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4-28 9:41:10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在丹东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丹东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报告用翔实的数据描绘出丹东“绿水青山”的美好图景。从三湾水库的碧波荡漾到九连城镇的青山叠翠,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改建升级到鸭绿江畔的生态保护工程,这份沉甸甸报告的背后,是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九年的监督“年检”,也是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思维创新监督模式、用制度刚性守护生态底线的生动实践。
深入一线 摸清底数找差距
丹东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听取审议年度环境报告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重要举措,自2016年起将其作为每年依法开展的一项重要监督工作。为做好今年的审议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及早启动谋划,创新全链条制度设计,主动对标《丹东市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向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定向函询压实部门责任,组成调研组多点位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实情,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凝聚共识,全面掌握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和突出问题,为听取和审议报告打好基础。
在对振安区三湾水库进行实地调研中,详细询问水源地水质抽检情况,并督促环保部门“要深刻认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保护好饮用水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松懈”。在生态环境领域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深入了解相关工作情况,认真听取工作汇报和意见建议,剖析问题根源、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工作要求……
市人大常委会打出“函询部门+专题调研+专题座谈”监督组合拳,使监督内容紧扣生态环境实际、围绕人民群众关切,这种“带着问题下去、拿着答案回来”的监督模式,切实推动监督工作走深走实。
依法监督 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蓝天白云常相伴:351天优良空气天数占比95.9%,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2.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列全省第一。
碧水清流润城乡:12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标,比例100%,连续6个月进入全国前20名。
净土沃野焕生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发展转型见真章:印发《丹东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完成东港市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一期项目建设,实现16MW并网发电;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我市主要污染物超额完成2024年减排任务。
悉心听报告,信心从中来。2024年丹东生态成绩单中的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人大监督与政府治理效能的深度融合。
在2024年生态环保工作中,市人大常委会把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作为工作重点,持续在监督方式上下功夫,采取“整改任务清单+可视化挂图作战+下沉式点位跟踪”全链条闭环监督模式,将整改任务细化为具体指标,对单销号,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整改工作落实落地。
直面问题 审议发言献良策
“空气质量提升压力较大,如遇不利气象条件,极易发生重污染天气。”
“受个别入海河流断面水质和夏季洪水影响,导致近岸海域水质很难持续稳定达标……”
“建议聚焦正在推进的第二轮中央和省级督察整改任务,坚持清单化管理、跟踪盯办,确保年底前全部完成。”
“建议扎实推进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复查复核工作和‘绿盾2024’监督巡查整改工作,确保整改工作落地见效。”
“建议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力争消除重污染天气,让丹东的天更蓝、人民更幸福。”
……
在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对年度环境报告进行审议,为生态环境保护“把脉”,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专委会委员先后对报告作审议发言。一个个问题,直击痛点难点;一条条建议,倾注浓浓关切,充分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密切关注和对政府工作的有力监督与积极支持。
会议审议的结束并不代表监督工作的结束。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将本市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存在困难和矛盾整理成审议意见,转交政府落实办理。
生态保护任重道远,履行环境保护监督之责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环境报告》既盘点了“成绩单”,也列出了“任务表”。在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之路上,丹东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依法履行监督职责,让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用法治力量守护好绿水青山。
记者:景媛媛
编辑: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