唯一一个全面掌握京族服饰制作技艺的民间艺人。多年来,她制作的京族服饰被艺人带上表演舞台,并踏出国门。也被各级领导和友人用于节庆、招商及对外文化交流。樊大姐介绍京族服饰的面料有麻料、真丝还有雪纺材质的,不过当地人都喜欢用麻纱料,因为麻纱料清爽、凉快且吸汗。当地夏天气温很高,夏季选用的面料都比较轻薄,当地的京族人们在海边拍照或劳作的时候都喜欢穿飘逸的衣服,海风一吹,走起路来非常的漂亮。在面料颜色上淡蓝色的或是白色的多用在家居服,参加重要活动时,礼服会选用颜色艳丽,花样较多的。京族服饰版型较长,装饰上会选用长一点的花型更美观,另外也会选用钉珠、印花等装饰。京族服饰的特点就是很显身材,穿上身时会显得腰很细,腿很长,风格十分简单、飘逸,它既有汉服的飘逸,也有旗袍的优雅、高贵。在京族服饰中,男生跟女生的衣服是有区别的,不过大家都是有一个共同点,一个短款一个长款。短款一般都用在日常生活中穿的,叫家居服。长款一般都用在重大场合叫做礼服,例如在哈节、演出、外出、(拍)照片、参加结婚典礼等重要场合。京族服饰也有冬装,只是在布料的选择上会跟夏天有所不同。冬天的服饰一般会选用金丝绒或者是缎、织锦等较厚的料子来做。背后故事目前在防城港做京族服装的就只有樊大姐这一家。因为做服装是门手艺活,按樊大姐的说法就是,发不了财,但是可以养家糊口,这门手艺是她的爱好所以才让她坚持了下来。现在的人大都不喜欢学做手艺,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当地做边贸生意的人很多,赚钱来得快,做手艺赚钱来不了那么快,所以大家都不是太看中了。做京族服饰需要耐心、细心,并对它保持热爱,这个钱会赚的比较辛苦一点,而且作为一名手艺人,它很需要一种工匠精神,几十年去做一件事情并把它越做越好。樊大姐一直不断地改良、设计,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两年在京族服饰上的改良比如说像花样款式千姿百态的什么都有,有电脑绣花,有机绣,手工绣也有,但是她们店还是喜欢那种机绣的,稍微钉一点珠比较亮一点的那种。樊大姐印象最深刻就是2018年底,她跟随民族学院和社会学院的教授、学生,还有书画院的那些画家一起到越南交流学习。她就把我们的京族衣服带去展示,同行的还有瑶族、苗族等几个民族的传承人都把自己的作品带去那里展示。很多越南人来看她们的展示,纷纷都围着樊大姐的服饰拍照夸赞樊大姐的衣服好看,还问樊大姐的衣服在哪个地方做的?樊大姐很骄傲说:“在中国做的呀,而且是我自己做的。”当时周围的人都竖起大拇指为樊大姐点赞。樊大姐的店现在算是家族经营,她是家里的老大,带着几姐妹出来跟她学习制衣,学了以后一直在这里做,做了几十年了。到如今樊大姐也有了接班人她是第四代的,还有第五代、第六代。她把衣服制作技艺一步步地教给她们、传承给她们,她们再一步步地传承给下一代。关于传承人,樊大姐说只要你喜欢来学,她就教你,手把手地教你,你把它学好了,慢慢自己掌握了制衣全过程,又可以继续传授给下一个。而作为传承人必要全部掌握京族服饰制作技艺,精通各种细节才能够传承,最重要的是本身保持对京族服饰的热爱。由于现在来学做衣服的人很少了,樊大姐她建议除了她自己传授,还希望有关部门对于加强对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能够把这门手艺和文化带进校园,跟学生一起上课,给他们了解京族的文化传承,例如京族的服饰、独弦琴等都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首先便是从校园开始,让更多的学生和外界的人认识京族的服饰,使他们有兴趣去学习并传承下去。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编辑邹润
    02/26
  • 东兴江平镇吒祖村“青蛙王子”的乡村创业梦
    蛙池里的大牛蛙黑压压一片,安静地躺在水面上,前一秒还在美美地享受阳光浴,下一秒就被工人们用抄网装进了网兜。近日,位于东兴市江平镇吒祖村扫把坪组的东兴市亿宝农业有限公司牛蛙养殖基地卖牛蛙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用抄网抓牛蛙。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东兴市亿宝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胜斌从不懂养殖的“门外汉”变成的“青蛙王子”。1979年出生的宋胜斌是福建武夷山人,2005年在东兴市安了家,从事边贸服装生意。他在做边贸服装生意期间,走南闯北结交了不少朋友,有一次听厦门的朋友跟他谈起牛蛙养殖,当时他没有太在意,但当他去厦门参观了朋友的牛蛙养殖场后内心萌发了养牛蛙的想法。他说:“这几年做牛蛙的餐饮企业越来越多,全国出现了很多连锁餐饮企业,市场对牛蛙的需求量比较大。”在对市场进行一番考察后宋胜斌决定投资养牛蛙。工人们用抄网抓牛蛙。下定了决心,他就开始托朋友在东兴附近几个乡镇寻找适合养牛蛙的场地。很快,江平镇吒祖村的一片荒地被宋胜斌看上了。他到村里考察场地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水质,了解到村里有一条常年流水不断的小溪,可以引到地里,而且小溪里还有河虾。他的心里面有了底。他说:“河虾对水质的要求很高,一般有河虾生长的地方都可以养牛蛙。”2019年6月,他投资200万元注册了东兴市亿宝农业有限公司,年底一口气签下了吒祖村的58亩土地承包合同,不仅解决了养殖用地问题,还为村里提供了6个固定和十几个临时就业岗位。同时,他与厦门一家做牛蛙贸易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以“公司+养殖企业”的模式养殖,解决销路问题。2020年3月,他开始施工建蛙池,并请来朋友做指导。4月份投放370万只牛蛙幼苗。工人们按等级分选牛蛙。“我以前没有养过牛蛙,只能边养边学。”宋胜斌说。从养蛙池的设计、排水、牛蛙防晒、防鸟……每一件事情他都亲力亲为。养殖过程中碰到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短缺。牛蛙养殖周期长,虽然养到3两至6两重就可以卖了,但是牛蛙进入生长高峰期就会吃掉大量的饲料。宋胜斌说:“整个基地的牛蛙进入生长期高峰期,一天要吃掉2至3吨饲料。”那时缺钱就是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等牛蛙长得差不多了他就分批卖,慢慢回笼资金。到2020年底,宋胜斌一共卖出21万公斤牛蛙。他说:“去年卖牛蛙的时候价格不算高,平均卖了12块多一公斤。今年的牛蛙收购价虽然有14块多一公斤,但是牛蛙产量上不去,所以估计还得亏钱,即便这样,我还会继续干。”编辑邹润
