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 冲锋向前,我们义无反顾——“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群像
      新华社天津2月11日电题:冲锋向前,我们义无反顾——“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群像  新华社记者宋瑞、张宇琪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天津的医护人员加入到了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他们有的驰援武汉,在一线与病毒战斗,有的留守家乡,严守严控疫情蔓延。  驰援武汉,义无反顾  9日晚,一架载着303名医护人员的天津第五批医疗队飞往武汉。  出征前几个小时,记者在天津市和平区妇产科医院见到医疗队队员潘虹护士时,她正将自己及腰的乌发剪去。这个“90后”姑娘虽然一直嘴上说着,“没关系,要上前线了,这点付出算不了什么。”但眼眶里的眼泪却在一直打转儿。  9日凌晨3点多,潘虹接到电话,通知她当天晚上出发去武汉。“我当时心里很激动,又有些许紧张。”她轻轻摇醒还在熟睡中的爸爸,告诉他要出征的消息。  “爸爸一听,有点惊讶,但还是很支持。他说从新闻上看到疫情这样严重,估计我一定偷偷报名了。爸爸说我既然决定了,就去,但是在武汉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潘虹说。  2月9日,天津市和平区妇产科医院手术室护士潘虹在出征武汉前剪去长发。新华社记者张宇琪摄  这批医疗队队长、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牛远杰介绍说,医疗队队员们在十几个小时内集结完毕,队员们来自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内科、预防保健等科室。  “在抗击疫情的前线,我们会积极救治所有病人,而我们的队伍,一定会做到零感染。我会将队伍完整带回来,一个都不能少。”队长牛远杰说。  抗疫一线,无畏战斗  那些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情况怎样了?他们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工作到底如何?记者视频连线了几位在前线“红区”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医生与身处武汉的消化肿瘤内科护士刘蕊视频连线(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宋瑞摄  初到定点医院武钢二院时,天津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陆伟说:“我们接手的是一个废弃楼房,临时改造后用于接收确诊病例。”  陆伟说,安顿好住宿,清点好物资后,已是凌晨1点。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一边部署阵地,一边与疫情战斗,全力以赴开展救治工作。  为病人输液、发放口服药、测体温和血氧饱和度……即便看似轻松的日常工作,却因厚厚的防护服变得不那么容易。“穿上防护服没多久衣服就被汗水打湿了,护目镜满是水雾。”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护士刘蕊说。  2月6日,武钢二院8位确诊患者出院。这也是天津医疗队接手武钢二院后,首次治愈患者出院。“看到病人转危为安,我们就没白努力。”陆伟说。  由于进入“红区”工作不能带手机,许多医务人员的工作照是由病人拍摄。“患者们对医疗队有很高的赞誉,这不断增强我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陆伟说。  身在家乡,心在武汉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科医师郑磊和感染管理科医师路佳是一对夫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郑磊留守天津,路佳前往武汉“抗疫”一线。  “她的专业在前线比较需要,能帮助人,也能多救人。初二下午接到电话就立即出发了,义无反顾地冲到疫情一线。”郑磊说,妻子没表现出畏难情绪让他骄傲。  分别十几天,郑磊最担心妻子的安全。“医护人员有很强的责任感,关键时刻要表现出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和毅力。”郑磊对妻子说,希望她能不辱使命,平安归来。  46岁的于万有是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师,疫情暴发后,他被安排在天津抗击疫情的前线。“疫情发生,我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不过我也相信,不管我被安排在哪里,都要光荣地完成任务。”他说。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感染管理科副主任医师徐桐柏说,感染科有两位正在哺乳期的医生强行断奶,坚守在天津抗“疫”一线。“这是医生的情怀。疫情面前,像冲锋武汉前线的同行们一样,没有任何一人打退堂鼓。”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感染管理科副主任医师徐桐柏穿好防护服,去往发热门诊接治筛查发热病人(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宇琪摄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双脚颤抖依然前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数位白衣“逆行者”挺身而出,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02/12
  • 大排查,武汉打响抗“疫”保卫战!
