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辽宁大连:农业更强 农村更美 农民更富
  • 发布日期:2022-9-26 10:00:59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社

十年星移斗转,十年乡村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业效益普遍提高,农村社会繁荣稳定,农民收入持续攀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铿锵有力。

截至2021年底,大连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13.3亿元,同比增长5.8%,位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3元,位居全省首位,同比增长10.2%,连续15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大连草莓种植面积近年来不断扩大,已超过12万亩。(摄影:吕文正)
大连草莓种植面积近年来不断扩大,已超过12万亩。(摄影:吕文正)

做强特色产业 都市现代农业领跑全国

眼下,虽说樱桃季已过,但普兰店区四平街道顾家社区400多个樱桃大棚里,呈现的仍是一派忙碌景象。有的村民忙着给樱桃树施肥、灌溉,有的村民加紧对大棚温控设施进行检修,为即将进入休眠期的樱桃树做前期准备工作。

在村民张德福的两个大棚中,80多棵樱桃树干粗叶绿。他和妻子正把一筐筐有机肥埋到樱桃树根下,再小心翼翼地踩实。

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他家今年仍收入了15万多元。和顾家社区300多樱桃种植户一样,樱桃树是张德福家的希望,“自从在政府的指导下种上樱桃树,心里老有底了。”

顾家社区地处丘陵地带,早些年,村民种植的都是老品种苹果,产量低,效益差。“俺们是在政策支持下,发展壮大樱桃产业的。扣大棚给补贴,缺钱有贷款支持,村民干得有信心、有热情。”顾家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传辉说。目前,樱桃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顾家社区的变迁,是大连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在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这一核心,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因地制宜,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扶持和引导农业生产向特色化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然禀赋特点、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农业发展之路。

政策层面,大连相继出台30多项扶持政策,以特色优质农产品开发为主攻方向,积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推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资源向水果、渔业、畜牧等特色农业集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热情持续高涨。

大樱桃、苹果、桃、蓝莓、草莓产业不断壮大,“五朵金花”全面绽放之势已然形成。水果种植面积目前达142万亩,产量174万吨,产值160亿元,总体生产规模居全省首位。其中,大樱桃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实现量质同增。从10年前的面积10万亩、产量4.7万吨,发展到今年的36万亩、26.5万吨,市域栽植面积位居全国首位。

海参、鲍鱼、扇贝等海产品,是大连现代都市农业的另一块特色招牌。10年来,大连加快养殖方式转变,年年实施增殖放流,放流规模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大力建设海洋牧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有25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去年底,水产品年产量达220万吨以上,渔业经济年产值超7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超40%。

在畜牧产业方面,大连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高标准推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去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116.5万吨,畜牧业产值216.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

伴随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大连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农产品地标数量从10年前的24个增长到61个。大连大樱桃、大连海参、大连苹果、辽参和庄河蓝莓5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大连海参”“大连大樱桃”获批国家农产品优势区。在国内主流市场,“大连”农产品已成金字招牌。在农业农村部对全国36座大中城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的综合测评中,大连位居第5。

农民在分拣大樱桃。(摄影:吕文正)
农民在分拣大樱桃。(摄影:吕文正)

打赢脱贫攻坚 128个低收入村共同富裕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庄河市长岭镇大华村党总支书记王文德回忆起前年全村如愿脱贫摘帽时,还是忍不住落了泪。

大华村地偏土瘠,曾是大连128个低收入村中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如今,全村建起240多个草莓大棚,成了村民增收的钱袋子。“政府给政策给专项资金,帮扶单位出人出钱,脱了贫,俺们干劲越来越足。”王文德对大华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大连将脱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督导,全市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各部门合力推进、‘第一书记’驻村指导、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为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结合市情,大连出台了10个政策性文件,提出2020年前实现“两个确保”:确保128个低收入村全部退出;确保全市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实现低保兜底。大连设定了“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以上”“村屯、屯屯通油路比例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以上”等10项量化指标作为低收入村退出的必要条件,并制定一套严格认定程序,确保低收入村真实退出。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是必由之路。大连积极总结扶贫模式,推出“扶贫车间”“党建+电商”等十大模式,为乡村振兴发展明方向、增动能。

为加快推进产业项目在低收入村落地见效,大连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8亿元,并出台政策文件,鼓励其他类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社会帮扶资金与产业扶持资金整合使用,进一步加强了产业扶持项目的资金规模。到2020年,128个低收入村使用扶贫资金发展产业项目145项,村村皆建成长效产业,“造血”机能持续提升,数万农户直接受益。

