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宜居丹东
宜居丹东
  • 丹东绘就水清岸绿生态画卷
    内河之于城市,犹如血液之于人体,河流是否顺畅清净,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健康与灵动。近年来,丹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将其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明确整治目标,细化各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的任务分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积极向上级申请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资金1.9亿元,全力推动各项整治任务落实见效。因河施策、分段推进,科学制定整治方案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控源截污和底泥清淤等措施,开展了花园河、白房河、五道河、北部山区截洪沟、九道河5条黑臭水体截污与清淤等主体工程建设,累计投资1.2亿余元,铺设截污主管线21.2公里,接入排口191处。全部工程于2019年下半年完工。完善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治理成效围绕“河岸无垃圾、河岸无直排口、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水体无翻泥”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城市内河治理成效。根据《关于印发丹东市“十小”污染水环境企业排查取缔工作方案的通知》部署,全面排查辖区内的造纸、制革、印染等企业,14户污染水环境的企业被取缔,铲除滋生黑臭水体的源头。让百姓知情、让百姓满意为确保整治效果群众满意,丹东市在国家黑臭水体平台和黑臭水体整治牵头部门官方网站,公示黑臭水体清单,并按季度公示工程进展情况。在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主体工程的基础上,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已完工的5条河流群众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一系列整治黑臭水体工程,使丹东市城市内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条条生态河、景观带,装点着丹东人的美丽家园。2019年,经国家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当年第二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强化监督黑臭水体专项检查组认定,花园河、白房河、五道河、九道河已达到消除黑臭标准。国家住建部黑臭水体监管平台已认定丹东市花园河达到长治久清标准,白房河、五道河、九道河、北部山区截洪沟达到初见成效标准。城市内河、东港市大东沟水系、宽甸满族自治县东滨河和凤城市草河、二道河及二龙河也陆续开始实施生态景观综合整治工程。在完成5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同时,丹东市不断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目前,丹东新区污水处理厂土建主体工程全部完成,装饰装修完成85%,厂区内管线已经完成,设备及安装完成95%。未来,丹东市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河段进行水质巩固提升。同时,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扩容与提标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内河截污管网的建设工作,形成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强化内河河长制,落实水环境长效管理,打好内河整治“组合拳”,不断改善水环境。
    03/15
  • 持续推进生态修复 打造幸福宜居城市
    丹东新闻网讯谭玉涓记者邢漫3月11日,从2021年全市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我市将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持续推进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打造幸福宜居城市。“十三五”期间,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我市完成大鹿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獐岛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争取国家“蓝色海湾”综合治理项目,获得国家奖补资金1.62亿元。强化海洋生态文明理念,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基础性工作,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断提升我市依法管海用海水平。致力生态保护修复,完成“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中滨海湿地恢复等4个项目,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全市共有7家矿山企业纳入绿色矿山名录,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2家。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市自然资源局将以科学管控为标准,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引导丹东国土空间发展更加绿色安全、开放协调。践行“两山”理论,全面建成丹东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生态治理工程重点将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海洋岸线修复等项目,积极谋划包装一批生态修复项目,继续加强对“蓝色海湾”项目监督指导,推进项目验收工作,进一步加强矿山修复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市自然资源局将以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不动产登记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实现企业间存量非住宅转移登记即来即办,实现其他不动产转移登记办理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一窗”受理比例不低于80%、“即办率”不低于30%。
