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坚持生态优先闯出振兴发展新路——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纪实
  • 发布日期:2022-12-19 12:35:25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12月的辽东大山,寒风刺骨,位于大山腹中的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繁忙景象。千余名建设者在埋深400多米的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地下洞室里挥汗如雨、热火朝天地施工。

清原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项目建成后,将把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山里的山水资源变成源源不断的电能,为保证辽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清原满族自治县是我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森林覆盖率达71.32%,水资源总量为16.62亿立方米。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清原县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的战略定位,科学施策,不断推进生态建设,强化保护青山绿水这一“立县之本”,推动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清原县城鸟瞰图。(摄影:张继仁)
清原县城鸟瞰图。(摄影:张继仁)

清洁能源产业渐成支柱

锚定清洁能源产业,清原满族自治县先后引入抽水蓄能电站、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热电联产等大项目,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清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现场。(来源:清原县委宣传部)
清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现场。(来源:清原县委宣传部)

清原抽水蓄能电站的地下厂房与输水系统建在山体内,挖掘山洞成为土建施工的日常和核心任务。乘车驶入长1556米的进厂交通洞,尽头便是正在施工的地下厂房,这里是整个电站的“心脏”。地下厂房长222.5米、宽26米、高55.3米,相当于在岩石间开凿出一栋20层高的楼房,用于安装6台30万千瓦的水泵水轮发电机组。

在巨大的LED灯组照射下,整个地下厂房灯火通明,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引水系统压力钢管安装、混凝土浇筑、发电机组设备安装等工作。清原抽水蓄能电站EPC总承包部一工区衬砌一班队长张广君正说:“电站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整个班组一直在一线工作,大家都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努力加快完成电站建设工作。”

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主要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系统和地面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穿行于大山腹中的输水系统,开挖的隧洞总长度超过10公里,厂房建于大山腹中,埋深达300多米,施工难度极高。今年9月,电站下水库下闸蓄水,目前,1号机组—5号机组的座环蜗壳全部吊装到位,1号机组、2号机组发电机层混凝土浇筑已经封顶,上水库进出水口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接下来,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将抓紧机组设备安装、上水库下闸蓄水、输水系统充水试验等一系列后续建设工作,确保首台机组按时投产发电。预计到2023年年底,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2025年3月,6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

生物质能是重要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广泛应用于电力、热力、农业等多个领域。清原40兆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是清原县引进的又一重大清洁能源产业项目。

进入项目入口,有4排建筑,依次是生活区、水处理功能区、主机区和原料供给区,每个区域由厂内公路隔开。在循环水处理区,中能建投(清原)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维东介绍:“发电项目离不开水,这套装置日用水2000多吨,日耗水200多吨。”他手指对岸翻建一新的红透山镇污水处理厂继续说:“那里每天集中处理城镇居民生活污水1500吨左右,通过新修的管道,直接输入眼前这套循环水处理系统,经处理后进入锅炉,生成热能驱动发电机组发电,接着进入城镇供热系统,可供暖30多万平方米。水流过千家万户逐渐冷却,经过再处理、再加热、再发电,循环往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可观。消耗部分再从污水处理厂补进中水。”

在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厂区,记者看到,偌大的原料储存区内堆满了玉米秸秆、木屑、树枝等农林废弃物。“我们的生产原料就是农村最常见的秸秆和林业废弃物。”中能建投(清原)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维东说,项目投入运营后,全年可消耗农林废弃物28.4万吨,发电3亿千瓦时,供热30万平方米,年节约标准煤12万吨。

随着抽水蓄能、风能、光伏、生物质发电等能源项目陆续投入运行,清原清洁能源年发电量将达到56亿千瓦时。清洁能源产业正在成长为清原县的支柱产业。

中草药种植成了清原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源:清原县委宣传部)
中草药种植成了清原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源:清原县委宣传部)

金“药”匙开启致富门

12月7日,走进英额门镇椽子沟村,十多公里长的山沟两旁,是成片的中药材,写有“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的绿色标志牌不时闪过。

在村委会旁的一栋灰色仓库里,烘干完的龙胆草,垒起了一座座小山,准备销往市场。“这一包50斤,能卖4000元钱。”椽子沟村党总支书记季忠英说,现在,村里95%以上的农户依靠种植药材走上了致富路,几乎家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

现在,椽子沟村的许多农户已走出山沟,去外村、外省包地种植药材,享受产业增值带来的红利。

清原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得天独厚。据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环评报告评价,清原县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基本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各项指标均能满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全县境内野生道地中药材有560余种,可开发的大众中药材有104种。

近年来,清原县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农业项目强力推进,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做强优势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提质增效。目前,全县种植龙胆草、人参、穿山龙、威灵仙、玉竹等道地中药材30多个品种,“清原龙胆”已成为一张名片,品牌价值达1.33亿元。清原县还被授予“北药道地中药材全国第一县”称号。

为推进道地中药材向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转型,清原县投资200万元分别在英额门镇、湾甸子镇、大苏河乡等8个乡镇建设了集中连片、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绿色高质高效攻关区1个、核心示范区10个、辐射带动区3个,“三区”围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减污”,运用集成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各环节绿色环保、节本高效新技术种植中药材1.1万亩。

清原县农业农村局项目负责人史先婷说:“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就是大力推行统一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控和技术指导以及机械作业,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确保基地生产主要环节实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项目的实施,不仅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带动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

清原县还在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大型药材市场设立了信息站,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为药材生产、销售提供可靠依据。通过药材经纪人、合作社、药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县药材产量与质量不断提升、市场销售稳定,产业前景广阔,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日趋高涨。

当前,清原县正不断探索多种产业融合,注重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药材加工厂,将中药材生产、加工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创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2022年,清原新发展中药材1.2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7万亩,预计实现中药材产值11.6亿元。

绿水青山成“幸福靠山”

清原境内山水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立足生态旅游优势,清原县聚焦“全域+全季”旅游发展主题,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形成事业与产业相统筹、保护与开发相协调、融合与创新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

大苏河乡南天门村深藏在大山里,曾是省级贫困村,山地多、耕地少,靠种植玉米维持生活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

从2015年起,南天门村依托与红河谷漂流景区相邻区位优势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业,由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成立了“清原浑河谷农业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谋划实施了一系列集体经济增收项目。

2019年,南天门村又通过招商引进辽宁隆门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亿余元建设南天门文化旅游风景区系列项目,建设9D玻璃吊桥、高空玻璃水滑道、高空秋千等十余个游乐项目,年游客量达10万人次。

看准旅游业的前景,不少农民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品,吃上了“旅游饭”。村民刘长春在村里率先办起“农家乐”。随着景区建设的逐渐完善和知名度的提升,每到旅游旺季他家都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如今,南天门文化旅游风景区已成为继红河峡谷漂流景区之后又一张清原旅游的亮丽名片。村党支部书记朱永顺告诉记者,通过发展旅游业,村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不足6000元增加到如今的1.2万元。南天门村当时被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凭借得天独厚的山水禀赋,清原县已逐步驶入“全域+全季”生态旅游的快车道,全县逐步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百姓真正尝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甜头,绿水青山正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未来,清原县将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全面发展,立足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深化项目带动,着力将南天门文化旅游风景区、长沙村特色村寨、沙河子满族民俗村寨等旅游景区“穿珠成串”,以点带面,形成特色生态“旅游套餐”,打造生态旅游“新名片”。

作者:崔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