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市:宽甸冷水鱼变身“热产业”两岸高山环抱,江水波光粼粼。8月6日,记者来到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大西岔镇的一处养鱼场,几名工人正在把配好的鱼料抛到养鱼池内,池里的鱼儿瞬间活跃起来,欢快地吃着“美食”。“现在是冷水鱼的销售旺季,工人们起早贪黑,忙着喂鱼、出鱼、换箱。我们的冷水鱼不仅在国内销售情况好,而且已经远销至韩国、日本等国家。”聊起宽甸冷水鱼,渔场负责人李有禄话语间尽显自豪之情。今年3月31日,宽甸成功举办了首届“鸭绿江开江鱼节”。此后仅一周,宽甸鸭绿江冷水鱼的销售量就达到了56.5万公斤,第二季度的销售量更是高达152.5万公斤。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激发了广大渔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推动了宽甸鸭绿江冷水鱼的落地加工,为“宽甸鸭绿江冷水鱼”这张特色名片的推广和宽甸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使宽甸冷水鱼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的“热产业”。宽甸地处辽宁东部山区、鸭绿江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六大无污染地区之一,鸭绿江水质更是达到了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宽甸境内有大小河流548条,水域总面积54万亩,人均拥有淡水水面约1亩,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0倍,被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认定为渔业标准化示范县。好水质加上鸭绿江流域渔民30多年的淡水鱼养殖经验和科学的饲料配方,使得宽甸鸭绿江淡水鱼口感纯正、味道鲜美。多年来,宽甸县委县政府立足水资源优势,围绕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科技兴渔为先导,以增加名、特、优品种养殖为重点,大力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2020年,宽甸成功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宽甸立足全县产业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培育以“宽甸鸭绿江冷水鱼”为代表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并不断提升全县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积极探索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功与阿里巴巴、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宽甸鸭绿江冷水鱼成功纳入京东自营系统。为加强对宽甸鸭绿江冷水鱼品牌的塑造,宽甸制定了“宽甸鸭绿江冷水鱼”区域公共品牌管理办法,同时授权9家渔场为首批品牌授权使用企业。此外,宽甸还将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策划以鸭绿江冷水鱼产品为主的抖音辽宁生鲜直播节,并通过与京东、淘宝等平台的合作,鼓励、帮助企业产品进入京东自营体系;积极与北京、沈阳等城市商务部门对接,在当地设立宽甸鸭绿江冷水鱼体验馆、销售专店等;加强品牌产品及衍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持续跟进宽甸鸭绿江冷水鱼品牌注册,完善品牌建设制度体系,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强化宽甸鸭绿江冷水鱼深加工能力,邀请企业来宽实地考察,投资建厂;与省餐饮协会对接,通过创意、创新菜肴,打造色、香、味俱全的“宽甸鸭绿江全鱼盛宴”,让更多人了解宽甸鸭绿江冷水鱼,让宽甸更多优质水产品“游”出鸭绿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08/11
- 《丹东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出炉此次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共包括土地政策、投资环节支持政策、人才政策、中介人奖励政策等,优先支持我市“十四五”规划的“463”产业发展格局的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仪器仪表、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满族医药、海洋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旅游业、康养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等产业项目,明确了不同产业项目依据其投资领域、投资额度所能享受的政策扶持。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产业项目,根据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照政策标准最高可给予300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为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招商引资积极性,新出台的优惠政策规定了对促成项目投产运营的社会引资者给予重奖,包括自然人和中介机构,凡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安全生产等要求的项目,属于产业政策鼓励和扶持发展的项目,均可按实际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社会引资者最高300万元资金奖励。目前,我市正全力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环境和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全力用好用足新出台的政策红利,为项目引进和落地铺政策“地毯”、开方便之门,加快项目落地、成型、见效,真正把政策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08/11