    03/15
  • 东港人居环境整治扮靓乡村“颜值”
    春日的鹿圈沟村,村容整洁,溪水潺潺,空气清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这些都是鹿圈沟村近年来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治理的“成绩单”。鹿圈沟村位于东港市新农镇最北部,群山环绕,森林面积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2020年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刚刚摘掉“空壳村”帽子的鹿圈沟村乘势而上,抓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利用镇自筹和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大手笔建设村基础设施。同时,着力治理“三堆”问题,村里设置两处柴草垛集中堆放点,动员村民将原本乱堆乱放的柴草集中堆放,40多户农家的房前屋后一下子变得干净了。美丽乡村不仅体现在村容环境,更体现在产业发展上。2020年,新农镇充分挖掘鹿圈沟村发展潜力,尝试引入民宿,讲好乡村故事、用好美丽乡愁,进一步布局产业发展,通过休闲康养的方式,把城里人吸引过来。同时,鹿圈沟村还大力引导村民探索以山野菜、榛蘑为主的“采摘游”和以软枣产业为主的庭院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鹿圈沟村只是东港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2020年,东港市出台《村庄清洁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等多个指导性文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部分重点工作纳入东港市“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工作实绩考核体系,着力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等七项重点工程。“改造后的厕所没有味,还干净卫生,排水也不往地下漏,真是好。”在前阳镇山城村,提起新建的旱厕,村民宋永昶高兴地说。在村民们的记忆中,2010年山城村还是负债村,除了仅有的一条柏油路之外,全村没有文化广场、路灯等基础设施。得益于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山城村通过产业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为人居环境整治注入了源头活水。近年来,山城村先后投资近60万元,建设了36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引进各类健身器材;投资200多万元修建村堡路1050米,入户路8000米;投资8万元安装路灯69基;投资3万元投放分类垃圾桶1200个;投资50万元改造旱厕200个,全村水厕使用户数超过50%;投资5万多元绿化村庄,在路边种植花草5000多米。“处理过的污水完全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覆盖两个组92户,处理了所有的生活污水、坐便水,跟城里上卫生间没啥两样。”村干部吕永亮说。为形成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管护机制,山城村以村级收入分配为抓手,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写入村规民约。村党总支书记董福春告诉记者,“村规民约实行半年来收效明显,特别是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根据村规民约,对福利待遇和处罚都有规定,村民认可,对我们村级管理也有促进。”一年来,东港市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农村垃圾处理目标,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处理项目、城乡垃圾收储运一体化建设、构建回收利用体系等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大力推广“五指分类法”。随着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成效让广大村干部备受鼓舞。黑沟镇卧龙屯村党总支书记孙茂广表示,卧龙村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村民都很配合,垃圾分类基本上都能做到,这也让他们有了坚持做下去的信心。2020年,东港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收获一组大数据:省级美丽示范村达到10个,另有14个申报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的已完成县级初验;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3684座;实施垃圾分类减量的行政村达到186个,占比90%以上;建设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含建设中)10套,结合农村改厕工作,东港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率达到1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总量达到46.26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秋冬战役,累计投入3523.39万元,出动9.6万人次,车辆4.3万台次,清运各类农村生产生活垃圾12.2万吨,整治“三堆”1.6万多个;在农业农村部直联起报系统中,东港市的126家大型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5.06%;20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实施涉及17个乡镇、88个行政村共计118.218公里“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建设;累计投资350多万元,完成21个村级文化广场建设,硬化面积均在800平方米以上;对201国道沿线的乡镇、街道共26个村进行农村人居环境“集中美、连片美”整体建设。26个行政村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继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重点项目实施。”东港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东港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推进城乡垃圾收储运一体化、东港市垃圾焚烧发电PPP、东港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建设;高质量完成无害化改厕任务3200座;不断完善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绿化美化等方面管理制度,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努力打造“集中美、连片美”建设样板,进一步改善乡村面貌。陈鸿军记者张瑞