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对脱贫攻坚成效的根本要求。2016年以来,大连连年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高于国家、省贫困线标准;完善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农村无因贫辍学情况发生;改造危房10241户;将大病专项救治范围扩大至30种疾病,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30项,全面保障农民供水安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去年以来,大连出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5年过渡期内,将保持责任机制和主要帮扶政策不变,扶持力度不减。持续实施原低收入村产业扶持政策,投入7100万元实施产业发展巩固提升项目19个,投入5430万元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54个。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现有农村低保对象全部实现应保尽保。

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摄影:杨少明)
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摄影:杨少明)

吹响改革号角 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我家土地实测面积是17亩,比原合同面积多近5亩地,多出来的地按照村民代表大会的议定重新发包给了我家。”金普新区七顶山街道老虎山村村民王海提起土地确权这件事,打心眼里高兴。在新增加的土地上,他种了大樱桃,一亩地净收入近4万元。

“土地确权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过去村民无偿占用的集体土地,全部收归村里统一管理使用,增加的集体收入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村民们修建了田间作业道,兴建引水灌溉工程,保证大樱桃的持续发展。”老虎山村有关负责人说。

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和每一位农民的切身利益。大连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我省有关工作要求,在任务部署、技术路线、督导落实、政策指导、经费保障等多个方面,落实做细每个环节,确保各项工作符合标准规范、得到农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2014年以来,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颁证、率先提交数据库、率先提交报告。大连因此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大连市农业农村局农村改革处获评全国先进集体。

在对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同时,大连在全省率先推出另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意义重大。大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成立市、县、乡、村四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坚持统筹推进,整市联动,着力整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集体资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大连创新集体成员确认模式、创新股份量化模式,各村均按计划顺利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本集体成员,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赋码,依法赋予“特别法人”资格,为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治理功能,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共清查集体资产总额达454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85.1亿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55万人,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村达1014个,占行政村(涉农社区)总数的99%,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

为探索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补齐农村土地制度短板,完善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眼下,大连又向农村宅基地制度吹响改革号角。旅顺口区成为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流转,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民宿、创客基地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让更多群众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红利”。对大连市行之有效的制度探索,农业农村部作为经验做法已多次向全国推介。

大连设施农业生产面积26万多亩,日光温室每亩效益3万元以上。(摄影:达农)
大连设施农业生产面积26万多亩,日光温室每亩效益3万元以上。(摄影:达农)

建设美丽乡村 补齐短板风景这边独好

傍晚时分,在距庄河市50多公里的鞍子山乡山海丰村,村民于泽成晚饭后就来到村头荷花池边散步。池塘水清澈见底,水面上绿荷叶挨挨挤挤,上百朵荷花点缀其间。不远处的水中凉亭里,有的村民在垂钓,有的村民在练歌。村内,景观树随处可见,农舍前后找不到任何垃圾。“环境治理得好,处处有风景,不比城里公园差。”于泽成自豪地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大连统筹城乡环境协同发展,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文明工程、基础工程,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比位居全省首位,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农村人居环境要实现真正改观,垃圾治理是首要任务。大连建立起县、乡、村三级一把手抓垃圾治理的联动机制,推进“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置体系建设。落实保洁员补助政策,建立村庄保洁长效机制,2017年以来累计拨付村庄保洁经费1.9亿元,基本保证屯屯设置保洁员。目前,村庄保洁体系和监督、评价、考核体系已全面建立;配置各类垃圾收集容器6.2万个、收集转运车辆3246辆,建成中转站51座,规划建设暂存点12个、低温热解处理设施13套,垃圾处置体系已覆盖全部行政村。

小厕所联结大民生。大连建立起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全民参与、城乡统筹的厕所改造工作机制,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方案,指导实施进程。对新农厕的建造、设计、质量、选址等,制定标准,以确保户厕无害化处理功能、使用寿命、舒适度等达到要求。截至2021年底,按照“应改尽改、愿改尽改”原则,改造农厕281108座,在我省排名第一,96.3万农民群众直接受益。

针对农村污水治理,大连根据不同村庄的人口数量、地形地貌、排水方式等现状,一村一策,选择适宜的治理模式和处理技术。通过争取上级投入、提高市县财政投入倾斜比例、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不断加大污水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大连大力开展农村黑臭水体调查及治理,截至目前,已整治完成农村居民聚集区房前屋后的各类小型黑臭水体173处,农村黑臭水体基本得到有效治理。

提升村容村貌被称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穿衣”工程。除了每年要开展数轮声势浩大的全市性村庄清洁行动,大连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升美丽宜居品质。截至2021年底,累计在94个乡镇、638个村开展了村级公益事业村内道路硬化和亮化工程,投入市级及以上财政资金超过20亿元,硬化道路4100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35万盏,受益人口超过100万人。

目前,大连已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示范村)324个,农村美丽宜居水平获得整体提升,优美乡村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