- 丹东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3394户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市场准入门槛不断降低,市场主体开办便利度大幅提升,全市上半年市场主体发展态势良好。今年上半年,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1.59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63%;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3394户,比上年同期增长8.74%,增速全省第八;全市市场主体累计退出9251户,比上年同期增长21.84%。新登记企业保持较快增速。上半年,我市新登记企业3182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8.9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36个百分点。新登记个体工商户增速回升。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0079户,比上年同期增长7.39%。我市新登记个体工商户增速由第一季度的-1.19%回升至7.39%,增速总体呈稳步回升态势。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速下降。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33户,比上年同期下降48.25%。受到国家、省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重点由“数量”转向“质量”。今年下半年,市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着力推进照后减证并证,让市场主体尤其是制造业、一般服务业市场主体准入更便捷;开展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改革,创新登记方式,优化登记流程,不断提高登记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建设、实现创新发展、提升运行质量。同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力度,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培育力度。当前,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培育新的个体工商户,对于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意义重大。要充分发挥工商联以及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开展维权保障、宣传教育、考察交流等举措为个体工商户排忧解难。08/10
- 丹东:符合条件的工业产业项目最高可获3000万元资金支持丹东新闻网讯崔君记者邢漫8月9日,从市招商局获悉,为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工作实效,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市近日出台《丹东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公开发布。此次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政策、投资环节支持政策、人才政策、中介人奖励政策等,优先支持我市“十四五”规划的“463”产业发展格局,主要针对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仪器仪表、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满族医药、海洋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旅游业、康养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等产业项目,明确了不同产业项目依据其投资领域、投资额度所能享受的政策扶持。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产业项目,根据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照政策标准最高可给予3000万元资金支持。为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招商引资积极性,新出台的优惠政策规定,对促成项目投产运营的社会引资者给予重奖。包括自然人和中介机构,凡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安全生产等要求的项目,属于产业政策鼓励和扶持发展的项目,均可按实际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社会引资者最高300万元资金奖励。目前,我市正全力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环境和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全力用好用足新出台的政策红利,把政策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将促进项目引进、落地、成型、见效,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带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08/10
- 辽宁丹东振兴区:推出12项利企便民新举措近日,丹东市振兴区以“四大行动”为统领,以全面提升“一网通办”水平为突破口,以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为目标,推出12项利企便民新举措。这12项服务举措包括:在全程代办方面,在汤池经济开发区建立综合服务大厅,设置企业综合服务窗口,通过“平台发布、窗口咨询、全程代办”工作模式,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在企业登记“一网通办”方面,通过全程电子化实现办事“全程网上办、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为企业登记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在自助查询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振兴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企业可以查询办事指南等内容,实现办事不求人,办事“零障碍”。在开展帮办服务与咨询方面,设置企业帮办服务专区,实现服务企业“零距离”。在政务服务“一网办”方面,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通过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确保企业、群众“登录一张网,办成所有事”。在便民服务“就近办”方面,全力推进18个政务服务驿站建设,将便民服务事项下沉,使群众好办事、办成事。在重点项目“专班办”方面,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做到一事一议、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在错时延时“随时办”方面,通过调整工作人员作息时间,做到“窗口”随时办、事不隔日延时办、业务高峰充实人员立即办、节假日期间预约办。在量大群体“联合办”方面,针对大型商场和商务楼宇业户集中的特点,主动上门提供专场服务集中办,确保企业第一时间取得证照。在特殊群体“上门办”方面,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设立志愿者爱心窗口,全程陪同服务,并可预约上门服务。在24小时“自助办”方面,通过推广应用自助办事终端,打造“24小时不打烊”阳光政务窗口。在营商诉求“专窗办”方面,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政府失信、办事难、政策落实难等各类涉企营商环境诉求,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振兴区推出的这12项服务举措,重点突出了“四个零”服务,打造一流的企业开办环境,优化政务大厅服务水平,促进“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营商环境的形成。08/09