    03/12
  • 高新区:多样活动改善环境
    “现在小区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大家住着更舒心。”3月7日,家住高新区安民新村社区的王先生受访时说。近段时间,高新区以创城为主题,组织干部群众、志愿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今年是我市第七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开局之年,年初,高新区就围绕创城工作部署要求制定了落实方案,同时将创城工作与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有机结合。园区组织精干力量深入一线,全面了解并帮助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扎实推进项目落实,助力园区发展,为创城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高新区还积极改善居民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卫生清扫、敬老爱幼等活动,提升园区园容园貌和居民的精神面貌。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四大行动”方案,高新区对标“生态宜居”,加大力度治理园区环境。园区各相关单位划定负责范围,针对各自短板拿出切实解决方案,园区管委会统筹安排,动态清零各相关单位创城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近段时间通过清除卫生死角、小广告和粉刷脏乱墙面等行动,园区整体宜居度有了明显改善。同时,园区还注重创城宣传,在村(社区)显著位置增设创城宣传栏,及时发布创城相关信息,并利用园区公众号等平台,提高群众对创城工作的知晓度,引导大家共同参与,为创城工作贡献力量。“创城,高新区一直在行动。这项工作需要全民参与,其成果也会惠及每一个人。在推进创城工作中,企业和群众明显感受到了园区环境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升。在积极宣传引导下,更多的企业和群众自发参与,为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好的‘软环境’。高新区将以创城促发展、以发展助创城,最终实现园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同步提升。”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李旭东记者刘作庆
    03/11
  • 整治城市内河 释放生态红利
    3月8日一早,花园河边便聚集起晨练的市民。“过去的花园河,垃圾成堆气味难闻。自从治理后,环境整洁河水清澈,两边建了宽敞干净的观景台,防护设施一应俱全。”市民张萌告诉记者,如今,附近居民喜欢用脚步细细丈量两岸的美景,体味碧水绕城,水清岸绿的感觉。内河之于城市,犹如血液之于人体,河流是否顺畅清净,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健康与灵动,这就是丹东近年来持续推进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攻坚的意义所在。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将其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向上级申请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资金1.9亿元。先后印发《丹东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丹东市黑臭水体督查任务分解方案》《丹东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整治目标,细化各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的任务分工。针对每条黑臭水体存在的问题,我市因河施策、分段施策,科学制定整治方案。采取控源截污和底泥清淤等措施,开展了花园河、白房河、五道河、北部山区截洪沟、九道河5条黑臭水体截污与清淤等主体工程建设。2019年下半年,工程全部完工,累计投资1.2亿余元,铺设截污主管线21.2公里,接入排口191处。围绕“河岸无垃圾、河岸无直排口、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水体无翻泥”目标,我市进一步完善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城市内河治理成效。根据《关于印发丹东市“十小”污染水环境企业排查取缔工作方案的通知》部署,全面排查辖区内的造纸、制革、印染等企业,14户污染水环境的企业被取缔,铲除了滋生黑臭水体的源头。为做到让百姓知情、让百姓满意,我市在国家黑臭水体平台和黑臭水体整治牵头部门官方网站,公示黑臭水体清单,并按季度公示工程进展情况。在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主体工程的基础上,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积极听取群众意见,确保整治效果群众满意。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已完工的5条河流群众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多年治理,成效显著。2019年,经国家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当年第二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强化监督黑臭水体专项检查组认定,花园河、白房河、五道河、九道河已达到消除黑臭标准。同时,国家住建部黑臭水体监管平台已认定我市花园河达到长治久清标准,白房河、五道河、九道河、北部山区截洪沟达到初见成效标准。城市内河、东港市大东沟水系、宽甸满族自治县东滨河和凤城市草河、二道河及二龙河也陆续开始实施生态景观综合整治工程。在完成5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同时,我市不断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目前,丹东新区污水处理厂土建主体工程全部完成,装饰装修完成85%,厂区内管线已经完成,设备及安装完成95%。一系列整治黑臭水体工程,使我市城市内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条条生态河、景观带,装点着丹东人的美丽家园。未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河段进行水质巩固提升。同时,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扩容与提标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内河截污管网的建设工作,形成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强化内河河长制,落实水环境长效管理,打好内河整治“组合拳”,不断改善我市水环境。记者戚文编辑邹润
