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辽宁丹东:为农业科技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 发布日期:2022-9-16 12:55:11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我正在对试验材料进行每穴穗数调查,这样能估算水稻的产量。”9月1日上午,在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技术人员韩涛正顶着烈日在田间进行调查研究。“今天是一天的工作安排,这里共20多亩地,有五六百个试验品种。”韩涛告诉记者。

这样的工作内容,韩涛已经重复了12年。今年35岁的他,2010年毕业后就来到示范农场进入技术科。虽然上学时学的是园艺,跟水稻有着植物上的相通性,但对于深入研究来说,仍需要下很大功夫。凭着年轻人的激情和干劲,韩涛努力向前辈学习,让自己有目标、有动力。“我立志成为袁老先生那样的人,一直以他为榜样支撑自己,拓宽知识面,完善自己。”韩涛说,做稻种研究工作艰苦且枯燥,但老一辈人默默为农业奉献的精神激励了他,也彻底磨掉了他最初的抵触心理,现在只有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

这些年来,韩涛从最初对育种、选种工作的陌生到后来充满兴趣,又从浅显了解到参与研发出十余个水稻新品种,他已变成业务越来越精、工作越来越踏实的科室“老人”。韩涛告诉记者,一个水稻品种试验成功,如果顺利的话,需要经历7至10年,如果去海南加代的话可能4至5年。每一个品种的试验成功,都饱含团队所有人的心血,他永远忘不了参与研究出第一个水稻品种时内心的喜悦。那是参加工作的第四年前后,看见水稻新品种有自己的一份力量,年轻的韩涛更加充满动力。“现在的目标就是想研究出更适合本地区种植、栽培的水稻新品种,产量高、抗逆性好,水稻品质好,价格就好,农民也会受益更多。”韩涛说。

随着老一辈人逐渐退出研发一线,青年人慢慢成为水稻品种研发的骨干力量。2020年,示范农场从沈阳农业大学引进两名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充实技术科。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农场的水稻育种、选种技术有了“接班人”。

“毕业时正好示范农场来学校招聘,我也想回来,家乡的农业发展有很广阔的空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专业,今年26岁的罗家宝说。来到农场后,罗家宝的所学得到充分发挥,但实践工作中的艰辛也是他没想到的。冬天,要在车间进行选种,由于种子有休眠期,不能在高温下进行,所以选种车间的温度几乎与室外温度一样;夏天是水稻的生育期,温度高的时候水稻开花更好,水稻杂交工作便在这样的天气中进行。“越是高温越要下田,你看我这肤色就能看出来了,不过我这体格能承受得了。”罗家宝笑着说。

如今,水稻种植散户越来越少,大户越来越多,罗家宝希望能发挥年轻人的优势,掌握更多科学种植技术,用科技代替“土法子”,因地制宜,达到降低种植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与罗家宝同一年进入示范农场,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生刘子航也有着同样的目标。今年24岁的他,毕业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怀着“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初衷回到家乡,希望能学以致用,为家乡农业发展贡献力量。“起初觉得累的时候也想过放弃,但是,看见那些权威的专家们都夜以继日地钻研,我就有动力了,希望有一天我能研发出适合当地的高产高效的水稻品种。”刘子航说。

在工作的同时,借助示范农场的平台,刘子航经常会接触到来自各科研院所的专家和学者们,他们在农业方面的执着与努力更坚定了刘子航回乡的初衷。研发上的每一次小成功都让他的成就感增加一点,想要干出成绩、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就更强。

因为年轻,所以进步空间很大;因为年轻,所以学习知识的速度更快;因为年轻,所以懂得通过更多渠道了解先进经验和技术;因为年轻,所以对新鲜事物和先进技术的接受力更强……刘子航告诉记者,他想发挥年轻人的优势,在智慧农业方面多下功夫,未来在种植方面让农民更省时省力,研发出的种子能更高产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