      2月10日,一辆转运车在武汉市江汉区德望社区接到一位确诊患者送往“方舱医院”。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2月7日,中华路街道西城壕社区党委书记翁文静(右二)与志愿者柳莹(左一)、张琦(左二)上街进行防疫宣讲。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在武汉火神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科医院,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入病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8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患者步入病房。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10日,武汉市园林局支援德望社区的一位下沉工作人员在值守的小区门口为来访者测量体温。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2月10日,武汉市江汉区德望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熊威向街道请求安排车辆和人员转运一名确诊患者。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2月10日,下沉到德望社区的武汉市园林局职工杨丽青在调试播放防疫事项的扩音喇叭。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居民可以通过手机应用主动上报自查和求助信息(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2月9日,一位快递员在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送货。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2月9日,武汉市江岸区花桥街道志愿者在对街区进行排查。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02/11
  • “我是如何被治愈的?”——对话多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
     新华社济南2月10日电 题:“我是如何被治愈的?”——对话多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  新华社记者潘林青  国家卫健委1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日24时,我国已累计治愈出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3281例。许多人关心,患者入院后会接受怎样的治疗?各家医院有何治病“良方”?当前的成功案例对下一步尽快消除疫情有何借鉴意义?……为此,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和医护人员,听他们讲述了如何战胜病魔的心路历程。  精心护理照料中西结合治疗  9日下午,在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多日精心诊治和护理下,郑某某、杜某某两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顺利出院。医护人员送上鲜花,祝贺他俩康复出院。“谢谢大家的关心。最想感谢的是临沂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我们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走出负压隔离病房,郑某某手捧鲜花激动地说。  临沂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清华说,郑某某于1月22日确诊后症状较重,经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中医药治疗,病情仍呈加重趋势。后来,经医院核心专家组会诊讨论及省级中西医联合专家组会诊,调整了治疗方案,患者住院8天后肺部病灶逐渐吸收好转,目前已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符合解除隔离和治愈出院标准。  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魏某某、迟某某、丛某某从山东省威海市胸科医院治愈出院。“是这些医生护士的日夜精心守护,才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威海市一名治愈出院患者说,“住院时,每天都有许多专家对我的病情进行会诊,医护人员也是24小时全天候护理,这才让我一天天好起来。”  6日下午,在山东省烟台市奇山医院医护人员的陪护下,刘某走出隔离区,成为烟台首批两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者之一。“这些天,医生和护士眼里熬出了血丝,我的病却一天天好起来,真是太感谢他们了。”刘某说。  烟台市奇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牛传振说,刘女士住院以后,我们用全市最好的专家、最优的治疗方案,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身体逐渐康复。并且,目前在奇山医院收治的其他患者,绝大多数都出现了好转的迹象。  记者了解到,截至9日24时,山东已经治愈出院的63例患者中,多名接受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且疗效很好。6日上午,青岛市城阳区首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患者住院期间,城阳区人民医院每天组织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同时共有16名医护人员给予患者认真细致的诊疗和照顾,治疗过程中还融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  “我们医院也使用了中西医结合疗法,目前来看疗效非常好。”从业35年的山东省莱州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于志刚说,西医主要是抗病毒抗细菌感染用药以及短效的激素疗法;中医则针对病人的体质、伴随症状等进行辩证用药,治疗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消除不良情绪坚定治愈信心  8日下午,山东省德州市第9、第16例确诊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治愈出院。主治医师认为,治愈的“秘诀”不光是为患者提供精细的医疗护理,还要随时观察患者情绪,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人的情绪状态与免疫力密切相关,稳定的情绪是抗击病毒的强有力武器之一。所以,我们不仅担负防疫、医治工作,也是心理医生,在克服自己内心恐惧的同时,也要安慰隔离的患者,帮助他们减轻负面情绪。”德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程慧桢说。  山东省莱州市首例收治的患者王先生入院时,正逢新春佳节。因远离家人且饱受疾病折磨,“病人入院后,一开始比较烦躁、焦虑,甚至有些害怕。”曾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医生李明寿说,为此,医院专门安排了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在每天查房时,医护人员还会对他进行相应的心理劝慰,将贴心关怀送到他的心坎上。不久后,王先生就变得乐观开朗,积极配合治疗,目前已经治愈出院了。  