    03/10
  • 落实和谐理念 建设幸福河湖 丹东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近年来,我市以保持和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把建设幸福河湖贯穿于治水全过程。为切实保护好丹东的水资源,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人水和谐的理念贯穿和落实到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各方面,相继出台《丹东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丹东市地热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多部法规文件,进一步夯实了水资源管理基础,完善了水资源管理法制体系,切实推进了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依法用水。为保证“河畅水清”,我市多次组织开展河道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并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企事业单位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据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市水环境质量全面好于2019年同期水平,8处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7.5%的考核目标,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我市还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把水资源条件作为区域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等相关规划审批的重要前提,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工作,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水环境的提升,和全市各级河长的努力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市建立了河长制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并以河长制为抓手,系统治水、科学治水、精准治水、依法治水。分级分段设置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河长共1300多名,实现全市河湖水域河长全覆盖。同时,建立健全河湖管理长效机制,坚持系统治水、柔性治水、协同治水,维护河湖健康,切实保护水资源。与此同时,我市还持续开展打击河道非法采砂、重点工作“百日攻坚”等系列专项行动,加大涉河违法行为打击整治力度,并在现有河湖长制、河湖警长制的工作基础上,与市检察院联手,建立“河湖长+警长+检察长”联合工作机制,河湖联合监督管理日趋成熟。此外,我市还大力推进节水型机关、企业、学校、居民小区等节水载体创建,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为了加强水情和节水宣传教育,利用市水情教育展览馆等教育场所,通过科普讲座、知识巡展、互动体验等方式将我市水情和节水宣传教育带进学校、社区,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今年1月,市水情教育展览馆被水利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水情教育基地,成为全省首家全国水情教育基地。记者王洪满编辑邹润
    03/09
  • 滨江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不管严寒酷暑、风吹雨打,我们都会恪尽职守完成好本职工作,把队伍锻造成展示丹东形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3月2日,刚刚带队完成早高峰执勤任务的市公安交警支队女子红鹰大队大队长丛杨说。她的一番话,道出了全队17名女警的共同心声。2016年成立至今,这支平均年龄25岁的女警大队,在交通疏导、巡逻执法、服务群众等方面表现优异,实现“零违纪、零投诉”。交警系统“人民在我心中先进集体”、丹东市“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辽宁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是对全队努力付出、恪守职责的肯定。人人争当标兵红鹰大队17名民(辅)警是清一色的女性。大队成立后,围绕“以党建促队建,以队建促工作”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政治建警、强化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女警的政治修养和理论素质,筑牢思想根基。“争创学习型大队,争当学习型女警”,是女子红鹰大队多年持续开展的一项活动。“目的就是通过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武装头脑、修炼内功,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丛杨说。队伍是否有凝聚力,要看“领头雁”。一直以来,大队长丛杨始终和其他女警一道坚守在外勤一线岗位上。工作中,她忠于职责、不让须眉;生活中,她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女人,她多年帮助一对生活困难的母子,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她还默默资助东港的一名困难家庭学生,每个月汇去300元生活费……丛杨的爱心也感动着与她朝夕相处的女警,14名辅警陆续写了入党申请书,思想上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全队上下人人争当标兵、个个争作先进的氛围愈加浓厚。展现丹东良好形象女子红鹰大队既是一个执法基层单位,又是展现丹东良好形象的窗口。