    02/26
  • 长春这家网红书店 市民读书忙
      长春这家别致的书店店名与牌匾都十分古朴。  书店内却别有洞天,颇具现代感的拱廊设计为市民营造了不一样的阅读氛围。  高挑空的室内显得十分疏阔。  高挑空的室内显得十分疏阔。  市民在店里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  市民在店里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  儿童阅读角设计得轻松活泼,小朋友或是自行阅读,又或与父母一起认真讨论。  别有洞天的读书角。  这家书店装修风格十分别致鲜明。  这家书店装修风格十分别致鲜明。  市民与孩子一起挑选书籍。  市民在这种别致的环境中读书。  2月20日,吉林长春某购物公园内,一家书店因别致的装修而走红网络,吸引不少市民前来阅读、购书。编辑邹润
    02/26
  • 吉林长春:农民春节种瓜摘果忙
      2月的东北依然白雪皑皑,农家院里还残存着淡淡的鞭炮味。春节期间本是猫冬时节,但在吉林长春一些乡村,不少农民却在田间早出晚归地忙活着。  天刚放亮,农安县华家镇迟家村村民张景富便一头扎进自家温室大棚里。添柴、生火,张景富点燃了温室一旁的火炉。温室内,一片绿油油的果苗生机勃勃。“这是前几天刚刚嫁接完的香瓜苗。”张景富说。  张景富利用温室大棚种了5亩香瓜,春节前后正是瓜苗嫁接的时期,他和30多名村民这段时间一直为此忙着。“刚嫁接完的香瓜苗对环境要求高,得从早到晚仔细照看,离不开人。大年三十到现在一天也没休息。”张景富说。  上午,太阳升起来了,张景富爬上温室顶部,掀去了盖在温室上的“棉被”,让阳光照进室内。  张景富依靠香瓜种植,这几年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一斤香瓜最高卖到几十元。说起自己的致富经,张景富说,选择合适的品种,管理好温室的温度、光照、水分,使用有机肥料,香瓜才能香甜可口卖得好。  这几年,除了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迟家村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准了市场需求,尝试温室果蔬栽培。“过去单纯种玉米,一亩地收入几百元,现在种植香瓜,收入是过去好几倍。”张景富说。  近几年,长春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组织农民学习栽培技术,为新建改造棚室、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城郊乡镇部分农村重点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瓜果等农作物,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这两年,长春市双阳区奢岭街道农民李想通过参加农技部门的种植技术培训,发展起草莓种植。春节这段时间,她忙坏了。每天一大早,她便来到大棚,为线上买家摘草莓。“每天订单不断,过年这几天也没闲着。”李想说。  奢岭距离长春主城区仅20公里,日产草莓5000公斤,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草莓小镇”,带动当地1万多名农民就业。  如今,农安的香瓜、九台的花卉、双阳的草莓等已成为长春地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目前,长春市园艺特产业种植面积达274万亩,年产值达260亿元。编辑邹润
    02/26
  • 【图解云南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云南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
    02/25
  • 云南怒江州境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100%