- 辽宁丹东: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8月5日,记者从丹东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丹东市积极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截至7月30日,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振安区等4个县(市)区共15个主体进行了在线申报,目前已进入审核阶段。年底前,至少建成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19个,预计再增加冷库仓储能力5900吨。按每100吨农产品增值10万元计算,一年两季入库储存,预计年产值增加近1200万元。2021年,农业农村部在辽宁部署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以实现冷链物流发展同农业特色产能目标、市场需求和产业绩效高度匹配,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2020年,已有东港市、凤城市、振兴区3个项目试点县(市)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项目建设,建设25个冷库设施,库容达5214.4吨。08/09
- 辽宁丹东:“国字号”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是这样炼成的盛夏时节,烈日炎炎。育苗、平地……在丹东东港市一些乡镇的草莓大棚里,种植户们已经为今年的草莓种植开始忙碌了。“我种了6个棚的草莓,8月份下种育苗,12月份开始产果、上市,一直可以持续到来年5月份。一个生产周期下来,6个大棚的收入有60多万元。”东港市合隆满族乡草莓种植户迟林国笑着说。草莓作为东港农业品牌产业,近年来无论在产业规模、精品建设、品牌打造,还是在三产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东港草莓科研实力与技术推广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扩大。东港市更是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中国草莓第一县”和辽宁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一县一业”(草莓)示范县。目前,东港市草莓种植面积已达到14.8万亩,产量23万吨,鲜果产值46亿元,销售覆盖全国各地。近年来,东港草莓始终坚持产业化经营,已构建起“企业+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如今,东港市拥有草莓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73家,全产业链配套企业5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精深加工产品已达16个系列、30多个品种,主要有草莓冰点、草莓罐头、草莓酒、草莓酱、草莓雪糕及冻品颗粒等,出口日、韩、美、俄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占全国同行业90%以上,每年加工草莓制品4万余吨,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2018年,东港市被评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辽宁省东港市草莓出口基地。近年来,东港市一直紧紧依托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这一有利契机,积极拓展思路、长远规划、科学布局,以草莓三产融合为重点,以扩大精品草莓生产规模为核心,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质量可追溯、绿色全覆盖为目标,全力夯实全国草莓第一县地位,进一步做大做强草莓产业品牌。为加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东港市专门制定了东港市草莓出口基地建设总体目标,提出基地建设的产业布局,明确工作思路、主要任务和具体的政策扶持措施。通过扩大精品草莓生产规模,应用现代生产技术,推进绿色草莓发展进程。同时,强化草莓精深加工,改造、新建一批草莓系列产品加工厂,提高工厂设备技术含量,以高端草莓制品占领国内外市场。为了保证草莓的产品质量,东港市还完善了农产品认证体系,加强品牌培育和认证,提高公众品牌形象。为了做大草莓品牌,东港市在坚持品质优先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体系。此外,东港市还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农产品、食品展会,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扩大出口能力,推动东港市草莓产业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东港市草莓的蓬勃发展和在国际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不仅得到国内科研机构、院校的青睐,还引来了以色列、日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专家学者的目光,他们多次来到东港市进行考察,与东港市草莓种植专家进行广泛交流,有效地推动了东港市草莓科技事业的发展。接下来,东港市将继续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始终保持东港草莓领跑全国的优势;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提升草莓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扩大草莓销售渠道;依托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影响力,加强品牌整合,扩大东港草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08/06