当下,全市上下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丹东形象”,这给大队全体民(辅)警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队始终以“严”字当头,抓好业务能力培训和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定期授课、现场传授、轮岗交流等不同形式,不断提高全体民(辅)警实践能力。风吹日晒的环境,磨炼了她们的意志;多变的路面交通状况,提升了她们的处置能力。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年轻女警通过锤炼,将三尺岗台打造成为省、市“巾帼文明岗”。大队还是我市首支女子铁骑方队,担负着重点路段巡逻防控、处置群众报警求助等任务,年均接处警达1600余次。她们以规范执法、柔性执法、教育执法、关怀执法展现了女警新形象。在三纬路至十纬路滨江路段,市民每天都能见到红鹰大队女警们忙碌的身影。严谨、刚毅中伴着柔美,她们是交警执法力量中一曲特殊的音符。“不管冬夏,我们每天7点钟准时上岗,遇到恶劣天气还会提前到岗。巾帼不让须眉,工作中就是要和男警一样,全力保障群众安全出行。”丛杨说。主动服务群众一直以来,主动服务群众、助百姓排忧解难是女子红鹰大队重要的工作方向。女警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口碑。2020年1月3日,正值晚高峰时,辅警刘婷婷、吕金荣和何欢巡逻至三纬路与滨江路交叉路口时,一名女子突然从旁边一辆轿车上下来,边拍打警车车窗边喊道:“警察同志快救救我的孩子,他吃东西时噎着了,最近的医院在哪?”听到女子求救,刘婷婷急忙下车查看,发现轿车里孩子的情况十分危急。见此,吕金荣立刻联系市局指挥中心为孩子开辟绿色通道,并驾驶警车开道,不断用喊话器提示过往车辆注意让行,仅用几分钟时间就护送孩子到了中医院。医院做了紧急处置后,因孩子病情严重,需要即刻转院治疗,女警又立即联系救护车。因救治及时,孩子最终脱离了危险,随后三名女警又回到了执勤岗位上。帮助临产孕妇开辟绿色通道、帮助跌倒的老人、热情为外地游客指路……女警们心系百姓、服务群众的事例还有很多。一面锦旗、一封感谢信、一句“谢谢你”,是对她们工作的最好肯定。辛军记者刘作庆编辑邹润
    03/08
  • “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甘于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和宣传雷锋精神。振兴区纤维街道福春七社区有一支小红帽服务队,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按各自所长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近日,他们拿着扫帚、铁锹等工具,共创干净整洁舒适的家园。丹东818慈善义工站的义工们经常开展帮贫扶困、环境治理、文明劝导等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市民讲文明树新风。在永昌街道英华社区人防路13号楼,56岁的刘艳五年如一日照顾邻居郭龙凤老两口,帮助郭龙凤卧床的老伴洗脸、翻身、做康复,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就像他们的亲闺女一样。田佩麟与许国庆是福春六社区居民,他们发挥修电器、磨刀、理发等专长,常年免费为小区居民提供服务,赢得周边群众的交口称赞。本报记者吴琼摄影报道
    03/05
  • 站前广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成立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包芙蓉3月4日,在站前广场上,80余名义工捡拾烟头,擦拭护栏。当日,市慈善总会818义工站与市城市环境服务中心时传祥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站前广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今后,将依托该基地开展美化环境、文明劝导、咨询服务等志愿活动,营造良好服务环境,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编辑邹润
    03/05
  • 振安区开展主题创城志愿服务活动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3月3日至4日,振安区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了“全城同志愿共创文明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区直各部门、各镇(街)、各单位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助力创城工作。鸭绿江街道、珍珠街道、太平湾街道、九连城镇、汤山城镇、楼房镇、同兴镇、五龙背镇、区科协、区退役军人局、区供销社共出动600余名志愿者,进行环境卫生治理、创城工作宣传、文明交通劝导、清理野广告,并对临街商铺开展清理垃圾、杂物、小广告、宣传“门前四包”等志愿服务活动。鸭绿江街道以环境卫生整治为突破口,街道全体机关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对主次干道、东平大街沿线进行卫生清理,除杂草、捡拾白色垃圾。珍珠街道办事处为切实做好创建文明城工作,组织下属社区40名志愿者开展卫生清扫工作、文明交通督导工作、沿街商铺宣传等活动。志愿者们对辖区内老旧小区进行全方位清扫,大家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不嫌脏、不喊累,对楼体上、楼道内小广告进行全方位大扫除、大清洁、大整治,不留死角,不漏盲区,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居住环境。在东齐路道口、临江后街等重要交通路段,多名志愿者身着统一服装,进行文明交通劝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创城工作,同时倡导市民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遵守交通秩序,倡导文明出行。志愿者们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深入60余家商铺,逐户进行创城工作宣传,将“门前四包宣传单”和“争做文明商户倡议书”等宣传材料发放到商户手中。九连城镇机关、村、社区创城志愿者对主干路两侧、临街商铺杂物、路面白色垃圾、小广告进行清理,对辖区内卫生进行彻底清扫,同时向群众面对面宣传“门前四包”、创城知识。汤山城镇组织机关党员志愿者手持编织袋袋、夹子等工具,对道路、河流两岸垃圾进行清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18名志愿者佩戴袖标、手持清洁工具来到珍珠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清理了道路两侧的白色垃圾、小广告及卫生死角。编辑邹润
    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