山东省威海市胸科医院救治专家组组长、威海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张静说,除了日常护理,医院还建立了一个医患交流微信群。患者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通过微信群与医生、护士进行交流,“很多时候,我们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将已经出院的例子讲给他们听,鼓励他们坚定治愈的信心”。  “感谢政府对我的关心,感谢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和治疗。”烟台市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刘某说,“希望广大病友不要悲观失望,而要克服不良情绪、坚定治愈希望。只要听医生的话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出院的,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饮食科学合理出院不忘隔离  多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告诉记者,要想战胜病魔,科学合理的饮食必不可少。“医生根据我的身体状况,专门为我制定了提升免疫力的营养餐,每餐都吃得津津有味。现在回过头想想,要是吃不下喝不下,再好的医药也不行,肺炎不可能这么快治愈。”山东新冠肺炎治愈出院者王先生说。  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山东多家医院都特别注重患者饮食的科学合理,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于志刚说,在饮食方面,患者每天两荤三素,蔬菜水果科学搭配,确保营养。  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孔令贵说,治愈者出院回家后,还须做好居家观察和随访工作,勤洗手、多通风等防范措施也不可或缺。他还提醒广大群众,新冠肺炎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一定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争取早日取得战“疫”胜利。
    02/10
  • 八方支援
      2月9日,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工作人员装卸一批来自法国的防疫物资。当日下午,经过三天的辗转,一批来自巴西圣保罗的疫情防控物资抵达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同机抵达的还有来自日本、法国等地华侨华人捐赠的防疫物资。据机场负责人介绍,该机场目前平均每天到港航班20余个,几乎每个航班都携有华侨华人捐赠的防疫物资,机场也开辟了专用通道,保证物资的快速提取。自1月28日至2月8日,该机场共保障国内外进港防疫物资累计2977箱。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2月9日,温州龙湾国际机场货站工作人员在清点一批来自法国的防疫物资。当日下午,经过三天的辗转,一批来自巴西圣保罗的疫情防控物资抵达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同机抵达的还有来自日本、法国等地华侨华人捐赠的防疫物资。据机场负责人介绍,该机场目前平均每天到港航班20余个,几乎每个航班都携有华侨华人捐赠的防疫物资,机场也开辟了专用通道,保证物资的快速提取。自1月28日至2月8日,该机场共保障国内外进港防疫物资累计2977箱。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2月9日在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拍摄的一批来自法国的防疫物资。当日下午,经过三天的辗转,一批来自巴西圣保罗的疫情防控物资抵达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同机抵达的还有来自日本、法国等地华侨华人捐赠的防疫物资。据机场负责人介绍,该机场目前平均每天到港航班20余个,几乎每个航班都携有华侨华人捐赠的防疫物资,机场也开辟了专用通道,保证物资的快速提取。自1月28日至2月8日,该机场共保障国内外进港防疫物资累计2977箱。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02/10
  • 雷神山医院开始逐步移交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是1月26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下图是2月5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经过十昼夜的奋战,2月6日,雷神山医院正式通过武汉市城建和卫健部门的验收,并开始逐步移交。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是1月26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下图是2月5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贺摄)。新华社发
    02/07
  • 火神山十日奇迹,外国“云监工”惊呼:只有中国可以!
     武汉火神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科医院2月4日开始正式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这座只用10天时间平地崛起的医院,不仅全程吸引着国内数千万网友担当“云监工”,新华社在脸书、推特和优兔平台对火神山医院建设全程报道,更是让无数外国网友震撼不已,纷纷赞叹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系列报道浏览量超过3000万次,转发、点赞、评论超过200万次,成为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近期受到持续关注的热点。  医院建成当天,《中国在武汉10天建成一家医院抗击疫情》文图和视频浏览量迅速突破1000万次,转赞评超过100万。  虽然中国“基建狂魔”的美名已传遍海外,但是,与“疫魔”赛跑,要用十天建一座医院?外国网友表示:上帝是中国人!从1月23日项目开工以来,海外网友始终热切关注工程进展,留言也是亮瞎眼。“上帝花了7天时间造了天地万物,我觉得上帝应该是中国人。”“不敢相信!这要是在美国得花5年。”“世界上只有中国能做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么大工程。中国加油!”  “只有中国可以!”这也是众多海外网友在留言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为了让海外网友及时了解火神山的施工进度,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了7场有关施工现场的直播,每一场都吸引了数十万甚至百万外国“云监工”。  深入疫区发回的vlog短视频报道《我们在武汉:与火神山医院零距离》,总浏览量320万次。  短视频中,记者探访火神山医院建筑现场,亲眼见证10分钟就搭好10个房间的地板,海外网友纷纷惊呼:中国疯了。“令人惊叹的中国……你们疯了……像闪电一样迅速,像宇宙一样强大。”“这有点疯狂,因为在美国我们做不到。因为民主党和共和党会为了谁敲锤子谁拿钉子吵个没完。向中国为人民所做的一切致敬。”“完全不符合逻辑啊。10天造出33公顷的医院,就像阿拉丁擦亮神灯一样。”“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建造者。没有疑问。”“这说明了只要13亿人民齐心前进,一切都是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好莱坞大片《2012》让中国人去造方舟!”  除了点赞中国速度和中国的制度优势,海外网友更看重中国应对疫情的果断有力。“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政府,勤劳的人民,了不起的全社会协作,强有力的政府,挽救了公民的生命。向所有努力奋斗的工人致敬。”“发达国家像美国、加拿大和英国200天都做不到。他们修个停车场路面的坑都得花20天。”“谁还需要看政府的治理指数,除非你们的工作能做得比这更有力。”  当然,还有清一色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每一条稿子下方,都有海外网友满屏的祈祷,希望疫情快点结束。“武汉,你不是一个人。”“知识和科学不分国界,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合作寻找抗击疫情的良方。”  全球网友们,你们的点赞和祈祷,我们都收到了!我们相信,只要众志成城,中国人一定能打败“疫魔”!(记者:薛艳雯高尚马汝轩)