      独龙江羚牛(资料图)。新华网发(王斌摄)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独特的生物资源,四个县(市)均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十三五”时期,怒江州森林覆盖率超过78%,生态红线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61.81%。以怒江金丝猴、高黎贡羚牛为代表的濒危动物种群数量正逐步增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100%。  兰坪县三江并流遗产地云岭片区富和山(资料图)。新华网发(怒江州生态环境局供图)  据了解,怒江州境内有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达40余万公顷。全州已知有种子植物430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4种;有脊椎动物58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67种;兽类和鸟类种类占云南省一半以上,两栖类、爬行类占全省的1/5和1/3;植被类型、植被亚型和群系分别占全省的4/5、1/2和2/5。  怒江大峡谷风光(资料图)。新华网发(邓灵摄)  据怒江州生态环境局介绍,“十三五”时期,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投入370余万元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同时,怒江州进一步提升滇金丝猴保护,积极开展植被修复,恢复滇金丝猴栖息廊道,完成滇金丝猴栖息地廊道修复造林1550亩、蚂蚁森林造林810亩,并开展联合巡护,加快构建滇金丝猴跨区保护体系。(蒋朝晖陈克瑶)  怒江境内滇金丝猴(资料图)。新华网发(马晓锋摄)  怒江州境内白腹锦鸡(资料图)。新华网发(王斌摄)  怒江州境内杪椤(资料图)。新华网发(饶才红摄)  怒江州境内喜马拉雅红豆杉(资料图)。新华网发(怒江州生态环境局供图)编辑邹润
    02/25
  • 东兴:“苦”咖啡带给村民甜日子
    近年来,东兴市东兴镇江那村因地制宜,采取“公司+企业+农户”的形式建立咖啡种植基地,从2016年引进种苗种植至今,现已获得大规模收成,预计2021年的收成将超过万斤。在江那村东镜岭上的施马咖啡种植基地里,一排排咖啡树长势喜人,绿色的鲜果挂满枝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工作人员一一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咖啡从采摘、去皮烘干、烘焙、磨粉,到如何变成变成一杯香气扑鼻的咖啡的过程。据了解,几年来,施马咖啡种植基地共为贫困户免费提供了约12万株咖啡种苗,并按照市场价格收购贫困户的咖啡果,让他们不愁销路。东兴市东兴镇江那村第一书记官秀邦说:“江那村的施马咖啡示范基地是从2016年引进开始建设的,经过几年的发展,通过流转村民的土地,现在规模已达到500亩。”目前,东兴市已经有12户贫困户开始种植咖啡树。何青源是江那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17年脱贫后,儿子也当上了护边员,日子越过越好。2020年4月份,公司给他一家免费提供了1600株咖啡苗,一共种下了6亩地的咖啡,现如今,他的种植的咖啡苗已长有70多厘米高了,大部分都已经长出了花苞,再过不久就能结出果实。按照目前的市场价一斤咖啡豆生果12元,一株咖啡可以结出5-6斤的果,等咖啡成熟后就可以得到一笔不错的收入。新的一年,施马咖啡种植基地正在计划建设百鸟园、咖啡博物馆等,计划在江那村打造一条咖啡文旅产业链,让当地村民靠着咖啡产业不仅能够脱贫,而且依靠“产业+旅游”的发展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编辑邹润
    02/25
  • 东兴市开展“三清三拆”环境整治行动 助推乡村振兴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连日来,东兴市不断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广泛开展“三清三拆”环境整治行动,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记者在整治行动现场中看到,村干部带领群众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三清三拆”工作,现场呈现热火朝天的景象。本次行动以清理村巷道乱堆乱放、房前屋后杂物垃圾、沟渠淤泥垃圾,拆除危旧屋、违章建筑物、乱搭乱建等工作为重点,对村周边的村道、河道、房前屋后进行集中整治。在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的进程中,东兴市以点带面的形式,通过广泛宣传,以创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乡村为目标,全方位调动了群众共同参与环境整治、共建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全市掀起了“三清三拆”环境整治的热潮。东兴市以乡村风貌提升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改造质量,全面优化基层公共服务,凝心聚力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奠定扎实基础。随着“三清三拆”环境整治工作的高效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环境整治带来的成效。那漏村村民陈均浩说:“政府加大了房屋改造力度,经过‘三清三拆’整治行动,现在村里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我们广大群众也很乐意参与到工作中,我们住得也比以前舒心,非常感谢党的政策,和政府对于我们群众的生活的关心。”截至目前,已累计清理村庄垃圾约230吨,清理乱堆乱放156处,清理沟渠约1450米,拆除乱搭乱盖53处、废弃危旧房18栋,整治公共空间约18850平方米。记者禤汉蒙编辑邹润
    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