- 辽宁首家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丹东成立8月2日,辽宁省第一家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丹东市和缘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成立,这是丹东市互市贸易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实践成果。和缘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由55名边民组成,主营货物进出口业务,为成员提供边民互市贸易商品采购、运输、贮藏、销售、加工以及边民互市贸易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自从丹东市被列入全国首批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地区以来,丹东市紧紧抓住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着力推动互市贸易创新发展,积极打造“互市贸易+合作社(互助组)”新型互贸模式。据悉,和缘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以丹东市边民为成员,通过自愿联合,组成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实行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边民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发挥边民整体抱团作用,解决边民个体参与互市贸易过程中遇到交易难、成本高、收益小等问题,同时也利于将边境的互贸优势变成边民的资源,让更多边民享受互市贸易红利,在互贸发展中增收致富,实现互市贸易惠民初衷。08/05
- 从“原字号”到“产业群”,丹东“蓝色引擎”逆势而燃丹东北黄海岸12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海天一色,滩净水美,虾圈、滩涂一望无边。3500平方公里的丰饶“蓝色牧场”,海面船只点点,陆上货运车辆穿梭,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海洋经济的脉动。2020年以来,丹东水产行业主动求变,化危为机,多家企业订单稳中有升,依托海洋经济的蓝色基因,积蓄起面向未来的发展动能。 “去年有超过1亿片的鱿鱼生食片从这里走上日本消费者的餐桌。”丹东元一海产精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萍介绍,高端水产食品出口是元一海产的主要业务方向。2020年以来,元一海产业绩逆势增长——2020年企业出口量和销售额创新高,今年上半年出口产品1389.13吨,预测全年的出口增长率可达18%以上。 产品不断升级是该企业的发展秘诀。低温解剖、切片封装、产品速冻,20多道精细、复杂的工序,在元一海产,仅仅15分钟,工人们就能将新鲜的鱿鱼食材加工包装好,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赢得了国际客户的认可。 依托东港地区丰富的贝类、鱼类、蟹类、头足类资源优势,我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引导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品市场细分,攻克传统海洋食品产业升级、方便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制造的工程化关键技术,开发新型海洋食品,探索水产品加工从冷冻保鲜向即食保健方向转变。 “疫情期间,虽然水产品的加工及出口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公司20多年来积淀的品牌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口势头一直向好。”王立萍说,面向国内市场,公司调整了水产品加工方向,今年的企业效益得到很大提升。目前,公司产品在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拥有坚实稳固的市场份额,并拥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认证资质。 在东港市,像元一海产一样,泰丰、仁达、永明、荣正等一批水产加工企业都主动求变,抢抓机遇,寻求发展突破。 永明食品通过研发水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和产品种类,改变企业原有的初加工生产方向,公司目前拥有有效知识产权36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注册商标18件、主持并制定辽宁省地方标准2件。丹东泰丰食品有限公司拥有自主出口经营权,主导产品杂色蛤的加工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丹东水产品加工业坚持品牌带动和外向牵动,正依托全产业链,构建东北亚地区水产品加工和商贸中心,吸引国内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服务中心和营运中心落户。丹东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要求,在企业规模、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产销结合等方面寻求突破,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企业集团,打响地区品牌,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把我市水产加工“原字号”做成“产业群”。 背靠大海,丹东着力打造“蓝色聚宝盆”,向世人展现出丹东开放、融合、发展的魅力……08/05
- 省餐饮质量安全放心单位创建现场培训会在丹召开近日,辽宁省餐饮质量安全放心单位创建现场培训会在我市召开,会议总结2020年全省餐饮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工作,部署今年下半年全省餐饮重点工作。来自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的相关人员以及部分企业代表参加会议。2020年,经过全省餐饮监管人员的共同努力,我省创建了100条食品质量安全示范街和1000家餐饮质量安全示范店。今年全省新创建餐饮质量安全放心街(区)的目标为12条以上,餐饮质量安全放心店(食堂)150家以上。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在日常监督、风险管控、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社会共治等方面开展了积极富有成效的探索,全省餐饮质量安全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今年下半年,全省餐饮监管工作重点为:抓好餐饮环节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工作;持续开展校园守护行动;加强风险分级监管;积极探索量化分级监管;深化餐饮环节放管服改革;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的学习;积极推广智慧监管新模式。各相关单位要紧紧把握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在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监督管理、提升监管水平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对涉及校园守护行动、智慧化监管、进口冷链食品等方面要注重提升工作实效,进一步强化治理措施。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