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脱贫攻坚云南答卷丨昆明:决战贫困不负人民
  • 发布日期:2021-2-26 10:01:32
  • 消息来源:云南网

立足在全省率先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昆明市创新提出“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特色扶贫开发思路,探索出“定向定岗订单技能培训+建制化转移输出+组织化稳岗服务+制度化规范安排”的“昆明模式”,提前一年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奏响脱贫奋进强音。

数说成就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20年全国文明家庭、2020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这4项沉甸甸的国家级荣誉,是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获得的。他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两人只有“一只手+两条腿”的残疾情况下,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摆脱了贫困,成为党带领亿万人民消除绝对贫困在红土高原刻下的光辉印记。

  东川红土地。记者 杨峥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奏响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奋进强音,谱写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铿锵乐章,在红土高原历史巨变中带头交出了亮丽答卷。

  当表率争一流 走出“昆明特色”扶贫开发路  

  作为省会城市,昆明依托促进充分就业的独特优势,探索出“定向定岗订单技能培训+建制化转移输出+组织化稳岗服务+制度化规范安排”的“昆明模式”,在帮助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发挥了示范作用、取得了重大成效。

  “昆明市无论是经济指标还是各项工作都应该是全省第一。”这不仅是省委、省政府对昆明的要求和期盼,也是昆明跨越发展、争创一流的内在动力和责任担当。2015年,昆明市明确提出“着力当龙头、促跨越、上水平、惠民生、奔小康”“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然而,昆明虽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却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于一体,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有3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会城市,而且有1个是深度贫困县、有2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形势十分严峻。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则黑乡是昆明市较偏远、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黑山羊、核桃等优质农特产品卖不出去,群众收入上不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小多姑社区,贫困发生率高达83.86%,彝族同胞很少外出打工,在家耕种却收成不高。

  禄劝县大花蕙兰种植基地。记者 李秋明 摄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破解之策在于“精准”二字。

  针对特殊的贫情、贫因,立足在全省率先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昆明市创新提出了“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特色扶贫开发思路,着力推动农村农产品、劳动力走出农村进入市场,引导资金资源、人才技术进入农村,引导农村资源与市场对接、促进公共服务与农村对接,着力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组织化程度。

  同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选派驻村干部、精准推进分类施策,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构建严密的指挥体系、责任体系、督查问效体系,健全全方位政策及财政投入体系,搭建起社会扶贫服务体系和全过程监管体系,全力推动中央和省各项方针政策在昆明落地生根,确保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务工增收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脱贫实效。

  在寻甸县清水海水源保护区,甸沙乡海尾村50多岁的村民吴兴福每天清晨7点多就开始巡山了。这是森林高火险期内,当地护林员们的工作常态。“生态护林员年人均收入1万元,常设护林员年人均收入8000元,生态脱贫让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灿烂的笑容洋溢在吴兴福脸上。

 

昆明呈贡梨园小镇 供图

  截至2019年底,全市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58万户35.0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昆明的高质量脱贫答卷早已转化为老百姓甜蜜的幸福。

  扬优势聚合力 构建“大扶贫格局”齐心战贫困  

  昆明市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着力构建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合力攻坚格局,积极推动主城各区从资金、产业、教育、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贫困地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对口帮扶,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安宁等区(市)分别投入数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的资金,在对口帮扶中真帮真扶,发挥了巨大作用。

  除主城区对口帮扶外,昆明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昆明产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东泰集团等国企民企齐发力,唱响了战贫斗困的“协奏曲”。其中,昆明产投公司构建了“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支教队”加“基础设施扶贫组、教育扶贫组、产业扶贫组、党建宣传组、综合协调组”的“三队五组”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并联合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脱贫攻坚基金,推动优质产业项目落地贫困县区。在禄劝,培育了九龙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了三七、车厘子、白芸豆等产业扶贫种植项目。在东川,着力推进正大集团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扶贫项目落地见效。

昆明:初高中学校实现每校一块足球场 省足球协会供图

  据统计,全市共动员360余家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共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404支,累计选派1823人次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5572人次工作队员开展驻村帮扶,4.4万余名各级干部职工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9个县区、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园区及112个市级单位对3个贫困县区实行包乡包村对口帮扶全覆盖。

  “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每年5月,东川区乌龙镇马店村朱红点点的杨梅就会缀满枝头。2020年5月至6月,先后有5个批次、价值50余万元的杨梅从东川发车,跨越2500多公里送到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院属的17家单位。

  作为昆明市“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中央定点扶贫单位航天科工集团在东川建成太空育种蔬菜示范基地,为当地的产业扶贫注入强劲动力;南光集团开启“赴澳就业直通车”,帮助禄劝贫困学子实现从就学到就业的无缝对接;华东理工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持续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助推寻甸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在助推昆明稳定实现全面脱贫、持续提高脱贫质量中,不仅有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增添的耀眼亮色,还有“山海携手奔小康”的动人画卷。

昆明市五华区黑林铺街道免费为失业人员提升职业技能。供图

  上海市普陀区自2017年与昆明市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3亿元、涉及帮扶项目81个。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禄劝县乌蒙乡建成日提水480立方米的自然能提水项目,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饮水难、饮水贵”问题。寻甸县羊街镇新街冷库建设项目,让“无业可扶、无法离乡”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昆明市还成立了脱贫攻坚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联合会,4个行业分会256个入会单位和个人各尽其能助农增收,一座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在齐心战贫困中充分释放出来。

  出经验作示范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禄劝县素有“三河一江地,彝歌苗舞乡”的美誉,24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亲如一家,随着各族群众稳步走上圆梦小康的道路,民族团结更加紧密。“当我们徜徉在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花园中时,我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自豪、更幸福。”在翠华镇汤郎箐村,一位苗族群众激动地说。