    02/06
  • 武汉雷神山医院完工在即
      2月4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  当日,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进入冲刺决战阶段,预计2月5日具备交付条件。截至2月4日12时,病房隔离区箱式板房吊装已完成96.5%,同步进行安装及装修施工;医技楼钢结构安装、屋面板安装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各功能区内装和医疗设备安装施工,其中检验设备及CT等已进场,准备进行调试;污水处理站设备及管道安装已完成;垃圾焚烧站已完成结构施工;路面硬化已完成50%。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02/05
  • 南京:高楼点亮“战疫”标语
      2月2日,南京市一处高层建筑的外立面打出“同舟共济大团结”标语(无人机照片)。  当日,南京市一处高层建筑外墙打出“稳住我们能赢”“同舟共济大团结”等标语,为前线医护人员和市民鼓劲,鼓励大家一起加油,共克难关。  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2月2日,南京市一处高层建筑的外立面打出“同舟共济大团结”标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2月2日,南京市一处高层建筑的外立面打出“稳住我们能赢”标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2月2日,南京市一处高层建筑的外立面打出“坚定信心迎春天”标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02/04
  • 拥你入怀
      2月2日,西安大兴医院医生李晓燕(左)与陕西省医疗队队员高茜拥抱告别。  当日,陕西省第二批医疗队从西安出发,前往湖北支援疫情防控救治工作。  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2月2日,来自西安大兴医院的陕西省医疗队队员赵丽(右)与同事雷晓芬在出发前拥抱告别。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2月2日,在太原市武宿国际机场,山西医疗队队员、山西白求恩医院的卫晶(右)出发前与丈夫拥抱。新华社发(柴婷摄)  2月2日,送别的同事与河南医疗队队员拥抱。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2月2日,辽宁驰援湖北危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队员(前左)与家人告别。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2月2日,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来自江苏省肿瘤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姜斐(右)出发前和丈夫拥抱。姜斐出发前特意剪去了多年的长发,以便在防疫一线工作。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02/04
  • 汇聚起全民战“疫”的强大力量
    汇聚起全民战“疫”的强大力量——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新华社评论员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医护人员日夜奔忙,有关企业和机构复工复产保障供应,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助力防疫,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行动起来,汇聚起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在防控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奋勇拼搏。疫情面前,我们既是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全民战“疫”,人人有责,人人都是战斗者。疫情防控的成效,取决于科学防治的力度,也得益于全民参与的广度。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应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科学理性是必不可少的“疫苗”,良好习惯是最有效的防护。日常生活中,做到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不聚集、少出门,返程路上、返岗工作都加强卫生防护,人人都做阻断传染源的参与者,才能用“小习惯”守护“大健康”。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或出现类似症状的,要及时就医,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和人员采取的隔离、治疗和消毒等处置措施。疫情牵动人心,形势复杂严峻,更应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辨别能力,相信科学的力量,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科学防治、理性应对的社会氛围,就是对疫情防控的最大支持。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将群防群治进行到底,是战胜疫情的关键一招。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需要在基层一线织牢织密防控网络。用好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办法总比困难多。目前,许多城市社区通过地毯式追踪、网格化管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将防控措施落实到户、到人;在广大农村地区,宣传健康知识和政策措施的“大喇叭”响起来了,“土味”浓郁的防控标语挂起来了,乡亲们行动起来了,为疫情防控注入推动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能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组织各方力量、凝聚社会合力。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从医疗机构到交通物流,从生产企业到科研院所,从居家观察者到返岗上班者,方方面面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人人担当负责,个个尽心尽力,就能激发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洪荒伟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