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2-11-17 11:16:14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丹东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平衡索取与保护,既能让百姓在尽享“舌尖”美味的同时,又能保护好水生生物资源,一直是丹东市考虑的重要课题,而增殖放流正好回应了这个问题。11月15日,记者从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了解到,多年来,丹东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行动深入开展,放流规模和社会参与度持续扩大,使我市水生生物数量增多、种群结构得到优化,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明显,渔民增产增收,一举多赢。
增殖放流,就是采用人工方式,通过放流、底播、移植等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
“今年,丹东市开展了一系列增殖放流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相继组织和参与了多次丹东地区海淡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其中增殖放流5厘米以上红鳍东方鲀503900尾;增殖放流5厘米以上褐牙鲆1870904尾;增殖放流0.6厘米以上三疣梭子蟹23936192只;增殖放流0.3厘米以上中国蛤蜊51316104粒;增殖放流4—7厘米刀鲚62335尾;增殖放流8厘米以上细鳞鲑21355尾;增殖放流12厘米以上鲢鳙鱼1528740尾,总投资556万元。
与此同时,协助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完成增殖放流0.3厘米以上中国蛤蜊33939900粒;增殖放流7厘米以上瓦氏雅罗鱼928130尾;增殖放流4—7厘米刀鲚50319尾;增殖放流12厘米以上鲢鳙鱼1201820尾,总资金投入140万元。
据介绍,自2006年开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已经连续17年对丹东市淡水流域进行增殖放流,累计增殖放流各种鱼类1亿余尾,增殖种类不仅有经济鱼类,也有保护性物种如细鳞鱼、池沼公鱼、松江鲈鱼等,为鸭绿江渔业资源恢复和濒危珍稀物种的保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增殖后的鸭绿江水质得到有效净化和改善,促进了丹东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渔民也从中获得收益。
在省厅及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丹东市2022年海水水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工作不断推进,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增殖放流过程中,提出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增殖放流活动,并自觉接受群众对放流工作的监督,做到人人参与,共同修复水生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作者:邢漫