  昆明是全国省会城市中辖民族自治地方最多、世居民族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位居第二的城市,“老、少、山、穷”是贫困地区的突出特点。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昆明坚持脱贫攻坚与民族工作“双融合、双促进”,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探索出一条富有边疆省会城市特色的创建之路,在全省、全国树起了标杆,作出了示范。

  坚持把脱贫攻坚视为“兜底线”工程,全力抓实教育、医疗、饮水、兜底、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如今,全市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成效凸显,健康扶贫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群众喝上了安全放心水,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

鸥舞人欢春来早 记者 黄喆春 摄

  坚持把脱贫攻坚当作“催化剂”,力促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由弱变强、脱贫群众就业发展由少变多、脱贫农村基础发展由薄变实,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每人每年3107元增加至2019年底的9228元,增长了近3倍。

  坚持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试金石”,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实施五级分类管理,精准开展动态预警帮扶,全力遏制因病、因学、因灾、因残等因素导致的返贫和新增贫困发生。2020年,全市无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

  3个贫困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寻甸县以“出经验、作示范,高质量、打头阵”为目标,创新推进乡村振兴试点,额秧村、小海新村等正演绎着更多村美民富的故事。东川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四全六配套”模式,让搬迁进城的3万多人搬得出、稳得住、可融入、逐步能致富。禄劝县不断加大教育扶贫资金投入,让更多少数民族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记者手记 

拼搏,他们最美 

  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昆明市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奋战在最艰苦的乡村,带领贫困群众和时间赛跑,跑出了发展速度、跑出了脱贫速度、跑出了干事创业“精气神”,在七彩云南历史性跨越中留下了动人的旋律。

  “跟市国资委、市纪委等单位下来的工作队长相比,我在宏观视野、文化素质、工作能力、项目资金的争取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在寻甸县金所街道开展的一次“双讲双评”会上,一位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实事求是讲成绩,实实在在摆问题,勇于找出自己的不足,积极学习别人的长处,当众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努力做得更好让群众满意。

昆明开展2021年“春风送岗位 就业暖民心”春风行动 供图

  东川区天生塘村几乎是悬挂在近3000米海拔的高山陡坡上,土豆放在地上自己会滚,有时候甚至连牲口和人都会滚下去,除了易地搬迁,没有更好的解决途径。搬迁的任务最初落到了一群年轻人肩上——他们是东川区成立的全市第一支青年扶贫工作队。队员李梅在丈夫吴国良牺牲在扶贫路上后,继续和公公、夫弟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阿角岔村群众为摆脱贫困敢签“生死契约”、敢于战天斗地的壮举,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中迸发出磅礴伟力,激励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通过连续3年持之不懈的拼搏奋斗,精准破解了贫困农家“找不齐三个凳子”、贫苦姐妹只能“共穿一条裙子”等深度贫困难题。

  回望5年奋进历程,全市脱贫攻坚各条战线“红旗插满山头,干部充满山沟”,县乡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乡村医生、退伍老兵等一群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夜以继日连续作战,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挥洒了无数汗水和热血。刘军、吴国良、张文举等共产党员,更是用生命铸就了红土高原上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激发。东川区舍块乡村民樊同学身患四级肢体残疾,却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产业发展之路,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十三五’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奋发、奋斗、奋进的脱贫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荣获4项国家级殊荣。

彝家美酒好生活 记者 陈飞 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小康路上,用奋斗践行初心使命和用奋斗收获幸福生活的他们,怎么看都最美。

  讲述

谭礼:接续奋斗最自豪

  我是谭礼,昆明市税务局派驻东川区李子沟村扶贫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

  李子沟村位于海拔2460米的高寒山区,曾是贫困发生率高达80%的深度贫困村。2018年春节刚过,我被组织选派到这里,加入到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先后参与了“百日攻坚”“决战60天”等一系列战役。我为能够参与到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来而感到自豪。

  通过各方艰苦努力,李子沟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顺利通过了省、市、区脱贫退出评估检查,以及脱贫攻坚国家普查和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

  不知不觉间,我来李子沟村已经3年多了,这里有很多我熟悉的地方,有许多我牵挂的群众,李子沟村已经成为我和全体驻村队员心中的“我们村”“我们的故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能在脱贫之后接续奋斗,我感到最为自豪。

  早在2018年,我们就申报了《昆明市东川区李子沟乡村振兴试点试验建设试点项目》,制定了《东川区铜都街道李子沟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9-2022)》。如今,李子沟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正有序开展,脱贫成果得到了有效巩固。

  围绕产业兴旺,我们提出了“洋芋脱贫、鹅致富,瓜果飘香李子沟,乡村旅游奔小康”的发展目标,重点发展李子沟开花洋芋、白鹅、中华蜂和旅游产业,成功打响了“李子沟”品牌,李子沟村被评为省级旅游名村。

  围绕生态宜居,我们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种植了樱花,建设了旅游公厕,整体环境舒适宜人。

  围绕乡风文明,我们创建了“紫霞书院”,大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三讲三评三诚信”等活动,邀请云南省红十字会、晨光文具、森蓝阅读和春晓图书在李子沟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文化励志、振兴乡村”文化扶贫主题活动。

  围绕治理有效,我们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助力选出优秀的“当家人”,探索出一条“党支部+”“互联网+”“积分制+”的管理办法,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切实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增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围绕生活富裕,我们牢固树立“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的思路,持续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积极引导群众走出去务工,把更多优质产业项目引进来,着力提高生产生活的组织化程度,走稳乡村振兴路子。

  云南网记者 茶志福 雍明虹 谭雅竹 摄影报道

编辑 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